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21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21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11月01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四,“濟人之急”,經文五,“憫人之孤”。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三十四頁,我們上一回講到經文四,“濟人之急”。那么“濟人之急”,有“貧富富貧”這件公案。我們現在來看這段公案的經文:

“貧富富貧”

“帝君曰。蜀帝初立。適歲大荒。而巴西尤甚。有富農羅密。積谷五千余斛。閉而不糶。而義士許容。竭產賑貧。力不能繼。終夜炷香。祈天請佑。邑神來和孫以告。予奏上帝。有旨。取羅之谷雨之。予乃勅諭風神。發羅之屋。谷隨風旋。自空而下。各以色聚。邑中人皆飽。羅之所蓄。一日而盡。邑人感許之惠。往往酬還。幸羅之災。從而稱快。蜀帝以容為邑佐。密聞之。自經。”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蜀帝”,“蜀”是指蜀國,就是現在的四川,古代叫蜀,“蜀帝”是蜀的君主。

“巴西”,“巴”是古代民族的名稱,也是古代的國名。轄境在今天四川省東部。

“羅密”是人名。

“斛”,這是中國舊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一斛本來是十斗,后來改為五斗,五斗是一斛。

“糶”,把米賣出去叫“糶”,出售谷物。

“炷”就是燒香。

“來和孫”,邑神名。邑神就是小縣里面的神。

“雨”,降落、降下。

“勅諭”就是皇帝的詔令,或以敕書曉諭。這個地方是指帝君下達指令。

“各以色聚”,“色”就是種類、式樣。按照各種類、式樣聚集成堆,而且還不會亂。

“稱快”,表示痛快、快意。

“自經”就是上吊自殺。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貧者富貴,富貴貧困。帝君說,蜀帝剛剛建國,年歲遇上大饑荒,巴西一帶特別嚴重。有個富農叫羅密,積存稻谷五千多斛,閉門不賣稻谷。有一位義士叫許容,用盡家產,賑濟貧困,力不能相繼,整夜燒香,祈求上天護佑。邑神叫來和孫,趕來向我報告,我報告上帝,上帝有旨,取羅的谷撒放給群眾。我就派風神刮大風,成包成團降落下來,邑中的人都吃得飽。羅密所積聚的稻谷,一天就落完了。邑人被許的恩德所感動,常常去酬謝他,對羅密就幸災樂禍,拍手稱快。蜀帝就任命許容做邑佐,羅密一聽到這件事情,就上吊自殺了。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

“所謂游戲神通也。雨谷事。雖因帝君啟奏。然此種玩弄。天帝往往為之。姑錄盧至長者一事。以備參閱。”

我們先解釋這兩行:

“所謂游戲神通”,就是以神的神通來為百姓造福。這件下谷雨的故事,雖因帝君啟奏而成功,但這種游戲神通,上帝常常運用。姑且記錄盧至長者的故事,以備參閱。

那這個地方我們先來探討一下,這一段就講天神,文昌帝君報告上帝,帝君就敕諭風神把羅密的這個稻谷、谷物把它吹散,那當然稻谷從天而降了,民眾都可以撿到了,撿到這些稻谷來吃了。

那這段我們就來探討“游戲神通”。天神的神通我們上次有探討過,有些是修得,有些是報得。這個地方我們提一個游戲神通的故事,就是我們近代的一位高僧大德,大家都熟悉的《金山活佛神異錄》。這本書是樂觀法師編輯的,老法師在講經里面也有提到樂觀法師,他也很用心地來編輯《金山活佛神異錄》。金山活佛他的神跡,這本《金山活佛神異錄》,我都看完了,里面有講到活佛的神通游戲,譬如說群狗來向他朝拜,傳授皈依。

所以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出現了許多這種修行的道行非常高的這些高僧,他們的這個行跡超乎尋常,所以被稱為神異高僧,叫神僧。像達摩祖師也有,達摩祖師也有這種道行,廣欽老和尚也有。所以在《大藏經》中有《神僧傳》,收錄大概一百多位修證境界神妙莫測的奇僧。近代佛門中,比較少出現這一種幾乎是有“特異功能”的這種神僧,也因為“少見”,所以往往被視為“多怪”。那么人家稱“金山活佛”,叫妙善法師。金山活佛他的相貌神情以及他的情狀很像濟公活佛,實在說呢,他是一位灑脫詼諧,不失莊重,慈悲為懷,并且度生不倦的圣僧,他是開悟的圣僧。

那我們來講一則,當時金山活佛他本來是在中國,也到過棲霞山。那么他到緬甸去弘法的時候,常常在緬甸的大金塔那邊繞佛、燃燈,而且他會在那邊繞塔的時候,會高聲大唱佛號,他唱佛號很有意思啊,他唱什么?他唱“誰念南無阿彌陀佛”,“誰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覺得說,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呢?還是你的自性念南無阿彌陀佛呢?還是你的妄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呢?就是教你覺悟啊。誰念?念佛的是誰啊?禪宗里面講是念佛是誰啊。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說,很至誠懇切地從我們心念出來,念得很清楚,耳朵聽得很清楚,身口意當下清凈。他在塔上東西南北四方四座佛殿,有時候他在東門唱兩句,唱兩句佛,又跑到南門唱兩句佛。唱罷佛號,又爬到地下拜幾拜,繞著金塔唱佛拜佛,一直到天亮。

那么他唱佛號的聲音非常好聽,美妙極了,樂觀法師說,他唱這個佛號是“高亢中含有悲壯,而且幽雅”,每一個音聲吐出來,都有音節旋律,“扣人心弦”。有很多信徒、有很多民眾聽完活佛念佛以后,感動到發心皈依三寶。那么他在大金塔那邊行道大概五年,那么塔上附近住的這些緬甸人,都很喜歡聽他唱佛,尤其是那些賣花的姑娘,這個佛寺跟塔旁邊都有人賣花,也跟他學著哼唱起來。不僅人感動,連畜生都感動,尤其是鳥跟狗,烏鴉,聽他唱佛的聲音,都自然跑到他面前來,那種情景,因為大家都習慣了,不以為奇。

那么有一次,夜晚的時候,活佛在塔上佛殿上唱佛,突然間來了一大群狗,把活佛圍起來。那些狗都是成群結隊,不聲不響地爬到活佛面前,好像在朝拜一樣。當時有很多人見到這個情景,這個奇異的鏡頭。所以樂觀法師把這個故事,把它記載進去,題目叫做“群狗朝拜傳授皈依”。那么當時統計,據說爬在地上的狗,竟然有二三百頭之多,大家都不知道這些狗從哪里來的。

一會兒以后,看到活佛就舉起手來,向著狗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就三皈依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你看,如果經過這個高僧,尤其是圣僧來給它皈依,這些二三百頭這些狗都可以脫離畜生道,為什么?它皈依三寶了。結果三皈依完了以后,一剎那間,那些狗統統不見了。這個當時在緬甸仰光,很多人都有在談論,傳為奇談,這也是種活佛的神通游戲。

那另外有一次,因為緬甸那個熱帶地方,那個狗很多,那狗它已經沒有倫理了,也不知道羞恥了,所以公狗跟母狗往往在馬路旁邊、道路旁邊就做它們愛做的事情,以致很多母狗那個陰門都潰爛了,大家看了都很害怕,而且腫得很大,而且潰爛到流膿血,流膿流血,上面還長蛆,很惡心哪。那么活佛有一次,他在大金塔的時候,看到一只母狗也生這種病,一邊走還一邊滴血。活佛見了生起大慈悲心,不忍心,活佛就叫這只母狗,他不叫它狗,叫狗有點像卑賤的意思,他叫它什么?他叫“獅子”,“獅子,站著!”他對著那只母狗說,“獅子,站著!”那只狗很奇怪,這圣人的神通力,佛以一音說法,眾生各各隨類解,佛有那個本事啊,佛說什么那狗都聽懂啊。結果那只狗就乖乖地站在那邊,聽活佛跟它開示。

我們以前在講座里面,我們有提過,廣欽老和尚度那個,降伏這個老虎啊,降虎尊者啊。那金山活佛要治這只母狗這個業障病,他也要讓它知道慚愧心,他跟它怎么說呢?他說,“你這個不知慚愧的東西!爛的這個樣子,要不醫治就會爛死了”。說也奇怪,那只母狗站著就不動了,活佛就在地上拾起一個竹片,就在母狗的陰門,刮,刮,刮了許久。說也奇怪,那只母狗眼睛閉起來,好像不會痛,把那些爛肉刮掉,那只母狗眼睛兩眼閉起來,“好像很受用的樣子”。刮完,那只母狗就跑掉了,搖了尾巴就跑掉了。

緬甸人看到這個鏡頭很驚奇,他們說,如果平常有去動那些狗的爛處,那些狗都會咬人。你看,它碰到活佛就不會了,所以這是佛的,活佛的游戲神通,金山活佛的游戲神通。而且他很慈悲,他不叫狗,他叫“獅子”,有一種尊敬的味道,“獅子”,那獅子是萬獸之王。

那么這個地方,像金山活佛這種游戲神通,那個都是差不多是法身大士以上的境界。法身大士以上,他那個叫做道通,我們上次有討論過,他不是報通,他是道通,完全是證道了,所成就的六神通。但是神通,佛并不贊成我們學佛弟子使用神通,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神通抵不過業力。神通它是性德,但是它抵不過業力,但是神通可以度眾。

我們就來談,談佛陀弟子里面,十大弟子里面,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目犍連的神通,目犍連尊者的神通,在佛的弟子里面沒有人可以跟他比。那神通它是這樣,它是可以接引眾生,但是不能夠違背因果,不能夠勝過業報。這兩個原則要記得,不能違背因果,不能勝過業報,神通也不能夠解決煩惱,這是事實啊,這是事實。

那么佛的祖國迦毘羅衛城遭到憍薩羅國的琉璃王侵略。我們以前有討論過,琉璃王的父親波斯匿王是佛陀的護法,琉璃王的母親茉利夫人,是佛陀他們的祖國釋迦族里面的一位親王的婢女之女。因為佛陀太尊貴了,所以他們釋迦族,他們的女子是不嫁給別的族,他們族內通婚,但是不嫁給外族。所以當時琉璃太子回到他的外公、外祖母,就是迦毘羅衛國去游玩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踏進去了佛陀的講堂,被管理人員呵斥,他說他是賤民之子。當時琉璃太子就非常生氣,含恨在心,告訴他旁邊的這些童男童女說,你們一天跟我提醒三次,這個仇我非報不可。

后來他掌權以后,他就發兵要攻打迦毘羅衛國。那佛陀當然知道,佛陀在路上哪,每一次琉璃太子發兵,佛陀就在路上跟琉璃王開示。但是后來,琉璃王還是尊敬佛陀,把軍隊撤回,但是第四次的時候,他就不理佛陀了。佛陀也知道,琉璃王的報仇跟侵略的恨心始終沒有息滅,佛陀知道因果業報這個道理,所以就讓他去了。

那么當時哪,這個目犍連尊者,他的神通道力跟他的宿命通,他只能知道,就像阿羅漢只能知道五百世,他不知道無量世。所以當時琉璃王要包圍迦毘羅衛城的時候,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佛陀,說他想去救這個迦毘羅衛城的佛陀的族民。佛陀就看了目犍連一會兒,就用慈悲的口吻回答說,目犍連,釋迦族中受宿世的罪業之報,這是共業所感,你不能代他們受。如果我們釋迦族不懺悔,而且一味地驕橫,不改往修來,那么這個房子終究要倒塌的了。

目犍連聽了佛陀開示以后,知道這個是事實,但是他也想用他的神通試看看,他就用他的神通要來救這個迦毘羅衛國的人民。他就用神通把迦毘羅衛城的這些,因為當時整個部隊都已經包圍迦毘羅衛城了,所以目犍連尊者他是用神通騰空飛入城中,在釋迦族中找五百位優秀的人,升空把他們的神識攝到缽里面去,再從空中飛出去。出城以后,放到天宮,本來想說這個災難過了以后再把這個缽拿下來。結果那個缽一拿下來以后,里面五百位釋迦族全部都變成血水,化為血水,那目犍連尊者大為驚呼。

這個時候,他們才請示佛陀說,為什么迦毘羅衛國,這個釋迦族被滅掉的這個宿命。佛陀就說,在無量劫以前,這個釋迦族是一個漁村的漁民,把這個魚池的魚全部都捕光了。那么琉璃太子就是魚王,這些將士,部隊的將士,就是當時的蝦兵蟹將,魚族。那佛陀當時只有,唯一村落里面就是他沒有吃這個魚肉,但是他也在魚王頭上敲三下,佛陀說他每一次想到這個事情,頭就痛,頭就痛三天,痛三天。這就是神通抵不過業力。

好,我們看下面這個“按”,我們看經文:

“天竺國。有盧至長者。巨富而吝。妻子奴婢。備受其苦。一日遇佳節。密取四文買酒食。至冢間啖之。而盧素不嗜酒。既醉。發為高歌。其歌曰。吾今慶節會。暢飲大歡樂。過于毗沙門。(即北方天王也。宮殿在須彌山之腰。)亦勝天帝釋。(即忉利天王。)帝釋聞之。笑曰。此人所啖。不過四文。乃謂其樂過我。我當設法惱之。即化為盧至。到其家曰。吾昔薄待汝等。只因有慳吝鬼相隨耳。幸今出游。脫離此鬼。今日各隨汝欲。可恣意取。于是悉開庫藏賜之。又告曰。此鬼。貌甚類我。少頃必來。當驅出之。若放其入。吾復慳吝。家人唯唯。俄而盧至醒歸。遂被守門者驅逐。急呼妻子。妻子亦各執杖驅出。盧至駭甚。哀訴親友。親友送之歸舍。妻子皆言。此是慳吝鬼。奈何信之。親友見家中盧至。固自在也。亦出罵曰。汝誠慳吝鬼。盧至有口難辯。遂借絹一端。將獻之王。而訴其冤。閽人不納。盧至大呼曰。吾欲進貢。吾欲進貢。王呼之來前。盧至將獻絹。兩腋忽自夾緊。乃盡平生力拔之。方能出諸肘間。帝釋忽令此絹。化成束草。盧至大慚。王笑曰。吾不須絹。有冤。可速道之。盧至含淚以訴。王敕兩盧至。及妻子。同來訊對。見其聲音相貌。無不相同。令兩盧脫臂驗痣。莫辨。又令兩盧至各坐一處。密書生平至隱秘事。而字跡毫不可辨。王嘆曰。凡夫肉眼。如此易惑。吾當往問釋迦如來。于是載兩盧至。同至祇洹。佛遂呼化盧至。帝釋于是忽復天帝形。王見帝釋。投身下拜。因遣真盧至歸。盧至曰。吾即歸家。財物已散。帝釋曰。汝肯布施。庫藏當無恙也。盧至怒曰。吾但信佛。不信帝釋。世尊曰。汝但歸家。帝釋之言不謬。盧至歸。視庫藏毫無所損。大喜過望。由是漸行惠施。無復鄙吝之態。(四文乃四小金錢。)”

這個就是講盧至的慳貪故事。我們知道六度里面,布施就度慳貪。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盧至長者”,這個“長者”,一般對積財具有德行者,對積財具德者的通稱,譬如佛陀那個時代,佛陀的大護法須達長者,就給孤獨長者。

我們來談一談須達長者的故事。須達長者是印度的首富,因為前生的惡業,曾經遭遇過七次貧窮的窘境,生活非常地清苦,捉襟見肘。他最慘的時候,連一毛錢都沒有。

有一天在他家中的廁所土壤中,偶然拾得一個栴檀木,栴檀木做的木斗,他拿到市場去賣,換得四斗米回來。這個是記載在《雜譬喻經》里面的故事,佛典故事。他買回來這四斗米以后,交代他太太說,要省吃儉用,一次只能煮一斗,配一些簡單的剩菜,來配飯就可以了。佛陀知道他跟須達長者有緣,而且佛陀想來度這個須達長者。這也是一段,為什么他變成貧窮的果報,我們知道要財富從布施中得來嘛。佛陀就是要來度化須達長者。

佛陀首先派他的弟子舍利弗先去化緣,正好須達長者出去了,他太太就先拿第一斗米來煮飯,結果把米煮熟以后,看到舍利弗來了,來化緣了,心中非常高興。還要高興,歡喜心布施。于是毫不猶豫的把那一斗煮好的那一斗飯放入舍利弗的缽中。接下來,須達長者的太太就要再煮第二斗米了,米剛煮熟以后,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又到了,她也一樣很歡喜地把煮好這一斗米,布施給目犍連尊者,放在缽中。接下來,她要煮第三斗米了,等到她第三斗米煮好以后,佛陀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又到了,摩訶迦葉尊者到了,她也是一樣非常歡喜地奉獻出第三斗米給迦葉尊者,放入他的缽中。再這樣四斗米,只剩下一斗而已。

最后她把那最后一斗米煮熟了,正要吃的時候,佛陀親自上門,須達長者太太她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她看見佛陀,非常高興,知道見到佛陀,她窮困的惡業即將消失,她跟前面那三斗米一樣,就把最后一斗米她毫不吝嗇地供養給佛陀。那么佛陀接受她的供養以后,佛陀就祝福她,她這一家人這一生的窮困的惡業到此結束,從此消失。為什么會消失呢?各位,因為她把她最珍貴的四斗米全部都布施出去了,她把她慳貪的業障布施出去了。所以為什么六度把布施擺第一個?你就是要把慳貪的業力布施出去,你福報才會現前。慳貪墮餓鬼。所以佛陀就是要讓她的業力先從布施中先消除。各位不要以為說,你布施佛陀就有福報,不是。當然布施佛陀有福報。佛陀是讓她這個布施的心,真誠心布施,歡喜心布施,恭敬心布施,孝順心布施,那個布施等于供養,那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佛陀就祝福她說,你們這一家人,這一輩子窮困的惡業,無始以來的這個惡業從此消失,今日起福報源源不絕而生。

后來,須達長者回來,他太太很擔心說會被責罵,沒想到須達長者知道以后,竟歡喜異常,只吃剩下的米汁,洗米以后有米汁,一家人甘之如飴。果然誠可感天,本來家徒四壁的倉庫,一下子充滿著糧食跟珍寶。當然可能他有去做生意,他有去做其他工作,自然財富就一直滾滾而來,須達長者他就成為富人了。這個須達長者他就是“難舍能舍”。佛陀接受他的供養,為他們一家人說法,他們全家也都因此證了初果。

接下來我們就談祇樹給孤獨園林的公案。當時須達長者到城里面去他一個朋友家里,他那個朋友家里正好張燈結彩,清潔環境,準備迎接佛陀跟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弟子到他家接受供養。須達長者就在他的朋友家里,他就問佛陀,他說,我住的舍衛城,是不是能夠跟我一樣,能夠聽聞這個佛法呢?佛陀就對須達長者開示。須達長者對佛陀就發愿了,他說,弟子想為佛陀跟僧眾蓋一處精舍,希望佛陀能夠答應。

那后來,佛陀就派他的弟子舍利弗陪同須達長者到舍衛城去找這個場地,結果后來看上了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太子的林園,非常地平正,而且樹林郁茂,而且距離不會太遠,是一個非常好的處所。他就去問祇陀太子了,祇陀太子說,我并不缺錢,我這個園林茂盛,我常常用來這邊來游戲跟散步。祇陀太子也故意要加倍來刁難他了,就說了,我這個花園非常珍貴,難以估價,如果你能用黃金鋪地,遍滿其上,讓這個園地,沒有任何空間的話,我就可以賣給你。

須達長者就很高興,他就派人用大象擔負著一千八百萬的黃金,全部把它倒在園林的地上,讓這個園地沒有任何空隙。后來太子又補上一句,因為當時他就要求祇陀太子要賣,祇陀太子后來又后悔了,他不賣了。但是他最后他跟須達長者說,我這個園林樹木是屬于我的,如果你不跟我一起共同供養佛陀的話,我就把這個樹木砍掉。你沒有這些樹木,花園,你買這個就不美好了。須達長者后來決定跟祇陀太子一起供養佛陀,就是祇陀太子他就供養他花園中的這些樹林,奉獻給佛,土地的部分是須達長者買下來,那么他們供養佛陀。所以叫做祇樹給孤獨園,是這樣來的,祇樹給孤獨園,那個祇樹就是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就是須達長者的這個土地跟花園,兩個加起來叫祇樹給孤獨園。我們在讀經都會讀到,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在那邊講經說法,這個典故是這樣來的。

這個是講到“盧至長者”,“長者”兩個字是富貴而有德,在《法華玄贊》里面說,“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盧至長者,這篇“盧至長者”,也是受到佛的感化,受佛的教化,他慢慢地漸行惠施,而且最后他也成為佛的好弟子,又當具德。這個有一部經叫《盧至長者因緣經》中記載的。你看,他本來是慳貪,后來布施以后,慢慢地智慧開啟,成為長者。

我們再看下面,“冢間”就是墳墓,廣大、高大的墳墓,叫“冢間”。

“啖”就是吃。

“毗沙門”是四大天王中北方天王。我們知道,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叫“毗沙門”,也就是多聞天王。

“天帝釋”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名“天帝釋”,我們一般稱帝釋。

“庫藏”就是倉庫。

“唯唯”,恭敬的應答聲。

“訴”就是投訴、訴說。“哀訴親友”這個“訴”就是訴說、投訴。

“端”,“借絹一端”,“端”是古代布的長度單位。布帛曰端。

“閽人”就是看門人,古時候宮門晨昏按時開啟關閉,守著宮門的這個人叫“閽人”,后來稱為守門人。

“肘”就是上臂跟前臂的相接處,向外凸起的部分,這叫“肘”。

“敕”是帝王的詔書、命令。

“祇洹”,剛才我們提過了,“祇洹”就是祇園,就是祇園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二座佛寺,在舍衛城,乃須達多長者建筑以供佛說法的道場,叫祇洹精舍。

“無恙”就是無疾、無憂,沒有損失。

“過望”,超過自己原來的希望。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天竺國,就印度了,有個年老長者叫盧至,雖然是大富戶,可是他是一個吝嗇鬼,他妻子兒女和奴婢都受盡他的苦楚。有一天遇上佳節,他偷偷地拿了四文錢出去買酒食,到荒郊野墳中吃喝。因為盧至平時從不喝酒,今天一喝就大醉了,高聲唱歌說,“我今慶佳節,暢飲大歡樂,超過北天王,又勝天帝釋”。

帝釋聽到了,就笑說了,這個人吃喝,只不過是四文錢,就說他的快樂超過我,我應當想個辦法苦惱他一番,惱他一惱,就是苦惱他一下,讓他頭腦放清醒一點。于是就變化成盧至,到他家說了,我以前薄待你們,只因為有個吝嗇鬼隨身,慶幸今天那個吝嗇鬼出游了,脫離這個鬼了。所以現在回來宣布,你們從今以后可以隨意拿取家中的財物。說完就把家中的庫藏全部打開,賜給家人。

又告訴他們說,這個吝嗇鬼樣子很像我,過了一會兒就會回來了,你們應該把他趕出去。如果放他進來,我又會變成像以前一樣吝嗇。家人就滿口答應了。過了不久,這個真盧至酒醒回來了,回家了,就被守門人驅趕了。急忙喊著妻子兒女,妻子兒女也各各拿著棍子來趕他。盧至非常害怕,哀訴親友,親友把他送回來。妻子兒女他們都說了,他是個吝嗇鬼,你們怎么能相信他呢?

親友看見家中的盧至,神態自在,也出來罵道,你確實是個吝嗇鬼。盧至有口難辯,就借一匹絹,想拿去獻給國王,想要訴冤。看門人不準他進去,盧至就大喊,我要進貢,我要進貢。國王呼他進去,盧至想要獻絹,兩腋忽然夾緊,使盡全身力氣,才伸出手來。帝釋馬上把絹變成一束草,盧至非常慚愧。

國王笑道,國王笑說,我不要你的絹啦,有冤趕快講啦,有冤趕快講來了。盧至含淚哭訴,國王就命令家中的盧至,以及妻子兒女一同前來對質,看見兩個盧至的聲音相貌一模一樣,就叫兩個盧至脫下衣服驗痣,不能分辨。又叫兩個盧至寫出他生平最隱秘的事情,字跡跟內容也沒有分別。

國王嘆息說,凡夫的肉眼,這樣容易迷惑,我應該去問釋迦牟尼佛。于是就帶兩個盧至一同走到祇洹精舍。佛陀就喊變化的盧至,帝釋于是忽然間現出天帝原形。國王見是帝釋,投身就拜,因此就要把真盧至帶回去,打發回去。

盧至說,我現在就是回家,物品已經都散掉了,財物都已經散掉了。帝釋說,你肯布施,庫藏就會完好無缺。盧至很生氣地說,盧至怒道,我只信佛,不信帝釋。佛說,你只管放心回去,帝釋的話是沒錯了。盧至回去以后,看見庫藏毫無所損,喜出望外。因此他慢慢地就廣行布施,沒有以前那種吝嗇的樣子了。那么這一段主要是講盧至長者他慳貪,不愿意布施,慳貪不施,不布施。

那我們就來聆聽老法師開示,執著、貪愛是輪回的真因。這是老法師講,在《凈土大經科注》第五二三集里面,老法師的開示。

老法師說,《無量壽經》里面講,“引導群生,舍諸愛著”。諸佛菩薩度我們做什么呢?“引導群生”,“群生”就是,如果對佛來說,四圣六凡都是佛要度的對象;如果是狹窄來說、狹隘來說,就是我們六道眾生,包括蠢動含靈,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所以“引導群生”就是引導這些四生的眾生,“舍諸愛著”,舍掉這些貪愛執著。“著”就是執著、染著。我們這個執著心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這個染著的心也是與生俱來的。“愛著”,“愛”就是貪愛、喜愛、恩愛。這些都是眾生的毛病,貪愛、喜愛、恩愛,不是只有人,六道眾生都有。欲界眾生,你看欲界眾生,財色名食睡。

所以古人說,“愛不重不墮娑婆”,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你不能夠修到花開見佛悟無生。念一是什么?破我執、破法執。要到念一才能生凈土,至少你要怎么樣?要帶業往生。所以念不一不生凈土。古人說這兩句話。六道眾生最麻煩的事情,就是愛著。我們今天就來討論這個愛著。盧至長者不布施也是愛著,他是貪愛財富,慳貪不施,慳貪不布施,等于他的妻子兒女跟奴婢都受他的,備受他的苦楚。那么這個愛著從哪里來?可以說是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養成這個堅固的習氣。這是我們講慳貪。也就是說,六道輪回生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堅固的習氣,就是這個愛著,貪愛執著。

人要把這兩個字斷掉,六道輪回就超越了。真正斷了愛著,在小乘來講是阿羅漢果。所以阿羅漢破見思惑,思惑就是貪瞋癡慢疑。真正斷愛著了,在小乘是阿羅漢果,在大乘,七信位的菩薩。這個老法師講的七信位,應該是圓教七信位,因為圓教初信位破見惑,二信到七信破思惑,貪瞋癡慢疑,圓教八信、九信、十信,破塵沙惑。所以老法師說,在大乘,七信位的菩薩,他就破什么?他就斷愛著了。他斷什么?斷思惑了,貪瞋癡慢疑,他永遠超越六道輪回了。所以圓教七信位的菩薩,等同小乘的阿羅漢果。永遠超越六道輪回了,真正地超越了,他往生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指藏教佛跟通教佛,圓教佛他已經入一真法界了。十法界里面往上四法界。所以佛對于這樁事情非常重視,我們學佛不能不重視。執是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來。

那我就講這個有趣的故事給各位聽。有一次,我小舅子在廣州做生意,他的女兒叫小安安,非常聰明。因為我小舅子在廣州做生意,就娶我們國內廣州的一位姑娘,非常地賢惠,也是很有德行。他就帶他女兒回到臺灣來探親,那我跟我內人,就是我的愛人,我太太,就帶著他們兩位夫妻跟他的女兒小安安,就到我們臺北市的就近的木柵動物園,因為當時我在木柵分局服務,我在木柵分局當副分局長,就是文山一分局副分局長。那我就就近帶她參觀我們臺北市的木柵動物園,那個地方有熊貓,四川來的熊貓。剛好是夏天,天氣很熱。各位如果到臺北市來觀光,到那個木柵動物園,那廣場很大。我穿便服,就陪著他們去看動物園。

結果我太太好心,就買了一支冰淇淋給我這個我小舅子的女兒,大概三四歲,買給她吃,冰淇淋,小孩子都喜歡吃冰淇淋。那天氣熱很容易溶化,很容易溶化以后,咬了幾口以后,那個冰淇淋就溶化掉了,就不能吃了。那我太太呢?我太太就馬上,因為它已經溶化,已經淋到她的手了,就趕快把那個冰淇淋,說不要再吃了,就把它扔到垃圾桶里面去。她說,等一下再買給你,我們逛完動物園以后,大姑媽再買給你。她叫我太太,叫大姑媽。

這個小安安,我這個小舅子這個女兒,當場滾在地上不起來,大哭,這個啼哭,你把冰淇淋還給我。我太太說,冰淇淋已經丟到垃圾桶里面去了,怎么還給你?不行,我就是要吃它。這個就是堅固的執著,就沒有人教她的,前世的習氣在她阿賴耶里面,這個不用教她就會了,堅固的執著。后來沒有辦法,因為哄不停,只好把垃圾桶里面那個冰淇淋撿起來,再把它整理干凈,不然怎么辦?這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來。

這里面從事相上來講,有起心動念,心理上的執著,言語上的執著,傲慢習氣重。這我們很多了,我們周遭一大堆了,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地方的民族,任何一個地方的人民,只要是娑婆世界的眾生都一樣,心理上的執著,言語上的執著,傲慢習氣重,就算他知道錯了,他也不肯承認,這是堅固的執著。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放下執著,我們念佛的目的是要干什么?我們念佛就是,根塵接觸,六根對六塵我們,老和尚說了,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來做到不住色布施,不住聲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因為你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就是即相離相。但是即相離相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做不到,所以佛開一個方便法門,我們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老法師有跟我們講,他說,你們做不到不住色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是《金剛經》的境界,你們可以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在六根對六塵的時候,你們就這句阿彌陀佛持到底、念到底,你就可以做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這個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來破這個堅固的執著。

身體造作,種種執著都包括在這里面。執著就有染污,清凈心不能現前。你一執著,你清凈心就不能現前。各位記得,你只要一執著,智慧就不見了,清凈心不能現前,你只要放下執著,清凈心就可以現前,智慧就會生出來。必須要知道,清凈心是本有的,是我們的真心,只是我們現在清凈心被執著染污了,不能現前;我們有平等心,平等心也被分別障礙住了。所以執著障礙清凈心,分別障礙平等心。所以平等也不能現前了。清凈平等是真心,真心不能現前,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都是妄心,妄心就是執著的心、貪愛的心。凡夫真的不知道,執著、貪愛是輪回的真因。我們每天生活當中造作,造什么?我們如果不覺悟的話,我們如果不念佛的話,我們不一門深入的話,我們不聽經聞法的話,我們每天造什么呢?我們每天造輪回因,受輪回果。在受輪回果的時候又繼續造輪回因了,所以輪回是永遠不能脫離的。

這個事情誰知道?佛知道。佛教菩薩,菩薩覺悟了;佛教聲聞,聲聞明白了。真正覺悟、明了,他真干,他就真干,真的把執著跟貪愛放下來。貪愛里頭最嚴重的就是恩愛,恩愛,堅固的執著。所以為什么我們學佛必須要同事度?要夫妻要變成同參道友?因為夫妻他是恩愛非常堅固的執著的情執。所以透過學佛以后,夫妻同時學佛可以怎么樣?可以轉煩惱為菩提。透過這個六度萬行,就菩薩行,透過這個共修,讀誦經典,聽經聞法,可以把這個恩愛跟堅固的執著轉為菩提。古大德說這種話不錯,“愛不重不生娑婆”,愛不重,老和尚是說,“愛不重不墮娑婆”,常常也有用不生娑婆,老和尚說,有時候是愛不重不生娑婆。老和尚說,“墮”這個字好,墮落在娑婆世界,生在六道輪回當中。

所以今天我們探討這個主題就是,因為我們提到盧至長者,他就是慳貪,每天都有吝嗇鬼跟著他,就是慳貪不布施,那為什么會這樣?執著、貪愛。那執著、貪愛就是輪回的真因。我們這一段就講到這里。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五,第五句經文,“憫人之孤”。我們看經文:

“(發明)痛哉。天下有煢煢無告。如孤兒弱息者乎。往昔父母無恙時。亦曾恩勤顧復。愛若掌珠。亦曾捧負提攜。恐其不壽。誰料中道喪殂。骨肉捐棄。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無如何者也。嗟乎。人唯推己及人之念。最為平恕耳。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為何如者。或有兇暴惡人。凌虐而恥辱之。吾之飲恨又何如者。故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

好,這一段我們先暫時講到這里。我們來解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煢煢”,“煢煢”就是孤獨無依的樣子。

“無告”,“無告”就是有疾苦而無處訴說。

“弱息”,幼弱的子女。

“恩勤顧復”,“恩勤”就是出自于《詩經.豳風.鴟鸮篇》里面,“恩斯勤斯”就是指父母鞠育、養育子女的慈愛劬勞。“顧復”呢?“顧復”是《詩經.小雅.蓼莪篇》里面,“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這比喻父母養育的恩德。所以“恩勤顧復”就是指父母養育子女的慈愛劬勞。

“殂”就是死亡。

“捐棄”,就舍棄、拋棄。這個地方是指分離。

“無如何”就是無可奈何。

“卵翼”,鳥以羽翼護卵,孵出小鳥,比喻養育或庇護。

第八,“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語出《孟子.盡心下》。趙岐《注》,“人皆有所愛,不忍加惡,推之以通于所不愛,皆令被德,此仁人也”。“忍”就是狠心殘酷。那這段的意思就是說,人對于所珍愛的,都不忍心加惡,都不忍心加惡在他們身上,若能將此心行,推廣到自己所不愛的眾生身上,這就是仁人。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痛苦啊!天下有那些無依無靠、孤苦零丁的人。過去父母健在的時候,也曾得到他們的恩寵,細心照顧,反復顧視,愛如掌上明珠。也曾抱著、背著、牽著、攙扶、帶領,唯恐孩子不長壽。誰會料想中途喪親,骨肉分離!這是九泉之下,最為痛苦遺恨的人啊!唉,人只有有推己及人的念頭,才會正直忠恕。假使我的子女孤苦零丁,忽然有仁人君子扶持關心他們,我的感恩之情會怎么樣呢?反之若有兇暴惡人欺侮、虐待、羞辱他們,我的痛恨之情又會怎么樣呢?因此說,不忍之心,人皆有之。通曉其中的道理,就是仁。

那么這一段,這一句話最重要就是,“憫人之孤”里面,就是悲憫那些孤兒,那些煢煢無告的這個弱息孤兒,就是這些子女。那這段里面最重要的這句經文,就“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就是我們來探討,不忍之心,人皆有之。

我們知道孟子有探討這個仁,我們上次有在《感應篇匯編》,我們有討論過“四端之心”。孟子所說的“心”又是什么呢?孟子并沒有對“心”的概念作明確的界定,而始終只作功能性以及現象性的描述。然而,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于什么?不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講應該是人的性德,這個“心”就是我們人的性德。“不忍人之心”,對于任何人來說,這個“不忍人之心”,就“人皆有所不忍”,這個“不忍人之心”是可以感應得到的,是可以知道的,可感、可知的,隨意而發的,隨情而生的,因為它是性德,它可以與經驗事物聯系在一起,又可以獲得形上的本體超越。

孟子在<公孫丑上>篇里面講,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古代的圣王他就是有“不忍人之心”,所以他就有不忍人之政,有德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這種德政,治天下可運用在手掌之間,輕而易舉。

再來孟子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這一段我們在《感應篇匯編》有討論過,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這個“不忍人之心”。譬如說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將掉到那個水井里面去了,我們都會觸目驚心,趕快想去救他,這叫“惻隱之心”。不是說我們想去認識他的父母,我們想去認識這個小孩子的父母,我們才去救這個小孩;不是說我們救這個小孩,左鄰右舍會給我們夸贊,報紙會給我們報導,電視會給我們采訪,要讓這個鄉黨朋友來贊譽、夸贊我們,不是;或者小孩子在那邊叫了半天,在那邊叫人家救命啊,我很討厭這個聲音,我才要去救他,“非惡其聲而然也”,不是。為什么會去救他?惻隱之心,性德啊,有“不忍人之心”。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四端啊,沒有惻隱之心,不是人啊;沒有羞惡之心,不是人啊;沒有辭讓之心,沒有禮讓的心,不是人啊;沒有是非之心,不是人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這一段講得非常好。孟子說,惻隱之心,它是仁的開端,我們要做到一個慈悲的人,做到一個仁人志士,從惻隱之心開始做起。沒有惻隱之心,不是慈悲的人啊;沒有羞惡之心,羞惡之心是我們義的開端;沒有辭讓之心,辭讓之心是禮的開端,羞惡之心是義的開端,辭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慧,智的開端。仁、義、禮、智、信。人之有這四端,就好像有這個手腳一樣。我們身體有這個手腳,就可以去做幫助眾生很多事情,就可以作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老和尚說,他不是說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不是這個意思,他可以變化無量無邊,可以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性德流露出來叫千手千眼,這叫仁義禮智。有這個四端,有這個四個性德,你不去做,你說我不會,我不想做,我不會做,那你是你自己搶劫自己的功德法財,“自賊”啊,“自賊者也”就是你自己劫自己的功德法財,造業,迷而不覺就是“自賊”。

所以有這個四個端,就四個性德,在我們這個心里面,在我們的性德里面,如果你能夠擴而充之到天下,這個效果是怎么樣呢?就像火開始燃燒一樣,“若火之始然”,就像火燒起來一樣啊。這個就是什么?我們的智慧火就流露出來。“泉之始達”,就像水那么快,隨方就圓,水就散開了,這個涓涓之水就成為江河了,這個“泉”就是智慧水。“泉之始達”就是這個智慧水就可以無遠弗屆,可以盡虛空遍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啊。“泉之始達”,“火之始然”。“茍能充之”,如果你能夠擴大地發揮,能夠稱性而行,“足以保四海”,做國君的,你可以保住天下,做事業,可以富過三代,這叫“保四海”。“茍不充之”,如果你不愿意把這個性德開顯出來,去把這個四端開顯出來,你沒有資格說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從這邊開始做起。

以上這個孟子開示的這一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實在是非常地好,開示得非常好。

所謂“不忍人之心”,趙歧《注》曰,“人人皆有不忍加惡于人之心也”。“先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傷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于轉丸于掌上也”。我們說先王因為有怎么樣?“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作為一個總統跟國王,作為一個總統跟領導,你要有這種悲天憫人的心,你自然可以推行德政,你就不忍心讓民眾受苦。你有這種不忍害人之心,你才會去做不忍傷民擾民的政策的政治,那么這樣你治天下,就像轉丸于掌上,就像手上轉這個小丸子一樣,這個小球一樣,輕而易舉。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他不是只有僅限制在說不忍加惡于他人,孟子的意思是對待一切有生命的生靈,那這講到我們佛法講的眾生平等,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如果你有這種“不忍人之心”,就是孟子講說,“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的話,那你也不忍心傷害螞蟻跟蟑螂,對不對?甚至在古代的人,他們的德行修到什么程度?他說,那個剛萌芽那個樹芽,那個樹根、樹芽,那個樹叢那個芽剛發出來,都不忍心去折那個剛發出來那個樹芽,不忍心去折那個冒出來那個新芽,慈悲到這種地步,這叫“不忍人之心”。孟子說,對于一切有生命的生靈,也一樣不忍心傷害。這在儒家,“不忍人之心”是一種近乎本能而又超越本能的人性的情感。其實他們就是這樣描寫,是用儒家的描寫法,在我們佛家講起來,就是性德流露了。

“不忍人之心”,同時也是非常真實地含有仁、義、禮、智的萌芽因子,所以它不失為一種先驗的德性賦予,進而還能夠滲透到日常生活世界中非常現實的道義行為之中。也就是什么?從體起用,用歸體,如是我聞,從性德流露出來,那都是真實的,就是《無量壽經》里面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就是非常現實的道義行為。

在孟子,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仁的發源地,四端一開動,四端萌動,仁意呈現,舉首投足都能夠反映出仁的意旨跟蘊涵。一切體仁、達仁的追求都不過是“四端”的發現與推廣而已。能不能發揮自己的“不忍人之心”,關系重大,把“四端”由個體的特殊體驗向外擴充,從小愛變成大愛,從家到社會,從社會到國家,從國家推展到天下,從天下再推展到盡虛空、遍法界,就這里講的本懷,就是這個意思,于家可以侍奉父母、尊長,于國可以為政治民,乃至于統御天下。當然我們剛才講,到佛家講,擴散到什么?擴散到盡虛空、遍法界。反過來說,如果你不能這樣做的話,則連個人的身家性命都難以自保。而且,孟子說還不能盡孝道,還不能侍奉父母。

以上是我們提到這個,“憫人之孤”,“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我們特別引用儒家孟子的開示,我覺得非常地究竟,而且這“四端”也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就講到這里。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少失父母。固為孤矣。推而論之。外無叔伯。內鮮兄弟。皆孤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皆孤也。又或宦游服賈。寄跡他鄉。亦孤也。甚至道高毀來。德修謗興。亦孤也。孤之途既廣。憫之端亦多。舉帝君一則。可充其類。”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少小時候失去父母,應該是孤兒了。推而論之,外無叔伯,內少兄弟,都是孤。家道衰落,福報淺薄,年老時還沒有兒子,都是孤。一人在外做官,在外經商,寄身他鄉,也是孤。甚至道高得毀,道行崇高卻遭受到毀謗,修行有德行卻遭受毀謗,這也是孤。孤的內容既然很廣,憐憫的地方也就很多了。舉帝君例子一個,一則,可以說明其中的一些內容。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公案:

“下附征事(一則)”

“慰友重泉”

“帝君曰。師氏韋仲將。與予為同事。相知且久。死后無子。唯女五人。煢無依怙。予為備禮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膳于司諫高之量家。后納為然明楙陽之婦。”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重泉”就是九泉。以前指死者所歸,叫“重泉”。

“師氏”就是周代的官名。掌管輔導王室,教育貴族子弟以及朝廷禮儀得失的事情,這個官職叫“師氏”。

“煢”就沒有兄弟,孤獨。

“依怙”,“怙”就是依仗。又“父曰怙”。“依怙”就是依靠、依賴。

“寄膳”,“寄”就暫時依附在、寄居在,譬如說寄宿,寄食。“膳”就是飯食。意思是指暫時寄食在別人家中。

“司諫”,“司諫”是官名,《周禮》曰“地官之屬。主管督察吏民過失,選拔人才。唐門下省的諫官,有補闕、拾遺”。這個是“司諫”。

“高之量”是人名。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帝君說,師氏韋仲將,與我是同事,在一起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好朋友。他死后沒有兒子,只有女兒五人,只有女兒五個,孤苦無依。我就幫助三個大女備禮出嫁,另外兩個小女兒,寄養在司諫高之量的家里,長大以后嫁給然明、楙陽為妻。

我們看下面這個“按”:

“孤兒失所。猶可言也。孤女失所。尤當憫也。韋氏何幸。而獲此良友。然明。楙陽。帝君二子也。后生于西晉。為謝東山之子。而唐相張九齡。宋相張齊賢。司馬光。皆其后身也。”

這一段主要是講師氏韋仲將他那五個女兒,有兩個年幼的,后來就是變成文昌帝君的兒子然明、楙陽,帝君在這一世里面這兩個兒子的妻子,就是“然明、楙陽之婦”。他們也曾經在后來,在西晉的時候,他們變成投生到什么呢?謝東山就是謝安,他們當謝安的兒子,唐朝宰相張九齡,宋相張齊賢,司馬光,他們都當到宰相這個位置了。

我們來解釋這個名相注釋:

“失所”就是無處安身。

“于西晉,為謝東山之子”,“謝東山”是人名,就是謝安,字安石,他是晉朝陽夏人。他年輕的時候就很有名氣了。“征辟”,就是征召布衣出仕,就是朝廷征召百姓來當官,擔任官職,這叫“征辟”。當時謝安他就不就任,隱居在東山,有四十幾年,所以叫做謝東山,后來他才出來為桓溫司馬。淝水之戰就是他擔任征討大都督,指導策劃,克敵有功,累官到太保。死后皇帝贈他為太傅,故世稱“謝太傅”。這是“謝東山”,謝安。謝安這個淝水之戰非常有名。

他曾經隱居在東山,世間人都稱他叫“謝東山”。那這個“西晉”應該是“東晉”才對,疑為“東晉”之誤,因為西晉是從西元二六六年到三一六年,謝安他是南渡后出生的,所以應該是東晉人。謝安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謝瑤、謝琰。

好,我們看下面這個“張九齡”,唐朝宰相。官任拾遺時,曾于唐玄宗的生日,進《千秋金鑒錄》。后來擔任宰相,以正直著稱。他的文學冠蓋一時,他的詩也非常地好,“詩勁練質樸”,他的詩詞“勁練質樸,寄托深遠”。“首創清淡之派”,而且他很有節操,叫諤諤有大臣節操,“大臣節”。這“張九齡”。

“張齊賢”,人名,宋朝宰相。他是宋真宗的時候,官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著有《書錄解題》傳于世。剛才這個張九齡,他著有《曲江集》。

“司馬光”,人名。字君實,宋朝陜州夏縣人。宋哲宗時,入朝為宰相,罷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死后被朝廷贈溫國公,謚號文正,世間人稱他叫,世稱“涑水先生”。著有《資治通鑒》。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孤兒失家,還可以說,孤女失家,更應該憐憫了。韋氏太幸運了,獲得這樣的好朋友!然明與楙陽是帝君的兩個兒子,后生于西晉,做謝東山的兒子,唐相張九齡、宋相張齊賢、司馬光都是他們的后身,“皆其后身也”。

好,我們看下面這個經文六,“容人之過”,我們看經文:

“(發明)孔子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又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圣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自求其過耳。自求其過。則時時反己。無暇責人矣。”

好,我們先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孔子說,抨擊那些過錯,不要去指責某人的過錯。又說,責備自己要重,責備別人要輕。圣賢千言萬語,無非是想要人自己尋找自己的過錯罷了。自己尋找自己的過錯,就會時時反省自己,沒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人有有心之過。有無心之過。無心之過易恕。有心之過難容。然學者有志容人。偏要從彼有心處容起。有心者尚容。況無心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人有有心的過錯,有無心的過錯。無心的過錯,容易受到寬恕原諒,有心的過錯就難以容忍得下了。但是有志于道德修養的人,偏偏要從那些有心的地方下手去容忍別人的過錯。有心的過錯尚且可以容忍,何況是無心的過錯呢?

好,我們這一段“容人之過”,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大概只能講到第二段,那么往下這一段,我們下一回再講,再繼續講這個“容人之過”。

我們剩下一點時間,老法師對“容人之過”,我們來聆聽老法師開示“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容人之過也就是《無量壽經》里面講的,“不譏他過”,“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第一點,批評這個人,批評那個人,功德都從口里流掉了。這個李炳南老師也有說,說我們修行人,修了一大堆福報跟功德,全部從嘴巴口業流掉了,都從口中流出去了。所以口業很容易損福喪德。現在的團體、社團,就像以前的大家庭,領導人好比就是父母,工作人員就好比是兄弟姊妹。像我們佛教團體,我們凈宗學會佛教團體,也有很多義工。那么這些佛教團體,這些團體天天講經,天天教學,換句話說,應該所有人員天天來上課,如果能夠這樣做,道場、團體哪有不興旺的道理。

第二點,如果說,我來做義工的,我不是來聽課的,我只想修一點福。老和尚說,這未必是真福,不是真正的福報。為什么?因為要行解相應,來做義工是修福,但是你要聽經聞法。真正地把佛法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福報。那什么是真正的福報呢?智慧才是真正的福報,能夠把煩惱斷掉才是真正的福報。福不能抵業,那業從哪里來?從煩惱來的,迷惑,惑業苦,迷惑、造業、受苦。所以學佛人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福報?斷煩惱才是福報。六祖大師說,“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就是這個道理,他沒有聽經聞法,他沒有心開意解,他沒有斷煩惱。“迷人”就是我們迷惑顛倒的眾生。“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他說,我是在修道啊,其實他不是,他是在修福啊,他毛病習氣都還在啊。所以六祖大師說,你在修福的過程里面,如果你沒有了解什么是福報,什么是功德,你在修福的當下,“三惡元來造”,“三惡”就是貪、瞋、癡,還是繼續造。

所以老法師說,在這里做義工服務,修了一點福,往往就口不擇言了,人我是非,嘴巴不謹慎,口不謹慎,批評這個人,批評那個人,都從口里面流掉,這個福報就從口里面流掉了,功德也都跑掉了,甚至還造了很多罪業,甚至還造了很多罪業。顛倒了,錯誤了。

第三,國家也是一樣,擴充到聯合國也是,無論是什么團體,佛這六句話一定要記住,要依教奉行,這六句話是什么?“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這是《無量壽經》里面的經文,“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我有,別人有缺乏的,我應該要去幫助他,那這就是要布施,不要吝嗇。

第四,“無得貪惜”,所以《無量壽經》經文里面講“無得貪惜”,沒有貪婪。言語,色是我們的容貌,色要溫和,言語要柔軟。最怕是什么?“違戾”,就是背后議論別人的是非,背后有議論,有不平,最怕就這一個。要互相恭敬,要互相慈愛,上慈下愛,領導人要有慈悲,被領導的人要愛敬。也就是說,恭敬心很重要,領導人,就是不管是哪個團體領導人,你就是道場領導人,對每一位蓮友,對每一位信眾,你都要有慈悲心。那被領導的人,也就是這些義工、志工、蓮友,要愛敬,沒有憎惡,沒有嫉妒。這幾點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大家都不容易做到。你要是真正能夠愛敬,真正沒有憎惡,真正沒有嫉妒,那就六和敬的僧團,那是修六和敬的道場。

第五,“有無相通”,“相通”是指財物,“以我之所有,濟彼之所無”。就像我們這里前面討論過的,我們一開始討論的,這一個“濟人之急”。“有無相通”,“相通”是指財物。“以我之所有,濟彼之所無”,他缺少的,我有多的,我應該要給他。那么“言色”呢?“言色”就是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的臉色。這也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我們有時候說話聲音稍微急促一點,我們的個性要是一急,我們的言語就,聲音就大聲了。或者事情處理沒有滿我們的、順我們的意,或者事情處理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我們的期待,我們的言語就不一樣,我們說話的語氣就不一樣,這也是很容易犯的毛病,包括我在內,也都是要反省的。

所以這個言語很重要,孔子教學,德行擺第一,言語擺第二,要教你怎么講話,現在很多人都不會講話啊。所以這個地方講“言色常和”,言色怎么?言語跟臉色,那兩個是相關的,你語氣不好,臉色就不好看,這是一定的。語氣不好,臉色不好看,就沖突了,就對立了,對方也不高興了,你就跟他結怨了。所以人為什么人會沖突,人會結怨?毛病就從這個地方出來,言語跟臉色,面色。所以孔子說和顏悅色難,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孝順父母,有時候父子之間、母女之間也是一樣,言語跟面色。夫妻也是一樣啊,兩句話不對就沖突了,言語啊。有時候講話不得體,包括夫妻之間都一樣,父子跟母女都一樣,兄弟之間也是一樣,說話不對,那就是“違戾”,不順你的意就是“違戾”。“違戾”就是背逆,“戾”是什么?“違戾”是什么?“戾”是乖狠,你沒辦法接受啊。

所以《會疏》里面講說,“怡聲下氣”啊。這個你要怎么做到容人之過,就“怡聲下氣”,聲音要很好聽,沒關系沒關系,下次再來,沒關系,做錯了沒關系。要容人之過,最簡單,啊,沒事,沒事。“怡聲下氣”,“怡”就是歡喜,這很難,所以這個就是修行。“言不違戾,溫良恭謙,面無顰蹙”,“顰蹙”就是憂慮,是不高興,擺在面孔上,很難看。這些都是講的“常和”,我們“言色常和”。

各位,看起來《無量壽經》經文很簡單,那你做看看。“言色常和”,我們常常要做到記得這一點,言語與面色,這就是修行。所以修行在哪里?修行就在根塵接觸的地方,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就在這個地方修行,在這邊降伏煩惱,調伏自己的習氣、毛病。就是經中里面所講的“和顏愛語”。如果你能做到了,你就是菩薩。菩薩不是說,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嗎?用四攝法度眾生嗎?所以這個愛就是非常關心他、愛護他,是這個意思,“和顏愛語”。他有過錯,責備他、教訓他,也是愛語。當然這個是必須要對方能接受的。教訓他,這個都是愛語,但是要看對方能不能接受。所以李炳南老師說,能調教的,責備特別厲害。不能調教的,李炳南老師說,把他當貴賓,把他當這個,尊重他,不跟他結怨。

第六,因為我們講的這一段“容人之過”,跟《無量壽經》里面,第三十三品〈勸諭策進〉里面,其實事實上是相通的。所以老法師說,三十三品里面〈勸諭策進〉這九句經文勸和,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老和尚說這九句經文很重要,家庭如何幸福圓滿,人跟人之間如何減少沖突,減少對立,這幾句話是可以用得著的。“當相敬愛,無相憎嫉”,不用互相嫉妒,不要互相埋怨對立。互相幫助,互相體恤,老和尚說,多送禮,多幫助對方。不要舍不得,放不下,“無得貪惜”。講實在話,學人都是這樣做的,有法師來拜托我,有道場來叫我協助,我都毫無考慮地都幫助他,“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老和尚說,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文辭不多,每個人都要把它當成修行,都要來學習,而且還不是只有背起來,記起來或者是修行,老和尚說要把它做出來,在日常生活里面把它做出來,不是光說不練。如果你能做出來,你就是人間的菩薩,你就會跟性德相應了,那家庭幸福美滿了,那社會就祥和了,在僧團就是六和敬的僧團,那道場就是正法道場。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21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欧美一级片免费看 | 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 在线一区 | 一级高清视频 | 欧美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免费黄色小视频 | 日韩成人|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 在线a视频 | 成人免费在线电影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 | 97国产精品 | 视频在线亚洲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 九九精品久久久 | 色婷婷婷婷色 | 91久久久www播放日本观看 | 欧美中文在线 | 婷婷久久网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 亚洲成人自拍 | 国产一级特黄aaa大片评分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五月天婷婷综合 | 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 天天综合网7799精品 | 日韩在线精品 | 偷拍自拍网|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宗合网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 |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 久久视频精品 | 成人三级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