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明]君不見賣奴婢時,母子相別之情形乎。慈母肝腸寸裂,出于萬不得已。于是揮涕而囑之曰,父母貧,累汝矣。勉之哉,善事家主。主若呼汝高聲應,主若教汝側耳聽,同輩之中無爭競。汝身肌膚是我肉,當年珍愛如珠玉,不想今朝離別如此速,我若有錢定把兒身贖。從今且自愛,無或遭鞭撲。叮嚀猶未已,兩下皆大哭。痛哉。此種情形也。念及于此,方矜恤之不暇,忍備責苛求乎。◎經言,一切世人,視其奴仆,當有五事。一者,先周知其饑渴寒暑,然后驅使。二者,有病當為療治。三者,不得妄用鞭撻。當問虛實,然后責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訓治之。四者,若有纖小私財,不得奪之。五者,給與物件,當用平等,勿得偏曲。◎天下至愚至苦者,奴婢也。惟其愚,故賦性健忘,七顛八倒。惟其苦,故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且其出言粗率,往往唐突主人,而又自以為是,紛紛強辯不已。凡此皆自取鞭撲之道也。然以如是之人,而必欲備責苛求,則主人亦欠聰明,亦少度量矣。惟愿仁人長者,寬之恕之,常作自己之兒女想。當笞撻者,且加呵責。當呵責者,且作勸勉。則自己之精神不費,奴仆之肢體不傷。不特享現在之令名,且可作將來之家法矣。
【譯白】[發明]諸君沒有見過貧苦人家賣奴婢時母子相別離之情形吧?慈母心痛得肝腸寸斷,但又出于萬不得已,于是揮淚而叮囑孩子說:“父母貧窮,連累你了,你可要勉力盡心,好好服侍主人。主人若呼喚你,你就大聲回應。主人若教導你,你就側耳傾聽。在同輩當中不要爭強好勝。你身上的肌膚都是我的肉,當年珍愛如珠玉,想不到今天離別如此迅速。我若有了錢,一定把你贖回來。從今而后,你要自己愛惜自己,不要惹是生非遭主人鞭打。”叮嚀之語還未說完,母子都大哭。此情此景,多么令人傷痛!念及于此,正該憐憫同情還來不及,哪還忍心責備苛求呢?◎佛經上說:“一切世人,視其奴仆,當有五事。一者,先周知其饑渴寒暑,然后驅使。二者,有病當為療治。三者,不得妄用鞭撻。當問虛實,然后責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訓治之。四者,若有纖小私財,不得奪之。五者,給予物件,當用平等,勿得偏曲。”◎天下最愚昧、最窮苦的就是奴婢了。正因其愚昧,所以秉性健忘,做事常七顛八倒。正因其窮苦,所以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且說話粗率,往往沖撞主人,而又自以為是,傻乎乎的強辯不休。大凡這些都是自取鞭打之原因。然而就是如此之人,卻一定要責備苛求,那么其主人也欠聰明、少度量了。唯愿仁人長者,盡量寬恕他們,常將其當做自己之兒女想。原本當鞭打的,斥責一番就夠了。原本當斥責的,勸勉一番就行了。則自己不費精神,奴仆之身體也不受傷害。不但享現世之好名聲,且可作為將來之家法。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看網友對 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