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問防淫類(十問十答)
【原文】問,普門品云,若有眾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何為其然也。?答,色是迷津,佛乃覺路。覺之破迷,猶燈之破暗,此定理也。孔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不其然乎。
【譯白】問:“《普門品》上說:‘若有眾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是何緣故?”?答:“色使人迷惑,佛使人覺悟。覺悟破迷惑,猶如燈光之破黑暗,此是定理。孔子說:‘若有志于仁義道德的,即無有惡。難道不是嗎?’”
【原文】問,夢中所見天榜,名次往往奇驗,固無所疑。但世間每一國土,有一種字體。則天上必別有天書,凡眼不識。凡眼若識,豈天上反奉人間之字耶。?答,夢中天榜,皆由自心感通。自心但有此方之字,無天書之體,故所見亦唯此方之字耳。譬如夢中聞鬼神語,南方人夢,音同南方,北方人夢,音同北方也。
【譯白】問:“夢中所見天榜,名次往往出奇靈驗,固然無需懷疑。但世間每一不同的國土,即有一種不同的文字。那么天上必另有凡夫肉眼不識之天書。凡眼若識,難道天上反用人間之文字?”?答:“夢中所見之天榜,皆由自心感通而現。自心但有本土之字,無有天書之體,故而所見也只有本土之字。譬如夢中聽到鬼神說話,南方人夢中聽到的是南方口音,北方人夢中聽到的是北方口音。”
【原文】問,夫婦恩愛者,后世還為夫婦否。?答,譬如水上浮萍,林中宿鳥,緣至則合,緣盡則散。
【譯白】問:“今生夫妻恩愛的,后世是否還為夫妻?”?答:“譬如水上聚于一處之浮萍,林中棲息一處之鳥,緣分到了則聚,緣分盡了則散。”
【原文】問,宿世有緣,故為夫婦。既為夫婦,其緣更深。何以后世,反不能相聚。?答,兩人后世,能保其皆得人身乎。即皆得矣,能保其年相若,福相等,地相近,一為男,一為女乎。
【譯白】問:“宿世有緣,今生才為夫妻。今生既為夫妻,彼此緣分當更深。為何后世反不能相聚?”?答:“兩人后世,能保證其皆得人身嗎?即使皆得人身,能保證其年齡相仿,福分相等,地域相近,一為男,一為女嗎?”
【原文】問,六天福德,愈高愈重。六天欲念,愈高愈輕。理固然矣,但誰人見之。?答,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觀寡欲者享厚福,耽色者遭奇禍,其理自曉。若必目擊之而后信,則愚孰甚焉。
【譯白】問:“欲界六天之福德,越往上越深厚。六天之欲念,越往上越輕淡。理固然是。但有誰見到了?”?答:“善于談論天道的,必能從人間得到驗證。仔細觀察一下,清心寡欲之人享厚福,而沉迷女色之人往往遭奇禍,其理不言而喻。若必待親眼見之而后才肯信,則太愚不可及了。”
【原文】問,六天欲念,雖漸至輕微,不知還因此墮落否。?答,但有欲念,無不墮落,如正法念處經說。經云,天中大系縛,無過于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
【譯白】問:“欲界六天之欲念,從下至上,雖漸至輕微,不知是否還會因此而墮落。”?答:“但有欲念,無不墮落。如《正法念處經》上說,天中大系縛,無過于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
【原文】問,羅漢應化凡間,示有妻子,何以不受業(yè)報。?答,孽由心造,羅漢已斷凡情,煩惱從何著腳。譬如釵裙,日附女人之體,不作女人之想,釵裙豈有罪孽耶。
【譯白】問:“阿羅漢應化世間,示現有妻子兒女,為何不受業(yè)報?”?答:“孽由心造,阿羅漢已斷凡夫七情六欲,煩惱無從纏身。譬如衣裙首飾,天天穿戴于女人身上,卻不曾有戀慕女人之想,衣裙首飾豈有罪孽?”
【原文】問,修仙術者,用采補之法,謂可長生,信然乎。?答,神仙雖在七趣〖七趣,地獄趣,俄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羅趣。趣是趣向〗中,未出生死,然非清凈解脫,不能陟【陟(zhi),登上〗其階梯。豈有縱心淫穢之場,反受長生之報者乎。現在惑世誣民,來生地獄種子,必此人矣。
【譯白】問:“修煉仙術之人,使用采陰補陽之法,據說可獲長生不老,可信嗎?”?答:“神仙雖在七趣中,未出生死輪回。但若非身心清凈,解脫淫欲牽纏,也不能登上神仙階位。豈有縱心淫穢之場,反受長生之報的?此種人現世妖言惑眾、誤導他人,來生必下地獄。”
【原文】問,淫穢之事,與長生之術,二者固同冰炭。獨訝楊貴妃,幾覆唐室,何以死后成仙。?答,誰見其成仙者。縱有宿福,流人仙趣,然福盡必墮惡道。古德云,饒汝作仙人,恰似守尸鬼。何足慕哉。
【譯白】問:“淫穢之事,與長生不老之術,二者固然勢同寒冰火炭,不能相容。唯獨奇怪楊貴妃,幾乎顛覆大唐江山,為何死后卻成仙?”?答:“誰見其成仙了。縱然仗宿世福報,流轉仙道中,然而福報享盡必墮惡道。古德說:‘縱使作仙人,恰似守尸鬼。何足羨慕。’”
【原文】問,七夕長生殿,夜半所私語,固昔人之寓詞也。但劉阮遇仙于天臺,牛女訂期于霄漢,又何稱焉。?答,此乃稗史〖稗(bai)史,指文人雜記遺聞瑣事之書〗妄傳耳。六天欲念,較之世人,真有云泥之隔。若據稗史所傳,何異凡夫薄態(tài)。后人襲謬仍訛,嘲調神女,唐突天孫,口業(yè)無邊矣。
【譯白】問:“白居易《長恨歌》中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固然是前人寄托心愿臆想之詞。但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迷路,遇仙女并結為夫婦。牛郎與織女訂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之期,又如何解釋?”?答:“此是文人雜記中妄自杜撰之事。天人之欲念,與世人相比,真有天壤之隔。若據稗史所傳,天人與輕薄凡夫,有何區(qū)別?后人以訛傳訛,調侃嘲諷神女,貿然詆毀天仙,口業(yè)無邊啊!”
摘自《安士全書》欲海回狂:雜問防淫類
看網友對 雜問防淫類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