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附征事五則
決獄平恕(出自《唐書》)
【原文】唐貞觀元年,青州有謀反者,逮捕滿獄,詔薛仁師覆按之。仁師至,悉去枷杻,與飲食湯沐,止坐其魁首者數人。孫伏伽疑其平反過多,仁師曰,凡治獄,當以仁恕為本。豈可自圖免罪,知其冤而不救耶。如有忤上意,縱以身徇之,亦所愿也。后敕使問,乃知平反者果枉。[按]司寇龔芝麓疏云,從來失出之罪,原輕于失入〖失出,量刑過于寬緩。失入,量刑過于嚴酷。尚書大禹摸上說,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意為與其殺害無辜,寧肯失刑不咎。其言為古代圣賢治國的一項基本準則〗。今承問各官〖負責審訊的官員〗,引律未協,擬罪稍輕,即行參處〖遭彈劾】。于是問官但顧自己之功名,不顧他人之性命,寧從重擬。而自安之道,在人之死矣。如承問各官,果系徇情枉法,其參處宜也。若止是擬罪稍輕,及平反欠當,宜概免參罰。庶刑官無瞻顧之憂,而獄情可幾明允。仁哉先生,厥后必昌矣。
【譯白】唐朝貞觀元年,山東青州有人謀反,被逮捕的人已關滿牢獄,皇帝詔令薛仁師復審查究。仁師到青州后,去掉囚犯的枷鎖,讓他們喝水、吃飯、洗澡,只懲治幾個魁首。孫伏伽懷疑平反的人過多。薛仁師說:“大凡治理獄案,當以仁義寬恕為本。豈可自圖免罪,明知有冤而不救?如有忤逆皇上旨意,縱然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后來敕令使者再次審訊,才知被平反者果真是冤枉的。[按]掌管刑獄的司寇龔芝麓上疏說:“在斷案中,從來重罪輕判或應判刑而未判刑的失誤之罪,要輕于輕罪重判或不當判刑而判刑的。”但是現今受理訟案之官吏,偶因引用法律條文不當,定罪稍輕即被參劾處分。于是審訊官只顧保自己之官位,而不顧他人之性命,寧可從重定罪而自謀安全之道,不惜置人死地。若審訊各官吏果真是徇情枉法,被參劾處分也是應該的;若只是定罪稍輕及平反欠妥當,應一概免去參劾處罰,使刑官無瞻前顧后之憂慮,斷案也能更接近于嚴明恰當。仁厚啊,龔芝麓先生!他的后代必定昌盛。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決獄平恕
看網友對 決獄平恕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