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11月03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經(jīng)文六“容人之過”,經(jīng)文七“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好,請各位同學(xué)翻開課本第三十九頁。我們上一集講到“容人之過”(發(fā)明)的第二段,我們把經(jīng)文再朗誦一遍:
“孔子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又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圣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自求其過耳。自求其過。則時時反己。無暇責(zé)人矣。人有有心之過。有無心之過。無心之過易恕。有心之過難容。然學(xué)者有志容人。偏要從彼有心處容起。有心者尚容。況無心乎。”
那么這兩段,第一段就是對自己的過錯要責(zé)備重一點,要求高一點,對別人的過錯要責(zé)備少一點。圣賢千言萬語,就是教我們要“自求其過”,就是古人說的寡過。
那么“自求其過,則時時反己,無暇責(zé)人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探討,因為上一回時間的關(guān)系,我們沒有探討這一段,我們就要探討,大家很不容易改的,也是修行上的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自求其過,則時時反己”。《了凡四訓(xùn)》里面,云谷會禪師教了凡先生積善之前、改命之前,要先改過。所以“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他把“改過之法”放在“積善之方”的前面,就像那個杯子的容器已經(jīng)臟掉了,已經(jīng)污穢了,你必須要改過,改過就是把它凈化,那你裝的善進(jìn)去,這個善就比較容易純凈純善。
那歷史上改過最好的典范,我們在講《感應(yīng)篇匯編》這些圣人、賢人里面,改過的典范就是趙抃,宋朝趙抃。那我們上一次在講《感應(yīng)篇匯編》的時候,我們也有特別介紹趙抃,就趙閱道焚香告帝,了凡先生他也很推薦趙閱道。
趙抃,他是宋朝衢州西安人,在今天浙江衢縣,他字閱道,號知非子。光看他的字跟號就知道說,他這位當(dāng)官的、當(dāng)御史的這個趙抃,他本身就是很有德行。你看閱道,什么叫閱道?閱道就是要“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就是要明心見性。號知非子,他是一個什么樣?他是知道自己過錯的人,叫知非子。所以他的號里面,就代表他的德行。他是宋仁宗景祐年間的進(jìn)士。他治績良好,被皇帝召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辟權(quán)幸,世人稱他叫“鐵面御史”。他死后,追封為清獻(xiàn),所以一般也稱他叫清獻(xiàn)公,趙清獻(xiàn)公。
趙抃任殿中侍御史的時候,他彈劾不避權(quán)貴。有一次外戚顯貴一人犯事,有一次皇帝的外戚犯了錯,那么趙抃要彈劾他。那這位權(quán)貴動用到什么?貴妃去請?zhí)笳f情。這個情面就非買不可啊,太后啊。太后來說情啦,要不要買賬呢?但是趙抃據(jù)理參劾,聲譽凜然,所以朝里面的人稱他叫“鐵面御史”。但是因為他觸怒太后,終被放逐到離開京師,到益州當(dāng)轉(zhuǎn)運使,貶官。但是他最后他還是走上修行這條路,最后成就了,預(yù)知時至,往生佛國。
趙抃當(dāng)時他在擔(dān)任御史的時候,同一個年代,差不了多久呢,他差包拯,我們知道包公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甚至民間非常景仰,我小時候也很喜歡聽包公的故事,他比包拯小十歲。包拯是宋仁宗時候天圣朝進(jìn)士,趙抃是宋仁宗景祐年間景祐朝的進(jìn)士。包拯擔(dān)任御史中丞時,趙抃擔(dān)任殿中侍御史,一個管內(nèi),一個管外。包拯專管什么呢?主宰朝廷外的四方獄事,這些司法案件都是包拯審判。開封府很有名啊,王朝、馬漢大家都知道。這個連續(xù)劇都歌頌他,大家都津津樂道。趙抃是主宰、主管朝內(nèi)宮禁獄事,朝廷內(nèi)有人犯罪了,犯法了,統(tǒng)統(tǒng)是歸趙抃管的。宋仁宗靠這兩個就夠了,政治就清明了,兩人內(nèi)外相助,相得益彰,把北宋政事匡助到頗有一些生氣。這是古人的評價。
所以我今天用這個趙抃的公案來彰顯這個“自求其過”,我給趙抃一個贊嘆的詞,就〈自求其過,寡過成圣〉,這八個字就可以講說他一生為官之道,修行的德行。那他最重要是什么?《感應(yīng)篇匯編》里面記載,“宋趙清獻(xiàn)公每夜焚香告天。人問之,公曰:‘吾自少來,晝有所為,夜必拜告上帝。不敢告者,不敢為也。’”關(guān)鍵就這段文,趙抃說,我每天晚上都燒香告訴上帝,這誰有這個習(xí)慣?只有他,他真的是來人間修行,他就是菩薩啊,菩薩才有這個愿力,才有這個毅力跟這個信愿行。他每天這就像早晚課一樣,就持之以恒,他每夜焚香告天,告上帝啊。
人家問他說,你跟上帝報告什么?他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到現(xiàn)在,白天所做,晚上一定告訴上帝。我們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都會說啊,但誰怕神明啊,還不是壞事照做,對不對?做了自己也不知道,迷而不覺,等到跟閻王報告了,來不及了,黑白無常來緝捕的時候,已經(jīng)來不及了。你看趙閱道,他每天晚上必告上帝。他說,“不敢告者”,白天不敢做。那這個就是什么?到最后就一定是純善無惡啊,到最后純凈純善,因為他不敢做了嘛,不敢做就不敢報告,敢報告就是沒做嘛,簡單說就這樣,敢報告就是沒有做。那這是寡過,歷史上寡過最顯著、最有成就的,最值得贊嘆的就是趙抃。
那么趙抃他當(dāng)官到四川以后,他禁止他的官員貪污,“禁吏為奸”,我們說狼狽為奸,官商勾結(jié),他“禁吏為奸”。“自奉儉廉”,你看他自己本身,自己生活非常簡單、儉樸。就像我們現(xiàn)在習(xí)總書記一樣,他就是“禁吏為奸,自奉儉廉”。“以身帥之,蜀風(fēng)為之一變”,上梁正,下梁必正,上梁不正,下梁歪啊,己身正,屬下一定正嘛,“以身帥之,蜀風(fēng)為之一變”,政風(fēng)馬上就跟著改變了。不久為成都府知府,等于現(xiàn)在的我們講成都的書記啦,重慶的書記一樣,四川省書記,知府就是當(dāng)時的這個成都的行政長官,成都府知府。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這是宋朝的官名。
當(dāng)他受命到成都府做知府的時候,他怎么去啊?他只帶一把琴、一只鶴自隨,“以一琴一鶴自隨”。這個太清高了,真的是太清高了。你看,可見他也是什么呀?他也是會用這個音樂來調(diào)伏自己的煩惱習(xí)氣。“匹馬入蜀”,他沒有帶眷屬,他也沒帶隨從,“匹馬入蜀”,一個人去,“表示清高、廉潔”。現(xiàn)在當(dāng)官,要以趙抃作為學(xué)習(xí)的榜樣,“表示清高、廉潔”。“因而有‘羽琴帶鶴,萬物皆春。’”古代民眾怎么去景仰他,贊嘆趙抃是什么?一把琴,一只鶴,“羽”就是鶴嘛,“琴”就是一把琴。他一定是公余之暇,禪坐讀經(jīng),用音樂來作為他的生活修行的依止,“羽琴帶鶴,萬物皆春”。所以“風(fēng)高琴鶴,家傳清節(jié)”的佳譽,“風(fēng)高”表示他德行高尚、崇高,“琴鶴”表示他的節(jié)操清廉,家傳清廉、清節(jié)等佳譽。
那么趙抃他雖然自己本身,這么個清高、廉潔,但是他對部屬非常寬厚,“以寬為治”,對民眾非常愛護(hù),“蜀民大悅”,四川的民眾非常喜歡他。所以我們說公門好修行啊,很容易積功累德。了凡先生當(dāng)這個寶坻知縣,第三個一萬善,就是靠減稅啊,他馬上減稅以后,一萬善就滿了。所以當(dāng)時宋英宗就嘉諭、贊賞這個趙抃說了,“趙抃為成都,中和之政也”。“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初在衢州,常親近蔣山法泉禪師”。宋英宗贊嘆他說,“趙抃為成都,中和之政也”,就表示什么?他圓融無礙,“中和”代表圓融嘛,中道,不偏不倚,公正廉明叫“中和之政也”。趙抃他白天所做的,晚上必焚香告帝,而且衣冠整齊。他四十幾歲的時候就親近三寶啦,親近佛法,他“究心宗教”,他跟禪宗非常有緣。
我們講宗教,宗就是主要、重要、尊崇,教就是教育、教學(xué)、教化,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xué)、尊崇的教化,這叫宗教。但是佛門如果宗跟教放在一起的時候呢,宗是指禪宗,那禪宗以外的叫教下,宗門教下。所以一般我們佛門都會講宗門教下,宗門是指禪宗,專指禪宗。當(dāng)然老和尚的解釋是主要、重要、尊崇的教育、教學(xué)、教化,這是宗教的含義,這是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嘛,佛法是覺悟的教育。但是在佛門另外一個宗教的解釋是,禪宗是指宗,禪宗以外叫教下,宗門教下。
所以它這個地方說,“究心宗教”,他可能對經(jīng)教,天臺教理,他也很有興趣,那他主要是他一門深入禪宗。他在衢州的時候呢,親近蔣山法泉禪師,禪師從來沒有給他開示什么語錄啊,“未嘗容措一詞”。及在青州(今山東益都),可是趙抃在青州的時候,在今天山東的益都,他在“政事之余”,他在公事之余啊,辦完公事以后,“晏坐”,他喜歡打坐、禪坐,“晏坐”就是禪坐。“一日忽聞雷震”,有一天他突然聽到打雷的聲音。禪宗都是這樣,一棒一喝,就像永明延壽大師看到人家劈柴,咚,一聲,他說,“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明心見性了。
那么趙抃也是一樣啊,他突然間聽到打雷聲以后,“大悟”,開悟了,大悟了。大悟了就怎么樣?一般來說都是圓教初信位的,破身見了,最起碼破身見,七信位,破思惑。他這個呢,他在聽到打雷的時候說,他徹底大悟了,乃作一首偈語。一般禪宗,一般佛門里面的高僧大德,只要一開悟了,都是會當(dāng)下寫偈語的,虛云老和尚也是一樣啊。所以他這首偈語講什么呢?“默坐公堂虛隱幾,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這表示他見性了,要不見性,根本見不到這個境界,他這個沒有經(jīng)過思維的,他沒有作意的,他沒有能所,當(dāng)下契入心地的本源。
“默坐公堂”,他隨時都在定中啊,他辦案也是在定中,打坐當(dāng)然是他的修持了,公余之暇,喜歡晏坐,這樣就是他的修持,親近禪師請法也是他的修持,但是他把生活當(dāng)作是修禪定的機(jī)會。所以禪定是這樣的,六祖大師說,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是等持的,這叫三昧啊。所以處理公事,他內(nèi)不動心,外不著相,他在處理公事啦,在詢問案情的時候,他能夠內(nèi)不動心,外不著相,根不入塵,他就是在修禪定了。這個維摩詰居士說了,禪定不是真正坐在樹林底下,在那邊雙腿一盤叫打坐啊。所以在《達(dá)摩祖師》那個影片里面,少林寺的師父在那邊打坐,他們說,不能講話,要明心見性。結(jié)果達(dá)摩祖師在旁邊磨磚,他們就開始講話說,誒,你怎么磨磚?有人講話就破功了。他說,那你們打坐做什么?我打坐明心見性呀。他們問他說,達(dá)摩祖師你磨磚干什么?磨磚成鏡啊。磚怎么可以成鏡呢?那達(dá)摩祖師就說,那打坐怎么能夠成佛呢?明心見性呢?
所以這個地方,“默坐公堂虛隱幾”,他怎么?他把心全部放空了,他完全放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沒有放下,他心是不能虛的。虛空有盡,我愿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個境界,他必須要跟虛空打成一片。就像禪宗里面講,“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才是真正的虛的境界啊。所以說,虛空粉碎了,大地平沉了,不見一物,沒有能見所見,那才是真的契入心的本源,心底的本源了,所以這個叫“虛”。所以在他完全都放下,當(dāng)下那一剎那,他還有個很微細(xì)的那個念頭,那“隱幾”。他根本還沒有開發(fā)以前,叫做秘藏嘛,那開發(fā)起來就不是秘藏。所以我們叫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現(xiàn)在還沒開發(fā)叫“隱幾”嘛,已經(jīng)開發(fā)的話,全體流露叫“虛隱幾”。老和尚也講,禪宗大德也講,佛陀也講,和盤托出,那叫和盤托出啊。但是他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見到那個本心、本性,就“虛隱幾”,他唯有徹底放下,就是我們講的《妄盡還源觀》,就看到了。所以他說,“默坐公堂虛隱幾”。
“心源不動湛如水”,他當(dāng)然能夠不落二邊的,不著有,不著空,中道不存。那個“心源不動”就是什么?就契入實相,無相無不相,真空妙有,“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叫“心源不動”。進(jìn)入不二法門,那“心源不動”。這個時候,那個境界是清湛,這個清凈如水,“湛”就是清凈,非常清澈的,像水看得很清楚,“心源不動湛如水”。
“一聲霹靂頂門開”。“一聲霹靂”是什么意思?就大徹大悟。不是因為那個打雷他才開悟,如果打雷是開悟的話,那天天打雷怎么不會開悟呢?所以不是打雷變成他開悟,把他造成的,不是。他是借由打雷那個因緣,他聽到那個聞性,“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透過那個打雷的聲音,把自己的我執(zhí)打破了,把虛空粉碎了,把自己最后一個執(zhí)著,那一絲絲的掛在那個地方的,把它脫落了。這是古代禪宗講,終日吃飯,不著一粒米,就是這個境界啊,他每天吃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是終日吃飯,不著一粒米,他明明有在吃飯,他是不著一粒米。終日穿衣,不著一縷絲,就是這個境界了。所以透過那個打雷的聲音以后,就是禪宗里面講一棒一喝,把他的執(zhí)著打破了,啪,一聲,頂門就開。“頂門”是什么?心地法門。不是頭頂上啊,不是說頭頂上給你打開,頭頂上把你打開,你也開不了,你也悟不了,是心門。為什么?因為他是首楞嚴(yán)大定。為什么叫首楞嚴(yán)?它是至高無上,它是第一義諦,叫做“頂門”,打開了,那是心地法門。
當(dāng)我執(zhí)、法執(zhí)破了,再破根本無明的時候,他把這個我執(zhí)、法執(zhí)打破以后,破根本無明的時候,他就“喚起從前自家底”,見到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也就是六祖大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叫惠明將軍去看他自己本來面目是什么,把善惡都放下來,就見到了。這個從這首偈語里面證明,他應(yīng)該是開悟了,大徹大悟了。但是悟后還要起修,要把無始劫來這些習(xí)氣毛病,要歷事練心把它去掉。
那么趙抃他“長厚清修”,他德積得厚,他心地清凈,叫“長厚清修”。“人不見其喜慍”,人家見不到他生氣或是高興,也就是說他不喜形于色,憤怒不形于外表。也就是說他沒有什么?沒有憎愛。“人不見其喜慍”是他完全離開善惡,離開這個對待,就憎愛的對待。愛就喜歡嘛,憎就是討厭嘛。我們?nèi)丝偸窃趺礃樱课覀兛偸潜贿@個境界里面,順境的,我們喜歡,逆境的,我們就討厭,我們在這里面就什么呢?我們在這里面就攀緣取舍了,順境對我們有利,我們就喜歡哪,逆境對我們不利,我們就生氣了。所以這個“慍”就是生氣憤怒。我們很容易被境界轉(zhuǎn),要不順我們的意,馬上就生氣,就發(fā)怒了,或者抱怨了。怨恨跟怒都叫做“慍”的意思。
你看這個怪不得他會開悟啊,他不是普通的御史,他是菩薩示現(xiàn)的御史,怪不得他連太后都不領(lǐng)情。為什么?他心地清凈啊,他不求功名富貴啊,他是來人間作菩薩的啊,是救度眾生的。所以“人不見其喜慍”,這也是要我們學(xué)習(xí)的,不是只有當(dāng)官的才要學(xué)習(xí)的,為人處事也要學(xué)習(xí)的。我們看到喜歡的,喜歡的就跟他多講幾句話,討厭的,一句話都不想跟他談,避得遠(yuǎn)遠(yuǎn)的,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不想理他,那就結(jié)冤家了。所以趙抃,你看他,他修到這種程度,“人不見其喜慍”。
“平生不治家產(chǎn)”,你看他不積累錢財,不買房地產(chǎn),不買金銀珠寶。我們看現(xiàn)在有些貪官污吏,他貪官的金塊多少呢?他的金塊把整個家全部都裝滿,最后還是被抓到啊,繩之以法,鋃鐺入獄,以后還要到地獄去受報啊,他不是現(xiàn)在,現(xiàn)在看到的只是花報而已。他“平生不治家產(chǎn)”。“不畜聲伎”,他不到歌舞場合,家里不養(yǎng)歌伎,他不喜歡聽那些,我們現(xiàn)在俗話講看電影啊,如果他生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他不玩手機(jī)了,他不看電腦了,“不畜聲伎”啊,不聽這些啊,歌舞聲伎。“施德濟(jì)貧”,而且他怎么樣?他非常仁慈地布施濟(jì)貧,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不可勝數(shù)”,算不完了,沒辦法計算。
“其為政,善因俗施設(shè),猛寬不同”,他處理政事啊,他都怎么樣?都透過教育,讓民眾能夠斷惡修善。對民間習(xí)俗,他隨緣施設(shè),他也不去勉強民間啊,把民間的一些好的習(xí)俗,他保留下來,不好的習(xí)俗,他透過教育讓他們改正,這叫“善因俗施設(shè)”。他很會,很有智慧地去入境隨俗,然后如何透過他的智慧,去把民眾教育好,這叫做“善因俗施設(shè)”。“猛寬不同”,而且他處理方式,“猛”就是什么?嚴(yán)格。“寬”就是寬樂,他嚴(yán)格寬樂了。他非常地有智慧,也不會造成苛政,擾民苛政,他也不會。當(dāng)然他也不會說是不聞?wù)拢膊粫?/span>
“在虔與成都”,所以他在虔州和成都,“尤為世所稱道”,他在虔州和成都,百姓非常愛戴他。“神宗每以趙抃為譽”,宋神宗每一次都是以趙抃,為覺得以他為榮。我們?nèi)绻龉伲軌蜃龅交实巯矚g你,不是靠你的阿諛奉承,不是靠你拍馬屁,而是看你的這樣的一個作為,愛民,本身又是能夠清廉,能夠“長厚清修”,“不治家業(yè),不畜聲伎,施德濟(jì)貧”。宋神宗就每次談到趙抃,就以他為榮,夸獎他、贊嘆他。
“將終”,他要往生的時候,“詞氣不亂”,這才了不起,也就是他正念分明,預(yù)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他做到這個凈土的境界。所以他如果他是真的由禪宗轉(zhuǎn)凈土的話,他最少是可以到達(dá)什么?事一心不亂,甚至理一心不亂,我的看法。我們凈土是功夫成片嘛,還有能所叫事一心不亂嘛,那能夠證得實相是理一心不亂嘛。他“詞氣不亂”就是他沒有語無倫次啊。有時候你看這些,有些人往生,大部分都是這樣,不是昏沉就是昏迷,要不就是失去正念,要不就變植物人,要不然就是插管、氣切。“詞氣”,這語氣不清,說話不清楚。他是“詞氣不亂”,很清楚,到往生前一刻都還這樣。“安坐而沒”,他坐化,他是坐化的,這了不起啊,“安坐而沒”。“宰相韓琦稱,趙抃真世人標(biāo)表”,韓琦也是宰相,韓琦贊嘆他說,趙抃真是世間人的標(biāo)準(zhǔn)跟表率、典范,“趙抃真世人標(biāo)表”。
我今天特別談到這個“自求其過”,我思維了很久,要找哪一位來作為我們來贊嘆他,來跟他學(xué)習(xí),我覺得宋朝的趙抃是當(dāng)之無愧,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也是我們修行人應(yīng)該學(xué)的一個典范。我們就探討到這里。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事到必?zé)o可容處。而強欲容之。誠難事也。然而不可不強也。強之法奈何。一曰。諒彼無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圣賢責(zé)之。是不智原在吾也。二曰。憐彼壽短。人在世間。無異白駒馳隙。過一日。則少一日。如囚趨市。步步近死。奈何于此種人。而不生憐憫。三曰。是吾藥石。過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見不賢。方能內(nèi)省。是吾師也。敢與較量。常作是想。則能容矣。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后。氣自平。心躁。則荊棘滿前。即蟲蟻亦足礙路。氣平。則城府不設(shè)。雖吳越皆可同舟。又不能容人。則必與之相角。求其無過。而彼過愈多。茍能容人。則將使之自慚。不求無過。而彼過自少。故曰。見人不是。諸惡之門。見己不是。諸善之門。”
這一段非常好,我們好好來探討一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諒”,寬恕。
“責(zé)”,要求。
“白駒馳隙”,“駒”,“白駒馳隙”就是,就像白馬,白馬飛過去很快,“白駒”就是白馬,“白駒馳隙”的意思是說,時間過得很快,光陰易逝。這個白駒馳隙出自哪里呢?《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說,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一匹白馬這樣,噗,飛過去,越過去,突然間出現(xiàn)而已,“忽然而已”。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啊。一樣的道理。
再來,“如囚趨市,步步近死”,“趨”就是走向、趨向、歸向。“市”就是古代于鬧市中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棄置在街頭示眾,稱為“棄市”。這個是有警惕作用啊。古代行死刑的時候,執(zhí)行死刑的時候都怎么樣?都把尸體放置在街頭,我們一般講梟首示眾,稱為“棄市”。我們國內(nèi)現(xiàn)在如果執(zhí)行那個重要毒刑犯,吸毒的要犯,那販毒,那個極惡的歹徒,也是一樣,會舉行這個公眾的審判大會,確實有警惕作用。這個意思就是指說,人生如同死囚走向刑場,步步趨向死亡。
再來“藥石”,藥劑和砭石。這個是指藥物。這比喻是規(guī)戒。所以我們佛門里面,持戒律的日中一食,照理講是應(yīng)該學(xué)佛陀,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但是我們這個色身,我們習(xí)氣重啊,我們還是有毛病習(xí)氣,還有貪瞋癡啊,所以晚上還要吃一頓飯啊,那晚上吃飯怎么辦呢?不能說我吃晚餐,在佛門里面不能說,我吃晚餐,不能這樣說。這樣說,人家說你是外行的,剛剛?cè)敕痖T而已,你要知道晚餐叫做藥石。就是什么?你不吃身體沒有體力啊,把它當(dāng)成,這一頓晚飯當(dāng)成藥,就是藥來治你什么病?你的貪欲之病啊,你的煩惱啊,這就是“藥石”啊。古德就很有智慧,取這個“藥石”兩個字,我覺得很有道理啊。我們就是放不下,人家清公和尚,果清律師,一天吃一頓,他快樂逍遙,仙風(fēng)道骨,你看,清凈無比,容光煥發(fā)。
那再來,“敢”就是豈敢、哪敢。
再來就是“城府”,我們說這個人城府很深,就是他里面詭計多端,精打細(xì)算,這個叫做這個人城府很深。“城府”是什么?城內(nèi)官府所在之地。比喻待人處事的心機(jī)多而難測。
再來,“雖吳越皆可同舟”,“吳越”本來是世仇啦,吳人跟越人照理講,他們都不互動的,不來往的。可以一起乘一艘船,就表示他們已經(jīng)和諧了嘛,已經(jīng)和解了嘛。《孫子·九地》篇說,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dāng)其同舟而濟(jì),遇風(fēng),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吳人跟越人,照理講他們是互不往來的,好像是世仇一樣。那萬一兩個人,吳人跟越人坐在同一艘船里面,遇到臺風(fēng),海上有大風(fēng)大浪,誒,兩個互相救對方,人性。我們上一回討論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上回我們有討論過,孟子講的。這就是什么?“如左右手”,像老和尚講左手幫右手,同體大悲,就是慈悲,就左手幫右手,是這個意思。后以此比喻為,雖有舊怨,但當(dāng)同遭危難,利害一致的時候,也需要互相救助,共同努力,是這個意思,叫“雖吳越皆可同舟”。就像你能夠容人之過,心平氣和,化怨仇為祥和。雖仇如吳越,也可同舟共濟(jì),相互扶持。
再來,“相角”就是爭勝、互斗。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事情發(fā)展到無可容忍的地步,還要強迫自己去容忍,確實是件難事。但是不可不強迫。強迫的辦法是什么呢?
一是原諒對方無知。天下大抵平凡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少,怎么可以用圣賢的標(biāo)準(zhǔn)去責(zé)備對方呢?這是自己不明智,自己沒有智慧,原因在自己。一原諒對方無知。
二憐憫別人壽短。人在世間好像白駒過隙,過一天就少一天,正如囚犯押往刑場,一步一步接近死亡,走近死亡,怎么能不對這種人產(chǎn)生憐憫呢?
三是作為良藥。自己過錯是怎么發(fā)生的,自己難以發(fā)現(xiàn),如今看見不好,才能反省自己。覺察到不好的人正是我的老師,我怎么還能與老師較量呢?這是我們古人講的,見賢思齊,見不賢內(nèi)自省,老和尚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粋€是善,一個是惡,一個是你自己,見賢思齊,見不賢內(nèi)自省。
常常心存以上的想法,就能容忍別人的一切過錯了。因此,在不能容忍之前,心情常常急躁;已經(jīng)容忍下來,怒氣自然平息。心躁,則前途荊棘滿地,就算蟲蟻也足以擋路啊,你看到蟲蟻還是討厭;氣平,則胸?zé)o城府,即使吳越互相為敵,也可以同舟共濟(jì)。如果不能容忍別人,就一定會與對方相斗,要求別人沒有過錯,但對方的過錯反而更多。如果能夠容忍別人,就會使自己慚愧反省,不求對方?jīng)]有過錯,而對方的過錯也自然減少了。因此說,“見人不是,諸惡之門。見己不是,諸善之門”。
那么這一段呢,我們來探討,“見人不是,諸惡之門。見己不是,諸善之門”。我們來探討,修行中哪一塊最難修?忍辱。所以當(dāng)時譯經(jīng)師在翻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般若,當(dāng)時是翻忍耐,不是忍辱,但是因為中國人的習(xí)慣是什么?士可殺,不可辱,后來譯經(jīng)師就說,用忍辱比較好。用忍耐呢,那個力道還是比不上忍辱,士可殺,你可以殺我的頭,你不能侮辱我,這是士可殺不可辱。所以我們今天來探討,也就是我們大家彼此要共勉的,最難修就是忍辱。
所以佛陀當(dāng)時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金剛經(jīng)》里面講,佛陀在深山禪坐修行的時候,歌利王帶著他的嬪妃到深山去玩。歌利王睡著了,他的嬪妃聽佛陀開示。后來歌利王醒來以后,覺得佛陀不應(yīng)該跟他的嬪妃講話,他說,你是不是有欲望之心?佛陀說,我沒有欲望之心。他說,五通仙人都會有欲望之心,你怎么會沒有欲望之心?佛陀說,我真的沒有欲望之心。因為當(dāng)時佛陀已經(jīng)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歌利王就拿刀子割佛陀的鼻子、雙手、雙腳、耳朵。佛陀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還是要度你。我當(dāng)時,我沒有瞋恨心,就如同我沒有欲望之心一樣。這是《金剛經(jīng)》里面佛陀跟歌利王的故事,當(dāng)時佛陀對歌利王的回報。所以到這一世的時候,歌利王到人間來就當(dāng)佛陀的弟子,而且他是佛陀的親戚,是五比丘之一,護(hù)持佛陀修行,就是憍陳如比丘,《無量壽經(jīng)》第一位尊者,就是憍陳如尊者。這是什么?告訴你佛陀成佛,就是修忍辱波羅蜜。
老法師說他弘法一生,他感恩的韓館長護(hù)持他三十二年。老和尚在景美圖書館,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統(tǒng)統(tǒng)歸韓館長管。韓館長她是菩薩示現(xiàn),她不是愛管人,也不是愛管錢,她是護(hù)持老和尚。因為一位修行者要成就,一定弘護(hù)要圓滿,一個護(hù)法,一個弘法。老和尚說,弘法是菩薩,護(hù)法是佛。所以老法師非常感恩韓館長,他說,韓館長護(hù)持三十二年,成就了我忍辱波羅蜜。你看,每一尊佛,每一位菩薩,成就佛果,都要圓滿忍辱波羅蜜,最難修。
海賢老和尚要往生前,要圓寂以前,電工來跟他收電費,也是要成就忍辱波羅蜜,佛菩薩派電工來。電工自己也搞不清楚,那菩薩示現(xiàn)的。海賢老和尚問他說,這個月電費怎么那么貴?他啪就打下去,打一個耳光,接下來再吐口水,吐在他臉上。弟子看不下去,就要呵斥那個電工。海賢老和尚說,沒關(guān)系,沒關(guān)系,他幫我搔癢,幫我洗臉。這個就是已經(jīng)到什么?到忍辱波羅蜜的成就了,才有辦法這樣,他已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真的做到內(nèi)不動心,外不著相。有沒有吐口水?有。有沒有打耳光?有。但是他“應(yīng)無所住”,因為他我空掉了,哪里有被打的海賢,打人的電工?沒有啦。他能所不二了,性相一如了。他是“應(yīng)無所住”。而又能夠知道說,他給我搔癢,他給我洗臉,這叫什么?“生其心”。他沒有起一個瞋心,就像佛陀當(dāng)時對歌利王,他沒有起一絲絲的瞋心,他沒有起這個念頭,已經(jīng)到不起心、不動念的地步。這是什么境界?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是不起心、不動念,是念不退。
所以證到“應(yīng)無所住”,真空,“而生其心”,妙有,真空妙有,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就是入不二法門,就是空有不二,佛門最高境界,空有不二。就這里講,修行中哪一塊最難修?忍辱。經(jīng)讀得再好,有些人讀經(jīng)也讀得很好,他脾氣重得不得了。有些人很會做法會,也是脾氣暴躁得不得了,習(xí)氣很重。所以經(jīng)誦得再好,佛印禪師說,“八風(fēng)吹不動,一屁過江來”,這個蘇東坡跟佛印禪師的對話,我們上次有講過。我們現(xiàn)在引用這一段是修行中哪一塊最難修?就是廣欽老和尚對他弟子的開示,雖然他是對弟子的開示,也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廣欽老和尚說,最難修是什么你知道嗎?忍辱啦。你看,佛佛道同,諸佛所見略同,諸佛所見都是相同的,就是忍辱。如果人家三言兩語就讓你受不了,你怎么修行啊?
廣欽老和尚對忍辱修行,相當(dāng)有心得。我們就把它摘錄下來。
廣欽老和尚說,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dāng)作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有功夫的,才整天去打聽別人的是非,斤斤計較。所以我自己也學(xué)習(xí)廣欽老和尚這個開示,我盡量不想去聽別人的是非,也不想去打聽。識人多處是非多,知事多時煩惱多。你了解太多了,自己心生則種種法生,自己自尋苦惱,何必呢?這修行的障礙。所以能不要聽就不要聽,是最好都不要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廣欽老和尚說,寺廟是十方道場,十方人聚在一起,每一個人毛病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習(xí)氣都不一樣,你要在這個環(huán)境里面共修,要在這個道場里面共修,你不要要求環(huán)境來配合你,你不要說,我一定要怎么樣的環(huán)境,要什么樣的道場來,你才要去共修。廣老說,在家里,父母都不見得順著你,父母都不見得照你的意思做,何況這里是十方道場呢?所以處處都要忍、要隨順,心才能安住。
出家修行,是要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修,樂的環(huán)境,快樂的環(huán)境,那就不必學(xué)了,那就到世間去做事就好了。修就要修那個最壞的、最惡的,那個逆因緣它可以啟發(fā)你的智慧,它可以成就你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掛礙。當(dāng)我們智慧發(fā)展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你就能夠折服某一個程度的煩惱。所以現(xiàn)在問題是,為什么你會生起憎愛?為什么你會生起憤怒、怨恨?是你沒有辦法折服你自己的煩惱。“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所以忍辱,我們都知道很難修,為什么很難修?因為我們有根深蒂固的我執(zhí),我們有無始劫來無量無邊的貪瞋癡慢疑,有毛病習(xí)氣。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喜歡在逆境中修。
廣欽老和尚說,出家的意義就是要斷恩怨,要怨親平等,對惡人、冤仇的人,我們要平等發(fā)愿,要度他們一起成佛,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起平等慈悲心。修行就在修這個忍耐性。所以你到承天禪寺去,各位如果到臺灣來觀光,我建議你們一定要去。我們孝廉講堂辦萬人念佛,都沒有人指定要到承天禪寺,我下次要指定到承天禪寺,讓你去見識見識一下我?guī)煿莻€環(huán)境,去跟我?guī)煿敹Y。大家都喜歡什么?都喜歡有名氣的,臺灣幾個有名的道場,我就不好意思說了,都指定一些好的道場去。你要真正去見到曾經(jīng)有成就過圣人那個地方,就是承天禪寺。你去看廣欽老和尚怎么成就的。他們那個地方?jīng)]冷氣,你要在那邊共修,根本沒有冷氣可以去吹,而且護(hù)法嚴(yán)格得不得了。他們那邊打那個佛七,打三個佛七,有精進(jìn)班跟普通班。精進(jìn)班,我好像記得是十點多,念佛念到十點多,早上三點就起床了,一天睡不到四個小時。你要講話,馬上給你掛長舌牌,誒,我是長舌婦,就給你掛一個長舌,掛三次就請你走路了,不讓你打佛七了,叫你下山。
所以他們也沒冷氣。他們那個熱水也沒有瓦斯,是什么?燒木柴的,都是人家那個建筑公司的工地廢棄的那個木柴,他們回收,把鐵釘拔掉,就可以繼續(xù)燒柴了。現(xiàn)在恐怕只有,大概只有我們承天禪寺,才有這樣的一個,古代那個以苦為師的那種叢林的那個修苦行的這個修行。他們那邊沒有講經(jīng)說法,純粹就是一句佛號持到底,不打閑岔的,那邊沒有講經(jīng)說法的,所以就純粹就一句佛號持到底的。廣欽老和尚專門度什么?中下階層,苦得不得了,又窮又苦的,大部分都勞工階級。
我剛開始學(xué)佛去那邊,去參加共修,我常常,那時候早期,我都會送米、油、面,我會帶蓮友送過去,我也一直想要再恢復(fù)這個習(xí)慣,就是把米跟油,沙拉油,我那時候都買的不錯的沙拉油,醬油、面、米,我都送到承天禪寺去。他們是真的是苦修道場。
我們廣欽老和尚很有智慧,他要往生前,把所有人家給他供養(yǎng)的錢全部都捐出去,一毛都不留,捐給華梵大學(xué)蓋廣欽老和尚圖書館,捐給玄奘大學(xué),好像也有捐給其他的佛教團(tuán)體,廣欽老和尚心量很大。他往生以后,道場沒有剩半毛錢,這個好。所以他那個地方,真是清修的地方,很容易成就。那就是什么?那就是逆境、困境、苦境,要在橫逆中的環(huán)境中去修,萬般事總是要順別人的意思,事事都要忍,最后你才會得到好處。如果你還分別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廣欽老和尚說,你做事情很能干,什么都要占上風(fēng),老和尚說,最后一定失敗的,傲慢心。或者你是博士,你是碩士,你學(xué)問比人家好,不接受人家指揮,這種人不會再進(jìn)步的啦,他也是屬于世智辯聰?shù)睦病KR分子,他思想上好像,他還是轉(zhuǎn)不出來,他被他的所知障綁住了,起了我慢心。所以廣欽老和尚說,越是能干的,越是有才華的,就要像稻穗一樣,更謙虛,要越卑下謙虛,要以大慈悲來待人處事,才不會失敗。人家侮辱我、欺負(fù)我,占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夠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要去掛礙,那你這樣宿世的業(yè)障就消除了,當(dāng)下就可以平安無事,平靜無事,這樣就可以增長智慧,延長我的壽命。有時候你參加法會,你平常也護(hù)持這個道場,人家沒有給你安排上功德主,馬上就生氣,我跑出來了,馬上就掛礙,怎么沒有安排我當(dāng)功德主?這樣怎么修啊?這樣宿世業(yè)障怎么消除?智慧怎么開呢?
廣欽老和尚說,越有才干,越有才華,永遠(yuǎn)是最卑下的。什么事都要學(xué)習(xí)放下,不要執(zhí)著,不要老是掛在心上。自己了生死才是重要的,不要去理會別人演什么戲啦,否則的話,你只有自己跟煩惱過不去,一起墮到三惡道去。廣欽老和尚勉勵他的弟子,出家,就是要演“忍”這場戲啦。你把“忍”演成功了,演到掌聲如雷啦,別人不能忍,忍人所不能忍,難舍能舍,難忍能忍,我跟你講,你就成功。
老和尚說,很多修行人,就敗在哪里,你知道嗎?我那天聽老和尚講這一段,自己也很感慨,因為我自己也沒做到。他說,有些人是看得破,忍不過。他也是有辦法看得破,他看得很開,忍不過。所以老和尚說,你要縱使看得破,你還要忍得過。你看老和尚,現(xiàn)在年紀(jì)這么大,九十三歲了,多少人在毀謗他,為了《無量壽經(jīng)》,他始終如一,是在這演“忍”這場戲。老和尚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廣欽老和尚說,你演得過,你就是佛菩薩。聽清楚,演“忍”這場戲,演得過,你就是佛菩薩,成佛有余。
所以這是他弟子的一些回想,說師父在,我們要好好體會師父的意思。師父不在,那個廣欽老和尚跟他弟子講,我?guī)ьI(lǐng)你們,我在的時候我會教你們,我不在的時候呢,自然佛菩薩會安排,有人來領(lǐng)導(dǎo)你們?nèi)バ蘅嘈小4_實,廣欽老和尚他是說到做到,他在的時候,道場是以苦為師,到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往生了,我所知道大概已經(jīng)往生了大概快三十年了,廣欽老和尚應(yīng)該有三十年,到現(xiàn)在道風(fēng)一點都沒變,這很難得。已經(jīng)換幾代住持了,廣欽老和尚傳給傳悔法師,傳悔法師傳給道求法師,我跟道求法師非常好,道求法師傳給現(xiàn)在第四代的道等法師,已經(jīng)經(jīng)過四代了。四任住持,兩任是道字輩,一任是傳字輩,道風(fēng)沒變,仍然是以念佛為主。
所以我們臺灣的佛教界,只要大家提到承天禪寺說,一級棒,這沒有話說,大家都公認(rèn)的,道場、道風(fēng)都沒有話說的。怎么建立起來?廣欽老和尚福報大,根基打得深,光一部《廣欽老和尚開示錄》,也不離開佛陀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的范圍。所以廣欽老和尚當(dāng)時就預(yù)告說,我在,我教你們;我不在,自然有人會領(lǐng)導(dǎo)大家修苦行。這個叫生死自在,你看,都不用煩惱,智慧自然就開出來。最重要是什么?要修忍辱,能忍辱則智慧生,智慧生則無明盡。我們要記起來,能忍辱則智慧生,智慧生則無明盡。
末學(xué)在辦這個萬人念佛,也不能說是沒有煩惱,也是在修忍辱,關(guān)關(guān)難過關(guān)關(guān)過。李炳南老師說,挑戰(zhàn)困難,歡迎困難,困難越大,功德越大。當(dāng)然我不是求功德啦,其實在學(xué)這個。我這一輩子是當(dāng)官,那官的這個習(xí)氣都很重啊。譬如當(dāng)官都比較有霸氣,所以他們現(xiàn)在見到我說,黃老師現(xiàn)在看起來比較慈悲,以前的就是那個官場的霸氣還在。確實霸氣,那時真的是官場的習(xí)氣是不好斷哪,我沒有趙閱道趙抃的這個智慧。所以能忍辱則智慧生,智慧生則無明盡。別人說我們,不論自己是對是錯,還是被冤枉,重要是被冤枉,還是唯唯諾諾,是是,是是,是是,唯唯諾諾。以不辯應(yīng)之,《金剛經(jīng)》里面講“無諍”,哪一件事情有比了生死更重要呢?有比往生凈土更重要呢?心中不起煩惱則智慧生。若是執(zhí)理與人辯白,則無明起來了。你還在那邊辯誰對誰錯,無明生出來了。
別人對我們越是不好,我們要越發(fā)慈悲心善待對方,要對他越好,越要度他。不可像世間人一般起瞋恨心,那結(jié)冤仇,廣欽老和尚說,出家人要無瞋。修行人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業(yè)識順逆中求解脫。末學(xué)前日有寫一首“業(yè)識頌”。廣老說,業(yè)識順逆中求解脫,無魔不成道。修行哪那么簡單的,無魔不成道,佛陀還要八相成道,最后還要降魔,無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你是要出三界,你不用再輪回。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你不吃盡苦頭哪可能說成道,哪有那么簡單?你將要做人間菩薩,要成佛,你要教化眾生,不經(jīng)苦行,不經(jīng)魔障,如何去歷練無明煩惱呢?修行人就在修魔障啊,這個魔障是什么?自己的貪瞋癡啦。唯有沖破魔境中的無明煩惱,才能得到解脫。也唯有舍下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才能得到清凈解脫,才能顯出菩提心來。
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貪圖安定順境,那樣子是不會進(jìn)步的。我們都喜歡順境,我們都喜歡安定的環(huán)境才要修行。星云大師說,你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安住,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自在,恐怕你到極樂世界也不自在,因為你安不住。到哪個道場都嫌這個怎么樣,到哪道場嫌那個怎么樣,只有沒有嫌你自己怎么樣。所以要達(dá)到五蘊皆空,必須要持戒、忍辱、勇猛精進(jìn),改脾氣和個性。我也常常教人家說,一定要改脾氣個性。必須要打破無明,一切隨緣都好。我們聽經(jīng)聞法之后,你平常日常生活去實踐。像我也是一樣,我現(xiàn)在就習(xí)慣怎么樣?譬如說我們明明想好了計劃,明明是希望這樣,那我們的主見都很深,我見都很深,我一定要那樣,我一定要這樣。
我們這次辦悟行法師三時系念,我們借臺北市立大學(xué)。因為剛好天氣預(yù)報會下雨,場地又不準(zhǔn)我們在現(xiàn)場吃便當(dāng),我就跟我干部研究,他們就提了很多計劃,在餐廳,在哪個空的廣場吃飯。我跟他們講說,簡單就好,就在周邊找位置,就地取材,就可以吃便當(dāng),安置幾個地方就好。我干部他們就沒有聽進(jìn)去,到前天晚上再跟我溝通。我說,你們那個計劃好像我覺得實踐的可能性不太大。為什么呢?我說,你要叫老菩薩走七八分鐘到餐廳,因為餐廳距離我們會場大概要七八分鐘,老菩薩走不動。我說,我?guī)н^部隊我曉得,我?guī)н^兵我知道,哪那么簡單,說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念佛人哪那么乖,讓你這樣指揮調(diào)度?十個人一排,前后對照,哪那么簡單?大家都想要求自己方便。我說,法會散開要午齋的時候,全部你就不曉得怎么去整隊了。
果然他們第一天的時候亂成一團(tuán),沒有幾個誰愿意到餐廳去吃飯的。后來他們跟我說,老師你真的,你有先見之明,真的沒有幾個愿意去餐廳吃飯。后來在那吃了苦頭了,然后他們第二天就就地吃便當(dāng)。我的建議呢,就地取材,找一個空地,第二天就秩序井然了。這什么?我那時候他們跟我講說,我說,好,只要能夠順利吃完午齋,我都隨順好,你們說了就好。我就學(xué)習(xí)一切隨緣都好,我不堅持己見,這修行,修行就在這個地方修行。我是執(zhí)行長,但是你們?nèi)绻J(rèn)為,你們認(rèn)為可行,我已經(jīng)跟你們講這么多分析了,如果你們覺得說,你們的腹案很好,讓你們?nèi)?zhí)行。但是我跟他們先預(yù)告,你們一定會出狀況的。三寶加持,后來還是沒事,但是確實他們覺得真的是,如我所說的是有點混亂。就是我們要學(xué)習(xí)一切隨緣都好。
夫妻相處之道,只要能夠一切隨緣,家里是家和萬事興。小孩子也是一樣,你可以跟他講,如果不能再講就不要講。四十歲以前。四十歲以后就不能再講了,根深蒂固了。其實不要說四十歲了,二十歲以后就不能講了,現(xiàn)在大學(xué)生哪里可以讓你講的。小孩子還可以讓你講,有的小孩子還跟你頂嘴,根本就不能講,是不是?一切隨緣都好。如果起了無明煩惱,人我斗爭,那就可惜了。
這以上是提到忍辱,“見人不是,諸惡之門。見己不是,諸善之門”,“容人之過”最難修就是修忍辱,這一篇主要在講忍辱,那我特別引用廣欽老和尚這個開示來提供給各位參考。
好,我們看下面,“下附征事”:
“下附征事(一則)”
“舉不避仇”
我們看經(jīng)文:
“舉不避仇”
“帝君曰。先人之死。(為周厲王所竄。)蓋出于南風(fēng)成之譖。朝士悉知。終天之恨。予未之忘。后風(fēng)成死。其子溫叔。才而且賢。韋師氏。嘗謂予曰。風(fēng)成之子。好學(xué)無厭。語言可法。當(dāng)今貴游子弟中未有。天道難知。不意風(fēng)成有子如此。予時雖有不共戴天之隙。而聞其善行。心常慕悅。予既升大夫。保氏缺人。遂薦而舉之。卒善其職。”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南風(fēng)成”,人名。
“譖”就是誣陷,說別人的壞話。
“厭”,飽,滿足。《論語·述而》篇曰,“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貴游”,指無官職的王公貴族,亦泛指顯貴者。
“不意”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孫子兵法·始計》篇里面說,“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保氏缺人”,“保氏”是官名,古代職掌以禮義匡正君王,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員。按,文昌帝君當(dāng)世原為保氏之官,晉升之后,保氏官位就出缺了,故曰“保氏缺人”。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舉不避仇”。帝君說,先父之所以死(被周厲王放逐),是因為南風(fēng)成毀謗中傷,滿朝都知道這個事情。殺父的痛恨,我從來沒有忘記。以后風(fēng)成死了,他的兒子溫叔,很有才華而且賢良。韋師氏曾對我說,風(fēng)成的兒子,勤奮學(xué)習(xí),從不滿足,講話符合禮法,當(dāng)今貴族子弟中沒有他這樣杰出的人。天命難測,竟沒有意料到,風(fēng)成會有這樣一個好兒子。我與風(fēng)成雖有不共戴天之仇,但聽到他的兒子的善行,心里非常愛慕、高興。我升為大夫后,保氏職位缺人,就推薦溫叔任這個職務(wù),并且自始至終幫助他做好這個職務(wù)。
我們看這段的“注”:
“鯀雖殛死。禹則嗣興。管蔡為戮。周公右王。帝君不以父故。而使國家失良佐。賢士屈下僚。可謂善用其孝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注”的名相注釋:
“嗣興”就是繼承與振興。《書經(jīng)·洪范》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
“管蔡”是管叔鮮與蔡叔度,兩人都是周武王的兄弟。我們上次有討論過,周公他們的兄弟總共有十八個,最大的、最長的大哥往生了。這個管叔鮮跟蔡叔度他們當(dāng)時是,他們算是諸侯。周武王一統(tǒng)江山以后,大概他滅完商朝紂王以后,后來周武王就死了,死了以后,管叔鮮跟蔡叔度就挾著被滅掉那個商朝紂王的兒子武庚來叛變,武庚是紂王的兒子。周公,當(dāng)時他是當(dāng)攝政,輔佐周成王,周公率軍東征,把管叔鮮跟蔡叔度他們這個叛變弭平,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放逐。這叫“管蔡”這個意思。
“右王”,輔佐,就是輔佐君王。
“良佐”,賢能的輔佐。
“下僚”,職位低微的官吏。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鯀雖然沒有治好洪水,被放逐而死,他的兒子禹很好地繼承了父親的事業(yè)。殺了弟弟管叔鮮和蔡叔度,周公披肝瀝膽輔佐成王。帝君不因為父親被害的緣故,就使國家失去良臣,賢人屈居下輩,這才是真正的孝。也就是要做到怨親平等,才是真正的大孝。能做到怨親平等,就是佛。所以成佛,孝道才圓滿。雖然他有不共戴天之仇,“風(fēng)成之子”,但是他溫叔他有賢才。所以這也是帝君,他父親雖然被南風(fēng)成害死,但是他放下這個不共戴天之仇,他愿意提拔南風(fēng)成的兒子溫叔來接替保氏的官位,可以證明說帝君在那一世他就是怎么樣?他就是修平等觀,他能夠做到怨親平等。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余讀禮記。則有曰。父之仇。不與共戴天。繼讀內(nèi)典。則有曰。一切怨仇。皆不得報。兩說似乎相反。而實各有至理也。吾儒據(jù)現(xiàn)在論。若不報父仇。則忘親矣。此不共之心。所以為孝也。佛知過去未來事。見宿世父母。其數(shù)無量。與父母為仇者。其數(shù)無量。即父母中自相為仇者。其數(shù)亦無量。不與共戴天。安能一一相報。又況今日多一仇殺。徒累父母增一怨對。所以覷破幻緣。隱忍不報。亦所以為孝也。且如武王伐紂。太公負(fù)戟從征。伯夷叩馬強諫。兩人豈不水火。然孟子曰。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未嘗輕置優(yōu)劣。儒釋異同之際。處處作如是觀。則愈讀佛書。而儒理愈精矣。帝君欲人廣行三教。正以此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父之仇,不與共戴天”,“不共戴天”者,不共存于人世間。按,語出《禮記·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喻仇恨極深,難同容天下。
“內(nèi)典”是佛教的經(jīng)典,叫“內(nèi)典”,世間的教典叫外典。所以“內(nèi)典”就是佛經(jīng)的意思。
“覷”就是看破、窺探。
“武王”,帝號。姓姬名發(fā),周文王的兒子。因商紂王暴虐無道,武王乃率領(lǐng)諸侯伐商,大戰(zhàn)于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這是周朝的這個,周朝的建立其實是周武王。他在位十九年,駕崩,謚曰武。
“太公”,這就是歷史上很有名的姜太公,我們說“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就姜太公是當(dāng)時一個大德。“太公”,它是人名,他就是呂尚,字子牙,所以一般都叫姜子牙,他是東海人。本姓姜,他最先被封為呂,那么后來,從其封姓,他被封在呂,所以他叫“呂尚”,但是他本姓是姓姜,所以又叫姜子牙,他是被封在呂這個地方,所以他又叫“呂尚”。那么,周初的賢臣,他是周朝初年的賢臣,“年老隱居于釣”,在釣這個地方。周文王出去打獵,“渭水之陽”,渭水的北方,見到了姜子牙,他們兩個談得很歡喜,文王遇到姜子牙談得很歡喜,“相談甚歡”。姜子牙就說了,“吾太公望子久矣”,他說,我等你等很久了。他等周文王來。“因號‘太公望’”。周文王就請他一起上馬車,就帶回朝廷,尊他為老師。后來他輔佐周武王克殷,就是輔佐周武王滅掉商朝,那么姜子牙他的封地在齊,后世稱他為姜太公,或稱“呂望”、“姜尚”。
“負(fù)戟”,“負(fù)”就是以肩背物。“戟”,武器的名稱。因為戈跟矛合體就叫戟,它有勾、啄、撞、刺四種功能,裝在木柄上或者竹柄上。出現(xiàn)在商朝、周朝,盛行在戰(zhàn)國時代,漢朝、晉朝都有。它是一種兵器,叫“戟”。“負(fù)戟”就是背著這個兵器。
“伯夷叩馬強諫”,“伯夷”是人名,商朝末年孤竹君長子。“叩馬”就是拉住馬不讓它前進(jìn)。《史記·六十一》里面講,“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這段是歷史記載在《史記》里面,它的意思就是說,周武王要去伐紂王的途中,伯夷跟叔齊出面,拉住武王的馬,勉強勸諫,希望武王不要去討伐紂王。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孟子·離婁》篇。在孫奭《疏》云,“言伯夷、太公二老,乃天下之大老也,猶父也”,就是伯夷跟太公望這兩個是天下的大老。
“輕置優(yōu)劣”,“置”就是安放、擱,就是擺,“優(yōu)劣”,評定高下好壞,就是“輕置優(yōu)劣”。輕率地評定高下叫“輕置優(yōu)劣”,輕率地評定高下。
“三教”就是儒、釋、道。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我讀《禮記》,里面有“父親的仇人,不能與世共存”的話。再讀佛經(jīng)里面講“一切怨仇都不能報”的話。兩種說法似乎相反,而實際上各有高深的道理。儒家以眼前來說,如果不想報父親的仇,那么就忘記了自己的親人,這種“不共戴天”的心,正是孝心的流露。
佛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看見前世的父母其數(shù)無量,與父母為仇的人其數(shù)也無量,就是父母與父母互相為仇人也其數(shù)無量。這么多人不共戴天,關(guān)系又這么復(fù)雜,怎么能夠一一相報呢?況且今天多一個仇殺,白白地連累父母又增一個怨家。所以看破幻緣假相,暗忍不報,也是真正的孝心。
例如武王伐紂,太公帶兵征戰(zhàn),伯夷則攔馬強諫,兩個人有如水火。但孟子說,這兩個老人是當(dāng)今世界上偉大的老人。未曾輕率地劃分他們的優(yōu)劣。如果把儒佛異同的地方融會貫通,那么越讀佛書,就越能了解、越能理解儒家的道理了。帝君想要人們廣泛推行三教,道理就在這里。
好,我們看經(jīng)文七,第七句經(jīng)文: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發(fā)明)上文未嘗虐民五句。皆帝君所行之陰騭也。不勝枚舉。故以廣行二字概之。”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陰騭”就是陰德。
“蒼穹”,“蒼穹”就是蒼天、天空。
白話解:
上文“未嘗虐民”等五節(jié),都是帝君所做的陰德一部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就用“廣行”二字來概括。
看下面這一段:
“陰騭。洪范蔡注訓(xùn)默定。而于此句不切合。似當(dāng)作陰德解。”
我們看名相注釋:
“陰騭,洪范蔡注訓(xùn)默定”,這個“洪范”,這本《書經(jīng)》里面,《周書》里面有一個篇名,就是<洪范>篇。孔安國《傳》里面記載,“洪”就是大的意思,“范”就是“法也”,也就是“天地之大法”。這個“洪范”就是大家去遵循的軌則,譬如說,仁義禮智信就是洪范,道德仁義禮就是洪范這個意思。廣大,大家遵循、去執(zhí)行的這個大法,叫“洪范”。《尚書·周書》云,“武王勝殷,殺受(紂王),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范》。”
“蔡注”,這個“蔡”是指南宋有一位學(xué)問家叫蔡沈,他字仲默,號九峰,他曾經(jīng)注《尚書》,他有注解《尚書》。“蔡注”就是蔡沈他在解釋“陰騭”的時候,他把它解釋成叫“默定”。蔡沈在注解《洪范》的時候,里面有關(guān)陰騭兩個字,他解釋是叫“默定”。“默定”是什么意思呢?“默定”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但周安士先生認(rèn)為這個解釋不恰當(dāng),所以于下文來修訂。為什么不恰當(dāng)呢?我們說定業(yè),定業(yè)跟定數(shù),那就命定了,那就是宿命論了。了凡先生就是二十年,被定數(shù)算定了,被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命中無兒子。
佛法的究竟在哪里?佛法就是在定數(shù)中創(chuàng)造變數(shù)。他遇到云谷會禪師,就代表佛教了,代表佛法了。孔先生是代表算命了,大概是算儒家了。但是他碰到云谷會禪師這位有修有證的高僧,他就告訴他,命自己作,福自己求,“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教他改變定數(shù),就“改過之法”、“積善之方”。所以了凡先生就是發(fā)三千善、三千善、一萬善,他先改過,再來行善,所以他改變了定數(shù),他創(chuàng)造了變數(shù),他活到七十四歲,多延壽二十一年,他命中沒有兒子變成有兒子,這個就不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了。他為什么?了凡先生積了三千善、三千善、一萬善的陰德,那所以你把它解成“陰騭”叫作“默定”,這好像有一點像宿命論的感覺。所以周安士還是有智慧,認(rèn)為這樣不妥,又把它改成陰德。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陰騭,《洪范》蔡注釋為默定,與這句話的意思不相符合,似應(yīng)該、應(yīng)當(dāng)當(dāng)作陰德解釋。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蒼穹天也。蒼言其色。穹言其高。若據(jù)日天子身衣宮殿而言。則所謂蒼者。當(dāng)是青琉璃色。據(jù)忉利天之形量言。則所謂穹者。實去地八萬四千由旬。”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蒼”,青色的,例如蒼天。
“日天子”,梵語叫蘇利耶。異名寶光天子、寶意天子。為觀世音菩薩之變化身,住于太陽中,太陽為它的宮殿。叫“日天子”。
“由旬”,叫俞旬、由延。是以計里程之?dāng)?shù)目,帝王一日行軍里程。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所以佛經(jīng)上講,上由旬是六十里,中由旬是五十里,下由旬是四十里。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蒼穹是指天,蒼說是它的色,穹是說它的高。如果根據(jù)日天子身衣宮殿來說,那么蒼應(yīng)該是青琉璃色。如果根據(jù)忉利天的形狀來說,那么穹離地八萬四千由旬。
我們時間的關(guān)系,下面的“清和善政”“雪山大仙”,我們下一回再探討。我們要來探討這一段里面的重要的經(jīng)句,就是“陰騭”,陰德,還有福德、功德,我們要來探討。很多人會搞不清楚,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什么是陰德。我們今天就來先探討功德、福德、陰德。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我們也是引用老法師的開示。
何謂“功德”?真實的功德就是清凈心。佛經(jīng)上常說,“心凈則佛土凈”,修行最重要的是要修清凈心,遠(yuǎn)離一切妄想、分別、執(zhí)著,功德就現(xiàn)前了。再講明顯一點、具體一點,“持戒有功,得定是德”。你持戒,有斷掉貪瞋癡,那“得定是德”。什么叫有功?就是要息滅貪瞋癡。因戒得定,“修定有功,開慧是德”,這個德,老和尚說,跟那個得到的得,我們上回講過,是一樣的意思。功是修因,德是果報。你要有真正的修功,真實的果德,性德就會流露。那什么叫真正的修功?要息滅貪瞋癡,要勤修戒定慧。所以你真正的修功,就呈現(xiàn)真實的果報,這叫功德。持戒如果不能得定,如果你持戒沒有辦法得定,什么叫得定?你至少想要伏惑,降伏煩惱。持戒如果不能得定,那個戒是福報、福德,不是功德,那么你那個持戒就是福德,它不是功德。福德不能滅罪,功德可以滅罪。
持戒如果還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看到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你自己持戒持得很好了,但是你還有分別、執(zhí)著,這個人犯戒、那個人破戒,你把自己的功德都?xì)У袅恕D侨绾纬纸洳庞小肮Φ隆蹦兀烤褪腔菽艽髱熣f,“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如此持戒,才能得定。因為你有定功,你當(dāng)然見不到世間過,所以他持戒可以得定。否則持戒都是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六祖大師有說,“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那福是什么?福就是福德,道是功德,道就是慧。所以“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他認(rèn)為我做善事,我修福,他不知道修福要怎么?要即相離相,要三輪體空,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么那個福就是變成功德了。所以功德能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因此功德與福德要辨別清楚,千萬不能搞錯。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常說“火燒功德林”。這個我們要特別提醒自己,有時候真的發(fā)一個脾氣,前面所修的善事功德全部都燒掉了。“火”就是發(fā)脾氣,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不高興,一發(fā)脾氣,功德就完了。因此功德很不容易修積。如果在臨命終的時候,發(fā)一個脾氣,這一生所修的功德全完了,到修羅道去了,更不要講出三界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修積。
你要知道自己修積多少功德,就要想想什么時候沒有發(fā)脾氣,你就知道你有修到功德了。你要知道,瞋恚心把你的功德失去了,貪愛心一樣,也把你的功德失去了。所以功德是什么?是息滅,剛才講的息滅貪瞋癡啊。換言之,七情五欲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樣都把你的功德破壞掉了。由此可知,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很容易修。弄清楚,功德很不容易修,為什么?要滅貪瞋癡,要息貪瞋癡,要斷貪瞋癡,難啊。為什么?我執(zhí)放不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放不下啊,人我是非放不下,就沒有辦法成就功德。所以功德很不好修,一發(fā)脾氣,功德就泡湯了、就燒掉了,火燒功德林。
所以剛才講說要忍辱啊,忍辱就不會火燒功德林啊。那就怎么樣?你忍得過就可以成就功德啊,像老和尚就成就功德,海賢老和尚也成就功德,佛陀也成就功德。功德才能出三界、了生死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福德只是在三界受享,享受福報,福報享盡,還是一樣墮落。那你的福德重不重要?福德也重要,佛說福慧雙修,“皈依佛,兩足尊”,就福慧兩足尊,足就是圓滿,尊就是尊貴。沒有福,沒有福不行啊,沒有福人家不愿意幫助你,龍?zhí)觳粨碜o(hù)你,為什么?因為你沒有福報。障道特別多,那障礙因緣特別重,魔障特別多。所以我們說福至心靈,沒有福報也不行啊,關(guān)鍵就在要把福報轉(zhuǎn)成功德啊。那我們一般講,著相叫福德,離相叫功德,著相是福德,離相是功德,這是簡單用《金剛經(jīng)》的道理來解釋說,著相不著相的問題。
所以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很容易修,福德不會失去,功德不容易修,很容易失去。這幾句話很重要,這聽起來、念起來好像很饒舌,但是它是很重要,我再念一遍,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容易修。一個是容易修,一個是不容易修,為什么?一個是要滅貪瞋癡,一個不用滅貪瞋癡。你去做善事沒有滅貪瞋癡,你只要去做善事就好啦,那個六祖大師說,“心中三惡元來造”,還是繼續(xù)造三毒啊,“心中三惡元來造”。福德容易修,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不會失去,因為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有去做善事一定有福報的,福報,福德不會失去,好像還可以送給別人。功德很不容易修,很容易失去。
那么所謂陰德,中國人講“積陰德”,陰,我們今天講“廣行陰騭”就是陰德,“陰騭”就是陰德,陰是沒有人知道,這個好事是真的,后面是真實的果報。惡要讓大家都知道,業(yè)障才會消,人家每個人罵你一聲,你的罪就消掉了。所以惡不能隱藏啊,隱藏就完蛋了,隱藏那個罪更重。尤其你去持戒的時候,犯錯那更嚴(yán)重了。你的罪就,如果你的惡大家都知道,罵你一聲,你的罪就消掉,果報就報掉了。若惡事隱藏起來不讓人家知道,惡就越積越厚;好事馬上讓人家表揚,統(tǒng)統(tǒng)報光了。最后所受的果報,只有惡,沒有善。
那接下來,我們剛才討論過功德、福德、陰德,對不對?那接下來怎么分辨呢?如何分辨呢?我們依照老法師這樣的開示,陰德跟福德比較接近,但是它日后的,日后一定有三界內(nèi)的真實果報,就是它還在三界內(nèi),福德、陰德都在三界內(nèi)的真實果報,它確實可以得到果報。而功德呢?則是清凈心,遠(yuǎn)離一切妄想、分別、執(zhí)著,果報是出三界、了生死,三界外,他是成圣成賢。所以可以知道,功德比陰德還要難修,功德比陰德還要難修,陰德只要默默做善事,不要讓人家知道,不要讓人家知道就好了,但是功德卻是要不斷地修清凈心,而且還要不能夠火燒功德林,不然辛苦修的都沒有了,因為功德很容易失去,它很不好修,但很容易失去。那福德很好修,不會失去,是這樣的。
再來,陰德跟陽德怎么分別?在《了凡四訓(xùn)》里面講陰善、陽善,了凡先生也有提過陰善、陽善。要怎么分別呢?做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陽德報得快,大家給你掌聲,報紙給你報一報,電視給你報一報,做了好事,讓別人都知道了,表揚、稱揚你,贊嘆你,給你發(fā)個獎狀、錦旗之類的,表揚表揚,報掉了,福報,因為福報現(xiàn)前,福報用掉了,名聲也是福報,報掉了就沒了,德積不住。所以《了凡四訓(xùn)》里面講說,“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陰德,老天回報給你啊。那如果你累積陰德,還橫被惡名,福報會出現(xiàn)在他子孫身上,他子孫往往是驟發(fā),突然間他子孫變得非常發(fā)達(dá),就突然間發(fā)達(dá)起來,驟發(fā)。
所以做好事不要讓人家知道叫陰德,陰德后面的福報大,積得久。陽德福報報光了,積不久。所以不要怕德積不住。你的德積在哪里,永遠(yuǎn)是你的,別人是偷不走、搶不走的,偷不去、搶不走,自修自報。所以陽德積不久,就陽善積不久,人家給你表揚了,表揚福報就用完啦,所以積不久,甚至隨修隨報。有一次我看有一個,有一位警界退休的一個前輩,很有趣。他退休以后大概做生意賺到錢,他開賓士車,朋馳的。他送米,送什么醬油啦,送些救濟(jì)物品,到那個花蓮去救濟(jì)那些原住民,他還特別通知記者來。通知記者來以后,然后記者再給他報導(dǎo),照個相,全世界都知道他在花蓮送米跟油。陽德積不久,陽善啊,他一登出來福報就用完了。
相對的,我們江董,我跟他講說,花蓮有一位法國來的神父,劉神父,非常了不起,他蓋一個中途之家,就是收養(yǎng)之家,收養(yǎng)我們這些智障的小孩,就頭部大大的,有點智能不清楚的,他教他們這個技能,讓他們謀生,可是都沒有人去護(hù)持他。那TVBS,臺灣一個電視臺,它播報一步一腳印,我看了很感動,怎么有這么偉大的神父?這么有愛心呢?我就跟江松樺董事長報告,江董事長說,誒,他也沒有說他要去,他過了幾天以后,默默地自己帶支票去,看了以后,決定幫助他。那位神父大概只要五千萬就可以蓋一棟房子,中途之家,我們江松樺董事長一次給他一千萬臺幣,五分之一。那他請一位立法委員陪他去,因為他不知道地點在哪里。那立法委員告訴他說,誒,江董,要不要通知電視臺跟電視、報紙來報導(dǎo)?江董說,不用不用不用,我要回臺北了。就是這個意思啊,江董聰明,他學(xué)佛他有智慧啊,積陰德啊。
陰德積得久,且越積越大。所以我們做了好事,最好不要讓人家知道,不要讓人家知道,你的德行就越積越厚,后面你的福報就大,甚至福澤你的子孫。如果讓人家知道了,報掉了,報掉就沒了。相反地,做了壞事,要讓天下人都知道,不要隱瞞,越多人知道越好。以后你就不會下地獄啦,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金剛經(jīng)》里面講。“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這個人如果他應(yīng)該墮惡道,現(xiàn)在被人家輕賤,“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應(yīng)該要消滅掉,“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所以不用隱瞞,越多人知道越好,為什么?報掉了,報掉就沒有惡了。所以佛法里面有發(fā)露懺悔,懺,什么罪業(yè)都消,一懺,什么罪都消。發(fā)露就是要讓別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業(yè)如霜露,太陽一出什么罪業(yè)都消融。
所以做好事不要讓人家知道,越少人知道越好,做了壞事一定要讓人家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別人一知道就報掉了。問題是剛好現(xiàn)在人都相反,做好事統(tǒng)統(tǒng)讓人家知道,做壞事統(tǒng)統(tǒng)不讓人家知道,剛好是跟這里講的相反。做好事不讓人家知道叫陰德,叫人家知道叫陽德,陽德積不住,一叫人知道就報掉了。做壞事不叫人知道叫陰惡,做壞事,不要讓人家知道,這叫陰惡,讓人家知道叫陽惡。我們剛才談陽善陰善,惡也要是這樣啊。做壞事,不要讓人家知道叫陰惡,讓人家知道叫陽惡,陽惡它也積不住,因為大家都知道了嘛,它紙包不住火嘛,一被人家知道就報掉了,報掉就沒有了。陰惡呢?陰惡不行,陰惡果報很重,它叫覆藏,在戒律里面講叫覆藏,這嚴(yán)重障礙菩提,嚴(yán)重障礙涅槃,而且陰惡的果報都比較慘烈。
這是我們今天在探討這一個經(jīng)文里面,“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這里面所探討到的這個“陰騭”呢,周安士老菩薩說,不能叫“默定”,不是上天默默地安排,不是,也不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而是什么?它是應(yīng)該當(dāng)“作陰德解”比較好。那因為很多修行人,包括一些世間人士呢,對于功德、福德、陰德,他們都弄不清楚。我們經(jīng)過今天這樣的探討,我相信大家對功德、陰德、福德,應(yīng)該很清楚了。所以這樣看起來,功德是擺第一個,最難修,但是很容易流失掉,但是它可以成就你的菩提,它可以出三界了生死。那陰德呢?它沒有辦法出三界了生死,它是確實有福報沒有錯,它比福德好,因為陽善很容易被表揚。所以陰德呢,有時候會庇蔭子孫。所以陰德呢,它一樣跟福德不能出三界,但是它比較接近息滅貪瞋癡。福德它就沒有辦法,它還是貪瞋癡毛病習(xí)氣很重,它很容易修,也可以送給別人。
所以今天,我們就把這個“廣行陰騭,上格蒼穹”,我們就講到這里,剩下我們下回再探討。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wǎng)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22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