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11月30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四十三,“或持齋而戒殺”。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二十五頁,今天我們講第二件公案,“一錢薦帝”。我們看經文:
“一錢薦帝(隋唐紀事)”
“周武帝。好食雞卵。時有名拔虎者。為監膳儀司。有寵。至隋文帝時。猶為監膳。開皇八年。暴死。因胸前暖。未即殮。過三日。忽蘇云。吾欲面至尊。為武帝傳說。文帝知之。即召見。輿人負之入。云被攝至冥見周武帝先在。冥王問吾曰。汝為帝作食。共食白團幾何。余不知白團為何物。左右以雞卵對。余惘然不知其數。王曰。此人不記。當須出之。帝慘然不樂。忽見庭前有鐵床。并獄卒數十人。時帝已臥在床上矣。見獄卒以鐵梁。壓帝兩脅裂開。有無數雞子迸出。俄與床齊。帝大稱苦。呼吾告曰。寄語大隋天子。所有倉庫玉帛。昔年亦吾儲蓄。我今為滅佛法事。受極大苦。可速為我作功德。于是文帝下詔。令天下人。各出一錢。以資冥福。且命錄其事于史。”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周武帝”,這個我們以前在講到三武滅佛的時候,我們有介紹過周武帝,今天再來重新介紹周武帝。周武帝是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
南北朝在隋唐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南朝跟北朝。南朝是公元四二○年到五八九年,包括宋、齊、梁、陳等四朝,這個梁就是梁武帝這個梁朝;北朝是公元三八六年至五七七年,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五朝。這個南朝屬于南方,北朝屬于中國北方。
周武帝他也是滅佛的皇帝之一。我們中國歷史上,佛教從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到中國來,因為道家的嫉妒,所以引起了這個三武一宗滅佛。三武滅佛,又稱為三武之禍,這是佛教的法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就是這個“周武帝”,唐武宗滅佛。以上三位皇帝滅佛,這三次大規模禁佛事件的合稱,因為這三位皇帝的廟號,就皇帝的年號,或者他的謚號,就是他死后的尊稱,都帶一個武字,北魏太武帝有一個武字,北周武帝,唐武宗,都有一個武字,所以叫三武滅佛。那加上五代十國時期。等一下我們會介紹南北朝跟五代十國,很多人會弄不清楚。五代十國是在唐朝末年,唐朝滅亡的時候,到趙匡胤宋朝之間,這個叫五代十國。這兩個,南北朝跟五代十國,都是中國比較混亂的時期。那么五代十國里面,有一位叫后周世宗,他也進行大規模滅佛運動,所以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三武一宗滅佛,因為這個宗是指周世宗,也有講三武一周滅佛。是佛教史上的法難。
那為什么會造成滅佛?除了道家的嫉妒以外,佛教本身也沒有做好。當時佛教已經滲入了政治生活方面,甚至引發社會矛盾跟執政者的危機。一方面寺廟不務農,也不服徭役,因為不受法律的約束,所以不遵王法,另外很多的年輕人出家,所以吸收大量年輕勞動力,還有他們到處圈地,就是蓋佛寺需要一些土地,加上老百姓的供養,那么有心者就誣蔑它是民脂民膏,他不知道這是三寶門中修福,所以毀謗者就認為,佛教是一個法外之地,所以造成向皇帝讒言,諫言滅佛。
這三位皇帝他們滅佛,后來也損了很大的福報,他們都沒有幾年,三位皇帝都死亡。
這個是“周武帝”。
再來,“雞卵”,“雞卵”就是雞蛋。
那“監膳儀司”,這個“司”就作“同”。依照《冥報記》,這個“司”疑為“同”字,可能是“同”字的這個筆誤。那“監膳儀司”,監膳儀同,這里講“監膳儀司”,光祿寺為古代掌理皇室膳食的官署。所以“監膳儀司”應該是負責皇帝膳食之官。
“隋文帝”,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廟號高祖,謚號文帝。等一下我也會介紹隋文帝,隋朝的三位皇帝,隋文帝、隋煬帝跟隋恭帝。后來隋朝滅亡,禪讓給唐朝,就是李淵,還有唐太宗。一般歷史上講到隋朝,都會講唐朝,叫隋唐。
“開皇八年”,“開皇”是隋文帝楊堅的年號。“開皇八年”即西元五八八年。
“殮”,為死者更衣入棺。我們現在講入殮。《玉篇·歹部》:“殮,入棺也。”
“至尊”,“至尊”就是天子。指隋文帝。
“傳說”,轉告。
“輿人”,“輿人”就是古代操賤役的吏卒。
“負”,以肩背物。
“惘然”,疑惑不解的樣子。
“脅”,“脅”就是從腋下到肋骨盡處的部分。
“迸”,“迸”就是爆開,濺射。
“俄”,就短時間。
“昔年亦吾儲蓄”就是指,因為西元五八一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所以隋國國庫玉帛都是昔年周武帝儲蓄的。
因為本段經文有提到“周武帝”“隋文帝”,那么周武帝剛才講是南北朝的時候北朝人,隋文帝他是隋朝人,現在介紹南北朝、隋、唐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時期,是政治非常動蕩的時期。一個是五胡十六國。一個是南北朝,南北朝是在隋唐之前,晉朝,東西晉滅亡之后,隋唐之前,這個叫南北朝。那么第三個就是五代十國,是在唐朝滅亡后,趙匡胤的宋朝建立前,這段混亂時期,叫五代十國。以上這三個都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說非常分裂而且動蕩的政治時期,群雄并起。
我們先講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是在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華北期間,它涵蓋的位置在華北、華中還有四川等地區北方諸國的概稱,相對于南方的東晉時期。這個叫五胡十六國。那五胡是匈奴、羯、鮮卑、氐、羌五個民族,代表統治北方諸國的民族。實際上,統治北方諸國還有包括漢人、丁零人、盧水胡人,還有匈奴人鐵弗,就是這一個胡漢合作的關系。十六國是北魏末年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他這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十六國,包括五涼、四燕、三秦、二趙、成漢、胡夏為十六。所以五胡十六國就是北方諸國的概稱,并不是指北方諸國只有五個民族統治,以及只存在十六個國家,不是這個意思,是北方諸國的大概的稱呼,叫五胡十六國。這是第一個,中國這個朝代里面,最混亂的第一個時期。
第二個,南北朝。剛才有講過,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時期,是公元四二○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宋朝開始。所以又稱為劉宋,雖然它講宋,但是它是劉,一般都會講宋,劉宋,以跟唐朝后面那個趙匡胤的宋做一個區隔。那么到公元五八九年,隋朝滅掉陳國為止。上面繼承了東西晉兩朝,還有五胡十六國,下面接隋朝。因為南北長時間對立,所以稱為南北朝。就是東西晉、五胡十六國之后,隋朝之前,這個中間是南北朝。那南朝就是,剛才有講過,宋、齊、梁、陳,梁武帝是在這個時候。所以梁武帝等于是在唐朝的前面,那個時候開始就有吃素了,出家人就吃素了。那個時候佛教就很興盛,也就在唐朝跟隋朝的前面,那個時候佛教就很興盛了。那換句話說,達摩祖師是在那個時候來的,寶志公禪師,也是在梁朝那個時候當梁武帝的國師。
那隋朝,我們知道,隋朝高僧大德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天臺宗智者大師,是隋朝。唐朝更不用講了,高僧大德輩出,神秀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道宣律師、六祖大師,你看,都是在唐朝。哇,那個時候佛教是可以講說,中國佛教史上最興盛的時期,就是唐朝,尤其是禪宗,開悟的非常的多。一直到宋朝都還很興盛,永明延壽大師。還有剛才唐朝忘記講一位,禪宗很有名的石頭希遷和尚。那明朝呢?蓮池大師、憨山大師、紫柏大師、蕅益大師。這里面有四大師,凈土宗有兩位,蕅益大師第九祖,蓮池大師第八祖。那清朝也不差,徹悟禪師、省庵大師,這個都是凈土宗的祖師。那清末民初,印光大師,凈土宗第十三祖。那我們現在民國呢?好像我們現在也沒有見證到,我們只知道說,我們師父上人凈空老法師,講經弘法,弘揚凈土大經,在五大洲。
所以南北朝,這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時期。那剛才講說,南朝是宋、齊、梁、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周就是剛才講的周武帝。
好,那我們現在來介紹,因為這里邊提到隋文帝,我們就也順便介紹一下隋文帝。
那個大運河就是隋煬帝開的。隋文帝他也是很有名。那個時候,有開皇之治,政治有一段期間很清明。我為什么特別介紹隋朝,因為它在中國歷史上是很重要一個朝代。它的國祚,國祚就是這個國家朝代的壽命有多久?它是三十九年。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啟,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所以為什么我這邊要特別介紹它?很多人對這個隋朝其實也是很陌生,我們只知道隋唐、隋唐,可是隋朝一般人很少講。歷史學家常把隋朝跟唐朝放在一塊,稱為隋唐。隋朝是公元五八一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到公元六一九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總共歷史只有三十九年。
楊堅他是屬于北周(就是周武帝這邊)的胡漢關隴世家。在北周宣帝繼位后逐漸掌握北周的朝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后,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了整個朝政,先后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最后在公元五八一年,北周靜帝禪讓帝位給楊堅,北周滅亡,楊堅定國號為“隋”。
一統中原。隋文帝在公元五八七年廢除后梁,滅南陳,虜獲歷史上很有名的陳后主。隔年,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建大一統的國家,這隋朝。所以有時候我們講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這個地方可以得到見證。
再來,農民起義。隋文帝總結歷史興亡的原因。所以這個歷代皇帝,他們拿到政權以后,他們都會去檢討,為什么他們可以拿到政權,為什么前面的朝代會滅亡,他們會去總結那個興亡的原因。后來他了解跟農民有關系,以及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隋文帝知道這個情形以后,他就把內部的社會矛盾趨于和緩,加強經濟跟文化的成長跟繁榮,開創了歷史上的開皇之治。
但是隋文帝相對他也有他的這個執政上的缺失,他剛愎自用,而且提倡嚴苛重刑,對大臣容易猜忌,大開殺戒,大殺功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后來隋文帝去世以后,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的發展,興建了許多大型建設,我們剛才講說大運河,還又東征西討,那么隋朝發展到一個極盛,就盛極而衰了。因為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了隋朝的國力,而且還三次東征高句麗,最后引發隋末民變。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就江蘇揚州。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給李淵,也就是唐朝的唐太宗的父親,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楊侗被廢,隋朝滅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為唐朝所終結。
再來我們就介紹,唐朝末年滅亡以后,到宋朝趙匡胤之間,又出現了第三個動蕩時期,那就是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時期,從公元九○七年到公元九七九年,唐朝滅亡后,到宋朝統一漢地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以及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以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大部分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有五代,所以叫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的。五代雖然它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是屬于藩鎮型的朝廷。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皇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家,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叫五代十國。但是這段期間常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是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以至于可以建立。
那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動蕩時期,那個時候河西跟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國就是現在的越南,就在那個時候脫離中國獨立。在什么時候?在唐朝末年,宋朝前面,那時候交趾國就獨立了。所以你如果到越南去,你會發現越南的佛教非常興盛,為什么?因為它受中國唐朝的影響。所以中國唐朝,那時候佛教興盛,有影響到交趾國,就是越南,所以現在你到越南去,他們越南的佛教非常興盛,就是這個原因。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一錢薦帝”的白話解:
(據《隋唐紀事》)。周武帝喜好吃雞蛋,當時有個名叫拔虎的,作監膳儀司(管飯食的官),很得寵。到隋文帝時,仍舊作監膳。開皇八年,突然死亡,因胸前還暖,就沒有埋葬。過了三天,忽然蘇醒過來說,我要面見皇上,為武帝傳話。隋文帝知道后,就召見了他,用轎子把他抬進來。他說自己被牽引到陰間,見到了周武帝,冥王問我說,你為武帝管伙食,祂一共吃多少白團呢?我不知道白團是指什么東西,左右的人說雞蛋,我模模糊糊的,哪里知道吃多少呢?冥王就說,這個人不記得了,你就只有從口里吐出來了。武帝樣子凄慘不樂,忽然看見屋里出現了鐵床和幾十個獄卒,武帝已經倒在鐵床上,獄卒用梁壓著武帝,兩肋裂開,有無數的雞蛋迸出,一瞬間就跟床齊了。武帝大喊痛苦,對我說,請你轉告大隋天子,我過去因為毀滅佛法,現在已經遭受極大的苦報,快用我以前所儲蓄的一切玉帛,為我做功德。于是隋文帝下詔,號召天下人,各出一錢,追薦先帝,并叫人把這件事記載到史書里面。
這個地方我們補充一下,為什么隋文帝要下詔呢?皇帝下旨,要天下人各出一錢來超薦周武帝呢?為什么?因為祂吃了這么多雞蛋,那就要這么多人來跟祂超薦。這么多人布施一錢,他布施一錢,一錢有一錢的福報,來超薦周武帝。所以祂吃這么多雞蛋,就要靠天下人來為祂修福。所以我們常常看到說,有人發生意外,或是重病或是昏迷,很多人會發動整個公司員工,或是號召蓮友,大家一起念佛回向,集氣,現在世間人講叫集氣,就這個意思。就用大家共同的善的念力,祝愿的力量,祈禱力量,它是可以改變的。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武帝之滅法也。其毒遍流于天下。故其追薦也。亦當遍及于天下。迨至盡天下而代其懺悔。其罪自然消亡矣。昔歐陽公。為參政時。兼譯經潤文使。嘉祐六年閏八月。公夢至一所。見十人冕旒環坐。因問曰。君等非釋氏所謂十王乎。曰。然。又問。世人飯僧誦經。為亡人修福。有益乎。曰。安得無益。公自此爽然若失。深悔從前排佛之謬。(出歐陽公行狀。及韻語陽秋。)于是作為訓子之語。以戒后人。(詳吉安舊府志。)其沒也。誦華嚴經之第八卷而逝。(見金湯編。)噫。天下之為歐公者。豈少哉。”
這一段我們今天會好好發揮一下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二○一七年九月到國內天津去講《天下太平之根本》,講女德的重要,印光大師的《天下太平之根本》,也在孝廉文化網路電視臺有播放過,那這里面我本來是要講到歐陽修的母親鄭魏國夫人,魏國是皇帝封給她的。那么今天我就好好的把歐陽修介紹給大家,他是一個孝子,中國很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在中國文學上歷史地位非常重要。我們說,讀經千遍,其義自見,為什么老和尚強調要讀《古文觀止》,背《唐詩三百首》?歐陽修就是他媽媽教出來的,他那個〈瀧岡阡表〉,那個是天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祭文,等一下我們就一一來介紹。
我們現在先來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追薦”,又曰追善。追薦者為死者追薦修福之義,追善者為死者追修善事之義,追薦為典語,追善為俗字。又曰追福,追修,追嚴等。《盂蘭盆經·宗密疏上》曰:“遂搜索圣賢之教,虔求追薦之方。”《梵網經·下》曰:“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梵網經》說,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該請法師到家里來講經說法,講什么呢?講菩薩戒經律,以這個功德跟福報來幫助亡者,能見諸佛生人天,能夠得到超薦到人界或是到天界、天上。
再來,《灌頂隨愿往生十方凈土經》曰:“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在《灌頂隨愿往生十方凈土經》說,命終的人在中陰身的時候。我們知道,大善跟大惡不經過中陰身,大善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接引往生西方了,那大惡之人,黑白無常就抓往地獄去了,一般都是不善不惡的,半善半惡的,這些人都要經過中陰身,就離開這個五蘊四大這個業報身以后,到下一生還沒有投生以前,之間這個過程叫中陰身。中陰身,身體像小孩子一樣。他的罪業跟福報還未定,“罪福未定”,所以應該為他修福,祝愿亡者神識,讓他能夠生十方無量剎土,仰仗這個功德,一定可以得到往生。
好,我們介紹“歐陽公”,“歐陽公”就是歐陽修。他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人,是江西省吉安市人,他喜歡用“廬陵歐陽修”自居。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史學家后來又將他跟韓愈還有柳宗元,以及宋朝的蘇軾,這四位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但是韓愈他是謗佛的。這個歐陽公早期也有排佛,他還好,他是后來有懺悔。但是他有福報,為什么他有福報?他孝順,他非常孝順,對他父親、對他母親非常盡孝,他善根深厚,所以他就免墮地獄了。韓愈墮鬼道時間很久,在鬼道很久。
歐陽修他,這個文章里面講,等一下我們就會白話解,他有到地獄去,他還問閻王,問十大閻王,這世間人供僧、誦經,為亡者修福有用嗎?閻王說,當然有用啊。這閻王帶他下去的,菩薩慈悲把他接引下去,讓他去見識到地獄的恐怖。他回魂以后,爽然若失啊,很懺悔,深悔他以前排佛的這錯誤的謬論,以示告誡他的子弟以及后人。他往生時,誦《華嚴經》第八卷往生的。
那么歐陽修他是古文的先驅,他歷任三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官當到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積極的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歷新政政治改革。在文學方面,他成就斐然,他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他是這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
再來就是他苦學成就。因為歐陽修他從小,四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貧窮,生活負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的身上。雖然生活極為困窘,但是鄭氏絲毫不肯放松對兒子的教育。所以教育很重要,成家立業,教育為先,老和尚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沒有錯啊,你看古代的這個賢妻良母都懂得重視教育。家中沒有錢可以買筆墨紙張的學習用品,鄭氏就用荻桿,荻是一種像蘆葦草,蘆葦草這個植物,它那個桿子比較硬,可以當筆,這叫畫荻苦學。就是,誒,你看,宋朝出了兩位政治家,一個范仲淹,也是很苦,他母親改嫁,后來他到佛寺去寄讀,成為宰相,他積功累德行善布施,八百年的福報;所以這個歐陽修也是這樣,他也是跟范仲淹是苦讀出身的。那么他母親鄭氏教歐陽修認字寫字。后來畫荻成為一個典故,用以形容母親辛苦教子。
那么歐陽修就在這種情況之下受的啟蒙教育。那鄭氏還教她兒子讀古人的文章,并學著作詩。等到歐陽修稍微長大,家中沒有什么書好讀了,因為歐陽修的這個慧根非常的利,他母親就向鄉內鄰里的讀書人借書來讀,有時候還抄錄下來。所以歐陽修自小天資聰明,讀書時一遍過去,往往就能夠背誦,這叫憶而不失。書到今生讀已遲,他歐陽修過去生中,就很會讀書了。就書常常還沒有抄寫完,歐陽修已經能夠背下來。
那么他最有名的就是〈瀧岡阡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祭文之一。中國哪三大祭文呢?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岡阡表〉,以及袁枚的〈祭妹文〉,被視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祭文。這〈瀧岡阡表〉是歐陽修在他父親死后六十年所作的墓表。在文中,在表文中,他盛贊父親孝順與仁厚,母親的儉約與安于貧賤,還有德行。言辭清新質樸,率意寫出,用具體的瑣事,瑣談表現父母生前的美德,不尚空泛的溢美之辭。這等一下我們會跟各位報告。
再來,“參政”,“參政”是官名。宋代參知政事的簡稱。就是宰相的副職,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副院長、副總理。
“譯經潤文使”,掌管佛經的翻譯與潤色的官。
“嘉祐六年”,“嘉祐”是北宋仁宗年號,西元一○六一年。
“冕旒”,“冕”是中國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所戴的禮帽。我們看皇帝都有戴這個一頂禮帽。那下面那個是“旒”,古代帝王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冕旒”是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頂有延,這個叫延,有點長長翹起來,延,前有旒。那么天子之冕十二旒,就是天子的前面的旒是十二串,十二旒,諸侯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那這個“冕旒”,在這個地方是指這個冥王,就是閻王。
好,我們再看下面,“十王”,冥土之十王也,我們十殿閻王。一殿秦廣王。二殿初江王,又叫楚江王。像我拍《玉歷寶鈔》,《玉歷寶鈔》是我拍的,楚江王是楚國的楚,這里講初江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這個是人字旁的伍官王,一個是國字的五,五官王。五殿閻羅王,閻羅天子。六殿變成王,他這個是應該是卞,這個姓氏卞氏的那個卞,城是城門的城,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就泰山府君。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轉輪王。見《十王經》。
那么再來,“爽然”,“爽然”就是茫然。
“排佛”,“排”就是除去、排斥。“排佛”就是指,因誤解而對佛教排斥。
好,我們再看這一段的按語:
武帝滅法,流毒散布天下,所以超拔追薦時,也應當遍及天下。等到天下人都代祂懺悔時,祂的罪業就自然消滅了。從前歐陽修為參政時,兼作譯經潤文使。嘉祐六年閏八月,歐陽公夢見到一個地方,看見十個人莊嚴無比,彩旗寶蓋圍繞周圍。歐陽公就問道,你們就是佛家所說的十王嗎?祂們回答說,是的。又問,世間人供僧誦經,為亡者修福,有幫助嗎?回答說,怎么沒有利益呢?歐陽公從此若有所失,深知后悔從前排佛的謬誤。出自《歐陽公行狀》及《韻語陽秋》。于是歐陽公特地寫出家訓,以警戒后人不要犯此錯誤。詳見《吉安舊府志》。其往生前,誦《華嚴經》第八卷而逝世。噫,天下像歐陽公這樣謗佛的人,豈是少數呢?
好,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歐陽修的〈瀧岡阡表〉。這個〈瀧岡阡表〉是編輯在《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瀧岡阡表碑,它是歐陽修親筆所寫,刻印在一個碑文,藏在中國江西省永豐縣沙溪鎮西陽宮內,是北宋歐陽修撰文并書丹的碑刻。〈瀧岡阡表〉是歐陽修為緬懷父母而撰寫的墓表。歐陽修護送母親靈柩返鄉與父親合葬在瀧岡。瀧岡是一個地名,是在江西省永豐縣沙溪南鳳凰山的山上,這個叫做瀧岡的意思,是個地名。那阡,阡是什么意思?阡表就是墓碑,阡表叫墓碑,阡,叫墓的墓道,墳墓的那個道路,要上墳墓那個道路,墓道。阡表就是墓碑的意思。歐陽修他是運他母親靈柩返鄉跟父親合葬在瀧岡后,先前他有寫一個〈先君墓表〉。十七年后,歐陽修到青州任知州的時候,當時他已經六十四歲了,他思念父母親,思親又思鄉的心非常的懇切,所以將這個〈先君墓表〉改寫為〈瀧岡阡表〉,遂成為千古名篇。而且自己親自書寫這個書法,用丹,就是硃砂刻印上去,刻在這個青州石上,那么該碑運回故鄉,立于父母的墓道上。這個墓碑當然現在還在啦,因為變成為歷史的文物。碑的背面還刻有他們〈歐陽氏世次表〉,就是家譜,為古代私家譜牒的范例。
那么為什么我今天特別要介紹這個〈瀧岡阡表〉呢?除了上次我在天津講《天下太平之根本》沒有講,有一點遺憾以外,我想說它這里邊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還有女德教育,《弟子規》教育,孝道教育,積德傳家教育在里面。
我們現在先把這一段原文念出來,然后我再把里面的重要的章句、重要的段落,我把它單獨把它引出來,然后來跟各位解釋白話。我們看原文:
“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劍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嘆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無所矜飾,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耶!嗚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學,咸平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瀧岡。
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德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后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贈封其親。又十年,修為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終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又七年而罷。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蓋自嘉祐以來,逢國大慶,必加寵錫。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皇妣,累封越國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
‘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于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是足以表見于后世,而庇賴其子孫矣。’乃列其世譜,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熙寧三年,歲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修表。”
你看這種古代的孝子寫出來這種祭文,讀下去都會感激涕零,現代人寫不出來。這里面蘊含非常多的剛才我講的孝道教育、《弟子規》教育、積德興家的教育、因果教育。所以我把它歸納成,我大概歸納成十二則的重點,我把它摘錄出來,然后把它白話。因為是原文,這個原文太深了,現代人恐怕是聽不懂。現在小孩子,你跟他講,或許在讀《古文觀止》的時候,或者是《國學治要》的時候,可能會讀到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去了解這種古代這種慎終追遠、孝親尊師的這一種美德呢?
好,我歸納成十二點來跟各位分享。我們探討的主題是〈瀧岡阡表〉重要精華及啟示。
第一點,慎終追遠。
原文:“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這表示慎終追遠。這段的譯文是這樣:他說,誒,我的父親崇國公。這崇國公是皇帝給他們,追封他們祖先三代,都給他封非常崇高的這個官職,他父親是封崇國公。我的父親崇國公在瀧岡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兒子修才能夠在墓道上立碑,這并不是敢有意遲緩,是因為有所等待。這就什么?這是光宗耀祖啊。幾十年來,可能他當了官位沒那么崇高,那后來實至名歸,實至名歸,德行兼備,皇帝賜他們三代祖先的榮耀,所以他這個時候來寫這個〈阡表〉。這是第一點,是表慎終追遠,一開始就跟你標中華文化里面的精髓,是孝跟敬,是大根大本。
再來第二點,節婦守道。
第二段的重點是:“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
這一段的白話是說:我不幸,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立志守節,家境貧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還要撫養我、教育我,使我長大成人。
你看,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后來皇帝封她為魏國,非常崇高的越國夫人,再晉升為魏國。她守節不變,節婦守道,這是表示她的女德,她德行夠。
再來,第三點,為官清廉,后必忠良。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這段就是印光大師說的,清廉者,后代必賢良,就這個意思。就是他本身奉公守法,清廉自持,他的子弟必定是賢良。
那這段的譯文是這樣:母親告訴我說,你父親為官清廉,樂于助人,又愛結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無幾,說,不要讓錢財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沒有留下“一瓦之覆,一壟之植”,就是沒有留下任何積蓄,沒有留下可賴以生存的家產。我靠什么守節呢?我對你父親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
也就是說,歐陽修的父親崇國公本身有德行,他們的家風、家學、家道、家業,都是符合忠孝傳家,賢良之后,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把它評為,為官清廉,后必忠良。
第四,孝養父母,身教傳后。
我們看這段經文:“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
這段的譯文就是說:從我成為你們家媳婦的時候,沒有趕得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親很孝順父母。你自幼喪失父親,我不能斷定你將來會有所成就,但我知道你父親一定后繼有人。
關鍵在這句話,從他父親的德行,歐陽修的母親就斷定說,歐陽修將來必定會孝敬,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是《易經》里面講的因果道理。所以歐陽修的母親知道說她的這個夫婿、她的丈夫這么樣的孝敬,將來歐陽修一定必定也孝敬。
第五,再講到孝道,我把它評論為,死后祭豐,不如生前盡孝。
我們看這一段的經文:“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
那這段的譯文是這樣:我剛出嫁時,你的父親為他母親守孝結束剛滿一年。古代父母死去,守喪三年,要在家守喪三年,要辭官在家,那老師往生是心喪三年。所以歐陽修的父親為他的母親守孝結束剛滿一年。歲末祭祀祖先的時候,總是流淚的說,祭祀再豐富,也不如生前微薄的奉養啊。我雖然沒有來得及侍奉婆婆,可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你父親很孝敬父母。
現在誰祭祀的時候還會哭泣呢?都沒有祭祀了,一年三節都沒有祭祀了。我父親往生到現在,已經大概十六年了。不止哦,父親往生二十六年了。母親往生已經是十六年,父親往生二十六年。我一樣,一年三節,一樣拜,都拜素食。所以這個就是什么?死后祭祀得很豐富,不如生前盡孝。
再來,第六,求生不得,死而無憾。我給它這一段的評語是,求生不得,死而無憾。
我們看這段文:“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這一段就是什么?講給現在法官聽的,古代的這個縣令,他是行政兼司法,所以還要判生跟判死。
我們看這一段的譯文:你父親做官,曾經在夜里點著蠟燭看案卷,就審閱司法文書,他多次停下筆來嘆氣。我問他說,就說了,這是一個判死刑的案子,死罪的案子,我想為他求一條生路卻辦不到,找不到法條,找不到好的證據,可以幫他求生路。我問他說,可以為死囚找生路嗎?他說,我盡力為犯人求,尋求生路,而尋求不到,那么被處死的人和我都沒有遺憾了、遺恨了。何況有經過反復核實量刑而能活下來的呢?正因為有尋求得到生路的可能,那就明白到,不為犯人尋求生路,被處死的人有遺恨的。誒,常常為他們尋求生路,仍然不免于有錯殺的。現在人是常常借口定人死罪。
這一段很適合司法人員、法官、檢察官參考,如何積德,在筆下之間積德。下筆定生死,那個筆就是刀筆,就像刀一樣。這地方告訴我們什么?一個死刑的案子,想要為他求一條生路,不要判死可不可以?辦不到,他在那邊嘆息啊。盡力為他尋求生路,而求不到,那被處死的人就沒有遺恨了。你經過反復的審核、審查,而能夠活下來了,因為你有尋求他的生路。如果你不為犯人尋求生路,被處死的人,他會有遺恨的。那現在人是什么?沒有審查,沒有求生路,直接就借口把他定死罪了。這是第六點。
第七點,這段經文我給它評為忠孝傳家。
我們看經文:“回顧乳者劍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嘆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
這是一個生前的一個遺言,譯文是這樣:他回頭看見奶娘抱著你站在旁邊,于是指著你嘆氣說,算命說我遇上戌年就會死了,戌年就會死了,假使他的話應驗的話,我就看不見兒子長大成人了,將來你要把我的話好好告訴他。這一段聽得很讓人家遺憾。
再來看下面這一段,第八,這段經文我把它評為,《大學》里面的,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我們看經文:“其居于家,無所矜飾,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耶!嗚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
這是她,崇國公的夫人,也就是歐陽修的母親知道他們家必定出賢才、賢人的第二個證據。第一個證據,崇國公很孝順,所以他必將有孝子賢孫,也就是歐陽修。第二個,就是他父親本身的身口意端正。
我們看這一段的譯文:他在家里,他不驕夸虛飾,行事這樣的厚道,這是出自于他的真心的。誒,他的心地十分仁厚,憑這一點我就知道你父親會有很好的后代。
第九,這一段,我把它評為存心仁厚。
“‘汝其勉之!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這就是家風。我們看這一段的譯文:希望你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去做。奉養父母不一定要豐厚,最重要是要孝敬;利益雖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要的是在仁愛之心,要有慈悲之心。我沒有什么可以教你的,這些都是你父親的愿望。我流著淚記下這些父親的教誨,不敢忘記。
這就是孝道教育啊,這個叫做積德興家的教育。老和尚說,中國真正,我們文化的能夠有這個五千年這樣綿延長久,都是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的智慧在哪里?在印光大師說的家庭因果教育,也就是老和尚推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扎根教育。這個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扎根教育啊,從小就要教了。這是老和尚講的,古德也講,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媳婦嫁進門就要開始教,小孩生出來那一千天,母親自己親自教,她是小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母親。教什么?教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就像歐陽修的父親早亡,他母親來教,一樣的,也是教印光大師說的家庭因果教育。教什么?教慈悲,“其心厚于仁”。教什么?教孝道,“夫養不必豐,要于孝”。
那么再來下面,第十點,這一段經文,我把它評為母儀天下。
“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德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
這段譯文是這樣:太夫人姓鄭,她的父親名諱是德儀,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太夫人恭敬、儉約、仁愛又有禮儀教養。
這是功德,中國古代女德教育成功。所以印光大師說,《天下太平之根本》,母儀天下就是,天下的賢人都是母親教出來的。就是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教出了什么?周朝八百年的福報,教育出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圣賢君王,這就是母儀天下的德行。
再來第十一,安貧樂道。這一段經文,我把它評為安貧樂道。
我們看經文:“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后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這是勤儉持家。我們看這一段的譯文:
從我們家道中落以后,母親就以儉約的原則持家,后來家境富裕了,也不許花費過多,母親說,我的兒子不能茍且迎合世人,儉約一些,才能度過那可能要遭受的患難。這叫居安思危。后來,我被貶夷陵,太夫人言笑如常說,你的家本來就是貧賤,我已經習慣這種日子。你能夠安樂對待,我也能夠感到安樂。
所以他們這一家真是有德行,安貧樂道。道是什么?他們的德行,開發性德,所以能夠成就這么殊勝的〈瀧岡阡表〉,這都是教育教出來的。教育子孫,能夠教出這樣賢良的后代,歐陽修,唐宋八大家。
我們看最后一段文章,我把它評為,第十二,為善無不報,遲速有時。這是因果教育,善惡有報。
我們看文章:“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于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是足以表見于后世,而庇賴其子孫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譯文:于是我流著淚說,噫,做善事無不得到好報的,只是時間或遲或早,這是必然的道理。我先祖和父親積善有德,理應享有這種盛大的酬報。雖然他們在有生之年不能享受到,但是皇帝賜爵位、受封官,經表彰而光榮,因褒獎而崇大,具有三朝恩賞誥封,這就足夠使其德行顯揚于后世了,庇蔭子孫了。
這段告訴你什么?祖宗有德,祖宗有智慧。《了凡四訓》里面講說,孔子的母親,他的祖父要嫁這個女兒的時候,都還要去看孔子他們五代祖先的德啊。就是講這,就這段就講這樣啊。所以說,我們常說,祖上有德,就講這個道理。你看,歐陽修的三代都受到皇帝的爵位,受封官,表揚而光榮,因褒獎而崇大。現在政府哪有這樣做?現在沒有人這樣做,對不對?現在反而是忠良含恨而終,陷害忠良,現在哪里還有這樣去表揚,他的子弟為國捐軀了,是為國盡忠了,追封他們的這個祖先?沒有,這也是一種孝道教育,也是一種倫理、道德、因果的扎根教育,但現在都忽略了。
今天因為我們提到歐陽公,我們特地的在解釋這個白話解以后,我們特地的來探討這個〈瀧岡阡表〉,也希望能夠鼓勵現代的孝道教育。現在已經淪落不堪了,我們必須要發揚光大老祖宗的智慧。
好,接下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父殺羊女”。我們看經文:
“父殺羊女(冥報記)”
“唐貞觀中。京兆韋慶植。有女早亡。韋夫婦甚痛惜之。后二年。韋欲宴客。買得一羊。其夜。韋妻夢亡女。著青裙白衫。頭簪雙玉釵。泣告曰。兒在生日。嘗私用父母錢財。今作羊身。來償父母。明旦當殺。愿垂哀救。母驚寤。自往觀羊。見羊半體皆青。項膊獨白。頭上有白毛兩點。宛如釵狀。即止家人勿殺。而慶植尚未知也。適賓至。索饌甚急。大怒廚夫。廚夫畏罪。遂取殺之。既而座客皆不食。慶植問故。客曰。頃所殺羊。遙望乃一少年女子耳。入而詢妻。乃知其故。韋大悲慟。發病而亡。”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京兆”,指京兆尹。就京師的地方長官。這個京兆尹,這個尹就是一種官名,那京兆就是京師,就是京師的地方長官。
“青”是指黑色,如青衫。
“項膊”,項就是頸子的后面,指脖子。意思就是說,頸部連肩膀上肢的部位叫項膊。
“宛如”,好像、仿佛。
“索饌”,“索”就是討取。“饌”就是飲食。意思就是說,宴客催促廚房上菜。
“既而”,副詞。不久,一會兒。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父殺羊女(據《冥報記》)。唐朝貞觀年間,京城里有個叫韋慶植的人,他的女兒死得很早,夫婦非常痛惜。過了兩年,韋要宴請賓客,買回一頭羊。這天晚上,他的妻子夢見亡女穿著黑裙白衫,頭上插著一雙玉釵,哭著對她說,兒在生日時,曾經私用父母錢財,今天就變羊來償還。明天早晨,我就會被殺,特來哀求母親救我的命。母親驚醒,親自去看那頭買回來的羊。這頭羊半身都是黑色,上部則是白的,頭上還有兩點白毛,就像玉釵的樣子。于是就馬上吩咐家人不要殺害,但她的丈夫慶植還不知道。客人來了后,要菜很急,韋慶植見廚夫遲遲不送菜,大發脾氣。廚夫怕得罪他,就把羊殺了。但羊肉端上來后,客人都不敢動筷。韋慶植問是什么緣故,客人說,剛才殺的羊,遠遠看去是一個少年女子啊。韋慶植就進去問妻子,才知道原由,心中萬分悲痛,就發病死亡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此事與筆賈之女相類。同一盜親之錢。同一作羊示罰。然彼則獲免于死。此獨終至于殺者。非有幸有不幸也。一則所盜之錢未用。一則所盜之錢既用也。”
我們先白話解釋這一段的按語:
這件事和前述筆商的女兒相似,都是偷親人的錢,都是作羊受罰。但筆商的女兒被救,而韋的女兒被殺,并不是有幸和不幸的區別啊。因前者所偷的錢還沒有用,后者所偷的錢已經用了。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的,講的說,這一段這個“父殺羊女”,跟我們前面有講過的,“或買物而放生”這段經文里面,第四十二句,“或買物而放生”,二百一十八頁的征事,就是公案里面,“救羊救女”,唐朝長安那個地方,每年的初一,都會互相的設宴請客。有一位賣筆的商人趙大,他要設宴席,那賓客到的時候,看到那個碓上,就是那個石磨、石碓上有那個汲水繩,就是有那個提水的這個繩子,綁了一個童女,大概十三四歲,身上穿著青裙白衫,也是黑色的裙、白色的衣衫。告訴客人說,我是主人女兒,因為我偷父母親一百錢,想要買脂粉,就是現在講化妝品啦,還沒有用就死了。那個錢,現在在廚房的西北角的壁孔內,現在罰我作羊。說完,客人仔細看,乃是一頭青色的羊,可是白色的頭。就很驚訝的去告訴主人,主人問它的相貌,想起來就跟他的已經死亡的女兒相像,死后已經二年了。就趕快去廚房找那個錢,那個錢還在。于是把這頭羊送給佛寺僧人來放生,全家都齋戒。他講的就是這個公案。那他說,為什么前面那個筆商的女兒可以活,被放生呢?因為她錢沒有用,偷父母親的錢,她錢沒有用。那這個呢?這個她偷父母親的錢,已經用掉了。所以“同一盜親之錢”,同樣都作羊來受懲罰,那筆商的女兒她就獲免于死,但是這個呢?就要死掉。我們今天講的這個“父殺羊女”,后來就死,因為她錢已經用掉了,“一則所盜之錢未用,一則所盜之錢既用也”,今天這個公案,他的女兒錢已經用掉了。
好,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一下老法師對于今天所討論的這段經文,“或持齋而戒殺”,老法師開示,殺生的因果。
第一點,《無量壽經·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品,老法師,老和尚引用這一段《無量壽經》第三十五品的經文,“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啖。不知為善,后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后,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老和尚特別引用這一段《無量壽經》的經文。
第二點,老和尚說,這一段經文講的就是殺,殺生的因果。老和尚說,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在惡之中,首標殺生惡”,在所有一切罪業里面,在罪惡里面,最重要就是那個殺生的惡業。這是第一段,講殺生。“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為窮。’”這個“窮”不是貧窮的窮,是極端,是“極”,這個注上是說“極”,是以死苦為最嚴重的。也就是世間人最怕的,世間所有一切動物,蠢動含靈,它們最怕的,所有動物都一樣,包括人,最怕死,死苦,就死掉。你奪它的命,這個它最害怕。最極端的惡,就是殺生害命。這個叫做“世間所畏,死苦為窮”。
再來,“損他之中,無過奪命”,損害他人里面最嚴重的,就是奪他的性命,“損”是損害別人,損害別人最重的是殺生,奪命就是殺生。“人所最怕者,死也。”人最害怕就是死,不但是人,動物,再擴大講生物,沒有不怕死的,所以死,人最怕。人所最惜的是命,最愛惜的是生命,到要命的時候什么都可以給,什么都可以舍,功名富貴都可以舍,你要他的命,不行,他會恨你。“是以殺害他生,最為大惡。”此不但是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殺人”。老和尚說你殺害他的生命,這是世間最大的惡。這不但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是戒殺,戒殺,戒殺人。那其他動物也不能殺,不是只有戒殺人,其他可以殺。
佛教對于這個事實真相了解透徹,不但人不能殺,所有一切動物都不能、都不可以殺,蚊蟲螞蟻,佛門弟子都知道愛護。其他宗教雖然沒有講到這些動物,但是一定講到不能夠殺人,這是所有宗教都說到的部分。但是其他宗教沒有講到一切動物都不可以殺,這是我們佛的慈悲。
第三點,經文當中先明殺惡。五惡第一個是殺害眾生。文曰,“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啖”,這四句,“伏”是降伏,“克”跟下面克服這個意,這個字意思完全相同,也是殺,戰爭的時候克敵,也就是殺,也就是殺敵。“《會疏》曰:‘“強者伏弱”:能殺者為強,所殺者為弱。人畜皆然。’”強,強壯的人,去欺負那個弱小的,能殺的人是強,被殺的是弱啊,人跟動物都一樣。人跟人相殺,畜跟畜相殺。你看獅子,老虎跟獅子去吃羊,這是“強者伏弱”,拿刀槍去砍那些弱小的女子,這也是強者伏弱。人跟畜生都一樣,都是這個狀況。“‘轉相克賊’者:‘克’謂制勝、殺害,賊謂賊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轉相’。”“轉相克賊”的意思是說,輾轉,吃人家半斤,還人家八兩。“克”就是制勝、殺害。“賊”是賊害。就像螳螂它去吃其他動物,麻雀在后,麻雀吃螳螂,那螳螂吃其他動物,所以“雀取螳螂”,那麻雀吃螳螂,人捕麻雀啊,“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轉相’”,這叫“轉相克賊”。又憬興大師說,“‘“克”者殺也。“賊”者害也。’‘殘害’者,兇殘傷害。‘殺傷’者,殺生致死或傷害其身。”
第四,這個里面的意思是說,都是指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習慣見到的,所習見,就是習慣見到的,所常見到的事情,在今天這個社會可以說是太普遍了。佛在經典對這些事情講得太多,甚至說到人世間為什么會有刀兵劫。刀兵劫是指戰爭,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嚴重的大惡,是戰爭,互相殘殺。佛在經典里面說得好,如果我們真想免除這個世間刀兵劫的災難,佛說除非眾生不吃肉,“欲免世間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我們還離不開吃肉,那這個災難就不能避免,換句話說,食肉就是戰爭的果報的根源,佛是一語道破。
第五,老和尚說,他在這一生當中經過兩次的戰爭,就是抗日戰爭,八年,中日八年的抗日戰爭,第二是國共內戰,所以老和尚說他經過兩次戰爭。老和尚說,滿清亡國之后軍閥割據,中國內戰沒有停止過。那個時候老和尚還小,沒有經歷到。老和尚經過的是中日戰爭,就是八年抗戰,第二次經歷是國共戰爭,老和尚看到戰爭的痛苦。所以一接觸到佛法之后,聽到佛經上所說的,他就開始采取素食了。老和尚學佛半年就素食了,原因是真正看到戰爭的苦,佛說這是從吃肉、傷害眾生這個因而招感來的。經上講“殘害殺傷”,在人間是戰爭,那對動物來說,就是殺害這些動物。
所以老和尚特別以他個人的這一生經過兩次戰爭的痛苦,老和尚決定吃素食,他學佛就是開始素食了。這樣是什么?就是我們一開始講到這個“或持齋而戒殺”,就有講過,“唯其有食肉之人,所以有殺生之人”,你有吃肉才有殺生的人,“亦惟其有殺生之人,所以有食肉之人,二者相為勾引”,所以“若一日不持齋,則天下殺生有我分矣”,諺語說,“一日持齋,天下殺生無我分”。這是避免刀兵劫最好的方法,就是持戒、戒殺、放生、吃素。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是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83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