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辨惑篇
釋生物養人之疑(凡六辨)
【原文】問,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生異類,本為養人,禁之宰殺,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奈何不知萬物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強凌弱,貴欺賤,父母亦大不樂矣。倘因食其肉,遂謂天所以養我。則虎豹蚊虻,亦食人類血肉,將天之生人,又為蚊虻虎豹耶。
【譯白】問:“《尚書》中說:‘天地為萬物之父母,而人為萬物之靈。,天生其他物類,本為供人吃的。如今勸人禁止宰殺,豈不是違逆天意嗎?”?答:“既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何不知萬物即是天地之赤子。赤子之間,以強凌弱,以貴欺賤,做父母的怎能不難過呢?若因人們一向吃肉沿襲成風,便認為天生異類是為供我們作食物的。那么虎豹蚊妃也曾食人血肉,難道可以說天地之所以生人,又是為供蚊板:虎豹作食物的?
【原文】問,然則天何不禁人之殺。?答,天固禁之,故累示殺報。其不能人人禁者,亦猶不能禁虎豹蚊虻耳。
【譯白】問:“那么上天為何不禁止人殺生呢?”?答:“上天本是禁止殺生的,因此經常示現殺生之報以警誡世人。盡管如此,仍不能使人人禁殺,也如同不能禁止虎豹蚊虻食人血肉一樣。”
【原文】問,審如是,則鳥獸魚鱉,皆可不生,今何充滿于世。?答,此等皆自業所致,若歸其故于天,天亦不公甚矣。倘云得天地之戾氣,所以為物,試問何以獨得戾氣。
【譯白】問:“既然飛禽走獸及魚鱉之類不是供人吃的,則上天大可不必出生,為何還充滿世間呢?”?答:“此等異類皆其自身業力所致。若將原因歸之于天,那么上天也太不公平了。假如說它們是得天地之戾氣,所以才生為異類,請問為何只有它們獨得戾氣呢?”
【原文】問,天下物類甚多,人人戒殺,則蕃息日盛,將來竟成禽獸世界,奈何。?答,蚯蚓蟲蛇,人所不食者也,豈見充滿于天下。況世間禽獸之多,正因殺禽獸者多耳,怨怨相報,互為畜生,則成禽獸世界。若人人戒殺,則物類業報漸銷,必人天增盛矣。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非明驗乎。且子殺猶未戒,遂虞物類之多。與耕田未下種,先憂天下之脹滿者,何異。
【譯白】問:“天下物類很多,若人人戒殺,則物類繁衍越來越多,將來竟成了禽獸世界,怎么辦?”?答:“蚯蚓蟲蛇,是人所不吃的,并未見此類充滿天下。況且世間之所以禽獸多,正因為殺禽獸者多,怨怨相報,互相轉世為畜生,才會變成禽獸世界。若人人都能戒殺,那么物類之業報逐漸消除,必然轉世為人天增盛了。即如楚地人不捕食青蛙,青蛙反而很少。蜀地人不吃螃蟹,螃蟹自然稀有,不是明顯之證驗嗎?你如今還未戒殺,就先擔心物類繁多。與耕田還未下種,就先憂慮糧食收成多,會脹滿天下人肚子,有何不同?”
【原文】問,天既惡殺,當使血肉之味,盡變為惡臭難堪。則普天之下,自然戒殺,不亦善乎。?答,禽獸血肉,原系惡臭難堪。世人食之,見為美者,其故有二,一物類業報所致,二人類業報所致。物類之報,未當解脫,其身自然變成美味,引誘世人宰割。人類之報,未當解脫,其舌自然貪愛肥甘,多方借其重債。若彼此業習倶盡,自無飲血茹毛之事。譬如有人,前世為貓,念念捕鼠。前世為鶴,念念吞蛇。若轉世為人后,不復思此二物。可見一種形骸,一種嗜好。嗜好不同,從形骸起。形骸不同,從業緣起。業緣不同,又從心起。天不能化其心之善,安能變其味之惡。
【譯白】問:“上天既然厭惡殺生,何不使血肉之味都變成惡臭難聞,則普天之下,自然就會戒殺,豈不更好?”?答:“禽獸之血肉,原本就惡臭難聞,而世人食之,覺得味美,其原因有二,一是物類業報所致,二是人類業報所致。物類之報,未當解脫之前,其身血肉自然變成美味,引誘世人宰割,以償宿世業報。人類之報,未當解脫之前,其舌自然貪愛血肉之味,不惜向各種物類借取重債。若彼此業習都已除盡,世間自然無有茹毛飲血之事。譬如有人,前世為貓時,念念不忘捕鼠。前世為鶴時,念念不忘呑蛇。若轉世為人后,便不再想捕鼠呑蛇了。可見每一種形體,各有一種嗜好。嗜好不同,是從形體而生。形體不同,是從業緣而生。業緣不同,又是從心而生。上天既不能化人心為良善,又何能變血肉之味為臭惡呢?”
【原文】問,殺生為業者,仰事俯育皆賴此,勸之改業,絕其生路矣。愛物不愛人,吾不取也。?答,殺生為業,猶漏脯救饑,雖暫得衣食,而千萬劫受苦,未有了期也。正惟愛之,故勸改業。反謂絕其生路,則細人之見矣。
【譯白】問:“以殺生為業者,上要奉事父母,下要養育妻子,一家生計全靠此維持,若勸他們改業,豈不是斷其生路了?愛物類而不愛人類,我認為是不可取的。”?答:“殺生為業,如同取劇毒食物充人之饑,雖暫得其飽,而將來卻要遭千萬劫苦報,無有了期。正因為愛護他們,所以才勸其及早改行。如果反認為這是斷其生路,豈不是目光短淺之小人見識?”
摘自《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釋生物養人之疑
看網友對 釋生物養人之疑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