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09月20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安士全書》第十四頁,最后一行,“降嗣赤帝”。這個“降嗣赤帝”就是講漢高祖劉邦,“赤帝子”就是劉邦,“降嗣”就是文昌帝君在漢朝,西漢這一世,投胎當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名為如意太子。上一集我們講到這一個段落,但是沒有講完,因為解釋這個中陰身,就用很多的時間在探討中陰身。因為這個中陰身跟我們生死有關,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中陰身是什么,我們如何去明白中陰身,這很重要的,大善、大惡是不經過中陰身的,大惡直接就到地獄去報到了,上善之人就到極樂世界,他們是不經過中陰身的。所以今天我們仍然要延續上一集的探討,來了解中陰身。
所以我們再把這一段的經文再念一遍,我們看經文:
“降嗣赤帝”
“帝君曰。予見秦任酷法。視民如草芥。乃飛章奏帝。愿以化身。援天下于涂炭之中。躋斯民于和樂之地。奈何帝命。以予為赤帝子之后。玉音可畏。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監生大神。逼予受生。于云霄間。下視人間。見火秦之后。宮闕鼎新。漢帝方與戚姬晤語。監生謂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縱目間。為監生所擠。(此即中陰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墮于帝側戚姬之懷。(凡人托生。必見父母會合。若是男胎。于父生瞋。于母生愛。若是女胎。反此。至于南洲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間生天上。天上生人間。善道生惡道。惡道生善道。各有形相。詳載藏經。不能俱述。)恍然而覺。帝以予神骨相似。舉動不凡。甚鐘愛予。晚年欲以予為太子。既不果。帝萬歲后。卒為呂氏所殺。予母之死。尤被酷毒。(須知張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為率然(大蛇名。)之相。盡吞諸呂而后已也。(后果化蛇。可見一切惟心造矣。)”
好,這一段我們上一集是探討到名相注釋,名相注釋講到“中陰身”。但是在上一集討論“赤帝子”,我們再做一些補充。《史記·高祖本紀》,“白帝子”,“化為蛇,當道”,劉邦赤帝子夜醉斬白蛇,老嫗“故哭”。舊謂漢以火德王,火赤色,因稱劉邦為赤帝子。
這一段其實是歷史人物劉邦,我們是不用探討那么多,但是因為他跟文昌帝君有關系,而且漢高祖劉邦以及呂后跟戚姬,還有如意太子,還有漢惠帝,這五個人之間其實有很深的因果關系,是一個很好的因果教育的歷史題材。而且我們也會在今天探討,為什么怨從親起?這一段這一個故事,就是“降嗣赤帝”,最精彩的就是怨從親起,這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系,不管你是古代人、現代人,乃至于未來,都必須要記住這個公案的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什么,教育我們什么。為什么來到這個世間,結為夫妻、兒女,會有四種因緣?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就是怨從親起的由來。所以如何能做到怨親平等,不會冤冤相報,因為怨從親起的結果是會冤冤相報。那必須解脫這個怨從親起,冤冤相報,就必須做到怨親平等,那就是非開悟不可,非往生極樂世界不可,否則因果循環,輪回不休。所以這一段非常非常地重要,是一個很好的因果教育的題材,可以幫助我們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那么剛才念的這個《史記·高祖本紀》這里面提到,劉邦,漢高祖,赤帝子斬白帝子。那為什么一個叫赤帝?一個叫白帝呢?這也是很值得我們探討,很有趣味的一個歷史的故事。然后在《史記》里面,為什么它里面記載說“漢以火德王”?什么叫“火德王”?這也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這牽涉到古代帝王建立江山的合法性。
所以我們再溫習一下,赤帝子怎么斬白帝子,就斬白蛇。劉邦其實在秦朝的時候,在秦始皇那個時候,他只是當個亭長而已,一個小官,亭長,他必須要押送一些人犯到酈山去服勞役,古代叫徭役,他必須要去押這些人犯去服勞役。那么在運送途中,有一些勞役的人犯跑掉了,劉邦就自忖,他就自己思考,他說跑了這么多人,去不去酈山都要死掉,他也有責任,要死掉,他不如逃命,不如亡命,我們現在叫做亡命天涯。
那么到豐西澤中的時候,他就酒醉飯飽了,劉邦就跟旁邊的這些他的部屬就提議了,他說,不如我們原地解散好了,也不用到酈山了。但是,還是有十多個壯士愿意跟著劉邦走。那么劉邦一行人就從澤中要趕夜路回去,剛好一條白蛇擋在路中央。這個白蛇代表什么?代表秦朝,因為秦朝他們是拜白帝的,這等一下我就會探討到,很有趣的一個對話。劉邦跟這些壯士,那些壯士走在前方,他說,白蛇擋路。劉邦他就抽取寶劍,就斬斷了這條大白蛇。
他們離開以后,后來有人就看到一個老婦人,來到這個大蛇出沒的地方,這位老婦人就哭泣了。人家問她說,為什么哭泣呢?她說,有人殺我的兒子啊。他說,你的兒子為什么被殺呢?她說,我兒子是白帝之子,變作一條蛇,待在路中央,被赤帝子殺了,被赤帝的兒子殺了,所以叫赤帝子,這條白蛇叫白帝子。這是我們再補充說明,赤帝子斬白蛇的這個故事。
再來,“漢以火德王”是什么意思呢?火德王在古代,它有五德,叫金、木、水、火、土。古代的人相信,他有一套政治學說,就論證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它認為每一個王朝“都有屬于自己的天命”,它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德”。應該叫做德治天下,他們這個有點迷信了,你要學周公、文王、武王以德治天下才對呀,他們就是迷信這種金木水火土,地理風水。他們就創造出一個“專有名詞”——“德”,是屬于什么“德”。
那么德分為“金、木、水、火、土”。每一種“德都有一定的‘壽命’,不會一直持續存在”,“一種德衰敗”以后,另外一種德會代替,“替代的方式是五行相克”,五德之間交替也“促成了王朝之間的更迭”。
那么“漢朝是火德”,《后漢書·光武帝紀》里面也有記載,劉秀在建武二年正月,“起高廟,建社稷于洛陽,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火德對應的顏色是紅色,那么“白色對應的是金”,“從五行相克的角度”來說,火又能克金,所以“‘赤帝子斬白帝子’,是運用倒推法以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來論述西漢立國的合法性”。第二種說法是“五方五色帝的角度”。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乃至于更早的時候,就形成“一種五方五色帝的信仰”。簡單地說,天帝并不是唯一的,它有五個,“蒼帝居東方,赤帝居南方,白帝居西方,黑帝居北方,黃帝居中央”。“劉邦生長在楚地”,楚地屬南方,“楚在南方”,聚集了一百多人都是楚國人,他“對應的是赤帝”,“赤帝、赤龍”。“秦在西方,對應的是白帝”,所以“秦人最早祭祀的天帝”就是白帝,所以后來在祭祀,雖然他們也有“祭祀蒼帝、黃帝、赤帝”,但這祠廟最多的還是白帝。所以這樣的一個也有歷史學家在考證說,傳說劉邦是赤帝子,斬白帝子,就是斬這條大蛇,是不是也有探討說,這是劉邦推翻秦朝的一種政權的合法性的論述,也有學術家在探討這一塊。
因為剛好這里面有提到“赤帝”,我們就順著這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這里面的這樣的一個說法,我們來了解赤帝子跟白帝子,劉邦,赤帝子斬白蛇這個典故,還有“漢以火德”這是什么意思,我們做這樣的補充。
再來看,“戚姬”,“戚姬”是人名,她是漢高祖的寵妃、寵姬。生趙王如意太子,也就是文昌帝君在西漢這一世的后身。它本來是在天界,因為看到“火秦”,“秦任酷法”,就是秦朝當時的殘暴,秦王的殘暴,“視民如草芥”,所以它乃奏玉帝,“乃飛章奏帝”,它“愿以化身,援天下于涂炭之中”,就想下凡到人間來拯救這些蒼生,能夠離苦得樂,“躋斯民于和樂之地”。可是玉帝的命令,就是它降生“為赤帝子之后”,就是劉邦的兒子。
當時它就是受到“九天監生大神”,逼它受生,它跟九天監生大神在云霄間,它就看到戰爭以后,“火秦”就戰爭以后,“宮闕鼎新”就是新的朝代要誕生了,這時候就看到它未來的父母漢帝跟戚姬,“晤語”就是在什么?在行閨房之樂,就是卿卿我我,這叫“晤語”。監生就是告訴它說,這就是赤帝子劉邦。它正在仔細看,它就被監生推下去,就投胎到人間來了。這個叫,照這樣的記載,這個里面的小字,“此即中陰身矣”。
上一次我們討論到“中陰身”,我們再復習一下印光大師寫給〈范古農居士書二〉,這里面印光大師講中陰身的重點,“中陰者,即識神也。非識神化為中陰”,中陰身就是識神,不是識神變成中陰,它是同一件事,俗稱所謂的靈魂,“即俗所謂靈魂者”。“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三途六道中去,遲則或至七七并過七七日等”,印光大師說,中陰身去受生,快的話,一彈指就向三途六道中去受生了,慢的話七七四十九天,甚至超過七七四十九天。
“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為中陰”,還沒有到六道受生,這個狀態叫中陰身。“若已受生于六道之中,則不名中陰”,如果他已經去當鬼了,那不叫中陰身,或者他已經到人間來投胎了,也不叫中陰身。“其附人說苦樂事者,皆其神識作用耳”,附在一個人上面說,他怎么苦,什么樂的事情,這個都是他神識的作用。“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投生的時候,一定是他的識神,他的神識,就是一般講的靈魂,跟父精母血,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和合在一起,就受身了,“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于胎中”。
“生時每有親見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時,代為受胎”,他說,要去投生的時候都會有人看到,要去投生的那一個人會走到母親的房間,而且進去的時候,都是在什么?父母交媾的時候,父母在行閨房之樂的時候,這個時候進去的。那么有一些大菩薩再來的,或者有一些比較特別的,“代為受胎”,有人先去受胎,因為他有十個月的胎獄之苦,所以會有人先受胎,代他去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就是說代受胎的那個神識,他先十個月受胎,等到胎快完成的時候,還不到十個月,等到他胎完成的時候,那個本識,真正要來出生的那個人就來了,“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那么代受胎那個就離開了。這也是,這位出生的人物也是很有福報才有人代受胎,因為受胎期間,我們一般講叫有胎獄之苦。
這一段是很有意思的,中陰身是一定值得我們去認識的,所以我們今天會有討論幾個問題。
首先探討第一個問題,就是探討一,中陰身與十二因緣。這個部分是蓮友特別祈請,要我一定要講出來。十二因緣是緣覺乘所修的十二因緣法,就佛陀在阿含時所講的四圣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我跟亡者開示,或者跟病人開示,我都會講四圣諦,苦集滅道,還有十二因緣,因為十二因緣最能夠代表佛法講的三世因果。那么中陰身跟十二因緣有什么關系呢?有關系,因為要來入胎的,就是中陰身來入胎,我們說,最慢七七四十九天會來入胎,那么來入胎那個就是中陰身,他(她)到人道來了,中陰身轉人道了,他(她)有得人身的資格,這個時候來入胎的就是中陰身。
那我們讀《心經》里面,有一段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到最后怎么成就菩提呢?要“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就是十二因緣也要放下來,“乃至無老死”,就是十二因緣還滅門,“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是四圣諦,阿羅漢,聲聞乘,也要放下來。“無智,亦無得”是指六度萬行也要放下來,是指菩薩乘也放下來。會三乘為一乘,就成就了,“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那么從無明到老死一共十二個階段,“顯示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過程”,這是佛法里面非常重要的理論跟觀念。“佛法講眾生”,是包括六道里面的一切眾生,十二因緣是專指人的立場來探討,它這里面沒有包括其他道,只講人道。因為諸佛都是在人世間出生的,在人世間示現的,所以只有人才能夠信佛學佛,才能夠解脫自在。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其中無明、行、識這個“無明”、“行”是過去世,就他還沒來投胎以前,前面的過去世。所以我常跟亡者開示說,譬如說,這個亡者是八十歲,我說,八十年前,你跟這一世一樣有很多煩惱,那叫“無明”。那你有煩惱,根塵接觸,眼見色,耳聞聲,你就會起什么?看到好的就喜歡,看到不好就起排斥,取舍,攀緣取舍,這個叫“行”。所以“無明”、“行”屬于過去世。“識”屬于過去到現在的主體,他(她)是跨越過去世到現在世,乃至于未來世。所以無明、行、識這個識就是我們佛家講的神識、識神,民間講的靈魂。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個是指現在世。最后“生”、“老死”屬于未來世。“老死”以后再一個“生”,又從“無明、行、識”一直流轉不已。
“無明”是“生死的根本”,“從無始以來就有,不是上帝給的”,不是佛菩薩發明的。“眾生一開始”,他本質是佛,但是他開始“就是眾生”,他沒有覺悟嘛。就像金礦里面的金子一樣,金子是佛,礦是眾生。所以《楞嚴經》里面講說,一日為金,終生不為礦,他一旦開悟了,他就不會回到凡夫的層次了。所以金跟礦,本來金是夾雜在礦石里面嘛,要把礦石洗煉了,“金子就會顯現”嘛,無明就像礦中的石頭一樣,所以“無無明”不就是佛了嗎?你只要斷無明了,那就成佛了。所以“有無明就不是佛”,“是煩惱的眾生”。
“當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生前種種的善惡業聚集成一股很大的力量,讓他去受報,就是“去后來先作主公”,就是那個“很強的力量”,而投為下一期生命的主體,新一期生命的主體。“這個生命主體叫做‘識’,和五蘊中的識蘊是同一個東西”。當人在轉世投胎的那一剎那,他的“識”加入了父精母血,就是受精卵,“而成為‘名色’”了。“‘名’是指識,‘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后,一、二個月之間”,“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就慢慢形成了,“這稱為‘六入’”。“六入”就是“六根”。
那么胎兒出生以后,他的六根跟外面的世界接觸,就有“觸”。觸以后就產生苦樂的感覺,苦樂的感“受”,喜歡的就去追求,不喜歡就擺脫,“這些一并都叫做‘愛’”。當“愛”的心理活動付諸行動的時候,“成為事實”,這個叫“取”,愛、取、有,“取”。在追求和擺脫的過程里面,“不免又造作了種種的善業和惡業,于是,便又有了未來受生受死的果報之身的因”,這叫“有”。這一段很重要,在追求與擺脫的過程里面,就是攀緣取舍,不免又造作了種種的善業跟惡業,于是“又有了未來受生受死的果報之身的因”,這叫“有”,叫愛、取、有。
所以“有”和前面講過的“識”,它是同一個性質,所不同是,“識”是指“今生投胎受報的因”,“有”是指“來世投胎受報的因,如此而已”。“于是,憑著這個‘有’,來世又去受‘生’”了,然后又“老死”了,“就這樣,三世因果生死流轉的關系”,像一條鏈子,“鏈條”,“永無止期”,老死以后又生,生了以后又老死,就像一條鏈條一樣,永無止期。
“從小乘的觀點”來說,十二因緣的流轉,“就是生死不已;十二因緣的還滅,就是了脫生死,不在生死之中,進入涅槃”。那“生死怎么來的”呢?其根本原因就是“無明”而生,“有生就有老,有老就有死;若沒有‘無明’”,就不會有生。所以阿羅漢、辟支佛,像阿羅漢他就破我執,他破見思惑,他入涅槃,他不受生死,他不受后有,他也真的了脫生死了,雖然他只是進入偏真涅槃,但是他也了了生死輪回。所以“若沒有‘無明’”,就不會有生,“不生”,也不會有老、死,所以小乘是“要斷無明了生死”。
那大乘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要悟空、假,入中觀。大乘菩薩更深徹的是智慧觀照。“既然現前的諸法都是空是假”,則十二因緣所呈現的三世流轉的生命現象,也“不離五蘊諸法的生滅”,“所以當然也是空的”、也是“假的”,生死的根本是無明既是空既是假,“就不必去斷無明”了,覺悟以后無明自然就斷掉了。所以“從無明以下的行、識、名色到有、生、老死”,也都是一一的“是空是假”,就不需要去了生死了。
換言之,一位大乘菩薩他“徹見十二因緣的流轉相是空的,那么十二因緣的還滅,也就跟著不存在了。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個“盡”就“是還滅的意思”,恢復性德了。因此,對大乘菩薩來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悟空性之后”,他“既不戀生死”,他“也不厭生死”。這個微妙就在這個地方,真正的大般涅槃,他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所以什么叫不住生死呢?就是佛陀所證的,他不戀生死,他也不厭生死,這才是真正的解脫。如果你還有一個我不戀生死,或者說你還有一個我不厭生死,那還是心中有一物啊,這本來無一物啊。所以“既不戀生死,也不厭生死”,他“不被生死所縛,自在于生死之中”,這是大解脫,是大般涅槃。
所以這個十二因緣為什么跟中陰身有關?就是前面講那個無明、行、識,那個“識”就是中陰身,那就十二因緣,就有這個中陰身他順著這個十二因緣。所以我們就把中陰身跟十二因緣,來做這樣的一個敘述跟了解,這個部分我們就到這里。
那再來,“恍然”是模糊不清,茫然。
“神骨”是神韻風骨。
這個漢高祖劉邦他覺得這個如意太子,他的神骨跟他很像。什么叫“神骨”?為什么劉邦會這樣覺得呢?他“舉動不凡,甚鐘愛予”,晚年還要把他立為太子。他為什么會這樣呢?漢高祖他有講過一句話,這個在《漢書·武帝紀》里面有記載這一句話,漢高祖講過一句話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就是我們一般講叫天賦異稟,“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是這個意思啊,都是來路不平凡啊。就要“成就異乎尋常的豐功偉業,必須要依靠與眾不同的人”,才能算是“非常之人”。所以一般古代帝王標準有兩條,一個是“與眾不同的容貌”,第二個“與眾不同的事跡”。
劉邦的神骨是長的什么樣子呢?劉邦他的容貌,在《史記》記載,“隆準而龍顏”,“隆準”就是他鼻子很高,“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是高,“準”是鼻,他的鼻子很大又很高啊,“隆準”便是高鼻子,所以一般有人講說,鼻子主富貴啊,鼻子富貴的意思是這樣。那“顏”是他的額頭,“龍顏”就是“擁有像龍一樣隆起的額頭”,就鼓起來,前面這個地方鼓起來。像我們臺灣有一位法師叫凈界法師,他的法相就非常地好,他的額頭就是很寬,中間有一顆很圓的這種鼓起來這個額頭,是很特別的,法相莊嚴。所以“龍顏”就是“擁有像龍一樣隆起的額頭”。
“所以,劉邦的長相是:高高的鼻梁,突出的額頭,漂亮的胡須”,左腿上還有七十二顆黑痣。他,歷史典故,歷史探討家就探討這個問題說,誰敢去看劉邦的腿部還有七十二顆黑痣呢?他說這個記載這個很奇怪,是不是故意要提高劉邦的他的這個事跡跟人家與眾不同呢?有時候的古代帝王難免旁邊都有一些會加油添醋的很多了,這也有可能啊,但是它是記載在《史記》里面。
“劉邦的奇聞異事很多:老母劉媼夢神而孕”,他母親是夢到神來給她托夢啊。然后“賒酒醉臥酒家后被免單”啊。他看到秦始皇的時候講一句話,“大丈夫當如是”。這個“大丈夫當如是”就是要像秦始皇這樣,他也看過秦始皇啊。“空手赴宴而抱得美人歸”。當然最有名的還是“斬白蛇”。這都是劉邦的事跡呀,要提到這些“神骨”,我們就附帶提到一下劉邦。所以我們說,有時候講到《感應篇匯編》跟講《安士全書》,有點像在講歷史故事一樣,也是挺有趣的。
再來,我們看“呂氏”,這也是我們今天探討這個主題里面的一個最重要的女人,她也可以講說心狠手辣。“呂氏”就是呂后,漢高祖的皇后呂雉。她生漢惠帝,“惠帝崩,立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做了太上皇做了八年。“大封外戚諸呂為侯”,那時候她的所有呂家的親戚全部都封諸侯。“呂后崩”,“諸呂欲為亂”,當呂后死掉以后,她這些親族要叛變、要作亂,被周勃跟陳平誅平。
再來“酷毒”,殘酷毒辣。
“張良”,張良這位漢朝很重要的歷史人物,我們以前在《感應篇匯編》也有提過,我們再重新再復習一下。
張良,“字子房。漢初名臣”。本來是韓國公子,秦朝滅韓國之后,張良想要替韓國報仇,就派人要刺殺秦始皇于博浪沙,這也是很有名的一個故事。結果沒有殺死秦始皇,于是改名換姓,躲到哪里?隱姓埋名,躲到下邳這個地方。后來在下邳遇到他的生命中的貴人,“圯上老人”,賜給他《太公兵法》。后來他就幫助漢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年好黃老學說,黃老就是老子和黃帝的這個學說,“學辟谷之術”。
那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張良遇到黃石公的經過,這個很精彩。“老父”,指黃石公,曾于下邳橋邊三試張良,三次考張良,授其《太公兵法》,使張良后來成為劉邦的軍師。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這段故事是很精彩的,表示什么?一位大人物到最后要成就的時候,還是要修忍辱,雖然他達不到忍辱波羅蜜,但是他也是忍辱成就的啊,“一切法得成于忍”,世間法也不例外。
《史記·留侯世家》這樣記載,它說,張良曾經有一天,非常悠閑從容地到下邳的一座橋,下邳的這座橋,在那邊散步,剛好碰到一位老父人家,這位老人家穿褐色的衣服,到張良的這個散步的地方,他就把他的鞋子掉在這個橋下,就回過頭告訴張良說,“孺子”,年輕人,去下面幫我拿鞋子起來。張良突然間覺得很奇怪啊,這個老人怎么這樣呢?“鄂然”,想要打他,這個人的習氣就跑出來,想打他,你看,這個恭敬心就沒有了。
后來,張良還是有他的,怎么講?他名字這善良的一面啊,也是算是前世有修了,突然間觀照一下說,他老人家,我怎么可以打他呢?“為其老”,所以恭敬心就生出來,不忍心打下去了,這叫性德。他不忍心打下以后,這恭敬心就有福報,就忍下來,“強忍”,他這個不是有智慧的忍,他是壓著,受不了,強壓著這個忍。最后還是乖乖地走到橋下,去把他鞋子撿起來。
撿起來就好了,那個老父他就說一句話,幫我穿鞋子,這個“履我”就幫我穿鞋子。這個孰可忍,孰不可忍,第二關考試就來了。“良業為取履”,張良想想說,反正已經幫你拿鞋子了,好了,幫你穿鞋子啦。男子漢能屈能伸,就是這個道理。他就“長跪”,又第二個功德了,第二個恭敬心就起來,“長跪”幫他穿鞋子啊。這個老父就腳,鞋子穿好以后,笑而離開了。哈哈大笑啊,為什么?因為他終于找到傳人了,其實這個也是要考張良的德行,要考張良有沒有福報,要考張良的恭敬心。這個恭敬心很重要,印光大師說,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良殊大驚”,張良覺得很奇怪,就跟著他走到他后面去呀,看這個老父到哪里,走到哪里。結果這個老人又回頭跟他講一句話,“孺子可教矣”,你這個年輕人可以培養,可以栽培,“孺子可教矣”。所以成語“孺子可教矣”是從這個地方來的,這是我們一般講叫肯受教。
所以凈空老法師有講過,他說以前他在臺中蓮社跟李炳南老師學法的時候,往往有一、二位肯受教的,其他同學都托這一、二個同學的利益,李老師就認真地教。所以當時有一些學生,特別肯受教的學生,被李老師責備得特別厲害。老法師看了覺得很奇怪,他說這些學生都很乖巧、守紀律,又老實,聽老師的話,為什么老師責備得厲害?原來老師就是要培養他們。那么有些,老師就不責罵,老法師下課以后問李老師,李老師說,他說,這種人,這種學生不用得罪,他不能夠受教,就不必得罪了。
我們再來進一步了解黃石公這位老人他的來歷。黃石公本來是秦漢時候的人,后來據說得道成仙,被道家、道教納入他們的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在《史記·留侯世家》稱,黃石公為了避秦世之亂,隱居在東海下邳。當時張良因為謀刺秦始皇沒有成功,逃亡到下邳這個地方,到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次考試張良,三次測試張良,最后授給他《太公兵法》,臨別的時候有跟張良說,十三年后你到“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是我啦。張良后來得到黃石公所授的兵書,幫助漢高祖奪得天下,并且在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一個黃石頭,一個大黃石頭,他就把它取下來以后,把它當成寶一樣,在那邊祭祀,給它祭拜。后世有流傳《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兩本書,這個大概是后人托名所作的。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就是莊襄王。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死后,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獨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去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離去了,隱居了。秦始皇聽說老臣魏轍離開了,想一想自己還年紀輕,雖然已經登基了,但是還沒有立足,那個根基還未穩啊,旁邊“需要有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果走了,天下人都知道的話,會鬧笑話,說自己沒有容人之量。所以秦始皇覺得說,第一個,他建立天下的根基還不穩,二來,魏轍是老臣,所以他就帶親信策馬加鞭地要去追魏轍。到達驪山腳下,好言好語千方百計地要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了,他就不回去了。后來“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大家不知道他真實姓名,就稱他叫黃石公,事實上就是魏轍。
黃石公他雖然隱居,但是他還是憂國憂民,他就把他一生的智慧精華,還有知識、理想全部寫在書上。《兵法》寫好以后,他就四處要找傳承的人,目的是要“委托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愿”。
有一天,“黃石公在圯上”,這剛才我們提過了,跟張良相遇,就請張良幫他撿鞋子,穿鞋子,他用這個方法測試張良,看到張良他能屈能伸,“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定有一番抱負,不是“人下之小人”,就以《素書》送給他。這本《素書》總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句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沒有幾天,就把《素書》全部都背起來了。后來,張良就做了劉邦的謀士,輔佐漢高祖平定天下,“興漢邦”,他主要大部分都用《素書》里面的知識跟智慧。久而久之,這段故事就越傳越神,《素書》后來就被后來的人說是天書了。
這個是歷史上很有名的歷史公案,就是張良遇到黃石公老人,為他穿鞋這個典故,也得到了黃石公《兵法》,幫助漢高祖平定天下,我們再做這樣的補充。
再來,“四皓”,“四皓”是指秦末隱士,有四位老人,頭發都白了,一位叫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還有甪里,這個古字,這個字叫甪里。這四人他們因為避亂世而隱居商山,年紀都八十幾歲,胡須、眉毛都白了,所以世間人稱他們叫“商山四皓”,簡稱“四皓”,這在本段經文里面也有記載,“張良四皓”。
“率然”,古代傳說中一種大蛇。
好,我們來解釋白話解:
帝君說,我看見秦朝使用酷法,把人民當作小草一樣任意踐踏。我就急忙報告天帝,愿意用化身,出天下人民于水火之中,救人民到和樂之地。但因天帝命令我做漢高祖的后代,帝命可畏,我不敢違抗。不久之后就有九天監生大神,逼我去受胎托生。在云霄間,看見秦朝戰火之后,漢宮鼎新,漢帝正與戚夫人親語。監生對我說,到這里你就是漢帝的兒子了。我正張目望去,就被監生一把推下去(這就是中陰身,帝君還沒有發覺),落在帝側戚夫人的懷里。(凡人托生,看見父母會合。如果是男胎,就對父親生怒心,對母生愛心。如果是女胎,則與這種情形相反。至于南瞻的人生到另外三洲,另外三洲是什么呢?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叫四大洲,南方叫南瞻部洲,這是四大洲。南洲的人生到另外三洲,三洲生到南洲;人間生天上,天上生人間;善道生惡道,惡道生善道,都有不同的相貌。詳細記載在《大藏經》,不再一一敘述),不知不覺就變成人了。
漢帝以我神骨跟他相似,舉動不凡,很鐘愛我。晚年想要立我為太子,但沒有成功。漢帝去世之后,我最后被呂氏殺害。呂氏加害我母親,比我更加殘酷毒辣。(須知張良迎四皓,前世與帝君母子也有一定的怨)。我非常地怨恨,常想自己變成一條大蛇,全部吞盡呂氏才甘心,(后果然變成大蛇,可見正如佛教所說,一切唯心造)。
那么這一段里面有一個重點,就是“漢帝方與戚姬晤語”,漢高祖正在跟戚姬行閨房之樂的時候,九天的監生大神就告訴文昌帝君說,這就是赤帝子。文昌帝君在張開眼睛要看的時候,就被監生大神把他逼下去,這就中陰身。這個地方我們再來進一步探討,中陰身就是人死后中陰身轉生投胎的情形,剛才是有提到十二因緣,我們現在再來詳細敘述一下中陰身他(她)投胎的情形,這叫生命的由來。
“中陰身七天一個生死”,最多四十九天就一定轉生,普通來講不會到四十九天。那中陰身入胎呢?不只是人,“昆蟲、螞蟻、畜生,都是由男女兩性”,也就是說雌雄兩性,“生愛生欲這個動力而生這個生命”,這叫欲界。那么“植物也有雌雄交配”,才能結為果子,“欲界都是這個欲”。
那么中陰身在欲界的時候,他(她)因緣成熟的時候,男女兩人有淫欲行為的時候,“與你有緣的中陰身就感應來了”,就是跟這個父母有緣的子女他(她)就感應過來。那么男女在做愛欲的時候,他(她)看得很清楚。但是他(她)靠近的時候,他(她)沒有看見男子跟女子的長相,他(她)只看到男女二人下體的部分。這個時候如果是貪戀男性愛欲的話,就投胎為女性,也就喜歡他這個男的話,他(她)就變成女性;如果喜歡那個女的,他(她)就投胎為男性。那不男不女是另外一種業力。這個業力也有很多因素,這里面錯綜復雜,有些是跟父親的因緣,有些是跟母親的因緣,有些是跟父母親都有這個因緣。
佛陀在《瑜伽師地論》有講到投胎的情形。他說在“入胎的時候”,就“像夢境一樣”,“看到一個地方風景很美,宮殿莊嚴,就進去了”,就是投生在富貴人家。如果看到“狂風暴雨”啦,“有人在追趕”啦,看到前面有一個小茅棚或是個小洞,他就鉆進去了,去躲這個暴風雨了,他就生長在窮苦人家,或者是四肢不全。也有說很愛錢財,去搶錢,就入胎了。所以中陰身的時候也有變化很多。
我記得證嚴法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就是以前有一群山東響馬,就是盜匪,他們常常成群結隊,出來打家劫舍,搶奪錢財,殺害人命。那么有一天,這一群盜匪他們出來以后,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很多人都跑掉了,只有一個人,有一個出家人,就很鎮定地坐在一棵樹下,在那邊念佛持咒,如如不動。那么這一群盜賊里面,就有一個人非常有善根,其他盜賊都到處去搶錢的時候,他就留在現場請教這位師父說,為什么我們大隊人馬過來,你不跑,你不怕死嗎?這位出家人就跟他講啊,他說,如果我過去生欠你的命,那我該還這個命債啊,如果我沒有欠你的命債,我何必去逃跑呢?
誒,這位盜賊,有善根的盜匪,就覺得這位法師修持得不錯,他說,法師,你可不可以教我怎么修行?那么這位法師,出家人,就教他持往生咒。持好以后,這位盜匪他有這么一個善根就流露出來,就跟出家人,這位出家人懺悔,跪下去跟他師父懺悔,他說他想要出家,不想再當盜賊了。這個師父就跟他講,他說,你俗緣未了,你應該去度這些盜賊,讓他們斷惡修善,你再回去,你就繼續修行,把這些惡人都度成善人。這位盜賊就皈依以后,學會了這個往生咒,他就繼續回到盜匪的這個隊伍里面去。結果隔沒多久,這個盜匪就死掉了,皈依,修持往生咒這位盜匪就死掉了。
死掉以后,他的神識就飄到地獄去報到了,就到地獄去報到,一見到閻王的時候,閻王就判他,因為他生前搶了很多人的錢財,殺害了很多人命,所以必須要到畜生道投胎,投生到豬去受血涂之苦,就是畜生道。那么因為在地獄去報到的時候,每一個鬼,這些眾生都是赤身裸體的,沒有衣服可以穿啊,那在寒冰地獄的時候都很冷啊,正在顫抖的時候,在寒冷的時候,突然間鬼差要發衣服了。因為大家他阿賴耶識里面講說,發衣服就趕快把衣服穿起來,就不會冷嘛,就正在發衣服的時候,一發出去,大家都去搶那個衣服。就這里講的,你愛錢財的,看到錢他就會去搶錢,那就叫入胎了。愛吃的人就看到一盤紅燒牛肉,一吃就入胎了。你愛欲一動,像磁鐵吸引過去,就入胎了。同樣的情形,你寒冷,怕冷的不得了,一發衣服趕快去搶衣服,一搶,穿下去,是豬皮啊。他因為他有皈依三寶,他有持往生咒,他阿賴耶識里很清楚說,我為什么變豬?他說,為什么我變豬?來不及了,那個皮已經披上了,就去投胎了,投胎就當豬了,當小豬。
可是它小豬一生出來以后呢,因為他阿賴耶識里面這個善根的種子還是有浮出來,很強,他有持往生咒嘛,他有這樣的一個功德力,它就浮出來以后,他就說,為什么我當豬?我不要當豬,他有一種抗拒力量。就一出生以后,這只小豬就蹦蹦跳跳,跳跳就撞墻壁就撞死了,豬的這個神識又飄回到地獄去了。閻王一看到他說,誒,你怎么又回來了呢?他就跟閻王對話,它說,你到底是持什么咒啊?你到底是修持什么?你怎么可以再回來呢?他就告訴閻王說,我以前在前世的前世,他前世是豬嘛,豬的前世就是當盜賊嘛,他說,我在有一次搶劫的過程里面遇到一位出家人,他收我為弟子,教我往生咒,所以我有這樣的一個善根功德力,所以我阿賴耶識里面很清楚,我不想到畜生道去。
閻王后來啊,它說,不行,你害死太多人命了,還是要再投生一次豬。那個里面寒冰地獄又很冷啊,鬼差又在發衣服了。那這第二次發,他就有覺照了,衣服不能搶,這個叫什么?一朝被蛇咬,終生怕草繩,人就是這樣吃一次虧以后,就不敢再吃虧了,就像說你被抓到監獄去關一次,你就不敢再做壞事了,這就是懺悔的力量跟覺照的力量啊。一見發衣服時候,他趕快,他本來去搶,那個阿賴耶識里面還是有貪欲的動作就沖出來,馬上就覺照以后,再把它拉回來,不敢去搶那個衣服,那個衣服是豬皮啊,所以他就馬上趴到桌子底下。趴到桌子底子以后,那屁股還露在外面,那個豬皮飄過去的時候,剛好只蓋住一點點,就蓋住他的臀部上來這一塊,一點點,所以變成一塊是豬皮,蓋上去出生以后變成豬毛,長出來全身其實都沒有毛,就是那一塊豬毛。我看過有這種人,他長出來的皮特別不一樣,我有看過一個慈濟的師兄,長出來一半的臉是黑色的,全部都是黑色的,這個是前世的業報。這個故事是證嚴法師講出來,應該是一個歷史的故事,是證嚴法師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講出來的。
那后來這位年輕人就到人間來了,因為他常常會去抓癢,因為那個地方的皮跟人皮不太一樣,尤其是夏天的時候特別地癢,他就去抓癢,有一天被人家看到,人家把他手抓起來的時候,抓起來的時候,那個地方就像豬皮的毛一樣,就是什么?就是業力變現成畜生道啊。
所以南懷瑾先生也有說,當你業力要去變狗的時候,你“看到的男女不是狗”,你看到的男女也是人,可是你一動念,你要愛他的時候,就變成狗了,“一切都是以欲愛為中心”啊,“這是欲界”。
所以“色界入胎又是另外一個道理”,所以這里面只講到愛欲,“貪瞋癡慢疑各方面都有”。所以有些瞋心重的,看到人就是恨、討厭了,這個三緣和合,“一引就入胎了”,有時候瞋心重的墮地獄。
那另外一種情形,中陰身入胎有一種情形叫死胎,胎死腹中。就像我家師姐,我內人,她就曾經懷胎,第二胎的時候,就胎死腹中四個月,在肚子里面死掉啊。那為什么會死掉?為什么死掉?就是那個胎兒就是在懷孕的時候,被那個臍帶把他捆住了,就死在我太太的這個肚子里面了。是我后來開始講因果的時候,事實上我自己也知道,因為當時我還沒有學佛,所以當時這個死胎后來交給親戚去處理,處理得不是很如理如法,我那時候也不懂得助念,也沒有好好給他(她)做一個妥善的處理。后來就有高人跟我提醒啊,他說,有一個嬰靈,特別地跟在你旁邊,天天聽你,那時候我開始已經在講因果了,它喜歡聽我講因果。
后來我兒子出生的時候,在我家晚上睡覺的時候,我抱著我兒子在地板睡覺,我太太在床鋪上睡,半夜就聽到有人叫爸爸。我就起來,看我兒子他睡著,我到我女兒房間,我女兒也睡著,誒,誰叫我爸爸?到第二天早上,早上要上班的時候,我太太就我愛人在化妝臺化妝,誒,我又聽到媽媽,我們兩個夫妻對看,心里有數,來自不同維次空間的聲音,它是讓你知道說我是存在的。所以靈性是殺不死的,嬰靈是存在的,所以老和尚說,不管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來投胎的你把他墮胎了,都有很重的果報,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為什么會有死胎,胎死腹中?因為有些入胎不一定是因為性的欲念而來的,就愛欲的欲念而來的。有些生命,在娘胎里面他是好好的,可是“他業報的意識壽命,在胎里死掉了”,他可能有另外的其他因緣。有些是剛出娘胎,意識就死了,就死胎了。
我曾經碰到中國國內浙江有一位師兄居士,他在沈陽開素食餐廳。那么他在沈陽開素食餐廳的這位店長,廚師跟這位店長師姐,他請了一個店長跟廚師,這兩位是夫妻。那沈陽這位素食餐廳的老板,他很照顧員工,他也盡量教育員工親近去學佛念佛還有皈依三寶。她這個店長在懷孕的時候,懷孕的時候,要出生的時候,這個小孩子要生出來的時候,折磨得將近一天一夜,生不出來,非常地痛苦。因為這位女眾的店長曾經墮過胎,有墮過胎,很明顯,這位來懷胎的這位小孩是來討債的、來報怨的。所以這位店長就在要生產的時候,折磨的一天一夜,沒辦法,生不出來,醫生也找不出一個什么原因,為什么生不出來?那醫生本來是講說,她家人也跟她講說,不然用剖腹。可是這個店長,這位女眾,她偏偏她說,她要自然生出來,她不愿意剖腹。
最后這位沈陽餐廳的這位負責人,這位居士,他就在醫院里面陪伴了他這位員工,這個店長,然后他在旁邊誦《地藏經》為她回向。她這位店長的女眾,在折磨得非常痛苦的時候,后來痛苦不堪的時候,自己發了一個愿說,我愿意代天下所有的母親為墮胎嬰靈懺悔,她講出這個出來。講出來以后就很奇怪,這個小孩子就是可以生出來,已經折磨一天一夜了。
正在快生出來的時候,這位沈陽素食餐廳的這位居士,他剛好就在生產房的隔壁,他在那邊誦經誦到后來休息了,他睡著了,累了睡著。睡著以后,因為他剛好帶了兩個手機,兩只手機,他就夢中在似夢非夢之間,碰到一個小女生穿著白色衣服在醫院的門口走出去。因為她這位店長員工,當時要生產,生產不出來的時候,到醫院去檢查,醫生跟她講,這個小孩子生出來恐怕很難養,她腦水腫,很難養,但是有生命現象,也不能也不算死胎,他說,她是腦水腫,她生出來以后,恐怕要長期的要撫育很困難。那當時這個店長的員工就講說,那要怎么辦呢?因為業障現前了,她的這個素食餐廳的老板負責人就在那邊求菩薩加被,誦《地藏經》回向,希望他的這位店長員工能夠消除這個業障。
結果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她有懺悔,她說,這位店長有懺悔說,愿代天下所有的母親為墮胎嬰靈懺悔,有生出這個力量出來,所以素食餐廳的負責人在似夢非夢之間,看到一個小女生,在產房的門口就離開了,他還問她,夢中問她說,你要去哪里啊?他說,你要去哪里啊?那位小女生竟然跟他回應說,我債討完了,當然走了。她說,我債討完,我當然走了。因為她把她折磨了一天一夜了,讓她痛不欲生,苦不堪言,把她折磨得都比死還難過啊,那個要生產的時候很痛苦,痛徹骨髓啊。結果那個小女生就說了,我債討到,我債已經討完了,我當然就走啊。
結果她走了以后,那個小孩子生出來,一到人間來就死掉了,一出生以后,還沒有生以前還有生命,一生出來就死掉了,隔沒多久,大概時間非常短,就死掉了。她這個重報有轉為輕報,為什么?因為她有懺悔,她說愿代天下所有墮胎的母親向墮胎嬰靈懺悔,她說,我愿意承受所有天下母親這種苦,她發了這個愿出來,我愿意承受這個苦,這樣的愿就化解她的業力,再加上她的素食餐廳的老板也很慈悲,一直幫她誦經回向。所以這個就是為什么死胎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因緣,這個在《入胎經》里面有。
六道是互為眷屬的,在佛學上講,大家都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坐在一起”,誰能知道說,前生不是“互相做過父母”呢?也有“可能做過夫妻,做過兒女,翻來覆去都輪流過”了,“誰知道自己啊”。所以“你對這個朋友不高興,要整他”,要報復他,說不定“整了自己前生的父親,或者前生的兒女”,或者兄弟姊妹。所以佛教我們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任何條件的,為什么?因為佛陀有跟我們開示,說我們的累世里面的父母,我們所流的眼淚像海那么深,所燒的骨頭像須彌山那么高,這個就是這里講的,六道互為眷屬。
業力牽引。佛經告訴我們,有時候不一定看到男女在愛欲的時候才入胎,有些他是怎么樣呢?當你在中陰身的時候,像作夢一樣,忽然間看到刮風,打雷,下大雨,淋濕了,又害怕,就趕快跑,剛好旁邊有草棚、茅棚或是山洞,鉆進去了,出來就是貧窮人家,這也有可能。
那另外一個是愛不重不生娑婆。人到臨死的時候,“最后一口氣”的時候,“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輕的時候都要強。所以在中陰身的時候,在人道投胎的時候,第一念是欲念而來,男女在交媾的時候,跟你有緣的,就算千里之外,“也一樣把你吸過來”,就是“愛欲這一念”,他就“投胎進去了”。
那么有些呢,譬如說有些是,他(她)都是愛欲而入胎的。譬如說你“感覺天氣晴朗”,看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或者“看到一棟建筑物”,一生喜愛,“一進去就入胎了”。譬如說像有些人,你在中陰身的時候,看到一些山水很漂亮,像文昌帝君,我們在前面探討過“情動入胎”,它里面也有講,它本來要往生西方,“予既遷化,將往西方”,可是它剛好“適至洞庭君山”,它到洞庭湖君山那個地方的時候,“愛其勝境”,它突然間看到那個地方的風景非常漂亮。“因少留焉”,就停留片刻而已。“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這兩位仙童就傳達玉帝的命令了,你來做君山的山神跟洞庭的河神。這叫什么?就是由愛欲而入胎的。
所以“貪欲是多方面的”,有些譬如說,“欣賞藝術品、欣賞字畫”,這“是一種貪欲”。所以《圓覺經》上說,“種種恩愛貪欲”,“種種”是包括范圍很廣。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是提到中陰身受身的情形,我們做這樣的補充,主要是愛不重不生娑婆。
再來,這個地方我們看“按”,這個“按”字:
“予初讀佛書。見怨親平等。及怨從親起之說。心竊訝之。迨靜觀事理循環。乃知此種議論。非出世圣人不能道也。就戚夫人言。未有不以呂后為仇。高祖為恩者。然呂后之恨戚姬。皆由高祖之寵眷。迨寵眷漸深。至于欲易太子。而呂后之隱恨。遂不可復解矣。向使高祖當日。以等閑待之。不至若此寵眷。則戚夫人被禍。夫何至于此極也。然則呂后固戚之仇。而高祖亦豈得遂為恩耶。噫。此即怨從親起之說也。(即此便是格物之學。)夫怨也。而從親起。即欲不作平等觀。不可得已。”
這一段其實很重要,它就是在探討“怨從親起”。那如何做到“怨親平等”,等一下我們會探討。
我們看名相注釋:
“出世圣人”就是開悟的圣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些都是“出世圣人”,我們說登地菩薩就是出世圣人,法身大士也是出世圣人,他是超出世間的,入于涅槃的,這叫出世。“圣人”是對凡夫之稱,“大小乘到見道位”以上,“斷惑證理之人”叫做圣人。小乘來講要破見思惑,大乘來講要破塵沙惑,登地菩薩要破我執。在《涅槃經·十一》曰,“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名圣人,有圣戒故,復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舍離,故名圣人。有七圣覺故,故名圣人”。
這一段《涅槃經》里面提到說,什么叫圣人?能夠悟諸法實相,“常觀諸法性空寂”,就是能夠悟諸法實相,能夠悟到這個空性的,都叫做圣人。那能夠有“圣戒”,什么叫“圣戒”?自性戒,“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不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這叫圣人,這要開悟啊,自性的戒定慧,這六祖大師說了,自性戒定慧這叫圣人。能夠證得自性的戒定慧,這個叫做圣人,這也可以稱為圣人。那么“有圣定慧故”,如果有定慧等持三昧的功夫,也可以叫圣人。那么“有七圣財”,證得七圣財,能夠有“七圣覺”的,這個也可以稱為圣人。哪七圣財呢?就是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舍財,就多聞跟舍離,智慧,這七圣財,也可以稱為圣人。
再來,“寵眷”,帝王的寵愛關注。
“向使”,假使。
“等閑”,一般。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按”字的白話解:
我初讀佛書,看到“怨親平等”,和“怨從親起”的說法,心里暗中驚訝。等到靜觀世事循環,才知這種議論,不是出世的圣人是說不出來的。就戚夫人來說,不會“不以呂后為仇”,“以高祖為恩”。就是說以戚夫人來說,不會不以,她一定會認為呂后是她的冤家對頭,她認為漢高祖一定是她的恩人、是她的愛人。而呂后的恨戚夫人,都是因為漢高祖寵愛她,寵愛戚姬,引起了呂后的嫉妒心,因嫉生恨,因嫉生怨。等到漢高祖越愛戚夫人,越愛越深,愛到想要立如意太子為太子,以至于想要改立太子,這個時候已經到呂后的忍耐極限了,呂后的暗恨之情就再也不能解除了,親人就變成仇家了,丈夫就變成敵人了,丈夫就是自己的不共戴天之仇人,這個愛就生恨就生怨,就變仇家,就怨從親起。所以也是很可怕,我們說瞋心墮地獄,貪心墮餓鬼,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當初漢高祖對戚姬比較平淡,也就是說不要那么恩愛,稍微要平等心對待呂后,也平等心對待戚姬,就要保持平等心啦,我們佛家講叫不落二邊嘛。這漢高祖還是沒有智慧,愛欲心太重。他如果當時,漢高祖對戚姬比較平淡,不是如此的十分寵幸,那么戚姬后來的遭殃,怎么會如此慘酷呢?因為戚姬到后來是被呂后,把她用啞巴藥,把她毒成變成啞巴,最后把她手腳全部砍斷,把她丟在豬舍里面,說她是人豬啊,人的豬啊,這么殘酷啊,讓她這樣流血而死,非常殘酷的一個刑罰。但是,呂后固然是以戚夫人為仇,難道漢高祖還會對呂后加恩嗎?這就是怨從親起的說法啊。這里就是“格物”的學問。既然怨從親起,如果不作“平等觀”,就永遠不能解脫了。所以這一段是值得我們好好修學,我們應該怎么去了解“怨從親起”,“怨親平等”啊,這關系到我們,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啦,夫妻都成為怨偶了,來世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以我們要探討第一個就是,如何做到怨親平等,我們先探討這一塊,然后再來講怨從親起。一個修行人要做到怨家對頭和自己的親屬要平等心,“怨放在前面,親放在后面”。另外一個是“怨從親起”,這個怨恨的念頭從哪里來?從親來的。怨是瞋恨心,親是愛欲心。
所以周安士菩薩看到如意太子跟呂后這個公案,他心里也非常驚訝,覺得這很難理解,怎么怨從親起呢?后來他靜心地觀察各種事物的事跟理的循環,因果報應,“才知道佛的這種話是非常正確的”,如果不是出世間的圣人,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了解三世因果、十二因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也是了解老法師講的因果不能同時,因果通三世,有現報、生報、后報,因小果大,因果不空,善惡不能相抵,如果他能夠徹悟這個宇宙人生真相的時候,這個出世間的圣人,他就能夠把世間這種前后因果、錯綜復雜的事情說清楚,他就可以說清楚了。事實上他大徹大悟以后,他明心見性以后,他就六通恢復了嘛,也就有宿命通跟他心通,宿命通就知道了。
所以就戚夫人來說,“在她生前”,她“被呂后所害”,肯定呂后是她的仇人,她也恨呂后,她也認為漢高祖是她的恩人。但是她不知道,呂后恨戚夫人是因為漢高祖對戚夫人寵愛導致的。所以漢高祖要不是對戚夫人寵愛這么深,要把戚夫人的兒子如意太子立為太子,把呂后她的兒子漢惠帝放在一邊,這個呂后這種恨,她內心的恨就生出來了,她就會恨戚夫人。如果漢高祖當時平淡地對待戚夫人,那戚夫人也一樣跟其他妃子一樣對待,那么“這個呂后也不至于對戚夫人有這么大的怨恨”跟“仇恨”。所以戚夫人以后被遭受那種奇禍,就是這種緣故。“所以站在戚夫人的立場,她把呂后看成是仇人的話”,那她又怎么能夠把漢高祖看作是恩人呢?這個剛才我們都有討論過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禍跟福、怨跟親都可以轉化的,“都是無常的”,都在一念之間,都在反躬自省,“所以怨是從親里面開始的”。那我們對親跟怨的本質的空性就要根本的把握,“要作平等的觀”,“平等觀”是什么?要“作空性的觀”。所以無論世間對我們多好,對我們多么仇恨,“要作平等的空性”來觀照,知道佛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為都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既然是因緣所生法的,它就是本身就是空性的東西,它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了解人心是生住異滅,萬法是成住壞空。所以如果能從這樣去覺悟的話,他就很容易轉念,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他就可以轉這個境界。
那么再來我們就來探討,為什么“怨從親起”?就是這一段的重點。那么我們引用是《梁皇寶懺》,因為這一段一直在講“怨從親起”,那為什么怨從親起呢?當然剛才前面有講,用戚夫人跟呂后跟劉邦這個公案。在《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五》<解怨釋結第三>,就是《梁皇寶懺》里面有這一段經文,我們把經文念出來。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一切眾生皆有怨懟。何以知之?若無怨懟則無惡道。今惡道不休三途長沸,是知怨懟無有窮已。第一段經文,我們一段一段解釋。他說今天大家在“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一切眾生”,大家都有怨懟。為什么知道說有怨懟呢?為什么會有怨氣呢?因為如果沒有怨懟,就沒有惡道啦,有惡道就是因為有怨懟啊,冤冤相報啊。現在“惡道不休三途長沸”,就知道怨懟沒有止境,是知怨懟無有窮已。
再來,“經言,一切眾生悉皆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而諸眾生心想顛倒,長寢生死不能覺悟貪著世間不知出要,建立苦本長養怨根,所以輪回三有往來六道,舍身受身無暫停息”。經典上說啊,一切眾生都有心,有心都該作佛,但是“眾生心想顛倒”。“長寢生死”就是在生死里面流轉不停。不能夠覺悟這個世間,不能覺悟,貪著這個世間,不知道出離。
“建立苦本長養怨根”,“建立苦本”就是說,你貪著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不知道求出離,他就會怎么樣?他就會“建立苦本”,叫增長,事實上你得到了名聞利養,也是建立了苦本啊。你貪愛夫妻感情,這也是“建立苦本”,因為你有貪愛就造就這個苦本,你看起來現在是恩愛啊,但是將來是苦本啊。就像剛才我們說,戚夫人跟漢高祖是恩愛啊,如果站在那一世來說他們是恩愛啊,可是站在漢高祖往生以后,呂后就用狠毒的方法害死了戚夫人,所以之前的恩愛變成后面的苦本,這“建立苦本”啊。所以“貪著世間”,貪愛世間,它是后來成就這個苦啊,所以是“建立苦本”啊。
那你“貪著世間不知出要”,也是長養這些“怨根”啊,哪“怨根”?貪瞋癡啊,貪瞋癡就是“怨根”。呂后也是貪愛啊,貪愛權力,她認為說,漢高祖不應該立如意太子,這也是一種貪愛,那就是“怨根”,怨恨的來源啊。呂后認為說,漢高祖太寵愛戚夫人了,這種嫉妒心也是“怨根”,那叫瞋恨啊。所以“輪回三有”,“輪回三有”就是什么?欲界、色界、無色界。“往來六道”,“舍身受身”沒有停止,無暫停矣。
所以這兩段已經把怨懟,怨從親起,為什么怨從親起,都把你點出來了,還是佛有智慧啊,佛家還是圓滿,你看把整個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全部都給你講出來,很簡單,就是不能夠覺悟嘛,“長寢生死”,“不能覺悟”,“貪著世間”,“不知出要”,這四句把它記起來就好了。
以后我們怎么辦呢?我們怎么樣說不要有怨從親起?這四段你要記起來。第一個,你不能夠“長寢生死”。第二個,要覺悟,他說“長寢生死”,所以會“建立苦本”嘛,“長養怨根”嘛,你不能夠覺悟,就會“建立苦本長養怨根”。就像印光大師說,有些人說念佛很苦啊,印光大師說,不念佛將來更苦,他講說不念佛將來更苦,就是“建立苦本長養怨根”。第三個,“貪著世間”,不管你貪什么,廣欽老和尚說,你貪得人間一枝草,輪回有你的份。不管你是貪錢啦,你是貪愛情啦,你是貪恩愛啦,貪子女啦,貪財產啦,反正是名聞利養,就財色名食睡啊,就財色名食睡啊。只要貪這些東西,就是“建立苦本長養怨根”。再來第四個,“不知出要”,你不求出離,不出離三界六道,不求出離輪回,“所以輪回三有往來六道”。
“何以故爾?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暗識相傳無明所覆,愛水所溺,起三毒根,起四顛倒,從三毒根起十煩惱,依于身見起于五見,依于五見起六十二見,依身口意起十惡行,身殺盜淫,口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意貪瞋癡自行十惡,教他行十惡,贊嘆十惡法,贊嘆行十惡法者,如是依身口意起四十種惡”。這一段給你講說,無始劫以來,我們就被貪愛之水所沉溺,起了三毒根貪瞋癡,就變成四顛倒、十煩惱,再從五見生出六十二見,來依身口意造十惡業,這個就是怨懟的由來。
再來,復依六情貪著六塵,乃至廣開八萬四千塵勞門,一念之間起六十二見,一念之頃行四十種惡,一念之間開八萬四千塵勞門,況復一日所起眾罪,一月一年終身歷劫所起眾罪,如是罪惡無量無邊,怨懟相尋無有窮已。而諸眾生與愚癡俱,無明覆慧,煩惱覆心,不自覺知,心想顛倒不信經說,不依佛語,不知解怨,不望解脫,怨怨相報何時解脫,自投惡道如蛾赴火,歷劫長夜受無量苦,假使業極有終得還人道,如是惡人終不改革。
這一段就給你講,怨從親起、冤冤相報的由來就在這里。他說,“依六情貪著六塵”,乃至于廣開八萬四千個煩惱門,再生起六十二見。一念之間,“一念之頃”,造四十種惡,一念之間開八萬四千煩惱門,一天所起的眾罪,一個月、一年所累積的重罪,這樣罪惡是無量無邊的,以至于我們在每天、每個月、每年,我們所跟人家對立的,跟人家結怨的,跟人家爭執的,造成的怨懟,就是冤家,冤親債主,就是怨懟相尋無有窮已,一報還一報。
而這些眾生又偏偏什么?愚癡俱來,就變成沒有智慧,被無明蓋住智慧,煩惱蓋覆本心,不知道覺悟啊。他心想顛倒,不相信佛經說的,他不依佛教誨。他不知道去解怨哪,什么叫“解怨”?老法師跟我們講,只要跟人家說對不起,謝謝你,請原諒,我愛你,就是當下這樣說就好了,就是“解怨”了。你當下做錯事,說錯話,跟人家對立沖突,就當下就懺悔,這叫“解怨”了。“不望解脫”,你不想求解脫啊。這樣就冤冤相報何時解脫,這樣冤冤相報是像什么呢?自己投惡道,到惡道去就像飛蛾赴火一樣,“歷劫長夜受無量苦”,假使這個業受盡了以后,最后有機會得到人身,可是這樣的惡人最后還是不想斷惡修善,不想“改革”。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引用到這里。到最后,我們再引用《梁皇寶懺》的里面的一段經文,“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何者怨根苦本?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常為五塵之所系縛,所以歷劫長夜不得解脫”。這一段就提到說,為什么漢高祖疼愛戚姬,造成戚姬最后慘烈的果報?最后如意太子也被毒死,這什么道理呢?“何者怨根苦本”,這個怨根,怨從哪里來?苦本在哪里?它把問題點出來,講出來了,《梁皇寶懺》里面講出來,“眼貪色”,眼見美色嘛,“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皮膚細滑,柔軟嘛,常為這五塵煩惱所系縛,以至于“歷劫長夜不得解脫”。
又復六親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懟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何以故爾?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所以親戚眷屬亟生責望。這一段,前面這一段很精彩。為什么怨從親起?這問題都講出來了。它說六親一切眷屬其實都是“三世怨根”,你看這一世當兄弟姊妹,討債的,欠錢的,一切怨懟皆從親起。前一陣子我一個朋友的岳母,她的房子借給她媽媽住,她媽媽往生以后,借給她弟弟住,把房子要回來,她弟弟就到法院去告他姐姐,就是一切怨懟皆從親起。后來我就勸我那個朋友說,你跟你岳母講,有福報要分享給沒有福報的人,心量要大,我就這樣勸他。我說,冤家宜解不宜結,要化解怨懟嘛。
若沒有親戚就沒有怨嘛。如果能離開親,就是你不是叫你離開父母親,這個“離親”的意思是說,“離親即是離怨”的意思是說,你必須把那一種貪愛心放下來。“何以故爾”,比方說,它就解釋了,比如兩個人分開住在兩個地方了,兩個人他沒有在一起,他就不會有怨恨之心了嘛。他為什么怨恨?他因為太親近了嘛,太親近以后,他的三毒根互相觸惱嘛,他有他的貪瞋癡,這個人也有他的貪瞋癡,兩個人互相觸惱,所以起了恨心嘛。所以“親戚眷屬亟生責望”,為什么我們說家庭里面親戚,父母啦,兄弟姊妹,兄弟之間,為什么會互相責望呢?“亟生責望”呢?在這里講出來,“或父母責望于子,或子責望父母”,子女怪父母親不給錢,怪父母窮,貧窮,父母親責望兒子不求長進的,等等。“兄弟姊妹一切皆然”,兄弟姊妹也是一樣。“更相責望,更相嫌恨,小不適意便生瞋怒”,小小不如意就生瞋恨心了。
“若有財寶親戚競求”,如果有財寶,就親戚朋友互相競爭追求。貧窮之日初無憂念,又得者愈以得為少,得到了就覺得太少,“愈得愈為不足”,永遠不滿足啊。“百求百得不以為恩”,不能滿足啊,“一不稱心便增忿憾”。是則人懷惡念遂起異心,故結仇連禍世世無窮。推此而言,三世怨懟實非他人,皆是我等親緣眷屬,當知眷屬即是怨聚,這就是講輪回的由來。
時間的關系,這一段我們只能探討到這里,就是為什么怨從親起?這一段講得非常地清楚。我們也很感謝《梁皇寶懺》,梁武帝作這個《梁皇寶懺》,在這里面都把懺悔法門,如何離開,如何能做到怨親平等,都告訴你了。
好,我們今天就探討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3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