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附征事十四則(出自《文昌化書》)
【原文】帝君曰,予方游人間,至會稽山陰。見一隱者(即圣父),年五十許,焚香叩天祈嗣。時仲春丙夜,天文煥爛,張宿昭然在上,而隱者適姓張,予于是生焉。然予鄉剪發文身,習為夷俗。予既成童,心甚不樂。乃尋冠履,自習禮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內外莫不以予為異。及其久也,從予者十有七八。一日有耆(qi)舊謁予父,口誦唐虞大訓數篇(即成王顧命所陳者),曰,中國有使人傳此。予好之,就彼習焉,隨口記授無遺。于是愿學者,從而習之,皆以予為師焉。[按]孔子之生也,以圣母禱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圣父祈之于蒼昊。誕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鐸于周之衰,而顯示微言于萬世。帝君揚文教于周之盛,而陰操黜陟于千秋。豈非為道不同,同歸于治者哉。
【譯白】帝君說:“我游歷人間時,來到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見一隱者(即帝君之父),年紀大約五十歲,正焚香叩天祈求子嗣。其時正是二月初三夜晚,星光燦爛,張宿星格外明亮,而那位隱者也正好姓張,我于是降生其家。然而我家鄉向來流行剪發紋身之蠻夷習俗,我長成少年后,很厭惡此習俗,于是找來鞋帽穿戴起來,自己學習禮儀(儒服儒冠,從此開始)。鄰里鄉親都覺得我與眾不同。等到時間一久,仿效我的人竟十有七八。一天,有位年高德助的老者來訪謁我父親,口誦《書經》中唐堯、虞舜大訓數篇(即周成王《顧命》所陳述的幾篇),并說:‘中國現今有使者在此傳播這些文章。'我聽了很喜歡,便向他學,將他所傳授的一字不漏記誦下來。于是愿學者,從我而學,皆以我為師。”[按]當年孔子誕生前,孔子母親曾祈禱于尼山。而帝君之誕生,是帝君父親禱告于蒼天。可見圣人誕生于世皆不平凡。孔子于周朝衰落時期,致力倫常道德教化,將精深微妙之大義曉示于萬世。帝君于周朝昌盛時期,顯揚禮樂典章教化,而冥冥中掌管升降士人功名于千秋。難道不是只有教化方式的不同,卻同為達到天下大治嗎?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天賜興儒
看網友對 天賜興儒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