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12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12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6月27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六十六,“修數百年崎嶇之路”。

我們看三○五頁:

“修數百年崎嶇之路”

“(發明)名之曰路。必有無數人往來。路而崎嶇。必有無數人不便于往來。一日不修。則一日不便往來。數百年不修。則數百年不便往來。若今日能修。則自此以后。數千百年。日日便無數人往來。就無數人中。于大風大雨。便其往來。于重擔行李。便其往來。于暮夜昏黑。便其往來。隱然免無數老弱之驚惶。隱然省無數瞽(gǔ)人之跌撲。厥(jué)功顧不巨耶。”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經文名相注釋:

“崎嶇”,形容地勢或道路高低不平。

“隱然”,隱隱約約的樣子。“隱然”就是指無形當中。

“瞽人”,“瞽人”就是盲人、失去視力的人。

“撲”,“撲”就是跌倒。

“厥功顧不巨耶”,“厥”是他的,那個。同“其”。“顧”就是豈、難道。“厥功顧不巨耶”的意思就是,其功勞難道不巨大嗎?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既然成了路,一定有無數人往來;道路崎嶇不平,一定有無數人不便于往來。一天不修,就一天不便于往來;幾百年不修,就幾百年不便于往來。如果今天能修,那么從此以后,數千百年,天天方便無數人往來;無數人在大風大雨中方便往來,無數人挑著重擔行李方便往來,無數人在傍晚黑夜中方便往來。不知不覺中免除了無數老弱病殘的驚惶,不知不覺中免除了無數盲人的跌撲。這樣的功德難道不大嗎?

這一段,《陰騭文》第六十六句,“修數百年崎嶇之路”,當時學人在準備這個功課的時候,我就在思維,這個“修數百年崎嶇之路”就是我們一般常常講的鋪橋造路,那這個是世間善法,但是雖然是世間善法,它卻是佛法里面五乘的人天乘的基礎。所以這一段我們要來探討,“名之曰路”,路,看你這一生是走什么路。三界六道的輪回之路,十法界的路,一真法界的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路,或者是帶業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路。我們現在就是要把這一段世間的善法,引申到出世間的無上大法。

那么我們來探討這一段經文,“路而崎嶇,必有無數人不便于往來。一日不修,則一日不便往來。數百年不修,則數百年不便往來。若今日能修,則自此以后,數千百年,日日便無數人往來。”這段經文看起來是告訴我們鋪橋造路,而且告訴你路的重要性。但是我們需要來探討,輪回,不是修數百年的崎嶇之路,輪回是無止境的一個不歸路,業力是一條不歸路,也就是六道輪回是一條不歸路,所以輪回是千千萬萬世。所以退轉以后就是輪回了,所以退轉到輪回之路,老和尚說是一世不如一世,那才是真正生命中的崎嶇之路。慧命是解脫之路,煩惱、無明、輪回,是生命的崎嶇之路。

所以這個地方是,我研討到這個路的時候,給我一點啟示跟啟發。我們學到《陰騭文》,雖然是善法很重要,但是我們希望,從世間法提升到出世間法,再從出世間法提到不二法門。所以我們今天一共提了三條路。世間善法,鋪橋造路。解脫生死,菩提大道,自覺之路,往生之路。所以路很重要。

那我一共提三個重點。第一個,走對路,凈空老法師。第二個,走錯路,宋朝蘇東坡。第三個,沒有第二條路,除了念佛求生凈土。以上三條都是路,第一條,正路,我們要學凈空老法師,走對路;第二條是李炳南老師說的,古人不能學蘇東坡,今人不能學梁啟超。走錯路,走什么路?剛才講的輪回之路啊,那就是崎嶇之路了。蘇東坡,所以不能學蘇東坡;第三,在這個亂世之中,有路可以選擇嗎?沒有第二條路,只有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今天我就從路引申到輪回之路,它是崎嶇之路,往生之路就是解脫之路。所以我們現在來學老法師的走對路。

老法師開示:

一,今天很多學佛人,路走錯了,走岔路。老法師跟隨恩師雪廬老人學習經教十年因緣。以下的老法師的開示,是出自末學在二○一六年三月二十八到三月三十日三天,我奉師父上人的慈示,以及江逸子老師的指示,要我主辦木鐸(duó)春風三十載,李炳南老教授圓寂三十周年紀念,雪廬老人學誼道風論壇。這個是在四年前,在臺北科技大學,當時有兩千多人參與這一堂盛會。一共有九位臺中蓮社的老師參與這個盛會,凈空老法師,徐醒民老師他因為行動不方便,所以他用錄影的方式,再來是果清律師,再來是黃泳老師,洪石師老師,還有其他臺中蓮社的老師,總共九位。這是李炳南老教授每十年,他有圓寂十周年,圓寂二十周年。那圓寂三十周年,就是由凈空老法師跟江逸子老師指示,我來辦這個論壇。那這個盛會非常的成功,磁場非常的強,非常的好,很榮幸我能夠承擔這個使命。老法師在這個論壇上面,他就是提到老法師跟恩師雪廬老人學習經教十年因緣。因為他這個內容很長,我只有摘錄大概三分之一的內容來跟大家分享,就是老法師他走對路了,他跟對了大善知識,李炳南老師。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報告。

老法師說,今年是雪公往生三十周年,臺灣的同修很用心,組織這個論壇。就是末學主辦的這個木鐸春風三十載,雪廬老人學誼道風論壇。

老法師說,他來回顧這一生,他遇到的三位善知識。他認識李炳南老師的經過。老法師說,他出生在一個動亂的年代,災難頻繁,生活確實像世尊在《無量壽經》說的,“飲苦食毒”,日子不好過。抗戰期間,老法師在十四歲那一年,因為家貧失學,不得不去做童工養活自己。他常坐在小河邊樹底下,就問自己了,說,為什么我活在這個世間呢?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么呢?

他來到臺灣以后,雖然無依無靠,很幸運的在二十六歲那一年認識了方東美老教授,方老師為老法師講哲學概論、佛經哲學,把佛法介紹給老法師。接著又遇到章嘉大師的教誨,老法師遇到章嘉大師,他人生才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目標是大乘佛法,方向是學習經教,學習經典。三年后,章嘉大師圓寂了,老法師對佛法起了信心,認為這一生值得去學習,他就把工作辭掉,專門學佛。當時遇到一位他生命中的貴人,朱鏡宙老居士,那時候朱鏡宙老居士已經近七十歲了,老法師當時是二十六歲。那么朱鏡宙老居士就介紹他認識懺云老法師,就是懺公,懺公當時在埔里住茅蓬。現在懺公的道場是在臺灣南投水里蓮因寺。老法師跟懺公住了半年,懺云老法師說,老法師是一個講經的材料,勸他發心講經。跟誰學呢?他建議他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李老師當時在臺中蓮社開了一個經學班,專門訓練講經的學生。所以老法師就離開茅蓬,去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師,他跟李老師的緣就是這樣結下來。

所以你知道,一位偉大的高僧大德,他這一生都要怎么樣?諸佛菩薩護念,龍天護法擁護。諸佛菩薩護念是什么呢?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懺云老法師,諸佛菩薩介紹這三位善知識先來接引,一步一步的接引老法師到佛法的殊勝的、圓滿的殿堂,最后指導他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師。中間還有他的護法朱鏡宙老居士。

老法師到臺中,那時候是三十一歲,李老師已經七十歲了。為什么?因為李老師六十歲才從山東濟南到臺灣來,告別了他的親人,可以講說舍家棄欲了,斷親割愛。他把我們的師太,就是我們的李炳南老師的夫人,放在山東老家,守著老家。這很不容易,這叫辭親割愛。這也差不多像佛陀的精神,他等于是出家,為什么?心出家了,雖然身沒有出家,他是現維摩詰(jié)居士相,菩薩相,但是心出家了。來到臺灣,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儒佛并弘,弘揚儒學,興隆佛法,傳承了印光大師的法脈。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常說一句話,把佛放心中,為孔子做一點事。臺灣如果沒有李炳南老師,今天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不會根扎得這么深,儒學不會這么興盛。你看他培養多少學生出來,徐醒民老師、江逸子老師、果清律師、凈空老法師,那不得了。還有孔孟思想的傳承,孔德成先生。所以湯恩比博士講說,這個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唯有孔孟思想跟大乘佛法可以挽救這個世界。你看這兩個重擔子都落在李炳南老師的身上,孔孟思想、大乘佛法。

當時凈空老法師去見李炳南老師的時候,李炳南老師跟他約法三章。這個,老法師親口說出來,應該是最標準的,我們就逐句逐句的把它念出來。第一條,李炳南老師說,你到我這里來,依我為師,從今天起,一切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不準聽。第二條,從今天起,你想看的書,無論是佛經或世間書,都要經過我同意,我沒有同意不準看。包括經書喔。第三條,你過去所學的(就是老法師跟章嘉大師所學的,跟方東美教授所學的),我一概不承認,統統作廢。我們俗話講說打掉重來。從今天起,一切都從頭學起,你能夠接受,你就留在這個地方好好學習;不能接受,那就另請高明。

老法師想了二三分鐘,接受了。這真的是一個智慧的抉擇,生命中最重要的抉擇,慧命中了不起的抉擇。菩薩在他前面示現,老法師已經有慧眼,可以認清前面這個就是他的大善知識,是菩薩示現。因為李老師這些話,聽起來好像很跋扈(bá hù),好像目中無人,但是老法師說,他知道李老師是個真善知識,他答應,老法師答應了。最后,李老師告訴凈空老法師說,這個是有期限的,多久?五年。就是我們以前有講過,五年學戒,五年你都要遵守。老人家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這實在是謙卑之詞。五年之后,我介紹另外一個老師給你,你去跟他學,那是誰?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往生了,印光大師的書還在,《文鈔》還在,你跟他學,以古德為師,叫古德的私淑弟子。

凈空老法師守老師的規矩,好在哪里?好在他什么都不能看、都不能聽,大概三個月,心就清凈了,煩惱就少了,智慧就增長了。他就是要把你的六根關起來,這也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因為他包括其他經書都不準看,其他法師大德講經也不準聽。他把你六根,都攝六根,把你六根關起來。他說,三個月心就清凈了,煩惱就少了,智慧增長了。

其實學人在學講《安士全書》或者是《感應篇匯編》,這個將近六年以來,從六年之前到現在,我一直都是沒有離開凈空老法師,沒有離開印光大師,沒有離開蓮池大師,我再看還是這三位,百看不厭,還有李炳南老師,不斷的熏習,我只要學到他們的萬分之一,我就可以得到莫大的利益。

老法師說,他經過這樣半年的時間,發現效果非常好,就是這個方法好。到了第三年,他跟李老師說,我很受用,我跟老師你的約定是五年,我現在自動延長五年,我十年遵守老師立下的三條規矩,十年。這個方法從哪里來,老法師并沒有問李老師,李老師也沒有告訴凈空老法師。一直到李老師過世了,凈空老法師在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演培法師是從臺灣到新加坡弘法,他小時候出家,跟了諦閑老法師。老法師有請教演培法師,演培法師告訴他說,以前他小時候出家的時候,諦閑老法師也是這樣教他們的。后來老法師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三條規矩是祖師大德的規矩,不是李炳南老師的專利方法,是中國老祖宗的祖祖相傳的老方法。

看到這個學生可以造就、可以栽培,就用這個戒律,這三條就是戒律,來限制你;至于不能造就、不能栽培的,老師就不用這三個條件。老法師在臺中蓮社一打聽,老師從來也沒用這種方法要求其他同學,這個方法只有對老法師一個人。可見李炳南老師獨具慧眼,知道老法師是佛門龍象。為什么不對別人呢?專對老法師呢?因為老法師能守,別人不能守。他才明白這個叫師承,能傳法的條件就是尊師重道,這是基本條件。第一個,要尊師重道;第二個,要清白,沒有被污染;第三個,肯學。我們現在講好學、善學。所以各位,現在要去找到這種學生,其實是不多,第一個,要尊師重道;第二個,要清白,心地清凈,不容易被污染;第三個,肯學、善學、好學。具備這三個條件,老師特別的照顧你。老法師說,李炳南老師一生的行誼,就是給他做個榜樣、做個模范。

修學最重要是師承,你跟哪一個老師學的,老師只能一個。因為老師只有一個,對你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兩個老師講法,兩種,兩條路;三個老師,變三岔路了,所以老師只能一個人。李老師講,傳人的資質沒有別的,就是完全聽話,百分之百聽話,錯了也要聽。錯了也要聽,到哪里去找?老和尚說,真的找不到。所以師徒之緣是可遇不可求。所以我常常講說,經師易遇,人師難求。李炳南老師就是老法師的人師。什么叫人師?可以改變他的生命,可以改變他的慧命,可以改變他的命運,可以造就菩薩的這個弘法人才,那就是人師。

所以老法師說,老師教你什么?老師就是以種種方便成就你的根本智,把你心里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洗刷得干干凈凈,你的清凈心現前,你的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就得到了,這是老師幫助你最大的成就。達到這個程度,老師就不再叫你跟他在一起了。這是真的,我們看很多禪宗大德就是這樣,他開悟以后,那個傳承的弟子,譬如說像六祖大師,六祖大師是不能夠侍奉他的師父,因為大家奪衣缽,所以五祖弘忍大師趕快把他送走,因為他會有殺身之禍。以前禪宗那些高僧大德開悟以后,都在他的恩師旁邊,侍候著三年到五年,報恩,開悟以后就是還要再侍候,就是報恩。

所以老法師說,等到你開悟以后得到根本智,老師就不會再叫你跟他在一起了,為什么?你可以去參學十方了,你可以法門無量誓愿學了。因為剛開始,他教你煩惱無盡誓愿斷,你已經斷煩惱,得根本智了,那當然就可以去參學了,法門無量誓愿學。那就佛道無上誓愿成。那就可以達到你第一個目標,眾生無邊誓愿度。所以老法師也常跟我們講,跟我們勉勵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娑婆世界修學,我們發了愿,眾生無邊誓愿度。我們現在先做的,就是煩惱無盡誓愿斷。等到我們往生西方以后,我們再法門無量誓愿學,那佛道無上誓愿成,那是到西方去要成就的。所以等到你得到根本智以后,你就可以去參學了。根本智得到以后參學,參學是廣學多聞,那就是成就后得智。所以根本智是在老師那里學到的。

中國古人用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效果卓著。如果不是好辦法,跟現代教學方法不能相比,那早就被淘汰了。那問題是現在的教學都不用這個方法,現在都用法門無量誓愿學,叫廣學多聞,那變成現在俗話講的,樣樣通,樣樣松,所以現在沒有誕生這些高僧大德的人才出來。尤其又是學西方,世間法是學西方科學的。所以老和尚說,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所以這些祖師大德,為什么要堅持這種方法呢?一定有他的道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沒有人教他,這個叫無師智,根本智,都從他自性當中流露來的。所以悟了以后,問題就解決了,整個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道理你全部明白了。這個理一般人不懂,佛法里面講得很清楚。

老法師接受李老師的條件以后,那么李老師安排他到慈光圖書館擔任管理員。老師每個星期三在圖書館對外公開講經,堅持了幾十年。那當時李老師有辦一個經學班,在臺中蓮社,培養講經的弘法人才,學生有二十多個,全是在家人,就是當時徐醒民老師都是那個講經弘法的經學班里面的,那時候老法師還沒有出家。李老師要他參加這個班,老法師不敢,因為老法師認為講經太難了,那不是普通人,誰有資格?開悟才可以。古人講,“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所以老法師說,他可以聽、可以學,但不敢講。老師告訴他說,你不發心講經,將來講經的人就沒有了,佛法就滅了。講經講什么?李老師告訴他說,你講注解,古人注解是文言文,我們把它翻成白話文,只要注解沒有講錯就可以了,萬一有錯了,那注解的人要負責。

這個話老法師聽得懂,是不錯,但是講經要具足條件,老法師說他不具足。那李老師就善巧方便,也不勉強,就請凈空老法師到經學班去看看、去聽聽,老法師說好。他去看了以后,覺得那個好像也不難。經學班的學生,小學畢業占大多數。大學生的沒有畢業,好像念到大學二年級,只有一個人。老法師是初中畢業。老法師說,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年齡最大的是林看治居士,六十多歲。林看治居士在助念方面很有經驗,而且她還有寫了一本助念的書。林看治老居士是小學畢業,她還在那里講經,發憤圖強。老法師那時候還年輕,一看到她都能,那為什么我不能呢?這樣就把他講經的念頭觸動了,老法師就跟李老師講說,他要參加這個經學班,老師就很歡喜。

再來,私塾教學,李炳南老師講經的方法完全是中國傳統私塾教學法,對學生個別指導,所以每個人學的東西都不一樣,進度也不一樣。一部經學會了,這個標準是要上臺能講。怎么講法?復講,完全講老師講的資料,漏了沒有關系,你自己不能加意見,不能自己找參考資料,老老實實的完全照他的方法講。這個方法看樣子非常笨拙,老和尚說,他后來才明白,這個方法根源是從阿難尊者來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就是復講。佛家培養法師,世世代代都是講小座,這樣學成的人,是要學什么?學耐心、學謙虛、學恭敬。如果你不是在這個上奠定基礎,你稍微能講經,傲慢習氣就出來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那就完了。

另外李老師講經不準錄音,誰要是把麥克風旁邊放錄音機,李老師就不講了。他的目的是干什么?他目的是讓你全神貫注,精神貫注聽講,這樣才會有受用。你放一個錄音機,你心就不在焉了,心不在焉就懈怠了,所以會造成你什么?沒有聽清楚不要緊,回去可以重聽,有依靠。那么李老師也不準寫筆記。同學有時候遇到困難,要請示李老師再講一遍,李老師會打人、會罵人,打你、罵你,不跟你講。為什么?跟你講,你就有僥幸的心理說,我不懂我再問老師,我頂多是挨一頓罵、打幾個板子,老師還給我講。后來李老師就用打的、罵的,不講,逼得你全神貫注。這樣的教學目的是教你開悟,叫你每一堂課都要有悟處。積小悟成大悟(要全神貫注),積大悟成大徹大悟,你的境界年年提升,你所記的東西不重要。古來祖師大德教學的一套方法,跟現代不一樣,現在這些方法幫助你記憶,記憶什么?幫助你分別,幫助你執著,你永遠不會開悟。你記憶了很多佛法的常識跟知識,可是一點都跟開悟沒有關系,一點都跟斷煩惱沒有關系,跟你的覺悟沒有關系。

所以老法師聽李老師講《華嚴經》,老法師只聽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以后,下面八十卷老法師都會講。為什么?因為他有悟處了,他學會李老師的講經的義理跟方法。因為老師的思想、理念,凈空法師都知道了,方法也知道了,老法師在臺中就是學這個。這個叫什么?這叫善學、會學、肯學。用什么心態來講?用什么方法來講?活的,這種東西是沒有辦法教的。必須要靠你的悟處,你心清凈,一經通,一切經通。所以老法師說,這樣的話必須要怎么樣?必須要長期追隨老師,一堂課都不缺,你慢慢在這里面去體會,這才能學得到。不是他不教,這個沒法子教。長期去聽,就是長時熏修,每一次你都去琢磨,在這里面體會心得,然后上臺講經的時候靈活運用。如果你要學每一句怎么講,那是死方法,不能變化、不能契機,就不契合大眾的機。聽眾里面有程度高的,也有程度低的,那都要面面顧到,讓所有聽眾都能夠生歡喜心,這叫做成功的講座。這種講座非常不容易,李老師說,這種講座叫做“大講座”。大講座不是下面聽的人很多,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是說講堂很大,不是,是聽眾程度相差很大,但是大家聽了以后都皆大歡喜,法喜充滿,那個叫做“大講座”,那叫講大座。

最后,老法師他說,他能夠成就,最主要李老師教他一個方法,至誠感通。李老師送給凈空法師四個字,老法師一輩子都用這四個字,“至誠感通”。學習經教確實不容易。老實說,我現在也都是學老法師的至誠感通。有時候我在準備《安士全書·陰騭文》的時候,其實,我天資也是很駑鈍的,我也不曉得這句話應該要怎么樣再繼續把它能夠大開圓解,而且能夠把它圓滿的表達出來,其實我還是有我自己本身修行上的障礙。但是我都每一次講經,在備課的時候,我都會去求阿彌陀佛跟地藏菩薩加持我,但很不可思議,自然而然靈感就來了。這個叫做至誠感通。然后講經前再去祈請三寶加持,祈請阿彌陀佛、地藏菩薩、印光大師、周安士菩薩加持,那自然就會感應道交。

所以老和尚說,李老師當年告訴他,講經教學利益眾生,基本條件是要通世出世間法。通出世間法,這一部《大藏經》,你這一生能不能夠通達呢?要是不通,你就不契理;通世間法,單單這一部《四庫全書》,你通得了嗎?你通不了,你就沒有資格講。可是又非講不可,那怎么辦?李老師教他四個字,“至誠感通”。用真誠心求感應,基本條件就是慈悲心,真誠愛一切眾生,這是基礎。中國古諺語講“量大福大”,你要有大智慧、大福德,完全看你的心量。要用真誠心求感應,求佛菩薩,真誠到極處就感通了,這個通是感應。你就可以把佛陀的真理,佛陀的義理,就是愿解如來真實義,或不管是這個世間善法,你就可以把周安士菩薩他的智慧的妙理,你可以很圓滿的把它表達出來,這就是感通,這就是感應。

以上老法師在木鐸春風三十載,雪廬老人學誼道風論壇講座,他開示的內容其實是非常長的,我只講到三分之一左右,還沒講的部分,我以后下一次有因緣,我再繼續把老法師這段,他對恩師的懷念,這十年的學教因緣,我再繼續跟大家分享。

這個是第一點,走對路,學老法師。

那再來,我們談走錯路,不要學宋朝蘇東坡。這老法師講,第二點,退轉之后,修行一世不如一世。因為我們今天提到路,“名之曰路”,我們說修數百年來崎嶇之路,其實輪回之路豈止是數百年來,是千千萬萬世。所以我們第二條就要談,退轉之后,修行一世不如一世。

佛法里面,講生死有兩種:一種是變易生死,一種是分段生死。什么叫變易生死?什么叫分段生死?能夠超越三界之外的,叫變易生死。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的生死,叫分段生死。阿羅漢是了分段生死,但是菩薩還有變易生死。所以裟婆世界的生死叫分段生死。六道輪回,這叫分段生死。六道輪回是苦海,佛家常講“苦海無邊”。

像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他的前生是五祖戒禪師,那個時候朝廷有一個大官到寺廟進香,五祖戒禪師一看到做官的威儀,他動了心了,羨慕,所以來生去做官去了。他一生的修持,只換得一個官位。他官也沒有做得很好,得罪了當權派,最后貶到南海(海南島)去教書,日子過得很辛苦,這個歷史上有記載。

蘇東坡死了以后再轉世,還是在人道,地位就更差了,做一個很小的官,好像是縣政府里面的科長一樣,這么一個地位,以后就沒消息了。

蘇東坡先生常常有帶了一幅西方公據,就是他有畫一幅阿彌陀佛的圣像,他說,這個是我往生西方的一個公據,就是說,等于入場券,但是后來他也沒有往生,印光大師說他沒有往生。這個我們在以前講座,我們有探討過。

所以老法師說,一世一世轉,往下墮落,這個非常的可怕。所以真正能夠救度我們的就是凈土法門。老法師說,希望同學千萬不能夠錯過,這個法門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錯過了就太可惜了。

一定要曉得,無論是什么樣的人,無論他是什么樣的地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不會退到凡夫;行不退,不會退到二乘;念不退,不再起心動念了。不但沒有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也不在乎了。

在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分段生死,連變易生死都沒有了。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以外的聲聞、緣覺、菩薩,他們就很在乎變易生死,也就是他們很怕變易生死,為什么?因為變易生死還有隔陰之迷,修行要經歷長劫,他會退轉。

為什么會退轉呢?里面的煩惱沒有斷干凈,外面遇到緣,煩惱起現行,馬上就墮落了,馬上就退轉。一退轉,有些退得很厲害,一退退了好幾步,不是退一步,退轉之后,一世不如一世。

所以我們第二個是,走錯路,不能學蘇東坡。

再來,談第三點,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除了念佛求生凈土。第三點,亂世唯一的生路。

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下午,告訴身邊的學生,他說,這個世界亂了,諸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了。告訴大家,你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凈土,這是李老師最后的遺言。像李老師這種慈悲教誨,老法師說,他聽得很多,不是他一個,但是這個事情是真的。

老法師說,我們有時候常常會集體祈禱,效果真的能夠超過這些惡業的眾生、惡業的業力嗎?也就是我們祈禱的力量,能夠化解這些惡業的業力,或者是惡業的眾生嗎?尤其是我們現在五濁惡世,如果祈禱的力量敵不過它,也就是眾生造惡的力量,超過我們學佛的,或是修行人的祈禱力量的話,那災難還是會發作的。所以,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一半一半,這個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要做什么準備?真正的準備就是念佛求生凈土。也就是說,用俗話講說,你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你改變不了這個環境,你改變不了這個濁惡的眾生、濁惡的世界,你改變不了。

像現在我們警方查緝到的,數量非常多的這個毒品,這個毒品他怎么去分裝呢?他分裝成咖啡包,外表是咖啡,可是里面是毒品,你說怎么辦?喝到這個咖啡包的,全部都是吸毒,一吸毒到最后養成習慣了,無法自拔,沒有吸毒就會受不了,越陷越深,到最后墮到這個罪惡的深淵里面去了。

就是說,現在這個濁惡世間,我們改變不了,濁惡的力量太大太強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準備,真正的準備就是念佛求生凈土,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的。你說,我要在這個世間,我要挽救眾生,我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障礙太大了,誘惑太強了。

如果災難發生了,假設說我們有這個求生西方的準備,如果萬一災難發生了,那這是共業。雖然大地毀了,生物都不能生存了,各人去處不一樣。念佛的人到極樂世界去;行善的人、心行善良的人,到天道去;心行不善的人,到三惡道去,去處不一樣。

這一點,老法師常常提醒同學們,人沒有死,一切萬物也都沒有死亡,只是換個身體而已,換了一個生活的空間而已,所謂的不同維次的空間。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相信了,你就能夠斷惡向善,你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好,越換越好,越換越殊勝。但是如果你依舊作惡不改,那就經上講的,你的前途就是在三途地獄。

佛對于這些事情講得太清楚了,老法師在講到這段開示的時候,正好有同學發心在經典上去查,當然這也是老和尚的這個慈示了,老和尚有交代,專門查釋迦牟尼佛講的地獄因果這些事情,后來編輯了一本書,叫《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一本《諸經佛說地獄集要》,老法師特別叮嚀我,他說,你將來有機會,希望把這部經也能講出來。他有告訴我說,這部經很重要。但是確實很深,我看過了,很深,我有看,很深。《諸經佛說地獄集要》,好像二十多部經論。這部書實在講現在社會,老法師勸同學多讀,他說,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有流通。多看就多警惕,句句是真話,要相信《金剛經》上佛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不妄語,句句是老實話,你相信的人就有福了。我們要學孔子求學的態度,就是信而好古,對古圣先賢的話要相信。同樣的,我們也要相信佛陀、諸佛菩薩的話,一點都不用懷疑。這就是我們在這一生里面,在這個亂世中的唯一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今天因為講到“修數百年崎嶇之路”,我特別引用三條路,走對路,學凈空老法師;走錯路,不要學蘇東坡;最后,亂世中唯一的生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跟大家共勉。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

“崎嶇之路。本就陸道而言。若推廣其說。則川源之淤塞(yū sè)。谿澗之迂回。一應阻礙舟楫(jí)之處。即崎嶇之路也。其法在于因利乘便。設法疏通。使后人永享其惠。亦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谿澗”,“谿”跟那個一般的小溪那個“溪”是同一個意思。山里的小河溝,泛指小河溝。“澗”是兩山之間的水溝,就是較小的水道。“谿澗”就是山間的小河溝。

“一應”,“一應”就所有一切。

“舟楫”,船和槳。指行船。

“因利乘便”,“因”、“乘”,就是憑借、依靠。“因利乘便”就是乘著有利的形勢。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崎嶇的道路,本來是就陸道來說,如果進一步推廣,那么河川源流的淤塞,溪流的迂回,一切阻礙行船劃槳的地方,都是崎嶇的路。改變的辦法就是“因利乘便”,設法疏通,使后人能永遠享受恩惠,這也是修數百年崎嶇的路。

我們看“下附征事兩條”:

“七十里塘(昆山縣志)”

“昆山至和塘。自縣治以西。達于婁(lóu)門。凡七十里。通連湖蕩。皆積水泥涂。無陸地可行。甚為民患。由晉唐以來。不果修筑。宋皇祐中。有人建議繪圖以獻。亦不果行。至和二年。主薄(zhǔ bù)邱與權。始陳五利。力請興作。既而知縣錢公紀。復言之。乃率役興工。始克成塘。遂以年號為名。開通河港。凡五十有二。以泄橫沖之水。上設橋梁。以便行人來往。至今猶受其惠。”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塘”就是堤岸、堤防。

“至和塘”,婁江是太湖向東海瀉水的三江之一,自唐宋以來,從蘇州到昆山六十里河道,歲月湮(yān)塞,居民圍而為田,交通不便,也不利灌溉。宋仁宗皇祐年間,朝廷派舒州通判王安石負責東南水利。他到昆山后,擬訂治河計劃,但因故未實行。宋仁宗至和二年,知縣錢紀采用主薄邱與權建議,開筑昆山塘。前后共花了六年工夫,筑好之后,以開工時的年號命名,稱為“至和塘”。

“湖蕩”,積水長草的淺水湖。

“泥涂”,污泥、淤泥,或指泥濘的道路。

“民患”,“患”就是憂慮、擔心。“民患”就是不便于老百姓。

“皇祐”,北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至和二年”,“至和”是北宋仁宗趙禎(zhēn)的年號。

“主薄”,這個“薄”疑為“簿”之誤。因為古代的官名叫主簿。主簿是古代的官名。為漢代以來通用的官名,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所以應該講是“主簿”才對,但是它經文上寫“主薄”。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中央機關及地方郡、縣官府皆設有此官,叫“主簿”。

“五利”,五種利益。“五利”就是“一曰便舟楫,二曰辟田野,三曰復租賦,四曰止盜賊,五曰禁奸商也。”這叫“五利”。

“泄”,“泄”就是液體排放。如:“泄洪”。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七十里塘。(見《昆山縣志》)。

從昆山到至和塘,從本縣范圍內向西到達婁門,共七十里路,都與湖泊相連,到處是積水泥沙,沒有陸路可行,成為百姓的大患。從晉唐以來,修筑都沒有結果。宋皇祐年中,有人建議繪圖進呈上級,也沒有結果。至和二年,主簿邱與權,開始陳述修筑的五種利益,努力倡議動工。接著知縣錢公紀,再次提議。于是就帶領民工開始工作,終于修成塘,以當年年號取名為“至和塘”。開通了五十二處河港,排除了橫沖的大水。河上建造了橋梁,以方便行人來往。到今天人們還在享受它的好處。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所謂五利者。一曰便舟楫。二曰辟田野。三曰復租賦。四曰止盜賊。五曰禁奸商也。夫以如是之大役。由于邑尉之創始。卒貽后世無窮之利。然則留心民瘼(mò)者。豈必專藉爵位之崇高哉。”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復租賦”,“復”就是免附徭役(yáo yì)或是賦稅。意思就是說減免租稅。

“大役”,“役”就是事情。“大役”就是指興作至和塘這件大工程。

“邑尉”,“邑尉”是官名。就是縣尉。職掌一縣治安,位在縣令之下。就是主簿邱與權。

“民瘼”,“瘼”就是疾病、痛苦。“民瘼”就是人民的疾苦。

好,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所謂五種利益,就是一便于駛船劃槳,二便于開辟田野,三能夠減免租稅,四能夠防止盜賊,五能夠禁止奸商。這樣大的工程,竟然在邑尉手里創始,給后世留下無窮的利益。如此看來,關心民生疾苦,難道一定要當大官嗎?

好,我們看下面,三○七頁的“镕(róng)錫灌閘(清河家乘)”:

“昆山張虛江。諱(huì)憲臣。嘉靖間。為浙江寧紹臺道。方赴任。例送調和及下馬飯銀。虛江概卻之。居官一塵不染。嘗曰。吾只飲浙江一勺水。庶吾子孫亦得宦(huàn)此。后其孫泰符。諱魯唯者。果為紹興知府。時府城五六十里外。有星宿閘。為一府水旱所關。乃朱買臣所筑。其地瀕海。有二十八洞。延袤(mào)三四里。水勢最急。修補甚難。一錢太守修后。日就坍(tān)毀。屢筑屢壞。民甚苦之。張公相度形勢。以為筑石非可永久。乃镕鉛錫以灌之。其橋石與閘。鑄成一塊。約費巨萬。至今屹(yì)然不動。紹民乃以神祠之。厥后泰符亦陞(shēng)寧紹臺道。繼為方伯。累遷至七省總漕。仕宦總不離浙。人以為虛江清正之報。”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家乘”,“家乘(shèng)”就是私家筆記或記載家事的筆錄。或指家譜、家史。

“嘉靖”就是明世宗朱厚熜(cōng)的年號。

再來,“寧紹臺道”,“道”,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域的名稱。唐代相當于現在的省,清代和民國初年在省以下設“道”。按:“寧紹臺道”,清朝時設置的道。雍正四年置,治所在寧波。轄寧波、紹興、臺州三府。

“下馬飯銀”,“下馬”是指官吏到任。“飯銀”就是清代京官正薪以外的補貼。“下馬飯”,猶言接風酒。所以“下馬飯銀”應該是指新官初上任時,地方上接待和餽(kuì)贈的慣例,這叫“下馬飯銀”。

再來,“庶”,表示希望發生或出現某事。但愿、或許。

“宦此”,“宦”就是官、作官。意思是說,也能如此作官。或者是說,也能在此處作官。

“星宿閘”,這個“星宿閘”位于紹興市,又稱“三江閘”。是蕭山紹興平原河海水利工程。因為處在錢塘江、曹娥江、錢清三江的匯合地,所以叫做“三江閘”。閘設二十八孔,應該是所謂“應星宿數”(就二十八星宿),故又曰應宿閘、星宿閘,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水旱所關”,“水旱”就是水災跟旱災。意思指發生水災、旱災的關鍵所在。

“朱買臣”,他是西漢會(guì)稽吳人。家貧好學,以賣柴為生,他妻子很羞愧,改嫁他人。后來朱買臣顯貴,他的妻子很慚愧,自縊而死。朱買臣官當到丞相長史,后來因為與張湯相傾軋(qīng yà),受到張湯相的排擠打擊,后來遭誅殺。

“延袤”,“延袤”就是綿亙(mián gèn)、綿延伸展。

“巨萬”,形容數目極大。

“屹然”,“屹然”就是高聳挺立的樣子。

“方伯”,官名。在商朝、周朝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后來稱為地方長官。漢朝以來的刺史,唐朝的觀察使,明、清的布政使,都稱為“方伯”。

“累遷”,“累”就是連續。“遷”就是晉升或調動。“累遷”就是連續升遷。

“總漕”,官名。明、清總管漕運(以前指這個水路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軍需)的官,這個叫“總漕”。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镕錫灌閘。(《清河家乘》)。

昆山人張虛江,名憲臣,嘉靖年間,為浙江寧紹道臺。剛上任時,一切禮品和紅包,虛江一概拒收。為官一塵不染。他曾經說,我只喝浙江一勺水,或許能留給后代子孫福報,使子孫也可以在浙江為官。以后他的孫子泰符,名魯唯,果然做了紹興知府。當時府城五六十里外,有一個星宿閘,關系到一府的水旱,是朱買臣建筑起來的。這個地方瀕臨大海,共有二十八洞,綿延三四里,水勢最急,修補很難。有一位姓錢的太守修后,一天就崩潰了。屢次建筑屢次崩壞,百姓為此很痛苦。張公認真察看,就張虛江,張虛江認真察看,全面衡量了當時的形勢,認為用石頭建筑不能持久,就镕化鉛錫來灌鑄,把橋石和閘鑄成一塊,花費巨萬資金,至今屹立不動。紹興地方人民把張公作為神來祭祀。后來泰符也升任寧紹道臺,再升任為一方大官,一直升到七省總漕。為官總不離浙江,人們認為這是虛江清正廉潔的報應。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虛江先生之父。南麓(lù)。因其先世出方孝儒門下。避罪于長洲之唐浦。子孫業農。每以讀書為諱。一日出外。見路傍遺一囊(náng)。挈(qiè)之甚重。約有三四百金。不敢啟視。停舟岸下三日。見一人倉皇尋至。詢其的實而反之。于是暮年生虛江。其母管夫人。懷孕十六月而生。幼時過目成誦。冠弱即登嘉靖會魁。子孫科第不絕。”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方孝儒”,它這個地方是寫成儒家的“儒”,事實上他是子字旁的“孺”。“方孝孺”,等一下我們講完這一段按語以后,我們會詳細介紹這個在中國明朝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人物,方孝孺。而且他的因果報應非常令人驚懼,這個因果報應的真實不虛。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的忠臣,寧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他工于文章,就是他文章寫得非常好,名書室曰“正學”,官侍講學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謚(shì)文正。著有《侯成集》《希古堂稿》等。

“長洲”,在今天江蘇省蘇州市西南。春秋時代為吳王闔閭(hé lǘ)游獵的地方。吳王闔閭就是,我們知道的這個越王勾踐,還有吳王闔閭他的兒子吳王夫差,就是西施跟吳王夫差的故事,也就是越王勾踐復國的這個歷史故事。

“諱”,有顧忌而躲開某些事,或不說某些話。指忌諱的事情。

“挈”,提、舉。

“停舟岸下三日”,“停”,就是《釋名·釋言語》:“停,定也。定于所在也。”意思指說把船停靠在口岸,等了三天。

“的實”,“的實”就是確實、真實。

“反之”,“反”就是歸還、退還。歸還他。

“暮年”,晚年、老年。

“會魁”,科舉考試為三年一科,在京師舉行,由舉人參加,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名到二十名為“會魁”。貢士再經過“保和殿”復試,才有資格參加殿試,錄取后稱為“進士”。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虛江先生的父親南麓,因為他的先輩出于方孝孺門下,就到長洲唐浦避難,子孫從農,對外不敢講讀書的事情。有一天出外,看見路旁有人丟失了一個袋子,提起來很重,里面裝了三四百金,不敢啟開觀看。停船上岸等了三天,看見一個人慌慌張張地一路尋找東西來,張問清楚了真實情況之后,就把袋子歸還給他。因此在晚年就生了張虛江,母親管夫人,懷孕十六個月才生。虛江年幼的時候,讀書過目就能夠背誦,年紀輕輕在嘉靖會試中名登榜首。子孫都很昌盛。

好,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可怕的因果報應,方孝孺被誅十族的因果故事。這個是我在《感應篇匯編》,我有講過方孝孺的故事,很完整的把它講述出來,但是在《安士全書·陰騭文》里面,目前來講,還沒有詳細的講方孝孺的故事。我們今天就來講這件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因果報應故事。

我們常常說誅殺九族,方孝孺是被誅殺十族。我們介紹一下方孝孺這個因果故事。方孝孺他本身是擔任翰林學士,他因為拒絕為篡(cuàn)位奪權的燕王起草登位詔書,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外,朱棣就開始誅殺了方孝孺十族,死掉的家族成員達八百七十三人,總共行刑七天才停止。到行刑的第七天,最后要殺方孝孺的時候,將方孝孺的嘴巴裂開到兩個耳朵這邊,并且割下他的舌頭,隨后處以凌遲之刑。方孝孺他的家族被誅殺,等于說是被誅殺十族,本來是只有誅殺九族,到后來連他的老師這一族都被滅掉,這有很深的因果故事在里面。

我現在把它整個歷史沿革,再把它交代得清楚一下,讓大家明白。那個時候是誅殺十族,皇帝是為了爭位,有時候他是禍連九族。為什么要誅殺到九族呢?在歷史上稱它叫瓜蔓抄,就是抄家滅族那個抄。那為什么叫瓜蔓呢?就是連根帶藤不留余地的全部悉數抄盡。瓜不是有瓜藤嗎?它會沿著那個棚架,會開始生長這些瓜嗎?所以連根帶藤的,不留余地的全部悉數抄盡,這叫瓜蔓抄。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題目,就是方孝孺瓜蔓抄滅門的故事,我們首先來講遠因,有遠因跟近因,遠因就是造墳燒蛇。

話說方孝孺沒有出生以前,他的父親叫方克勤,他選擇一塊非常好的寶地要葬祖先的墳,他的祖先的骨骸想要葬到這個地方,遷到這個地方來。但是在下葬的前一天,方克勤就夢見一位穿大紅袍的老人向他禮拜哀求的說,先生你所選的墓穴是我九族定居數百年的地方。這個老人是蛇王。我的子孫綿延不斷,不忍拋棄,不忍遺棄家園,所以請你寬宏大量,你另外找一個好地方,好不好?如果你不能夠答應的話,也請你再寬限三天再動工,讓我能夠有時間遷徙到他處,你再動工造墳,我將感恩不盡。

所以為什么我們說放火燒山的果報很大?因為你放火燒山,會死很多生靈,那個因果非常的重。如果你要蓋房子,你要整地,你最好按照佛經里面講的規矩,最好請觀世音菩薩幫你作主,誦大悲咒,請觀世音菩薩賜大悲甘露水灑凈。而且最好跟這些動物生靈預告,七天之后你要整這塊地,要蓋房子,請它們自動搬家,請佛力加持,請觀世音菩薩加被,讓這些蠢動含靈能夠搬家。因為你要整地,里面有很多昆蟲,有很多小蟲,有很多蚯蚓,甚至很多動物,或是說不定也有蛇類的,還有鳥類的。所以最少要七天,也有說三天的,但是最好是七天比較好。

這個紅衣老人就跟方克勤說,如果你不答應再選另外一個地方,至少你要給我三天的寬限,我們蛇的家族要搬家。它連續說三次,千叮萬囑的要求三天后再動工。這是方克勤作了這個夢。

方克勤后來第二天醒過來,他是一個讀書人,他說,哪里有這種事情呢?夢中的事情那是虛無飄渺的,但是既然已經看了良辰吉日,不能夠再延。再延三天,因為就不是良辰吉日了,民間都很忌諱。他看了是良辰吉日動工,這個榮華富貴的,這個良辰吉日的,他不愿意放棄。就有時候民間很迷信,很執著這個良辰吉日。所以我們佛門講說,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就這個道理。于是方克勤就命令工人開工鑿地,到地下深處的時候,就發現是一個蛇窩,穴中有紅蛇數百條,其中有一條毒蛇長達數丈,其腰粗如木桶,不停的向他點頭致意,哀憐請求。方克勤一看,大吃一驚,心里想,這不是昨天晚上那個紅衣老人嗎?方克勤他本身是個讀書人,他不相信鬼神之說,可是覺得這個毒蛇讓人家討厭。確實我們習慣上,看到毒蛇就討厭它。如果把它放走了,逃生了,又怕它禍害無窮。

一時之間,他忘記紅衣老人的哀求,就命令家人跟家丁手持利器,逢蛇就砍,見蛇就殺,在洞穴的四周架起木柴,然后點燃柴薪。甚至也有一說是放了一些硫磺,一點燃就全部燒起來了,柴火就劈里啪啦響起來,聽到整群蛇在里面哀號之聲。當天晚上,方克勤又作了一個夢,夢見紅衣老人滿面仇恨,哭哭啼啼的跟他說,我昨晚誠心請求你,你竟然殺我八百七十三個子孫,全部殺死在大火之中,你如此殘忍,我也要滅你的族。這是遠因。

那近因呢?近因就是越草征討燕王的詔書跟檄(xí)文。我們剛才不是講朱棣他要叛變,明惠帝那時候年幼,就是建文帝。那么明惠帝請方孝孺擬詔書跟討伐的檄文,也等于是一個文告。在公元一三九九年,大概距離現在是六百年前,明朝建文帝即位,方孝孺就到南京,擔任官職是翰林侍講,翰林侍講學士之職。因為當時建文帝(明惠帝)年紀輕,沒有治國的本領,加上個性優柔寡斷,他的叔叔們都想要篡位,想要把他推翻掉,于是明惠帝(建文帝)就用這些老臣來幫助他謀策。方孝孺是翰林侍講,也就皇帝的老師,是建文帝的老師,所以他受到百般的信賴跟倚重。古代講,國家大事輒(zhé)以咨(zī)之,所以方孝孺對于建文帝是赤膽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又怕他們,這些叔叔們權力過大,擁兵自重,所以采用齊秦和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但是遭到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反對。方孝孺就替建文帝草擬了一系列征討燕王的詔書跟檄文,以及提供給他削藩的一些策略。所以燕王朱棣對方孝孺恨之入骨。所以這個因果就是錯綜復雜。

方克勤殺了那八百多條蛇以后,沒有多久,方克勤的夫人就懷孕了,生產一個小孩。這個小孩一出生的時候,全身都是赤紅。我們知道那個紅衣老人就是穿著紅色的大袍,就是蛇王,方孝孺就是那個蛇王來投胎的。所以方孝孺一出生的時候,全身赤紅,他的舌頭長得尖尖的,蛇的舌頭會吐信,尖尖的,又細又長。方孝孺一出生的時候,舌頭不停的伸出嘴巴,舌頭伸到嘴巴外面,他也可以舔自己的鼻頭。他的父親一看到,想到夢里那個紅衣老人,他認為是妖怪化身,他父親就像發狂一樣,叫家丁把這個小孩丟到荒郊野外,把他就地掩埋。

這有一點像什么呢?就有一點像佛經里面那個頻婆娑羅王跟韋提希夫人,她生的那個阿阇世王,那阿阇世王是報怨來的。頻婆娑羅王就去問算命師,說這個是克父命的這個小孩,所以他把他丟掉,結果阿阇世王就斷了一個手指頭,也沒有死掉。跟這個一樣,家丁就把這個方孝孺就丟到荒郊野外,要就地掩埋。

這個時候,方克勤的妻子就說話了,她就大聲斥責她丈夫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你讀圣賢書難道忘了嗎?你卻是因為兒子長相有異,便認為是妖怪作祟(suì),兒孫自有兒孫福,好好施予正確教育,將來必成大器。講完之后,方克勤稍微釋懷,但是他還是想一想,以防萬一,但是說也奇怪,他再次抱過方孝孺的時候,看他的兒子,仔細一看,全身那個赤色的顏色褪掉了,舌頭也不再像蛇一樣吐信。這怎么回事呢?業感緣起,他有那個業識,我們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方克勤一看到他的第一眼的時候,那個業力現前給他看。就是因果的不思議就是這樣,就現出那一種蛇王來投胎的,全身是紅色的,會吐信的,那一種投胎的這種現象,那個轉生的現象讓你看到,是紅袍老人來投胎的。

因為他這個夢境,方孝孺出生的事情這種奇異的特征,所以他的父親對方孝孺教育就非常重視,例如四書五經、孔孟學說,有關忠孝節義的傳統思想教育,更做一系列非常縝(zhěn mì)密的灌輸。他就怕以后方孝孺迷失本性,禍延家族。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因果不空。沒想到如此一來,反而加深了方孝孺的忠貞理念,將方家推向萬劫不復的瓜蔓抄的深淵,是滅族的命運,走向滅族的命運。

方孝孺長大以后,官運亨通,一路扶搖直上,官拜翰林學士,學問很淵博,忠孝雙全,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明成祖朱棣以軍事政變手段攻下南京,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后來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當時就有軍師姚廣孝跟燕王朱棣說,“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因為當時方孝孺在南方非常有名氣,讀書人都以他馬首是瞻。他告訴朱棣說,你殺了方孝孺,等于得罪天下讀書人,這對皇帝是不利的,這他的軍師姚廣孝跟他建議的。

朱棣就命令方孝孺起草皇帝即位詔書,他是故意的。當天方孝孺披麻帶孝,到奉天殿,不理會朱棣,反而為建文帝鳴不平,痛罵燕王朱棣。朱棣看他這個樣子,就走下皇帝的寶座,就勸他說,先生,你不要這樣苦自己嘛,我只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朱棣自己比喻是周公,因為我們知道,周文王的兒子是周武王,周武王他的弟弟是周公,后來周武王討伐,打敗了紂王以后,沒多久就死掉了,那成王年紀還小,就靠周公來輔佐,來做攝政王。所以朱棣才說,他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成王就是什么?就建文帝,他自己比喻建文帝是成王。

方孝孺就怒目的看著燕王說,那成王現在在哪里呢?成王就是建文帝,他問,建文帝現在在哪里呢?朱棣就說,他已經自焚死亡了。方孝孺毫不畏懼的就說了,那為什么你不立建文帝的兒子,反而將他關在中都的廣安宮呢?朱棣就委婉的說,他年紀還小啊,年紀幼小,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來治理。方孝孺就進一步,步步的緊逼,那你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就是建文帝的弟弟呢?你挑選一個來治理。這個時候朱棣就耐不住性子了,走下臺階,親自來到方孝孺的前面,用手輕輕的,輕撫他的肩膀說,這是朕的家事,先生請勿過分操勞。因為他們都是朱家的嘛。

這個時候他就命令人家準備筆墨,還溫言的,善語的勸方孝孺說,詔告天下即位詔書,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其實他是故意逼他的,因為當時討伐朱棣的檄文就是方孝孺擬的,現在我登基,就請你來寫我即位詔書。方孝孺揮筆寫下四個大字,“燕賊篡位”,“燕賊”就是燕王,就是朱棣。寫完以后就把筆扔在地上,憤怒的指著朱棣,并且放聲大哭說,此乃成王天下,今為逆臣所篡,我若助逆起詔,豈非一丘之貉(hé)。一丘之貉意思是說,那我不跟他一樣低劣了嗎?那我跟盜賊一樣嘛?他說,你就殺了我吧,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的。朱棣忍無可忍,怒目圓睜,厲聲說了,我朱棣敬你是條漢子,也素仰先生的清名,這天下是我們朱家的天下,與你何干?難道先生死了就能改變事實嗎?

方孝孺慷慨激昂的說,死就死,怕什么?自古忠臣不事二君,若違背君臣倫常,茍活于世,又有何意義呢?朱棣強壓著怒火,咬牙切齒的說,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人死不能復生,先生不怕死嗎?難道你不怕株連九族嗎?方孝孺說,即使十族同時夷滅,我也不會為你逆賊起詔。然后還破口大罵說,看你能拿我怎么樣?朱棣燕王這個時候已經耐不住性子,就勃然大怒了,命令殿前武士將他重新關入大牢,用最殘忍的方式,什么意思呢?朱棣就把逮捕的他的家族的人,跟朋友、跟老師,一一的送到方孝孺前面,一一的殺死,讓他看著這些家人被殺死,來折磨他,方孝孺還是無動于衷。

只是殺到最后一個他弟弟方孝友的時候,這個時候方孝孺就淚流滿面,他內心傷痛到沒有辦法表達。但是他的弟弟方孝友倒是挺有骨氣的,反而在死前勸慰他的大哥,并作了一首詩絕命詩,“阿兄何必淚潸(shān)潸”,“潸潸”就是淚流滿面,“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到家山。”他的意思是說,我取義成仁,歷史上會記載這一段。十八年后一樣是一條好漢,我一樣就到這個世間來了,“旅魂依舊到家山”,他也懂得是靈性不滅。

那方孝孺那個時候作了一首絕命詩,“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歷史記載,方孝孺被誅殺十族,死者共達八百七十三人,剛好是紅衣老人那個蛇被方孝孺的爸爸方克勤所燒死的數字一樣,真的是彰顯因果不空。

所以因果是宇宙人生不變的法則,一切佛法經論,修行證果,也不離開“因果”兩個字。不論你信與不信,因果總是不改其道,運行天地,如如不昧,這可是歷史上有名的歷史事實。方氏被殺十族,加起來總共八百多人,與被他燒死的八百多條蛇,同一數字,你看因果報應,豈不是絲毫不爽嗎?

所以這個起因是因為方克勤看那個好風水,要葬祖墳,因為這個風水祖墳,不改良辰吉日,而不順著這個紅衣老人的哀求,殺死了八百七十三條的蛇,蛇王的子孫。雖然得了這個風水,也誕生了一位子孫方孝孺,得到翰林侍講,算是皇帝的老師,但是結果又如何呢?是變成抄家滅族。所以禍福相倚。

風水是要有福者得,這個“得”是德行,要道德,好風水的墳,終究因殺生造墳而十族全滅。所以在日常生活行事當中,不但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且行善是要能夠為人設想,無微不至。心地清凈、德行完備才是最好的風水,才是最好的興家方法。如何把這個家興旺起來,要有道德、要有德行,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才是一個有福之人。

所以最后我們用一首詩來形容這個因果故事,“絕戶墳穴子綿延,殺生造墓禍無邊,因果原在性中田,廣積福德開勝緣,無微不至念念善,歲歲平安好過年。”

以上我們就因為提到這個方孝孺,我們把這個可怕的因果報應,這個故事,我們再講述出來。以前我在《感應篇匯編》就講過了。

那最后我們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聆聽凈空老法師的開示,欲望障蔽了道心,修行路上不知淘汰了多少人。今天主要是在講一條路,講到回歸極樂世界的路,還是到輪回的路,今天都是要講路,這個路很重要。

一,“說障道無所畏。說障道者,說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也。”就是說魔王跟外道的擾亂,讓修行人不能證得佛果的方法或者是理論,在這里面作障礙。佛知道障礙都有前因后果,就像佛陀他的僧團被他的弟子提婆達多障礙,這也是有因果的。是因為過去生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佛陀很會講經說法,提婆達多是個外道,他的弟子全部都去聽佛陀說法,提婆達多發了一個惡愿,說,下一世我要到你的佛門,做你的弟子,要破壞你的僧團,要障礙到你的道行。這就是障礙的前因后果。佛知道,佛也不能制止,因為佛深信因果,佛也不能制止。什么原因?這里面就像《華嚴經》說的“無量因緣”。實際上解決問題理論方法,佛在大小乘經典都說到,我們真聽明白了,真聽懂了,自然就順利通過。這些障道都是我們的增上緣。也就是說,就算是一個障礙、障道,也是你的逆增上緣。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一個是你自己。一個是善知識,一個是惡知識,一個是你自己。所以這些都是回歸到自性,都是增上緣。

逆境、惡人來考驗我們,看看我們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定力順利通過考驗,這是說惡人。還有善人,魔也能變化成善人、變作護法,非常熱心護持你,看你會不會生起貪愛之心,生起名聞利養之心。如果你生起貪愛之心,你就完了,你也墮落了。也就是你沒有通過考試呀。所以魔王也是老師呀,也是你成道的一個護法,他來考試,考驗你呀,所以你其實要感謝他。

第二點,魔法比那個正面的用不善的方法更可怕。因為你遇到逆緣,逆境惡緣,你警覺性高,反而不容易上當;遇到順境善緣,你完全不知道,久久就出問題了。到那個時候,時間長了,根已經扎下去了,這個時候怎么辦?審時度勢,一個要問自己,一個要看眾生有沒有福。眾生有福,我自己有德行,魔障不了,魔也不敢障;自己沒有德行,眾生也沒有福,魔便得其便。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能夠利用。

第三,中國老祖宗說一句話,說得非常之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確確實實不在外面,在里面。順境善緣不生貪戀,身心端正,大公無私,念念為正法久住,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魔不障道,魔對你也佩服,也服了你了,魔也變成護法,釋迦牟尼佛在世都表演給我們看了。我們自己衰了,佛弟子自己修行不如法,社會風氣變壞了,佛弟子也跟著風氣漸漸變質了,這個時候,魔王、外道可以大行其道,甚至將佛法滅絕。這個我們要看清楚。

第四,老法師說,學佛六十年之中,走過很多地方,什么境界都遇過,老法師這一生就是守老師的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也就是我們這個講經堂的對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老法師一生,最守住的一句話就是這八個字。一個方向,學釋迦牟尼佛。佛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是我們修行的準繩,我們要向他看齊,他遇到這些事情,他怎么處理,我們就找到方法了。心要定,自私自利一定要放下,名聞利養一定要放下,七情五欲一定要放下,為什么?你不放下,魔能得其便,魔都用這些手段。魔用自私自利,用名聞利養,用七情五欲呀。譬如說你修行修得很不錯,你遇到大護法了,老和尚說,這個都是老和尚自己親自見到的,你跟這個大護法有緣,大護法送你供養,數字很大,蓋一個大道場,徒眾很多,幾千人、幾萬人。他說,這一恭敬、一恭維,道心就失掉了,不出十年,災難就現前了,后悔就來不及了。見利忘義,欲望障蔽了道心,在這條修行路上,淘汰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古今中外。老和尚說,我們都想到,佛為什么那么重視戒律?有原因的,因為堅持戒律的人、嚴持戒律的人,他不會被外境動搖。

第五,有一個人來找凈空老法師,告訴老和尚說,法師,我有錢,我送你十個億,建個道場,你要不要?老和尚說,那我得冷靜想一想,這個道場建了,真能夠弘法利生嗎?不可能。為什么不可能?時勢不允許、緣沒有成熟。道場這么大,人眾很多,人一多,總是要有修道的人才行;不是修道的人,來這邊是享福的,那就完了。老和尚意思是說,人如果來這邊不是要修行的,我蓋這么大道場,讓他們享福,那就不是造業了嗎?他說,這個要好好想一想。所以老和尚說,我想這條路不通,就蓋大道場這條路不通,我不敢要。你給我十個億,我這十個億拿去印經,印《大藏經》,好不好?拿去布施,你同不同意?那個人又不肯干了,那就算了。

第六,老和尚說,今天這個時勢,印經布施功德大。如果你有十個億,老和尚說,我勸你,你去建一個廣播電臺、建一個電視臺,給我們一個頻道,我們來播,這個功德大。我們培養志同道合的三五個,就不得了了。每個人每天講四五個小時,有三五個人在這個廣播電臺、在電視臺講經說法,不斷從網路、衛星向外播出,多少人得到利益呀。老和尚他用現在這種方式在弘法。因為老和尚他道場很小,他就是一個小小的教學樓在香港大埔。他說,我這個道場這么小,我送給人家,人家也不要,沒有人要爭,也沒有人想要進來呀,他說,我就平安無事了。

他說,這個年頭,平安就是福,平安就是道。財色名利不能惹,惹不起,一惹就完了。道場,印光大師講,小道場,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這種道場沒有人要。你小道場,二十個人,誰要?他說,我們這個樣子,這樣最好,不像道場。因為老和尚講的是,他在香港大埔的平民住宅區,他說,有一個小房子做個攝影棚就好了,自己網路也沒有,我們只是錄好以后交給別人去播放。他說,現前這個時代,我們要真修,這是一個好方式,所以佛菩薩安排的。

老和尚就說他沒有智慧,他很謙虛,他說一生靠佛菩薩加持。這是章嘉大師教他的,只要真正發心,將自己的身心奉獻給佛菩薩,這一生都是佛菩薩照顧你。老和尚說,我這樣心就安了,就放心了。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我要為自己想,佛菩薩就不照顧了,護法神也不照顧了。為什么?你自己會照顧自己呀,他就省事了。我不照顧自己的時候,佛菩薩就一定會照顧我,護法神就一定會照顧我。

以上因為時間的關系,老和尚這一段開示時間很長,內容很長,我們今天只能研討到這里。

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12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一级 | 九九天堂网 | 久久91精品 | 久久精品av| 99亚洲|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欧美在线看片 |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深夜成人网 | 欧美一级www片免费观看 | 日日摸天天添天天添破 | 综合国产 | 国产精品一码二码三码在线 | 国产精品自拍啪啪 | 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91视频免费黄 | 99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最大成人综合 |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久 | 伊人网伊人网 | www.狠狠操|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91精品国产99 | 欧美福利|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毛片吞精 | 国产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 亚欧精品 | 欧美aⅴ在线观看 | av免费在线播放 | a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入口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演员表 | 99热国产在线播放 | 久在线视频播放免费视频 | 久久一级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