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5月16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二十六,“或拜佛念經”。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三十三頁第三行,我們看經文:
“禮一佛。即當觀想禮無數佛。禮現在佛。即當觀想禮過去未來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養。方為善拜佛者。”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禮拜一尊佛,就應當觀想禮拜無數佛;禮拜現在的佛,就應當觀想禮拜過去、未來的佛。要使十方三世像微塵一樣數不清的佛前,都有我在那里修供養,這樣的拜法才算是善拜佛的人。
拜佛是我們修行的功課,我們每天做早晚課,大概都會拜佛。像學人就拜過《無量壽經》,一字一拜,《地藏菩薩本愿經》,一句一拜,還有《慈悲三昧水懺》,也是一句一拜,那現在學人早課會拜《慈悲地藏寶懺》,這個是地藏法門的一門功課。本來我對這一本《慈悲地藏寶懺》不是很熟悉,有一次我到我們這邊汐止白云寺,跟我們萬人念佛的主法和尚宗興長老跟他請法,那我就請示他說,誒,長老,你平常拜佛是怎么拜佛的?那長老就跟我講,他說,我現在是在拜《慈悲地藏寶懺》。啊,我才明白有這么一部《慈悲地藏寶懺》,那我就到佛陀教育基金會請回來,也作為定課。
所以拜佛其實是很好的運動,也是一個很好的修行,也是最好的懺悔。但是拜佛本身要會觀想,譬如說我們拜《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蕅益大師作的,《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它就用觀想的。那么那個觀想的偈語,其中有一種就是我們今天這個經文里面所講的境界,“當觀想禮無數佛。禮現在佛,當觀想禮過去未來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養”。這個境界非常高,這是一即一切,華嚴的境界,入平等法界,因為平等法界,華嚴境界是一多不二,念劫平等。但是要怎么契進去呢?我們在拜《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里面就有這一首偈語,觀想偈:“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那么如果你是拜到阿彌陀佛的圣號,就是“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所以這個觀想不容易。
虛云老和尚說,禮懺時候須觀著“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譬如說你在頂禮阿彌陀佛,或者觀音菩薩,或者地藏王菩薩,那么你祈求地藏菩薩或者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加被,那“我今頂禮觀音前,感應道交自實現”。這是虛云老和尚說的開示。
虛云老和尚說,以能禮之心,禮所禮之佛。我們能禮之心是我們這一念真如自性,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夠明心見性,但是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個本自具足、本自清凈的就是能禮之心。那禮所禮之佛呢?好像我們在禮釋迦牟尼佛,我們在禮阿彌陀佛,但是這個禮所禮之佛,其實也是我們的本自清凈、本自具足的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真如自性。
所以虛云老和尚說,諦觀能禮之心,現在、未來、過去三世了不可得。《金剛經》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所以一切空寂,則如來藏本有體性,自然發露。當你打破了現在過去未來,如果你能禮佛的時候能夠跟戒定慧相應,能夠超越時間跟空間,那么就能夠跟這個如來本有體性,自然就發露出來。故《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要入空有不二的境界,“諸相”是妙有,“非相”,真空,“若見諸相非相”就是空有不二的境界,你如果能夠入空有不二的境界,那“即見如來”了,這個“如來”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虛云老和尚說,這個是雙遮、雙照的意思。這個雙遮就是空有同時脫落,雙照是同時產生這個妙用,雙遮、雙照。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
這個是虛云老和尚在開示怎么樣能夠在禮佛的時候能夠觀想。
那我們來報告臺灣南投蓮因寺上懺下云老法師,就是懺公老法師,他有開示禮佛偈,就是“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懺公他修持非常好,他提倡持戒念佛。他座下有兩位高足,一位就是凈界法師,另外一位就道證法師,那么在臺灣的佛教界,大家都非常地尊敬凈界法師跟道證法師。
那懺公他開示這個“能禮所禮性空寂”,懺公說,既然性空寂,我們自性本自清凈、本自具足,那就不要打妄想了。可是我們就會打妄想。那我的習慣,拜佛的時候,我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圣號,就在拜佛的過程里面,我從問訊,稱念這個禮佛的這個圣號,那我就開始念佛,我是用這種方式,這樣就可以減少,不打妄想,就不會打妄想。
他說,打一點妄想就不空寂了。也就是說,你打妄想就跟自性不相應,你打妄想就跟清凈心不相應,跟我們這個般若自性不能相應。你或者有剎那的生滅,那就不行。所以必須要明白,徹底了知因緣性空。為什么是因緣性空呢?因為它本自不生,不生而生,由因緣所生。所以佛法它是緣起法。你知道因緣性空就不打妄想,那這樣就容易跟清凈心相應,只要不打妄想就會跟清凈心相應。所以《中論》里面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在空寂的時候,那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這就是六祖大師他開悟的境界。那神秀大師他所寫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然這個五祖弘忍大師說還沒入門,就是沒有開悟自性,沒有徹悟自性。
所以懺公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明德”就是鏡子玻璃的本體。這個“明”就是什么?開發,借修德顯性德,開啟我們本有的性德,“明德”就是我們的性德。所以“大學之道”就是成佛之道,就菩薩、大菩薩、菩薩摩訶薩,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那么這個“明德”就是鏡子玻璃的本體。玻璃的本體是什么呢?就是它的照性。
若是說玻璃還差得遠,懺公說,如果我們要用玻璃來形容我們的自性,他說,那還差得遠,他說,比不上心性本覺理體、光明德性那個是尊貴的,像摩尼寶珠一樣,現在說金剛鉆石一樣。金剛鉆石做的鏡子,都擦干凈了,灰塵、鼻涕、唾沫,以至于屎尿都擦干凈了,妄想煩惱、貪瞋癡、殺盜淫妄都沒有了,這時候說是空。但是空而不空,為什么呢?真空能夠生出妙有,那個寶貴的佛性,就是“明德”,顯明出來以后,“明明德”。大人之學就是菩提道,修六波羅蜜。
這個時候拜下去,能禮所禮都空寂了,妄想絲毫都不起,生不起來,心在無生、不生不滅的心中,我們說“花開見佛悟無生”,明明白白地把無生悟了,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懺云老法師說,白刃臨頭也不怕。白刃臨頭就是要砍頭了,白刃臨頭也不怕,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在那個沙場戰爭的時候,大家喊沖啊、殺啊。他說,我們這一念覺性,白刃臨頭也不怕,戰爭也不怕。以至于功夫成就了,心總在無生,臨終如入禪定,“佛及圣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往生西方。所以無生的功夫很重要很重要。無生就入甚深禪定了,入念佛三昧的境界了。這個是“能禮所禮性空寂”。
那“感應道交難思議”呢?“能禮所禮性空寂”就是心里不生妄想。再至誠懇切,以我弟子的心要感動佛陀的心,我就至誠懇切地感動佛心,求佛力來加被。所以為什么懺悔會有感應?會感應道交?懺悔會滅罪消愆?它就是這個道理,佛力加持。“應”就是答應我,或者是回答我、應我,感應我的心靈成為佛的心靈。這種彼此道交、心靈感通不可思議,不是心里思惟就思惟得到的,也不是言語說得到的,不可思不可議,這個在禪宗講的境界叫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這佛力的加持跟感應是不可思議的,你言語形容不出來的,你心想不出來的。老和尚說,我們的這念真如自性,阿賴耶是緣不到的,阿賴耶緣不到真如自性。我們的阿賴耶是什么?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可思不可議,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感應道交就難思議,就會有感應了,也就一念至誠的心。所以如何做到感應道交呢?老和尚說,李炳南老師說,至誠感通。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帝珠”就是帝釋天的珠子,它一粒一粒串起來就是一條,再多串、添上網,橫串豎串,串成六角的時候,珠子彼此就映照了。就像我們有一些大飯店,你進去大廳,有非常大的那個垂吊的那種水晶燈,那里面就有很多珠子。那帝釋天的帝珠那就更殊勝了,那個珠子彼此就映照。懺公就特別比喻說,就像你到理發廳去,到大的理發廳,它裝了很多鏡子,這邊門口照到前面的鏡子,鏡子再反映照到后面的鏡子,鏡子彼此映照無量無邊。“我此道場如帝珠”,帝釋天的珠子,彼此輝映,彌陀如來現在我心中,這個時候我再“頭面接足歸命禮”。
那么懺公說,這是依著華嚴法界觀來禮佛的方法,就是這一種觀想,是用華嚴法界觀來禮佛的,這種方法是華嚴的境界,能夠如此而禮,當功夫相應的時候,就是圓頓止觀,則能轉有相禮佛為無相禮佛,那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因此,平常靜坐的時候,可以依照懺公老和尚這個開示如法思惟此理。當拜佛的時候,再默默地隨文入觀。雖然你一時無法完全理解,但是在不斷地念誦中,你在拜佛的時候就“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你就這樣念,禮佛的時候就這樣不斷念,念這個偈頌。他說,你雖然一時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契會,但是在不斷地念誦當中。
像有一次我在澳洲凈宗學院,碰到我們國內大陸有一位,以前是做過電影明星,洗盡鉛華,我們說洗盡鉛華,就是他離開這個五欲六塵的、名聞利養的生活,他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只聽老法師《無量壽經》、《凈土大經科注》,然后每天念佛。然后他在凈宗學院跟我講,他說,黃警官,因為他大概是四十歲左右,他看起來非常年輕,容光煥發,氣色非常好,他跟我講,我每天禮佛一千拜。我就非常贊嘆他,我說,那你不得了啊。他說他全身輕盈,每天全身輕盈,就像在,就在,我們一般說出家人他行云流水,他說他走路就是輕飄飄的。
你如果是像他這樣每天禮佛一千拜,每天念這個偈頌一千遍,“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每天你念一千遍,就是會剎那間、突然間相應了,你隨文入觀,不斷地念誦中,透過不思議熏習、不思議地變化,也能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慢慢就契會了它的意境。
虔誠禮拜的基礎下,再配合禮佛偈,將一切的功德導歸凈土,那懺云老法師說,那便是“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懺公說,大眾不妨試試看。
以上是我們報告懺公老法師教我們如何來“觀想禮無數佛”,我們就報告到這里。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諸佛經典。與世間之善書不同。一則但知謀及身家。一則直欲救人慧命。一則止能談議現在。一則直欲福利多生。世間若無佛經。則天上天下。皆如長夜。所以勝天王經云。若法師所行之處。善男子。善女人。宜刺血灑地。令塵不起。如是供養。未足為多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慧命”,我們說法身慧命,法身以智慧為壽命。智慧之命夭傷,就是我們智慧之命如果受到損害,則法身之體亡失,那么你就障蔽了我們這個法身之體。蓋慧為法身之壽命,故曰慧命。《四教儀》曰:“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這個在《佛學大辭典》里面告訴我們說,末代的凡夫在佛法當中起了斷滅見。斷滅見就是我們見惑里面的邊見,就是斷見跟常見,斷見就是人死了就死了,沒有前世今生,沒有來生他世,這個是斷滅見;或者是人死了永遠當人,這也是常見。那這樣的話會夭傷慧命,會傷害到我們的慧命,亡失法身,會失去證法身的機會。
我們來補充說明這個“慧命”,正法以為身,凈慧以為命。贊佛寶功德。佛是梵語,意思是覺者。佛所覺證的,是正法,正法也可譯為妙法。法是可軌可則的,不變不失的,所以正法是中正而不偏邪的,微妙而非淺顯的真理,這是有永久性的、普遍性的絕對真理。圓滿覺證了正法,才名為佛,所以我們圓滿無上菩提。所以佛是以正法為身,名為法身,也就是絕對真理的具體實踐者、顯現者。
佛為什么能夠圓滿覺悟呢?因為佛有無漏的清凈智慧,無漏就是離一切煩惱雜染。智慧最清凈,所覺證的正法也就是最清凈的,所以稱為最清凈法身,法界即法身。正法是無往而不在的,迷了并沒有損減,覺證了也沒有增多,不增不減,有凈慧才能證覺清凈的正法,所以佛以凈慧為命,稱為慧命。
智月朗秋空,禮佛兩足尊。法身與慧命的統一,就是佛。現在譬喻說,佛的智慧,如明月一樣;凈慧的體證正法,如明月的朗照秋夜的晴空一樣。沒有云翳,就是沒有烏云,沒有烏云障蔽,月光皎潔,蔚藍色的虛空在月光中也分外的清凈。這就是說,清凈覺照的佛智,徹底證覺正法,正法也究竟清凈顯現在凈慧之中。所以經上說,“菩薩清涼月,游于畢竟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是佛呢?
以上是我們說明“慧命”的意思。
再來,“法師所行之處”,“法師”,稱能精通佛法為人之師者,又謂行法之師也。《法華經·序品》曰:“常修梵行,皆為法師。”《法華文句》曰:“法者軌則也,師者訓匠也。(中略)師于妙法自行成就。(中略)能以妙法訓匠于他,故舉法目師。”“故云法師。如世藥師以藥治人病,名為藥師”。這個我們是最容易明白了,譬如我們到診所去給醫生看病,醫生開藥方,那我們就到西藥店去抓藥,那西藥店的這個藥師,他就按照藥單就配藥給你去治病。那佛就是什么?他開智慧的法藥給你,讓你能夠解除煩惱,能夠離開苦樂憂喜舍,就是“如世藥師以藥治人病,名為藥師”。法師既為能說法之人,“所行之處”就是他教法弘傳所到的地方。這個叫“法師所行之處”。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一切佛書,和世上的善書不同。世間上的善書只講到立身安家,佛書就直接救你的慧命,救人的慧命。世間書只能談論到現在,佛書呢?佛書它可以福利到多生。世間上如果沒有佛書,那么天上天下就如漫漫長夜。所以《勝天王經》說,凡是法師所到的地方,善男子、善女人都應當刺血灑地,使塵土不飛起來。這樣的供養并不算過分。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念經能解其義。復能如說修行。固為上也。若不能解其義。但存敬慕之心。亦得無量福報。譬之兒童服藥。雖未諳其方。卻能除病。”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未諳”,“諳”就是熟悉、知曉。例如不諳水性。這里是指不熟悉、不精通。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念經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并且又能夠按經中所說的去實行,當然就最好不過了。如果不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只要保持敬慕的心理,也能得到無量的福報。譬如兒童吃藥,雖然他不知道藥方,但能夠消除他的病。
這個地方講說,念經,你能夠理解它的真義,能夠“如說修行”,這是最上善根的人。如果你不能夠解其義,但能夠存恭敬心,也能夠得到無量的福報。就像兒童服藥,雖然他不明白這個藥方,但是卻可以治病。
老法師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所以我們就報告老法師開示,佛號能消一切業障。
我們現在明白,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修行證果,到最后總結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都不是普通人。像善導大師、智者大師,這些都不是普通人,人家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大師是東方小釋迦,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再來的。所以有修有證,為我們說明,佛號展開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展開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所以就知道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圣號有多么珍貴啊,佛號展開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無量壽經》展開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展開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三藏十二部經典。那換句話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就在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圣號,歸納起來就是這一句佛號。所以你常念這句佛號,就把十方三世所說的一切經教統統都念完了,你就看這多么殊勝啊,都不離開這一句名號,你說這個是多么殊勝啊。這是第一點,老法師的開示。
第二點,老法師說,如果我們自己感覺業障深重,什么樣的經法消不了我們的業障。我們有時候自己也有這種感覺,我這個業障很重,我到底是誦《金剛經》好呢?很多人都問我這個問題,我誦《金剛經》好呢?還是誦《地藏經》好呢?還是誦《無量壽經》好呢?還是誦《藥師經》好呢?都有這個問題。老法師說,什么樣的經法消不了的業障,我們當下這一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就能消。
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們的蓮友的一個她丈夫、她師兄的告別式,那么請了一位法師來帶領家屬跟蓮友做告別式的誦經儀軌,那剛好他們的課誦本是他們自己編的,那里面,課誦本的后面講念佛感應。那就有一位居士,他以前是一個佛道雙修的修道人,那以前他不了解這句佛號功德有多么殊勝。那他曾經在修行的過程里面幾乎走火入魔,人家跟他講,你這個房子里面有這個眾生,很多鬼道眾生住在這里,怎么趕都趕不走。他越想越恐怖,他也請法師、道士去誦經、去超度,做了很多。
最后他遇到一位法師告訴他說,你不用搞得那么復雜,你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他就早也念、晚也念、忙也念、閑也念,他一天到晚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后來,那些眾生全部都超度了,非常地吉祥。他說,里面本來是陰宅,后來就非常地清凈。他說,這句佛號太不可思議了,都不用做什么法會儀式,也不要什么超度,這句佛號就可以超度了。后來那些眾生全部都離開了,念佛念到精進到那些眾生都跟他頂禮贊嘆,最后全部選擇離開,恢復吉祥。就是大吉祥光明云,真正是大吉祥光明云啊,大福德光明云,《地藏經》里面講那十種光明云,那大功德光明云,也是大智慧光明云,那大般若光明云,也是大三昧光明云,最后大贊嘆光明云,大圓滿光明云,全部都俱足了。所以這句佛號就是大圓滿光明云。
老和尚說,我們當下這一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就能消一切罪障。佛號到底起多大作用呢?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信解到什么程度,它就能起什么程度的作用;你要是不信它,你念,念了也起不了作用;你有一分信心就能起一分作用,你有十分信心它就起十分作用。曾經有一位腦瘤很重的病人,群醫束手無策,他準備要等死了,所有醫生都說沒有救了,他腦瘤,最后這位腦瘤的病人,最后法師教他說,你就持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圣號,他持到后來,腦瘤的病就減緩了,最后得到健康。這就是這里講的,你有一分信心就起一分作用,有十分信心就起十分作用,這是真理。
我們一定要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應該要放下。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是自性的德號,我們要把它念起來,這就對了。老和尚的意思是說,你這句佛號一提起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這句佛號提起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樣就可以放下來了。那么一切都可以放下來,當然病也可以放下來了,你也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當然到最后,你也能夠一經通,一切經通,你真的念到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所有的經典你都能夠解其義。假如你都做不到這個地步,你至少把這句佛號能夠伏住你的煩惱,李炳南老師說,伏惑,就像兒童服藥一樣,“雖未諳其方”,雖然你不能夠契入如來自性,但是你也可以最后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卻能除病”,這是凈土的殊勝在這里。
好,我們再看下面,“(下附佛法淵源)”,原文二則,我們看第一則:
“阿難結集(法苑珠林)”
“世尊入涅槃后。將結四十九年所說法。人天大集。阿難升高座。披如來衣。大梵天王。持七寶蓋。覆阿難上。天帝釋。進七寶案。至阿難前。羅睺阿修羅王。執七寶香爐。在阿難前。他化天王。進七寶幾。魔王波旬。持七寶拂。授與阿難。仍與帝釋。夾侍左右。四大天王。侍高座四腳。結集既成。阿阇世王寫得五本。梵王寫三本。帝釋寫七本。娑竭羅龍王寫八萬本。皆以金銀七寶印。印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七寶”,“七寶”是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就“七寶”在諸經所說略有不同。《般若經》上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
再來,“蓋”是傘,我們一般說傘蓋傘蓋。
“案”,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代替桌子用的長木板。
“羅睺阿修羅王”是指阿修羅道之王。諸經典中,列舉不少阿修羅王之名。例如《起世因本經·卷五》亦列舉四大阿修羅王,并記載其住處。羅睺阿修羅王住于須彌山北面千由旬之處之大海下。
“幾”,《說文》云:“坐所以憑也。”指小或矮的桌子。
“拂”,我們現在講拂塵、拂塵,這有時候高僧大德主持法會,那侍者會在旁邊拿一只拂塵,那一般的拂塵它是用白色的毛,長毛,拂塵。它這個是撣拭塵埃或驅除蚊蠅的用具。
“阿阇世”,國王的名,阿阇世王。他是佛住世時摩揭陀國的統治者。他當太子的時候,聽惡友提婆達多的慫恿,幽禁他、幽困他的父王頻婆娑羅王,并毆打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后來是他旁邊的忠臣耆婆勸他說,你不能夠毆打你的母親,他才住手。后來韋提希夫人求助釋迦牟尼佛,成就了《觀無量壽佛經》,因為后來釋迦牟尼佛開示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么阿阇世王即位后,并吞諸小國,威震四鄰。但是因為他害了父親的罪,而且他又跟提婆達多想要害佛陀,所以他到最后果報現前,遍體生膿瘡,痛苦不堪。后來經善友提醒,到佛陀前面向佛陀懺悔,至佛所懺悔。后來他這個膿瘡因為懺悔痊愈以后,他就皈依釋迦牟尼佛,為佛門有力的護法,經藏結集他就是做功德主。在《無量壽經》里面講,佛陀說,他是上品中生。他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所以他是因為一時迷惑顛倒,造了地獄的罪業,但是他最后往生極樂世界,那不得了,上品中生。老和尚講過,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這四品是生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不得了啊。實報莊嚴土是什么境界呢?法身大士的境界。
再來,“娑竭羅龍”,“娑竭羅”,海名,譯為咸海。“娑竭羅龍”,依所住之海而得名。或言依國而立名。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阿難結集。(摘自《法苑珠林》)。
世尊入涅槃之后,他的大弟子將要結集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法。四面八方的眾生都聚集到一起,緊隨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的阿難升上了高座,披上了如來衣。大梵天王捧著七寶蓋覆蓋在阿難頭上,天帝釋進獻七寶案放到阿難面前,羅睺阿修羅王拿著七寶香爐放在阿難案前,他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進獻七寶幾,魔王波旬拿著七寶拂授予阿難,仍然和帝釋站立左右,四大天王靠著高座的四腳邊侍衛。結集已經完成,阿阇世王寫成經書五本,梵王寫成三本,帝釋寫成七本,娑竭羅龍王寫成八萬本,都以金銀七寶為材料,印刷了這些經典。
我們來探討佛經的第一次結集。佛經總共有四次結集,那么第一次結集是在佛滅度以后開始的。佛陀說法四十五年,亦有說四十九年,席不暇暖地到各地恒河兩岸奔走說法,足跡遍了恒河兩岸。到了八十歲那一年,從摩揭陀國到毗舍離,在毗舍離的大林精舍,作最后一次的教誨。這時候,佛陀的身體染了疾病,他自己知道將在三個月內涅槃。他又漸漸地向前走,經過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時間,向村民說法。你看,佛陀當時也是到處法布施,不揀尊貴,不分別尊貴跟貧賤,一律平等說法,向村民,為他們開示。在波婆村接受金工,就金屬的鐵匠,名純陀,他最后供養佛陀。那么后來佛陀的病勢加重,于是再步行到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羅雙樹林,佛陀就在,選擇在娑羅雙樹間之處,作他入滅的地方。這個也有表法,娑羅雙樹。后來佛陀要滅度的時候,整個白鶴都飛過來,棲息在這個樹林上,變成雪白的這個娑羅雙樹。所以這個雙樹也是表法佛陀他所開示的福慧雙修、解行并重、大小二乘、悲智等運、定慧等持。
佛陀在阿難鋪上僧伽梨大衣上面,右脅臥下時,已經疲倦不堪了。當時一位外道名叫須跋陀羅,這位弟子來求見,佛陀又抖擻精神為他開示,而且收他為弟子,成為佛陀最后度化的弟子。那么隨侍在佛陀的阿難尊者見佛病勢沉重,十分難過,佛陀就對阿難說了,他說,別難過,信任自己,緊握真理明燈,在真理中求解脫。阿難三次請佛住世,佛陀回答說,萬法自性仍歸于滅,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體怎么能夠永存呢?我這段生命就必須循著自然法性而歸于寂滅。阿難陀和阿那律、羅睺羅等聽了,不禁流淚,于是眾弟子公推阿難陀,阿難尊者,請問佛陀四個問題:
第一,佛陀你住世的時候,我們依佛陀為師,佛陀你涅槃以后,我們依誰為師?
二,佛陀你住世的時候,我們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后,我們依什么安住呢?
三,佛陀住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陀調伏,佛陀涅槃以后,惡性的比丘如何調伏呢?
四,佛陀住世時,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后,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
佛陀說,我答覆你這四個問題,你們好好記著:
一,我涅槃后,應依戒律為師,就以戒為師。
二,我涅槃后,應依四念處安住。
四念處就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我們念佛人,其實我們是要依四念處。我們臺灣有一位圓寂了早期的講經法師,他是長期在美國弘法,叫妙境長老,那么他本身也修持非常好,他就說,凈土行人應該要依四念處來念佛,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第三,我涅槃后,惡性比丘,應“默擯”(默擯就是不與之往來談話)來處理。
第四,我涅槃后,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句。
那么這個以上就是提到阿難尊者在佛陀入涅槃之前所請教的這四個問題。所以最后這個問題就是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這是跟后來的結集,經藏結集有關。
那佛經總共有四次的結集。因為佛滅度以后,諸弟子為恐異說邪見,加上當時有一些佛弟子就說,佛陀弟子說,哎呀,佛陀滅度了,我們現在就不會受約束了,那再加上當時有一些異說邪見滲入了佛法里面,為恐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故,乃有結集之舉。那么結集就是說,聚集眾比丘,依戒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出一人,讓他登高座,使登高座,述佛所說,如果大眾無異議,即算是全體通過,公認為與當時佛陀說法相符合,那就記錄在那個貝葉上,成為正式的經典。今天所流傳的經律,都是從經藏結集而來的,故大藏經所不錄,都是后人偽造,不宜信從。
那么結集三藏,本來只有,只應有一次,但是因為歷時長久,邪說暫興,影響教理,所以在佛滅度四百年當中,乃有四次的結集,后三次都有不得已的理由。那我們今天只介紹第一次結集,跟阿難尊者有關。
那么第一次結集是在佛滅度后的三個月,迦葉尊者獲得這個摩揭陀國阿阇世王的贊助,你看,阿阇世王就是第一次結集的功德主,召請了阿羅漢一千人,集結在王舍城外七葉巖窟中,然后在一千人的阿羅漢之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那么派阿難陀,阿難尊者,負責經藏,優波離尊者負責律藏,這個就是所謂的上座部結集,也稱為五百結集。結集就是,大會主席就是迦葉尊者,那經藏的部分就由阿難尊者朗誦出來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再把這一部經誦出來,下面的五百阿羅漢都同意說,佛陀是這樣說的,那這部經就通過了,這個叫上座部結集。
那么當時有數萬比丘后來就趕到了,他們也想參加窟內聽法,可是迦葉尊者沒有允許,于是這一萬比丘到巖窟西北二十余里處,各誦三藏,另行結集。計分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即所謂的大眾部結集。
所以結集有兩種,一種是上座部結集,一個是大眾部結集。
好,我們就補充到這里。
再來,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按)佛言。此閻浮洲。三十二國。(閻浮提。共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是諸眾生。并有大根。可流行遺教。東弗婆提。二百六十國。西瞿耶尼。一百三十國。亦可并行遺教。自余天下。眾生薄福。不堪聞教。(指北俱盧洲)。”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名相注釋:
“閻浮”,舊稱閻浮提,新稱贍部洲,在須彌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處,我們現在住的地方就是南贍部洲,就是閻浮提。閻浮者新稱贍部,它是印度的一種樹名,此洲之中心有閻浮樹之林,故以為洲名。又屬南方,故稱南閻浮提。
“大根”,大業之機根。
“東弗婆提”,“東弗婆提”是地名,新曰毘地訶,東大洲名也。這個就是東勝神州,南贍部洲,再來就是東勝神洲,就是東弗婆提。
“瞿耶尼”,“瞿耶尼”又作俱耶尼,在須彌山西方之大洲名,譯曰牛貨,謂以牛買物,如此洲用錢也。那么“瞿耶尼”就是西牛貨洲。
那“北俱盧洲”,佛經所說的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樂,壽足千年,洲形正方。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佛說,我們這個閻浮洲三十二國(閻浮提,共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的眾生,都有很深的善根,可以流傳佛教。東方弗婆提二百六十國,西方瞿耶尼一百三十國,也可以流傳佛教。其他的地方眾生福薄,不能流傳(指北俱盧洲)。
好,我們看下面,“此土聞經”,我們看經文:
“此土聞經《漢法本內傳》”
“漢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國。得梵僧摩騰。竺法蘭。及佛經。圖像還。帝問。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騰曰。天竺。乃大千世界之中。諸佛出世。皆在于此。余處略偏。佛故不出。然百千年后。皆有圣人傳教往化。時帝大悅。永平十四年正月朔旦。五岳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請與梵僧較試優劣。帝敕尚書令宋庠。于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設立三壇。道士將道經三百六十九卷。置于西壇。二十七家諸子書。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壇。奠食百神。置于東壇。明帝設行殿。在寺門道西。置佛舍利。及經。道士皆以荻火繞壇。臨經涕泣曰。人主信邪。道風衰替。敢延經義在壇。以火驗其真偽。便放火燒經。并成灰燼。種種咒術。皆不能驗。道士相顧失色。太傅張衍曰。卿今既無一驗。宜從佛剃發矣。褚善信等。慚不能答。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蓋。覆日映眾。得未曾有。摩騰禪師。踴身高飛。神化自在。法蘭師。為眾說法。開化未聞。時司空劉峻。后宮陰夫人。及道士呂惠通等。共千余人。并求出家。帝皆許之。遂建十寺。廣興佛法。(至今洛陽。尚有燔經臺遺跡)。”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此土聞經”,這個是指漢明帝派遣蔡愔等十八人到天竺國求經,于漢明帝永平十年回洛陽。
“摩騰”就是攝摩騰,竺攝摩騰。他是中天竺人,就中印度人,能解大小乘經典。曾經為一個小國王講《金光明經》,以防敵國侵害,名聲逐漸大顯。漢明帝派遣蔡愔等于天竺求法,遇到了攝摩騰,在永平十年跟竺法蘭共同到洛陽,翻譯《四十二章經》等,漢地就是中國有佛法從這個時候開始。
“竺法蘭”,他姓竺,名法蘭,中印度人。漢明帝永平中,和迦葉摩騰共來中國,翻譯《四十二章經》等。
“法王”,佛于法自在,稱曰“法王”。《法華經·譬喻品》曰:“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如來是諸法之王。”《維摩經·佛國品》曰:“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法王”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我們的本有的自性、清凈心,這就是“法王”。
“永平十四年”,“永平”是東漢明帝他的年號,東漢明帝就是劉莊,那么永平十四年即西元七一年。
“朔旦”,舊歷每月初一。
“五岳”,中國的五岳,就是道教的五座仙山,東岳廣乘山、南岳長離山、西岳麗農山、北岳廣野山、中岳昆侖山。見明朝楊慎《丹鉛總錄·地理》引《道經》。
“表”,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奏章。例如三國時代蜀漢的諸葛亮他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這個表是一種奏章。
“尚書令”就是古代的職官名,是秦朝的時候設置的,漢朝沿襲,掌管奏章文書。魏、晉以后,地位日漸重要,到唐代為尚書省的長官,就是宰相的職務。后來到宋朝的時候,它只是一種贈官而不實授。明朝的時候就廢掉了。
“白馬寺”,在河南洛陽縣東故洛陽城西。漢明帝的時候,攝摩騰跟竺法蘭從西域以白馬馱經到中國來,在鴻臚寺。古代鴻臚寺是接待外賓的單位,因為寺是當時九卿之官署,它有點像外交部。那現在就變成佛寺的名稱了,寺。佛寺的名稱是從這個白馬寺開始,這是僧寺之始也。佛入中國之始,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這就是漢明帝所建立的白馬寺。所以當時皇帝就派遣使者到西域求法,得到佛經跟佛像回來,就用白馬馱經。
再來,“奠食”,就是祭獻,用祭品祭神或是向死者致祭,這個“奠食”。
“行殿”,可移動的宮殿,是一種安穩的大車,或者是行宮。
“舍利”,佛的舍利就是佛的身骨。佛、菩薩、羅漢、高僧等,他圓寂以后火化,那么他的色身會凝結有舍利,像珠子一樣,有時候會有舍利花,像花一樣,那么有些是白色為骨舍利,紅色的為血肉舍利,黑色的為發舍利,也有雜色的,那是綜合而成的。這是依據他生前依戒定慧熏修而得道的一種證明,是無量功德所成就的。如果是佛舍利,世間所有東西都不能破壞它,世間無物能損壞,菩薩以下的,它的堅度便相應減少。
“荻火”,“荻”就是草本植物,生在水邊,葉子長形,像蘆葦,秋天的時候開紫色花,它的莖可以編草席。這個“荻火”就是以燒荻草所生出的火。
“衰替”就是衰敗。
“敢延”,“敢”就是謙辭,不敢的簡稱,冒昧的意思。“延”就是引進。意思是冒昧地請求,叫“敢延”。
“太傅”,古代官名,它是三公之一,周朝時候設置的,它是輔弼天子治理天下。僅次于太師,歷代都有設置。明清的時候就變成一種贈官的性質,并無實職。
“剃發”,“剃發”就是剃掉須發,是佛弟子出家之相,表明去除驕慢和跟外道出家有別,叫“剃發”。
“上空如蓋”,“上”就是升上去,由下而上。作動詞。意思指佛舍利所放之光,射向天上,覆蓋在整個天空。這叫“上空如蓋”。
“開化未聞”,“開化”就是教人開蒙化惡。意思指教學之義理精妙,方法之善巧,令人開蒙化惡,前所未聞。
“司空”,古代的官名,周朝為九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漢朝的時候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與大司馬、大司徒并列為三公。
“燔”就是炙烤、焚燒。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此土聞經。(《漢法本內傳》)。
東漢明帝的時候,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到天竺國迎回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和佛經、圖像。漢明帝問道,法王出世,為什么教化沒有普及到我們這個地方呢?摩騰說,天竺國是大千世界一切佛出過百千年后,才有圣人到東土來傳教。明帝聽后非常高興。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岳各山道士,有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向皇帝上表請求和佛僧較量高低,明帝命令尚書宋庠,在這個月的十五日,組織大眾聚集在白馬寺南門外。全場設立三個壇,道士將道經三百六十九卷放置在西壇,二十七家諸子書共二百三十五卷放置在中壇,祭祀百神供品放在東壇。明帝在寺門路西,建立行殿,安置佛舍利和佛經。道士用荻草燒火,繞壇而走,當要燒經的時候,痛哭流涕,說,皇上信奉邪教,道風衰敗更替,今天斗膽把經典放在壇上,用火驗定誰真誰假。說完就放火燒經,道經一瞬間變為灰燼。種種咒術,都不靈驗。道士面面相覷,大驚失色。太傅張衍說,現在既然不靈驗,你們就應當隨佛剃發出家了。褚善信等人慚愧無言。
在這個時候,佛的舍利放出五彩光芒,照耀天際,覆蓋大地,掩蔽了太陽,放射到大眾身上,真是從來沒有過的奇景。同時攝摩騰法師躍身高飛,神通變化自在,竺法蘭法師為眾說法,教化大眾。這時,司空劉峻,后宮陰夫人,還有道士呂惠通等一千多人一起請求出家,漢明帝全部答應。于是就建立了十所寺廟,大力弘揚佛法。(現在洛陽還有焚經臺的遺跡)。
這個地方我們再補充一下剛才的白話解。佛教傳來中國以后,它受到朝廷帝王的崇奉與保護,引起了五岳諸山道教的道士他們心生忌妒,他們就上表奏給皇帝。這是剛才我們原文跟白話解里面沒有的,我再來做一個補充。
這些道士他們的奏表上面寫,“陛下棄本逐末,求教梵僧,恐非大道,臣等五岳諸山,多有聰明智慧,博通經典者,請與試驗。臣等經術,悉能了了,太虛符咒,并皆明白,吞符餌氣,策使鬼神,入火不燒,履水不溺,愿與比較。”他這一段的奏表,道士就是說,皇帝你棄本逐末,你反而請教這些梵僧,恐怕這不是大道。我們五岳諸山,我們有很多聰明智慧的、博通經典的修行者,我們希望跟梵僧較量較量。我們對這些經術,我們都能夠徹底明白,我們這些符咒也可以驅動鬼神,入火不能燒,履水不會淹死,希望跟這些梵僧較量。
皇帝就答應了,就選擇在白馬寺的南方,就建筑三臺,“分置釋道經典”,以及佛的舍利。所以當時我們有提到說,這個攝摩騰他以神通變化踴入虛空,是剛才提到說,他神通自在,躍身高飛,顯示神通。當時經典上有記載,攝摩騰有說一首偈語,這個偈語我們把它說明一下,他說偈曰:“狐非師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量,丘無嵩岳榮,法云垂世界,法雨潤群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群生。”攝摩騰他就說這首偈語。
“狐非獅子類”,狐貍怎么可以跟獅子相比呢?他這個比喻,師子,佛陀說法像獅子吼,所以獅子是叢林之王,佛為法中之王,所以佛陀的弟子叫法王子。那道家的這些修行者,攝摩騰就比喻說,狐貍怎么可以跟獅子比呢?兩個完全是不同的這個威德力啊。“燈非日月明”,你一盞燈怎么可以跟日月相比呢?那佛法比成日月,佛陀比喻成獅子,那你燈怎么可以跟日月比呢?那水池怎么可以跟大海比它那個量呢?“池無巨海量”,一個水池的這個水量,你么可以跟大海的這個海量來相比呢?“池無巨海量”,“巨海量”就比喻是佛法、佛經、佛教。“丘無嵩岳榮”,“丘”是小山,“嵩”是高聳的這個高山,那小山怎么可以跟這個嵩岳比呢?嵩岳這個樹木參天,“丘無嵩岳榮”。
“法云垂世界”,“法云”就是佛陀說法如云,護佑眾生,降甘露潤澤蒼生,叫“法云垂世界”。“法雨潤群萌”,佛陀說法像甘露一樣,大樹得大利,小樹得小利,“潤群萌”就是所有的法界眾生都得到利益了,“法雨潤群萌”。“顯通希有事”,我們這個舍利放光了,我們這個佛經燒不壞了,這些神通變化,這些是小事情,“顯通希有事”,是很正常的,只要你開顯智慧,六通就現前。這是“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群生”,到處都可以說法度眾生,佛陀度眾生是十法界眾生統統是超度的,所以“處處化群生”。四生啊,這個六道,統統是受佛救度的,這是“處處化群生”。
這個是我再補充一下,攝摩騰當時在踴入虛空的時候有說這首偈語。
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晉建安中。丁德慎。為凝陰令。有北界婦人。忽作外國語。觀者如市。遂索紙筆。作外國書。俄成五紙。投筆教人讀。人皆莫識。有數歲兒。偶在婦旁。婦即指曰。此兒能讀。小兒得書。即以外國語讀之。觀者驚愕。德慎遣吏齋書。詣許下寺。以示梵僧。僧驚曰。斯乃佛經中語也。此土偶亡數行。正憂道遠難得。遂留寫之。”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晉建安中,丁德慎,為凝陰令”,“建安”是東漢獻帝劉協的第五個年號,流亡時期所用。據《法苑珠林》記載,丁德慎做凝陰令(這個“凝”應該是“穎”的這個筆誤,應該是“穎陰令”,穎陰在今天的河南許昌縣),是建安年間的事情。這個就是“晉建安中,丁德慎,為凝陰令”,應該有可能是穎陰令。
“齋書”,“齋書”就是恭恭敬敬地持著文書。《正韻》,“潔也、莊也、恭也。”齋就是“潔也、莊也、恭也”。
“偶亡”,“亡”就是失去。這里是指恰巧丟失。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晉建安時,丁德慎為凝陰令。北方地界有一個婦女,突然說外國話,看的人越來越多。她又向人要紙筆,寫外國字,一下子就寫滿五張紙,教人去讀,沒有人能夠認識。有一個幾歲的小孩子,偶然站在婦女身邊,婦女就指著他說,這個小孩能讀。小孩拿到紙,就用外國語讀出來,觀眾都感到非常驚奇。丁德慎派人取來她寫的紙,送到寺廟,請梵僧看。梵僧大驚說,這是佛經中的語言,我們這個地方正丟失了這幾行字,我正在憂慮路遠難得啊。就留下來補寫到經書上。
好,那么因為時間的關系,這個經文,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經”,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講完,要分三集來完成。那最后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那么第二十六句都跟念佛、拜佛、念經有關,所以我們就來報告一下老法師的開示,念佛終極的目標是極樂世界。
第一點,老和尚說,阿彌陀佛幫助你生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算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就是你是帶業往生的,到極樂世界的上中下品,那是最差的,下下品往生,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都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十身互用。你就有這種本事,你就可以展現在十法界,眾生有感,你就有應,一點都不假。
第二,老法師說,你才到極樂世界,你的無明煩惱還沒有破,習氣還很多,為什么就有這個能力呢?實際上這不是你自性的本能,是阿彌陀佛智慧威神加持的。你表現出來的智慧德能跟諸佛如來幾乎是沒有差別。這個很不思議啊,一品煩惱都沒斷,你的智慧德能就跟諸佛如來幾乎是沒有差別。所以為什么說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凈土法門是難信之法,一點都沒有錯,這沒有人要相信啊,沒有俱足善根福德因緣,他不相信哪,他說,怎么可能呢?就好像一個沒有讀書的跟一個博士,他說,他們兩個的智慧德能都一模一樣,這一般人都不相信,首先會起懷疑。所以你看,眾生,就是這個貪瞋癡慢疑,這個疑心一起來,就跟信心不相應了。老和尚說,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他說,各位如果細讀《無量壽經》就明白了。
第三,他說,現在身體還健在,真正悟入這個境界,能不能借這個身體來幫助苦難眾生呢?可以,行。他說,你在這個世間就好像變了一個人的樣子,你不是從前那個樣子。
就像我們臺北的福德凈宗學會的莊義法師說的,他們有一個蓮友生了一個非常罕見的疾病,很少人會生那種疾病的,他說,打一個針要一百萬臺幣。那在醫院的時候已經瀕臨死亡,那個醫生跟其他醫生討論她的病情說,這個人沒有救了,這個人到晚上就死掉了,算了,就我們盡量去醫啦,她反正她沒救了,死定了,醫生宣布死亡。
那個師姐昨天有到我們講堂來,因為我們要請莊義法師來我們這邊主持三時系念法會,同時也為我們蓮友來授課,講解老人關懷,還有梵唄課程,那個師姐我親眼看到。她后來,她聽完這個醫生講這些話以后,她起了一個念頭說,不行,我還有一個老人院還沒有去關懷,我這個事情還沒有做完,不能走。就動了這個念頭以后,到現在還沒死掉。這就是什么?阿彌陀佛的威德加持。老和尚說,能不能借這個身體來幫助苦難眾生呢?我們這位師姐就是在那個臨命終瀕臨死亡的那一個念頭,發了這個菩提心說,不行,我還有老人院這個苦難眾生,老人還沒有去關懷。老和尚說,在這個世間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就她那一個念頭,她那個念頭是真的是至誠感通,真誠心發出來了的,所以跟菩提心相應。
他說,你在這個世間好像變了一個人的樣子,你不是從前那個樣子,完全變了。從前你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搞五欲六塵、搞人我是非,現在完全沒有了。現在像什么呢?像《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一樣。善財童子真的證果了、成佛了,他并沒有離開這個世間,他給大家表演這個樣子,顯現正道給大家看。
第四,邪正。五十三參里面的五十三位菩薩善知識,你仔細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其實是就像我們現在面對的社會一樣。我們從早晨到晚上睡覺,我們一天所接觸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就是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你看善財童子怎么接待呢?怎樣接待,你就開智慧。也就是說,你學善財童子這樣去參訪,善財童子是什么樣的態度,他是什么樣的心念,他是用什么樣的真心,去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你學善財童子,如果你學會善財童子的接待方法,那你也就開智慧了,你也就開智慧了,你就知道行菩薩道了。可是善財童子到最后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導歸極樂,自己終極的目標是極樂世界,是親近阿彌陀佛。最好的榜樣,我們應當效法才對。
以上這四點是老法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里面的開示,就是我們念佛終極目的就是極樂世界。
再來,我們剛才在研討的時候,我們也有提到,“念經能解其義,復能如說修行,固為上也。若不能解其義,但存敬慕之心,亦得無量福報。譬之兒童服藥,雖未諳其方,卻能除病”。這里面就提到了,我們剛才也有提到,念佛能夠消除罪業,那我們就來提說,念佛的方法是怎么樣的念呢?
第一點,老和尚說,修行用功千萬要記住,不能把打妄想當作觀照。但在初學,確實是用意識心,若觀照得力,妄想、煩惱就會減少,智慧就會增長,這代表修行已步上軌道。如果仍然妄想、煩惱不斷,那證明自己的觀照功夫不得力,這是通途方法修學困難的地方在這里。就是妄想沒辦法斷,所以那個觀照的力量起不來,觀照的功夫不能夠成就。為什么不能成就?毛病、習氣太多。所以一般你修通途的方法就是說,你要修禪宗的,你要學講經,修天臺的,你要修密宗的,你要修華嚴賢首的,你修其他宗的,就是通途的修行方法,它困難在這個地方,就是妄想、煩惱不斷。
第二,那凈土宗的方便,就是用意識心來專持這句名號,也就說你用妄心在念佛,你用妄心來念佛,名號功德一樣不可思議。名號的確是真實的,因此你用妄心跟意識心去持這個真實的名號,那這個妄心最后就變成真心,這個妄心就是變成真心了。這是念佛法門殊勝的地方。因為佛號是真實的功德,雖然你是用妄心、意識心在念,但是最后你的妄心跟意識心卻變成真心了。這就是凈土法門它殊勝的地方,也就是一切法門都沒有這種情形,所以稱為第一方便法門。
第三,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歸到這句名號。譬如說你念佛要念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嗎?你除了在專注做事情,在讀誦經典以外,你隨時隨地要記得提起這句佛號,上凈房你也可以默念啊,你隨時要記得。譬如說我們拿念珠或是我們拿計數器,像我就是這樣,念佛念到什么程度呢?我隨時在找我的計數器,誒,我計數器剛才放到哪里去?因為剛好去倒一杯水,或者去拿一個東西,我計數器就放在旁邊,誒,我馬上就去找計數器。這就是什么?隨時不要忘記佛號,這個叫攝取不舍,就是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歸到這句名號,一直要念到你功夫成片。
你到這樣的程度,就跟宗門教下所謂的“觀照”完全一樣。因為什么?你用這一句佛號來觀照自己這一念心。能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把心安住了。剛開始是用這句佛號來觀照自己這念心,念到后來,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心就照住了。到照住的時候,繼續念下去,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了。所以我們修行的次第,觀照、照住、照見。所以你觀照的時候,其實就可以修到功夫成片了,因為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了,到理一心不亂就照見了,那照見就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了。
所以古德常說,“念佛法門,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明心見性,用這個方法得定、見性的人很多。鍋漏匠就是一個例子,修無法師也是一樣,海賢老和尚也是一樣,就是用這句佛號得定了、見性了。縱然你不能夠得定、不能夠見性,也能夠往生。祖師大德也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只要能往生,就絕對能開悟,就絕對能見性,凈土法門它的殊勝地方就在這個地方。你不一定開悟,也不一定見性,但是你保證可以往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就不會離開阿彌陀佛了。你在三界六道,在三善道福報會享盡,到三惡道苦不堪言,容易進去,不容易出來,根本沒有親近三寶的機會,那更不要講說念這句阿彌陀佛。所以老法師說,這是凈土法門最殊勝的地方。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下一回我們繼續再研討這個念佛的功德。
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53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