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明]閻浮提中,共有萬種樹,八千種草,七百四十種雜藥,四十三種雜香,百二十一種寶,皆足以濟人。而于疾苦尤急者,則惟藥材耳。以藥濟人,舍也。以方給人,亦舍也。貧人不與計利,舍也。勸人不賣假藥,亦舍也。舍之為術多矣,存乎拯之之心耳。◎末世之疾病,漸漸增添。末世之良藥,亦漸漸減少。且如小兒痘疹,生于晉魏以后。箭風之病,起于順治末年。近時初生嬰兒,多生蝗螂子于兩腮,剖而去之,兒方飲乳得生,否則一兩日輒死。此余成童以前,所未嘗有也。萬年以前,水味之厚,同于乳酪。耆婆(天竺國之王子,醫中之圣也)在時,猶有藥王樹一本,能照見人肺腑。有明之世,上品人參,多成形像,其價止與白金相等。今則價高四五倍,而色味反不如矣。將來五千年后,人壽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死亡積野,過七月零七日,其災方熄。此時尚無甘蔗糖鹽之類,而況參苓桂附乎。◎婆沙論云,若以一阿梨勒果(不必專用此果,特偶舉之耳),奉施病僧,于當來世中,決不遇疾疫災。◎疾苦之生,非生于生之日,必有所由生。大方廣總持經云,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鎊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梁懺云,為人喑啞,鎊毀人故。為人短小,輕蔑人故。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身生惡瘡,鞭撻眾生故。法華經云,水腫干痟〖痟(xiao),酸痛】,疥癩癰疽,如是等病,此人夙生,鎊斯經故,獲罪如是。可知有一種病,必有一種致病之由。施舍藥材,救于已病之后。勸其不造惡業,救于未病之先。一是聽訟猶人,一是使民無訟〖論語顏淵篇,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并行不悖,可也。
【譯白】[發明]在我們所住的閻浮提世界中,共有萬種樹、八千種草、七百四十種雜藥、四十三種雜香、一百二十一種寶,都可用以濟人。而對于身患疾病痛苦之人來說,最需要的是藥材。用藥材濟人,是施舍。送藥方給人,也是施舍。為貧窮人治病不計較診費,是施舍。勸人不賣假藥,也是施舍。施舍的方法很多,全在于懷一片拯救病苦之悲心啊!◎末法時代,疾病種類漸漸增多,可是末世之良藥卻漸漸減少。例如小孩出痘(俗稱天花),在魏晉以后才有。人受惡風所傷之病,起于清朝順治末年。近來初生嬰兒,常見兩腮有螳螂子,必須剖而去之,嬰兒才能吃奶存活,否則一兩天就會死。此種怪病是我童年以前所不曾有的。一萬年以前,水味甘美,如同乳酪。當年天竺國醫圣耆婆在世時,天竺國還有一棵藥王樹,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明朝時,上等人參,根部長得像人形的很多,其價格僅與白銀相等,現今其價格比白銀高出四五倍,而色澤味道反不如以前。將來五千年之后,人壽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出現,死尸遍野,過七個月零七天,其災才會停息。那時連甘蔗、糖、鹽之類都沒有,更何況人參、茯苓、肉桂、附子呢?◎《婆沙論》上說:“若以一阿梨勒果(不一定專用此果,不過偶舉例罷了),奉施病僧,于當來世中,決不遇疾疫災。”◎病苦之生,未必起因于發病之日,必定有其致病之由。據《大方廣總持經》上說:“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梁皇寶懺》上說:“為人喑啞,謗毀人故。為人短小,輕蔑人故。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身生惡瘡,鞭撻眾生故。”《法華經》上說:“水腫干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此人夙生,謗斯經故,獲罪如是。”由此可知,有一種病,就必有一種致病之由。施舍藥材,是救人于已病之后。勸人不造惡業,是救人于未病之先。施舍藥材,一如孔子所謂的聽訟猶人。勸人不造惡業,一如使民無訟。能將此兩方面并行不悖就可以了。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舍藥材以拯疾苦
看網友對 舍藥材以拯疾苦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