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09月15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安士全書》第十三頁,第二行,“不愧孝友”。我們看經文:
“帝君曰。予皇考姓張。諱無忌。事周厲王。為保氏。時王恥聞過失。至于監謗。怒皇考諫諍。竄死番陽。時予尚幼。從母黃氏。迎喪。歸葬河朔。十歲就外學。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篤于教訓。(帝君自言母氏日誦觀經。晚年無疾坐化。益信此時已有佛法。)值宣王即位。詔先朝臣子。死于非辜者。咸錄其后。予稟母命。詣京師。登肺石以自明。有詔復皇考官。謚曰獻。仍以予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逝。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陽。承其后。以慰母心。王母趙氏終。王父尋亦不起。予以孫承子。服斬衰”
這個字不能念衰,要念催。
“服斬衰三年。哀毀聞于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字而不名。”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皇考”,對亡父的尊稱。
“保氏”,古代職掌以禮義匡正君王,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員。“保氏”是古代一種官位、官職,他是負責用禮義來匡正君王的他的言行,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員,這個稱為“保氏”。《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這里面就解釋了,“保氏”是職掌是向君王勸諫,君王的行為如果有偏差,要向他勸諫。另外就是“而養國子以道”,就是太子或是貴族的子弟,教他們仁義禮智信的道理,這個就是“而養國子以道”,而“教之六藝”。這個是“保氏”的意思。
再來,我們看“監謗”,“監謗”,《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這個意思就是當時周厲王非常地暴虐,民眾如果毀謗君王,召公告訴周厲王說,“民不堪命矣!”召公是當時一位忠臣。
我們先來介紹周厲王,周厲王是在公元前八百九十年到公元前八百二十八年,姓姬,名胡,為周夷王之子。《史記》作厲王,西周青銅器銘文作剌王,在文獻中又稱他為汾王。周厲王為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四十九年。厲王在位期間,重用奸臣榮夷公,不聽賢臣周定公、召穆公等人勸阻,“實行殘暴的‘專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讓他們有絲毫言論自由。當時防范民眾到什么程度呢?《史記》記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防范老百姓的這個批評是非,就好像這個防水一樣,“甚于防川”。以至于街上的行人如果互相往來,不敢講話,只能透過眼神來表示意思,這叫當時稱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于是周朝的國勢,國家的國力更漸,“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于是在公元前八百四十二年,民眾聚集,發生了“國人暴動”,“沖進王宮,試圖殺掉厲王,史稱‘國人暴動’”。周“厲王只好逃出鎬京”,就今天的西安,古代的長安,“越過黃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這個地方,在今天山西省霍州市。朝政就由共伯和執政,有一說是周定公及召公代為執政,史稱“共和行政”。周厲王死,周定公及召公立厲王之子靜為宣王。這在這里面,我們會提到的周宣王,也就是周厲王的兒子,那周厲王是個暴君。
我們看下面,“諫諍”就是直言規勸在上位的人。
“河朔”是泛指黃河以北的地方。
“追先志”,追就是回溯、追念。“先志”就是先人的遺志。
“王父”,在這個地方“王父”是他的祖父。在《幼學瓊林·卷二》,“祖稱王父,父曰嚴君”。古代的人稱祖父叫“王父”,“祖稱王父”。“父曰嚴君”,稱父親叫“嚴君”。所以我們稱令嚴就是父親,令慈就是母親,嚴父慈母,這是我們一般的說法。
“宣王”是帝號,他姓姬,名靜,周厲王之子,曾北伐征討獫狁,重振周室聲威,完成中興大業。這個獫狁是漢代的時候的匈奴,在周朝時候稱為獫狁。后來周宣王他完成中興大業,在位四十六年,謚曰宣,周宣王。
“非辜”,非罪,指無罪的人。
“詣”就是前往。
“肺石”,古時候設于朝廷門外的一塊紅色的石頭,赤石,就紅色的石頭。民眾如果有不平,或是有冤屈,要申冤,就到朝廷門外去擊打這一塊赤石,擊石鳴冤。那個石頭的形狀像我們人的肺部一樣,像肺部一樣,故名“肺石”。
“謚”就是依死者生前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一般都是在這些士大夫、大臣,或者是學問家、宗教家,政治人物,他往生以后,死去以后,朝廷給他的一個稱號,這個稱為“謚”。《說文解字》,“謚:行之跡也。”就是他的生前的一些豐功偉業,他的德行,這個叫做“謚:行之跡也”。《禮記·樂記》,“聞其謚,知其行也。”所以你看皇帝給他這個謚的稱號,就知道說這個人在生前他是怎么修持,他的言行是怎么樣,就可以看得出來。
“王母”就是祖母。
“尋”,不久,“尋”就是不久的意思。
“斬衰”,“古代五種喪服之一。用最粗的麻布制成,不縫邊緣”。我們知道古代父母死去以后,服喪三年,所以“服制三年”。“凡是兒女為父母、媳婦為公婆,嫡長孫為祖父母及妻為夫,皆穿此服”,叫“斬衰”。
“哀毀”是居親喪悲傷異常而毀損其身體,這個叫“哀毀”。后來稱居喪盡禮之辭叫“哀毀”。
“張仲孝友”,《詩經·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張仲”是,周朝當時周宣王的一位大將叫吉甫,張仲是吉甫的朋友。“善父母曰孝”,對父母很孝順,“曰孝”,“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所以簡單地說,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個稱為“孝友”。文昌帝君在那一世他的名字,“聞于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大家都稱他叫“孝友”。
“張仲孝友”的意思,就是吉甫當時在招待賓客、飲酒作樂的時候,當時他的好朋友孝友張仲一定在現場,所以張仲是以孝友著稱于當時,是吉甫的好友,這“張仲孝友”,就是同一個人,就是文昌帝君那一世,他的名字張孝友。所以這個題目叫“不愧孝友”,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這個叫“孝友”。當時帝君那一世的名字,他的祖父給他起名字,字叫仲,所以他叫張仲,是他祖父給他起的名字,因為他的父親已經竄死在番陽了。
好,那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帝君說,我的亡父姓張,名無忌,作周厲王的臣子,任保氏職務。當時厲王不喜歡聽批評的話,以至于拘禁說他過錯的人。當時亡父直言勸諫,厲王發怒,將亡父放逐到鄱陽而死。這時候我還小,跟著母親黃氏,回去送葬到黃河以北。十歲時出外讀書,取名叫忠嗣,名忠嗣,字仲,是繼承父親志向的意思。已經成年了,祖父把我當作兒子,取名為仲。母親黃氏,心地慈祥、明察是非,全心全意教育、訓導我。
帝君自己說,母親每天誦《觀經》,就《觀無量壽佛經》,晚年無病坐化,更相信這個時候已經有佛法。因為這個時候是在周厲王的時代,周厲王跟周宣王這個時代,這個時候,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佛教是到東漢明帝永平十年。那個時候佛教還沒有正式傳入中國。但是那個時候,文昌帝君的母親黃氏就已經在誦《觀經》了,而且還晚年無病坐化,所以那個時候應該佛法有進來了,所以它這里才說,更信這時已有佛法。
等到宣王繼位,頒詔前朝臣子,無罪而死的人,都錄取他的后代為官。我稟承母親的指示,到京城登上肺石來鳴冤。宣王頒詔恢復了亡父的官職,謚號為獻,仍用我作保氏。我父親被皇帝追稱為張獻,仍然用我作保氏這個官職。我原有一個哥哥叫允思,不幸早年逝世,母親經常為他傷心,我就把我的次子楙陽繼嗣給哥哥作兒子,就是我們俗話講,過繼給他哥哥作兒子,這樣來安撫母親的心。祖母趙氏去世,祖父也不能起床了。我因以孫承子之責任,身穿重喪之服三年,哀毀的名譽名聲遠近聞名。當時大家以孝友稱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沒有人喊了。
我們看這一段“按”:
“(按)此即詩所謂張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禱于君山之婦。未為母之時。帝君受其拜。既為母子后。彼復受帝君拜矣。然畢竟誰當拜。誰不當拜。是故觀于儒。而后知五倫之方。通于釋。而后知五倫之圓。”
我們看這一段有兩句解釋,名相注釋:
第一個是“觀于儒,而后知五倫之方”。這個“方”就是道也、術也、法也。“五倫”,《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五倫的關系,意思是說,學儒才知道、明白世間五倫關系的道理。這就是學儒,就是這句,“觀于儒,而后知五倫之方”。
后面“通于釋,而后知五倫之圓”,學佛以后才知道五倫的圓滿,“圓”就是圓滿,指學佛方能圓融三世五倫關系的全貌。像老法師講孝字,《說文解字》里面,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這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綿延不絕,所以這個孝道是圓融三世五倫的關系的全貌。
那么這一段“按”的意思,白話解就是說:
這就是詩中所吟詠的張仲孝友的事跡。帝君的母親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禱的女人,沒有做母親的時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后,她反而受帝君來拜了。但究竟誰當拜誰呢?誰不當拜呢?因此,從儒家方面來看,才知道五倫的關系;從佛家上來看,才知道五倫的圓融。
這一段怎么解釋呢?等一下我們會繼續探討。譬如說,站在儒家的立場,帝君先前在君山的時候,它在君山洞庭湖作山神、河神的時候,當時它的母親去祈禱,求子。就是我們前面所探討的“情動入胎”,帝君本來是要往生西方,到達洞庭湖君山的時候,因為那個地方的風景非常地殊勝,“愛其勝境”就是被這個美景所染著了,所以停留片刻。結果在那一剎那,有兩位仙童從天而降,請它擔任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也就是君山的山神跟洞庭湖的水神,湖神、河神。后來它又見到一位婦人,大概三十幾歲,“呼號而來”,來向它祈禱說,“良人”就是她的丈夫,不幸得罪于君王,被竄死在南方,就是這里講的番陽,這里講的,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個,他的父親,張仲的他的父親張無忌,被周厲王貶竄到番陽,“竄死番陽”。
所以這個地方他的意思就是從,如果從儒家來說,一旦出生了,文昌帝君雖然前世它是君山的山神,還有洞庭湖的河神,它在六道里面,它畢竟是在神道,它母親是人道。但是它一旦投生以后,就變成張婦的小孩了,那就必須要拜前面這位女子,要盡這個為子之禮,作兒子的這個禮節,那就必須要拜他母親了。所以從儒家來看,才知道五倫的關系。但是如果從佛教角度,佛教就講三世因果。三世因果,它前世是山神,那個時候它還沒有下凡的時候,還沒有投胎的時候,是張氏去下跪祈禱,下跪祈禱請求山神能夠賜她一個兒子,那后來文昌帝君自己下來了,就君山的山神自己下來了,來做她的兒子啊。所以這個地方才說,如果從佛教來看,才知道五倫的圓融,所謂的圓融就是圓融無礙。
那么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探討五倫的關系。這個五倫,從一世來看,這是儒家的看法,佛教是從三世因果來說,所謂的五倫關系就是互相替代。佛教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果站在菩薩角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對待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所以真正的菩薩永遠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
那我們現在就來討論五倫。這五倫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所以中國文化的根本是什么呢?倫常。中國的民族是五倫的民族。五倫是什么?五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講倫理的關系,人跟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所以整個民族是一家人,五倫做到圓滿,就齊家、治國、平天下了,那就是民族是一家人。所以五倫存在,存于心就是道,是性德,是天性。五倫是最基本、最堅固的團結。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當中,中國是唯一這四大古國目前沒有滅亡的民族,靠什么?靠儒家傳統教育的落實。從家人、朋友、鄰居擴展到國家,國家民族就是一個五倫的社會整體。我們所謂的“四海之內皆兄弟”,整個國家民族要團結像一個人,這是儒家將近兩千年來的教育。
五倫是從夫婦開始,所謂“大道肇端乎夫婦”。所以夫婦,人道有,畜生道也有,餓鬼道也有,欲界天也有。那么夫婦同處一室,室外就是家庭。家庭中有父子、兄弟。家外面就是社會、國家,有君臣、有朋友。不同身份的人,要盡不同的義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這是大家要各盡自己的責任跟義務,大家建立這樣的共識,這個社會才會祥和,天下才會太平。
那么五倫第一條是“父子有親”,父子的親愛不是從哪里學來的,它是天性、是自性本有的。從哪里看?最明顯就是嬰兒出生三四個月,他對父母親會笑,你仔細觀察,父母對他的愛沒有任何條件,全心全意真愛他。小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你看他的眼神、表情,那個愛顯露出來,這就是天性。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都一樣,本自清凈。但是后天的習染,后天的習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變成“性相近,習相遠”,那就變成壞人了,小孩子就學壞,是這樣來的。本善透露出來,這是性德里面的第一德,是純凈純善的。從這個第一德引申出來,再來就是“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父子有親”擺在第一個,是從這個點演變出來,全是愛,不同的層次那個愛等級就不一樣。
“本性生出五倫、五常人類文明源頭”,所有的族群、宗教都是從一個原始點爆發出來。這個原始點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愛心,那叫神之愛。我們說,“神愛世人”,到底是耶穌愛世人呢?還是這里老法師講的神之愛?那我們就要了解了,如果你從事相上來解釋,是基督愛世人,“神愛世人”。其實這個神是什么?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里面本具的愛,那是純凈純善的,這叫神之愛,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天性,那就是神之愛。小孩愛父親,父親愛小孩,母親愛兒子,兒子孝順母親,這就神之愛,這性德。這叫神之愛,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在佛的世界里面,整個極樂世界是個親愛的團體。所以這里才會講說,我們剛才讀到的,“通于釋,而后知五倫之圓”。極樂世界就是一個親愛的團體,它沒有分別啊,沒有分別、執著,是個親愛的世界,十方世界找不到,完全得力于教學。
“父子有親”,連畜生道都有。我們仔細觀察小狗生出來,依偎在它的母親旁邊,母狗旁邊,它母親就愛它了。有一次我們看一個照片,在印度,在印度街頭就被記者捕捉一個畫面,就一只母猴帶著小猴要過馬路,這只小猴大概營養不良,走不動,母猴走前面,小猴走后面。一只野狗大概肚子餓了,想去咬那一只小猴。母猴一看到就反撲過來,跟這只饑餓的野狗互相咬打,最后那一只野狗落荒而逃,母猴成功的把它小孩救回來。這個叫做神之愛,這也叫做父子有親,不用你再教它,畜生道都會啊。所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不是惻隱之心,這叫神之愛,這父子有親是第一德。所以小狗一出生就是依偎在它母狗旁邊,母親旁邊,母親愛它。小鳥在鳥窩里面,老鳥照顧得很周到,也怕它兒女受到傷害,連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也沒有人教它,畜生道也有父子有親,沒有人教它,這是性德。這不是學來的,是屬于自然的。為什么說“通于釋,而后知五倫之圓”?因為是性德,如果你學佛以后,才知道五倫非常圓滿。
我們老祖宗看得出父子有親,真有智慧啊,所以湯恩比博士贊嘆說,古時候中國人最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全世界其他國家的民族找不到。中國教育從父子有親開始,是親愛的教育。教什么呢?第一個就教什么?教保持這種親愛一生不變,教這個。第二個把這個愛要發揚光大。從父母的愛推廣到兄弟,推廣到愛家族、愛鄰居、愛鄉黨、愛社會、愛國家,到最后“凡是人,皆須愛”。這就是發揮到極致了,就把這個神之愛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了,這表示佛教的圓滿。佛教圓滿也包括我們中國傳統儒家所教的,教你第一個,你這種親愛一生不變,第二個,要把這個愛要兼善天下,儒家講要兼善天下,要發揚光大。
所以中國傳統教育是愛的教育,愛的原點就是父子有親。有這樣的教育,社會能不好嗎?能夠不幸福嗎?當然,佛法的愛更大了、更廣了,擴展到遍法界虛空界,對一切眾生沒有不愛的。對這一切眾生是包括什么?包括六道眾生,對九法界眾生,對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的,這種對一切眾生沒有不愛的,這是佛法最究竟的地方,所以佛法愛是最究竟圓滿的。愛心是遍法界,善意是遍法界,就是我們這里講的“通于釋,而后知五倫之圓”的意思,所以老法師就寫,愛心遍法界,善意遍法界,只有大乘佛法肯定了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的,愛一切眾生原來是愛自己,害一切眾生原來是害自己,自他是不二的,自他是一不是二的。
這個地方是我們討論到這段里面有講到五倫,五倫,我們把這段老法師的開示,我們來做一個補充說明。
再看下面這一段“殛罰淫神”。
我們看經文:
“帝君曰。予既為諸山之王。(在周朝末年。)凡所部山川。水旱豐兇。妖祥功過。皆得治之。青黎山神。高魚生。悅部民孫滌女。拘其魂而亂之。(可以拘其魂而亂之。亦可拘其魂而罪之矣。然則所謂銼燒舂磨。且無所施之說。豈非兒童之見。)為鄰封白池龍神所察。予覘之。與女俱訊。既伏其辜。歸其魂。女乃蘇。鞭魚生背三百。黜之。而山下有故孝子吳宜肩。嘗為父刺血寫楞伽經四卷。(觀此。則揚雄劉向。所謂嘗見佛經之說。益有據矣。)壽終三年。未有所受。予為保奏以代之。帝報曰可。自是大小之神。咸知敬畏。”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殛”就是懲罰。
“部”,“凡所部”這個“部”就是管理、管轄。
“妖祥”,兇兆和吉兆。《周禮·春官·眡祲》,“以觀妖祥,辨吉兇。”像鄭玄《注》,“妖祥,善惡之征。”賈公彥《疏》,“祥是善之征,妖是惡之征”。“祥”就是善的一種象征,妖氣,“妖”是惡之象征。
“悅”,再來看“悅”,“悅”就是喜歡。
“部民”,統屬下的人民、縣民叫“部民”,古代叫邑民。
“孫滌”是這位女子的名字。
“亂”,男女發生不正當的行為叫“亂”。
“鄰封”,“封”是疆界,意指鄰近的界地。
“覘”,暗中察看。
“伏其辜”,“伏”是承認、承受,“辜”就是罪、過錯。意思就是承認其罪過。
“蘇”,蘇醒,死而復生。
“鞭魚生”,“鞭”就是用鞭子抽打,“魚生”是山神的名字,指前文高魚生。意思是用鞭子鞭打高魚生,以示懲罰。
“黜之”就是貶降、革職,革除山神高魚生之職,這叫“黜之”,把高魚生這位山神把它免職了。
“刺血”,刺身體某部分出血,來抄寫經典,有些是用舌根的血,有些是用手臂的血,有些是用手指頭的血,來抄經。刺血幾天前,不能吃有鹽巴的東西以及調料,不然的話,這個血的味會腥躁,不可以用,所以刺血抄經,前幾天要停止吃鹽和調料的東西。
再來“楞伽經”,這是漢譯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或稱《入楞伽》《大乘入楞伽經》。“是大乘佛法中綜合了‘虛妄唯識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經典”,也即“說明唯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屬于如來藏學派,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就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經》是禪宗的重要經典,也是法相宗”,法相宗就是“唯識宗”。法相宗的祖師就是玄奘大師,他的弟子也是玄奘大師的傳人窺基大師,都是法相宗的,是講唯識的。“所依據的根本經典”,就是這部《楞伽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經的主要內容”,是談講佛開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這“五法”、“三自性”什么意思呢?“五法”是什么呢?就是“名”、“相”、“分別”、“正智”、“真如”。前面三個都是名跟相、跟分別。這個名就是所說的名字,再由名生出句子,由句子說出一個說法。這是法界中一法有一法的名字,這每一法都有它的名字。譬如說,男生、女生、丈夫、妻子、家庭,這都有它的名字。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他說安給它一個假名啊,眾生就迷惑在這個假名里面。如果你能夠覺悟真相,你能夠明心見性,你就不會迷惑在這個假名身上了、假名上了。所以“名”,它是怎么樣?名是“法界中一法有一法之名”,“法無量”,“名亦無量”。所以《楞伽經》里面在探討就是,五法里面第一個名。
“相”呢?相是心所取的境界的分齊,“名為相”。譬如說紅花、白花,紅白的顏色,這個叫做這是相啊。“意識依之立種種名,又以彼名字言說”,來顯出這個相。譬如說這個光很亮,這是一個相啊,這個光很暗啊,這是一個相啊,安一個名字叫很暗。所以凡是色法跟心法之現象,“皆稱為相”,皆可依之立名,“是故‘名相’相聯,因相立名,因名表相”。
那“分別”呢?關鍵就在這個地方,“無論何法,處在被了知地位的是名相”,“而能了知的心識”即是分別。故能分別是心識,我們也能夠了別,但是問題是我們執著了那個了別,這個雜染了別就是我們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所以基本上被分別的名相它是客觀的。譬如說鉆石來講,鉆石跟礦產是一樣的道理,你的覺知性、你的見聞覺知知道它是鉆石,它是礦啊,鉆石跟礦它是一個名相,鉆石是光芒的。鉆石跟礦是個名相,這個名相本身沒有所謂好壞的問題,它是客觀的,可是你執著以后,你說我喜歡鉆石,我不喜歡礦,那就染著,那這個分別就是染著了,就雜染了。如果你能夠了解一切法畢竟空的話,無所有不可得的話,你就可以透視這個名相,那你就不會執著這個鉆石了。
這個是“名”、“相”、“分別”。
再來是“正智”,這是智慧。
那還再來是“真如”,沒有分別的正智。
這個是《楞伽經》里面在探討的名、相、分別、正智、真如,這是五法。
那五法如何去了解呢?去見到它的真相呢?也就是說你如何,這里講的如何了解它真實如此的本來面目呢?就是要了解這“三自性”。第一個,“依他起自性”,第二,“遍計所執自性”,再來,“圓成實性”。“諸法無自性,即諸法畢竟空”,故三自性就是三無性。三性本來不可立,是為“悟他故”,“設此三自性以說明之”。所以這個《楞伽經》就是在探討這個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那“八識”是什么?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這叫八識。第一個是“人無我”,一個是“法無我”,這二無我。等到你轉識成智的時候,轉八識成四智菩提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人無我”跟“法無我”。
這就是楞伽法門的主要內容,主要是探討這個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我們是簡單說明這個《楞伽經》的由來跟內容,這樣就可以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懲惡保善,賞罰嚴明,叫“殛罰淫神”。帝君說,我已為各山的王,我已擔任了各山的主宰的王這種神職,在周朝末年,所以我屬下的山川哪,我屬下所管的是這些各山、各海水、各河川,還有這個發生的水災啦,旱災啦,或者是農作物豐收,或是農作物歉收,或是這個社會風氣有吉祥,還是有這個妖孽,或者這些民眾跟各神祇的功過啦,這些都歸我來管理。青黎山的山神叫高魚生,它看上了它這個山神所轄的民女,叫孫滌,它把這個孫滌的魂抓走了,跟她發生淫亂。這個地方說,可以抓她的魂發生淫亂,也可以抓她的魂來懲罰她。那么認為銼、燒、舂、磨這些地獄的刑罰,有人說到地獄去受報,有這個銼、燒、舂、磨這些刑罰,這些地獄的刑罰,沒有地方可以實施,這難道不是小孩的想法嗎?
青黎山的山神這樣的淫亂行為,被隔壁的鄰居的白池龍神知道了,白池龍神就報告這一個管理這些各山山神的王,這位王神,這位山王。等于是說,當時文昌帝君是管這些山神,白池龍神就報告帝君。帝君就暗中了解這件事情,把山神跟女子都叫來,讓他們低頭認罪,把女子的魂送回去,那孫家女子就醒過來了,蘇醒過來。帝君就派人鞭打高魚生三百下,罷了它的職務。
這個時候山腳下有一位已經死去的孝子,叫吳宜肩,曾經為他父親刺血抄寫《楞伽經》四卷。從這里可以看得出來,揚雄跟劉向所說的看見過去有佛經的事情,便有根據了。這個是在我們前面有探討過,說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永平十年才進來,那這個時候周朝已經有《楞伽經》了,那么揚雄跟劉向當時就有說,在漢朝以前就可以看到有佛經的事情,那這個就有根據了。那么死了三年以后,這位孝子吳宜肩還沒有授予職務。我就為他保奏上帝,請他來接替高魚生的山神的職務。上帝回答說,可以。從此大小神靈都知道敬畏。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
“六天皆有欲念。但天福愈重。則欲事愈輕耳。山川之神。大抵罪福參半者多。悅女拘魂。理所有也。”
“六天”,這段的名相注釋就是“六天”。六天是欲界六天,就四天王天、忉利天、須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這個地方,這一段“按”:
六天都有欲念,只不過是天福越高,欲念越輕。山川神靈,大抵罪福參半的多,戀女勾魂,是應該會發生的事情。
這個地方我們做一個補充,為什么青黎山的山神高魚生,為什么會勾這個民女孫滌的魂來淫亂她呢?這就是欲界里面所謂的欲,是指五境,色、聲、香、味、觸。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說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前面五個色、聲、香、味、觸,和合之下產生五種欲樂,叫做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其中以性欲為最。欲界是六道所居的,欲界眾生還有淫欲心,欲望的心。從須彌山底越往上,欲心越淡,施淫之法也從重轉為輕了。
在須彌山之上,它欲望越淡啦,但是它還有欲望,它怎么去行使那個欲望呢?以前我們老師跟我講,我也不太相信,我們在學內典研究的時候,老師有跟我們講,他說,天神啦,天神也會談戀愛,但是天神看美女,不需要像我們世間這么麻煩,它們怎么做呢?交、抱、握、笑、視五法,交、抱、握、笑、視這五法而已。笑一笑,那個淫的行為就完成了;看了一下,那個淫的行為就完成了;或者握一下,那個淫的行為就完成了;或者抱一下。這個叫交、抱、握、笑、視五法,這是這個欲界的天神。我們所謂的人間,因為剛才講說須彌山底越往上,所謂人間及地居天人的情愛之事為交媾,往上天界則分別是擁抱、握手、相視而笑、暫時相看,這樣就可以完成。換句話說,往上的天界的天神,它是只有擁抱、握手、相視而笑、暫相視看而已,暫時相看而已。第一那個交,那個交就是人間所做的情愛的事情,交媾,這叫交媾,我們就所謂講的淫欲的行為。
我們這一段就說明到這里。
接下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降嗣赤帝”,這一段非常精彩,跟后面那一段,這一個“邛池化龍”,這兩段都很精彩,都在講因果。
“降嗣赤帝”
我們看原文:
“帝君曰。予見秦任酷法。視民如草芥。乃飛章奏帝。愿以化身。援天下于涂炭之中。躋斯民于和樂之地。奈何帝命。以予為赤帝子之后。玉音可畏。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監生大神。逼予受生。于云霄間。下視人間。見火秦之后。宮闕鼎新。漢帝方與戚姬晤語。監生謂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縱目間。為監生所擠。(此即中陰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墮于帝側戚姬之懷。(凡人托生。必見父母會和。若是男胎。于父生瞋。于母生愛。若是女胎。反此。至于南洲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間生天上。天上生人間。善道生惡道。惡道生善道。各有形相。詳載藏經。不能俱述。)恍然而覺。帝以予神骨相似。舉動不凡。甚鐘愛予。晚年欲以予為太子。既不果。帝萬歲后。卒為呂氏所殺。予母之死。尤被酷毒。(須知張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為率然之相。盡吞諸呂而后已也。(后果化蛇。可見一切惟心造矣。)”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降嗣”,“降”就是落,下也。“嗣”就是后代,嗣子就是帝王或諸侯的嫡子。意思指下凡作帝王的兒子,叫“降嗣”。
“赤帝”,“赤帝子”就是劉邦,漢高祖。在《史記·高祖本紀》里面有記載,“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愿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舊謂漢以火德王,火赤色,因稱劉邦為赤帝子。
這一段《史記·高祖本紀》里面記載,漢高祖劉邦在還沒有稱帝以前,有一天喝醉了酒,夜間就行走在沼澤中,他派一個人先走前面來做探路。走前面這個人就回報說了,他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擋路啊,希望我們還是不要走過去,等下被蛇咬,我們還是走別的路吧,“愿還”。漢高祖就喝醉酒說了,“壯士行,何畏!”“壯士”,我們都是壯士,我們在行的時候,有什么好怕的呢?乃至于走到前面去,就拔開劍,把劍拔出來,就把這條大蛇就斬斷了,這個蛇就分成兩段了,這個路就攤開了。再走幾里以后,因為實在是醉得太厲害,就倒在路邊睡著了。
后來有人就走到這個這條蛇擋路這個位置,就看到一個老婦女在那邊哭了,晚上在那邊哭啊。這個人就問她說,你哭什么呢?老婦人就說啦,有人殺了我的兒子啦,所以我就哭啦。那個路人就問她說,你的兒子為什么被殺呢?老婦人就說了,老婦人就說,我兒子是白帝子啊,它化為一條蛇,擋在路上,就是被赤帝子斬掉啊,斬死啦,所以我才哭啊。
可見這個赤帝子跟白帝子都是天上的神,它們在天上也有怨結,但是它們已經到人間來,這個赤帝子已經到人間來,變成劉邦了,那白帝子它化成一條蛇要擋。也就是說,這位白帝子,這位天神,化成一條蛇要擋劉邦的去路,它應該是跟赤帝子有結怨,結果沒想到赤帝子把它斬死了,所以這個老婦人就哭了。所以以前稱漢為火德王,火是代表赤色的,所以因此稱劉邦為赤帝子。
我們再看下面,“涂炭”,生靈涂炭,涂炭就是“陷于涂泥炭火之中”,比喻民眾、人民處境困苦,叫生靈涂炭,這個地方講“涂炭”就表示處境困苦。
“躋”就是登上、升上。
“玉音”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話,帝王的言語叫“玉音”。
“俄”,“俄”就是須臾、片刻。
“九天監生大神”,在《道藏》里面有記載,“當有九天監生大神,招神攝風,遂生賢子。于其生產之時,太乙在門,司命在庭”。這個“九天監生大神”是主管投生的神。
“逼”,“逼”就是侵迫,就逼迫。
“火秦”,“火秦”的意思就是,當時項羽火燒秦都咸陽,咸陽城,在《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個月不滅,火三個月不滅。當時項羽他在攻打咸陽的時候,把秦始皇的兒子子嬰,把他殺死,他已經投降了,把他殺死,放火燒秦朝的宮殿,燒了三個月,火還不能滅掉。這個是“火秦”的意思。
“宮闕鼎新”,“闕”就是宮門外的望樓。“宮闕”是指天子所居的宮殿。“鼎新”,更新、革新。意思是說,新朝代的皇宮剛剛落成了,所以“宮闕鼎新”表示新朝代要產生了。所以你看這個新朝代要產生的時候,天界已經知道了,它們已經看到了。
“漢帝”是指漢高祖劉邦。
“戚姬”,“戚姬”就是人名,漢高祖的寵妃,叫戚姬,寵姬,叫戚姬。她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如意太子趙王,漢趙王。漢高祖每一次要立儲君,就是立這個如意太子,因為他的神骨很像漢高祖,“神骨相似”,他的身高、個子,他的骨相很像漢高祖,所以想要立這個如意為儲君。可是呂后反對,還有張良,這里講的“張良四皓”,這四位隱士反對,所以就沒有立如意太子為儲君。高祖駕崩以后,“呂后酖趙王”,“酖”就是以毒酒來毒殺趙王。把戚夫人喂啞藥,這個我們后面會討論到,她把她喂啞藥以后,把她剁成這個,剁手剁腳,把她丟在豬舍里面變人彘,這叫人彘,將她的耳目手足都砍斷了,稱為人彘,就是人的豬啦,人彘。
再來,“中陰身”,這個地方講,“此即中陰身矣,帝君特未知耳”,那時候帝君還沒有降生在赤帝子的兒子的時候,當時在天上,被九天監生大神把它擠下去,這個時候它是在中陰身的狀態。
我們現在就探討中陰身,這個很重要,這個中陰身很重要。在藏教里面有一本叫《中陰身救度法》。我們知道在《了凡四訓》里面有談到,極善極惡之人不受定數控制,就極善跟極惡的人,大善跟大惡,他不受定數的拘束,直接大善的往生極樂,大惡直接被黑白無常拘提到、抓走到地獄去。一般都會經過中陰身,就是“中有”,人死后還沒有投胎以前,還有一個微細的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這個“化生身”就是中陰身。這中陰身在最初四十九天之中,每七天一個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這叫中陰身。我們說,這個身體是一個房子,在這個房子要離開的時候,到另外一房子還沒有進去以前,這個過程叫中陰身。
我們來探討中陰身,在《印光大師文鈔·卷一》<復范古農居士書二>,這個在《印光大師文鈔》第一百八十五頁里面有提到這一段,印光大師特別講中陰身,他是<復范古農居士書二>。印祖說,“中陰者,即識神也”,中陰身就是識神,佛家講神識不講靈魂,就是我們講的,我們的阿賴耶識,“即識神也”。“非識神化為中陰”,不是說識神轉成中陰,不是這個意思,不是“識神化為中陰”。就是所謂的,“即俗所謂靈魂者”,就是一般民間講的靈魂。“言中陰七日一死生”,一般來說,中陰身是七天一個生死,所以我們總共是七七四十九天,七天一個生死。“七七日必投生等”,最慢七七四十九天一定去投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執”,印光大師說,我們也不能夠執著這個東西,“不可泥執”。
“中陰之死生,乃即彼無明心中,所現之生滅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論也”,印祖這個意思是說,中陰身,他是一個識神,他一個生死,他這種生死就是什么?他無明心中所現的生滅相的意思。所以中陰身七天一個生死的意思是說,他的無明煩惱所現的生滅相而已,你不可以把它當成像世間人說,活了一把年紀了,后來死掉了那種死生,不能這樣說,不能用這樣去論,印光大師說不能用這樣去論,他只是無明煩惱的一個生滅相,大概七天是一個死生。第二段,“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三途六道中去,遲則或至七七并過七七日等”。中陰身去受生,快的話,大概一彈指,就“向三途六道中”去投生了,最慢的要到七七四十九天,甚至過七七四十九天,就會去受生了。“初死之人,能令相識者,或見于晝夜。與人相接,或有言論。此不獨中陰為然。即已受生善惡道中,亦能于相識親故之前,一為現形”。這段的意思是說,人剛死掉的時候,“初死之人”,他能夠讓他跟他相識的人,譬如說入夢,能令相識者,或見于晝夜,有時候白天或是晚上給他看到,或見于晝夜。“與人相接”,他可以跟人對話,但是對話是用意念,他不是用講話,是用意念。“或有言論”,或有談論。
這個我舉兩個例子,“或有言論”這兩個例子。譬如說,我曾經有去跟蓮友的父親助念,她父親是因為癌癥死掉,我這位蓮友是住在臺灣省宜蘭縣羅東鎮,我到那邊去幫她誦《地藏經》。誦完以后我回到臺北,回家了,回到我景美的家了。那天晚上我就作一個夢了,因為我在景美的家是兩層樓的,我睡在一樓,那外面是有窗戶,晚上半夜,我就見到我這位蓮友的父親在窗戶那邊跟我講話,他叫我誦《地藏經》回向給他。
后來我第二天早上醒來,我也沒有馬上去誦《地藏經》。到第二天晚上,他又跟我太太托夢,叫我太太跟我講,也是希望我誦《地藏經》回向給他。但是我第二天早上起來,我并沒有告訴我太太說,這位蓮友,王姓師姐這位蓮友,她的父親來找我。他只在窗戶旁邊跟我講,我就知道他的意思是說,叫我誦《地藏經》給他,而且我在夢中也知道,他是我那位王姓蓮友的父親。這個就是很奇怪的事情,他也沒有跟我講話,但是我夢中就知道說,有一位鬼道眾生、冥界眾生在我窗戶旁邊,那我知道他是王姓蓮友的父親,我就知道,這是很奇怪的事情。那他也知道我家住哪里,這是我們比較好奇的地方。那因為我第二天沒有馬上誦經,它第二天晚上又跟我家師姐托夢,請我師姐跟我講,所以后來我就誦給他了。
這叫做什么?“或見于晝夜。與人相接,或有言論。此不獨中陰為然”。“即已受生善惡道中”,它在鬼道,它一樣可以來跟你談,來跟你相接,來跟你談論。不是只有中陰身來,他已經去受生到善惡道中了,他一樣可以來托夢。“亦能于相識親故之前,一為現形”,他可以跟你認識的,在你夢中現形給你看,“一為現形”。所以這種情形有兩種,一個中陰身,一個是他已經到善惡道去了,譬如說到鬼道。
那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懺云老法師講的一個公案,在我們臺灣省南投。有一位老菩薩她辛辛苦苦存了一輩子的錢,買了二十兩黃金。二十兩黃金藏在哪里呢?藏在墻壁里面封起來,沒有人知道。可她不曉得無常迅速,出去被車子撞死了,往生了。她兒子不知道有二十兩黃金藏在墻壁里面,她就來跟她兒子托夢,她,兒子啊,也是用意念,兒子,有二十兩黃金在墻壁里面,你把它拿出來啊。兒子一敲開,果然里面有二十兩黃金。這位老婦人她的兒子把這個公案故事講給懺云老法師聽。
可見這位能夠入夢的這位老菩薩,她應該是這里講的中陰身,“初死之人,能令相識者,或見于晝夜”,剛死的人,她在中陰身的狀態,可以讓她的兒子知道嘛,“能令相識者”就是她的兒子,親眷屬,跟他做接觸,然后跟他談話,“或有言論”。
再往下看,“一為現形。此雖本人意念所現,其權實操于主造化之神祇。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滅,及善惡果報不虛耳”。這個地方印光大師就說了,為什么這個人在中陰身,或者生于善惡道中,他可以現形呢?因為雖然是他本人的意念所現,是沒有錯,但是也要善神在旁邊幫忙,其權實操于主造化之神祇,還是要怎么樣?要有造化之神來幫助他。以便彰顯人死后神識是不滅的,“神明不滅”,以及善惡果報是真實不虛。
再看下面,“否則陽間人不知陰間事。則人死形既朽滅,神亦飄散之瞽論,必至群相附和。而舉世之人,同陷于無因無果,無有來生后世之邪見深坑”。印光大師說,如果不借這些公案來說明,這些中陰身來托夢,善惡道眾生來托夢,如果不這樣來作證明的話,那么陽間的人怎么會知道陰間的事情呢?他們認為人死了就“形既朽滅”,人死了就是火化,剩下骨灰,那神識也飄散了,“神亦飄散之瞽論”,這種不正確的邪見,大家就會群相附和,大家就會以訛傳訛,互相地渲染這種邪知邪見。“而舉世之人”,大家都陷在,陷于無因無果,無有來生后世的邪見深坑。
再看下面,“將見善者則亦不加惕厲以修德,惡者便欲窮兇極欲以造惡矣”。印光大師說,我們看到這樣的感應,那么我們就知道,行善一定有善報,我們就要更加警惕,要惕厲,人死以后變鬼哦,人失去人身就沒有機會修行了喔,人死以后,就沒辦法跟陽世的人溝通了,那是要有造化之神來幫忙、來協助,那我們就更加要警惕、要惕厲自己,要努力修德,希望能夠往生善界,往生極樂。那造惡的人,他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后,他就不敢“窮兇極欲以造惡矣”,他就不敢怎么樣?無惡不作啊。“窮兇極欲”就是為所欲為,不怕因果。
“雖有佛言,無由證明,誰肯信受”,縱使佛說的,在經典上說得這么清楚,誰來證明呢?誰來接受呢?所以末學,學人這幾年講《感應篇匯編》,講了五年,很多人受影響,很多人敬畏因果,很多人因而吃素。學人這次到新加坡去講課,新加坡的很多蓮友、民眾都從YouTube里面去聽聞學人在講《感應篇匯編》里面的因果教育的理跟事,他們說他們得到非常大的受用。所以我在這一次到新加坡,九月七日到九月十三日,到新加坡一共講六場,每一場都爆滿,少則二三百人,多則五六百,七八百人,甚至到七百人,每一場,場場爆滿。這個就是這里講的,雖然佛經有一直說這些證明,可是誰肯信受,必須要說出來啊,要講這些因果教育的故事出來。
“由其有現形相示等,足征佛語無妄,果報分明”。你講出這些因緣果報的故事以后,這叫做佛說的沒有虛妄啊,“佛語無妄”,果報是分明,真實不虛。“不但善者益趨于善,即惡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決烈”。不但為善的人他更加地去積極行善,造惡的人他的心就被這樣的一個因果教育的情跟理所折服,而不至于到十分決烈,就是無可挽回的這個地步,也不至于到這個地步。
“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現身于人世,陽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輔弼佛法,翼贊治道。其理甚微,其關系甚大。此種事古今載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權之所自,并其事之關系之利益耳”。印祖說,天地鬼神都是要讓世人知道說有這些事情,六道真的有,輪回真的有,因緣果報真的有,所以才有這些亡者現身在人世間,所以世間的、陽間的人他的神識在幽冥受報,受到懲罰。
這些故事都有,有很多回魂的。譬如說,我曾經講過一個公案,我們桃園地方法院有一位書記官就被黑白無常抓到陰間去,后來回魂了,這叫“陽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輔弼”,像這樣的都可以幫助佛法,也能夠協治這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治理跟管理民眾,法律的維持。這個道理雖然是很微小,但是它關系重大。那么像這種故事,古今書籍都有記載。譬如說,紀曉嵐所編輯的這本紀曉嵐說故事,《閱微草堂筆記》,這里面就很多像這種的。紀曉嵐是清朝的名臣,他寫了一本《閱微草堂筆記》。這種事都記載在這里面。但是,像這種古今的一些因果報應的書籍里面,他也沒有詳細地來解釋這些故事的理以及它的利益道理,他沒有說出來。
我們來看下面,“中陰雖離身軀,依舊仍有身軀之情見在”。印祖說,中陰身雖然他已經沒有身體了,但是,他還有這個身體里面的見聞覺知的這種情執還在。“既有身軀之情見”,他還是有中陰身,中陰身他還是有這個在世的時候那時候的情執,那個習氣都還在。“固須衣食而為資養”,所以有時候要給他祭拜飯菜,他也會來吃,“固須衣食而為資養”。
譬如說,我在基隆凈宗學會講《金剛經》的時候,有一位老菩薩叫阿英姐,阿英菩薩,我每次去講《金剛經》,她就是煮素食來,這個等于說提供給我一個午齋。她的女兒嫁的丈夫不良,不是非常地賢良。她這個女婿到中國大陸去做生意,在中國大陸又認識了其他女子,所以回到臺灣就毆打我們這位阿英菩薩的女兒,在臺灣,法律來講就叫家暴。所以醫生看不下去了,替她的女兒申請家暴。
后來她的女婿到基隆的長庚醫院檢查身體,檢查出來說是癌癥,他不相信,因為他是壯年,他認為他不可能生病。那阿英菩薩就跟他講說,不然你到林口長庚醫院繼續檢查,檢查還是癌癥。這個時候,他面對這種生死無常,就產生恐懼了。那阿英菩薩就度他念阿彌陀佛。有一天,阿英菩薩到基隆凈宗學會去煮素食,他就起來見不到他岳母,就說,誒,阿彌陀佛今天怎么不在?阿彌陀佛怎么沒有來教我念阿彌陀佛?那后來他要往生前就跟他岳母講,他說,最近有兩批法船要來接人,我是第二批的。因為他后來已經懺悔,痛改前非了。他說,第一批是別人,不是我,我是第二批的法船。后來,他講的日子,阿英菩薩去查證,果然附近有人往生,也是學佛人。那他是屬于第二批。
那天要往生的時候,阿英菩薩有這種預感說,她女婿今天會走。所以她的女兒是在幫人家清潔環境的,打掃環境,那一天她就跟她講說,你今天不用去打掃,你丈夫可能今天會走。她女兒說還是堅持要去做事。結果沒想到佛菩薩安排,她到這個雇主家里,雇主叫她回來不用打掃。回來以后,剛好她丈夫斷氣。那阿英菩薩就在家里幫他念佛、做七、提供飯菜,就這里講“固須衣食而為資養”,他還是中陰身,還是需要吃飯。結果他那個小女兒,就參加祭拜的時候,她因為小女兒心比較清凈,在午供的時候,她就告訴她祖母說,我有看到爸爸來吃飯菜,就是來聞那個味道,就是這里講“固須衣食而為資養”。
“以凡夫業障深重,不知五蘊本空,仍與世人無異”,就是凡夫,中陰身也是凡夫,他業障深重啊,他不知道五蘊本空啊,所以仍然跟世間人沒有什么不同。“若是具大智慧人,則當下脫體無依”,如果是大智慧的人,他當下轉識成智,了解四大五蘊本空。“五蘊空而諸苦消滅,一真顯而萬德圓彰矣”,當下轉識成智,帶業往生極樂世界,雖然他沒有辦法斷這個煩惱,但是至少把煩惱伏住了,這樣叫“五蘊空而諸苦消滅”。
再下面,“其境界雖不必定同,不妨各隨各人之情見為資具。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與衣之心。其大小長短,豈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見,并彼亡人之情見,便適相為宜。此可見一切諸法,隨心轉變之大義矣”。印光大師說,中陰身所見的境界不一定說要完全相同,隨各人他的情執,他的見惑、情見不同而來作為幫助。
譬如說這些亡者要叫你燒衣服給他,燒冥紙或是燒衣服給他等等。像我們臺灣的民間習俗,有些民間習俗還會怎么樣?還會燒轎車、房子給他了,用紙去做的別墅啦,轎車等等,賓士車,甚至還有印鈔票給他,這都是民間習俗。但是印光大師是針對焚燒冥衣,就是他陰間要穿的衣服。活人怎么樣呢?大概是我燒一件衣服給你這個心。但是這個衣服的大小長短,不可能剛剛好。但是這個人,這個生人,就是活的人要燒給他的,他的看法跟亡者的看法,“情見”,大概能夠稍微“適相為宜”,就是稍微可以接近,這樣就可以了。“由此可見一切諸法,隨心轉變之大義矣”。
那么這一段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什么?到底要不要燒這個冥衣?所以印光大師說,燒這些冥紙,鬼道眾生需要,但是我們佛教徒不贊成也不反對,不贊成也不反對。
那至于燒冥衣這件事情是,我有一個故事,就是我小時候,我的二舅媽她是原住民,她是在年輕的時候在我外祖母家廣場曬稻谷中暑,中暑以后,送到羅東的醫院去急救,后來就是死掉了。但是她中暑的時候,她脫肛,褲子里面都有糞便尿液。所以她在中陰身的時候,她就來附在我三舅媽的身上,我三舅媽在睡覺,半夜的時候被我二舅媽附體。附體以后,我三舅媽就坐在床鋪上,喃喃自語,講出來聲音變成我二舅媽的聲音。
因為我二舅媽生前跟我爸爸感情很好,因為她是原住民,所以我爸爸就會拿那個時候的新樂園香煙還有米酒送給她,所以她跟我爸爸私交非常好,感情非常好。那么這個事情她就來交代,我爸爸就帶著我去外祖母家,我父親就跟她溝通。比較奇怪就是說,我三舅媽講話的語氣全部變成我二舅媽的聲音,我三舅媽平常講話的聲音語調全部都變了。
二舅媽就跟我父親交代說,她兒子還小,我二舅不能再續弦,不能再娶太太,后娘會欺負小孩。我二舅到后來往生前都不敢娶太太。那后來就有交代這個事情,說她褲子里面都是糞便,交代我父親跟我外祖母能夠燒一件衣服給她。就是印光大師說的,這個地方講“如焚冥衣”。所以確實有這個情形發生,因為這是什么?亡人的情見,她的情執跟她的知見。后來第二天我問三舅媽,我說,你昨天晚上有沒有說什么話?她跟我講什么?沒有,我昨天晚上睡得很好。那我就不敢再說了,因為她被我二舅媽附體。
再來,“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為中陰”。印光大師說,人死了以后,還沒有受生在六道里面,這個叫做中陰身。“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則不名中陰”,如果已經去投生到六道中了,那就不能叫做中陰身。“其附人說苦樂事者,皆其神識作用耳”,中陰身如果附體在人上說,他的苦他的樂的事情,那都是神識的作用。“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于胎中”,所以如果去受生到六道中,就不會再來說,附體說他有苦樂等事,為什么?因為他去受胎的時候,他神識必須跟父精母血,父母的精血和合,他不可能再來附人說苦樂的事情,因為他的神識已經在胎中了,神識住于胎中,受生于胎中。
“生時每有親見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時,代為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這個就是老和尚講所謂的奪胎。就有時候有看到,人要懷胎的時候,有看到一個人走到母親的房間里面去,那么那個人,譬如說倓虛老法師,當時他要去投胎到他母親的色身的時候,他在夢中跟他母親講說,你房子借我住。他母親說,要我們家男人同意。當時他母親就跟倓虛老法師的父親說,她看到一個印度的梵僧,就出家人,來夢中跟她講話。就是“親見其人之入母室”,就走到他母親的房間了,就是他父母親正在交媾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就進去了。有些是有人代受胎,等到他胎成了時候,要生出來的時候,他本識才進來,代識者就離開了,代他受胎的那個人就走了,那個識就離開了。
再下面這一段,我們把它念出來,“《欲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頁,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此問。原答頗不中理,光為之改正,當查閱之。原答云,譬如雞卵,有有雄者,有無雄者。未有識托之胎,如卵之無雄者也。不知卵之無雄者,即令雞孚,亦不生子,何可為喻。光只期理明,不避僭越。故為居士陳其所以”。
這個中陰身我們再做一個總結,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做一個結束。印光大師說,“三界諸法,唯心所現。眾生雖迷,其業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道力不思議處。光近十余年,目力不堪為用,故于經論不能廣引以證。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見,以取罪戾也。死生,眾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權。愿閣下不惜廣長舌,以因果報應為轉煩惱生死,成菩提涅槃之一助。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這一段印光大師在講中陰身的事情,他說,“三界諸法,唯心所現”。眾生雖然迷,但是他的業力也不可思議,但是他的心力也不可思議,諸佛神通道力也不可思議。再來印光大師講,死生這件是大事,眾生的大事,因果是教化的大權。他剛才回復范古農居士,印光大師希望他,希望范古農居士出廣長舌相,以因果報應來幫助眾生轉煩惱生死,成就菩提涅槃,那么這樣,佛門就幸甚,眾生幸甚。
這一段我們就說到這里。
再來看下面,“恍然”,模糊不清。
“神骨”就是神韻風骨。
“呂氏”就是呂后,漢高祖的皇后呂雉。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圓澤之母,懷孕三年。殆即此種情事耳。此約常途通論。須知眾生業力不可思議。如凈業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現凈土。惡業深重者,人臥病而神嬰罰于幽冥。命雖未盡,識已投生。迨至將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體。此理固亦非全無也。當以有代為受胎者,為常途多分耳”。
這一段印光大師引用這個圓澤禪師的故事,就是我在編這一本《現代因果報應錄》里面〈輪回篇〉里面的第一篇,“三生石上話前因”。里面就是講到唐朝代宗,唐代宗,當時河南洛陽有一間佛寺叫惠林寺,這是光祿卿李憕的府第,他的兒子李源捐獻出來成為佛寺。因為安祿山叛變,東都洛陽被陷,李憕據守府中,不肯降賊,因寡不敵眾而被殺死。他的兒子李源年少的時候是一個貴族子弟,生活豪奢,交游廣闊,嗜好音樂,喜歡歌唱,在當時有點名氣。但是自從他父親李憕死后,他心中非常悲痛,發誓不做官、不娶親、不吃肉,獨身住在惠林寺中五十多年,成為在家修行的居士。那寺中的住持就是圓澤禪師,他很會經營寺產,且懂得音樂,跟李源成為知交好友,兩人整天就相對交談,總是說個沒完。
有一天,他們兩個相約要去游四川峨嵋跟青城二大名山。李源想要從湖北坐船經過水路溯江而上,進入四川;圓澤禪師要取道陜西的長安跟斜谷,要走陸路,不走水路。兩人意見相爭了半年。李源的心事,因為李源不想經過京城,他不想走陸路經過長安,因為他父親被殺的事情,他一直很掛礙。那圓澤禪師想,圓澤的心事,李源不知道,為什么?圓澤禪師就是怕走水路會碰到他的母親,所以李源堅持要走水路,圓澤禪師一直沒有答應。但是經過半年,因為李源是功德主,圓澤禪師不得不隨順李源,所以就坐船。
到四川南浦的這個地方的時候,要上灘了,天快黑了,就看到在岸邊有一個穿花緞衣褲的婦人,拿著瓦甕在那邊要取水,圓澤禪師一見到她,就流著眼淚說,我不肯走水路,就是因為怕遇到她了,怕遇到她了。李源就很吃驚,他說,我們一路看到很多婦人啊,怎么你會,為什么怕這個穿花緞衣褲的婦人呢?他說,她已經懷孕三年,就在等我來,不肯生出來,現在已經遇到了,我也沒辦法逃了,就去投胎了。你以符咒跟我相助,催生,幫我料理后事。三天后,你來王家看我,我跟你一笑作證明。過了十三年以后中秋夜,你到杭州天竺寺外等我,我們再度相見。圓澤禪師先預告。
李源聽到這段話以后,心中很后悔,又很難過,一邊流著眼淚,一邊為圓澤禪師準備沐浴,更換衣服,一切完畢以后,到了傍晚,圓澤當真死了。李源使用催生咒,后來王氏就生出一個男嬰,這就是圓澤的第二生。等到三天后,李源去探訪他,抱出嬰兒一見,果然一笑,李源就淚流滿面。接下來,李源就無心情游四川了,就回到洛陽,到惠林寺才知道說,圓澤禪師已經寫好遺書,交代他的徒弟交給李源。
十三年后,他到杭州天竺寺,就聽到水井旁邊傳來歌聲,看到一位十幾歲的牧童,頭上挽著雙髻,穿著短衣,騎在牛背上,手持竹棍敲打牛角唱山歌,“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圓澤禪師就說了,前世我是圓澤禪師,經過這一世我已經變牧童了,已經三世了,但是還是我這個舊精魂,還是我這個沒有開悟的神識啊,我這個神識一般叫靈魂,還是這個舊精魂啊。悟了話,就是我們這個自性,迷的話就是靈魂啊,神識啊。“賞月吟風莫要論”,輪回的事情是很可怕,就不要再談這些風花雪月了。那么你是我過去生的功德主,“慚愧情人”,為什么叫“慚愧情人”?因為沒有覺悟嘛,為什么叫“情人”呢?因為沒有覺悟還是有情執嘛。你遠來相訪。我雖然身已經變成牧童身了,但是我的本性還是不生不滅啊,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此身雖異性長存”。
李源一聽就知道說,這就是圓澤禪師啊,牧童就是圓澤禪師啊,他說,澤公你好。牧童遠遠地回答說,李公你真有信用啊,這么遠來辛苦你了,不過你的俗緣還沒有了啊,請你不要過來,我們兩個前途不同,不能接近,你要精進修行啊,不墮落的話,來生我們還會相見,珍重。牧童就轉了牛頭,唱山歌離去,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這個看起來是,聽了以后真的是心非常地悲傷凄涼啊。他說,“身前身后事茫茫”,沒有覺悟啊,未生前我是誰,生后我又是誰啊,真是“身前身后事茫茫”啊,迷迷茫茫來投胎,又迷迷茫茫地離開人間。“欲話因緣恐斷腸”,想要想說前生我是禪師,你是李憕的兒子,我們曾經在惠林寺修行五十年,講這些修行的因緣,我們談論音樂的因緣,“欲話因緣恐斷腸”,真是讓人家斷腸,讓人家悲傷至極啊。“吳越山川尋已遍”,“吳越”就是浙江,江南這些山川,我們都已經去走遍了,我們也都去旅游過了,那又如何呢?“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我卻是在這個要往瞿塘江那個方向,就是四川那個方向,船靠岸以后,我卻是在那邊舍報啊,在那個地方遇到我今生的父母啊。
那么后來離開以后,李源回到洛陽,果然兩年后,大臣李德裕向唐代宗保薦,李源為忠臣之子,是盡孝,給他恢復官職,要封李源為諫議大夫。但是李源他以未能了脫俗緣,就表示說,剛剛講圓澤禪師,這個牧童已經先,跟他先預告,說你俗緣未了,就是這個意思啊。但是李源后來確實看破世情,淡泊名利,不肯就職,老死在惠林寺中,死的時候,已經八十歲了。
這就是末學把這個“三生石上話前因”,這個故事是我很早就看了,我很喜歡,“三生石上話前因”,就講輪回的故事,在《現代因果報應錄》里面。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印光大師這個中陰身我也沒有辦法全部講完,下一集,我再從這邊繼續探討下去。這個中陰身很值得我們探討,我們一定要去了解,中陰身到底是什么?當然我們不希望你經過中陰身,最好你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假如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你沒有往生天道,你會經過中陰身,那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們務必要了解。下一次我們再繼續探討中陰身。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2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