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
(民國)印光法師撰
【原文】戒殺放生之事,淺而易見。戒殺放生之理,深而難明。若不明其理,縱能行其事,其心決不能至誠惻怛。其福田利益,亦隨其心量而致成微淺。倘遇不知者阻誹,遂可被彼所轉,而一腔善心,隨即消滅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詞,用申其義。俾物類同沐慈恩,人倫各培福祉。以懇到之深仁,滅自他之殺報。同臻壽域,共樂天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則永出輪回,高超三界,為彌陀之弟子,作海眾之良朋矣。閱者幸注意焉。
原夫水陸眾生,一念心性,直下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但以宿惡業力,障蔽妙明,不能顯現,淪于異類。遂致知識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無所知。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不唯毫無光明,即彼銅體,亦不顯現,直同廢物。忽遇智人,知是寶鏡,具有照天照地無邊光明。遂日事磨礱,初則略露鏡體,次則漸發光明。及乎磨之至極,則照天照地之光,全體顯現。無智之人,方始貴重,視為至寶。須知此光,鏡本自具,非從磨得。雖復自具,倘無磨礱之緣,從劫至劫,亦無發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眾生心性,悉皆如是。由無始來,惑業障蔽,不能顯發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業。大覺世尊,知諸眾生一念心性,與佛同儔。因茲種種方便,隨機說法。普令修習戒定慧道,以期斷惑業而復本有,圓?;垡宰C法身。又令世人發慈悲心,戒殺放生。良以我與一切眾生,皆在輪回之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生,展轉相殺。彼固各各皆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我亦各各皆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彼固頻頻由惡業力,或于人中,或于異類,受我殺戮。我亦由惡業力,或于人中,或于異類,受彼殺戮。久經長劫,相生相殺,了無底止。凡夫不知,如來洞見。不思則已,思之則不勝慚愧悲憫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釋結,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為念佛回向凈土,令得度脫。縱彼業重,未能即生,我當仗此慈善功德,決祈臨終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永出輪回,漸證佛果矣。
且愛物放生,古圣先賢,皆行此事。故書有鳥獸魚鱉咸若之文,而文王澤及枯骨,況有知覺之物哉。至于簡子放鳩,子產畜魚,隨侯濟蛇,楊寶救雀。此固圣賢一視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動含靈,皆具佛性。展轉升沉,互為怨親,及將來決定成佛等義。迨至大教東來,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無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賢,無不以戒殺放生,為挽殺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又云,欲得世間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是知戒殺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濟世良謨也。故陳智者大師,買臨海江滬溪梁六十余所,亙四百余里為放生池。請敕立碑,禁止漁捕。有偷捕者,動輒得禍。直至唐貞觀中,猶然如是。唐肅宗乾元二年,詔天下諸州各立放生池,敕顏真卿撰碑文,并書丹。有云,我皇舉天下以為池,馨域中而蒙福,承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挨之前古,曾何仿佛。宋真宗天禧元年,詔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蓮池大師,立放生池于上方,長壽二處。其戒殺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來,景仰高風,慈濟物類之緇素通人,何可勝數。
或曰,鰥寡孤獨,貧窮患難,所在皆有,何不周濟,而乃汲汲于不相關涉之異類。其緩急輕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來教人戒殺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于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虮M,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亦當隨分隨力以行周濟。豈戒殺放生之人,絕不作此項功德乎。然鰥寡等雖深可矜憫,尚未至于死地。物則不行救贖,立見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類無盡,能放幾何。答曰,須知放生一事,實為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企其體貼放之之意,中心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則捕者便息。庶水陸空行一切物類,自在飛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則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謂以天下而為池乎??v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無量水陸生命,得免殺戮。況不止一人乎。又為現在未來一切同人,斷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之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國,夫妻偕老之緣。正所以預行周濟,令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鰥寡等苦,長享受壽富等樂。非所謂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審思之,戒殺放生,畢竟是汲汲為人,抑止汲汲為物,而緩急輕重倒置乎。
南潯極樂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復多年未浚,淤泥充滿。每有善士就河放生,雖發善心,生難獲益。其旦蒙放而暮復遭捕者,當居多半。若近大江,則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則斷非所宜。園霖大師心有不忍,擬欲深浚其池,外筑圍墻以為防護,俾放生有地,而盜捕無由,其意亦良厚矣。尚未開工,適普陀覺三大師至,一見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則放下萬緣,專修凈業焉。覺師纘承舊緒,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獨力難成。擬募闔鎮善信人等,共襄勝事。祈予作序。予常痛念近世殺劫之慘,欲挽無力,因彼之請,觸動予懷。遂將吾人與物類之本具真心,及隨業升沉,并殺生護生之現未果報,撮略言之。冀諸位檀越,同發善念,同捐凈資,俾此舉速得成功,庶物類悉皆得所,其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豈特現世萬禍冰消,千祥云集,而未來世之銜恩報德者,正不知其幾千萬億也。
【譯白】戒殺放生之事相,淺顯而易見。戒殺放生之道理,深奧而難明。若不明白其中之道理,縱然能行放生事,其心決定不能至誠懇切。其所得之福報和利益,也隨其心量而變得微薄淺少。假如遇到無知之人阻止誹謗,就可能被他人左右而放棄,而一腔善心,隨即消滅的大有人在。因此我不顧言辭繁瑣,反復闡述其中的意義。以使各類物命同沐浴于仁慈祥和之恩澤,同人各自培植自己的幸福根基。以懇切至極的深仁厚慈,滅除自己和他人的殺生果報。大家都能健康長壽,共享天年。還祈愿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么就永脫生死輪回,高超三界束縛,成為阿彌陀佛的弟子,作西方凈土蓮池海會中的嘉賓朋友了。愿有緣閱讀此文之人多留心關注。
本來水陸中的物命,其一念心性,當下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是沒有二樣,沒有差別的。但因過去所造的惡業力,障礙覆蓋了妙明心性,不能顯現出來,因此淪落為非人類的動物。致使它們智慧低下,除了尋求食物,躲避死亡之外,毫無所知。猶如大而寶貴的銅鏡,經過無數劫之久,已蒙上厚厚的灰塵。不僅毫無光明,即使其銅的本體,也顯現不出來,簡直等同于廢物。忽然遇到有智慧之人,知此是寶鏡,具有照天照地的無邊光明。于是日日打磨,起初則略微露出鏡的銅體,次則漸漸發出鏡的光明。等到磨至極致,則照天照地之光,全體顯現出來。無智慧之人,這才開始知道銅鏡的貴重,把它看成至為珍貴的寶物。須知此光,鏡子本來就自己具足,不是從打磨才得到。雖然是鏡子自身本來具有,若沒有打磨之外緣,從無量劫到無量劫,也永遠不會有發光的那一天。一切人天六道眾生的心性,全部都是這樣。由于無始劫來,因幻惑惡業障蔽,不能顯現本有的微妙光明,迷背真性,造下了生死輪回的惡業。只有覺行圓滿的佛,知道各類眾生的一念心性,與佛相同。因此以種種方便,隨機說法。普令一切眾生修習持戒禪定智慧之法,以期望眾生斷盡惑業而恢復本有德能,圓滿福德智慧以證得法身。又令世間人發慈悲心,戒殺放生。因為我與一切眾生,皆在輪回之中。從無始劫以來輾轉相生,輾轉相殺。他們固然個個都做過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兒女,我也分別做過他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兒女。他們固然頻頻由于惡業力,或生在人中,或生在動物中,受到我的殺戮。我也由于惡業力,或生在人中,或生在動物中,受到他們的殺戮。久久經歷了很長的時劫,互相生,互相殺,永無休止。凡夫不知道,佛則洞若觀火,徹底明了。不思則已,仔細想一想,則不禁萬分慚愧和悲憫。我今生慶幸依仗過去世所修積之福報和善業,得生于人道中。本應解怨釋結,戒殺放生。使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為它們念佛回向往生西方凈土,使他們得以了脫生死輪回??v然它們惡業深重,不能當即往生西方凈土,我當仗此慈善功德,決定祈求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得往生,即能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永出輪回,漸漸圓證佛果了。
況且愛物放生,古圣先賢,皆行此事。所以《書》上有鳥、獸、魚、鱉都能順其性,應其時,得其宜之文句,而周文王之恩德能澤被到死人的枯骨,更何況有知覺的物命呢?至于簡子放斑鳩,子產畜養魚,隨侯助蛇,楊寶救雀,這雖然是圣賢們一視同仁之善心,但他們還不知道動物們雖然愚癡,卻有靈性,都具備佛性。在輾轉升沉的生死輪回中,相互間曾做過怨家對頭和親人眷屬,以及將來決定成佛等意。等到佛教傳到中國,三世因果,以及眾生與佛心性平等無有二樣的道理,已經讓世間人普遍明白。凡是大圣大賢,無不以戒殺放生,作為挽回殺戮劫難以培植福果,平息戰爭而樂享天年之根基。古語說:“要想知道世間上的戰爭是如何來的,只須聽聽屠宰人家半夜發出的號叫聲就明白了?!庇终f:“要想世間上無戰爭,除非眾生不吃肉?!庇纱丝芍錃⒎派?,是拔除根本,杜塞源頭的救世好辦法。所以陳隋智者大師,買下浙江臨海一帶洼地六十多所,延綿有四百多里,作為放生池。并奏請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撈。有偷捕的,當即遭到嚴懲。直到唐朝貞觀年間,猶然如此。唐肅宗乾元二年,詔告天下各州縣設立放生池,敕令顏真卿撰寫碑文,并用紅色字書寫。其中有段文字寫道:“當今皇上將全天下的湖泊水域設為放生池,讓整個領土中所有的物命都蒙受福德恩澤,憑借咒語的加持保護之力,徹底解脫眾生無盡的煩惱,幫助眾生出離生死輪回?!被赝麣v朝古圣賢,發現他們的行為是多么的相似。宋真宗天禧元年,詔告天下設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也是宋朝的放生池。明朝蓮池大師,設立放生池于上方、長壽二個地方。他的《戒殺放生文》,流傳天下。至今三百多年以來,仿效古人高尚風范,戒殺放生,慈悲濟世之出家在家通人,難以勝數。
或許有人會問:“鰥寡孤獨,貧窮患難,到處都有,為何不周濟?反而卻心情急迫地關注那些與人類不相關的動物們。其輕重緩急,未免搞顛倒了吧?”回答是:“你還不知佛教人戒殺放生的所以然啊。人與動物雖然不同,而佛性原是相同的。只是它們因為過去所造惡業而於落為動物,我們因為過去所作善業才饒幸得到人身。若不加憐憫體恤,隨心所欲,大肆殺食。一旦我們的福報享盡,它們的罪報受完,難免一報還一報,從頭開始償還,我們就成了它們的口中肉,腹中食了。須知戰爭劫難,都是由過去世的殺生行為所感召來的。若無殺業,縱然遇到強盜,也當生起善心,不加以誅叉殺戮。又何況戒殺放生的人遭遇痕疫、水、火等天災橫禍的機緣微乎其微。由此可知戒殺護生,原來即是保護自己。戒殺可免遭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也當隨分隨力而行救濟。難道戒殺放生的人,就絕不作此種功德善事嗎?然而鰥寡孤獨之人雖然確實可憐,尚不至于馬上死亡。而被捕獲束縛的動物,若不及時以行贖買救助,立馬就眼睜睜的看著它們被宰殺烹煮以填進口腹了。”
又有人會問:“動物數量無窮無盡,放生又能放掉多少?”回答是:“須知放生這件事,其實是為發起同仁普遍愛護物命的最勝善心。企盼他們體貼放生的本意,心中生起同情心,慈悲心,自然就不忍心吃它們了。既然不吃,那么捕捉的人便不得不停止捕殺了。那么水陸空中的一切動物,就能優游自在,各得其所,如此即成了不放之大放了。豈不是所謂的以全天下為放生池了嗎?縱然不能人人都做到戒殺放生,而一人不忍心吃肉,則無量的水陸動物即得免遭殺戮。何況不止一個人呢?又為現在未來的一切人,截斷了將來淪落成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之人的因,作了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圓,夫妻偕老的緣。正是因為預先實行救濟,使未來生生世世永遠不遭遇鰥寡孤獨等苦難,長久享受長壽富貴等快樂。豈不是所謂的讓整個領土中所有眾生都蒙受福德恩澤嗎?何可漠不關心,置若罔聞。你們且再三深思,戒殺放生,究竟是急切為人,還是僅急切為動物?輕重緩急搞顛倒了沒有?”
南潯極樂寺外,以前有放生池。因為堤岸沒有全部砌好,而致使坍塌。再加上多年沒有疏浚,池中充滿了淤泥。常有善良的人靠近河邊放生,雖然發了善心,而所放之物命卻難以獲得真實利益。它們早上剛被放下去,而傍晚又遭他人捕撈的,當占大半。若靠近大江,當放于江中,小河放生則肯定不適宜。園林大師對此于心不忍,打算深挖此放生池,外面筑上圍墻以作為防護,使放生者有合適的地方,而偷捕者無從下手。園林大師確實用心良苦,深謀遠慮?。∵€未開工,恰好普陀山覺三大師來到極樂寺。兩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園林大師旋即把管理寺廟的事務托付給覺三大師,而自己則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覺三大師繼承其過去未完成之心愿,當即想盡快圓滿完成這件事。但因工程浩大,僅靠個人力量難以辦成。因此特向全鎮善男信女募捐,以共同完成這件功德無量的大事。請我作序。我因近來世間上戰火連綿,百姓凄慘無比,常常為之心痛,掛念不已,想挽救卻沒有力量。因他們請作序,觸動了我的心懷。于是將我們人類與物類的本有真心,以及隨其各自所造之業或升或沉,連同殺生護生的現在未來果報,簡略說了一下。冀望諸位施主,共發善心,同捐出自己合理合法所得之錢財,使此善舉速得成功,諸物命都能各得其所,其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豈止現世逢兇化吉,萬禍消滅,千祥云集,而未來世之感恩戴德前來報答施主的,正不知有幾千幾萬幾億呢!
摘自《安士全書》萬善先資: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
看網友對 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