人人都有道,不必向外去求,先要克己,不要管人。管人是假的,管自己才是真的。自己不真,愜人不佩服。人人都說敬天地、孝父母。我說,想敬天,要先清性,性不清不能孝父;想敬地,先要凈心,心不凈不能孝母;心性不清凈,說是孝敬,等于罵人。
不會當人不算孝,不會做事不算孝,愜人不佩服不算孝。把人當好,把事做好,令愜人佩服了,才算是孝。
會當人的聚萬靈,不會當人的散萬靈。見一個人要格物一個人的道,見一物要格物一物的理,就叫聚萬靈。能明白對面人的道,才夠上一個人字。不明白誰的道,就對不起誰,不明白物的理就對不起物。當兒子的要是不明父道,就對不起父親。當丈夫的不明妻道,就對不起女人。明白對面人的道,才可以當人。
道找一面,就是克己。自己要認不是,不找別人的不對。不論父母慈不慈,但問自己孝沒孝?不問兄弟義不義,但問自己悌沒悌?不管別人好不好,但問自己誠不誠?志誠感動佛,意誠感動神,心誠感動人,身誠感動物。別人不滿意你,是你無能。別人不贊成你,是你無用。你若是看不起人,是你無量。
想盡孝,要從性、心、身三界入手。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誠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想要真盡孝,必須清三界。
身界人只知道吃穿,就以為給父母吃穿是盡孝,這是孝身。心界人知道人的心意,就以順心為盡孝,這是孝心。身心兩界的人好惦念人,又以惦念父母為孝,豈不知思親而不思道,能增加父母的罪,你心不安,老人的心怎能安呢?意界人以樂為主,他就以使老人快樂為盡孝。志界人不拘形式,心存父母的志,使老人安心,不令老人操心,這是孝志,才是真孝。要能給老人立業(yè),是送到了佛國,才算孝到頭啦!
人用心惦念父母,等于殺他的父母。要能把人情割斷,用志盡孝,才算是佛國的孝子。
心多叫不知好歹,心里惦念老人,比罵老人、打老人還厲害。做什么不務什么,便是虧天,便是不孝。
人常問我,孝道怎樣盡呢?我說:盡孝要從漏處入手,有困難的地方,就是父母憂心的地方,你要不管就不算盡孝。
老人如有錯的地方,兒女能補上才算盡孝。我媽在世時,因為怕家族欺負、兒孫受累,不敢奉養(yǎng)老人。后來我知道這是一步錯處,立刻接回我爺爺奉養(yǎng),不但不要養(yǎng)老地,并且還有債累,我也一定要奉養(yǎng),這正是補漏呢。
身是物,心是兒女,意是父母,志是祖父母。欲知兒女好壞,看你的心正不正?人要是不樂,好發(fā)顢,就是意不誠,父母準不好。所以我說治世也不出本身。
某人問我:‘我爹喜歡嫖賭,傷身耗財,我應該怎么辦呢?’我告訴他說:‘你只有用感化的方法。我有位族叔,從前也是這樣,堂弟問我得怎么辦?我告訴他,要常對人說他爹的好處——能吃虧、有德,等日久傳到他爹耳里,再等他爹喜歡的時候,備些酒食,給他爹吃,吃得高興的時候,再對他爹說:“外人都說你老不務正業(yè),我是你老的兒子,我一定要立志行道,恢復你老的名譽。”他照我說的去做了,族叔不但改邪歸正,并且勤儉理家,增加了許多田產。’所以我說,對老人用感化是盡孝的無上妙法。
當人不好是不知命,叫做丟命。事做不好是不知‘道’,叫做丟道。都是不孝的人。想超度父母,得自己比老人強,超過父母所做的,才算超拔。
人若拿老人的錢,購置飲食衣物,奉養(yǎng)老人,看似盡孝,其實不能算孝。老人有財產,兒子還要賺錢使老人擔心,也不算孝。我的意思是,老人若是有錢,就用老人的錢,若是老人沒錢,子女賺錢給老人立業(yè),止住爭貪,存住德,才是真盡孝。
看網友對 王鳳儀嘉言錄——孝道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