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06月27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
我們今天研討的題目是:
印光大師對《安士全書》開示,〈序文〉一集。
印光大師對《安士全書》這一本善書,他有三篇的〈序文〉,我們挑選〈序文一〉跟〈序文二〉,來跟大家共同研討。
各位同學,各位菩薩大德,大家在聽完學人講的《太上感應篇匯編》,總共是講了二百六十二集,再加特別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所以總共《太上感應篇匯編》是講了二百六十六集,從二O一三年的六月九日開始,到今年的七月把它全部都播完。所以今天我們要來研討《安士全書》的第一個部分,《文昌帝君陰騭文》。
我們今天講授的方式,講課的方式,學人大概準備了六個次第:
第一,是原文。
第二個,名相注釋。
第三個,白話解。
第四個,經典法語。
第五個,探討啟示。
第六個,祖師開示。
《安士全書》是清朝周安士先生,這位周安士大菩薩他所作的《安士全書》。
《安士全書》有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就《文昌帝君陰騭文》;
第二部分是《萬善先資》;
第三部分是《欲海回狂》;
第四部分是《西歸直指》。
首先,排在最前面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就以文昌帝君它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來講這個善惡因果。所以這個部分,把《文昌帝君陰騭文》擺在第一個部分,它是教你做斷惡修善的開始。所以這一部《安士全書》,可以講說從最方便到最究竟,最方便就是斷惡修善,《文昌帝君陰騭文》,最究竟是《西歸直指》,導歸極樂。
第二點,周安士菩薩他發明斷惡修善,所以他用《文昌帝君陰騭文》,來作為這個轉凡成圣的根基。然后再來,第二部分的《萬善先資》,就是教你斷殺業。那《欲海回狂》,斷淫業。斷殺業跟斷淫業,是出離生死六道輪回的關鍵。所以《萬善先資》跟《欲海回狂》這兩個段落是斷惡修善的層次,但也是轉迷為悟的關鍵。因為若不斷殺業跟淫業,想要轉凡成圣,在《楞嚴經》上說,猶如蒸沙作飯。沙怎么可以當飯吃呢?第二部分的《萬善先資》跟《欲海回狂》,這個就是周安士菩薩他了解,他希望眾生都能夠出離生死輪回,所以必須要把殺業跟淫業斷掉,所以才編輯這個《萬善先資》跟《欲海回狂》。
最后《西歸直指》,周安士菩薩希望,勸令眾生帶業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樣才有辦法根本解決生死問題。所以這個地方,《西歸直指》是轉凡成圣的層次。
我們今天開始講《安士全書》,用印光大師對《安士全書》的〈開示序文〉第一篇跟第二篇,作為我們《文昌帝君陰騭文》的開頭,我們先做這樣的開端,預計在二O一八年的八月十九日會在全球首播。那么《文昌帝君陰騭文》,從“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樣才是正式第一集。
今天我們在講印光大師的〈序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本善書。這本善書總共我給它歸納,它是七十八句經文,從“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開始,一直到最后。這里面我把它歸納成七十八句,是沒有包括公案在里面,所以到最后第七十八句的時候,“百福駢臻,千祥云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這樣總共七十八句經文,里面的公案我就沒有給它統計。但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這七十八句,它總共多少字呢?總共我給它算了一下,總共是五百五十一個字。所以老法師說,《文昌帝君陰騭文》,如果再加這個公案,大概是在七百字到八百字之間。這個經文都會在我們講《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時候,我們會每一句每一句來探討。
在還沒有講以前,我們先來跟各位報告,這《安士全書》我參考的資料,是由我們國內的湖南的一位善知識,曾琦云居士,他非常了不起,他在一九九六年,他就開始翻譯《安士全書白話解》,也就是這一本《安士全書》,這一本是華藏出版的《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白話解》,這是由湖南的曾琦云居士他所翻譯出來的,我們這一次的講座就會參考他的《白話解》。在這邊,我們特別要感謝曾琦云菩薩。
事實上,學人跟《安士全書》,跟《陰騭文》,其實緣也滿深的。我在一九九八年,當時在當臺北市警察局主任的時候,我那時候也有翻譯《文昌帝君陰騭文》。那投稿在哪里呢?投稿在李炳南老師財團法人李炳南文教基金會《弘法資訊》,就這本雜志,現在還在流通。它這個創辦人是于凌波老居士,他已經圓寂了。我跟于凌波老居士也很熟,他專講唯識學。發心人現在是改朱家豐居士,他就是現在的臺中市慈光圖書館的館長,也是李炳南老教授的學生。
我當時翻譯《文昌帝君陰騭文》,就是投稿到這個《弘法資訊》,已經翻到超過一半了,碰到障礙,我了解大概是人為的障礙,后來就中斷掉了。所以有時候就成人之美是很重要的,在《了凡四訓》里面有講“成人之美”。如果那時候繼續讓我能夠有這個空間、平臺,在那個翻譯的稿子能夠繼續下去的話,那現在這本書也出來了。所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的翻譯工作就停止了,沒有繼續下去。一直到現在這個因緣成熟,仰仗三寶的加持,還有老法師的福報。我講完《太上感應篇匯編》,這五年所修來的學習心得,學習的福報,才有這個因緣在這邊跟大家報告,來開始《安士全書》的這個講座。
《安士全書》這一本善書里面,我給它整理有八個特點:
第一個,這一本善書是準佛經。它理深事淺,它里面其實它的公案故事都很簡單,但是理有些地方也是滿深的,所以理深事淺。整個周安士菩薩他所整理的這本《安士全書》,它的結構非常精深嚴密,有生命力。在中國文化里面,它占有一席之地。也把三藏十二部,佛陀的經典的佛理,也編輯在里面,所以契理契機,雅俗共賞。而且融會了儒釋道于一爐,“熔儒釋道于一爐”,所以如果沒有周安士居士這樣的大手筆,是無法寫出來的。因此受到歷代高僧,特別是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等推崇。現在雖然時代不一樣了,現在是科技文明非常發達的時代,大家生活水平都非常地高,手機電腦非常地方便,但是時代雖然不同了,這里面當然有一些道理可能跟現在時代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它精深的思想跟嚴密的邏輯,以及它所表達出來的真理是永恒的。它可以對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以及對修行人,是一部很好的善書。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安士全書》可作為傳統文化以及德行教育的教材。現在我們都說要學習傳統文化,那么學習傳統文化,當然傳統的善書里面很多,但是《安士全書》是非常好的一本教材,因為它里面沒有“空洞的宗教教條”,所以不管是有學佛的、沒有學佛的,有信仰的或是沒有信仰的,只要他能夠發心看這本《安士全書》,他就會愛不釋手,而且會得到心靈的啟發,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所以不管是佛家或者道家,以及儒家的行人,都可以來研討這一本《安士全書》。
第三點,它提供了人生的哲理以及努力向上的甘露法語,不管你是在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它不僅是一部具有哲理的書,而且里面的文章非常地美,也是一部文學,尤其是周安士菩薩他的文言的功底非常地好,也是一種藝術、美學的享受。
第四點,周安士菩薩,他是菩薩應化、圣賢應化。他是清朝江蘇昆山人,他名夢顏,字思仁。很難得,他能夠通達儒釋道三教,但是最后歸心凈土。他從小就非常地聰明,有智慧,“厭離仕途”,就是他不喜歡當官。發菩提心,“著書覺民”,做這個利他的工作,編輯了這本《安士全書》。所以印光大師非常地推崇,并且親自作序,刊版流通,“一生印行數百萬冊”。
第五點,印光大師他評論《安士全書》的價值在哪里呢?末學在整理資料的時候才發現,我們近代,也可以講說,思想家魯迅先生,這在國內大家都耳熟能詳,據說魯迅先生也很喜歡看《安士全書》,可見影響很廣。
印光大師在《安士全書》的〈序文〉里面說,“其振聾發聵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愿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這個是在《印光法師文鈔·增廣正編卷第三》里面,印光大師這樣的一個贊嘆。他說,這本書可以叫醒很多迷惑顛倒的眾生。“振聾發聵”就是讓迷惑于五欲六塵的這些眾生,他們能夠覺悟過來,能夠蘇醒過來,這叫“振聾發聵”,好像是讓聾子能夠聽得到聲音,讓瞎子能看到光明,叫“振聾發聵”。眾生的沉淪叫做沉溺,我們常常回向里面講,“普愿沉溺諸眾生”,所以“拯溺救焚”,三界猶如火宅。
所以救眾生用這一本善書,印光大師說,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幫助儒家這六經,而且建立禮教的典范,“扶持名教”。所以可以稱為說“善世第一奇書”,什么叫“善世第一奇書”?要端正社會風氣,要凈化人心,要教育眾生,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奇書,叫“第一奇書”。所以它不能夠跟一般的善書來做類比,“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印光大師稱贊周安士居士,說他是“乘本愿輪”,也就是他是過來人,他乘愿再來的,“乘本愿輪”。“現居士身”,他示現居士的形相,“現居士身”。然后“說法度生”。如果他不是菩薩示現,印光大師說,我不相信,“吾不信也”。這個是印光大師評論《安士全書》,它在我們善書里面的價值。
第六點,本書它的次第段落。大概在周安士菩薩所著作的這一本《安士全書》里面,它里面有原文,就是“發明”。“發明”的意思就是,周安士菩薩他所創作的法語、他所領悟的境界,他把它形之于文字,就是他體悟的心得,叫“發明”。再來就是“按”,這個“按”是周安士菩薩他評定的用語,叫“按”。他的原文里面,其實也不是說文言文很深,也還好。所以周安士菩薩他也很慈悲,照理講在他們那個年代,他可以寫得更深,可是他遣詞用句都非常地淺顯。曾琦云居士他有作了譯文,還有“注”跟“補充”,就是剛才我跟各位報告,湖南的曾琦云居士他的翻譯本里面。
第七,法藥平等,法法平等。有一句古德說的話,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高下,契機則妙。人一生病,只要能夠把病治好,它都是好藥,尤其是蓮池大師特別強調這一點,只要能把病治好,它都是好藥。能夠讓你煩惱降伏得住,可以斷你的煩惱,那都是般若經典,那都是了義的經典。所以藥無貴賤,不是說貴的藥它就是好,它如果不能治病,那貴的藥也沒有用啊。同樣的道理,假如是《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這種非常了義的經典,可是眾生沒有辦法從這里面去領悟,《金剛經》還是沒有辦法跟他能夠相應,那只能是上根利智的人在修。中下根器的怎么辦呢?那就必須要靠這個“善世第一奇書”,先來接引他們到人天的層次,然后再求生極樂世界。所以法無高下,契機則妙。
第八,教理次第分明,結構完整。本書提示修行的四個階梯,剛才我也有先討論過,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的這三個次第。在這個地方,我們再把它做進一步的說明。
第一點,《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這個部分,它是勸導止惡向善,因果規律的總匯,事理詳明,不由讓人不信服。這個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它的功能。
第二個,《萬善先資》、《欲海回狂》是告誡我們世間人,我們所造的惡業里面最重的不外乎兩個,一個是殺業,一個是邪淫的罪業,色欲邪淫。《欲海回狂》跟《萬善先資》,也是在《大藏經》里面有戒色呵欲的精義在里面,事理交參,驚醒塵夢出苦輪,非常切要。
第三點,《西歸直指》,到《西歸直指》的時候,和盤托出佛陀教誨的真正目的,在于度化眾生能夠了生死,成就佛道,復本凈心,歸無所得。如果是在正法時期,人根非常利的時候,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入道。但現在末法了,障深慧淺,《大集經》里面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末法時期還是必須以凈土法門來作為了生脫死,仰仗阿彌陀佛的大愿力,具信、愿、行,“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三個次第,就是學人給它歸納,它有這么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教育的次第。
現在我們就進入今天的主題,印光大師重刻《安士全書》〈序文一〉。以佛陀教育基金會這一本來說,在這里面,我們先從第一個,印光大師的〈序文一〉,我們先來做探討。我們現在就看這個經文。
在還沒有講經文以前,我先跟各位報告,我們先介紹印光大師。學人對印光大師非常景仰,我在一九八八年,我在士林分局當組長的時候,我到素食餐廳去吃素,在餐廳的經架上抽出來第一本書,正好是《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是人家看過的,再拿去那邊流通。這一本善書,《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我到現在都保存下來。
所以我們來介紹一下印光大師:
第一點,我認為他是平凡的出身,不平凡的一生。在民國沈去疾居士編的《印光大師年譜》里面,印光大師,他是公元一八六一年到一九四O年,他法名圣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所以我們看到印光大師所書寫的墨寶里面,常寫這一句“常慚愧僧”。他后來自號“繼廬行者”,他也非常地敬仰惠能大師,“廬行者”是指盧惠能居士,就是六祖大師,因為惠能大師的俗家的父親,叫盧行瑫。
印光法師他俗姓趙,名丹桂,他是陜西合陽縣人。他們兄弟有三個人,印光大師是最年少。他早年跟隨他的長兄學儒,印光大師非常地聰明,他成童就中秀才,但是在十五歲那一年生了一場重病,生病期間給他很大的一個醒悟,所以病好以后,他一心向佛。二十一歲,在陜西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寺出家。
印光大師他有時候,也常常用“古莘”來代替合陽,他事實上是在合陽縣東南。為什么他用“古莘”呢?因為“古莘”是周文王的王妃太姒,她是有莘之女,所以印光法師也尊崇周文王以及太姒這種德行,所以他常常也會用“古莘”來代替合陽。
在三十三歲的時候,清光緒十九年,印光法師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住了三十多年。前年我有到國內去參學,有到浙江普陀山,特地到法雨寺去頂禮印祖的,他當時閱藏、念佛,專志潛修的關房。印光大師在法雨寺閱藏的時候,他負責藏經樓。當時他在閱藏的時候,因為他的鄉音比較重,所以當時他也沒有對外講經。
他純粹是有居士去跟他參訪,有問題請示他,用書信往返,然后他再用書信答覆求法這些居士。所以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里面都看到,印光法師復什么什么居士書,這是用書信來往返。在民國初年的時候,上海有兩位大居士,高鶴年還有徐蔚如等居士,他們到普陀山與印光法師會晤,然后把他的論文以及書信在上海《佛學叢報》發表,并且印行出版。印光大師文章發表以后,“社會各界深為欽敬”,才知道有這么一位別號“常慚愧僧”的高僧在普陀山的法雨寺。
后來徐蔚如居士又搜集了法師的信函、文稿,出版《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文鈔》,“不僅佛理深邃,而且文辭典雅,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為人們爭相傳誦”。仰慕印光大師的人越來越多。《印光大師文鈔》后來就開始流通了。晚年印祖在上海創辦佛教流通處,弘化社,印凈土宗的佛書大概有近百種,其中印《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還有《安士全書》,這些善書大概印三百萬冊。
后來在一九三O年,“法師離開普陀山到蘇州報國寺閉關”。一九三七年,法師移居到吳縣的靈巖山寺。“監院妙真和尚遵從大師指示,將靈巖山寺改建為十方專修凈土道場”。再過兩年,《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就印行出版。
沈去疾居士在《印光法師年譜》里面,他贊嘆印光法師對中國近代佛教的巨大貢獻在哪里呢?在這三大部的《文鈔》。所以梁啟超居士他也看了印光大師的《文鈔》,梁啟超居士他怎么稱頌印光大師呢?他說,“印光大師,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可見這位民國梁啟超大居士他對《印光大師文鈔》,他非常地尊敬跟贊嘆。
再來,第三點,印祖他不攀緣。當時印祖的座下,大概皈依的弟子不下十萬人,但是印光大師他一生不任寺廟住持,他不收剃度的徒弟,他不募捐化緣,他不傳戒、不講經,一心念佛,除了打佛七以外一概不應酬,不應酬一切佛事。
第四點,印光大師修苦行。他生活非常地儉樸、廉潔,惜福,而且他都是自己親自做事,不假手他人,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他自己住的地方自己打掃,衣服自己洗,一直到八十歲臨終,還是維持這樣的一個習慣。他住在上海太平寺的時候,有一天關絅之居士要去拜訪他,樓上樓下都找不到,最后在太平寺的天井旁邊,看到印光大師在洗衣服。以印祖當時的德行跟大家對他的景仰,他不假手他人來做這個事情,還是自己親自洗衣服。關居士他在山中某寺打佛七,要請印祖開示,就派人抬轎子去接,結果跑了一大半的路,印祖堅持不上轎。在蘇州報國寺,真達和尚請他到靈巖山寺去看看,也準備了轎子,印祖也是堅決得不坐,他從山下到山上完全是拄杖步行。你看印祖修這種苦行。
然后他在吃早粥的時候,每天早晨,他都是“食白粥一大碗”,沒有菜。因為在《印光大師文鈔》里面,印祖也有說了,自云:初至普陀,晨食有咸菜,因北方吃不習慣,故改為食白粥,已三十余年。食至碗凈,注入開水飲盡。午食飯一碗,大眾菜一碗。這是《印光大師文鈔》,他的生活就這么簡單。他看到有人如果飯菜沒有吃完,或里面還有剩飯粒,印祖都會大聲呵斥說,“汝有多大福氣?竟如此糟蹋!”教人家惜福。所以我每次看到《印光大師文鈔》講到這一段,我現在自己吃東西都一定要把它吃得干干凈凈,學習印光大師的惜福。
第五個,不搞派頭。印光法師反對搞個人崇拜、迷信。有很多遠方來的皈依弟子想到蘇州靈巖山寺來見一面,這包括我們李炳南老師,他也是從山東去見,當時李老師在當山東莒縣的典獄長,他也是去見印光祖師,《印光大師文鈔》里面有單獨一封信,是印光大師寫給李炳南老師的。當時第二次的時候,李炳南老師就帶了一些蓮友,一些佛弟子,到那邊要去見印光大師,也是被印光大師說,以后你就不要再帶人來了。印光大師說,他再三得告訴弟子說,要“認真閱讀《文鈔》”,遵照落實,去“實行”,“見不見面都一樣”,不要浪費旅費了,時間。這個很值得我們現在學佛的蓮友學習。
你看老和尚如果到哪里,到臺南極樂寺,老和尚如果在香港,老和尚如果到英國、到日本,噢,大家追逐了,希望能夠目睹老和尚的一面。這個站在孝親尊師都無可厚非了,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按照印祖這樣的開示,你只要認真得落實,去實行《印光大師文鈔》,那你就見到印光大師了。如果你不老實、真干、聽話,縱使你天天見到印光大師,天天見到凈空老法師,那又怎么樣呢?
第六點,絕不祝壽。有些人現在都會喜歡做祝壽的活動,可是印祖不愿意。在一九三九年、一九四O年,也就是在印祖往生的前一年,皈依弟子計劃為印祖慶賀八十大壽,大師知道以后堅決反對,說了重話,“光一生不與流俗同起倒。什么八十不八十!有為光言祝壽者,光不但不領情,且深惡痛絕,以為大辱。祈勿以此為光言,若對光言祝壽者,是視光為流俗矣!”他講這話講得很重。印光大師說,我一生都不跟人家,一般世俗的“同起倒”,去流行,什么八十不八十的。你們給我祝壽,我就是不領情,而且我還深惡痛絕,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所以如果你們要給我祝壽,那你們就是把我當成是一般的流俗,就跟社會人士沒有什么兩樣的。
印祖又說了,為揚名而去辦壽,為斂財而辦壽,我印光覺可恥。你接受弟子的祝壽,要不要收供養啊?印光大師說,不行,我寧愿受斬頭之刑,“不愿聞祝壽之名”。他寧可被斬頭,也不愿被人家祝壽。所以“大師晚年,修持功夫益深,對世情洞察更為透徹,故而觀點鮮明,態度堅決,言辭犀利,簡明扼要”,已至爐火純青的境界。
第七,重視因果,坐化生西。一九四O年,民國二十九年,農歷十一月四日,印光法師在靈巖山寺圓寂。天亮雞啼的時候,他知道自己的世緣已經即將要結束了,所以一樣的跟平常一樣,盥洗,刷牙、洗臉。他沒有病,印光大師沒有病,他早上起來,他一樣繼續洗臉、刷牙,他預知時至。盥洗完了以后,“跏趺端坐”,盤腿端坐,講一句法語,“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大聲念佛”,沒有多久又說了,“蒙阿彌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因為他是二十一歲出家,所以僧臘是六十,僧臘就是出家人,他的出家的時間有多久,叫僧臘。所以在僧團里面,不是看你年長或是年幼,看你受三壇大戒,具足戒,你三壇大戒受完以后,看你的僧臘是多久,你僧臘越高,你坐的位置在前面。你縱使年紀很大,可是你僧臘非常地淺,你要坐到后面去。所以僧臘如果超過五十了,都被稱為長老。
“百日荼毗”,火化以后,“撿得五色舍利”,舍利珠一百多顆,晶瑩剔透,“光芒四射”。還有大小舍利花以及血舍利,一共“一千余粒”,有一千多顆。特別的珍貴是什么呢?非常地稀有難逢,印光大師的頭頂骨裂成“五瓣蓮花”。這了不起啊,“五瓣蓮花”,“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達摩祖師說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禪宗傳到第六祖就沒有再傳了,“五瓣蓮花”。所以我們說五方佛,也都是這個“五”,代表五方佛,“五瓣蓮花”。而且最難得是“齒全不休”,他是三十二顆牙齒。一般人你注意看,他能三十顆就不錯了,他三十二顆呢,“為世希有”。
最后他叮嚀遺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凈土,不要學大派頭”。“今之世亂日極,民不聊生,皆由不講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所致也”。印光大師說,現在世間會這么亂,民不聊生,都是因為大家不講因果教育、因果報應,以及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我在天津謙和講堂講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即將要推出,里面就引用印光大師所鑒定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女子教育的重要性,這里面強調的就是,從小就必須要因果教育、要家庭教育。印祖說,“家庭教育為治安之本,因果報應為制心之法”。
“臨終了然無礙,瑞相紛繁”。所以當時就有人說,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因為曾經有兩位女眾,一位小菩薩跟著她的長輩,要到上海參加護國息災法會,去見印光大師,她跟印光大師見面第一句話說,觀音菩薩跟我講,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舉辦護國息災法會。她說,大師你就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當場被印光大師制止,不要說了。后人奉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所以我們這一次講的《安士全書》的講座,我們的片頭也做出來了,非常地好,我很感動,看了很感動,總共是一分十三秒,一開始就是印光大師的因果教育的開示,到整個結束,孔子的法像,還有周安士菩薩的法像,都在這個片頭里面,這三寶加持,印光大師加持。
以上我們就是介紹印光大師。
接下來,請各位翻開佛陀教育基金會所出版的這一本《安士全書》里面的第一頁〈序文〉,重刻《安士全書》序,我們看經文。總共這個〈序文一〉,一集有五個段落,我們把它歸納為五個段落。先講第一個段落,我們看經文: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凈。了無絲毫蒂芥者。唯斷惑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耳。余則愛染習氣。雖有厚薄不同。要皆纏綿固結于心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殺則世皆視為固然。以我之強。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顧一時適口。誰信歷劫酬償。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古德云。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則已。思之大可畏也。”
好,我們到這邊先告一個段落。
那么這一段里面,我們知道印光大師他的儒學底子非常地深厚,文言的功底也非常地深,所以我們還是要做一些名相注釋:
我們看第三行這個“蒂芥”,“蒂芥”是什么意思呢?是刺鯁也,就是被魚刺刺到那種感覺,叫刺鯁也。所以“蒂芥”的意思是說,因為“細故而耿耿于懷”,這叫“蒂芥”的意思 。
再來,“斷惑證真”,這個“斷惑證真”是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什么?阿羅漢是破我執。所以阿羅漢必須要怎么樣?要破見思惑,見惑跟思惑。所以“斷惑證真”,它就是斷了見惑跟思惑。“證真”是什么?證真就是他證得偏真涅槃,證得正覺。所以“斷惑”是“以真智斷妄惑也”,則真理于是顯發出來。“證真”就是證理,“證理者斷惑之果也”。“真”者不妄,即是真心,也就是我們自性的清凈心,“真凈明妙,虛徹靈通,離虛妄想,故曰真心”。所以阿羅漢他已經斷見思惑,見思煩惱,證悟偏向于空的真理,入偏真涅槃。
再來,“阿羅漢”,“阿羅漢”它翻成華言,就是我們中國話,叫無生,又說是無學,又云應供。因為阿羅漢三界生死已斷了,故名無生。因為他的煩惱已盡了,所以稱為無學。因為他可以受到人天供養,為世福田,所以叫應供。所以阿羅漢就是殺賊、應供、無生。殺賊殺什么?殺煩惱賊,他把見思惑斷掉了,叫殺賊。因為見思惑會在我們六根門頭,就像小偷一樣,像強盜一樣,會劫我們的功德法財,所以叫殺賊。因為他已經出三界、了生死了,已經破我執了,他無我了,所以他可以接受供養,叫應供,他入圣流了。因為他不再六道生死輪回,所以他就證得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后有。
再看下面,“從劫至劫”,這個“劫”,梵語叫“劫波”的意思,叫“分別時節”,“通常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時節”,這個叫“劫”。佛經上說,人壽八萬四千歲,每經過一百年,壽命減一歲,減到剩下十歲。這是為什么這樣?因為眾生不斷地造業,所以福報、壽命減到剩下十歲。這個時候眾生非常地苦,開始懺悔,開始斷惡修善,再每經過一百年,再增加一歲,這樣一直到達增至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名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名為一個中劫。總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名為一大劫。這在《佛祖統紀·三十》里面這樣記載。
我們再看下面,“十生之類”,“十生”,不是只有四生,我們一般都知道是卵胎濕化,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其實是“十生之類”。這個在《金剛經》里面提到,“一卵生、二胎生、三濕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無色生、七有想生、八無想生、九非有想生、十非無想生”。
第一,胎生,像人。有些動物也是胎生的,譬如說狗、貓、牛、豬,這都是胎生,“如人類在母胎成體而后出生者”。
第二,卵生,“如鳥在卵殼成體而后出生者”,雞、鴨、鳥,這都是卵生。
第三,濕生,像蟲依那個濕氣而受形者,這叫濕生。
第四,化生,無所依托唯依業力而忽然起來的,如諸天以及地獄,以及劫初的眾生都是。像鬼道也是化生的,地獄道的眾生也是化生的。
第五,有色生,色界四禪天的眾生是有色生。
第六,無色生,為無色界四空處的眾生。
第七,有想生,則為三界九地中,除了第四禪無想天的眾生,其余一切眾生都叫做有想生。
第八,無想生,無想生是色界里面的無想天的眾生,叫無想生。
第九,非有想生,以及第十的非無想生,這是在無色界里面的非想非非想處天里面的一處,叫非有想生,以及第十的非無想生。
再來,“互來相啖”,“啖”就是吃的意思。
“欲知世間刀兵劫”,“兵”就是軍事或戰爭有關的事物的統稱。“兵劫”就是戰爭的劫難,像現在的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它們這些都是“刀兵劫”。在《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十四卷》里面云,“初刀兵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瞋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刀杖。各逞兇狂,互相殘害。七日七夜,死亡略盡。贍部洲內,才余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刀兵劫”。這一段在《大毗婆沙論》里面說,在刀兵劫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人類的欲望起來的時候,南贍部洲的人,那個時候壽命大概十歲。因為“為非法貪”,起了貪愛,“染污相續”,以及不平等的愛映蔽了他的真心,邪知邪見,“瞋毒增上”,所以當時的心就非常地猛利害心。就好像獵人一樣,看到禽獸就用刀杖去傷害它,在刀兵劫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各逞兇狂,互相殘害”。時間多久呢?“七日七夜”。人大部分都死亡了,只剩下一萬多個人。這個時候開始起慈心了,壽命又開始增加了。這個叫做“度刀兵劫”。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說:
淫和殺二種惡業,是一切眾生生死輪回在六道的根本原因。最難斷除的是淫,最容易犯的是殺。在這兩種惡業之中,只要稍微懂得自愛的人,淫業還能夠控制不犯。但是想要從心理上徹底地清凈,沒有一絲一毫的欲念,只有斷惑證真的阿羅漢才能做得到。其他人雖然貪愛污染習氣有深淺不同,但都因為習氣糾纏熏染意識,故無量劫來得不到解脫。
殺業,則世上認為本來就是這樣,憑借自己的強大去侵犯弱者,用眾生的肉,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只顧一時的快活,誰相信無量劫以來改頭換面互相酬報呢?《楞嚴經》上說,因為人吃羊,所以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互相吞吃,以至于十種生命都是這樣的,生生死死,互相吞殺,報應無窮。惡業惡習,與生俱來,窮盡未來,永無休止。古時候的大德說,欲得天下沒有戰爭,除非眾生不吃肉。又說,如果想要知道世上戰爭的原因,那就請去聽屠宰場里半夜發出來的叫聲,哀叫聲,哀嚎聲。既然造了殺生的因,必然要得被殺的果。不去考慮就不知道,一去深思才知道殺生實在太可怕了。
那這一段里面,我們探討一個問題。這一段里面,我們在講座里面,我剛才一開始,我有說了,我們除了朗誦原文,還有名相注釋,以及白話解以外,我們會在講《安士全書·陰騭文》里面,我會把很經典的法語,我們要把它挑出來。將來當然我們如果都講完以后,我們甚至可以編一本《安士全書法語菁華》。因為有時候這些經典的文句,經典的重要的經句,其實就像甘露一樣,眾生的煩惱就像污濁的、有毒的水一樣,只要甘露一滴,馬上就可以凈化了。
所以這一段里面,我把它整理出來,有三段經典法語。第一,“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這個可以把它背起來,不僅可以增加你寫文章的功德力以及你的水平,或是你在講課的時候,或者你在分享的時候,你也可以引經據典,畢竟文言文之美,它是超過白話文的。我們都是喜歡說,哎呀,如果這個居士啦,這個人如果引經據典,他很有學問,他很有智慧。這是第一段的法語,經典法語。
再來第二段,“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
第三段的經文,“古德云,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
以上這三段經文,是我挑選出來的,提供給各位參考。
再來探討一個,剛才講的習氣的問題。我們知道,《無量壽經》〈菩薩修持第三十品〉里面,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都怎么樣呢?他們都“深入正慧,無復余習”。什么叫“正慧”?就是我們的佛知佛見,我們的智慧德能,我們的一切種智,這叫“正慧”,“深入正慧”。到極樂世界去以后,這些菩薩,他都已經把習氣斷掉了,所以“無復余習”,沒有再多余的習氣。
在《大智度論》里面說,“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是在大中小三乘里面,阿羅漢算是小乘的,辟支佛算中乘的,菩薩算大乘。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是中乘跟小乘,他們雖然破掉貪瞋癡三毒,但是他們“氣分不盡”,就是他們的習氣還在,“氣分不盡”就是習氣還在。“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余氣故在”。就好像說我們香爐啊,你天天把它點檀香,現在沒有點檀香,它里面還是有香氣,你香拿開了,它里面那個香氣還在,“余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又好像說,你燒一個草木堆一樣,火已經燒滅了,但是里面還有炭灰啊,炭灰里面還有一點微弱的溫度在里面啊,“炭灰不盡,火力薄故”,那是還有一點,那個炭里面它還有熱度,這叫習氣啊。那佛呢?“三毒永盡無余”。
在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里面有說到,如舍利弗的“瞋恚余習”,難陀的“淫欲余習”,畢陵伽婆蹉的“慢余習”。特別舉這三個。那么這個畢陵伽婆蹉的慢余習,是什么意思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公案。畢陵伽婆蹉他在過去生累世里面,他都有很大的福報,所以家里都有很多的傭人。恒河神他當時是小婢,他的前身在還沒有跟佛陀出家之后,成為恒河神之前,他是個小婢。畢陵伽婆蹉他要常常出去行腳托缽,每次要經過恒河的時候,他就告訴那個恒河神說,小婢,止,住水,止住。就是這個水停止不要流動,我要走過去了。因為他是尊者啊,所以恒河神為了尊重他,就把水流改道,讓他能夠走過去。
畢陵伽婆蹉每次都跟它講,小婢,小婢,河水止住。所以恒河神很不服氣,有一天就到佛陀那邊去訴苦,告訴佛陀,她說,佛陀啊,我都已經當恒河神了,這畢陵伽婆蹉尊者老是瞧不起我。結果佛陀就在這個會堂上就告訴畢陵伽婆蹉說,畢陵伽婆蹉尊者你不能這樣啊,人家他現在已經修到恒河神了,你跟他道歉。那畢陵伽婆蹉就當著佛陀的面,以及佛陀眾弟子之前說,小婢,小婢,莫瞋。他說,小婢,小婢,他還是習慣稱他叫小婢,不要生氣。在座的佛陀弟子都哄堂大笑啊。佛陀就說,你看到了吧,他是很尊敬你,可是他習氣還在啊。所以這個余習難盡啊。
所以習氣本身就是沒有覺性的一個慣性,習慣成自然。雖然沒有惡心,但是有時候還是會去做惡事,所以被人家討厭,百口莫辯。粗的煩惱容易斷,但是細的習氣就很難調,縱使能夠脫離三界,不受輪回之苦,還是習氣未盡,度眾生還是會有障礙。譬如說我們看到境界不順我們的心的時候,我們馬上就動瞋心了,我們馬上就會發脾氣了,這都是我們瞋心的余習還在。所以我們要鍛煉自己的心,像佛的心一樣,那么細,再細,才能隨時隨地讓眾生歡喜,而不惱怒眾生。
好,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經文:
“安士先生。恭稟佛敕。特垂哀愍。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萬善先資以戒殺。征引事實。詳示因果。切企舉世之人。同懷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真心。永斷傷風亂倫。以強陵弱之惡念。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備法戒。悉存龜鑒。由茲古圣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談而已。如上三種。文詞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經輔治。因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賢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觀之筆墨發揮之故也。雖然。已能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了生脫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則恒生善道。廣修福慧。不墮惡趣。彼此酬償者。有幾人哉。而了生脫死。豈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斷惑證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則縱令尊為天帝。上而至于非非想天。福壽八萬大劫。皆屬被善惡業力之所縛著。隨善惡業力之所輪轉耳。因是特依如來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薈萃凈土經論要義。輯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若能一閱是書。諦信不疑。生信發愿。求生西方。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悟自心于當念。證覺道于將來。其義理利益。唯證方知。固非筆舌所能形容也。此系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應道交。獲斯巨益。較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而已。”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恭稟佛敕”,這個“敕”是告誡、命令。
第二行,“乾父坤母”,“乾父坤母”在《易經》里面,乾卦和坤卦,《易經·說卦》里面說,“乾為天”,“坤為地”。所以“乾父坤母”代表天地。這個地方引申,乾為父,坤為母,天覆地載,如同父母。故萬物從天地生,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好像都是兄弟姊妹一樣。“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民胞物與”就是物為同輩,應博愛一切人與物,這個是由宋朝張載,《張橫渠集·西銘》,“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段張載先生說,這世間人都是我的同胞,所以我們佛家講的,老和尚常開示的,我跟眾生是一體的,就是皆為我的同胞。為什么呢?因為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每一位眾生都具有佛性,每一位眾生都是佛,是因為迷了以后才變成四圣六凡。所以世間人皆為我的同胞,萬物跟我是同輩,后來的人指泛愛一切人、物,叫做“民胞物與”。
第五行,“悉存龜鑒”,“龜鑒”的“龜”是龜甲。我們知道龜甲可以來卜卦占卜,占卜做什么?占卜吉兇。“鑒”是鏡子,鏡子可以照美丑。所以“龜鑒”的意思就是警戒和反省。
第五行,“主敬慎獨,正心誠意”,古圣先賢的“主敬慎獨”,“主敬”是在《易經·坤卦》里面,“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論語·子路篇》里面,“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我們在日常生活起居里面,都要保持這一念恭敬心,這個生活一定是中規中矩的,這個人一定是君子,“居處恭”。在我們的生活里面,我們都保持這一念恭敬心,不管是對人、對眷屬、對物,都能保持恭敬,那這個人是君子。做事情也保持這一念敬,恭敬的心,那么跟人家交往,一定是忠心耿耿的。這是“主敬”。
“慎獨”,閑居獨處的時候,行為仍然謹慎不茍且。《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鄭玄注,“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一個人會起心動念,會造業,會造十惡業,都在什么時候?都在別人沒有看到的時候。所以“莫見乎隱”是,你要在最隱微的地方,要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在最微細的關頭去看到,你已經起心動念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特別的謹慎,不茍且,就是他能夠觀照。
再來,“正心誠意”,就是《大學》里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印光大師跟凈空老法師常常在開示,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哪里開始做起?從格物致知開始。
那格物是什么呢?印光大師說,要跟五欲六塵格斗,要跟貪瞋癡格斗,六根對六塵的時候,要保持這一念覺性,這叫格斗,致知以格物。如果能夠降伏這個五欲六塵,能夠放下這個五欲六塵,那自然而然,你的覺性就顯發了。致知就是,你的佛知佛見就顯發出來了。佛知佛見顯發出來了,當然就能夠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菩提心,“誠其意”就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能夠至誠心,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謂之誠,那這是誠心。如果能夠誠心,那就是端身正意,正念就現前,“正其心”就是正念。
正念現前,當然身口意就清凈了,那就“欲修其身”了。身口意清凈,這個家就齊了,不管是家庭,不管是公司,不管是各行各業,自然就齊了。家能夠齊,國家就能夠得到大治。國家能大治的話,天下就太平。儒家雖然它是講“正心誠意”,其實跟佛家講的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也是殊途同歸了,只是儒家偏向世間法。
再來“惡趣”,“不墮惡趣”,為什么他這個地方用“惡趣”呢?在《大乘義章·八》末曰,此六種,“經名為趣,亦名為道。所言趣者,蓋乃對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為因趣,故名為趣”。“趣”就是什么?你一直往那邊走,“趣”就是你往那邊走了。如果你造五逆十惡,那你就是往地獄道走啦。“趣”的意思是你已經往那個方向了,趨向,“趣者”。“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通人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所以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名為四惡趣,“而人、天為二善趣”。“地獄、餓鬼、畜生為三惡道,修羅、人、天為三善趣”。《無量壽經·下》,“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再看,“定慧”,“力修定慧”,禪定跟智慧,戒定慧三學里面的禪定跟智慧,定跟慧,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攝亂意為定,觀照事理為慧。又名止觀”。《法華經·序品》里面曰,“佛子定慧具足”。《無量壽經》曰,“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如來”是什么?“如來定慧”就是佛的智慧。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他們都是定慧等持。就是六祖大師說的,“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所以究暢無極,究竟圓滿。
再看下面,“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叫“非非想天”,在三界里面的最高,叫無色界,里面最高的一層天,叫非非想處天。
再來第三頁,“隨善惡業力”,這個很簡單,大家道理都懂,“善惡業力”,十善十惡,但是“善業有生樂果之力用。惡業有生惡果之力用”。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四十六》里面講,“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不思議業力”是業力不可思議,我們說,業力不可思議,圣力不可思議,愿力不可思議。這個業力的牽引,雖然時代很久遠,時間很久遠,但是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果報成熟的時候,“求避終難脫”,你想要說躲開都沒有辦法,“求避終難脫”。
“薈萃”就是匯集,“薈萃凈土”,匯集,聚集。
第七行,“較仗自力”,“較”就是較量,“仗”就是憑借,就是自力法門跟他力法門。像禪宗的修持,這叫自力法門,我們凈土宗就仰仗佛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所以是自力跟他力。《印光大師文鈔續編·無錫佛教凈業社年刊序》,印光大師說,“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蓮。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印光大師說末法時期,你只要仰仗佛力,若真信愿真切,若信愿真切就可以蓮登九品。所以現在的人,想要在現生就要了生死大事,舍這個念佛法門就沒有希望了。
“奚啻”就是豈但,何止。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說:
周安士先生,恭敬稟承佛力加持,特別垂跡東土,哀愍眾生,就寫了《欲海回狂》一書,來說明戒淫的道理,寫了《萬善先資》一書,來說明戒殺的道理。旁征博引,事實確鑿,詳細地說明因果報應的道理。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滿懷著乾父坤母、民胞物與的大慈悲心,永遠斷除傷風敗俗、擾亂倫理,憑借強大欺負弱小的惡習。他又想要所有的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把《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使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怎么做人,怎么用心做事,大到治國安民,小到一言一念,都有一定的尺度,都有借鑒。因此就使古圣先賢所說的主敬慎獨、正心誠意就不再是空談了。
以上三種書,文詞理義,都是冠古超今,補益群經,輔佐治國。因為他憑自己的天才和妙悟的智慧,繼承了佛祖圣賢的心法,并且用雅俗共賞的筆墨,把文理奧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已經能夠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如果不能夠了脫生死,擺脫輪回,怎么能夠保證他生生世世有道德、有氣節呢?那么要保證永遠生于善道,廣修福慧,不墮落惡道,互相報償的,又有多少人呢?了脫生死難道是那么容易的嗎?只有勤修戒定慧,斷惑證真的人,才能擺脫輪回,徹底自由。其他的人即使地位高到天帝,再上推到非非想天,福壽享受八萬大劫,都是屬于被善惡業力所束縛著,隨善惡業力而輪回啊。
因此安士先生將依靠佛力加持,帶業往生凈土的方法,會集凈土經論要義,編輯成一本書,叫《西歸直指》。如果能夠閱讀這本書,仔細地思考,堅信不疑,生出充足的信心,發出度生的大愿,求生西方凈土,那么無論他底子是好是壞,罪業是輕是重,功夫是深是淺,只要能夠信心愿力真切,持佛名號,沒有不在臨命終的時候,依靠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既然往生凈土了,那么就超凡入圣,了脫生死,永不輪回了,就能夠在當下一念悟出自性,在不久的將來得道成佛。
這其中的含義、道理和好處,只有證道才會知道,本來就不是筆墨和口說所能形容的。這是已經相信發愿,承佛慈悲的力量,承佛慈悲之力加被,感應道交,才能獲得這么巨大的利益,比靠自力斷惑證真,了脫生死,其中難易何止有天地之隔呢?
好,我們再看第三段:
“現今外洋各國。大戰數年。我國始因意見不同。竟成南北相攻。加以數年以來。水風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頻迭見告。統計中外所傷亡者。不下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不慧濫廁僧倫。未證道果。徒存傷世之心。毫無濟人之力。有同鄉芹浦劉在霄先生者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篤信佛法。今夏來山見訪。談及近來中外情景。戚然曰。有何妙法。能為救護。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故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遂將安士全書示之。企其刊板廣傳。普令見聞。同登覺岸。先生不勝歡喜。即令其甥趙步云。出資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憶昔戊申。曾勸李天桂刊板于蜀。彼即祈余作序。后以因緣不具。事竟未行。今蒙劉公毅然贊成。殆非小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不慧”就是愚笨,不聰明。印光大師都是自稱“不慧”。
“濫廁”就是參與、混雜在里面,它是謙卑的用詞。
“清介”是清高正直。
“戊申”是民國前四年,一九O八年。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現在世界各國大戰多年,我國南北兩方因意見不同互相攻擊,并且多年以來,水災、風災、旱災、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難,一個接一個,遍布各地。統計中外所傷亡的人,不會少于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弟子不才,濫竽充數,混在出家人中間,沒有證得道果,僅有為世界之苦而存悲哀之心,沒有一點救世助人的力量。
有位同鄉是芹浦劉在霄先生,是個清高耿直的君子,繼承先輩的德業,虔誠信仰佛法。今夏來山訪我,談到近來中外情景,悲痛地說,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夠救濟呢?我說,這是苦果,有果一定會有前因。如果想要救苦,必須要斷除惡因,惡因一斷,那么苦果就再也無法生起來。因此經上說,菩薩害怕造惡因,眾生則害怕得惡果。說完就把《安士全書》送給他看,希望他刊板印刷廣為流通,使大家都能夠能見能聞,一起來走向解脫的道路。劉先生非常歡喜,馬上就叫他的外甥趙步云,出資七百元印刷流通,請我代為作序,制版刊印。回憶在戊申年間,我曾勸李天桂在四川刊板流通,他也請我作序,后來因為因緣不具足,事情竟沒有實行。現在承蒙劉公毅然贊成,這真是非常殊勝的因緣。
這一段里面,有兩段經文是經典法語,“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第二段經文是,“故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以上這兩段提供給各位參考。
我們看第四段的經文:
“竊以袁了凡四訓。為改過遷善之嘉言。俞凈意一記。為至誠格天之懿行。其發揮事理。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純篤。精詳曲盡。因附刊于陰騭文廣義下卷之后。蓮池戒殺放生文。為滅殘忍魔軍之慈悲主帥。省庵不凈觀等頌。為滅貪欲魔軍之凈行猛將。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沉淪苦海眾生之普度慈航。爰附于三種法門之后。譬如添花錦上。置燈鏡旁。光華燦爛。悅人心目。果善讀之。則不忠不恕之念。忽爾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云起。從茲步步入勝。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即凡情而成圣智矣。庶可了生脫死。永出輪回。面禮彌陀。親蒙授記。”
好,這一段里面有一句省庵大師。“蓮池大師”,我們解釋過了,他是凈土宗第八祖。省庵大師他諱實賢,字思齊,號省庵,清朝常熟人。從小就不吃葷,十五歲出家,二十四歲受具足戒。燃指供佛,發四十八大愿,最后感得舍利放光。他作《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眾,被尊為蓮宗第十一祖。
好,我們看這一段里面的白話解:
我個人認為《了凡四訓》是改過向善的嘉言,《俞凈意公遇灶神記》是至誠感天的德行。他們寫自己的體會,出自肺腑之言,不僅把意思跟道理充分地表達出來,事理圓融,而且實際操持中有根深的工夫,要求最為嚴格純熟,精到詳細,委曲盡致。因此就附印在《陰騭文廣義》的下卷之后,也就是說把袁了凡《四訓》跟《俞凈意公遇灶神記》,印祖把它附在《陰騭文廣義·下卷》的后面。還有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是消滅殘忍魔軍的慈悲主帥,省庵大師的《不凈觀》等頌是消滅貪欲魔軍的凈行猛將,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為沉沒在苦海眾生做普度慈航。于是就把它附在三種法門之后,好像錦上添花,放燈于鏡旁,光輝燦爛,悅人心目。如果能夠真正好好讀一讀,那么不忠不恕的念頭就好像冰遇到火一樣,馬上消失了,自利利他的心,油然生起來。從此步步進入勝境,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就凡情消失,而最高智慧就開發出來了,這樣很快就可以了脫生死,出離輪回,往生凈土,頂禮彌陀,親蒙授記,最后成佛。
印光大師的意思是說,把蓮池大師的《戒殺放生文》放在《萬善先資》的后面,省庵大師的《不凈觀》是放在《欲海回狂》的后面,然后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放在《西歸直指》的后面,他說,這樣就是錦上添花,把燈放在鏡子旁邊,那就更亮了,只要你讀一讀,不忠不恕的念頭都沒有了。
好,看最后一段:
“謹為閱此書者賀曰。久沉業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歸命覺皇。信真愿切。執謝情亡。感應道交。覲無量光。余詳戊申序中。茲不復贅。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古莘釋(印光)謹述。”
這里面名相注釋:
“覺皇”就是佛陀,佛。
“執謝情亡”就是,“執”就是執著,“謝”就是凋零,就是破情執的意思,放下情執,放下執著跟妄情。
“無量光”就是阿彌陀佛。
“覲”就是覲見。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敬為讀這本書的人祝賀,長久以來沉沒在受業力牽引的苦海當中,忽然遇到慈悲救度的舟航。遵照實行忠恕之道,皈依頂禮最高的真理,走向涅槃。信心真誠,愿望切實,一切執著,妄情都斷絕了,一切欲念都消亡了。我們虔誠的感通佛的加持,親見阿彌陀佛無量光。其它的詳細寫在戊申年的〈序文〉中,這里就不再重復了。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年六月十九日,陜西合陽人釋印光敬述。
那么到這邊,我們把《安士全書》印光大師〈序文〉一集,我們把它講完了。這是一個開頭,讓我們都能夠借由印光大師的開示法語,讓我們對周安士先生以及《陰騭文》《欲海回狂》《萬善先資》,以及《西歸直指》,我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跟了解。希望我們大家共同來研討這一部《安士全書》,首先我們把《陰騭文》先研討。希望大家都能夠在這里面,誠如印光大師說的,業謝塵勞,“久沉業海”里面,在六道里面輪回的太久了,遇到這個《安士全書》就像遇到一艘慈悲的法船,你只要能夠遵循,能夠照這樣去做,皈依在佛陀的座下,信愿真切,就可以“執謝情亡”,就可以放下情執,放下執著跟妄念,跟佛感應道交,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親侍彌陀,就不再受輪回啦。所以也期待我們這個《安士全書》的講座,都能夠讓各位,都能夠離開六道生死苦海,能夠出三界,了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個個都能夠成佛。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