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注]至重有二,一者世人于金寶官爵妻子,以至己身,皆其所重。然不可得兼。則重之中必取其尤重者。是以為救己身,不吝金寶。為救己身,不惜官爵。為救己身,不顧妻子,故云至重。二者,凡厥有生,皆能作佛,則生為佛種,故云至重。最慘者,如捶打等,雖皆苦事,未至斷命,惟殺最慘。
是故逢擒則奔,蟣虱猶知避死。將雨而徙,螻蟻尚且貪生。[注]因命至重,為全命故。因殺至慘,為逃殺故。是以蟣虱螻蟻,皆知避死貪生。微命尚然,大者可知也。
何乃網于山,罟于淵,多方掩取。曲而鉤,直而矢,百計搜羅。[注]一切眾生既皆避死貪生,何以昧此良心,行諸毒事。網擒山獸,罟覓淵魚,俯水垂鉤,仰空發矢,以至暗施陷阱,密設牢籠。百計多方,莫能盡舉,良可嘆也。
使其膽落魂飛,母離子散。[注]如上網罟鉤矢,見之驚怖,則魂膽飛揚。中之喪亡,則母兒離散。如人遭亂世,兵火臨身,一何異乎。
或囚籠檻,則如處囹圄。或被刀砧,則若臨剮戮。[注]幽系之,則禁錮不異囹圄。宰割之,則痛苦同于剮戮。設以身處,當何如其為情也。
憐兒之鹿,舐瘡痕而寸斷柔腸。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注]憐兒之鹿者,許真君少時好畋獵,一日射中一鹿,鹿母為舐瘡痕,良久不活,鹿母亦死。真君剖其腹視之,腸寸寸斷,蓋為憐子死,悲傷過甚,至于斷腸。真君大恨,悔過,折弓矢,入山修道,后證仙品,拔宅飛升。此證上文母子離散意。畏死之猿者,楚王與養由基出獵,遇猿,令射之。猿望見由基,即淚下。蓋猿臂柔捷,能接飛矢,由基神射,矢到之處,臂不及接,知其必死而悲也。此證上文魂膽飛揚意。
恃我強而陵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注]觀上二事,則知殺生甚所不應。且世人謂禽獸之肉,人所應食,不知皆是強陵弱耳。不然,猛虎食人,亦將曰人之肉,虎所應食乎。螳螂食蟬,雀食螳螂,鷹鹯食雀,弱之肉,強之食,此理甚明,當不疑也。又世人謂蔬食者瘠,肉食者肥。為肥己身,不念他苦,人心安在哉。
由是昊天垂憫,古圣行仁。[注]由世迷故,殺氣動天,而天本好生,常示下民,下民不知。是以殺生太重,則雨旸不時,刀兵災起。人修善事,則年歲豐登,海宇寧謐。世人殺生,是逆天也。古之圣人,因此上順天心,下悲物命,行仁救濟。事見下文。
解網著于成湯,畜魚興于子產。[注]解網者,商王成湯出遇獵人布四面網,祝曰,從天來者,從地來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湯為解三面,止留其一,改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畜魚者,鄭大夫子產,人有饋之生魚者,子產不食,令校人畜之池中。觀此二事,則知放生非獨佛教,儒中君子無不奉行。
圣哉流水,潤枯槁以囊泉。悲矣釋迦,代危亡而割肉。[注]囊泉者,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出見十千游魚,困涸水中,將欲危斃,用象囊水,傾注得全,復為說法。魚命過,皆生天上。割肉者,釋迦牟尼佛往昔為菩薩時,遇鷹逐鴿,鴿見菩薩,投身避難。鷹語菩薩,爾欲救鴿,奈何令我饑餓而死。菩薩問鷹,汝須何食。鷹答食肉,菩薩割臂肉償之。鷹欲肉與鴿等,菩薩割肉,彌割彌輕,至肉將盡,不能等鴿。鷹問生悔恨否。菩薩答言,吾無一念悔恨,若此語不虛,當令吾肉生長如故。立誓愿已,身肉如故。鷹化天帝身,空中禮拜贊嘆。
天臺智者,鑿放生之池。大樹仙人,護棲身之鳥。[注]鑿池者,天臺智者大師,諱智頡,隋煬帝號為智者,曾鑿池勸人放生。又不但智者,古來多有此事,今西湖亦古放生池也。世遠人亡,時更法壞,漁火星飛于水面矣,悲夫。護鳥者,古有仙人,常坐一大樹下,思禪入定。有鳥棲其懷中,恐驚鳥故,跏趺不動,候鳥別棲,然后出定。慈物之心,一至于是。
贖鱗蟲而得度,壽禪師之遺愛猶存。救龍子而傳方,孫真人之慈風未泯。[注]贖鱗蟲者,永明大師,諱延壽。吳越王鎮杭,師為余杭縣庫吏,屢以庫錢買魚蝦等物放之,后坐監守自盜,法當棄市。王頗知其放生也,諭行刑者觀其辭色以覆。師臨死地,面無戚容。人怪之,師曰,吾于庫錢毫無私用,盡買放生命,莫知其數。今死,徑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亦樂乎。王聞而釋之。乃出家為僧,修禪禮懺,得無礙辯才。師涅槃后,有僧入冥,見閻羅王時時出座禮一僧像。問之,則陽間永明壽禪師也,已生西方上品上生,王敬其德,故時禮耳。救龍子者,孫真人未得仙時,出遇村童擒一蛇,困憊將死,真人買放水中。后默坐間,一青衣來請,隨而赴之,至一公府,則世所謂水晶宮也。王者延置上座,曰,小兒昨者出游,非先生則幾死矣。設宴畢,出種種珍寶為謝。真人辭不受,曰,吾聞龍宮多秘方,傳吾救世,賢于金玉多矣。王遂出玉笈三十六方。真人由此醫術彌精,后證仙品。
一活蟻也,沙彌易短命為長年,書生易卑名為上第。一放龜也,毛寶以臨危而脫難,孔愉以微職而封侯。[注]活蟻二事。一短命長年者,昔有沙彌侍一尊宿,尊宿知沙彌七日命盡,令還家省母,囑云八日當返,欲其終于家也。八日返,師怪之,入三昧勘其事。乃還家時路見群蟻困水,作橋渡之,蟻得不死,由此高壽。二卑名上第者,宋郊,宋祁兄弟也,倶應試。郊嘗見群蟻為水所浸,編竹橋渡之。時有胡僧睹其貌,驚曰,公似曾活數百萬命者。郊對,貧儒何力致此。僧云,不然,凡有生者皆命也。郊以活蟻對。僧云,是已,公弟當大魁多士,然公亦不出弟下。后唱名,祁果首選。朝廷謂不可以弟先兄,改祁第十,以郊為第一。僧言果驗。放龜二事。一臨危脫難者,毛寶微時,路遇人攜一龜,買而放之。后為將,戰敗赴水,覺水中有物承足,遂得不溺。及登岸,則承足者,前所放龜也。二微職封侯者,孔愉本一卑官,亦曾放龜,龜浮水中,頻回首望愉,然后長逝。后愉以功當侯,鑄印時,印上龜紐,其首回顧。毀而更鑄,鑄之數四,模直首偏,回顧如舊。鑄者大怪,以告愉。愉忽憶放龜時,龜首回顧,恍然悟封侯者,放龜之報也。
屈師縱鯉于元村,壽增一紀。隨侯濟蛇于齊野,珠報千金。[注]縱鯉者,屈師于元村遇一赤鯉,買放之。后夢龍王延至宮中,謂曰,君本壽盡,以君救龍,增壽一紀。濟蛇者,隨侯往齊國,路見一蛇,困于沙磧,首有血出,以杖挑放水中而去。后回至蛇所,蛇銜一珠向侯,侯不敢取。夜夢腳踏一蛇,驚覺,乃得雙珠。
拯已溺之蠅,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將烹之鱉,廚婢之篤疾瘳焉。[注]拯蠅者,一酒匠見蒼蠅投酒甕,即取放干地,以灰擁其體,水從灰拔,蠅命得活,如此曰久,救蠅數多。后為盜誣,無能自白,獄將成。主刑者援筆欲判決,蠅輒集筆尖,揮去復集,判之莫得。因疑其冤,詳問之,則誣也。呼盜一訊而服,遂得釋歸。噫,亦異矣哉。舍鱉者,程氏夫婦性嗜鱉,一曰偶得巨鱉,囑婢修事。時暫出外,婢念手所殺鱉不知其幾,今此巨鱉心欲釋之,吾甘受棰撻耳,遂放池中。主回索鱉,對以走失,遂遭痛打。后感疫疾將死,家人舁至水閣,以俟盡命。夜忽有物從池中出,身負濕泥,涂于婢身,熱得涼解,疾乃蘇愈。主怪不死,詰之,具以實對。主不信,至夜潛窺,則向所失鱉也。闔門驚嘆,永不食鱉。
貿死命于屠家,張提刑魂超天界。易余生于釣艇,李景文毒解丹砂。[注]貿命屠家者,張提刑常詣屠肆,以錢贖物放之。后臨終時,語家人言,吾以放生,積德深厚,今天宮來迎,當上生矣。安然而逝。易生釣艇者,李景文常就漁人貨其所獲,仍放水中。景文素好服食,常火煉丹砂餌之,積熱成疾,疽發于背,藥莫能療。昏寐之中,似有群魚濡沫其毒,清涼快人,疾遂得瘥。亦鱉報廚婢之類也。
孫良嗣解矰〖矰(zeng),古代一種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繳之危,卜葬而羽蟲交助。潘縣令設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號。[注]解繒繳之危者,孫良嗣遇禽鳥被獲,輒買縱之。后死欲葬,貧莫能措。有鳥數百,銜泥疊疊。觀者驚嘆,以為慈感所致。設江湖之禁者,縣令潘公,禁百姓不得入江湖漁捕,犯者加罪。后去任,水中大作號呼之聲,如喪考妣。人共聞之,莫不嘆異。
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獵人之網,道播神州。[注]免牲者,信大師遇時尤旱,民殺牲請雨。師憫其愚,謂曰,汝能去牲勿用,吾為汝請。民允之。師乃精誠以禱,甘雨驟降,遠近多感化者。守網者,六祖既佩黃梅心印,以俗服隱于獵人。獵人令守網,祖瞰其亡也,獐兔之類,可放者輒放之,如是一十六年。后坐曹溪道場,廣度群品,燈分五宗,譯垂萬世焉。
雀解銜環報恩,狐能臨井授術。[注]雀銜環者,楊寶幼時,見黃雀為梟搏墜地,復為螻蟻所困,取而畜諸筒中,給以黃花,痊乃放去。夜夢黃衣童子拜謝,贈玉環四枚,曰,我王母使者,荷君濟命,愿君子孫潔白,位列三公,亦如此環矣。后四世貴顯。狐臨井者,一僧素無賴,聞黃精能駐年,欲試其驗,置黃精于枯井,誘人入井,覆以磨盤。其人在丼,遑迫無計。忽一狐臨丼,語其人言,君無憂,當教汝術。我狐之通天者,穴于冢上,臥其下,目注穴中,久之則飛出,仙經所謂神能飛形者是也,君其注視磨盤之孔乎。吾昔為獵夫所獲,賴君贖命,故來報恩也。人用其計,旬余從井飛出。僧大喜,以為黃精之驗,乃別眾負黃精入井,約一月開視。至期視之,死矣。僧蓋不知前人得出者,狐之力也,悲夫。
乃至殘軀得命,垂白壁以聞經。難地求生,現黃衣而人夢。[注]白壁聞經者,予掛搭一庵,有人擒蜈蚣數條,以竹弓弓其首尾,予贖放之。余倶半死,惟一全活,急走而去。后共一友夜坐,壁有蜈蚣焉,以木尺從傍極力敲振,驅之使去,竟不去。予曰,昔所放得非爾耶。爾其來謝予耶。果爾,吾當為爾說法,爾諦聽毋動。乃告之曰,一切有情,惟心所造,心狠者化為虎狼,心毒者化為蛇蝎。爾除毒心,此形可脫也。言畢令去,則不待驅逐,徐徐出窗外。友人在座,驚嘆希有。時隆慶四年事也。黃衣入夢者,杭州湖墅干氏者,有鄰家被盜,女送鱔魚十尾,為母問安。畜瓷中,忘之矣。一夕夢黃衣尖帽者十人,長跪乞命。覺而疑之,卜諸術人,曰,當有生物求放耳。遍索室內,則甕有巨鱔在焉,數之正十,大驚,放之。時萬歷九年事也。
施皆有報,事匪無征。[注]諸放生者,或增福,或延壽,或免難,或去病,或生天,或證果,隨施獲報,皆有征據。然作善致祥,修士之心豈望報乎。不望報而報自至,此因果必然之理,放生者宜知之。
載在簡編,昭乎耳目。[注]如上所錄,遠則載在簡編,有典有據。近則昭乎耳目,共見共聞。考古驗今,定非虛謬。
普愿隨所見物,發慈悲心,捐不堅財,行方便事。[注]此下普勸世人,發慈悲心,捐舍世財,方便救濟。財不堅者,謂水得漂,火得焚,官得取,盜得劫,危脆無常,非堅物也。捐此作福,所謂以不堅財易堅財也。若無財者,只發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勸他人放生,或見人放生,贊嘆隨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或恩周多命,則大積陰功。若惠及一蟲,亦何非善事。[注]有力者恩周多命,固陰功也。無力者惠及一蟲,亦善事也。毋曰小善為無益而勿為也。世有不明此理者,必擇身細數多之生,方肯買放。路遇大生,目視而過。此則惟貪自己之福,非憫眾生之苦也。其福甚少,戒之戒之。
茍日增而月累,自行廣而福崇。[注]善無大小,惟貴久長。日日增之,月月累之,善多則行廣,行廣則福崇矣。
慈滿人寰,名通天府。[注]慈功久積,遍滿寰區,人情既孚,天心必眷。或謂穹蒼渺邈,何得相通。不知天王以六齋之日,巡狩人間,有善必知,無惡不察。又人行十善則天勝,人行十惡則修羅勝,故天帝時時欲人為善。一人為善,飛天神王報達天京。經有明文,非臆說也。
蕩空怨障,多祉萃于今生。培漬善根,余慶及于他世。[注]放而不殺,與物無怨。非惟安樂今生,以此善根,當來之世,長壽永福。乃至成佛,萬類有情傾心歸附。皆余慶也。
倘更助稱佛號,加諷經文。[注]遇生能放,雖是善功,但濟色身,未資慧命。更當稱揚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諷誦大乘諸品經典。然雖如是,但凡買生,火急須放,諷經不便,只以念佛相資。若隔宿買而來朝始放,或清晨買而午后猶存,必待陳設道場,會集男女,遷延時久,半致死亡。如是放生,虛文而已。
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離惡道。[注]念佛功德,愿諸生命盡此報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入不退地,永離惡道,長息苦輪。惡道者,六道之中,三道為惡,地獄,餓鬼,畜生是也。
則存心愈大,植德彌深。[注]見苦放生,所存者善心也,今則是大菩提心矣,故云愈大。放生得福,所植者世間之德也,今則是出世之德矣,故云彌深。
道業資之速成,蓮臺生其勝品矣。[注]心大德深,其事何驗。蓋利他者,菩薩之行也。以此行門,助修道業,譬如船得順風,必能速到涅槃彼岸矣。凈業三福,慈心不殺,實居其一。今能不殺,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濟令生凈土。如是用心,報滿之時,九品蓮臺高步無疑矣。普勸世人,幸勿以我德薄人微,而不信其語也。
【譯白】世間最貴重的莫過于生命,天下最悲慘的莫過于殺生傷命。[注]貴重有兩個原因,一者世間人對黃金珠寶、官職爵位、妻子兒女,以及自己的身體,都是他所最看重的。當不可兼得時,則重中必取其更重的。因此為救自己身體、性命,不吝嗇金銀財寶。為救自己身體、性命,不惜丟官革職。為救自己身體、性命,不顧妻子兒女。所以說生命最貴重。二者,凡是有情眾生,皆能作佛,則生命是成佛的種子,所以說最貴重。最悲慘的,如捶打等等,雖都是苦事,尚未至于喪命,唯有殺生最慘。
因此當遭遇檎捉時,即使蟣虱都知道躲避死亡而立馬奔逃。臨近下雨時,螞蟻尚且貪戀生命而趕快搬家。[注]因為生命最貴重,為保全性命的緣故。因為殺生最慘痛,為逃避被殺的緣故。所以機鼠樓蟻,皆知貪生避死。微小的生命尚且如此,大的動物就可想而知了。
為何還要在山中設網套,水中下罟網,想方設法誘捕捉拿?用彎曲的釣,筆直的箭,千方百計搜索網羅。[注]一切眾生既然都避死貪生,為何還昧著良心,行各種歹毒的事?設網套捕捉山中野獸,下罟網覓捕深水中魚群,俯下身在水中垂鉤,仰起頭向空中射箭,以至于暗設陷阱,密下牢籠。千方百計,說不能盡,真可悲嘆啊!
使它們魂飛膽喪,母離子散。[注]如上面所說的網套、罟網、鉤子和弓箭,見到就驚恐,則魂飛膽落。一遭命中則性命喪亡,母兒離散。如同人類遭逢亂世,兵火臨身,有何差別?
或被囚禁在籠檻中,就如同人被關在牢獄里。或被刀按在砧板上,就如同人面臨千刀萬剮的酷刑。[注]關在幽暗的籠中,其禁銦與牢獄相同。宰殺切割,其痛苦與剮戮酷刑何異?設身處地,換位想一想,又如何下得了手呢?
憐愛幼子的母龐,掭舐著小龐的傷痕,柔腸寸斷,傷心而死。怕死的猿猴,見到弓影就雙眼流出悲傷的眼淚。[注]憐愛幼子的母鹿的典故是,許真君年少時喜歡打獵,有一天他射中一頭幼鹿,母鹿為它漆紙傷痕,舔了很久,小鹿還是沒有活過來,母鹿也隨之而死。真君剖開母鹿肚腹一看,其腸子一寸寸的都斷了,因為心疼幼鹿的死亡,悲傷過度,以至于腸子寸寸斷裂。真君大為悔恨,發愿改過,當下折斷弓箭,到山中修道,后修得仙道,全家升天。此佐證了上文中母子離散的意思。怕死的猿的典故是,楚王與養由基出去打獵,遇到一只猿,楚王命令養由基射它。猿望見養由基,即淚下如雨。因為猿的手臂柔軟敏捷,能接住飛來的前,但養由基射術神奇,箭到之處,猿臂根本來不及接,猿知道遇到養由基必死無疑,所以悲傷。此佐證了上文中魂飛膽喪的意思。
憑恃吾人的聰明強大而欺凌動物的愚癡弱小,天理恐難容。殺食它們的血肉而補養自己的身體,于心何忍?[注]從上面兩個典故看來,就知道殺生最不應該。世間人居然說禽獸的肉,應該被人吃,殊不知這都是以強欺弱啊!不然的話,猛虎吃人,也將會說人肉是該被老虎吃的!螳螂吃蟬,鳥雀吃螳螂,鷹隼吃鳥雀,都是弱肉強食,此種道理非常明了,還用懷疑嗎?又有世間人說,蔬食營養少,不如肉食營養豐富。全都是為了營養自己的身體,而不念動物喪命的痛苦,哪有人心在啊?
因此上天有好生之德,古圣先賢行仁慈之道。[注]由于世間人不明事理的緣故,殺氣動天,而上天本來好生,經常垂示下面的民眾,下面的民眾卻不知道。因殺生太嚴重,就導致風不調,雨不順,不時旱澇,戰爭災禍頻頻而起。若人人修行善事,則年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世間人殺生,是違逆天意的啊!古代圣人,因此上順應天心,下悲憐物命,實行仁慈,救濟蒼生。事例見下文。
解除攔網來源于成湯,蓄池養魚興起于子產。[注]解網者,商王成湯外出,遇到獵人正在布置捕捉鳥獸有四個面的獵網。獵人禱告說:“從天上來的,從地上來的,從四方來的,都入我的網中。”成湯為他解除了網的三面,只留一面,改禱告說:“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想往上的就往上,想往下的就往下,不想要命的才入我的網。”養魚者,鄭國大夫子產,有人送給他活魚,子產不吃,令仆人養在池墻中。觀此二事,則知放生不獨只有佛教提倡,儒家君子也無不遵照奉行。
圣明啊!流水長者子。用袋子裝運泉水來拯救面臨干涸死亡的魚群。慈悲啊!釋迦牟尼佛。為代替鷹和鴿子面臨死亡危險的痛苦而割自身的肉。[注]袋運泉水者,《金光明經》上記載,流水長者子外出時,見到上萬游魚,困在干涸的水中,非常危險,即將干死,就用大象運水,傾注于干涸的池中,終于保住了魚群的生命,又為它們講解佛法。這些魚命終后,都生到了天上。割肉喂鷹者,釋迦牟尼佛過去做菩薩時,遇到鷹在追逐鴿子,鴿子見到菩薩,即投到菩薩懷里避難。鷹對菩薩說:“你想救鴿子,難道就忍心讓我饑餓而死?”菩薩問鷹:“你要吃什么?”鷹回答說:“吃肉。”菩薩即割下自己臂上的肉來補償鷹。鷹要求菩薩割的肉與鴿子重量相等。菩薩割肉,越割卻發現自己割下來的肉重量越輕,直到身上的肉將要割盡,還不能與鴿相等。鷹問菩薩生悔恨心沒有。菩薩回答說:“我沒有一念悔恨。倘若此話不假,當讓我的肉長成原樣。”剛立完誓愿,菩薩身上的肉當下恢復了原狀。鷹即化成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薩禮拜贊嘆。
天臺山智者大師,開鑿放生之池。大樹下打坐的仙人,保護棲息身上之鳥。[注]開鑿放生池者,天臺山智者大師,名智頷,隋煬帝賜他號為智者,曾經開鑿池塘勸人放生。又不僅智頻大師,自古以來有很多此類事,現在的杭州西湖也是古時候的放生池。年代久遠,時人已逝,時代更替,規矩已壞,現在的西湖已是漁火點點,捕撈不停了,可悲啊!護鳥者,古時候有一位仙人,常坐在一棵大樹下,參禪入定。有一只鳥棲息在他的懷中,仙人怕鳥受到驚嚇,保持雙腿跏趺坐姿勢一直不動,等到鳥去別的地方相息,然后才出定。對動物的慈悲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因贖買魚蝦物命放生而自我得到度化,永明延壽禪師遺愛之悲心至今猶存。因救助龍王之子而被傳授龍宮秘方,孫真人慈悲仁愛之風范尚未泯滅。[注]贖買魚壞者,永明大師,諱名延壽。吳越王鎮守杭州時,大師是余杭縣管國庫的官吏,他經常用國庫中的銀錢買魚蝦等物命去放生,后因監守自盜罪,按法律當斬首。吳越王大致知道大師放生的事,吩咐行刑的人先觀察大師的言辭神態,再向他反饋匯報。大師面臨死刑,臉上沒有一點悲傷畏懼。人們覺得很奇怪。大師說:“我絲毫沒有將庫錢挪作私用,全部都是用來贖買魚蝦等物命放生,不知其數。我現在死了,是徑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什么比此更快樂的呢?”吳越王聽到后,隨即釋放了他。于是大師從此即出家為僧,勤修禪定,禮拜懺悔,智慧辯才達到了無礙的境界。大師往生后,有一僧人因病來到陰間,見閻王時時離開座位,向一僧人像禮拜。一問,才知道是陽間的永明延壽禪師,他已經上品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閻王敬佩他的品德,因此時常禮拜。救龍子者,孫思邈真人未成仙時,外出遇到一鄉村兒童捉住一條蛇,蛇已被玩得奄奄一息,真人花錢買下放入水中。后來真人在靜坐時,有一穿青色衣服的人來邀請他,真人跟隨此人來到一座王府,就是世間人所稱的水晶宮。一王公模樣的人請他坐上座,說:“我的兒子昨日出門游玩,若不是先生您搭救他,差點就喪了性命。”設宴款待完畢,捧出種種珍寶作為謝禮,真人皆推辭不受。他說:“我聽說龍宮有很多秘方,若能傳給我,在世間上治病救人,遠遠勝過黃金珠寶。”龍王于是便贈給真人玉石刻成的載有三十六個藥方的秘芨。真人因此醫術更加精湛,后來成了仙人。
因為救了一次螞蟻,一個沙彌原本應夭折短命的,結果卻健康長壽;一位書生本應名落孫山的,結果卻高居榜首。因為放了一次烏龜,毛寶面臨危機而平安脫險,孔愉從芝麻小官做到王侯。[注]救螞蟻的兩個典故,一者短命變長壽,過去有個沙彌侍奉一位德高望重有神通的長者,長者定中觀察到沙彌再過七天生命就將結束,于是叫他回家看望母親,叮囑他第八天再回來,想讓他死在家里。八日后沙彌卻平安返回,長者覺得很奇怪,于是入定中勘驗此事。發現沙彌在回家的路上,見到一群螞蟻即將被水所沖,沙彌搭橋把它們引到高處,螞蟻得以不死,沙彌也因此而延年益壽。二者低名成第一,宋郊、宋祁是兄弟倆,同去參加科舉考試。宋郊曾見一群螞蟻被水圍困,他用竹子編成橋把螞蟻渡出困境。當時有一梵僧看他面相,驚訝地說:“你好像曾救活過幾百萬生命。”宋郊回答說:“我一個窮書生,哪有能力做這么大的善事?”梵僧說:“話不能這么說,凡有生的都是命。”宋郊將救螞蟻的事告訴梵僧。梵僧說:“這就對了。你弟弟本當名列前茅,但你的名次不會在你弟弟之后。”后來公布名次時,宋祁果然高居榜首。但朝廷認為弟弟不可以超過兄長,改宋祁為第十,宋郊為第一。梵僧的話果然應驗了。放龜的兩個典故,一者臨危脫難,在毛寶還貧寒時,路上遇到一人攜帶一只烏龜,于是便買下來放生了。后來毛寶成為將軍,作戰失敗,被迫投水,卻感覺水里好像有東西在托住自己的雙腳,于是沒被淹死。等到上岸后,發現托住他腳的竟是以前他所放的那只烏龜。二者小官封王侯,孔愉本是一名芝麻小官,曾放過一只烏龜,烏龜當時浮進水里,頻頻回頭望著孔愉,然后才永遠消失在水中。后來孔偷因功高當上了王侯,鑄造官印時,官印上的龜紐,其頭總是呈回顧狀。只好銷毀再鑄,前后鑄了四次,每次的模子都是直的,可鑄出來的頭卻都是偏的,烏龜的頭依然如故,還是回顧狀。鑄造的人大為奇怪,跑來告訴孔愉。孔愉忽然想起以前放烏龜時,烏龜的頭也是頻頻回顧,才恍然大悟自己官封王侯,原是放生烏龜的果報。
屈師在元村放生一條鯉魚,壽命增加十二年。隨侯在齊國的野外救濟了一條蛇,蛇用價值千金的珠寶報答他。[注]放鯉魚者,屈師在元村遇到一條紅鯉魚,即買下來放了生。后來夢見龍王請他到龍宮中,對他說:“本來您壽命已盡,因為您救了一條龍,增加壽命十二年。”救濟蛇者,隨侯在前往齊國的路上,見到一條蛇,困在沙碎中,已頭破血流,便用手杖挑起來放入水中,而后才離開。此蛇回到蛇窩,口中銜一珠寶來到隨侯身邊,示意他收下,隨侯不敢取。當夜隨侯即夢見自己腳踩到一條蛇,驚醒后發現蛇在他身邊留下了一對寶珠。
拯救掉在酒缸中的蒼蠅,釀酒工匠之死刑獲免。放走將要烹宰的甲魚,掌廚婢女之頑癥痊愈。[注]拯救蒼蠅者,一個釀酒匠每次見到蒼蠅掉進酒壇中,就把它榜出來放在干地上,再用灰撒在蒼蠅身上,水干灰落,蒼繩性命因此被救活。天長日久,常常如此,救活的蒼蝸不計其數。后來釀酒匠被人誣告偷盜,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即將定案。主審官提筆打算下判決書,卻見成群的蒼蠅總是聚集在筆尖上,趕走又來,無法下筆。主審官因此懷疑其中是否有冤情,再詳細審問,果然是誣告。真正的盜賊也很快被緝拿歸案,一審就認了罪,釀酒匠也迅速被釋放回家。噫!這也真是神奇啊!放走甲魚者,有姓程的夫婦生性好吃甲魚,一天偶然買到一只特大的甲魚,囑咐婢女收拾。主人夫婦因事臨時外出,婢女想到經自己雙手殺掉的甲魚已不知其數,心想:“今天不如趁主人不在家而把這只特大的甲魚放走。我心甘情愿挨打受罰。”于是就把曱魚放進了池塘中。主人回來要吃甲魚,婢女回答說溜走了。妹女因此遭了頓痛打。后來婢女感染瘟疫,生命垂危,主人把她抬到水邊的亭閣里,讓她等死。夜晚忽然有個東西從池塘中爬出來,背負濕泥,涂在婢女的身上,高燒因濕泥涼敷而退,疾病很快就痊愈了。主人見她大難不死,很奇怪,就詰問原因,婢女如實相告。主人不信,晚上偷偷窺探,發現果然是此前丟失的甲魚。全家驚嘆,從此永不吃甲魚。
從屠宰場買放即將被處死的物命,張提刑魂魄超升到天界。到漁船上買放漁民捕撈的活魚,李景文服丹砂中毒被化解。[注]屠宰場買放物命者,張提刑常常到屠宰場,用錢贖買各種動物放生。后來臨命終時,對家人說:“我因放生,積德深厚。現在天宮派人來迎接,我當上生到天界去了。”說完,即安然而逝。漁船上買魚放生者,李景文經常到漁民的船上,買下他們剛捕撈或釣到的活魚,仍然放入水中。李景文平日喜歡進補,常用火煉丹砂吃,結果因火氣郁積而得病,背上長了毒瘡,無藥可救。昏昏沉睡中,好像有一群魚在吐泡沫敷他的毒瘡,清涼無比,其病很快即疾愈了。與甲魚報婢女之恩類似。
孫良嗣解救被捕禽鳥,下葬時群鳥相助。潘縣令禁止江湖捕撈,離任時水族悲哭。[注]解被捕禽鳥之危者,孫良嗣遇到禽鳥被人捕獲,當即贖買放生。后來他死了,卻窮得連安葬費都籌集不到。這時有幾百只鳥,口銜泥土來填疊墓坑。見到的人都驚嘆不已,認為是死者生前慈悲放生所感群鳥助葬。頒布禁捕令者,潘縣令在任時,明令禁止百姓,不得到江湖中捕魚,若有違反,從重判罪。后來潘縣令離任,水中發出大號呼聲,如喪父母。眾多人都聽到了,無不驚嘆奇異。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免除了愚昧百姓殺牲畜求雨的習俗,精誠祈禱降甘雨。曹溪六祖惠能大師為獵人守網時,傳播佛法滿神州。[注]免殺牲畜者,隋唐年間,時干旱嚴重,道信大師恰好遇到老百姓正打算殺牲畜以求雨。大師憐憫百姓無知,就說:“你們若能不用殺牲祭祀,我為你們祈雨。”百姓答應了。大師于是精誠禱告,很快大雨就降臨了。遠近很多人都被大師感化了。守獵網者,六祖惠能大師從黃梅五祖弘忍大師處傳得禪宗衣缽后,以在家人身份穿常人服裝隱藏于獵人隊伍中。獵人讓大師守網,大師眼看著獵物逃跑也不阻攔,至于獐子兔子之類的,可放的就放走它們。如此過了十六年。后來住持曹溪道場,廣泛接引度化眾生,禪宗法脈因大師的傳承,分成了五宗,恩澤綿延千秋萬世。
黃雀獲救,銜環報恩。狐貍免難,臨井授術。[注]黃雀銜環者,楊寶幼年時,見到黃雀被梟追擊,受傷落地后又被螞蟻圍困叮咬,楊寶把黃雀救起來養在竹籠中,用黃花菜喂它,待其痊愈后,即放它飛去。夜晚楊寶夢見一個穿黃衣的童子向他拜謝,贈給他四只玉環,說:“我是王母娘娘的使者,感謝您的救命之恩,愿您的子孫品德也像此玉環一樣潔白無瑕,官職將來能做到三公。”后來楊家果然四代顯貴。狐貍臨井者,一僧人平日無賴成性,聽說黃精能延年益壽,打算試驗一下。于是就將黃精放入一口干枯無水的井里,然后又設法把一人騙進井中,再蓋上石磨盤。上當的人在井里急得無計可施。忽然一只狐貍光臨井中,對這人說:“您不用擔心,我教您一個逃生的辦法。我們狐貍中有能通天的,把巢穴安在墳墓上,再睡在墳墓里,然后把目光集中在巢穴中,長久訓練就能從巢穴中飛出去。仙經上所謂的神識能讓形體飛起來,說的就是此。您也這樣凝神注視磨盤上的小孔吧。我過去被獵人捕獲時,是您花錢救贖了我的命,所以前來報恩。”此人于是即采用狐貍教他的辦法,經過十多天就從井中飛出來了。僧人見此人生還,非常高興,以為真是黃精的作用,于是告別大家,身背黃精下到井中,約好一個月后打開井蓋。到期打開一看,僧人已經死了。他哪里知道前面的人能夠活著出來是仗著狐貍的幫助啊!真可悲!
乃至大難不死,爬在白墻壁上聽經。險境中求生,化成黃衣人入夢。[注]白壁聽經者,我曾在一庵中掛單小住,有人捉到很多條蜈蚣,用竹片彎成弓狀弓住蜈蚣的頭和尾,我把它們贖買放生了。其余的都已經半死不活,只有一條還是完全活的,它趕緊匆忙逃走了。后來有天晚上,我與一友在打坐,墻壁上有條蜈蚣爬來爬去的,我用木尺從旁邊用力敲打,想趕它走,竟然不肯離開。我說:“難道你就是我從前放生的那條蜈蚣嗎?你是來感謝我的嗎?若果然是你,我當為你講解佛法。你認真諦聽,不要亂動。”于是我就對它說:“一切眾生,都是從心所變現出來的。心狠的變成虎狼,心毒的化成蛇蝎。你只要去除毒心,此蜈蚣的形體即可脫去。”說完我即令它離去。此時它不用驅趕,即慢慢的爬出了窗外。座上友人驚嘆不已。此事發生在隆慶四年。黃衣人入夢者,杭州湖畔的小村莊有位姓干的人家,她鄰居家被盜,干家已出嫁的女兒送來十條鱔魚為母親壓驚請安。鱔魚養在甕中,竟然被忘記了。一天夜里家人夢到十個身穿黃衣頭戴尖帽的人,跪在面前求饒命。醒來后很納悶,于是找算命的占卜解夢,算命的說:“應該是有生物在求你們放生。”于是他們搜遍家內,發現甕中有很多鱔魚,數了數正好十條,大吃一驚,趕緊放了。此事發生在萬歷九年。
施舍都會有回報,凡事不會無證無據。[注]諸多放生的人,有的增長福報,有的延年益壽,有的消災免難,有的疾病疾愈,有的生到天上,有的證得圣果。因施獲報,皆有證據。然雖善有善報,而修道人之心豈望回報?雖不望回報而回報卻自然而至,此是因果必然的道理,放生者應當知道。
遠的記載在史冊典籍上,近的耳聞目睹,清楚明白。[注]如上所收錄的,遠的記載在史冊典籍上,有根有據。近的耳聞目睹,共見共聞。考古驗今,絕非虛假。
普愿天下人隨時隨地遇見各種物命,都能發慈悲心,捐舍不堅固之錢財,廣行放生救濟之方便事。[注]此下普勸世間人,發慈悲心,捐資舍財,適時救濟。錢財并非堅固可靠,因為它遭水即漂,遇火即焚,官府沒收,強盜劫奪,非常危險脆弱,不能持久不變,并非堅固之物。若能把它捐獻出來修福積德,即是用不堅固之錢財變換為堅固的功德法財。若無錢財的人,只發慈悲心,也是修福積德。或者勸他人放生,或見別人放生,隨喜贊嘆,增長他們行善的心念,也是修福積德。
或恩德遍及眾多生命,則是大積陰功。即使只恩惠到一只蟲子,也無不是一樁善事。[注]有能力的恩德遍布眾多生命,固然是陰功。無能力的哪怕只惠及一蟲,也是善事啊!不要認為行小善無益而不去做。世間有些不明白此道理的人,常常選擇那些身體小數量多的生命,才肯買來放生。路上遇到大的生命,卻視同不見,擦身而過。此只是貪自己之福報,并非憐憫眾生之苦難啊!此種人得到的福報是很少的,千萬要戒除此類心態行為啊!
倘能日積而月累,自然善行越廣而福德越多。[注]善沒有大小之分,唯貴在長久行之。日日增長,月月累積,善事越多則行得越廣,行得越廣則積福越多了。
慈悲滿人間,名聲通天府。[注]慈善功德,長久積累,遍滿天下。人們既都已信服欽佩,上天也必定眷念保佑。或者有人會說天空浩渺,如何能相通。卻不知道四大天王在六齋曰會巡視人間,凡有善事必定知道,惡事無能欺瞞。并且人若奉行十善則天勝利,人若奉行十惡則修羅勝利,所以天帝時時刻刻希望世人行善。一人行善,飛天神王即刻報到天庭。經上有明文記載,并非隨意猜測而說的。
化解往劫至今所有怨仇業障,眾多福祉都會集中于今生。培植自己樂善好施的根基,后福余慶將延綿至后世。[注]放生而不殺生,與物命就無怨仇。不僅今生會平安快樂,憑此善根,來生后世,長壽多福。乃至成佛,德被天下,眾望所歸,后福綿延不絕。
倘若放生時更能念佛名號,諷誦經文。[注]遇物命能買放,雖是慈善功德,但只救了它們的肉身,未能救它們的慧命。更當為它們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諷誦大乘佛經典中與之相關的章節。然雖如此,但凡贖買來之物命,須火速放生,若誦經不方便,即念佛為它們回向。若昨晚買來今晨才放,或清晨買來午后還未放,非得等到布置好道場,會集所有放生人員到齊,則將會因耽誤時間太久,導致死亡過半。如此放生,只是虛文形式而已。
為它們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令它們永脫惡道,不再輪回。[注]念佛功德,愿所有生命盡此報身,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蓮花中化生,入不退轉地,永離惡道,永斷痛苦輪回。所謂惡道,六道之中,有三道是惡的,即地獄、餓鬼、畜生。
所存之心量越大,種下的功德越深。[注]見物命受苦即贖買放生,此所存之心即是善心。現在愿它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更圓滿的大菩提心了。所以說心量更大。放生得福,所積的還只是世間有限之福德。現在是永脫生死輪回的出世間福德,所以說福德很深。
道業會因之而速成,蓮品會因此而增高。[注]何以說心大就德深?因為利益他人是菩薩之行為。以此利他之行,助修自己道業,好比行船遇順風,必能迅速到達涅槃彼岸。凈業三福中,慈心不殺這一條,實際排在第一位。現今能不殺生,又能放生。既能放生,又能以凈土法門救助它們往生西方凈土。如是用心不止,此身報滿之時,定當高品位往生極樂蓮邦,毫無疑問。普勸世間人,千萬不要因我本人德薄言微,而不信我所說的這些話。
摘自《安士全書》萬善先資:放生文
看網友對 放生文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