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安士全書 > 西歸直指 > 天如老人二十二答問

天如老人二十二答問

【原文】客問天如老人曰,永明壽禪師,海內推為宗匠,而自修凈土,且以教人,謂,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無乃自屈其禪,而過贊凈土耶。?答,永明大師非過贊也。凈土法門,至廣至大。凈土修法,至簡至易。廣大者,一切機緣,收攝都盡。上而等覺位中菩薩,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之徒,臨終念佛悔過,無不往生也。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之行,但持六字名號,即便往生,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后已也。試問修行出世,更有捷于此者乎。非壽禪師,不能以此自修。非壽禪師,不能以此教人也。

【譯白】有客來問天如老人,說:“永明延壽禪師,被舉國上下推崇為禪門一代宗師,而他卻不但自己修行凈土法門,而且還弘揚凈土法門,作《四料簡》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豈不是太自貶禪宗,而過贊凈土了么?”?永明延壽大師并沒有過贊凈土宗。因為凈土法門,至極廣大。而凈土修法,又至極簡易。論其廣大者,一切根機之人,都能包括攝受無遺。上自等覺位中菩薩,下至愚夫愚婦,乃至五逆十惡之徒,臨終若能念佛悔過,無不往生。論其簡易者,自始至終都無需艱難勞苦之行,但能真信切愿執持六字名號,就能往生,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后已。試問修行了生脫死出世法的,還能更有比這個法門快捷方便的嗎?不是永明延壽禪師這樣的大德,不能以凈土法門自修;不是永明延壽禪師這樣的大德,也不能以凈土法門教人修。

【原文】問,廣大簡易,既聞命矣。但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成佛,何必復求凈土耶。?答,惟其悟達,故愿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則凈土之趨,萬牛難挽矣。且汝謂一悟之后,結習已除,諸漏已盡,無量劫來之怨對已消,更不復受后有耶。抑或尚有結業未完,不免重報輕受耶。且謂一悟之后,遂具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降伏天魔,救度十方世界乎。抑或神通威力,一時尚未具足,猶待他生后世也。倘謂只消一悟,大事已畢。則諸大菩薩之廣修六度,動經塵劫者,反有愧于汝矣。觀佛三昧經載文殊菩薩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世尊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華嚴經載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教善財童子,亦終之以導歸極樂。愣伽經中,世尊授記龍樹,亦有往生極樂之語。至于大寶積經,世尊印許凈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十六觀經指示韋提希,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若夫東土之廬山遠公,天臺,賢首諸宗尊者,無不宣揚凈業,共修西方。豈其所悟所證,反出今人下耶。

【譯白】問:“凈土法門廣大簡易,已聽明白了。但修行禪宗悟達之人,已經見性成佛了,何必還要再求生凈土呢?”?答:“正因為他們悟達了,所以才發愿求往生。你是還沒開悟罷了。假使你已開悟,那你求生凈土的勢頭,將是萬牛莫挽。你以為一悟之后,所有的習氣已除,諸多有漏業已盡,無量劫以來的怨債已消,再不會轉入六道輪回了嗎?或者只是尚有必受報之往業未完,不免重報輕受而已嗎?你以為一悟之后,馬上就具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能降伏天魔,救度十方世界了嗎?或者因神通威力,一時尚未具足,猶待他生后世而已嗎?如果說只要一開悟,生死大事就已了。那些經無量無邊大劫廣修六度萬行的諸大菩薩,豈不是不如你了?《觀佛三昧經》上記載:‘文殊菩薩自敘往世因緣,說自己已得念佛三昧,世尊授記他說:“你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記載:‘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勸教善財童子及華藏海眾,導歸極樂。’《楞伽經》上,世尊授記龍樹菩薩,也有往生極樂之語。至于《大寶積經》中,世尊授記他的父親凈飯王及七萬釋迦種族,同生極樂。《十六觀經》中授記韋提希,和五百侍女,同生西方,面見阿彌陀佛。至于我們中國,如廬山慧遠大師及天臺宗、華嚴宗等諸宗祖師大德,無不宣揚凈土法門,同求往生西方。難道他們的所悟所證,反在今人之下了?”

【原文】問,凈土攝機,誠哉廣矣。然所謂凈土者,在十萬億佛剎外。較之唯心凈土,本性彌陀之說,似乎著跡矣。?答,楞嚴經云,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安有佛土而在心外者哉。當知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所謂十方微塵國土者,唯我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諸佛者,惟我心中之佛也。知此,則知無一土不依我心而立,無一佛不因我性而現。然則十萬億剎外之極樂,獨非唯心之凈土。極樂國中之教主,獨非本性之彌陀乎。

【譯白】問:“凈土法門攝受的眾生根機,確實很廣大。但所說的西方凈土,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比之于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似乎太過于著相了。”?答:“《楞嚴經》上說:‘我們的身體及外面的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說:‘一切法所生,都是自心所變現。哪有佛土而在我們心外的?當知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所謂十方像微塵那么多的國土,都是我心中之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像恒河沙那樣多的諸佛,都是我心中之佛。知此,則知無有一土不依我本心而立,無有一佛不因我自性而現。那么唯獨十萬億國土外之極樂凈土,就不是唯心之凈土。極樂國中之教主阿彌陀佛,就不是自性之彌陀了么?”

【原文】問,凈土之說,蓋表法耳。智者當直悟禪宗,方為上著。若只贊揚凈土,將毋執著事相,不明理性耶。?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識得此意,則禪宗,凈土,殊途同歸。中峰大師云,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雖互為闡揚,而修之者,必貴一門深入。故大勢至菩薩,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普賢菩薩,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而曰,愿我命終時,往生安樂剎。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養導師,宜各立門戶,而乃和會圓融,兩不相礙。安得尚執偏見耶。且爾云凈土表法者,豈不以凈心即是凈土,不復有七寶莊嚴之凈土乎。果爾,則亦將謂善心即是天堂,不必更有夜摩忉利。惡心即是地獄,不必更有刀劍鑊湯。愚癡即是畜生,不必更有披毛戴角耶。然則既有寂光凈土,必有實報莊嚴等土可知。況事外無理,相外無性。定要舍事求理,離相覓性,則理事尚不能無礙,安望其事事無礙乎。且爾雖具如來之性,現在猶是凡夫之身。若果能隨處凈土,試問能于廁溷之中,安之如衽席否。能與犬豕牛馬,同槽而食否。能與腐爛尸骸,蛆蟲鉆嚙者,同寢同眠否。如其能之,任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任汝說縱遇鋒刀常坦坦。若猶未也,則是穢凈之見未空,愛僧之情猶在。而乃以過量境界,侈口高談。使淺見之夫,略讀幾本經書,略看幾則公案,便欲鎊法造罪,伊誰之咎哉。

【譯白】問:“凈土法門之說,不過是用來表法罷了。有智慧的人應當直接參悟禪宗,才算高明。若只贊揚凈土,豈不是執著事相,不明理性?”?答:“佛性只有一個,而證得佛性的法門有很多。若能明白此意,那么禪宗和凈土,只不過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中峰大師說:‘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二者雖然互相闡發顯揚,而作為修行者,必須貴在一門深入。所以大勢至菩薩,得念佛三昧,而說:‘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普賢菩薩,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而說:‘愿我命終時,往生安樂剎。’這二位大菩薩,一位侍奉娑婆教主釋迦文佛,一位侍奉極樂導師阿彌陀佛,本應各立門戶的,卻和會圓融,兩不相礙。怎么還執著偏見呢?并且你說凈土是表法的,難道只有凈心才是凈土,就沒有真正七寶莊嚴的凈土了?如果是這樣,那也可以說善心即是天堂,不必更有夜摩天和忉利天了;惡心即是地獄,不必更有刀山劍樹和鑊湯爐炭了;愚癡即是畜生,不必更有披毛戴角的畜生了。那么既有常寂光凈土,必有實報莊嚴等凈土可知了?何況事外無理,相外無性。定要舍事求理,離相覓性,則理事尚不能無礙,怎么能希望其事事無礙呢?況且你雖然具有如來的佛性,但現在還是凡夫之身。若果然能隨處都是凈土,試問你能于廁所之中,安住如床席嗎?你能與犬褚牛馬,同槽而食嗎?你能與蛆蟲鉆嚙的腐爛尸骸,同睡同眠嗎?如能做到,任憑你說高山平地總是西方,任憑你說縱遇鋒刀砍殺也不在乎。若還未能做到,則污穢和清凈的對立還存在,喜愛和憎恨的對立也還有。卻以超過自己實際證量的境界侈口空談。作為一個見識很浮淺的人,只不過讀了幾本經書,看了幾則公案,便敢謗法造罪,此又是誰的過錯呢?”

【原文】問,修行求出生死,故貴無生。慕西方而愿往,得毋乖于無生之義乎。?答,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生為無生者,斷見之所惑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者,第一義諦也。蓋妙真如性,本自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現相,故曰無生即生。以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知此則知凈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遠而難到,則心包太虛,量周法界,夫何遠之有。

【譯白】問:“修行是為求出生死,所以貴在無生。欣慕西方極樂世界而發愿往生,豈不是違背無生之義了么?”?答:“把往生認為是生者,是失之于常見。把無生認為無生者,是惑之于斷見。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者,才是第一義諦。因為妙真如性,本自無生,只因因緣和合,才有了生的相狀。因本性能現顯外相,所以說無生即是生。因為外相由自性而顯現,所以說生即是無生。知此則知往生凈土的,是心所生。若懷疑距離遙遠而難以到達,則心能包裹太虛,周含法界,往生西方哪算遙遠呢?”

【原文】問:“十方佛土,凈妙者多,今偏指極樂,又偏贊其境勝,緣勝。何耶。?答,此間國土,眾苦所歸,縱有樂緣,皆招苦果。西方不然。所以經云,是諸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試以兩土略一較量,豈特天淵。只如此方投胎,必在胞十月,分娩之際,與鬼為鄰。彼則質托蓮房,安坐妙香宮殿,既不受胞胎之污穢,復不累母氏之劬勞,而人世之生苦謝矣。此方年老之人,發白面皺,腰曲背駝,坐起須人,奄奄一息。彼則法味資神,永無衰老,十方國土,瞬息往來,而人世之老苦免矣。此方一遇疾病,則呻吟床褥,宛轉哀號。彼則具大神通,有大威力,國中不聞痛癢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絕矣。此方人必有死,死必有罪,惟有低頭就縛,押付閻羅。彼則一托蓮胎,便成金剛不壞之體,相好光明,壽命無量,而人世之死苦捐矣。此方有合必有離,劬勞之父母,難保長存,恩愛之夫妻,類多各散。彼則法中眷屬,永遠相親,寧有愛別離之苦乎。此方仇敵相尋,有怨必報,大怖切心,無可逃避。彼則相親相敬,無非菩薩勝友,相與周旋,曾有怨僧會之苦乎。此方人類,皆為衣食奔波,妻子驅遣,困苦萬狀。彼則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宮殿園林,無非七寶,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闕絕之苦乎。不特此也,此方則丑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國則光明赫奕,相好莊嚴。此方則頭出頭沒,輪轉生死。彼國則一證無生,永不退轉。此方則丘陵坑坎,荊棘成林。彼國則寶樹參天,黃金為地。又此方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國則二大菩薩,親為勝友。彼此較觀,境緣迥勝。境勝者,可以攝取凈之心。緣勝者,可以助修行之力也。

【譯白】問:“十方佛土,清凈美妙的很多,而今您偏指極樂世界,又偏贊其境界殊勝,因緣殊勝。這是為什么呢?”?答:“我們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眾苦充滿,縱然偶有快樂的因緣,也都是招苦果之本。而西方凈土則不是這樣。所以《阿彌陀經》上說:‘是諸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試將兩土作一比較,豈止天淵之別!只如我們娑婆國土人投胎,必住母親胞胎十個月,到了分娩之際,與惡鬼羅剎為鄰。極樂凈土往生者則由蓮花化生,安坐妙香宮殿,既不受胞胎之污穢,又不拖累母親辛勞懷胎,因而人世間之生苦從此永脫了。此方年老之人,頭發變白臉、面皮皺、腰彎背駝,坐臥須人扶掖,奄奄一息。往生西方凈土之人則法味滋養神識,永無衰老,十方國土,瞬間隨意往來,因而人世間之老苦永免了。此方人一遇到疾病,則痛苦呻吟在床褥,宛轉哀號。往生西方凈土之人則具有大神通,有大威力,國中根本聽不到痛癢之名,因而人世間之病苦永絕了。此方人生則必有死,死則必有罪,唯有低頭被無常大鬼捆綁,押往閻羅殿。往生西方凈土之人則一托身蓮胎,便成金剛不壞之體,相好光明,壽命無量,因而人世間之死苦永脫了。此方人有聚合則必有離散,辛勞之父母,難保長存,恩愛之夫妻,多皆各散。往生西方凈土之人則同為法眷屬,永遠相親,永無別離之苦。此方人仇敵互相尋找,有怨必報,恐怖切心,無可逃避。往生西方凈土之人則相親相敬,都是菩薩伴侶,相與周旋,何曾有怨憎會之苦?此方之人,皆為衣食住行奔波勞碌,被妻子兒女驅使奴役,困頓苦惱萬分。往生西方凈土之人則念衣衣來,想食食到,宮殿園林,都是七寶所成,各各享用自然,何曾有所求缺乏之苦?不僅如此,此方之人則體貌丑穢,六根多有缺陋。往生彼國之人則光明顯耀,相好莊嚴。此方之人則頭出頭沒,輪轉生死不休。往生彼國之人則一證無生法忍,永不退轉。此方國土則丘陵坑坎,荊棘成林。極樂凈土則寶樹參天,黃金為地。在此方世界對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只能仰慕嘉名。在極樂世界則與二位大菩薩,親為勝友,把臂同行。將此土和極樂凈土比較可知,西方凈土環境法緣萬分殊勝。環境殊勝者,可以攝取凈之心。法緣殊勝者,可以助修行之力。”

【原文】問,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僧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圣之愛憎也。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蓋惟厭離而后能轉凡,欣慕而后能成圣也。

【譯白】問:“欣求和厭離之心,即是愛憎之念。愛憎之心是生死輪回之因,不是修行人所應有的。這如何解釋呢?”?答:“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但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愛憎,而是十方如來轉凡成圣的愛憎。若不厭離,怎么能脫離此娑婆濁惡世界?若不欣慕,怎么能往生極樂清凈蓮邦。唯有厭離而后才能轉凡,唯有欣慕而后才能成圣。”

【原文】問,此間飲食衣服,宮室器皿,必待營為,方能受用。云何極樂世界,一應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來。?答,享福之事,皆從修福而來。北倶盧洲,其飲食衣服,皆能受用現成。何況阿彌陀佛萬福莊嚴之寶剎乎。大阿彌陀經云,此講堂宮宇,初無作者,亦無所從來,以彼佛愿大德重,自然化生。又云,他方佛剎,悉皆為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為善者多,為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營。若此世界,為惡極多,為善極少,故不自修治,物無自有。

【譯白】問:“我們這個世界的飲食衣服,房屋宮殿器皿,都要通過經營謀求,才能得到享用。為何極樂世界,所有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來?”?答:“享福之事,都是從修福而來。北俱盧洲人的飲食衣服,都能享用現成。何況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七寶佛剎呢?《大阿彌陀經》上說:‘極樂世界的講堂宮殿,起初并沒有修建之人,也不是從什么地方來的,是由阿彌陀佛的大愿重德自然化現而來。,又說:‘他方佛土,純皆為善,無有造惡之所,所以其福報功德,也都是自然顯現。,還有一些世界,為善的人多,為惡的人少,也有自然而來的福報,不需等到經營謀求之后才能享用。而我們這個世界,為惡的人太多,為善的人太少,若不親自經營,需要的東西是不會自然而來的。”

【原文】問,念佛往生者,臨終之時,皆見佛與菩薩,親來接引。經云,誦持往生咒三十萬遍,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誦真言,皆求佛與菩薩接引。阿彌陀佛安能皆住其頂,往而迎之乎。?答,天上日月之光,猶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況佛之誓愿神通乎。

【譯白】問:“念佛往生的人,臨終之時,都能見到阿彌陀佛和眾多菩薩親自來接引。經中說:‘誦持往生咒三十萬遍,阿彌陀佛就常住在此人頭頂,保護此人。’如果十方世界的人,都念誦往生咒,都求阿彌陀佛和菩薩來接引。阿彌陀佛怎能都住在每個人的頭頂,前往接引呢?”?答:“天上太陽和月亮的光明,尚且能普照世界,不用擔心它們的光明不足,更何況佛的誓愿神通呢?”

【原文】問,華嚴會上,普賢菩薩現坐道場,眾菩薩盡其神力,不能得見。今往生者,皆博地凡夫,如何即能見佛。就其所見之佛,果與菩薩所見之佛,無以異乎。?答,佛相總如是,所見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見不過佛之粗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類。若華嚴經所云,如來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恐非大菩薩不能見也。譬之諸天所食須陀之味【須陀,天之甘露〗,一^器之中,色味各別。又如有病人與無病人,共嘗一物,甘苦迥殊。所以世尊佛土,本極嚴凈。螺髻梵王,只見如自在天宮。余皆見其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見佛亦如是。

【譯白】問:“華嚴會上,普賢菩薩示現坐在道場中,但是眾菩薩盡其神力,也見不到普賢菩薩。而現今往生西方之人,都是業障深重之凡夫,怎么能見到阿彌陀佛呢?難道他們所見的阿彌陀佛,果然和菩薩所見到的阿彌陀佛,沒有差別么?”?答:“佛相總如是,但眾生所見卻各有不同。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見到的不過是佛粗略的相,比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類的。如《華嚴經》所說:‘佛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丈夫相,若不是大菩薩見不到。’比如天人所食之甘露,雖同在一個容器之中,而各人所嘗到的味道卻有不同。又比如有病人和無病人,雖同吃一種食物,而所感受到的滋味或甜美或苦濕,也完全不同。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本來極其清凈莊嚴,大自在天王所看到的如自在天宮。而其他的人見到的國土卻都是土石高山丘陵,穢污充滿。見佛也是同樣的道理。”

【原文】問,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華一朵。若能精進,其華漸大。徜或退惰,其華萎落。信乎。?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鏡中,凡有物來,必現其影。且如舍衛城中,樹提伽樓閣,不過白銀琉璃所成,然其墻壁中,猶能現出一城中事。何況阿彌陀佛清凈莊嚴之寶剎乎。此間念佛,彼土生蓮,固無疑也。

【譯白】問:“有一種說法,我們在此娑婆世界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即生出一朵蓮花。若能精進,這朵蓮花就會越來越大。假如此念佛人心生退轉懈怠,這朵蓮花就會逐漸枯萎乃至謝落。果真是這樣么?”?答:“這個道理很清楚。比如一面很大很亮的明鏡,凡有東西來,必定會顯現其影像。又如在舍衛城中,有一座樹提伽樓閣,是由白銀琉璃建造的,在其墻壁上,尚且能顯現出一城之事。何況阿彌陀佛清凈莊嚴的極樂世界呢?此土念佛,西方七寶池即生出蓮花,這是根本無需懷疑的。”

【原文】問:“帶業往生,且得不退。則人于生前,世緣未了,何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后念佛乎。魯答,此邪說也。存此一念,自誤多矣。發此一言,誤人多矣。惡人臨終,念佛往生者,必其宿有善根,又遇得善知識,所以臨終有此僥幸。此乃千萬人中之一,豈各人臨終,皆有此僥幸哉。群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二者業累纏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風失語。四者狂亂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惡友壞其信根。八者飽食過度,昏迷猝死。九者陣亡。十者高巖失足。有一于此,便難念佛。縱使好病而死,當四大分離之候,亦未免風刀解體,恐怖偉惶,豈暇安心念佛。又或業緣未畢,世念未休,家私未明,后事未辦。而且求醫問卜,擾亂其心。子哭妻啼,驚惶其耳。方寸之內,一無主張。當此之時,求其從容念佛,望其一心不亂,萬無此理。所以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時勸人念佛,皆說我忙。獨至無常一到,極忙也休。人生在世,能有幾時。乘此未老未病,便當屏棄俗緣,干辦要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號。得一時工夫,修一時凈業。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矣,危哉。

【譯白】問:“帶業往生,且能得不退轉。那么人在生前,塵緣未了,何不暫且先做世間事業,直等到臨終時再念佛呢?”?答:“此是邪說啊!若心存此一念,則耽誤自己大了。若對人發此一言,則誤人多了。惡人臨終,能念佛往生者,必定其過去世有大善根,又遇得善知識教其念佛,所以臨終有此饒幸。這只是千萬人中之一,豈能各人臨終,都有此僥幸。《群疑論》中說:‘世間有十種人,臨終念不了佛。一者未必有善友相遇,勸其念佛。二者惡業牽累糾纏,來不及念佛。三者偏癱中風,不能說話。四者狂亂失心,無有主宰。五者或遭水淹,或遭火焚。六者遭遇豺狼毒獸呑噬。七者惡友現前,破壞其正念。八者飽食過度,昏迷突死。九者戰場上兩軍交鋒而陣亡。十者從高巖失足,墮下而死。’十中有一,便難念佛。縱使無有上述十種,就算你只是在家得病而死,當臨終四大分離之時,也未免身體里風大鼓動,肢解身體,像利刀割身一樣疼痛,恐怖慌亂,哪還能安心念佛?又或者善惡業債未了,對世間掛念未休,家產分配未明確,后事未預先交代好。而且求醫問藥,找巫婆神漢卜筮算卦,擾亂其心。子哭妻嚎,驚惶不知所措。方寸之心,毫無主張。當此之時,求其能從容念佛,望其能一心不亂,萬無此理。所以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說:‘平時勸人念佛,皆說我忙。唯獨無常一到,極忙也拉倒。,人生在世,能有幾時?乘此未老未病之時,應當摒棄俗世雜緣,干辦生死要事。得一曰光陰,念一日佛號。得一時工夫,修一時凈業。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啊。可不恐怖?”

【原文】問,待老修行,固無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網中,有事不能撥棄,奈何。?答,人在世間,必有一死,修與不修,總不得免。與其墮落,孰若超升。茍其痛念無常,何患用心不切。無論處靜處忙,順境逆境,總與念佛求生,兩不相礙。縱使世緣極重,亦當忙里偷閑,定為日課,或萬或千,不可間斷。其冗忙之極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闕。

【譯白】問:“等到老了再修行,固然不可以。但凡夫都生活在世網中,俗事牽絆,不能撥棄,怎么辦呢?”?答:“人在世間,肯定必有一死,無論修與不修,都不能免。與其墮落惡道,何不求生西方呢?若能痛念無常,何用怕他用心不迫切?無論處于清閑還是忙碌,順境還是逆境,總與念佛求往生,不相妨礙。縱然世俗之緣極重,也當忙里偷閑,給自己定下每日功課,或者念佛一萬,或者一千,每天堅持完成定課不間斷。若是忙到極點之人,每天晨朝按十念法門,念十口氣佛,是定不可缺的。”

【原文】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后不能一心,未知亦得生否。?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稍散,定不至于大散。如顏子三月不違仁,三月以內,固是仁人,豈三月以后,遂為惡人耶。茍能常自檢點,屢發弘愿,無不生者。

【譯白】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者一日、七日內能夠一心不亂,而此后又不能一心不亂了,不知還能不能往生?”?答:“既能達到一心不亂,以后心即使稍有些散,也一定不至于太散。比如顏回可以三個月不違背仁義,三個月以內,固然是仁人君子,難道三個月之后,他就變成惡人了么?若能經常檢點反省自己的過失,時時發為菩提道求生極樂之大愿,沒有不往生的。”

【原文】問,念佛者,念念相續,功方能密。但暑月之內,裸體時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飲食坐臥,裸形盥漱時,皆可念佛否。?答,默念無妨。所謂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

【譯白】問:“念佛之人,念念相續不間斷,其功夫才算綿密。但在夏季里,時常會裸露身體,哪能從早到晚都衣冠穿戴整齊呢?不知吃飯喝水、坐下躺著時,裸露身體洗澡盥漱時,都可念佛么?”?答:“此等時處在心里默念無妨。如古語所說,在最緊迫倉促的時刻也這樣念,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還是這樣念。”

【原文】問,一心稱名時,又發求生凈土之心,似乎雜以兩念,如之何。?答,稱名,固所以求生也。經云應當發愿,愿生彼國。又云執持名號。則知固一事,非兩事也。譬之做舉業家,其欲得功名,求生凈土也。其讀書作文,執持名號也。此處似有微分也。則求生之念,宜于早晚發愿時。若稱名之刻,又當專一其心,不可使之以夾雜也。

【譯白】問:“一心稱名念佛時,又發求生凈土之心,似乎是摻雜了兩個念頭,怎么辦?”?答:“稱念佛號,就是為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經》上說:‘應當發愿,愿生彼國。,又說執持佛號。則知念佛和求生極樂,本是一事,而不是兩事。就像求登科第之人,想要考取功名,如同求生凈土。而讀書作文,即如同持念佛號。這里似有微細的差別。那么,求往生之念,適宜于在早晚課發愿時。若是稱念佛名之時,就應該專心一意稱名,不可讓其他念頭夾雜其中。”

【原文】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固是學人本分。但作福時,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號,未識有礙一心不亂否。?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于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譯白】問:“成天念佛,遇善即作,固然是學佛人之本分。但在行善修福之時,難免把心放在做事上,不在佛號上了,不知這樣會妨礙一心不亂么?”?答:“明鏡本自空寂,有物來則自然顯現,與鏡空有何相礙呢?人大多在事沒來時就期待之,事已過了還不放下,這才是病根所在。”

【原文】問,父母之恩,最難圖報,若能往生西方,未識有法可以報恩否。且人生一世,即有一父母,若百千萬億世,即有百千萬億父母。未知往生之后,能各記憶姓名,各知其所在,可以一一報之乎。?答,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此世俗之言也。以世俗之道報親,誠無可報之法。若往生之后,欲報其親,則易易矣。豈惟報一世之親,即欲報百千萬億世以前之父母,亦有報之之法。蓋人一至西方,必得神通天眼,能見無數世界之事。必得神通天耳,能聽無數世界之聲。必具他心通智,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必得宿命通智,能知無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所謂某人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居里,纖悉皆知。可以惟我所為,盡其報效。豈有父母之恩,不能酬答者乎。昔孟子稱舜之孝,曰,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使吾往生為菩薩,俾父母為菩薩之父母,不更尊于人類乎。且使父母得生凈土,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受自然之福,享無極之壽,不更愈于以天下養乎。況一國土中,不過一天子。若有第二位孝子出來,也要想以天下養,則必謀為不軌,反做亂臣賊子矣。豈若凈土法門之盡人可以展其孝,仍無礙于世法乎。

【譯白】問:“父母的恩德,最難報答。若能往生西方,不知有何方法可報父母之恩?況且做一世人,即有一世父母,若百千萬億世,即有百千萬億父母。不知往生西方之后,能否各記得每一世父母的姓名,各知他們在什么地方,可以——報答其恩么?”?答:“父母的恩德,像高天一樣沒有極限,此是世俗之言。若用世俗之道報答父母的恩德,是沒有辦法的。若往生西方之后,想報答父母的恩德,那就太容易了。豈止報一世父母,即使報百千萬億世之前的父母,也有報答的方法。因為一旦往生西方,必得天眼通,能見到無數世界之事;必得天耳通,能聽到無數世界之聲青;必得他心通智,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必得宿命通智,能知無量劫前在哪里出生、在哪里死亡的情況。所謂某人在何處,何名,何姓,何種族,住在某處,悉皆知曉。可以盡我所能,來報效他們。豈有父母之恩德不能答?往昔孟子稱贊舜之孝順,說:‘讓父母成為天子的父母,這是尊敬父母達到了極點。用天下來孝養父母,這是孝養的極點。’待我往生西方成了不退轉菩薩,讓父母成為菩薩的父母,不更尊貴于人道的孝養么?況且讓父母也得生極樂世界,念衣衣來,想食食到,受自然之福報,享無量之壽命,不更高于用天下來孝養么?況且一國土中,只能有一個天子,假使有第二個孝子出現,也想用天下來孝養父母,那他必定要圖謀推翻國王,反作亂臣賊子了。那里比得上修行凈土法門,人人都可以盡其孝養,而無礙于世間法呢?”

【原文】問,異類眾生,在三惡道中受苦者,其數無量。吾安能一一救之,而徒發此虛愿乎。?答,菩薩欲普度眾生,則一應三惡道中受苦者,皆我分內應度之人。豈可因其多而有畏心,因其多而有厭心倦心乎。地藏菩薩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十大愿,愿愿以盡眾生界為期。然則修凈業者,欲生西方,不當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為愿乎。

【譯白】問:“在三惡道中受苦的異類眾生,其數無量。我怎么能——都救度得了呢?這不是徒然空發無法實現的虛愿么?”?答:“菩薩想要普度眾生,則所有三惡道中受苦的眾生,都是我分內應度之人。豈可因其數量多而生畏懼心和厭倦心?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十大愿,每一愿都以度盡一切眾生為目的。那么修凈土法門的人,想要往生西方,難道不應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苦眾生作為自己的誓愿么?”

【原文】問,微細物命,其類甚多。假令每見物類,即發救度之心,不識此心僅能畢我志愿乎。抑或仍有益于彼乎。?答,當觀發心之誠否,茍能竭我之誠,無不有益于彼。觀世尊往劫為忍辱仙人,目連往劫為樵夫事,便知發心之有益(釋迦如來,于無量劫前,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國王出獵,逐一走獸,問道人,獸今何往。此時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又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之,亦沉吟不對。又斫去一臂。道人乃發愿云,我成佛后,當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彼為惡。后首度比丘僑陳如,即當時國王也。佛世有一城人難化。佛言,此輩人與目連有緣。因遣之往,一城之人果皆向化。問佛因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驚起無數亂蜂。目連戒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時我若成道,當來度汝。今此城人,乃當日聚蜂也。因其曾發一念,故與有緣。觀此,不特見一切人類,皆當勸其念佛,發救度之想。即見一切異類,亦當代其念佛,發救度之想矣)。

【譯白】問:“微細物命,其種類太多。假如每見到物類,即發救度之心,不知此心僅只是我的悲愿而已,還是真能對它們有所幫助呢?”?答:“此當看我們發心是否至誠,若能盡我至誠,決定有益于它們。但觀世尊過去劫中為忍辱仙人,目連尊者過去世為打柴人的事,便可知發心之有益了。釋迦世尊在無數劫以前,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國王出來打獵,在追一逃跑的野獸,國王問仙人,看到野獸逃往哪里了。忍辱仙人想,若實話相告,必定傷害野獸。若不實話相告,又犯妄語。所以忍辱仙人就沉默不語。國王見此很生氣,砍斷了忍辱仙人一條手臂。再問,仙人還是沉默不語。國王又政去仙人另一條手臂。此時仙人發誓愿說:‘我成佛后,當先度此人,不讓世人學他造惡。’后來佛最先度化的比丘僑陳如,就是當時之國王。佛在世時,有一城人都不信佛法,難以教化。佛說:‘這城人與目連有緣。’所以就派目連尊者前往。這一城人果然都被目連尊者度化了。大家問佛因緣,佛說:‘目連過去曾經有一世是打柴人,有一次他上山打柴時,驚起了無數蜜蜂亂飛,目連對它們說:“你們都有佛性,以后我修道有成,一定來度化你們。”’今天這一城人,就是當時那一群蜜蜂。因為目連曾發一愿,就和它們結下了法緣。由此可知,不光見到一切人,要勸他們念佛,發救度之心。即使見到一切物類,也應代它們念佛,發救度之心。”

【原文】問,念佛雖誠,然所念之數有限。假令百命而以千聲佛號施之,百命自然隱沾其福。萬一恒沙物命,而亦以千聲佛號施之,其福轉微,奈何。?答,譬如一炬,百人分去,此炬如故。千人萬人分之,此炬亦如故。

【譯白】問:“念佛雖很至誠,但所念的數量畢竟有限。假使有一百物命,用一千聲佛號回向它們,那這一百物命自然可隱然得益。若是無數的物命,而仍然用一千聲佛號回向,那每個物命能得到的利益是否就很少了?怎么辦呢?”?答:“譬如一只火把,一百人用它照明,火把的光亮依然如故。千人萬人用它照明,這個火把的光亮依然如故啊!”

【原文】問,昔有二僧,于念佛時,觀想身坐大蓮華內,作蓮華開想合想,如是五月,皆得往生。不知念佛者,可以之為程式否。?答,可,然畢竟以念佛為主(以上天如老人二十二答問)。

【譯白】問:“往昔有兩個僧人,在念佛時,觀想自己身坐大蓮花中,并觀想蓮花開合,這樣觀想了五個月,都往生了。不知念佛的人,是否可以此作為自己的修行方法?”?答:“可以的。但畢竟要以持名念佛為主。”

《西歸直指?卷二》終

摘自《安士全書》西歸直指:天如老人二十二答問

看網友對 天如老人二十二答問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 欧美 日韩在线 | 亚洲不卡一 | 操久久| 婷婷二区| 久久国色| 国产综合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二区次 | 国产欧美一级二级三级在线视频 |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国产 | 色精品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 | 人人擦人人 |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中文 | 做a的各种视频 | 久久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资源站 |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视频 | 久久精品99久久 | av在线免费观看网址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 | 欧美在线a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乱码久久久 | av电影一区 | 国产一区三区视频 |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成人国产精品久久 | 国产成人免费 | 久久久999免费视频 999久久久久久久久6666 |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片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