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12月13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十,“于是訓于人曰”,經文十一,“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我們看經文,第六十四頁第二段:
“人死有六驗”
“欲知死后生處。但觀終時暖處。若從下先冷。暖氣歸頂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歸眉間額上者。生天道。歸心上者。生人道。若從上先冷。暖氣歸腹者。生鬼道。歸膝上者。生畜生道。歸足底者。生地獄道。人之宿世。或從天上來。或從人中來。或從異類中來。或從修羅餓鬼地獄中來。但察其相貌身形。語言動靜。亦可了了皆知。茲因文繁。不及詳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欲知死后生處,但觀終時暖處”,這個是印光大師開示的探溫法。那么現在很多助念的蓮友助念的時候,在助念完了以后,有些會探溫,了解亡者往生何處。那么這段“欲知死后生處,但觀終時暖處”的意思就是說,想知道人死后往何道投胎,只須看他臨終遺體最后的暖處,即可判斷。
我們人是四大五蘊的和合,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李炳南老師說,“去后來先作主公”。這個還沒有來投胎之前,我們上一回有探討過十二因緣,過去世,無明是緣,行是因,感得這一世來投胎轉世,是靈魂,這個一般俗話說的靈魂,就是我們佛家講的神識,來投胎轉世,那么到這一世來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下一世是生、老死,這樣是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所以當一個人臨命終時,壽命斷盡了,四大開始分離。一氣不來的時候,我們這個四大,地、水、火、風。地大,就是質礙性,譬如說像我們的骨頭,我們的身體就比較堅硬的部分,質礙性,這是地大。水大,就是我們身體里面的血液、尿液、口水,這些東西都是屬于什么?濕潤性。那火大呢?就是我們身體身上的體溫,我們體溫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最后一個就是風大,就是這一口氣,就是流動性。所以這個質礙性、濕潤性、炎熱性跟流動性,這個四大跟五蘊和合成我們這個身體的這個業報身。那誰在決定它呢?業力,這個神識,就阿賴耶識在決定。
所以還沒有來投胎之前,這個神識,靈魂,就在父親跟母親在交合的時候,在旁邊等待了。這個我們在講座里面,探討過很多次,很多的講席里面我們都有探討。那人最后離開的時候,四大開始分離,最后離開那個肉體的,那個就是“去后”,“去”就是要離開了,“來先”就是要來投胎了,“去后來先作主公”。真如迷了以后,就變成神識、靈魂。
那么我們一般佛教徒在人臨命終的時候,在往生前或是往生后,我們都會助念八小時、十二小時或者二十四小時。助念完了以后,那就會探溫,就這里講的探溫法,等一下我們會探討。就是這個四大,地水火風開始分離的時候,哪個地方最后冷,那個地方就是他往生何處的地方,就是印光大師說的“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最后溫的地方,就是他離開的地方,就是神識從那邊出去。
好,我們看下面這個“異類”,這個“異類”就是禽獸、鬼神。《列子·黃帝》篇,“異類雜居,不相搏噬。”這個是指畜生類。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人死有六驗”。想要知道死后投生到什么地方,只要觀察臨終時身體熱的地方。如果是從下面先冷,暖氣上升到頭頂上的人(頭頂最后冷),是證果位往生的人,一定是出了生死輪回。如果是聚在眉間額頭上,那就是投生到天道。如果是聚集在心窩這里,那就是投生到人道。如果是從腹部以上先冷,暖氣聚到肚子上,就是投生到鬼道。如果是聚到膝蓋上,就是投生畜生道。如果是聚在腳底,那就是投生到地獄道。人的前世,或從天上來,或從人中來,或從畜生道中來,或者異類中來,或從修羅、餓鬼、地獄中來。只要觀察他的相貌、身形、語言,就是談吐,動靜,就可以很清楚知道他是從哪一道來的。因為文字太多,在這里就不詳細地記載。那么這一段主要是探討“人死有六驗”。
我們現在就來探討印光大師開示的《臨終三大要》。印光大師的《臨終三大要》。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者。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這印光大師開示的這三大要很重要,我們現在很多的臨終助念的書籍,包括學人所編的《圓滿臨終關懷》,都要遵照印光大師他所開示的這三大原則。
人在臨命終的時候,在臨命終前,或者臨命終時,或在助念中,可以請善知識,法師或是善知識,來跟亡者善巧開導安慰,就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告訴他為什么要求生極樂世界。那要學人來開示,我跟亡者說法,都是長跪說法。那么我一般來講的話,我會先了解亡者的背景,他學佛或是沒學佛,他的家屬狀況,有沒有子女,他生前有沒有皈依三寶,或者有沒有宗教信仰,他是什么病離開人間的,有沒有遭受到病苦,家中的情形如何,這些都要列入善巧開導安慰的這個內容里面。那最主要要告訴他,發菩提心,求生極樂世界,要告訴他六道輪回的可怕,然后要教他發信愿行,求生極樂世界,讓他產生正信。這個正信是我們本有的性德,七圣財,我們的信財,就是蕅益大師說的,我們的菩提自性里面具足什么?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六信,自他不二,事理不二,因果不二。這是讓他產生正信,真正要成佛,真正要去西方,真正愿意萬緣放下,了解佛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要讓他產生這個信心出來。這叫“令生正信”。
第二個,大家要換班念佛。一般來講,助念八小時,或是十二個小時,甚至二十四小時的。那么要排班,蓮友要幫他們排班。那些比較困難都是那個半夜的,譬如說半夜往生的,蓮友都在休息了,除非他有發愿要夜間要念佛,深夜要助念的,那才可以比較能夠請得到蓮友來助念。那家屬少的,一定要仰仗蓮友。家屬多了,可以動員他的家屬,要跟家屬開導,要教他們,在這個千鈞一發的時刻,要懂得知恩報恩,要感恩父母,要感恩長輩,這個時候念佛最重要。這個就是“換班念佛”。平均來說,一般來講,大概是兩個小時一班,人多的話,一個小時一班也可以。一般我們來說,我們都會把回向文貼在這個亡者的旁邊的墻壁上,那么助念完的人,他要先走,他可以先回向,那最后等到都助念完成了,再作總回向。
那么換班念佛,最主要是要讓亡者他在這個神識出離的時候,因為我們知道,大善的,他是不經過中陰身,他能夠正念現前,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他能夠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那這個是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的人,信愿堅固的、生死心切的、深信切愿的這些蓮友都能夠有這樣的功夫,能夠往生西方或是帶業往生,但是一般來講還是會助念。另外大惡的人,他不經過中陰身,直接就到地獄去報到。那不管怎么樣,假如他有具足這個助念的因緣,一般佛友都會去幫忙。那么在我們國內大陸很流行助念,大陸的說法叫做送往生,跟臺灣不太一樣,臺灣叫做助念。那學人有編了一本《圓滿臨終關懷》,上海念佛堂王明晨居士發心助印一萬套,可以向上海念佛堂可以申請這個《圓滿臨終關懷》。學人所編的這本《圓滿臨終關懷》里面記載得很詳細。那么主要為什么要換班助念呢?就是要幫助亡者提起正念,叫“以助凈念”,讓他提起正念。
那么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因為一般的民俗習慣,像臺灣的習俗叫拜腳尾飯,放一碗白飯在他的這個腳尾,放一個一顆鴨蛋,意思叫他不要回來啦,或者是哭泣啦、穿孝服啦、急著凈身啦,因為他沒有這些像《臨終三大要》這種助念的這種觀念,他不知道啊,他沒學佛,也沒有遇到善知識。所以一般民間的習俗,都會像我們臺灣,有些沒有學佛,他就會請道士,做這些民間習俗的這個儀式,那都會有這種情形,搬動、哭泣等等這些。因為他這個時候神識正要出離,你一搬動啊,這個時候,因為他這個神識要出離,就像什么?經典上記載,“生龜脫殼”,就像烏龜一樣,你把那個龜殼跟它的肉,把它剝開以后,那個那么痛苦,叫“生龜脫殼”。
為什么叫“生龜脫殼”呢?就是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因為眾生都怕死,他因為不知道自性本無生死,他不知道死以后要去哪里,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有些是被病苦所苦,有些是放不下家親眷屬,有些是放不下家財萬貫,等等這些,所以真正的苦,是放不下那個執著那個苦。我們那時候,在研討這個問題的時候,簡豐文居士跟我們講,說真正的苦,是那個煩惱他轉不過來,他放不下來那種痛苦,舍不得,放不下,那個苦就好像是“生龜脫殼”一樣。而且這個身體給他住了幾十年了,他很熟悉這個身體,突然間叫他離開,就好像叫他離開這個房子一樣,他不曉得去哪里。所以這個時候不能夠給他搬動哭泣的原因,就是增加他的情執,引起他的瞋心,那等于間接地造成他墮落惡道的這種,印光大師說可怖的情形,所以怕耽誤大事。這三點,是《臨終三大要》的重點。
我們現在來詳細探討《印光大師文鈔》有關臨終的開示。印光大師說,“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際,一發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我們先到這個地方。印光大師說,病人要在臨命終的時候,就是“凡、圣”,往生極樂世界、墮落到三惡道或是去輪回,這叫“凡、圣”。“人、鬼分判之際”,他轉法界的時候,可能他到人道來投胎,他可能往生天界,他有可能到餓鬼道去,叫“人、鬼分判之際”。
這個時候要轉法界的時候,“千鈞一發”,非常要緊,這個時候非常緊要。有些臨命終人,他在神識出離的時候,他神識會浮上來。就像我們在研討《感應篇匯編》的時候,就有講到這個問題,他神識出離的時候,他的神識浮在他的肉體上方,然后他可以看到他的身體躺在病床上,他也看到醫生在跟他搶救,醫生在跟他動手術,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倓虛老法師,他得了流行病,霍亂,神識到陰間去見鬼王,后來請鬼王放他回來,他愿意發心一天十部的《金剛經》,后來再回來,回魂。兩位鬼差送他回來,他的媽媽在他那個東北的老家那個炕上哭泣,倓虛老法師就躺在那個炕上,他太太在廚房里面刷鍋子,他在上面看得清清楚楚。快到他的肉身的時候、色身的時候,那鬼差就把他屁股踢一下,說,到了,下去。他就附在他身體身上,他就活過來了。所以《感應篇匯編》里面講說,這個神識要出離的時候,他浮在半空中,家人的聲音他都聽得到,但是他聽起來像蜜蜂的聲音一樣。他聽得到,但他講出來,陽間人聽不清楚,沒辦法感應,完全不知道。這叫“千鈞一發”,非常要緊。
這個時候什么都沒有用,只有用佛號,這個時候就阿彌陀佛最好用,就讀經也來不及了,你要說這個時候讀《金剛經》、讀《地藏經》,這速度都太慢了,不行,就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最容易幫助他放下,最容易把他的這種慌張、混亂、恐怖、顛倒,讓他能夠隨著佛號。印光大師怎么形容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的神識像什么樣子?我們的心叫“識波奔涌”,那個“識”就是我們的靈魂、我們的神識,我們的神識的那種起心動念,就像海上的波浪一樣,“識波”,那個一念來、一念去,那種“識波奔涌”,就是像海上那個波濤洶涌一樣,“識波奔涌”。“因佛號以渟凝”,這句佛號一念下去以后,他那個風平浪靜,波浪就平息了,心就定下來了。這個時候,善知識跟他開導,法師跟他開導,他就能夠一念凈信,一心皈命,靠倒在阿彌陀佛的這句佛號座下,皈依三寶,求阿彌陀佛接引他,這個時候才有辦法一心皈命。他心定不下來,你怎么講都沒有用,因為這個時候在中陰身。離開這個肉體,到下一世還沒有投生以前,這個過程叫中陰身。
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要“開導彼之神識”,只可以用佛號,佛號做前導,先把他心定下來,“識波奔涌,因佛號以渟凝”,他自然心就會靜下來。就像一樣,你突然間很慌張,你好像看到有人在追逐你,突然間看到警察了,誒,你就有靠山了,就跟警察求救了,你趕快跑到警察那邊,警察救我,警察救我,道理是一樣的。你在三更半夜的時候,突然間在荒郊野外,被人家追趕,或是恐怖萬分的時候,這個時候突然間看到一個光,有人拿手電筒在那邊,你趕快跑到那個光那邊去,向他求救,道理是一樣的。我們有時候到戶外去旅行,開車,突然間迷路了,找不到,看到一個光,哇,太向往,太高興了,終于有救了。就好像一個人要在海中央要溺死了,突然間看到救生圈,他救上去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是千鈞一發,他看到阿彌陀佛,看到家屬,看到法師跟他皈依,這個時候,他生起懺悔心了。所以這個時候,只可以用佛號做前導,開導他的神識,就是他的靈魂。
這個時候不能夠,斷斷不可以這個時候急著洗澡。助念完再沐浴,助念完再更衣。所以很多民俗,民間習俗都不知道。他這個骨頭又硬,你根本衣服穿不進去,他身體腫脹啊。加上人一死以后,家屬都怕,他說,變成鬼了。我常去助念的時候,我有一次去我們臺北市那個士林大直,有一位義警中隊長,家里很有錢,住豪宅。過年到了,因為家里清潔,就站在自己的平常在作息的那個沙發跟茶幾上面,在整理這個天花板,摔下來,摔死了。蓮友請我去,沒有一個人陪那個亡者,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客廳,沒有人助念。我去跟他助念、開示,因為剛好農歷過年初一,蓮友都出去旅游,去哪里找人,也有一位蓮友陪我去啊。我就找他太太跟小孩下來,我說,你為什么不下來幫忙助念?你說,人死了變鬼,我們不敢下來,怕鬼啊。就是這個道理啊。
那有些家屬就不知道啊,這個時候就趕快洗澡。如果你經過助念以后,二十四小時,他全身柔軟,柔軟如棉,你怎么穿都可以。真的不行,再用陰陽水,溫水跟熱水把他熱敷一下,請他放軟一點,放軟一點,就可以衣服穿下去了。所以不用急著洗澡、沐浴,也不用急著更衣,等到都助念完再來準備,要入殮前再準備就好。一般來講,臺灣的習俗,大概助念二十四小時之后,就可以入殮了。聽說國內大陸更快,有時候當天十幾個小時就入殮了。那我們這邊的習俗,大概都是二十四小時。或者有些把他移到他的那個房間去,他的臥室。但是有些如果空間不夠,那也只能這樣啊,如果有客廳的話,一般的習俗都是客廳。然后腳朝外,頭朝內,就腳朝外,就是往外,往那個出口的方向,一般的助念都會這樣,這叫“移寢處”。
那你不要隨便把他擺來擺去的,你就順他怎么躺,怎么坐,這樣就好,“任彼如何坐臥”,他剛開始放下去的時候,是什么姿勢就什么姿勢,你只要蓋上陀羅尼被就好了,其他不用動他。不管是在家里往生的,或者是從醫院送回來的,或者由葬儀公司他們把他抬上去的,都按照原來的姿勢這樣就好。然后蓋上陀羅尼被,開始兩邊排椅子,準備助念,這樣就好。“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姿勢,不可稍有移動”。
“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也不能這個時候,“悲感相”就是悲從中來啊,因為怕淚水滴在他的身上,這樣的話是對亡者是很不好的,不能夠淚水滴在他的身上,產生情執,所以也不可以生“悲感相”。“或至哭泣”,要哭泣,請你到外面去,等到入殮完你再來哭泣。我常常去助念,也會碰到這種家屬,我說,那你到外面去一下。你們要談論家里的事情,譬如說,談論什么時候發訃聞,告別式什么,這些都不要緊的,請你到外面去討論,你不要影響到助念,這個部分要記得。
“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他為什么說,臨命終不能搬動身體,搬動尸體?因為這個時候他身不由己了,他沒有辦法,作不了主了,你一動他手足,因為身體僵硬了,所以手足僵硬了,地水火風散開的時候,那個骨頭會堅硬,身體變成僵硬,臉色蒼白,所以這個時候,你搬動他的手腳身體的時候,你要搬動的時候,可能不小心去折斷他的這個身體,那個會有“扭挒之痛”。
就像那個上海傅沖老師她的爺爺,將軍,往生的時候,后來附體說出來,他說,當時我往生的時候,只有你父親在我旁邊。就是傅沖老師的爸爸。他說,他們還給我用電擊。他都講出來,傅沖不知道有電擊。他說,我還被電擊。他說,我痛得不得了。跟這里講的一樣,“痛則瞋心生”。但如果你念佛的話,“佛念息”,萬一這個時候,你給他扭動身體的話,他痛的話生起瞋心,那這個時候,他念佛的心就息掉了。隨瞋心去了,大概都墮到毒類,那這個是很可怕的事情。
“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如果家屬在旁邊悲痛哭泣,產生情執,貪愛的心生起來,這個時候他不想念佛了。有一次,證嚴法師講個公案,有一位比丘尼往生,這位比丘尼,證嚴法師認識。這位往生的這個比丘尼本身也有一些徒弟。那她要往生舍報前,還沒有斷氣,證嚴法師有派弟子去跟她關懷。這位比丘尼,她還沒有斷氣的時候,大家都念佛念得很好,準備送她往生,也希望她能夠在念佛聲中安詳往生。結果這個時候,她俗家的女兒到了。她俗家女兒到的時候,那時候沒有叫師父,叫,媽,你不要走。因為她們母女的情執非常地深。她說,媽,你不要走。她講那個媽你不要走的時候,就是“悲痛哭泣”,“情愛心生”。那位法師,比丘尼,她說,好了,那大家暫時不要念佛,暫停了,我跟我女兒講幾句話。“佛念便息”。后來正念就失去了,正念提不起來了。所以這個是很危險的事情,“隨情愛心去”了,以致于生生世世不得解脫。當然這位比丘尼有可能會到人道來,因為她畢竟是出家人,有修福報,但是她往生極樂世界,就錯失這個因緣了。
“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于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于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印祖說,這個時候最能幫助他的,就是念佛,一心念佛。我助念過很多個案,我發現家屬能夠念佛的,而且斷氣開始念佛,一直念到助念結束,開始沐浴更衣,準備入殮,什么事都是非常安詳,什么事都非常祥和,什么事都非常順利。如果沒有經過助念,雜亂無章,那磁場也不好,而且很多事情容易產生爭執,很容易產生很多的意見。這個就是什么?就是亡者本身受到影響了,不能夠往生善處。所以最容易得益的,就是一心念佛,最容易留下來禍害的,莫過于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產生瞋恨或者情愛心,想要生西方,一萬個找不到一個,“萬無有一矣”。所以印光大師非常重視這個臨終助念,印祖非常強調,他非常重視。
“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這個主題。印光大師說,人要死的時候,我們身上那個熱氣,我們有溫度、體溫,如果從下面往上最后冷掉,譬如說腳底開始冷,那頭部最后冷,哇,這個人不得了,這位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頂圣”,當圣人去了。而且頂門這邊,我們的頭頂蓋這邊,天庭蓋這邊暖暖的,就熱熱溫溫的,這個地方去西方了。熱氣從下到上,這是“超升相”。只要能夠到心臟也不錯了,他可以當人。能夠到這個兩眼之間的這個額頭這里,那也不錯,到天界,“頂圣眼天生”,“人心”,人能夠到心臟還不錯,還可以到人道修行。就是說從下到上,這是“超升相”。
這個也很有道理,因為我們這個神識不是說從哪里出去的,因為他是四大的東西,他是自然分離,自動散開了。就像各位,你拿一個東西去蒸,你譬如說你蒸饅頭,或者你蒸一道菜,請問一下你知道氣往哪邊散嗎?你根本看不到,你端那個饅頭出來,你只看到那個煙、那個氣散開了。所以證明了什么?證明佛陀跟我們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里面講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它是一合相啊。一盤饅頭端出來蒸好,它熱氣往旁邊散,你看往哪邊散啊。如果全部往上散,那當然就是我們人一樣的,就往上沖啊,“頂圣”啊。
那如果是從上面往下冷的,那就麻煩了,“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如果他上面先冷,頂門先冷,額頭也冷,人心這邊也冷,肚子也冷,膝蓋也冷,到最后腳底冷,大事不妙,到地獄去了,這很可怕的事情。他最后腳底下熱熱的,有暖氣啊,去地獄了,他從腳底出去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地獄都是猛火,那腳會去踩啊,踩,腳會熱啊、會燙啊,地獄都是這樣的,刀山劍樹啊,那腳都會熱熱的。那為什么是膝蓋熱熱的?因為那個畜生道啊,你看那個羊啊,那狗啊、貓啊,那跪下去啊,尤其是羊啊、狗這些,它們有時候會跪著啊,貓也是會啊,所以“畜生膝蓋離”啊。那為什么“人心餓鬼腹”呢?因為我們肚子餓的時候,都是肚子那邊餓餓的,那就是他到餓鬼道去,餓鬼道就是連一滴水都沒有,這個“人心餓鬼腹”。那“餓鬼腹”就是肚子這邊,腹部這邊。所以印光大師說,“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
“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如果大家都能夠至誠念佛,就可以當下往生西方。這個中陰身來救度,還可以來得及。甚至有些都怎么樣?有些甚至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都還有可能啊。“切不可屢屢探之”,印光大師特別叮嚀說,你不要為了說他去哪里,一直在那邊動來動去的,一直在探溫,這樣也不行,“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可能他神識還沒有,暫時還沒有離開,他很執著啊,他不是說馬上就離開了。大善大惡才是馬上離開啊,不善不惡的他是在,最慢大概是在八小時、十二小時、二十四小時,他就會離開這個肉體了。可能你在探溫的時候,他神識還沒有離開啊,“神識未離”啊。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他可能稍微被動一下,他不舒服,“心生煩痛”,他會去起煩惱,“致不得往生”,以致于造成不能夠往生啊。“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那這樣的話就是罪過啦,你本來是要幫他助念,結果罪過啊,實在是無量無邊。
“愿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后冷于何處也。”印祖說,勸這些諸親友,大家只要懇切念佛,絕對會蒙佛加持,蒙佛接引,佛力會加持他,你不用擔心,佛力不可思議。“不須探彼熱氣”,你不用一直在探他往生哪里,最后什么地方冷,不用去探討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是他要,這亡者本身要提起正念,要能夠萬緣放下,要能一心念佛,要能夠發菩提心,求生西方。
“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為真孝。”印祖說,做人家子女的,要在這個地方用心啊,這才是真正的大孝。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就蓮池大師說的,父母親可以出離六道輪回,可以往生西方,那是最大的善事啊,就像說你家有人要當總統一樣,你高不高興,對不對?世間法來講說,你家有人要當總統了,你高不高興?就是一人得道,九祖超升,只要有一個人往生西方,哇,九祖超升,有什么比這個更珍貴的呢?所以要真正幫助父母親往生西方,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贊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剎女之愛正同。經云:‘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這個就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喜歡去攀緣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去博得人家的贊嘆或者掌聲、或者稱贊,做一些無益于亡者的這些世間的習俗。
譬如說,我曾經去助念,在我們新北市的三重,我一位蓮友的姐夫,他們家是開佛具店的,往生了。往生以后,他幸好還有結一點佛緣,那我這位蓮友他的姐夫往生了,他姐姐也不太了解,我這位蓮友就打電話叫我,向我求救。我到現場的時候,他的姐夫孤零零地躺在客廳里面,那外面呢?已經請道士來搭這個臺子,已經在吹嗩吶,非常大聲的那個嗩吶的聲音,敲敲打打,鑼鼓喧天,而且還拜那個三牲,就是豬肉、魚跟雞,這三牲,他道教的儀式啊,那外面敲敲打打。那我到了的時候聲音很嘈雜,我說在干什么呢?他說在開云路,道士在開云路。那我一個人在那邊打引磬助念,他們家屬沒有過來。
后來聲音實在嘈雜到我念佛聲音亡者都聽不到,因為他裝那個麥克風很大聲。后來我就念到一半,我停止以后,我就問他家屬說,你到底選去西方呢?皈依佛陀去西方,還是要找道士去開云路呢?你自己做決定。他女兒很有智慧啊,她說,我要我爸爸去西方。我說,好,那你現在叫外面他們停止,不要再敲敲打打了。她說,不行,已經請來了。我說,給他錢就可以解決了。到后來她就包紅包給他,他們就很不甘愿的東西收拾一下就離開了。開始恢復正念了,就開始給他助念了,那后來磁場就很好,整個助念的因緣就非常地順。
如果你就為了世間的面子啦,或者你在臺灣的習俗里面都會有什么?自己不會哭,請孝女白琴來哭。我們臺灣有一種喪葬儀式啊,就專門職業性的孝女,叫做孝女白琴,她們的名字叫孝女白琴,因為還有一部車,還有喇叭很大聲,那有一個人會幫忙你披麻戴孝,你不用哭,你在旁邊看就好,她代你哭,也是女的,她也是女兒,也是叫爸爸啊,就當成是他女兒一樣,這樣一趟下來,大概也是幾千元臺幣啊,我們臺灣的這個叫法,就叫做孝女白琴。也有這種的,自己不愿意哭,沒有那種報恩的心,請那個孝女白琴來哭,哭給左鄰右舍聽,就表示說我很孝順,這叫做“依世間種種俗情”。那這是推父母親下海,“下苦海”,這等于不惜推父母親下苦海。然后邀一些無知無識的人,那些世間的這些民間的風俗,對亡者一點幫助都沒有的,那大家群相稱贊說,哎呀,你真能夠盡孝啊。
此孝與羅剎女愛正同,這好像是什么?跟那個羅剎女鬼一樣啊,羅剎女鬼說,我很愛你啊,到最后你為這個羅剎女,羅剎鬼女,粉身碎骨,犧牲生命,也犧牲自己的慧命。你這個孝就好像羅剎女的愛一樣啊。她說,經上說,羅剎女要吃人的時候說,我很愛你,所以你給我吃,說我很愛你,你給我吃,說我愛你,所以我才要吃你,“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印光大師說,你這樣的沒有智慧的來行孝,讓父母親失去安樂,而得到這個苦報,這跟羅剎女的愛有什么不同呢?
“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印祖說,我講這些話,可能你們聽起來,有些人說不近人情,不懂佛法的人說不近人情。不了解生死輪回的人,他認為說這樣是不近人情的。一般的凡夫他們是不知道十法界四圣六凡,自性是本無生死的,一般人是不了解的。印光大師想要讓大家得到真實的利益,在實際上講求,希望能夠讓亡者可以往生,活著的人可以得到這個福報。一般因為父母親往生,而能夠入佛門,也因為父母親的往生,而能盡孝道,他也能夠接觸到佛法,接觸到助念。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因為父母親往生,得到蓮友的、佛法的感召,或者師父的開導,最后他們都一家皈依佛門,開始也是一樣,作為正信的佛弟子,這很多啊,這叫“存者得福”啊。
所以我們常常去助念的時候,我們都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我們都常常這樣講說。固然我們是要幫助亡者,其實我們也是要度這些活的人。有很多我接觸過的蓮友,因為去跟他助念關懷,助念關懷他們的父母親、長輩,最后他們的子女都皈依三寶了,都入佛門了,行菩薩道了,這叫“存者得福”。這樣就才能盡到孝子賢孫親愛父母的這一片孝順之心。所以,如果真正你能夠體悟到這一點,你就不覺得印祖開示這些話有什么太激烈的地方,因為真正愛你的父母,是要你的父母能夠離塵垢,離開這個六道的輪回,如果你真正是這樣的孝順心的話,你就能夠體諒。
再來,“頂圣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也。印祖說,如果他“頂圣”,就是頂門這邊能夠最后冷的話,就表示這個人斷氣以后,全身都冷透了,唯獨這個頭頂這邊還有溫熱的感覺,那這個人必定已經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了。“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如果他是在眼睛這個部位跟額頭這個部位還有這個熱度,那么這個是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那么如果是在心臟這個位置,最后獨熱的話,等于是最后冷的話了,那么是生人道。
“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如果是腹部最后冷的話,它還有獨熱的話,那這是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如果是膝蓋最后冷,那個地方有熱熱的,那是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如果是腳底最后冷的,也就是腳底還有微熱的感覺,這是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那么印祖說,“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些都是他生前善惡兩業所感召來的,這不是可以用人為去給他改造的,人為可以去給他作假的。
“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須專事探試征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印光大師說,如果病人能夠至誠念佛,再加上眷屬善友的開導助念,那么就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圣”,不需要專事在那邊試探來征驗,他到底有沒有往生西方,或是他往生何處,以至于到最后耽誤了大事,這是很重要的囑咐,很重要的祈請。
這是這個地方我們講到“人死有六驗”,我們特別引用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以及《印光大師文鈔》對于“人死有六驗”的這樣的開示,我們做這樣的補充。
那么我們前面所探討的,這一集里面跟上一集,還有第二十三集,我們從二十三集、二十四集,到二十五集,最主要是講“于是訓于人曰”。那么“于是訓于人曰”里面,最主要到最后講到“人說”。“人說”里面到最后,這四個重點,“人須知十二因緣法”,還有“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他主要說,人的壽命古代都很長壽,現在都很短命,人的身體古代都很高大,現在都很短小,人的福報古代都非常厚重,現在人福報非常地薄。那么我們現在是屬于末法時期,眾生障深慧淺,福報確實越來越淺薄,一世不如一世,所以這個“于是訓于人曰”確實我們也是需要來了解探討,為什么福報會越來越少?
我們來聆聽凈空老法師的開示。因為我們等一下繼續下去就要講,我們要講另外一個單元,第十一句,第十一句經文是,“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我們因為“于是訓于人曰”講到“人說”,我們就要探討,人的福報為什么越來越少?我們聽凈空法師對這一點的開示。
老法師說,第一點,經文上講,“如來見諸眾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段經文在講什么?釋迦牟尼佛看到這些眾生喜歡這個人天小法,“樂于小法”就是,這是非常明顯的,現在尤其是講經說法,或者你說看一般的講座,聽經聞法的很少,參加法會的很多,都什么?求福報,樂于人天,大家喜歡做善事,但是不想求出離,不想求生極樂世界,不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樂于小法”。“德薄垢重”,這就是什么?這就是德很薄,業障很重,叫“垢重”,煩惱很重。老法師說,這是為眾生說的,表演的,為什么?這些眾生喜歡小法。佛陀為了度這些眾生,他就示現在迦毗羅衛國,示現成悉達多太子,我就是為你們來說,我年輕的時候就出家,佛陀在三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證果,說法四十九年,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是要做給你看,因為你們喜歡小法,那我就示現給你們看。
第二點,小法是什么?人天法,人天里面有福報。人天的福報從前有,現在越來越薄了。我們剛才也有討論到,對不對?“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我們在上一集都討論過了。所以老法師說,人天的福報從前是有,現在是越來越薄了。我們要很冷靜地去觀察,不要有成見,不要說佛法是迷信的,我們用客觀去觀察。那么這個地方,我就用老法師的開示,剛好印證這個“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我就引用,老法師開示得非常恰當。
第三點,老法師說,他說,三十年前、六十年前、九十年前,老法師在講座的時候跟大家在開示說,你們的年齡還不夠,我能看到九十年。因為老法師講這一段的時候,那時候大概在將近九十歲左右,所以他說,我可以看到九十年。最近這三十年,老法師在講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他說,最近三十年比前面的三十年的人活得更辛苦,前面三十年的人比現在有福報。也就是說,老法師在他九十歲的時候,講這一段經文的時候,老法師的意思是說,老法師從六十歲到他講這段經文,九十歲的時候,這三十年大家過得很辛苦。那老法師三十歲的時候到六十歲這三十年,那時候的三十年的人,比老法師六十歲到九十歲的人,過得更幸福,他的意思是這樣。前面那三十年的人比現在有福報。再往前推三十年,那就更有福報,等于老法師還沒有出生以前,過得真是人的生活,現在過得不是人的生活。
第四點,吃的東西沒有味道。現在都是什么?都是速食品、加工品,打生長激素,像這些雞,這些動物,都打生長激素,希望它趕快能夠可以被宰殺,吃的東西沒有味道。有一次老和尚到我們國內的某一個省去參觀,人家帶他去參觀,那剛好那個是在好像是養鴨人家,那剛好就抓了一只鴨出來給老法師看,他問老法師說,你猜猜看,這一只鴨是養多久?老法師說最少一星期。那個人講說,沒有,只有二天而已。老法師看到是一星期,就是沒有味道了。住的房子不像房子,都是高樓大廈。尤其是像現在,你像現在的那個香港,哇,那個是幾十層啊,幾十層都在海邊。幾十層的高樓,不像以前住的房子,住在那么高沒有安全感。地震一來都要天旋地轉了。哪有像以前這樣的小茅屋呢?它真有味道。以前的交通工具,騎馬、騎小驢、坐個牛車,真有味道。現在雖然是速度快,好像都在拼命。這我就開車的時候我就有感覺,尤其那個臺灣的摩托車特別地多,一紅燈了,紅燈變綠燈,啪,用沖的,呼嘯而過。好像都在拼命,人的樂趣完全沒有了。你開慢不行的,后邊要按喇叭,你不開快不行喔。開太快也不行,警察會開單子喔。
第五點,老法師說,從前的人,古人的生活是在詩情畫意當中。所以老法師說,以前像蘇東坡、李白,他們這些當官的,根本都不用辦公文,到處游山玩水,還可以拜訪這些禪師,跟禪師品茶論道、談佛法。以前都在詩情畫意當中,真的有美啊,現在人想象不到。現在我們不叫民不聊生,叫官不聊生。無法想象。現在人為什么活著?為了錢、為了名、為了利活著,以前人不是,以前活的人有理想、有抱負,想要成圣成賢。像我們看那個張載,這位大學問家,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往圣繼絕學,這個志氣有多大,這個愿力有多大。以前的人活著,他有倫理也有道德。宗教出世的時候,他可以跟神仙在一起,跟佛菩薩在一起,他有樂趣。
第六,以前人死了,不會馬上墮三惡道,為什么?因為他不造三惡道的業,心里面沒有貪瞋癡慢疑,有什么?中國人有仁義禮智信,沒有貪瞋癡慢疑。所以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他心是安的、心是定的,他生活多快樂!哪像現在呢?天天慌慌張張的。這是真的啊,我們最近臺灣有一位也是也值得大家非常尊敬的一位名人,我們也是常常看過他,報紙登載過他的消息,電視報導過他,對兩岸幫助很大,令我們尊敬的這位推動兩岸和平的這位政府官員,當過部長,也是負責兩岸,當時兩岸破冰,能夠兩岸融合,能夠兩岸能夠交流,通航、通郵、通商的推動者,這位善人。他十二月四日,還在廈門開企業家論壇,他也不知道他要走了。回到臺灣以后,好朋友為他慶生,他生日快到了,暖壽,結果他在餐廳吃到一半的時候,昏倒了,往生了,他不知道要走了。生活固然是很快樂了,但是古代的人是怎么樣?他心是安的,心是定的,現在人天天慌慌張張的,過得不是人的生活。所以老法師說,他看了九十年,從出生看到九十年。
第七,老法師說,他童年的時候,記事了,懂事了,十歲以前,老法師他十歲以前,他所吃的菜,蔬菜,是有鮮味,真好吃,現在味道沒有了。肉食,老法師說他斷了六十年,但是老法師說,雖然他現在六十年不吃肉,他相信現在的肉不是味道。這個老法師在講經講很多次,他說他有問過他的恩師方東美教授的夫人,方師母。因為方東美老教授非常照顧凈空老法師,那師母,方師母對這些學生也都非常照顧,所以方東美教授往生以后,老法師還常去看方師母,因為感念師母對他們的照顧,所以每個星期,老法師都會去看方師母二三次。
有一天他就跟方師母在聊天了,他說,師母你想一想,你現在吃的豬肉跟魚,跟雞肉,跟從前抗戰時候吃的味道一樣不一樣?方師母大概聽了五六分鐘以后,想一想,告訴凈空老法師說,不一樣。為什么不一樣?因為我剛才講,現在都打生長激素,甚至有些是基因改造,食物都基因改造了,水果、農產品的基因改造了,所以味道不一樣。它自然的,自然就是有甜味。以前的雞都是在荒山野外里面,自由自在,它無拘無束,它無拘無束,它所長的肉還很結實,很健康,它沒有恐懼。現在不是,現在所有的雞,都是壓縮在那個雞籠里面,互相踩來踩去的,加上被宰殺的時候都是恐怖啊,所以當然它的肉質不一樣,味道不一樣。
第八,老法師說,我想也是不一樣,為什么?現在人沒有福了。其實嚴格講起來吃肉也不是福,吃肉是造殺業,吃肉不是福,這老法師是方便說。沒有福你怎么能吃到那么好吃的東西呢?那得要有福報才行。不是今天說你有多少財產,億萬財富,你有多高的地位,你也沒有福報,你沒有福報,你吃的東西不是味道,你沒有福報,你吃的東西沒有味道。穿的衣服,穿的東西也不舒服,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不錯,好看,穿起來真的不舒服。老法師說,你看現在做官的,從前中國做官的穿的官服,那都不一樣的,你們有沒有看過呢?那個戲臺上唱戲表演給你們看,真舒服啊。
第九,現在穿什么?現在穿西裝,不要中國的東西,跟外國一樣。因為西裝是外國的東西,西嘛,西方的衣裝,他都跟外國人學,自己文化沒有啦。你不要說什么,我們穿海青就好,我們海青是唐裝,海青穿起來就很舒服,寬寬松松的,脖子這邊也不會不舒服。自己文化沒了,就學別人。那個西裝領子,腰打皮帶,袖子都是小小的,綁在身上多難過。老法師說,他一生從來沒穿過西裝,他就覺得不舒服,尤其那個綁個領帶。中國人有智慧,中國文化實在是了不起,中國人對養生之道非常重視。現在人不懂了,沒有這個知識了,這個東西慢慢就失傳了。
第十,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佛陀說,“見諸眾生樂于小法,德薄”,佛陀知道,現在末法時期就是這樣,德很薄,垢很重。垢是什么?垢就是今天講的染污,染污非常嚴重。環保這個名詞、這個觀念,六十年前沒有,老法師說你們想想看,以前六十年前,小時候有聽過環保嗎?沒有,那時候溪邊的水都可以喝,現在不行,現在只要到深山里面那個山泉水才可以喝,其他都不能喝,污染了。以前,我們小時候的時候,我們在我們鄉下的時候,我們住家旁邊那個溪水都很清澈。小時候有聽過環保嗎?大概最近三四十年前有的,六十年前沒有聽說過。老法師說,他第一次到香港是一九七七年。老法師講這個事情的時候是在二○○七年左右。老法師說,三十多年前,那時候香港還沒有環保這個名詞。
第十一,香港一般的樓層大概是十四五層,差不多是這個樣子,沒有高樓。老法師他剛到的時候,老法師說最高一棟是五十層,好像是在天星碼頭那個附近,圓圓的窗戶,一看就知道了,只有那一棟而已,香港最高的一層樓。而且香港那時候也沒有地鐵,也沒有快速公路,往來都是要坐渡輪,老和尚說那挺有味道的。汽車往來也要渡輪過來。
十二,還有一點人情味,現在沒有了,看不見了。所以越往前面想,真的想到釋迦牟尼佛說的,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說,這個時候人道德薄了,染污嚴重了。所以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聽到佛陀這樣說,佛經上這樣講,我們總覺得釋迦牟尼佛講得太過分了。這老法師說的。老法師說現在再來看這個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佛陀怎么全部都知道呢?怎么佛全部曉得呢?佛陀所講的,剛才講佛陀說,“見諸眾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就是在講我們現在的這個時期,我們現在這個時代。
以上是因為我們探討到“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我們特地引用老法師的開示,以上的開示是在老法師《凈土大經科注》里面老法師的開示,我們就補充到這里。
好,接下來我們剩下一些時間,我們要來探討,學人在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第八集“情動入胎”里面,“將往西方”這個解釋,當時末學是根據周安士在“情動入胎”后面的按語,“本欲為西方之行”,周安士這個按語的開示,所以我把這個地方,“將往西方”,我個人的看法是說,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有關這個部分,遠在紐西蘭的韓居士她也有意見。那東北共修網那邊,有些居士蓮友也有不同的看法,以至于東北共修網他們就把第八集暫時不掛網。
那么這個地方,我們就要好好來探討一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在文昌帝君說,“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當中,總共講“西方”的地方有三個地方。第一個在第七集,“初聞佛理”,我講第七集,是我講的《陰騭文》的第七集,如果按照《安士全書》的經本,是在第八頁的“初聞佛理”,在這個段落里面,“帝君曰,予在朝時,聞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國(是天竺國,非極樂國)。”問題就卡在這里,就出在這里,蓮友的意思是說,這個地方,《陰騭文》里面講“西方”,統統是指印度。
那在《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里面,有三個地方是講“西方”,第一個是“初聞佛理”,“西方之國”,第二個“情動入胎”,“將往西方”,還有周安士的按語,“本欲為西方之行”,還有在“廣行陰騭,上格蒼穹”,課本第四十二頁,“雪山大仙”這一段落里面,“一意西方”,一共有這三個地方是講“西方”。那么到底這個“西方”是指,關鍵在“情動入胎”這一集里面,這個段落,“將往西方”,是指印度呢?還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是要探討這個問題。我隨順大家的看法跟意見,我逐一逐一地來把它列舉出來。
首先第一,問題一,我們先看第七集。第七集里面“初聞佛理”,我們看經文:
“帝君曰。予在朝時。聞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國。(是天竺國。非極樂國)。有大圣人。(是釋迦牟尼佛。非阿彌陀佛)。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以慈悲為主。以方便為門。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視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夢覺。無憂喜悲憤之情。蓋知浮生不久。而求無生者也。予嘗慕之。及辭榮歸。道逢隱者。行歌于市。深契于衷。予乃下車拜懇。行歌子仰天而嘆。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訣曰。此西方圣人歸寂法也。子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證無量壽。若得到于彼岸。則可成正覺。如中道而廢。猶不失為神仙。予受教后。塵緣既畢。百慮俱灰。時值仲秋。會集親朋。留頌而逝。(頌載化書)。”
這一段是記載在《文昌化書》里面。我們先了解這一段主要是文昌帝君第一次聽到佛法,是在這個“初聞佛理”。這個地方,我們的蓮友幫我整理出文昌帝君的年表,那么這里面“初聞佛理”,這個地方應該是在周昭王,約公元前九九五年到公元前九七七年。那么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八日,釋迦牟尼佛誕辰,出生,所以在這個“初聞佛理”的時候,那時候佛陀在印度。那時候佛法還沒有到中國來,但是在這個“初聞佛理”里面,他說,他在當官的時候就有人聽到這些僧人說,“方外”就是僧人,說西方有一個國家,這個是天竺國,就是印度,不是極樂國,所以這個“西方之國”確定了是印度。有一位大圣人誕生了,因為這個時候,“初聞佛理”是在周昭王的年代,那么這位圣人不是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
“不言而自化”,為什么?因為佛陀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他轉迷為悟,轉凡成圣,他示現成佛,破見思惑、破塵沙惑、破根本無明,他用勸轉、示轉、證轉,三轉法輪,讓眾生都能夠了解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叫“不言而自化”。
“無為而自理。以慈悲為主,以方便為門,以齋戒為常”,受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以戒為師。“以寂滅為樂”,就是以斷煩惱為無上菩提覺法樂,以斷煩惱、圓滿無上菩提,為是人生最大的樂事,這“以寂滅為樂”。證得不二法門,所以“視死生如朝暮”,了解自性本無生死。“等恩仇如夢覺”,因為怨親平等,證到不二法門的時候,這個時候恩仇不二,覺悟了,“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永嘉大師說的,所以“等恩仇如夢覺”。離開憂悲苦惱,“無憂喜悲憤之情”,放下情執。“蓋知浮生不久”,知道苦、空、無常、無我,一期的生命是分段生死,生死輪回,所以“浮生不久”。“而求無生者”,希望能夠證得不生不滅的無上菩提,能夠證法身,證得念不退,不起心不動念,破根本無明,離開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而求無生者”。
那么文昌帝君當時在聽到這個說法時候,他非常地羨慕、仰慕,他就告老還鄉,在路上就碰到一位隱士,那個隱士在路上就唱歌,吟誦這些佛經的道理,他就深深受到感動,相應。乃離開座車,下車跟他頂禮,“拜懇”,很誠懇地跟他行禮。那位唱歌的人,“行歌子仰天而嘆”,就跟他指予心印,就跟他傳授心法,如何印心,如何證得這個大乘的妙法,告訴他這個修習大乘妙法、大乘佛法的方法,就是“予以正訣”。他說,這個是西方圣人他們“歸寂法”。什么叫“歸寂法”?就轉凡成圣、轉迷為悟的方法,如何從眾生成佛的方法,如何斷煩惱的方法,就是“歸寂法”,如何證得無上菩提的方法。
如果你能夠這樣地念誦,而能夠學習、落實,你就可以度生死苦海,證得無量壽。無量壽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覺性。我們自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非大小方圓,非青黃赤白,這就無量壽啊。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壽,慧命是無量的,這無量壽,所以就是我們的自性啊。如果你能夠證得這個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可以到達解脫的彼岸,你就可以成正覺,可以成佛。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正等正覺是菩薩,最小的,你還可以證到正覺位,證阿羅漢。如果你半途而廢的話,你也不失可以作神仙啊。那么文昌帝君當時就拜而受教,他世間塵緣就已經,塵緣結束了,萬念俱灰。那時候剛好是仲秋,他召集親朋好友,跟親朋好友告別,就留下這個偈頌離開了。
蓮友幫我整理這個一覽表,文昌帝君的年譜,他整理出來的話,以當時這個“初聞佛理”,應該是在周昭王,約公元前九百九十五年到公元前九百七十七年,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確實那時候是在周昭王的時候,周昭王二十六年,在印度示現。這個地方“西方之國”,確定是印度沒有錯,這個毋庸置疑。
好,那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問題二。我們看到這一個下面的“情動入胎”,這個是最關鍵的地方。我們看經文:
“帝君曰。予既遷化。將往西方。適至洞庭君山。愛其勝境。因少留焉。予時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下無骨肉系累之念。超然物外。此樂何窮。久之。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見一婦人。年三十余。呼號而來。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于君。竄死南荒。家鄉萬里。旅櫬難歸。痛念堂有二親。身懷六甲。若山川神靈。察吾夫君。以忠獲罪。憐吾姑嫜。暮景無依。使得誕生一男。以續張氏。縱妾命不保。亦無憾焉。予在云路中。不勝其悲。涕泗從出。(謹按天人之身。無有涕泗。唯當命終之候。五衰相現。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墮婦懷。懵然無覺。久之。聞人語曰。是男是男。予開目視之。身在浴盆中。蓋已生世矣。”
這一段按照文昌帝君的年表,“情動入胎”應該是在周共王,周共王是在周昭王后面的周穆王,后面周共王,還有周懿王,還有周孝王、周夷王,一共是五個朝代,那大概是在周共王。周共王這個時間,應該是在公元前九二二年到公元前九○○年。就跨這幾個年代,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跟周夷王。
我們看這個經文,文昌帝君當時它往生了,“遷化”就是它已經往生了,它本來要往生西方。那現在問題的關鍵,這里是它到印度去,還是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等一下我會講出我個人的淺見,我先暫時這邊我就不探討。定弘法師跟悟道法師都是,他們只說要去西方,并沒有解釋說西方是哪里,到底是極樂世界的西方呢?還是印度的天竺國呢?并沒有明講。周泳杉老師講到《文昌帝君陰騭文》,周泳杉老師比較有智慧,他說什么呢?他說要去西方跟釋迦牟尼佛學佛,他也沒有明確地講。因為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印度算是正法時期。所以以上三位大德,他們所講的“西方”,都沒有很直接明白地講是印度天竺國或是哪里,他只講“西方”。
這個曾琦云居士他所翻譯的這一本《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白話解》,曾琦云居士怎么說呢?曾琦云居士的《白話解》說,正往西方走去,他也不講哪里,也不講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古印度,天竺國,都沒有,所以我們就照這個意思解釋了。我們就照這個意思解釋說,“情動入胎”這個,帝君說,我離開人世以后,我將去西方,“將往西方”。剛好到洞庭君山,我被這個洞庭君山的美麗的勝景所迷惑了,我突然間喜歡這個洞庭君山,怎么這么美麗的山水,我就停留片刻了,“因少留焉”,我就停留片刻了。這個時候,我上面沒有“君相臨制之威”,我沒有官場、朝廷這些君王跟這些文武百官,沒有這些帝王,我對帝王的那一種恭敬,以及那一種君王跟臣相之間的那一種世間的苦樂憂喜舍的這種情執,我下面又沒有我骨肉眷屬來系累的這樣的一個情執,我超然物外,非常快樂。過了一段時間,有兩個仙童從天降下來,擁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湖水的河神。
有一天,我看見一位婦人,大概年紀三十幾歲,大哭呼號而來,祭拜的時候說,我丈夫因忠獲罪,被君王、被國君,得罪了國君,放逐死在南方邊遠荒涼的地方,離開家鄉有萬里之遙,棺材難以回去,不能夠埋骨故里。我痛念家有雙親,我已經身懷有孕了。如果山川有靈,考察我丈夫因忠獲罪,可憐我的公婆晚年無依,就請降生一個男孩來續張家之后,即使我的命不能夠保全,我也沒有什么遺憾了。
我在云中走過,看見這個情景,禁不住心中而為她悲痛,同情之淚潸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體,已經沒有眼淚鼻涕了,只有在命終的時候,現出五種衰相,腋下才開始流微汗,帝君這個時候有眼淚鼻涕,可以推知它當時是在神道中)。忽然身體墮落到這女人懷中,糊里糊涂的,懵懵懂懂的,沒有知覺了。過了很久,聽到有人說話,說,是男孩,是男孩。我張開眼睛一看,身體己經在浴盆里面了,這時候我已經投胎出世了。
那么這個地方,曾琦云居士說,正往西方走去。定弘法師跟悟道法師說,要往西方。周泳杉老師說,要到西方去跟釋迦牟尼佛學佛法。所以我們就隨順周泳杉老師的說法,要往西方去跟釋迦牟尼佛學佛。不管是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跟佛陀學佛,不管是印度,那個時候還是有佛法在,也是跟釋迦牟尼佛學佛。所以中道的說法,周泳杉老師這樣的說法是比較合乎這個中庸之道,反正就是往西方走去,往是西方跟釋迦牟尼佛學佛。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不強調,這個地方,它正往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就不強調這點。雖然它已經知道,它在“初聞佛理”里面,它已經知道了,它已經有聽到西方圣人歸寂法,“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證無量壽。若得到于彼岸,則可成正覺”,它知道啊,去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要作佛。但是因為蓮友的建議,說這個地方不宜講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就隨順大家的說法,我們在翻譯的時候,我們還是說,帝君說,我已離開人世,正往西方跟釋迦牟尼佛學佛。路過洞庭君山,被它的優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留在那里一會兒,這個時候上無君王管制的威勢,下無骨肉牽掛的念頭,真是逍遙自在,成為世外之人,多么快樂啊。我們用這樣來做一個結束。
但是問題這個地方,我先前講的,說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錯呢?我們從后面的按語來探討。因為周安士菩薩,印光大師說他是菩薩乘本愿輪再來的,如果他不是菩薩再來,印光大師說他不相信。那我們就要探討,為什么周安士講完這個“情動入胎”,周安士講完“情動入胎”,為什么后面要加那個按語?按語就用現在的話就叫點評,各位明白嗎?就是點評,你講完這一段說法以后,我要做一個講評,我們國內叫點評,我們臺灣叫講評,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見解、我的論述、我的觀點,這叫按語,那個時候叫用按語。
我們看周安士的說法,我們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的課本第十二頁:
“(按)生死海中。一經耽染。便成墮落。茍非大修行人。未有獨往獨來。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聞道。本欲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戀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縱意中絕無作山靈河伯之想。不覺已墮血食之神矣。至于心憐張婦之禱。本一片善念。豈料遂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墮其懷。迨見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際猶乃爾。何況茫茫業識人。”
這一段是非常了義的,可以講說是第一義諦。周安士菩薩在按語說,生死苦海里面,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是一個苦海,因為三善道、三惡道輪轉不息。“一經耽染”,你稍微有一點染著了,廣欽老和尚說,貪得人間一枝草,輪回便有你的分。“一經耽染”,你動一個念頭,動一個情執,便成墮落了,就淪到墮落了。如果不是大修行人,“未有獨往獨來”,真正大修行人,他是什么?他生死自在啊,預知時至,他立化、坐化,他解脫自在,證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這叫“獨往獨來”。萬緣放下,我執破了,法執破了,再破根本無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獨往獨來”。佛陀在《金剛經》里面講,“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叫“獨往獨來”。不迷失真性者,他是什么?他覺而不迷,叫“不迷真性”,覺而不迷。
“帝君宿生聞道”,文昌帝君在宿世里面聽經說法,聽聞正法,修習善法,“聞道”。“本欲為西方之行”,關鍵在這里啊,我前面講的,其實也是受到周安士菩薩的影響,坦白說。如果當我們從以時間點來推算,“情動入胎”時當時是在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跟周夷王之間,以周穆王來說了,公元前九七六,跟周昭王,九九五,其實差不了多少。但是周安士菩薩為什么當時要這樣說,“本欲為西方之行”呢?以他來講的話,以周安士前面講的這一段話,“茍非大修行人,未有獨往獨來,不迷真性者”,那就是成佛啊,成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如果照周安士這個解釋,他是成佛。“本欲為西方之行”是要去干什么?我就問這個問題,我反問東北共修網的李斌居士說,如果情動入胎是到印度去的話,那印度也是胎生啊。當然老和尚講說,凡圣同居土,有一個地方是人間,有一個地方是兜率天,老和尚也有這樣說,兜率天也有凡圣同居土,人間也有凡圣同居土。我們不能說他到人間來,他可能也是凡圣同居土,那可能他到印度去示現成菩薩,這也有可能,我們不能說不可能啊。雖然他是胎生的,借母胎出來。佛陀是例外,他是從摩耶夫人的右脅出來,他是借母胎出來的。
像舍利弗,舍利弗他母親舍利在懷他的時候,舍利弗是古佛再來,所以舍利弗他母親在懷胎的時候,舍利弗他母親就非常聰明,辯才無礙啊。所以他的舅舅長爪梵志,長爪梵志就說,我這個外甥一出生,我就要收他為徒弟,所以他跟佛陀辯論。因為他發現他的姐姐怎么那么聰明,那么辯才無礙?一定是這個小孩子是菩薩再來。所以我們也不能說,到印度就變成凡夫,這是胎生啊。雖然有胎生、有卵生、有濕生、有化生,到極樂世界就化生了。那如果到極樂世界是胎生的,他是在邊地啊,那不是到極樂世界,是在邊地啊,疑心未斷。
所以這個地方,周安士菩薩說,“本欲為西方之行”,我就覺得這個地方,如果按照周安士菩薩的意思,就本來想去作佛啊,“本欲為西方之行”,他本來想要去作佛啊。但是因為戀著山水,信愿不堅固,一念情執,動了一念情執,“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一戀著,戀著這個山水啊,就貪著人間一枝草就不行了,就迷戀這個山水也不行啊,那這個地方就講,遂被洞庭君山粘住了。所以證明說,前面這個“西方之行”是去作佛,后面被洞庭君山被這個美麗的山水粘住了,墮落成凡夫,就是流落娑婆了。就是我們《三時系念》里面講了,“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
“覺海虛空起”,覺海它是第一義諦,真空妙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人間沒有辦法用比喻,用虛空作比喻,虛空原不動,不礙白云飛,所以常常用自性比喻虛空,所以覺海像虛空一樣。你看,在虛空里面有白云、有烏云,有飛機,有鳥飛過去,有刮風、下雨,有出太陽,虛空原不動啊,就像我們自性一樣啊,相有體無,所以“覺海虛空起”。但是你動一個念頭,“娑婆業浪流”,你一起了動一個念頭以后就執著了,就變成娑婆了,覺海就變成,覺海本來是性海,就變成生死苦海了。所以一念覺是極樂,一念覺是成佛,一念迷就是凡夫,就是煩惱,所以在一念之間,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經典上,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什么意思?一念之間,一念覺是佛,一念迷是凡夫。
所以這個地方,文昌帝君被洞庭君山粘住了,它縱使它沒有想要做,縱意中,它心中沒有想要做“山靈河伯”,就是山神河神這個想法,但是它已經墮落到血食之神,因為它墮落到神道。為什么?因為它有涕泗啊,它有流鼻涕跟眼淚啊,“涕泗從出”,它有流鼻涕眼淚,那這個不是五衰相現,它是神道,墮落到血食之神。至于它心里憐憫張婦這個祈禱,本來它是一片善念,不料變成她的兒子,動了情執,便跑到她懷里面去懷胎了,就去做她小孩了。等它看到身體在浴盆當中的時候,它要跳出這個三界六道的輪回,已經來不及了,不可得啊。縱欲跳出,“帝君此際猶乃爾”,也不可得啊,何況我們這個茫茫業識的凡夫呢?通身都是業障的凡夫呢?“茫茫業識”就是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的這個凡夫呢?
所以這一段,“情動入胎”,為人作子,我們做這樣的補充。
最后一段就是“雪山大仙”,就是“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那么這一段里面,我們看這個經文里面,這個地方是不用解釋,鐵定是印度的了,這個地方確定是印度,為什么?因為它去當雪山大仙。
我們看經文:
“帝君曰。予在幽王朝。既以諫諍獲罪。(時王以帝君諫諍。賜藥酒而歿。)魂無所歸。哭于宮闈三日。王以為妖。命庭氏望聲射之。余乃長辭王國。一意西方。歷岷峨。背井絡。登飛越嶺。遙望西極一山。高廣百余里。積雪凝寒。非塵境也。(山在天竺界。近梵衍那國。奘法師曾到。)山神白輝曰。此名雪山。昔多寶如來。修行于此。八年得道。(釋迦如來。曾在此山。六年修道。若多寶如來。則是賢劫以前之古佛。山神何由而知。蓋佛之名號。隨處不同。經言。一名號有無數佛。一佛有無數名號。然則多寶如來。當即指釋迦而言。)盍留焉。予從之。未幾。上帝有旨。以予為雪山大仙。”
那這段我們就不用解釋,因為很簡單。他當時因為跟周幽王勸諫獲罪,周幽王賜毒酒給他,死了,他魂無所歸,在宮庭哭了三天。周幽王命庭氏望聲射箭。他乃長辭離開周幽王,他一意到西方。這個“一意西方”,確定是要往西方古印度去求佛,因為它這里面有“歷岷峨”,“岷峨”就是什么?“岷峨”就是岷山跟峨嵋山,這是在四川。“井絡”,因為那個地方都是梯田,所以就是叫蜀地,“背井絡”。“登飛越嶺”,經過蔥嶺。“遙望西極一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高廣百余里,積雪凝寒”,這個不是人間的塵境,不是人間的這些境界,這個地方說是天竺界,在印度,靠近梵衍那國,就是現在講的阿富汗。那么“山神白輝曰,此名雪山”,這是喜馬拉雅山,過去多寶如來到這邊修行,“八年得道”。后來他就留下來,不久上帝有旨,命令他為雪山大仙。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探討“初聞佛理”、“情動入胎”跟“雪山大仙”,這個地方“一意西方”確定是印度沒有錯。所以“初聞佛理”那個“西方之國”是印度,那這里“雪山大仙”這個“一意西方”也是印度。唯獨那個“情動入胎”,那個“情動入胎”這個地方,因為主要是周安士后面講到這個“本欲為西方之行”,我受他影響,所以先前的解釋、的講解里面,我都把它認為“將往西方”就是去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地方,我已經做這樣的一個修正補充。
所以總的來說,“情動入胎”這里面的“將往西方”,我分兩種做結論,第一個淺的來說,去印度,我們把它解釋說“西方”,不刻意地去把它解釋是印度,因為當時佛法在印度也是正法時期,所以我們就說“西方”,也可以說是去親近釋迦牟尼佛學習佛法,這個是說得通的。那當然是指印度,天竺國。那么事實上佛陀呢,他也不在印度,那是化身,應化身,佛是在一真法界,這是淺的來說。
除非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否則的話,印光大師有說過,你不能說我來世還要再做大修行人,我來世要做帝王,我來世要做大法師,我來世還做這個富翁,我要做國王,印光大師說統統不行,就是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印光大師說的。印光大師說,就算說你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還有無始劫來的俱生我執跟俱生法執還沒有破,你在轉生受身之間,你難免在轉生受身之間,印光大師說,一萬個人找不到一個人不迷的。所以必須要證得法身,到極樂世界,你最少你要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還有實報莊嚴土。那常寂光凈土更不用講。你一到西方,就算是凡圣同居土,你一樣可以成佛啊。所以你不能說我到印度、我到中國投胎,我就可以一定見佛,這個在轉生受身之間,在無始劫里面,這樣不斷地轉生受身,你難保不會迷失在這個五欲六塵里面。那就一迷的話,一迷要再覺悟過來就很難了。
所以,結論來說,淺的話我們說,去西方親近釋迦牟尼佛學佛是比較中道的說法。你不要說我去印度,那去印度,你去印度有很多種,也不是光親近佛法,說不定你去親近外道也說不定啊,所以這個說法比較危險,應該說我去西方。那西方當然是印度,西方是天竺國,“西方之國”,這樣是可以說得通。但是你不能說我去印度投胎,這樣是不通的,不行。我覺得說,你只能說我去西方親近釋迦牟尼佛學佛,這樣是可以的,因為印度是佛陀誕生的地方。
那深的來說呢,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以周安士菩薩的修行境界,西方是指哪里呢?“本欲為西方之行”,周安士菩薩說的,“本欲為西方之行”,西方在哪里?我個人的理解,不是指印度,以周安士這種修行境界,周安士的智慧,他按理說西方,我覺得是代表覺,西方代表覺。我們為什么要求生西方?我們就是覺悟作佛。“特以一念戀著山水”表什么?表迷啊。“特以一念戀著山水”代表迷,表墮落到神界作血食之神。那后來又悲憫張婦之禱,被張婦祈禱,做她的兒子,投胎做她的兒子,那表輪回。所以周安士菩薩這個按語,我個人的理解,周安士菩薩在按語所講的“本欲為西方之行”代表覺,“特以一念戀著山水”代表迷,遂被洞庭君山粘住了,“至于心憐張婦之禱,本一片善念,豈料遂為其子”代表輪回。
以上因為這么多蓮友有這種不同的意見,我今天做這樣一個比較完整的敘述跟補充,也是諸佛菩薩的意思,也是周安士菩薩的意思,那我隨順大家的說法,“情動入胎”里面,“將往西方”,我們就解釋成去西方跟佛陀釋迦牟尼佛學佛法,學佛法就是學覺悟之法,就是學成佛之法,這樣我覺得比較圓滿。但是不能說去印度,這樣的話有點冒險。
今天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29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