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明]痛哉。天下有煢煢(qiong)無告,如孤兒弱息者乎。往昔父母無恙時,亦曾恩勤顧復,愛若掌珠。亦曾捧負提攜,恐其不壽。誰料中道喪殂,骨肉捐棄。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無如何者也。嗟乎。人唯推己及人之念,最為平恕耳。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為何如者。或有兇暴惡人,凌虐而恥辱之,吾之飲恨又何如者。故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少失父母,固為孤矣。推而論之,外無叔伯,內鮮兄弟,皆孤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皆孤也。又或宦游服賈,寄跡他鄉,亦孤也。甚至道高毀來,德修鎊興,亦孤也。孤之途既廣,憫之端亦多。舉帝君一則,可充其類。
【譯白】[發明]令人痛心啊!難道天下還有比失去父母、有苦無處訴之孤兒弱女更可憐的嗎?從前父母在世時,這些孤兒也曾得父母恩寵,悉心照顧,無微不至,愛如掌上明珠。這些孤兒也曾被父母抱著、背著、牽著、扶著,唯恐其遭遇不幸。誰知父母半路撒手,骨肉分離,此也是九泉之下父母所痛心遺憾而又無可奈何的?。“?!人能心存推己及人之心,才稱得上仁恕。假如自己之子女伶仃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養育之,自己將是怎樣的感恩戴德!若有兇暴惡人,欺負虐待,乃至肆意侮辱之,自己心中又將是怎樣的切齒痛恨!所以說,人對于自己所愛的子女親戚,都有不忍傷害之心。若能將此不忍傷害之心推及所有人,便是仁。◎少年時失去父母,固然是孤。推而論之,外無叔伯,內少兄弟姐妹,都是孤。家道衰弱,福分微薄,晚年才有兒女,也是孤。為謀求一官半職,或經商在外,流浪他鄉,也是孤。甚至道行高潔而遭人詆毀,德高望重而受人謗議,同樣是孤。孤之情形既多,憐憫幫助之方法當然也多。在此舉帝君一例,可擴充其種種類型。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憫人之孤
看網友對 憫人之孤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