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fā)明]父子之倫,重于手足。兄弟鬩(xi)墻,已成兇德。父子乖異,更滅天倫。假令他人于此,以利己之故,使我父子參商〖參商,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參星與商星。兩星不同時在天空出現(xiàn),因以比喻親友分隔兩地不得相見,也比喻人與人感情不和睦〗,骨肉嫌隙。哀哀父母,顧似續(xù)而感傷〖似續(xù),后代子孫〗。濟(jì)濟(jì)兒孫,對庭除〖庭除,此處指父母】而負(fù)疚。于心何忍。于理何安?所以古來圣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使家家菽水承歡〖菽水,最平常的食品,常用作孝養(yǎng)父母之稱】,戶戶高堂〖指父母〗具慶。而后吾事親之心方慰,而后吾教子之念方安。不然,彼此反觀,其為不孝不慈也大矣。◎不睦之故,亦有多端。非因語言斗構(gòu),即因財帛交關(guān)。非為前后父母〖即繼父,繼母】,有偏憎偏愛之私。即為嫡庶弟兄,起為厚為薄之見。要其歸之于利,則一而已。所謂小者,非必錙銖之謂也。縱使家舍田園,較諸父子不睦,則亦小矣。若以文害辭,恐違帝君垂訓(xùn)之意。
【譯白】[發(fā)明]父子間之倫常,自然重于兄弟手足。若兄弟不和,已是違背道德之惡行。況父子互相背離,更是滅絕天倫。假使有人為了自己利益,惡意中傷,使我父子隔閡,骨肉產(chǎn)生嫌隙。讓哀哀父母,見到后輩而感傷。濟(jì)濟(jì)兒孫,面對椿庭萱室而負(fù)疚。試問于心何忍,于理何安?所以自古以來,圣賢總是教人由尊敬自己之父兄,推廣到尊敬他人之父兄;從慈愛自己之子弟,推廣到慈愛他人之子弟。必使家家子弟都盡心侍奉父母,戶戶高堂(父母)俱得福壽綿延。而后我奉事父母之心才得欣慰,而后我教導(dǎo)子孫之念始能安然。否則,彼此反省,豈不是成了不孝不慈之大罪人?◎家庭不和睦之緣故,也有很多方面。不是因語言引起爭執(zhí),便是與財物有關(guān)。不是因繼父、繼母有偏憎偏愛之私心,就是為嫡庶兄弟,產(chǎn)生厚薄之偏見。歸根結(jié)底,不外乎為一利字罷了。所謂小,不一定指錙銖必較。縱使家舍田園,比之父子不睦,也只能算是小事一樁。若拘于文字而誤解其內(nèi)涵,恐怕就有違帝君垂訓(xùn)之本意了。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看網(wǎng)友對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