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08月09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請各位同學翻開《安士全書》課本第三頁第五行,我們看經文:

“前世后世。猶之昨日來朝。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臟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諸醫人之口。竟視為藥籠中物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合下”就是當初、原先。

“五臟”是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藥籠中物”就是盛裝在藥籠中備用的藥物,我們現在俗話講叫藥罐子。常常服藥,服藥久了以后,你就依賴這個藥。藥就像一個籠子一樣,你不吃藥,譬如說,高血壓,你不吃藥,血壓就會升高,你服用高血壓藥就是“藥籠中物”,你就必須要用藥才有辦法維持身體健康,這個叫“藥籠中物”。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前世后世,好像是昨天和明天一樣,來得快,去得快。我們生下來就存在了,存在這個前世后世的問題了,并不是佛家發明創造的。例如五臟六腑,在病人自己的腹中,自己看不見,但因為借醫生的口,就知道病在哪個部位,并做為用藥的地方,便成為“藥籠中物”了。

這一段主要告訴我們說,前世后世不是佛來發明的,也不是佛教發明的。佛陀到這個世間來,只是告訴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輪回的道理,為什么會有三世因果,為什么會有六道輪回,如何出離三界六道輪回,就必須要依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佛陀開這個方便法門,對聲聞乘來說,佛陀講苦集滅道。對緣覺乘來說,佛陀講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對菩薩乘來說,佛陀講六度萬行。這個是佛陀的方便說。

但是到《法華經》的時候,佛陀就開權顯實了,權就是方便,實就是真實,舍棄方便,跟你講真實義,“愿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在《法華經》里面的名詞,叫做“正直舍方便”,就是正念真如了,“正直舍方便”,就不再給你講方便法,直接教你成佛,這個叫“正直舍方便”,這在《法華經》是一句很重要的經文。所以佛陀在《法華經》講,諸佛世尊唯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開示悟入是佛陀到這個世間來的本懷。所以佛陀在《法華經》里面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以前講二乘,大乘、小乘。講三乘,菩薩、緣覺、聲聞乘,都是佛方便說的。

所以佛陀在講《法華經》的時候,你看佛陀的常隨眾都還有五千位比丘退席,而且都是跟隨佛陀非常久的修聲聞乘的阿羅漢,他不想聽,他說,我已經證我空真如了,我證涅槃,怎么就還不到呢?佛陀說,那是化城。佛陀說,你們所證入的是偏真涅槃,不是正念真如。佛陀是要你開示悟入佛知佛見,證法身,成佛,這個就是佛陀到這個世間來的本懷。

所以三界六道輪回的道理,因果報應的道理,不是佛發明的,是佛把道理講出來。就是佛覺悟真理,他在菩提樹下覺悟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一切無師智、自然智悉皆現前。無師智、自然智就是你本自具足的清凈智慧。所以佛陀并不是創造真理。所以六道輪回,它是無始無終的,它是法爾如是的。

那么這一段就是講說,前世跟后世,就講前世今生啦,就好像昨天跟今天。所以我們當時在學內典研究的時候,我們老師就跟我們講,他說,所謂三世,有時候講起來好像說,前世,我還沒有來投胎以前,叫前世。這一世叫今世。將來舍報以后,來生,叫做后世。那叫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老師跟我們講,他說,不是,前一念、現在這一念、后一念,就是三世了。現在事實上講完,已經變過去世了。所以在《金剛經》里面講說,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所以這里講說,前世、后世好像是昨天跟明天,“昨日來朝”。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它就存在了,“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臟六腑”,周安士菩薩特別用五臟六腑是在病人自己的肚子里面,可是因為是醫生跟我們把脈,我們看不到我們自己的五臟六腑,我們只能按照我們所學的生理學,我們才知道說,心臟在哪個位置,大腸、小腸在什么位置,肝在什么位置,我們學生理學,身體的結構學,我們才知道。但是我們都是靠醫生跟我們講的,噢,你心臟出問題了,你腸胃出問題了,我們從出生到往生都沒有看到,除非你去開刀,醫生拿給你看。我曾經去檢查腸胃鏡,照腸胃鏡,大腸、小腸,醫生就會告訴你,你的腸胃,你的腸子,哪個地方有問題,或是哪個地方,我們臺灣叫做胃潰瘍,或是哪個地方發炎,他用X光片給你看。所以你從出生到死亡,其實就是說,“出諸醫人之口”,就是醫生跟你講,那你就變成“藥籠中物”了。

所以這一段主要告訴你,確實有前世,有來生,有后世。這里這個地方道理都很簡單,我現在就講一個現代公案來證明。很多人不相信有前世、有后世,佛陀說,這個叫斷滅之見,斷見。常見就是人死了永遠當人。人死了什么都沒有,那叫斷見。斷、常之見都是叫邊見,是屬于見惑里面的一種。這個公案很有趣,我看了以后覺得來跟大家分享。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如果你有注意看新聞報導的話,就李昌鈺博士前世是和尚。

我非常仰慕我們李昌鈺學長,他是我們警官大學的學長,他還是在臺灣畢業的,不是大陸的警官大學。我讀的是中央警察大學。中央警察大學,它原來是在哪里呢?在臺北市,現在的臺北市萬華區,以前叫龍山區,因為有個龍山寺嘛,所以叫龍山區,現在改成萬華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靠近中華路口,就是我們在讀的那個中央警察大學,我就在那邊讀了四年。后來我們學校搬到現在的桃園龜山。

其實我個人實在講,跟警察有很深的因緣。我會離開警職,辭掉督察工作,純粹是為了佛法,為了眾生,為了佛教,為眾生。不然的話,我時間是還沒到,我要到明年才會退休,我現在如果還干的話,現在我還是督察。督察工作是非常地好,警察同仁里面最向往就是督察,他有點像古代的御史,御史,就是查案。警察如果有違法亂紀,就督察要去查案,有重大的勤務缺失,或是重大的治安活動,督察都要介入。他有配司機啦,配座車啦,還有獨立的辦公室。而且每一個分局,大概一個督察可以督導二到三個分局,二到三個分局都有督察的辦公室。你看這個工作多好,而且他平常沒有業務,所以其實是滿輕松的。我到現在阿賴耶里面,還有很多的警察種子,有時候晚上作夢,我是凡人還有夢啊,我都還夢到我在辦案,你看阿賴耶里面那個警察種子有多深啊。現在要努力把它轉化成菩提種子。

所以李昌鈺博士是國際有名的鑒識專家,他偵破很多的無頭公案,救了很多人,破了很多在美國很有名的刑案。他是我們非常杰出的中央警察大學的校友,他也是跟我一樣,是在廣州街那個中央警察大學畢業的。這個題目就是李昌鈺自己說出來的,說他前世是和尚。李昌鈺博士他因為是科學鑒定專家,所以他其實他不太相信鬼神。所以你看,前世是和尚,和尚當然相信鬼神,和尚當然相信六道,你看到這個人間來,一有榮華富貴,前世那個便有隔陰之迷了。他就必須要熏習般若、熏習佛法,才有辦法把他前世所修的再恢復。他常常到各地去演講,他說,他相信自己前世是個和尚。

那么他小名叫解塵,這個名字真的很像出家人的名字,解字輩的嘛,那塵呢?煩惱,在佛經上的解釋,六根對六塵,塵就是煩惱。所以解塵就是解除煩惱。他曾經到大陸狼山寺廟去“尋根”,很多奇妙的因緣,令李昌鈺博士都無法解釋。他說,星云大師請他到佛光山演講,他也到過法鼓山。那么大陸很多佛堂也都請他去講課,講因果,他也看過很多案件,包括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教堂,他都去演講過。那么紅衣主教還找他說,Dr.Lee能不能教我抓鬼?李昌鈺博士說,我不相信鬼神,我怎么有辦法抓鬼呢?

但是李昌鈺博士他對于宗教信仰,他認為一個人有宗教信仰比沒宗教信仰好,但是不能迷信。沒有錯啊,佛法其實也不是講迷信,佛法講般若教育。我們所謂的迷信、淺信、正信、深信、證信,佛法絕對不是迷信,佛法是覺悟的教育,佛陀教育是覺悟的教育。迷信的話就心外求法了。所以李昌鈺博士說,如果整天燒香拜佛求發財、求升官,哪有這種事呢?事實上佛陀也不是教你這些啊。佛陀就是像云谷會禪師教袁了凡先生一樣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那這就是般若教育了。

所以李昌鈺博士說他前世是個和尚。他家中總共有十三位兄弟姊妹,他從小就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哥哥姐姐們,他們的小名都叫大寶、二寶,姊妹都叫珠龍、珠鳳,唯獨他叫解塵,跟兄長、跟姐姐他們不一樣。兄弟姐妹就說他是撿來的,是個灰塵,他心里很不平衡,就跑去問他媽媽。李昌鈺博士的媽媽非常長壽,而且是學佛的、吃素的。他媽媽就笑著跟李昌鈺博士說,他們亂講,你是我親生的,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十指連心,一樣疼愛。

他媽媽告訴他一個故事,他媽媽說,李昌鈺博士一生下來就無緣無故的哭。為什么哭呢?因為前世是和尚啊,來到娑婆世界啊,他還有覺性,他這個覺性很清楚啊。我們以后在《安士全書》里面就會提到啊,文昌帝君到人間來,他知道,他還沒有來入胎,他在天界啊。他那時候剛要從產門出來的時候,其實他很清楚,可是從產門一出來以后,掉在臉盆里面的時候,就不知道了,他就只聽到說,是兒子,是男的,是男的。這個叫做什么?他在還沒有到人間來那一剎那,他都還記得前世,可是一到臉盆上,生出來以后,忘記了。跟這里一樣啊,他無緣無故的哭。那看醫生、換奶媽都沒有用。

這個以前宋朝一個公案,宋理宗就是阿育王寺的和尚再來的。他要蓋塔寺,跟沂親王募款,沂親王給他一點點錢,他結果認為是自己的福報不夠,一氣之下,用斧頭把自己的手砍斷了,血流而死。結果這位和尚,阿育王寺的和尚把手砍斷以后,血流而死以后,跑去哪里?跑去沂親王家做他兒子。當沂親王的兒子,福報夠了嘛,因為他做和尚修了很多福報,而且他跟沂親王又有緣,他們有法緣,也有這種,可能沂親王常常去跟他請法,他跟他有緣,所以他就到沂親王的家去做他兒子。后來宋寧宗駕崩以后,宋寧宗死掉的時候沒有兒子,他就叫他弟弟說,你把你兒子過繼過來給我,才有辦法繼承江山,就宋理宗,在位四十年。這個事情是印光大師在《印光大師文鈔》里面講出來的。

那有什么證明呢?跟李昌鈺博士一樣,這位阿育王寺的和尚投胎的這位沂親王的兒子,他一出生開始就哭,奶媽怎么抱都沒用。到哪里呢?到墻壁上掛了一幅舍利塔,沂親王這個兒子,奶媽抱到舍利塔下面,他就不哭了。后來奶媽就把這一幅舍利塔掛在沂親王兒子的房間,從此以后,這位和尚再來的這位沂親王的小孩就不哭了。后來沂親王到阿育王寺去拜訪,去查尋說,上次跟我募款那個法師到哪去了?他說,從上次跟你募不到款以后,就拿斧頭砍手自盡啦,就往生啦。印光大師說,他是惡報先受。他先把惡報先受掉,受掉以后,大福報在后面等他,他就去當沂親王的兒子,所以他看到舍利塔就不哭了。跟李昌鈺博士倒有點像。

所以看醫生、換奶媽都沒有用。有一天,就有一個和尚來,他爸爸就叫傭人送點柴米油鹽,但和尚說他不是來化緣的,他是來拜見他的師父的。家人說,開玩笑,我們哪里有你的師父?已經變成小朋友啦,英文叫baby啦,嬰兒啦。和尚問家中說,是不是有剛生下來的小孩,能不能給我抱一抱看看。和尚一看到他,立刻跪在地上拜見師父,他一聽就不哭了。

他這個情形跟什么又像,你知道嗎?跟六祖大師出生的時候,不是有兩個和尚來敲門嗎?告訴惠能大師的父親說,這個小孩子把他取成惠能,能夠“惠施眾生,能做佛事”,所以叫惠能,盧惠能。那虛云老和尚生出來是一個肉團,他媽媽一看肉團,氣死了,死掉了。所以虛云老和尚他到人間來,他媽已經死掉了,因為他生下來是一個肉團啊,他媽媽一看到是肉團,氣昏了,就死掉了。后來也是有一位和尚來敲門,他說,你們是不是剛生出一個小孩?他父親說,對,他父親就抱那個肉團出來給他看。這位和尚就拿起戒刀把它剖開以后,抱出來就是虛云老和尚,一代的大師。

所以你看他們都修到怎么樣?修到他師父去哪里投胎了。這個大概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在印光大師的標準是不贊成這樣的。因為印光大師說,哪怕是你大和尚再來,在轉生受身之間,一萬個找不到一個二個不會迷的。印光大師說,絕對迷,保證迷的,一萬個,找不到一二個不迷的。他說,在轉生,就你不斷的轉生受身,轉生受身,哪怕你是大菩薩再來的,哪怕你是大和尚再來,都很難。要怎么樣?印光大師說,必須要先到極樂世界,才不會有三世怨。這以后,我們會逐一逐一來探討這個問題。

這位和尚一跪下去,李昌鈺就不哭了。那換句話說,李昌鈺一出生是嬰孩的時候,他的耳根聽到他前世的徒弟來拜他,他還記得,不哭了。因為他跟他說幾句話,李昌鈺博士就不哭了。和尚對李昌鈺的母親說,李昌鈺以前是和尚,這次到人間來服務。果然是來服務的,做鑒識專家,幫佛菩薩跟幫眾生去破那一些無頭公案,那些刑案,就是到人間來服務。所以李昌鈺的小名改成以前的法名,叫解塵,因為是那位和尚告訴李昌鈺的母親說,這個小孩就把他取成解塵,因為是他前世的他師父的法名。這個故事李昌鈺非常相信,我們也相信,絕對是三世因緣、三世因果。

所以你看,李昌鈺博士學問非常地好,思路非常地清晰,心非常地細。你看,那個蛛絲馬跡,他都可以搜到這個破案的證據,科學辦案。那是什么?前世修來的定慧啊,煩惱非常地輕,業障非常地輕,他有般若智慧。你心清凈,你才有辦法看到非常微細的地方,別人看不到的,你會豁然貫通,你會有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在臺北市警察局的時候,也是請他回來演講,他確實思路非常清晰,辯才無礙。那為什么會這樣?前世修戒定慧來的啦,這也是福報啊,心非常地觀察入微。所以用到世間法來講,這個后得智就變成什么?就變成是國際鑒識專家了,我們平常不注意的線索,一根毛發,在李昌鈺的判斷下,就是破案的具體證據。

所以我們臺北市警察局,以前我有個同事叫謝松善主任,現在退休了,他是臺北市政府警察局鑒識中心主任,我跟他非常要好,因為我們兩個都是吃素,所以在警察局聚餐里面,我們兩個坐在一起,因為都吃素的高階警官嘛。我當時是當管制中心主任,他是鑒識中心主任,我們兩個座位,開會都坐在一起。那我曾經問他一個問題說,我說,你學佛,吃素,不抽煙,不喝酒,你到刑案的命案現場,你是不是有感覺,可以非常靈敏的,而且感受到被害人的痛苦。他說,沒錯。他說,觀察得非常地仔細,而且吃素讓他清凈身口意業,學佛讓他有這個智慧可以觀照。所以他手頭上破過很多大案。

李昌鈺博士他前世修得好。但是李昌鈺博士畢竟到這個世間來,已經有隔陰之迷了,所以他還是半信半疑,但是他一直記得這個事情。在一九八五年他第一次回大陸時,到江蘇故居去看有沒有親人,他是江蘇人。他其中有一個堂哥,不但說出他兄弟姊妹的名字,還知道他的小名叫解塵,他嚇壞了,隔了幾十年了,他怎么還知道他的小名呢?而且說的故事比他媽媽還詳細。然后他說,那位來你家敲門那個和尚是從狼山來的,他都知道,這是他的堂哥。

李昌鈺博士后來到大陸,指定要到狼山,接待人員告訴他說,沒聽過有這個地方啊。后來他查出來,狼山在江蘇南通,長江邊上的一個小山。李昌鈺說,他堅持要爬山,山頂果然有一座廟,你看,找到前世修行的地方。總的來說,李昌鈺博士的緣比我們好,他有一個學佛吃素的媽媽告訴他這個故事,還有那位和尚來敲門,告訴他爸爸取名叫解塵,這些都是他前世修來的善緣。他找到這一家廟,廟里的資料在文革時期全部被燒毀,但老和尚依稀還記得,就是這一家廟的老和尚,他現在找到的這一家廟的現在的老和尚,依稀還記得以前有解字輩的,輩分很高。結果李昌鈺博士一聽馬上說,趕快拜師公,我叫解塵,令老和尚哭笑不得。見到這家廟的前世的住持。

李昌鈺博士說,有一回他回臺灣,去法鼓山見圣嚴法師,當時圣嚴法師已經有病了,身體不好,但是仍然見他,本來計劃談五分鐘,結果跟圣嚴法師一聊就兩個半小時,他才知道圣嚴法師也是來自狼山的,而且圣嚴法師也記得有解字輩的法師,兩人相談甚歡。我們如果有天眼的話,我們就會去看到說,兩位前世的修行人到今世在臺灣見面了。我的好朋友,升恒昌公司江董事長,就親自接待過李昌鈺博士。我跟江董說,你怎么不通知我一下?他說好朋友約的,不是他約的,他請他在升恒昌公司旗艦店吃飯。我就跟江董說,下次來你記得要通知我一下,這是我非常仰慕的學長啊。我這位好朋友江董還跟他合照。李昌鈺博士現在在大陸也到處在講解善法,勸人為善。這是講到前世后世,我講出李昌鈺博士的有趣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人若無有后世。不受輪回。則世間便有多少不平事。即圣賢議論。亦有無征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壽。力稱顏子之仁。而顏反夭矣。極惡盜跖之不仁。而跖偏壽矣。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樂得為小人。何以成其為造物。惟有前世后世以為銷算。而后善有所勸。惡有所懲。上帝不受混賬之名。孔子可免無稽之謗。大矣哉。一十七世之說也。”

這段講得非常好,“一十七世之說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無征不信”就是沒有證據,不能使人相信。這句成語出自哪里呢?出自《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我們再進一步去把《禮記·中庸》的全文調出來看,《禮記·中庸》〈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整段的原文就在這里。所以我們看到這里,“無征不信”,就是這里面的“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他中間原文是有個逗點的,不是連在一起,中間還有一個逗點,“無征”,然后“不信”。

我們來解釋這一段《禮記·中庸》的原文:

做為君王要治理天下,有三件重大的事,就是議定禮節、制定法度和考訂文字。以上的三件事能做好的話,就會減少過錯了。理想雖然很好,但是不容易做到。為什么呢?因為像夏商兩朝,雖然有許多完美的禮法,但是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考證了。無法考證,就難以取信于民。難以取信于民,百姓就不會遵從了。往下來講,像孔子這樣完美的圣人,雖然德行很好,但是沒有天子的尊位。沒有天子的尊位,就不容易取信于民。難以取信于民,百姓也不會聽從了。這個地方我們前面有探討過,孔子為什么要周游列國,其實他是希望這些君王采取他的理念,他想幫助,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他其實他目的不是要當官,孔子當過大司寇。可他的目的是要讓這些君王采納他的一些理想跟理念,然后來安邦定國。但是孔子一直都,除了魯國君王以外,都沒有得到這些君王的重用。

所以讓我們想到說,為什么佛陀他的護法里面,他度了很多國王。老和尚也有講過,有兩種人可以幫助傳統文化的弘揚,一個是在位者,就是掌握權力的,他可以變成制定國家政策;第二個,從事媒體工作。以前當然是沒有這種媒體的工具,但是天子他可以掌握整個天下的這些大權。所以你看佛陀他的護法里面,他有頻婆娑羅王,他有波斯匿王,甚至以前在古印度的時候,這八個國王,十六個小國,他們這些國王,其實都是護持佛陀的。這個是提到這里,“無征不信”,我們做這樣的補充。

再來,“仁者壽”,這個“仁者壽”其實是來自于孔子對顏回的贊嘆,孔子在《論語》里面說,子曰,“知者樂(yào)水”。這個字我查過很多地方,也有讀知者樂(lè)水,但是正確的讀法應該是“知者樂水”。“樂”就是什么?“樂”就是喜愛、歡喜。所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這個地方就要讀“知者樂(lè)”啦,他就得到法喜,“知者”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他向往像水,他喜歡到這個水的清澈,為什么?水都代表清澈,代表清凈無染。那么“仁者樂山”,山就是崇高,高山仰止這種感覺,這是向往,這個德行就要像這個山,像山這樣。“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個“仁者壽”是從這個地方來的,慈悲的人一定長壽。

但是孔子說“仁者壽”,“力稱顏子之仁”,反而顏回是短命,“夭”,“顏反夭”。這個在《論語·雍也篇》里面,孔安國的注解里面,“無欲故靜”。剛才我們講,“仁者靜”,“知者動”,孔安國說,“無欲故靜”。所以“仁者靜”的原因在這里,他無欲則剛嘛,他能夠格物致知。所以“無欲”就是我們講的,“無欲”是不受五欲六塵的污染。包咸曰,“性靜者多壽考”。在李炳南老師的《論語講要》中,“仁者不憂”,真正大慈悲心的人,他是離開苦樂憂喜舍的。仁者不憂,終日心理安然,六脈平和,故壽。這是李老師的講解。

魯哀公,“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這一段是孔子對顏回的贊嘆。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當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好學,他從來不遷怒于別人,也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遷怒,不貳過”,這就是顏回的德行。換句話說,顏回本身他有菩薩的修持。所謂“不遷怒”就是什么?他貪瞋癡,他不起瞋心了。那“不貳過”是什么樣?“不貳過”,他不會再犯有同樣的錯誤。所以孔子說,可是不幸,他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只有顏回啊。這是魯哀公問孔子誰最好學。

好,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個,“顏子之仁”我們已經解釋過了,那我們介紹“顏子”,顏回。顏子就是顏回,顏子,名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孔子的學生。他“天資明睿,貧而好學”,以德著稱,“于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后世稱為“復圣”,列于孔門德行科。”

再來,“夭”,“夭”就是少壯而死,短命。

“盜跖”,盜跖是人名,春秋時魯國的大盜,春秋末期人,他是盜賊之王,惡名遠揚。在《莊子·盜跖篇》里面,“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他哥哥是柳下季,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一位善人,跟孔子交情好,可是柳下季的弟弟就是盜跖。有一點像佛陀的弟子,阿難跟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就是不守戒律,阿難是佛陀的侍者。“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莊子·盜跖篇》說,跟隨盜跖這些歹徒、這些強盜多少人呢?九千人,有九千人跟隨盜跖為非作歹,橫行天下,常常去侵犯這些諸侯。《荀子·不茍》說他,《荀子·不茍篇》說,說盜跖,名聲顯赫像日月一樣,與舜禹流傳不息。這是極善之人、極惡之人,這是成鮮明的對比。為什么荀子會這樣講?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所以荀子才會說,盜跖名聲顯赫像日月一樣。

“銷算”,“銷算”是結算,決算。

“混賬”,指賬目混亂。

“無稽”,無稽可考,“無稽”就是,我們說無稽之談,就無可考信,沒有根據。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人如果沒有后世,不受輪回,那么世上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即使圣賢站出來講話,也會因為沒有證據,使人不相信了。孔子說有仁心的人一定長壽,經常稱贊顏回之仁,但顏回反而很早就死了。無惡不作的盜跖非常不仁,但他反而長壽。這樣一來,君子就冤枉作君子了,小人就樂得作小人了,天地造物,怎么能夠這樣不公平呢?只有前世后世互相加起來清算,互相抵償,我們才知道修善積德,不斷進步,造惡才會受到懲罰。這樣上帝就不受混賬的名聲,孔子也可免受沒有根據的毀謗。

所以在這邊補充說明,就是基督教說,上帝要使好人上天堂,惡人下地獄。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現象,是否上天堂,下地獄,要由因果來決定。其實上帝說,“信我者永生”,以前我們老師在跟我們研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在內典研究班,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信我者永生”,大家都誤會了,上帝的子民都說,我只要信上帝就可以永生。老師跟我們說,其實上帝也是很有智慧的一位覺者,“信我者永生”,那個“我”是自性,那個“永生”是無量壽,“信我者永生”,不再受生死輪回了,離開三界六道了,那叫“信我者永生”。

所以,基督教說,上帝要使人,好人上天堂,惡人下地獄,這只是表面上的現象。是否上天堂下地獄,是由因果來決定,是由業力來決定的。你種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你種了惡因,就有下地獄的趨勢。李炳南老師說,是強者先牽,不是誰來決定的。上帝好像是世間的法官,如果沒有做壞事,怎么會被捕入獄呢?再說上帝是純善的化身,它不會使好人下地獄,惡人上天堂的。所以命運是由因果來決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好,這一段里面值得探討的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拿出來討論,有三個問題要探討。第一個問題探討的是,善者惡報,惡者善報。第二個問題要探討的是,因果通三世。第三個問題要探討的是,“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樂得為小人”。我們分別來探討這三個重點,因為跟這段經文有關。

為什么說探討善者惡報,惡者善報呢?就是經文里面講,顏回是慈悲的,“仁者壽”,他反而是夭折,他是短命啊,“顏反夭”。盜跖他是“不仁”,是強盜,他反而長壽了。那就是惡人善報,善人惡報。我們引用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老法師在〈明了因果法則〉里面提到因果的五個原則,因果不同時、因果通三世、因小果大、因果不空、善惡不能相抵,這是老法師開示的五大原則。老法師說,怎么樣才能挽救這些造惡的人呢?挽救這個動亂的社會呢?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弘揚因果教育,提倡因果教育。提倡因果教育必須了解剛才我講那五大原則。

這個地方我們只用這五大原則里面其中一個,是因果不同時。其實我看原文資料里面,因果不同時是因跟果它不是同時產生的,因果不同時。從因到果需要一段時間,這個道理可以從從事莊稼工作,就是農夫他們的耕作,可以看得出來,你種的瓜苗,要經過幾個月時間才會成熟,才有瓜可以采。同樣道理,你現在做了善事,不能馬上得到善果,需要一段時間,它的善果才會成熟。那么你現在做的善事,馬上得到善報,那是你前世修來的,不是你現在做善業的果報,是你過去所造的善業得到現在的善業的幫助而結成善果。過去的善業是因,現在的善業是緣,幫助的緣,現在的善果是過去善因的果。

現在就是要探討善人惡報了。相反地來說,如果你現在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善報,反而得到是惡報,并不代表你做了善事沒有善果,而是你過去所造的惡業現在成熟了,過去所造的惡因,現在緣成熟了,產生惡報。對于過去的惡業而言,你現在所做的善事是障緣,但是力量不足以阻止惡因結成惡果,但是必定使惡因的力量有削弱,所以你的惡報減輕了。我們一般的用詞叫重罪輕受。如果不是因為你現在做善事,你這個惡報可能會更嚴重。這是因緣果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這個是善人惡報。

那惡人善報呢?很多人所以不相信因果,就是惡人善報,就是因為不了解這個法則,看到很多作惡的人沒有得到惡報,依然逍遙法外,作威作福。我們臺北最近有發生幾個案子,我都有注意看,他也是某某民意代表的親戚,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然后介入人家那個建筑,建筑公司,就是建商的土地建案。以前我在當副分局長的時候,常處理這個案子,黑道都會介入。介入什么?他要挖土方,因為你蓋房子要挖土方起來,黑道就介入了,你土方必須給他運,他再把那些土拿去賣掉,賺很多錢。你要是不給他做運送土方的工作,他怎么騷擾你呢?我們以前常提報流氓嘛,提報這個黑道的、黑幫的頭目,就是要去搜集證據嘛。他知道我們警察在搜證,他怎么弄呢?他跟建筑公司談好,你不能報警,這等于變相收保護費,你的土方挖起來要給我賣,我拿去賣,而且是你不能收錢。那些土方沒有用嘛,其實土方也是有錢可以賣的,可是變相的黑幫就拿去賣掉,賣土方,就挖起來的廢土。然后他就派一、二個嘍啰在那邊當作警衛工人,搭個棚子,在那邊賣什么呢?賣便當、賣茶葉、賣鹵蛋。工人要吃飯,要便當,我來叫。要喝茶,我賣茶葉。就變相的霸王茶、霸王便當,用這樣養他的兄弟嘍啰。就這個工地是我把持的,這塊肥肉。你要不聽,開槍示警,開黑槍。

這個在全世界都有,不單是指臺灣。可是你也看到,這些操縱土地買賣的這些黑幫頭目,好像都是過得很好啊,開的豪華轎車,動輒幾百萬的轎車,每天都吃香喝辣的。但是臺北最近幾個案子都這樣,當場被格殺,被殺死在停車場,被殺死在馬路邊,都是跟土地糾紛有關。這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般人就是不了解,因為我們沒有天眼。

那么這個人為什么他突然間有這樣的福報呢?這個人過去生中修大福報。坦白說,他現在所得來這些錢,都是他過去生修的因。他命中有的,老和尚說的他命中有的,他去當小偷,他現在所偷的錢是命中所有的,他不當小偷,那些錢,福報還是會現前。可是他命中有的,他跑去當小偷,損了他的福報,最后他的福報還是減損。那命中沒有的小偷,一偷就被警察抓到了。所以這個惡人過去生中修大福報,這一生雖然所造的惡業很多,但他現在所享受的是過去的福報還沒享完,在那邊享受。過了十年、二十年,等到他的福報享盡了,可怕的惡報就現前了,因果是不會有差錯的。這是第一個,我們探討善人惡報,惡人善報。

再來,因果通三世。現在說為什么這么動亂?主要原因是大家不相信因果報應,認為這是封建迷信,所以敢造作種種惡業,肆無忌憚。為了滿足自私自利的欲望,不惜昧著良心,損人利己,做出種種傷天害理的事情。正因為人心壞了,所以社會亂。《書經》上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的人,上天賜給他種種福報;造惡的人,上天就降給他種種災難。又說,“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你順著正道就得到吉祥,你背著正道就兇險,這是影子隨形,聲音有回響一樣,毫無差錯的。所以《太上感應篇》上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因果通三世,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現在科學家已經慢慢證明有前世今生的輪回存在。

今天我還看到報紙,報告一個事情,一位中東的民眾,一個小孩,他這邊頭部有一個胎記,他告訴他的家人,他找到他前世的墳墓。棺木一打開,這位小孩的前世,是被人家用斧頭砍死的,而且這位小孩還可以講出前世誰砍他。后來警方就按照這個線索去把前世那個兇手抓來,他不承認。后來這位小孩子他這個胎記,是有紅色的胎記,跟那個亡者的骨頭的位置一模一樣,證明了,證明,像這個就是這種新聞報導都證明,有前世今生的輪回存在。后來那位前世的兇手就俯首認罪,就是他前世,謀殺這位小孩子的前身。所以前世今生具有因果關系,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么“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老法師說,因果通三世,有現報、生報、后報。現報,現在做現在報,今生造業,今生受報,又稱為現世報。老和尚說,這只是花報,現世報只是一種花報,就像結成果實之前會先開花一樣。正式的果報還在來世,果報的程度比花報更重。當然果報,譬如殺人的話,果報是在地獄。那你現在所看到的是這個人被槍斃,這個被槍斃這個殺人犯,他現在所受的果報是花報,他將來還要到地獄去受報。那么到人間來以后,有余報,還要受短命多病的報,短命多病的果報。這是現報。

那生報呢?今生造業,來生受報。這是最普遍的現象。

第三個,后報,今生造業,下下生以后才受報。這輩子造業之后,現報沒受,第二輩子生報也沒受,要等到第三世、第四世,甚至更久以后才受報。這叫后報。

第四個,不定報,今生造業,不一定在哪一生受報,要看遇到什么樣的緣而決定的。如果現世緣具足了,就現世受報。如果后世的緣具足,就后世受報。

以上因果通三世,有這四種,現報、生報、后報、不定報。

最后一個,我們來討論一下,“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樂得為小人”。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其實應該這樣才對。可是這個地方,經文上講說,“君子枉自為君子”,因為沒有因果嘛,那君子就變成冤枉作君子了。“小人樂得為小人”,他可以無惡不作啊,因為沒有因果啊,沒有因緣果報啊。

這一段我們一樣引用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古人常說,人到老年,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那么在今天,不但老年、壯年、青年,乃至于少年,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幸福都免談。那么如何得到健康身體呢?這是一門大學問,因此佛家、儒家、道家都有強調養生之法。

佛法講因果通三世,有過去世、現在世及未來世,世間人只看到這一世,沒有看到來生,更沒有看到前世了,所以立論不夠健全。因為你沒有我們的佛法里面講天眼通、宿命通,但是開悟的圣人就有了,那一般凡夫沒有辦法。所以一切的眾生都希望求財富、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求得到嗎?“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是大原則,“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只要來學佛,你真正依照佛陀的教誨,你就可以得到這樣的感應,叫做“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那么“佛氏門中”這也可以解釋說,你如果我執破了、法執破了,你見思惑破了、塵沙惑破了,再破根本無明,你福報智慧就現前,那求什么有什么,叫心想事成。你看老和尚啊,老和尚常說他是乞丐命啊,又是短命啊,四十五歲就要往生了,他一輩子是乞丐命啊,可是現在不是乞丐命了,他現在已經九十二歲了,老和尚的福報非常地大,他有求必應啊。現在老和尚想成立英國漢學院,馬上就可以成立了,這叫有求必應啊。菩薩都可以怎么樣?心想事成。為什么?因為他已經破見思惑、破塵沙惑了嘛,他沒有我執、法執了。

所以“佛氏門中”叫作清凈心。你業障消了,福報自然現前。這說明確實可以求得到的。你想求果報,一定要知道因,果必有因。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因果定律。想求善果,一定要種善因,若不種善因,能得善果,無有是處。財富從哪里來?從布施來的,從財布施來的,不是運氣好。這個地方老和尚常常講香港首富李嘉誠,李嘉誠剛到香港奮斗的時候,去創業的時候,他首席算命師陳朗,陳朗就問李嘉誠說,你要多少錢你才會滿足?李嘉誠說,我只要三千萬港幣,我就很滿足了。因為他是從廣東潮州到香港創業的。陳朗跟李嘉誠說,你命中不止三千萬港幣,你的命盤里面的財富是滿出來的,是溢出來的。

上次我在講課里面有提到說,臺灣的靈巖山寺妙蓮長老,靈巖山寺,九二一地震來震垮了,李嘉誠來蓋的,因為妙蓮長老的徒弟是劉德華。后來這個事情我去查證,是香港另外一位企業家,也是慈善家,他來蓋的。他在香港,這位慈善家在香港也是非常有名的,是他來蓋的,不是李嘉誠,我在這邊特別更正一下。我是后來問從靈巖山寺出家的,我們萬人念佛的大會維那自誠法師。自誠法師是九歲出家的,他是妙蓮長老剃度的。所以自誠法師說出來的絕對是事實,他對妙蓮長老的靈巖山寺非常地了解,他說,不是,不是李嘉誠蓋的,是香港另外一位企業家,也是慈善家來蓋的。

所以李嘉誠這個公案印證老和尚說,財富從哪里來?從布施來的,財布施來的,不是運氣好啊。所以老和尚特別有解釋說,李嘉誠去做鋼鐵,你也去做鋼鐵,李嘉誠賺錢,你不一定會賺錢。為什么?因為因不一樣嘛。也不是巧妙的手段可以得來的,說你的手段有多巧妙,可以得到這些財富,沒辦法。所以這些都是緣,必須要從因下手,他過去生有修財布施,這一生因緣成熟,自然得到。所以你命里沒有的,無論用什么方法去求得,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需要任何手段也能得的到。所以這才是叫做“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要這樣更正才對。經文上說,“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樂得為小人”,那沒有人愿意行善啦,沒有人愿意積德啦,沒有善惡因果報應啦。

所以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佛法來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無畏布施。為什么一切眾生喜歡菩薩?因為菩薩心地真誠、清凈、慈悲,他沒有傷害任何眾生的念頭,所以眾生跟菩薩在一起有安全感。菩薩不但不傷害他,而且還會保護他。

這是真的,有一次我在新北市蘆洲護持蓮品念佛會辦五戒、菩薩戒戒會,傳戒的三位律師是道海律師、果清律師、宗興律師。道海律師已經圓寂了。我們幾位戒會的干部,我們就在門口迎接果清律師跟宗興律師到。剛好現場有一只白色的鴿子飛過來,在上面盤旋,在我們這一群義工的上面盤旋。這一只鴿子應該是也是前世有修的。我那時候其實有動一個念頭說,過來過來,飛在我的肩膀上,或是飛在我手上。我們都有這種什么?表示你修得很好,鴿子都飛到你的肩膀上了。結果不是飛到我肩膀上,那一只鴿子就這樣盤旋幾圈以后,飛到一位居士的肩膀上。

我就很好奇,我就問那個主辦方林果密會長,我說,這位居士修得怎么樣?他說,哎呀,這個居士修得太好了,吃長素,心地非常慈悲。換句話說,他散發出來的磁波,就這里講的,他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連鴿子都不怕他。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它們也可以感受到磁波,這位居士出來的磁波是跟它的頻率是相通的。后來這位居士,這只鴿子就落在他的肩膀上,都沒有離開,一直到果清律師跟宗興律師到了以后,我們送兩位律師到法師休息室。然后那只鴿子后來又飛到另外一位女眾的身上,一位女居士的肩膀上。正好我人要到和尚休息室,要跟果清律師跟宗興律師還有道海律師說一些大會的事情,我趕快叫那位女眾,你趕快進來,請果清律師給它皈依。

結果那只鴿子也沒有飛走,就跟了那位女眾,就跪在果清律師前面,哎呀,那個女眾一直哭,一直哭,自然就一直哭,不知怎么哭,不知道。大概是替那只鴿子在哭,懺悔業障,前世可能是修行人,這一輩子變成鴿子了,但是知道這個地方辦戒會,它也要希望仰仗這個福德。果然,果清律師給它三皈,傳三皈五戒,為這只鴿子傳三皈五戒。這只鴿子有福報,但是要怎么樣?要我這個緣,我叫它趕快進來,它才有得度的因緣。這也是什么?這也是我是就是有修這么一點慈悲心,就有這個福報。要不然,你看過就看過,一只白鴿飛來飛去的,這樣就過去,它錯過這個因緣,要再脫離畜生身很難。但是它一旦給果清律師受三皈五戒,它就有脫離畜生身的機會。

這里講,老和尚說,菩薩心地真誠、清凈、慈悲,絕不會有傷害眾生的念頭,所以眾生跟菩薩在一起有安全感。菩薩不但不傷害他,而且還會保護他。我們這一生所得到的果報,多半是前世修的。各位記得,你現在所享受的所有的福報,都是前世修的。我也常常想到這個問題。所以你現在如果是長壽,那是前世修的。所以我們都要以了凡先生做榜樣,了凡先生今生就已經得到這個今世修的果報了,他改變了定業了。所以我們要努力認真修學,彌補前世的不足,這一生才會得到好果報。了凡先生一家人,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并非很厚,而他在這一生當中通達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因此全家人斷惡修善,歡喜施舍,整個家運和個人的命運全轉過來。由此可知,命是自己造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可以改造命運。

所以我用這一段的補充來強調“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一段里面有一段法語就是“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樂得為小人”,我們應該把它改成“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那么看下面第三段:

“虛無寂滅之學。非吾儒所痛恨乎。既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勸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惡得禍。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來者為后世。步步據實。試問虛無二字。如何可加。而謗佛者。則以地獄天堂為荒誕。前世后世為渺茫。謂此身來無消息。去無蹤影。靜言思之。恰中虛無二字之病。學佛者之言曰。肉軀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而謗佛者輒云。無有前生。無復后世。夫曰舍一身復受一身。則是雖寂而不寂。雖滅而不滅也。若其舍一身不復受一身。則是一寂而長寂。一滅而永滅矣。平心自揣。試問寂滅二字。畢竟誰當受之。嗟乎。身若侏儒。而反譏防風氏為短小。亦已過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虛無寂滅之學”是指談玄說妙,不尚務實的學說。

“荒誕”,極言虛妄,不足憑信。

“渺茫”,難以預期,沒有把握。

“輒”,總是,每每。

“揣”是估量。

“防風氏”是出自《國語·魯語下》,“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防風氏身材巨大,受戮后一節骨頭就裝滿了整輛車子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說,白話解:

“虛無寂滅”的學問,不是我們儒家所痛恨的嗎?既然痛恨它,就不能自己重蹈覆轍。現在講佛理來勸世者,一定會說作善得福,作惡得禍。明的有因果,暗中的有鬼神。已過去的是前生,未來的是后世。步步證據確鑿。試問,虛無二字怎么能夠加上去呢?拿來謗佛呢?如果認為地獄天堂為“荒誕”虛妄,前世后世為“渺茫”,說此身“來無消息,去無蹤影”。靜心思考,“恰中虛無二字”的病根,學佛的人說,肉體“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而謗佛的人就說,沒有前生,沒有來世。又說,舍一身又受一身,“則是雖寂而不寂,雖滅而不滅”。如果舍一身不再受一身,則是一寂就長寂,一滅就永滅了。平心自問,“寂滅二字”,誰當受它?可嘆啊!自己是“侏儒”,反而譏笑別人矮小,不是太過分了嗎?

這一段探討就是斷滅之見,這個就是斷滅。我們“學佛者之言曰,肉軀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而謗佛者輒云無有前生,無復后世。”其實靈性是不滅的。所以這一段我們就是來探討一件禪宗的公案,怎么去求道?這件公案很有趣,雖然跟這一段,我主要探討這一段,我們是探討“真性原無生死”,我主要是針對“真性原無生死”,就是六祖大師所悟的,開悟的那五句偈語,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最后,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大師所開悟的這前四句是證到本體,自性的本體。后面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自性的妙用。所以我今天要探討的,是針對這一段,“真性原無生死”,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自性就是本自清凈、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六祖大師是用本不生滅,這個地方講“真性原無生死”。

那么這件禪宗公案很有趣,佛法中有很多開悟的公案。我補充一下,這一段所講的斷滅之見,我下一回我們再來補充做說明。斷滅之見是佛陀講的見惑里面的邊見,叫斷見、常見。斷就是人死了永遠都沒有。人死了永遠當人,人死了什么都沒有,這叫斷常之見,叫斷滅見。所以這里講說,無有前生,無有后世就是斷常之見。無有前生,無有后世是斷見,也是佛法里面,見惑里面講的邊見。所以這里面才問他了,周安士居士才問了,那既然這樣的話,那舍一身再受一身,就不是“寂而不寂”,“雖寂而不寂,雖滅而不滅”。如果說舍一身不再受一身,那應該是一寂而永寂,“一寂而長寂,一滅而永滅”。所以“寂滅”兩個字誰當去受?寂滅就是,周安士菩薩問說,誰應當去受這個寂滅呢?

那我們現在在探討的就是“真性原無生死”。有一位唐朝的藥山禪師,“禪師開悟以后,道風遠播”。“有一次,刺史李翱向藥山禪師問‘道’,‘刺史’就相當于現在的市長”。李刺史就對佛法有些研究,所以他才來問道,他如果不知道“道”在哪里,他怎么去修道呢?六祖大師跟我們講,道在日用之間,可是我們就是迷而不覺,那要從何問起?所以《老子》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為什么?根基比較低的這些,聽到這些真理他迷而不覺,所以“大笑之”。有些人認為說,沒有飯吃,談什么都沒用,因為一般人不知道“道”可貴,所以他不知道珍惜“道”。

那么“當時,李刺史對藥山禪師的道行很向往”,就親自要去拜訪他。李刺史到達道場以后,“見到禪師的侍者”,就告訴侍者就說,“我來參訪藥山禪師”,你趕快去通報。所以這個李刺史,李翱,他的我見還很重,他我執還很重,也就是官味很重,他要人家出來迎接他。你這個我還在,就很難見“道”了,對不對?他就沒有辦法去悟“真性原無生死”。那你要見道才有辦法去悟“真性原無生死”,見道就是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所以這位李刺史一到佛寺以后,趕快告訴禪師的侍者說,你趕快去通報,說李刺史來參訪。這位李刺史就跟在侍者后面走,但是侍者不知道,侍者不知道后面跟著李刺史。“侍者見到藥山禪師就說”,師父,師父啊,氣喘喘地說,師父,師父啊,外面有李刺史要來見你,要來見師父。藥山禪師正好在看經,聽到也是點點頭,若無其事。我們現在講的話叫非常淡定,這是有禪定功夫才有辦法,有禪定功夫才有辦法,要安樂行。

什么叫安樂行?像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梁武帝跟他講說,我蓋這么多廟,供養這么多出家人,為佛教做這么多事情,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毫無功德。這個叫什么?能夠講這樣的都是安樂行,簡單地說,他解脫自在,他是稱法行的。達摩祖師講的理入、行入,行入里面講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最后一個是稱法行,稱法行就是安樂行。

藥山禪師正好在看經,聽到侍者通報,好,“哦,好”,就是這樣。李刺史站在侍者后面,“看到藥山禪師的反應”,心里想,居然把我李刺史當成一般普通人看待,“動都不動”,只是點點頭應聲,真是太傲慢了。“李刺史很氣憤”,就說一句話,“見面不如聞名”。“見面不如聞名”,“認為平時聽到禪師大名鼎鼎、道風遠播,以為看到的將是一位道氣凜然的高僧”,沒想到卻是見到禪師坐在原地,“動也不動、老氣橫秋”。這什么?禪師當然知道他要來問道啊。這位李刺史,用我們佛家的用語,業障太重了啦。

在還沒講到藥山禪師跟李刺史的對話,我們就插一下一個故事。以前曾國藩先生到佛寺去,那他一進到佛寺去以后,就欣賞佛寺整個這些字畫,還有這些擺設。因為曾國藩先生是輕車簡從,曾國藩先生很有學問,他智慧非常地高,他講一句話,“一念不生謂之誠”。你看這個,一個宰官,宰官身,能夠講出這樣佛法的,這么高的境界,“一念不生謂之誠”就是出自曾國藩先生的話。他到這個佛寺去,他去參訪,知客不知道他是誰,就請問閣下,一看他的穿著打扮有點不一樣,知道他是達官貴人,只是不曉得他到底是誰。那么這位知客不認識他是曾國藩先生,請問閣下尊姓大名。曾國藩先生說,在下曾國藩也。啊,是曾國藩。他本來,他只告訴他是坐一下,請坐,他只是坐一下而已,有端一杯一般的奉茶過來。一聽到曾國藩先生,坐,請坐,請上座。他說,請喝茶,請喝好茶,這喝上等茶啦。當然這是一個有趣的對話。

那么跟這個藥山禪師跟李翱這位刺史的對話,就有點不太一樣了。李刺史后來就起了這個無明,他說,“見面不如聞名”。“李刺史說完‘見面不如聞名’”,藥山禪師就平和地回答說,“刺史大人,你怎么貴耳賤目呢?”這個“貴耳賤目”,你的自性本來是很清凈的,你的耳根不是很利嗎?聞性不是很利嗎?你的見性不是很利嗎?你怎么這么自我作賤?就是說,你的聞性很珍貴,你怎么“賤目”呢?就是“貴耳賤目”。禪宗禪師在講話都是雙關語,“貴耳賤目”就是說,你的自性很珍貴,怎么你六根對六塵就變成這么卑賤呢?自我作賤,叫“貴耳賤目”呢?聞是用我們的聞性在聞,見是用我們的見性在見,你既然說要求道,道在你的見聞覺知間,你怎么沒有覺察呢?道就在你眼見色,耳聞聲當下,了了知,了了見。悟到它的空性,進而做到不住色布施,不住聲布施,做到《金剛經》里面講,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你就見道了。你就見到什么?見到你的自性的見聞覺知的聞性跟見性。

所以道在哪里?道在日用間,在眼見色,耳聞聲當下。老和尚講過,怎么去見性?怎么去見道?老和尚說,會修的,見相即見性,這古大德教的。那見相在哪里?在日用之間嘛。所以老和尚說,我們做不到無念,無念是正念,那是八地菩薩的功夫。我們做不到,那八地菩薩才有辦法做到無念,老和尚說,我們這句佛號持到底,持到把我念掉了,把我執念掉了,你就能夠跟無念相應了,就跟正念相應了。

所以你聞是聞性在聞,你耳朵聽到藥山禪師是有道的高僧,是你的聞性知道的。可是你“今天見到以后卻說,‘見面不如聞名’”,反倒是“看輕了自己的眼睛”,換句話說,看輕你自己的見性。李刺史聽到藥山禪師這么一段開示,“好像有所契悟,立刻檢討反省”,當下懺悔。所以懺悔即清凈了,他就跟自性相應啊。他知道這句話確實講錯了,他跟禪師講,“見面不如聞名”,他聞名還有保持一個恭敬心,見面完全沒有恭敬心了,他無明生出來了,所以才說“見面不如聞名”。所以李刺史好像有所契悟,反省以后,知道講錯了,就向禪師懺悔,知道自己太傲慢了,沒有用禮節,就是沒有用恭敬心來對待自己,而且自己說的話也沒道理。禪師對待像這種地位的人來,有這種地位的人來訪,“也是平等一如、如如不動”,其實真的“是一位有道的和尚”。那么“李刺史覺得很慚愧,就謙虛、恭敬地請教禪師”了,道在哪?“道在哪里”呢?“什么才是道?”禪師用手指上指下的,說,這是道啊,用手指頭指上面。

以前的一指禪師,這就是道啊,對不對?以前的那個小沙彌看他師父說,這就是道啦。道在日用之間嘛。小沙彌天天這樣看師父說,這就是道。人家禪師來問道在哪里,他就比這樣。然后小沙彌有學會,他沒有悟嘛,他說,這就是道。人家來問道,他說,這就是道。結果有一天他師父就要考他了,他師父就假裝下山去辦事,沙彌啊,師父今天不在,有禪客來,你要接待。師父,沒問題,我跟著你旁邊久了,我有辦法接受他們的詢問。

結果師父就下山了,那幾位禪客就來問他,小沙彌啊,你常在師父旁邊,什么是道?嗯,這個就是道,這就是道。結果那禪師剛好那個因緣,開悟了,他這樣就剛好那個因緣際會,脫落了,他悟進去了,不是看到沙彌比這樣,是當下他悟入了。下山碰到他師父說,你那個小沙彌了得啊,我問他什么是道?他就這樣是道。他師父知道,我這個小沙彌到底有沒有開悟,他師父知道啊,知徒者莫如其師父。

有一天,他也不馬上給小沙彌破他的執著,有一天就把戒刀藏在身體后面,小沙彌啊,什么是道啊?他小沙彌就把手指頭比說,這就是道。他師父就把戒刀,咔嚓,把他手指砍斷了。小沙彌哀哀叫,哎呀,痛死了,痛死了。他師父就把它用,古代沒有紗布,就用藥把它止血。后來這個手指頭就不見了,就變成缺一只大拇指。大概等到他手傷好以后,就沒有大拇指了,他師父再來問他,沙彌啊,道在哪里?他又比出來,習慣還在,沙彌又比出來,當下,悟了,在作用上,在相上。他師父說,道在何處?因為他有比出來的習性嘛,比這樣,當下見到沒有手指頭,悟進去了。所以“久修百千劫,悟在剎那間”,你念佛念到功夫到家,哪一天,你就見到道了,咚,一聲,你一樣,跟禪師一樣契進去,你會嗎?就契會。

所以李刺史就問說,“道在哪里?什么才是道?”禪師就手指頭比上比下,懂嗎?他還跟他講,懂嗎?“刺史說:‘我還是不明白道在哪里?’”禪師看到桌前一個裝了水的凈水瓶,就是像這凈水瓶,這一個凈水瓶,這個茶杯,凈水瓶,就回答說,“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水在杯子里面,這什么意思?日用之間。“李刺史一聽就開悟了”,你看,這要遇到善知識,把那個最后的執著的地方把它打破,他就契會了。這老和尚常講,你會嗎?就是這里。

李刺史就作了一首偈語形容禪師,就跪下去,頂禮三拜,“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你看,他教他一句而已,他作首偈語出來。所以老和尚說,以前當官的很舒服。現在當官是累死了,官不聊生。以前當官的刺史還可以去拜訪禪師,還可以有所悟處。老和尚說,他們以前都是到佛寺去跟禪師品茶論道。那時候的人心清凈,沒有像現在民眾作奸犯科,案牘如山,那累死了。

所以李刺史就寫了這首偈語說,“練得身形似鶴形”,解脫了,像白鶴一樣解脫了。我們講的這個駕鶴西歸,就是解脫的意思,鶴有點代表逍遙、解脫的意思,“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兩句話,師父給你開示的,“兩函經”就是給你開示,點出那個,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和尚跟你講是指月標,標月指告訴你自性在哪里,不是教你看月亮,是看你的自心,“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我來問你說,道在哪里?你什么都沒有跟我說,就是比上比下的。然后再來講,“云在青天水在瓶”,我來問道,你跟我講這樣,哦,原來道是在我這一念心,我的根塵接觸的地方。“代表他已經悟了這個‘道’了”。

這個道理很簡單,相信各位聽到這樣也都大概知道,道在日常,在根塵接觸,日用之間。所以“以前有一位法師開悟”了,方丈問這位禪師,問這位法師說,“聽說你開悟了,你悟到什么”呢?這位禪師回答說,“師父,我悟到尼姑是女人做的”。不能講尼姑,講比丘尼或者僧尼,不能講尼姑。尼姑,禪宗的用語有時候都是比較詼諧,就是逗趣。“師父,我悟到尼姑是女人做的,我就是悟到這個”而已。“這還要悟嗎?尼姑本來就是女眾”,僧尼本來就是女眾。這個意思是說,“我們的本心本來如是”,和盤托出,返迷歸悟就在一念之間而已,狂心歇,歇即菩提,“不假絲毫造作”,就是我們《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里面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所以“藥山禪師所指的道理也是一樣,‘云在青天水在瓶’,云當然是在天空”,水當然是裝在瓶子里面,本來就是如此。是我們自己心生,老和尚常講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誰纏你?你自己纏自己,誰纏你?以前道信法師去見他的師父僧燦大師,師父,請你給我解脫法門。僧燦法師說,誰綁你?解脫了,道信法師解脫了。他師父只問他一句話,誰綁你?你自己綁自己。

所以我們在聽法的這一念心,“不假絲毫造作,一切現成,本自具足”,就是“道”,就等于回光返照。所以“道”講破了,“一文不值”,“雖然一文不值”,“迷失了這念心,就差了十萬八千里”,要輪回好幾百年、好幾千年、好幾萬年。所以古人開悟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是這念心,法爾如是,一切現成,不假絲毫造作”。但是如果你說,還有一個“‘求道’的心,道就不現前了”,“想‘見佛’”,佛也早就見不到,“不在了”,“因為一起心動念”,動念即乖,動念即乖,“就不是當下這念心了”。

所以“以佛求佛、以道求道、騎牛找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道不在別的地方,道不在心外,在當下。以前百丈禪師跟他的師父馬祖道一禪師在經行,那么馬祖道一禪師就要來教百丈禪師怎么破那個執著。我們知道“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那么剛好有一群燕子飛過來,他師父馬祖道一禪師就問了,燕子在哪里?當然看到啦,燕子飛過去啦。等到燕子都飛過去,找不到燕子的時候,他師父就問百丈禪師說,燕子呢?百丈禪師跟我們剛開始修行一樣,著相啊,燕子,燕子飛過去了,真的飛到那邊去了。他師父就用手指頭捏他鼻子說,在這里。為什么他這樣會喊痛?因為他把他捏下去,他知道喊痛啊,他知道痛啊,痛就是你的覺知性啊,你的靈知心。

所以我們這個覺知心,我們這個靈知心,見聞覺知,從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從來就是這樣。所以《心經》里面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那天我老師教我,因為我講上個禮拜的《心經》,上個禮拜有在電視臺播過《心經》,老師跟我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怎么樣?《心經》就是,到最后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老師說,真要到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最少分證佛。要怎么樣?十二因緣也要放下來,“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苦、集、滅、道”,聲聞乘也要放下來,“無苦、集、滅、道”,“無苦、集、滅、道”就是連聲聞乘也要離開,連十二因緣也要離開,辟支佛也要離開。“無智,亦無得”,是菩薩六度萬行也要放下來,“無智,亦無得”。沒有老師跟我點撥,我一直以為,智慧是本自具足的,我們是恢復而已。這個還不到位。會三乘為一乘,那就是《法華經》的本懷,《法華經》的宗旨,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我對簡豐文老師非常非常地佩服贊嘆,老師終于把我點出我的這個還沒有見道的地方。

所以“云在青天水在瓶”是指我們“這念心本自具足,法爾如是”,就是六祖大師悟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本自具足。“雖然是悟了”,根機好的還“會再向上一層的問下一步”,這個不能以少為足。“如果根機不好”的,自以為開悟了,那“就不再繼續用功”,乃至于這樣,自我滿足了,那這樣不行,以少為多,這樣不是學佛的態度。有些人說,師父講的我知道了,“覺得佛法太簡單,就再也不想聽了”,或者不再繼續精進下去了。所以佛法雖然簡單,“如果沒有下一番功夫”,也領受不了當中的利益啊。這一段我做這樣的補充,是因為正好這一段里面有提到“真性原無生死”,所以我先做這樣的探討。那么有關斷常之見呢,下次有因緣,我再做補充。

這“以佛求佛、以道求道、騎牛找牛”,就是我們修行啊,我們剛開始入門的時候,我們是皈依住持三寶,我們還是要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么皈依佛呢?就是皈依釋迦牟尼佛。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皈依僧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還是要依止三寶,依止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但是我們等到師父領進門以后,我們依這樣去修行,依佛陀的教誨這樣去修行。到最后,就是要到六祖大師講的,皈依佛就是皈依覺,皈依法就是皈依正,皈依僧就是皈依清凈不染,就是皈依覺正凈。但是老法師有跟我們提,我們剛才講這個禪宗公案,他是根機是很利的,這是禪宗的公案。但是禪宗,老法師說,現在這個末法時期,要從禪宗里面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非常地難,所以還是必須要依念佛法門。

那依念佛法門要怎么修呢?我們剛才講用禪宗的公案,我們講說我們皈依覺正凈,但這還是六祖大師說的。所以究竟我們凈土行人,要怎么來學佛?學佛要學什么呢?老法師說,學放心,學收心。就孟子所說,“求其放心而已”。我們要把這個“放心”,“放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放下妄心。用什么方法?用念佛的方法。就是妄心,把這個東西收回來,收回來放在一個地方。凈宗的一處,“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那凈宗它用的方法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把妄心放在阿彌陀佛里面,用阿彌陀佛去轉這個妄心。你心里面果然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以外,什么也沒有,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所以念佛如果用禪宗祖師勘驗學人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剛才講那個公案,李刺史那種公案。老和尚說,如果念佛是用禪宗祖師勘驗學人的話來說,你會怎么念?會念就成佛了,會念,會念就得一心不亂了,會念就“制心一處”,這個就會了,問題就真解決了。

這個境界不是得不到,實在話,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能夠把這個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自然就放下來。讓我們的心里只有正的,沒有惡的,假的自然就放下來了。讓我們心里面只有正的,沒有惡的,沒有邪的,那個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所以老法師說,這個無念我們做不到,那我們可以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所以密在哪里呢?密在汝邊,老和尚說,密就在我們這一念心。所以老和尚說,我們沒有辦法學禪宗的,我們就是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把我念掉了,不要想到我,就是阿彌陀佛了。那念久了,我執自然就沒有,就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念到怎么樣?這個念佛方法念到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他念到我沒有的時候,我空、人空了,念到這個境界是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功夫成片,到這個境界是得事一心不亂。這樣的方法好,你的念頭全部轉成阿彌陀佛。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插插宗合网 | 久草视频2|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爱久久久久久久 | 麻豆久久精品 |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演员表 | 久久a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国产偷自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不卡在线观看 | 毛片黄片免费看 |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看 | 国产一级淫片a直接免费看 免费a网站 | 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视频 |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日b视频| 国产小视频在线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成人av在线播放 | www.亚洲精品| 日韩av黄色 | 天天干b | www亚洲一区 |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 |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蜜桃tv | 欧美成视频 | 91天堂| 成人午夜精品 | 国产精品99久 | 国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黄色网址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日韩 | 久草网在线视频 |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 | 黄毛片 | 日韩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久久精品 | 97人人超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