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12月05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四十三,“或持齋而戒殺”。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二十八頁,我們看經文:
“夫殺羊妻(廣仁錄)”
“劉道原。為蓬溪令。解官。宿秦氏家。夢一婦泣訴曰。吾乃秦之妻也。曾捶殺一妾。冥官罰吾為羊。今現在欄中。明日將殺以享君。死固不惜。但腹中有羔。若因我而死。則吾罪愈重耳。劉待旦言之。則已宰矣。舉家大慟。納羔于腹。葬之曠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令”,官名,縣令。
“解官”,“解官”就是辭官卸任。
“捶殺”,“捶”就棒打。意思就指以棒打而殺之。
“享”,宴請,以酒食待客。
“羔”,小羊。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夫殺羊妻。(據《廣仁錄》)。劉道原作蓬溪令,解除官職后,在姓秦的朋友家住了一宿,夢見一個婦女哭訴道,我是秦的妻子,曾經因為打殺一妾,冥官罰我作羊。現在關在欄里,明天將要殺給你吃。我自己死不足惜,只因為肚子里有小羊,如果因為我而死,那么我的罪就更加重了。劉到第二天早晨告訴秦,但羊已經被宰殺了。全家非常悲痛,把小羊放進母腹中,一起埋到土里。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按)成家之子。不輕借銀錢之債。恐其出息以相償也。有智慧人。不肯借性命之債。懼其捐軀以相報也。所以大修行人。必欲超出三界。報得五眼六通。盡知過去未來。世出世間之事而后已也。”
這段按語非常的重要,含義非常的深廣。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成家之子”,“成家”就是成立家室、娶妻;興家、持家。這個“成家之子”意思就是說有家室的人。
“出息”,“息”就是利息錢。這個地方是指借錢所孳生的利息。
“五眼”,“五眼”是佛經的名詞。
第一個,肉眼,肉身的眼,就像現在父母生給我們這個肉眼,那這肉眼它是六根之一。
第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祂就有這個天眼。天眼是六通之一,我們說天眼通,人中修禪定可以得之,不問遠近內外晝夜,皆能得見。就說你在人道里面,如果你修禪定功夫,如果你的念佛功夫能夠得到甚深禪定的話,你一樣可以開啟本有的這個天眼,不論遠跟近,內跟外,白天跟晚上,都能夠看得見。
就像廣欽老和尚在臺灣新北土城承天禪寺,道證法師去參訪他的時候。那時候道證法師還沒有出家,叫郭惠珍醫師,她是三十一歲出家,中國醫藥學院畢業,她是一位醫生,尤其是非常有慈悲心的一位中醫師。她出家十七年,四十八歲就圓寂了,在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她預知時至,在嘉義的一間蘭若佛堂舍報,在拜佛的時候,念到阿彌陀,她就圓寂了。
那她還是居士身郭惠珍醫師的時候,她去見廣欽老和尚,跟他請法。廣欽老和尚那時候已經有非常甚深的禪定功夫,不然他不會有這個宿命通跟天眼通的,他就跟郭惠珍醫師說,郭醫師,郭醫師,你的大冤家要現前了。這個大冤家就是后來郭惠珍醫師所罹患的腫瘤。郭醫師她沒有用西醫的化療,她完全靠六字洪名,就是六字洪名出乾坤,她就是用念佛功夫,得到那個禪定,降伏了這個病痛。
郭惠珍醫師她是一種菩薩示現,在《普門品》里面講,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現在腫瘤癌癥病人很多,非常的痛苦,那郭惠珍醫師她是示現腫瘤身,應以腫瘤身得度者,即現種瘤身而為說法,就為腫瘤病人說法。她《傾聽恒河的歌唱》《毛毛蟲變蝴蝶》,這些都是安慰這些癌癥病人的良藥、善知識,《佛要救你》,是她跟臺大晨曦社的學生開講《彌陀要解》。晨曦社是臺灣大學非常有名的學佛社團。
我們臺大固然出了很多政治人物,也已經出現四個總統,都是臺灣大學畢業的。臺灣大學也出了很多杰出的法師,就我所知道,宗興律師的高徒,一個專攻唯識的,是專攻天臺的,一個是專攻凈土的,程度都很高,臺大畢業的,而且都能講經說法,現在都在沉潛,在閉關潛修。其中有一位,宗興律師把他保護在臺灣中部的一間佛寺里面。這宗興律師跟我講的。本身是臺灣大學當院長,毅然出家,都是菩薩示現的。
那郭惠珍醫師她就是示現癌癥腫瘤身,來度這些苦難的眾生。所以廣欽老和尚能夠看到郭惠珍醫師的冤親債主要現前,是用什么?天眼。他用什么看?他用他的正法眼,就智慧眼。要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問遠近內外晝夜,都可以看得到,那你現在人在美國,他都可以看得到。所以這個很不可思議的一種神通道力,我們本自具足。但是我們現在迷而不覺,失去這個功能了,所以墻壁外,我們就看不到了。
第三個,慧眼,謂二乘之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就是智慧眼。就二乘的修行人,他證我空真如,破我執了,斷見思惑了,這叫二乘人,包括聲聞乘的阿羅漢,緣覺乘的辟支佛,他們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他證得空性了,真空無相。我們都說真空妙有,我們這個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真空,無不相是妙有,合起來是無相無不相,就是實相,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我們的一心。
阿羅漢是照見真空,但是阿羅漢并沒有破法執,沒有斷塵沙惑,也沒有破根本無明,阿羅漢沒有見性。所以佛在大乘經典里面講,在《法華經》里面講,說阿羅漢這個偏真涅槃,佛陀呵斥是焦芽敗種,就不能成就佛種。成就佛種要什么?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阿羅漢這個智慧已經是不簡單了,這比我們三界六道眾生還了不起,至少他怎么?不受后有啊,所作已辦,不受后有。所以他這種智慧就不是大智慧,大智慧一定要到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智慧登彼岸,入一真法界了,生死即涅槃。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智慧登彼岸,是大般涅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法身大士以上。這個是二乘之人所證的智慧,叫慧眼。
第四個,法眼,謂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菩薩他破我執,他破法執,他證得真空無相之理,然后再從空出假,他既有空觀的智慧,也有假觀的智慧,菩薩他是證得法眼。
第五,佛眼,佛眼是佛陀身中具備的前四眼者,叫開佛眼,證佛種智,證一切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什么人開佛眼呢?法身大士以上就開佛眼了,分證法身,圓教破一品根本無明,分證一分法身,就開佛眼了。《大智度論·三十三》《大乘義章·二十本》。此五眼中慧眼為空諦一切智,法眼為假諦道種智,佛眼為中諦一切種智。
那一天,我在讀誦黃念祖老居士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黃念祖怎么詮釋這個阿彌陀呢?我們說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黃念祖老居士就說,這個阿字就是真空,彌是假有,陀是勝義諦、第一義諦,是中觀。所以阿是空觀,彌是假觀,陀是中觀,所以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就是一心三觀。一心三觀什么境界?佛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
所以這里講慧眼,它是空諦一切智。我們知道,阿羅漢就證得一切智了,菩薩證得道種智,佛證得一切種智。所以慧眼是空諦一切智,證得真空無相了。那法眼呢?為假諦道種智,就從空出假,叫為假諦道種智。那佛眼呢?是為中諦一切種智。天臺宗里面講,空觀、假觀、中觀。或者是說,天臺的另外一種說法叫真諦、俗諦、第一義諦。沒有比這個更高明的,叫空、假、中。真俗二諦圓融,入第一義諦,就是入一真法界。
這個地方,老和尚他就開示五眼圓明,老和尚引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的<菩薩修持第三十>品,里面就講到這一段五眼圓明。
我們看《無量壽經》的經文,“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依佛所行,七覺圣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凈;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于所受用,皆無攝取。”
佛告訴阿難尊者,在極樂世界的國土中,“彼佛剎中”,所有“一切菩薩”。各位記得,到極樂世界沒有聲聞、緣覺,沒有凡夫、二乘,一切都是菩薩,叫做“一切菩薩”。只要到極樂世界,不管你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更不要講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凈土了,你只要到極樂世界,統統叫菩薩,叫阿惟越致菩薩,阿鞞跋致菩薩。這什么意思?叫不退轉菩薩,什么叫不退轉?他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了。這老和尚有講過,在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是仰仗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的功德,是佛力加持。那實報莊嚴土,到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常寂光凈土,究竟佛,他是實證功夫的。
所以在極樂世界的“一切菩薩”,他的禪定、他的智慧、他的神通、他的威德,這些都是我們自性的功德妙用。這個禪定不是普通禪定,這個禪定也不是三界里面的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它不是,因為三界的四禪禪定功夫跟無色界的四空定的功夫,他們是出不了三界的,也不是出三界的阿羅漢的第九次第定,也不是。極樂世界的禪定都是甚深禪定,他們的智慧也都是跟佛無二無別,神通更不用講了,三明六通,威德,“無不圓滿”,就開顯出來了。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諸佛密藏”在講什么?“諸佛密藏”就在講,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諸佛密藏”就是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叫三德秘藏。那為什么叫秘藏呢?因為深不可測,唯證方知。“究竟明了”,你到極樂世界就究竟,到最后能夠究竟成佛,就跟禪宗里面的大徹大悟是一樣的。就“調伏諸根”了,就可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了。那當然“身心柔軟”了,通身放下,他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了,所以他“身心柔軟”了。“深入正慧”,“深入正慧”就是入佛種智。“無復余習”,到極樂世界以后,最后究竟成佛,見思惑也斷了,塵沙惑也斷了,再分破無明,他最后究竟成佛,“無復余習”。阿羅漢還有習氣,辟支佛才斷習氣。
“依佛所行,七覺圣道”,“依佛所行”就是老和尚說的,跟阿彌陀佛同心、同愿、同行、同德,這叫“依佛所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就是“依佛所行”了,他所做的跟阿彌陀佛所做的一模一樣。“七覺圣道”,“七覺圣道”是什么東西呢?“七覺圣道”就是七覺支。七覺支叫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行舍覺支,覺就是智慧,支就是分類,分類不同,有這七種覺悟。又名七菩提分、七覺分、七等覺支。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這個地方講的“七覺圣道”。
“修行五眼”,就是我們剛才講過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因為到極樂世界以后,能夠真俗不二,真就是空諦,俗就是假諦,真俗二諦圓融,真諦跟俗諦圓融,所以叫“照真達俗”,他能夠見到真空,又能夠從空出假,所以能夠真俗二諦圓融。“照真”就是不變,“達俗”就是隨緣,能夠不變隨緣,也能夠隨緣不變。所以“照真達俗”就是從空出假的意思。所以“肉眼簡擇”具足。“覺了法性”,覺了這個法性跟自性,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辯才總持”,“辯才總持”就是辯才無礙,“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他可以開八萬四千法門,廣度眾生,廣設方便。他所說的真理,都跟戒定慧相應,都跟第一義諦相應,就是“深入義味”,就是愿解如來真實義,他都能夠跟般若相應,叫“深入義味”,能夠跟自性相應。然后就可以“度諸有情”,廣度六道眾生,可以為他們“演說正法”,大轉法輪。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就是我們佛門里面講空、無相、無作,他就達到這三個,這個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所以“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就是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遠離顛倒”了。“于所受用,皆無攝取”,根塵接觸,根不入塵,能夠舍識用根,六根對六塵,可以享受那個三昧樂,就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滅樂,但是根不入塵,可以轉識成智,可以怎么樣呢?可以心不隨境轉,境隨心轉,可以做到這個功夫,這叫“于所受用,皆無攝取”。六根對六塵,眼見色,會起貪瞋癡慢疑,會起攀緣取舍,極樂世界的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六根對六塵,眼見色,“于所受用,皆無攝取”,為什么?有甚深禪定的功夫,能夠“照真達俗”,能夠“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凈;慧眼見真;佛眼具足”。
這個是我簡單的,老和尚開示的這一段〈菩薩修持第三十〉,我簡單作這樣的補充。但是這里我在這邊作一個另外一個說明,就是說,這個在黃念祖老居士《注解》里面也有提到,我也跟各位作一個比較清楚的說法,就是說佛在各種經典講的時候,這五眼其實順序有些不一樣。譬如說在《無量壽經》,他就第一個先肉眼,再來是天眼,再來是法眼,再來是慧眼,最后是佛眼,在《無量壽經》中的順序是這樣的。可是到《金剛經》又不一樣了,在《無量壽經》是慧眼在法眼之后,可是在《金剛經》,法眼在慧眼之后,慧眼排第三個。這個是很特別的。
我們看《金剛經》的經文,“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這個“如來有肉眼”什么意思呢?跟各位報告,像凈空法師他已經大徹大悟,他看東西,他有沒有在看東西?他有啊,他是用父母生給他的肉眼在看,但是他心不隨境轉,他見而無見,無見而見,他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圣人有這個功夫啊,他用什么看?這里問你,“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如來當然有天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這《金剛經》就在這邊看得出來,它法眼擺在慧眼之后。“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這個地方我作這樣一個補充,就《金剛經》跟《無量壽經》不同的地方。
所以那天我在跟蓮友分享《無量壽經講記》的時候,就有提到這一段,黃念祖老居士把《無量壽經》跟《金剛經》作會通,他說《無量壽經》里面的第四十一品里面有講到,“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無相智慧,植眾德本”,那黃念祖老居士說,這個“無相智慧,植眾德本”是什么?這個“無相智慧”就等于《金剛經》里面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它兩面是相通的。
那么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探討五眼,煩惱習氣太重,障礙五眼圓明,這是老法師的開示。因為我們在解釋這個“五眼”,我們現在還在解釋這一段里面的這個名相注釋里面的“五眼”,所以針對“五眼”,我們再作進一步的說明。老和尚說,煩惱習氣太重了,就障礙到你的五眼圓明。
第一點,彌陀的光明,無處不照,無時不照。惡道眾生有見到,有見不到的。包括我們人道,比三惡道好得太多了,我們人間有沒有蒙光注照?有,從來沒有中斷。我們肉眼見不到,這就說明佛所放的光光波與我們肉眼能見的光波不相同。我們肉眼能見的光波很有限,比這個光波長的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也看不到。就是說,天人在你前面你看得到嗎?你看不到。你到太平間去助念,你到加護病房去助念,那佛來接引這個亡者離開,去極樂世界了,請問一下你看到嗎?你也看不到。但是有些小孩子很清凈,我們看很多助念的公案里面,佛化家庭往生的菩薩,他的孫子孫女來參加助念,他說,啊,那阿公阿媽在窗戶那邊跟著佛走了。
就像我父親往生的時候,我母親是個喑啞人,父親他是道家的修行者,這個善根福德因緣都非常的缺乏,我在他臨命終,在中陰身的時候,請我的皈依師父傳顗法師去跟他中陰身皈依,所以我父親的法號叫道西,是道字輩的。因為廣欽老和尚他是廣傳道法,所以廣欽老和尚再下來是傳字輩的,再下來是道字輩的。那我是道字輩的,所以我是道升,我父親是道西,我母親也是皈依廣欽老和尚的知客師傳顗法師,我母親叫道福。
當時我父親他往生的時候,我給他做三時系念,我印象很深刻,那時候我拿五萬元臺幣出來,在臺北請法師到我故鄉宜蘭三星,為我父親做一堂三時系念。那一天晚上三時系念做完,我人在臺北,我幺弟住在宜蘭三星老家,我母親在房間睡覺,我父親就跟著阿彌陀佛站在我母親的床鋪前面,我母親在夢中看到。就是我們家供養就是懺云老法師畫的那個西方三圣,非常莊嚴,我父親助念的時候就用那一尊,告別式的時候也是用那一尊,那西方三圣現在目前仍供養在我老家佛堂。
阿彌陀佛就帶我父親來,站在我媽媽的床頭,我父親就跟我母親用手語比,就告訴我母親說,我,這個就是我,在,左邊是阿彌陀佛嘛,就站在阿彌陀佛右邊,他說,在,他那里,叩叩鏘,就是臺語叫叩叩鏘,就是打木魚、敲大磬啊,這個意思。那我母親就在夢中驚醒,驚醒以后,拉著我弟弟到佛堂說,中間這一尊,帶你的父親,我母親稱我爸爸叫老大,老大就是這個嘛,她說,帶老大來看我,是這個意思啊。
那我們凡夫只能在夢中見佛,那白天你見不到,為什么見不到?因為煩惱深重。所以彌陀的光明無處不照,因為當下就是一真法界,因為眾生的迷悟不同,分成四圣六凡,我們是在六凡里面的人道法界,這叫彌陀的光明無處不照,無時不照。為什么?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它是超越時間跟空間的,無處不照就是什么?它超越空間,無時不照,它超越時間,因為時間跟空間都是相對法,得失、利害、美丑、是非、善惡都是相對法,那是娑婆世界。那惡道眾生,有見得到,有見不到的。有見得到的是佛力加持,有見不到,那是業障深重。包括我們人道,我們人道是比三惡道好多了。
譬如說老和尚到我們孝廉講堂第三次開示,老和尚總共來我們孝廉講堂三次開示,第三次開示的時候,大概開示三十幾分鐘,他下座的時候,在我們佛堂,念佛堂禮佛三拜,我們以前一位楊居士用手機把它錄下來,老和尚禮佛的鏡頭錄下來,我們一看,老和尚旁邊跟佛堂全部變紫色光了,蒲團都變紫色的,老和尚禮拜三次,轉身離開的時候,沒有紫色,他就離開,禮佛三拜的時候,佛光注照。我們人間有沒有佛光注照?有,但是我們見不到。但是手機拍下來以后,為我們作證明,有,有佛光注照,有蒙光注照,有啊,從來沒有中斷過。我們肉眼見不到啊。這就說明佛所放的光,光波跟我們肉眼所看的光波是不一樣的。這個世間就是一個念波,你所見到這是一個波段,你的手機信號也是波段,你所見到的波段都是世間的波段,但極樂世界的波你見不到啊,那個光波你見不到。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光波也是有限的,比這個光波更長的你就見不到了,那比這個光波短的你也看不到。
這是第一點,講到五眼圓明,我們見不到、見得到是什么。譬如說,佛有大智慧,帶阿難尊者出去經行,佛陀就看到一群螞蟻走過去,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講,七佛都已經圓寂了,它還是螞蟻身。七尊佛都已經圓寂了,都入大般涅槃了,它還是螞蟻,佛見到了。這就是佛有這個彌陀的光明。
再來,我們看第二點,如果我們各種光波都能見到,這宇宙就變樣子了,不是這個樣子啊。由此類推,我們人眼大多數相同,有少數不一樣。什么少數不一樣?他少數有禪定功能,跟我們不一樣,他見到,我們見不到,他能見到,我們看不到,他能見到。
就像廣欽老和尚,他看得到郭惠珍醫師的大冤家要現前。如果你當時是旁邊的一個居士,在旁邊服務,端茶了、遞毛巾的,請問一下,你看得到嗎?你也看不到啊,你看的只是郭惠珍醫師一個女眾而已,一個居士。但是廣欽老和尚看到大冤家要現前,他看到腫瘤。那時候還沒有發生呢,還沒有長出來呢,也就是說郭惠珍醫師還沒有去做身體健康檢查了,她還不知道她已經生腫瘤了。
所以你現在如果說你有這個神通的話,你什么時候走,就知道什么時候走啊。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他說,我過不了這個年了,老佛爺要叫我回去了。他怎么知道?他的慧眼告訴他的,“慧眼見真”,他的佛眼告訴他的,要不然他怎么知道說,老佛爺要帶他回去了,他過不了這個年了?他往生前一天還在菜園里面種菜、除草,弟子跟他講,不要再做了。他說,明天就不用做了。他怎么知道?他的佛眼告訴他的,他的慧眼告訴他的。
所以像廣欽老和尚、像海賢老和尚,他們就是老和尚這里講的,各種光波他們都能見到。我們的人眼大多數相同,少數不一樣,他們就是那少數的。所以海賢老和尚他有講啊,他說,陰陽隔得像一張紙一樣。弟子再問他很多話,他都不說,他知道,他不能說。他講說,一個人從靈魂修到靈性的時候,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生前就先預告了。果然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他是肉身菩薩。
所以他能見到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看不到,他能見得到。或者說,我們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有人能夠見到,有人見不到的。我們對于不同維次空間在猜測,從數學上推論,有,肯定它存在,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讓我們能見到,讓我們能夠觸到。
所以西方的催眠家只能用催眠去回到過去。算命了凡先生的孔先生,他用《易經》的推算,用數理、用數學上的推算,他可以算得出了凡先生什么時候往生,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往生,命中沒有兒子,他可以推算得出來。但是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見到,他沒有辦法。就是老和尚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它什么個樣子,但不知道怎么去克服,怎么去解決。
那這個地方,我們補充這一段說明,就是天臺智者大師,入甚深禪定,親見靈山一會。
佛的神通力量是能夠做到這樣。當世人見佛涅槃的時候,其實佛還是一樣,他是依舊的永遠住在印度的靈鷲山,以及其他的處所。就佛在一真法界,你看的是靈鷲山,佛是在一真法界,靈鷲山里面的一真法界。當此娑婆世界于劫盡之時、大火焚燒之際,佛所住的凈土,還是那般的安樂穩定。天神充滿、園林宮殿、寶樹花果遍于處處,還有天鼓天樂,天女散下曼陀羅花,落在佛及大眾之間。佛土永不毀,眾生所見的世界已經燒盡了。
“于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余諸住處。”佛于未來無數劫中,還是常住常寂光凈土,常住靈鷲山上,以及其余住處。后來形成了日本日蓮上人提倡靈山凈土信仰。地理上的靈山,是在中印度王舍城外的一個山坡上,到劫盡之時,是會被大火焚燒盡的;我們自性中的靈山,是佛的報身所住,報身可遍一切處,所以說不僅常住靈山,也常住其余諸處,那是永遠不毀滅的。
原則上,報身的佛僅對二乘圣者以及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說法,因此靈山凈土非凡人和凡夫可見。所以為什么實報莊嚴土要什么?大乘菩薩才可以見得到,要法身大士才可以見得到。那中國隋代的天臺智者大師在光州大蘇山,入法華三昧觀二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品〉,入甚深禪定,參加靈山一會。智者大師人家稱他叫東方小釋迦,他人在光州大蘇山,他進入法華三昧里面了,二七日,誦《法華經》,誦到〈藥王品〉的時候,豁然頓脫,進去了。就像你如果你有本事,你誦《無量壽經》,誦到<第六品>的時候,你進入那個禪定世界了,到極樂世界去神游了,一樣道理啊,這問題是我們做不到啊。智者大師做到了,他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然入定,乃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是千古傳唱,從隋到現在已經是一千多年了,真是千古傳唱,人家智者大師是由定境而進入悟門。
所以這個地方我用這個,以智者大師入靈山一會,來補充說明剛才這個第二段老和尚說的,如果我們的各種光波都能見到,那時宇宙就變樣子了,就人在娑婆,心在極樂了,極樂勝境你就看到了。
再來,第三,這都是科學家的命題,他們在研究。現在我們用儀器能夠探測到紫外線,能夠探測到X光,有一些光波我們能夠探測到,不假以儀器我們見不到。真的他們沒有離開我們,這就是說明高維次的眾生他們能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們。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可以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為什么?他們是高維次的眾生,他們高維次的覺有情眾生,他可以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們。所以有一些光波,我們用儀器可以探測到,但是不假儀器,我們就見不到了。我們稱他們叫神仙或神圣,他們的確比我們高。自古以來就相信,現代科學家給我們作證明,確實有這回事情,緣很重要。
第四,我們在理論上稍稍能體會到一些,還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了,障礙到我們的眼了。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像如來一樣,具足天眼、慧眼,五眼圓明,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圓明,像佛一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人人都有的,不是只有佛有。但是,佛這些眼都開了,我們現在只有肉眼開,天眼不開,法眼也不開,慧眼也不開,佛眼也不開,不是沒有,有,但沒有開,全部都關著,而且關了好幾百劫了,都一直被,個個都被關著。如果要開了,跟佛同樣的知見,你在這個世間,你就過了三昧的生活了,三昧叫正受,你就真正享受了,沒有苦樂憂喜舍了,你一樣活在臺北,他們緊張得不得了,你根本不緊張,天氣熱得不得了,你根本不熱,不一樣。為什么?你五眼圓明了,開了。
像廣欽老和尚,他外號叫水果師,他吃水果的,他一直都吃水果,沒事,你吃水果,吃兩天你就受不了了,叫你天天吃水果,你試看看,你絕對受不了的,廣欽老和尚沒問題,為什么?他入甚深禪定了,所以他外號叫水果師。連老虎都聽他的,叫降虎和尚,老虎幫他在山洞門口把關,你碰老虎就被咬死了,他碰到老虎,老虎變他的護法,不一樣啊。這個公案我講過了,我師公,伏虎和尚啊。你看它極樂世界多殊勝。
第五,我們對于經上講的五眼圓明,我們不懷疑。鬼神是報得的,祂們一住這一道,祂就得到了,像我們肉眼是報得的,到這個世界來投胎,睜開眼睛就看到了。所以你只要到這個世間來,離開娘胎的時候,母親的胎的時候,你就看到這個世界了,見到了,你這肉眼也是報得的。那同樣是,盲眼,他見不到啊,他為什么?他業障啊,他見不到了,他見不到啊,他一樣有眼睛,但是他見不到了,他也是報得,果報感得的。我們有天眼,天眼睜不開,有障礙,需要修證、修定。定功越深,這五眼都可以打開。
所以有些人他不行這個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破我執,破法執,再破根本無明,就恢復這個五眼圓明了,就恢復六通了,他是用那種外道的邪法去開天眼。曾經不是我講過一個笑話嗎,有一個人想要去學這個神通,叫人家給他開天眼,他可以看到了,結果麻煩了,晚上上凈房、上廁所,什么都看到,他嚇死了。后來跟那個幫他開眼的,那個會懂這個法術的師父,跟他講說,誒,師父師父,你幫我關起來好不好?他說,不行,我只負責開,不會關。他不會關,沒辦法,那個叫走火入魔。所以我們相信,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五眼就具足了、就恢復了。
第六,三途眾生,因為見佛光就能減少痛苦。你看,三惡道的眾生,只要佛注照,見到佛光,他就能夠減少痛苦。
像我們臺灣有一位很喜歡放生的法師,海濤法師,他很喜歡放生,他專門講這個放生的善法給他的皈依弟子,那他常常也去搶救這些要被宰殺的牛、羊、雞、鴨等等這些,那么他曾經就放生過很多頭的這種要被宰殺的這個乳牛,在這個護生園區。那有一次海濤法師他就去巡視這個護生園區,那其中就有一只乳牛非常有靈性,它是被放生的,也就說被海濤法師搶救過來的,沒有被宰殺的牛,它非常有靈性,它看到海濤法師過來,它,這個乳牛的前面兩腿就跪下去了,它感恩,它知道是你救了我,救了我這個生命。這是什么?三途眾生因為見佛光,就能減少痛苦。所以為什么動物的話,譬如說貓、狗、牛、羊,如果往生的時候,你給它助念,連老鼠都可以啊,因為佛光就能減少痛苦。
我講個笑話給各位聽,我住在我們講堂的三樓。我們講堂其實很簡單,可以講說很破舊了,我們才一萬元臺幣租的,人民幣才二千元,我已經九年了,甘之如飴,也做了很多事,現在也有成立一個孝廉文化網路電視臺。一萬元就可以成就孝廉講堂,就可以辦了五屆的萬人念佛,你想都想不到啊,我沒有道場啊。曾經有法師到我們孝廉講堂來,說,黃警官,你講堂裝潢得很莊嚴、很殊勝,這是你們買的嗎?我說不是,租的,一個月才一萬元臺幣。他說,你們為什么不買呢?我說沒有錢,怎么買?
我這個地方是舊社區,可以講說非常老舊的社區,在新北市汐止,就是非常破舊、非常老舊的社區,所以老鼠特別多,他們講說這個地方叫老鼠窩,說我們這個區域叫老鼠窩。那我們樓上,因為去年冬天在那個倉庫里面,有一只大老鼠死掉了,它大概是天氣太冷,它就躲到那個棉被里面,死在里面,凍死了。但是我聞到異味,我的寮房就在倉庫的旁邊。但是我平常在里面用功,我是聞不到的,但是我只要一走出來,就聞到了。
那我就跟我們一個志工,叫建忠菩薩,請他來,他非常的認真,而且任勞任怨,苦干實干,老實聽話的。幫我剪頭發的、理頭發的春美師姐,就是我們認養百蕙小朋友的奶奶,她是靠理頭發來維持一家的生計,那她修得很好。那天正好來跟我理頭發,我就請這個建忠菩薩過來,我說奇怪,我覺得那個倉庫里面真的有死老鼠的味道,可是找不到啊,怎么找都找不到,但是有味道,非常的臭。結果,我一直找不到,他們找,第一次找不到,又找第二次,又找不到。我就下來跟地藏菩薩祈禱,說這次一定要讓我找到。那我就當著那倉庫里面的空間,我就為它說法,我說,老鼠菩薩,老鼠菩薩,我希望你讓我發現你的遺體,讓我幫你埋葬,幫你念佛,我也答應我們的三時系念跟法會,幫你立大牌,但是請你出來,讓我發現。我再跟地藏菩薩祈禱。
說來很不可思議,我祈禱完以后上去,我就指著那個那一堆棉被里面的其中一包,建忠菩薩已經尋過兩次,他都沒有發現,我說,建忠,在里面,把它拿出來。后來我請春美師姐說,你已經找過了,是不是在中間?那有好幾袋嘛,我說,是不是中間一袋?在最里面那一袋?春美菩薩說,是,是,老師,最里面那一袋有問題。我就叫建忠把它提出來,建忠在我前面打開,他看到了,都長蛆了,老鼠已經長蛆了。最后我叫建忠說,連棉被都一起回收,那把這個老鼠菩薩拿去埋葬,后來把它立大牌超度。
就是什么?三途眾生因為見佛光而能減少痛苦,命終的時候往生。往生條件要記住,信愿持名。在臨終的時候,這往生的條件要是具足了,他在惡道里懺悔業障,在惡道里頭,對于在人間這一生做的事情,善惡他都知道了,所以有許多真正懺悔,臨終時有提醒他,信愿持名,他是真正能把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真能往生。
就是什么?我那天在讀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里面,我看到一句祖師大德的開示,我覺得非常的好,他說始惡終善,寧可以前做壞事,以前做很多壞事,最后臨終的時候懺悔,始惡終善,這個人一定往生的。你跟他開導,加強他的信愿持名,始惡終善,最后一定可以往生。你不能始善,始善終惡,那就完了,障礙你往生。這個是始惡終善,就這里講的,里面講的,意思是一樣。惡道里面懺悔業障,在惡道里面,他前面是作惡,但是后面行善了,他懺悔業障了,他在惡道里頭,對于他過去生,過去他所造的這些罪業,他懺悔了,他對他人間這一生所做的事情,善惡他都知道了,他懺悔了,他知道哪些事做錯了,而且他真正懺悔了,加上臨終有人提醒他,你要信愿持名,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真正能做到萬緣放下了,一心念佛,真能往生。
就像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師姐是聽老法師講經的,也是個佛弟子,念佛非常虔誠。但是她的師兄沒有學佛,她的師兄喜歡賭博,把家產都賭光了,然后也把她的私房錢全部都賭掉了。所以這位師姐她內心也充滿著怨,抱怨跟埋怨,雖然她也在照顧她師兄,可是她卻心里非常不甘愿,她的私房錢全部被賭光了,她雖然在那邊念佛、讀經,但是她的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末那執著,她還是非常的抱怨她先生。她先生也知道她的念波是充滿了怨氣。她先生是得喉癌,喉嚨這邊長癌癥,就怎么也死不了,他業障還沒消。這對夫妻就在那邊互相賭氣。最后,還好這個師姐有皈依三寶,有信佛學佛,所以有人請道證法師來開示。她的賭博師兄始終不能夠往生,不能舍報。
有一個有因緣,人家請道證法師來跟他開導。道證法師來以后,了解這整個情形以后,首先她用懺公的大悲水,先撫慰這位曾經誤入歧途的賭博的這位菩薩,把一家的家產全部都賭光了,最后得了一個喉癌,還斷不了氣,喉癌又很痛苦,用懺公的大悲水給他撫慰。最后,道證法師就帶他念佛。把他的雙手就抬起來,跟他開示,也為他說善法,然后告訴他說,這位菩薩,你過去這一雙手曾經做過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她不好意思跟他講賭博了,她說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現在我們可不可以把這一雙手改成到極樂世界,來接引眾生往生極樂呢?變成菩薩的手,好不好?你把這一雙手轉成菩薩的手,去接引苦難眾生往生凈土,好不好?那位賭博師兄當下聽完以后,兩行眼淚,就懺悔的眼淚就掉下來,他知道她講什么。為什么?他在惡道里面,他懺悔業障,他知道他這一生做的事情,善惡他都知道了,他生起懺悔心出來。道證法師代表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大慈大悲,感召了這位惡道眾生懺悔業障,流下了兩行眼淚。
最后道證法師牽著他的手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十分鐘以后,道證法師先離開,到隔壁房去關懷其他病人,就交給他師姐繼續念佛。念了三十分鐘以后,那位曾經罪業深重的這位賭博眾生舍報了,離開人間了,蒙佛接引了。他師姐非常訝異的跑到隔壁,師父師父,啊,我師兄往生了,怎么這么快?道證法師也善解人意,你不是很希望他趕快走嗎?他不是舍報?佛力不可思議,圣力不可思議呀,你不是很希望他趕快走嗎?解脫了,他們兩個夫妻的業障也解脫了。靠什么解脫?靠南無阿彌陀佛,萬病總持。他最后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真能往生。
第七,“故知彌陀愿力,威光攝受之力,俱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愿力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放光攝受眾生,這個威力也不可思議。
以上是我們提到五眼圓明,我們特地把老法師這一段的開示,就是我們眾生煩惱習氣太重,障礙了我們的五眼圓明,只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能夠恢復這五眼三明六通了,五眼六通。
再來,我們看名相注釋的“六通”,三乘圣者所得的神通,有六種,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也,也稱六神通。《法華經》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成了家的人,不會輕易去借別人的銀錢,因為擔心今后償還時利息太高。有智慧的人,不會去做損害別人性命的事情,因為擔心今后別人討命要償還啊。所以大修行人,一定要超出三界,獲得五眼六通,全部知道過去、未來、世出世間一切事情才罷休。
這一段,你看它一段短短的一個按語,太重要了,太重要了,我們修行的一生就是為了這句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諸佛菩薩以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就在講這件事情,“所以大修行人,必欲超出三界,報得五眼六通,盡知過去未來,世出世間之事而后已也”。就像這個公案,這個丈夫殺他的已經墮落為羊的前妻,他都認不出來,他不知道,親手把它宰殺掉,它還是你的妻子呢,為什么?因為他沒有五眼六通,他沒有恢復慈悲心。他要知道說,那一只羊是他太太來轉世的,他殺不下去了,他一定把它放生的,而且會痛哭流涕,替它懺悔業障。梁武帝有福報,他那個皇后郗夫人郗氏生前非常嫉妒,死后墮蟒蛇身,還好她有福報,來示現給梁武帝知道,梁武帝請寶志公禪師為她作了一部《梁皇寶懺》,梁武帝親自為她懺悔,最后超生到忉利天。那是她有福報,才能夠超出。她也沒離開三界,超出到欲界而已啊。
所以這個地方,這一段是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就跟各位好好的分享這一段,“所以大修行人,必欲超出三界,報得五眼六通,盡知過去未來,世出世間之事而后已也”。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求的嗎?我們不是夢寐以求都這樣嗎?我們學佛干什么?我們學佛就想要這樣啊。可是李炳南老師說的,一萬個人只有一二個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其他統統沒有,繼續輪回。今天這個部分,我就分五大段來跟各位分享,怎么超出三界,必須了生死。老法師開示,了生死三個字。這句話就幫你解決前面的問題,“超出三界”也是了生死,“報得五眼六通”也是了生死,“盡知過去未來、世出世間之事”,也是了生死才做得到。所以我們先把這個大根大本先調出來,就是了生死,給你講真話,不講客套,也不講俗套的話。
老法師開示的了生死。
第一點,普賢菩薩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明眼人看到的是光陰一天比一天減少。就像我們一樣,現在過年又快到了,今年又過去了,年紀小的、年紀輕的無所謂,我們年紀大的都已經有警覺,有這種時間的壓迫感,一天一天的過去,“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也就是說,換言之,就是更接近死亡了。我們的道業,有沒有隨著時間在進步呢?唯有真實修持,才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如果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一生就是空過,你這一生結束,再來一次,還是在玩,還是搞六道輪回。縱然念佛修福,也是佛所說的三世怨。你沒有出三界,你這一世修的善事福報,到下一世當富貴人家,當富翁,享福,造業,第三世到惡道去,三世怨。
第二,三世怨不是好事情,這一生念佛修福,到來生一享福,人也糊涂了。你當皇帝,都迷糊了,都造地獄業了,老和尚說,統統到地獄去了。你修了幾世的福,像乾隆皇帝,做了六十四年,六十年的皇帝加四年太上皇,總共六十四年,老和尚說他要修十世,他要修十世,一世如果八十歲的話,十世要八百年,才有當六十年的皇帝,乾隆皇帝,加四年太上皇,值得嗎?不值得。所以你說,現在叫我再回去當署長,要不要當?我不干。你說現在請我去當部長,我不做,部長你去做,我還是走我修行這條路,為什么?不用走回頭路嘛。這就是老和尚說的三世怨。
人來生,你前世、前一生念佛修福,到來生一享福,人也糊涂了,糊涂就會再造罪業,再受苦報。大富貴的人家,都在前生曾經在佛門里面修,念佛修福,而不能夠了生死的人,在這一生當中,有權有勢,胡作妄為,造作的罪業比一般人要重得多。所以我們眼光要看遠一點,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是要以了生死為目標的。這句話很重要,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是以要了生死為目標的。有哪幾個人有這樣做的?一萬個找不到一個,一百萬都找不到一個,一千萬也找不到一個。
第三,在大乘法里面,想要了生死,我們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念佛求生凈土。若要真正做到,就要記住普賢菩薩的話,學菩薩道,修菩薩行。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里面,善財童子每遇善知識,都請教這兩個問題。所謂菩薩道就是存心,我們在講席里面常說的,“心、愿、解、行要同佛”。心跟阿彌陀佛同心,跟阿彌陀佛同愿,跟阿彌陀佛同解,跟阿彌陀佛同行,要跟佛一樣。心、愿就是菩薩道,解、行就是菩薩行。哎呀,老和尚這段開示,開示得太好了,心、愿就是你要發心立愿,菩薩道,你要去真干、去做、去落實,解、行是菩薩行,心、愿、解、行。
第四,學佛,就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我現在是學什么?我是學菩薩,我就學周安士菩薩,怎么把《安士全書》講出來,其實我也是,我也沒有開悟,但是我敢發大心、立大愿。所以學佛就是要跟佛一模一樣,學得跟佛一模一樣,縱使不能夠學到一模一樣,也要相差不遠,這才叫學佛。
世間有一些人,他是搞佛學,而不是學佛,剛好是倒過來。什么叫佛學?有解無行。我們以前有討論過,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有解無行,就把佛法當成世間一種學問來研究,而不能照做,他沒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愿,那就是佛學。就像大學教授,像佛教大學里面的佛學研究所的教授。我以前我在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我就遇到英國回來的佛學教授,年紀輕輕的,我跟他講心性,老師馬上翻臉,我就不敢再講了。為什么?老師他會打分數,我就不敢再講了,因為我講到修行層次,我就不敢發表了,老師生氣了。老師最好教你趕快就造學術報告,你引用哪一個經典,講了一大堆,可是一條都做不到。這就是講了,你沒有那個愿,沒有那個心,那就變成佛學。
有心、有愿,他明白多少就會做多少,這很重要,這才是學佛的人。所以學佛可以了生死,佛學不能了生死,這是要辨別清楚的。所以老和尚為什么說要一門深入?就是這個道理,要長時熏修,才能成就。因為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了生死。你什么經都學,什么經都通,樣樣通,樣樣松,沒有一條能夠專精的。
第五,佛的經教是融通的,是圓融、通達無礙的,所以一經能通一切經。不但經教是融通的,世出世間法也是融通的,因為都是從自己真心本性里面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同一個根源,沒有不通的道理。為什么會不通?不通就是因為你有障礙,你有執著,你有煩惱習氣,你有無明,障礙就是迷惑、顛倒、分別、執著,只要能夠去掉這些障礙,世出世間法都是圓融而通達無礙的。
第六,觀世音菩薩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得大自在。他怎么明白?由觀照而明白。什么叫觀照?是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觀世音菩薩是用耳根圓通的,大勢至菩薩是用念佛圓通,他們在二十五圓通里面分別表法耳根圓通跟念佛圓通。而一切都清楚明白,就是六根對六塵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而一切都清楚明白,這叫觀照。要是帶著一點意思在里面,那就不叫觀照了,要是帶著一點意思在里面,就不叫觀照了。
第七,“觀照”其實就是自性凈,就是自性的見聞覺知,所以能夠見到真性。凡夫迷失了自性,用的是情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個心所,這叫“情見”,也就是說一般所講的“帶著感情”。什么叫感情?就是分別、執著、妄想,帶著這些東西的見聞覺知,是凡夫見解。由此可知,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就是佛菩薩的見解,佛菩薩的見解叫做觀照,叫做照見。佛菩薩的見解叫觀照,什么叫觀照?譬如說在六即佛里面,名字即佛、理即佛,觀行即佛就是觀照,在天臺里面的觀行即佛跟相似即佛,它這兩個是屬于觀照的層次。圓教初住位的菩薩,破根本無明,叫分證即佛。分證即佛跟究竟即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了,那就照見了。因此用凡夫的見解來修行,是決定不能超越六道的。
第八,凡夫很難離開情見,如果用情見去修學,一切法門都不得成就,只有修學凈土可以。但我們要知道,修凈土是用念佛的功夫能把情見伏住,就是伏惑,才能往生;伏不住,還是不能往生。也就是說雖然煩惱沒斷,只是暫時伏住,若能在往生那一剎那,煩惱不起現行,那就成功了。如果在那時候煩惱起來,你就去不成了。其實,念佛也是觀照,會用功的人跟禪家的修學沒有什么兩樣,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里面所講的“都攝六根”,能都攝六根,就是跟參禪一模一樣。如果我們只做到“凈念相繼”,而不懂如何都攝六根,那跟參禪還是不一樣的。
那么剛才講說,凡夫都是用情見,沒有離開情見。那我們就來討論,如何離開情見,用念佛法門呢?為什么要念佛法門?這個第二部分我們就來探討,念佛三昧,三昧之王,成佛捷徑。
第九,凈空老法師開示,唯有系心念佛法門,是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就是成佛,雖然在同居土里面沒有成佛,方便土里面也沒有成佛。為什么?我剛才有講過,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他是功夫成片才是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亂是方便有余土,他還有能所,這兩土是仰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佛力加持。但是實報莊嚴土就不一樣了,他是破根本無明,分證法身了,他是見法身了,那是成佛。所以老和尚為什么說凡圣同居土里面沒有成佛,方便有余土里面沒有成佛,為什么?他還在蓮花苞胎里面,還沒有花開見佛。但是最后還是肯定一生成佛,他無量壽,壽命長,肯定成就。而且果然是善根福德因緣深厚,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改變法門,也不想修別的,就這一句名號念到底,他成佛快,什么原因?他得念佛三昧。
第十,佛在大乘教里面講得很多,“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老和尚說,各位有沒有記得這句話呢?三昧是禪定,念佛三昧是三昧中之王。也就是說,你靠念佛功夫進入甚深禪定了。你如果能夠念佛念到根不入塵,你就得禪定的了,你這個念佛功夫就有禪定功夫了。所以說無比殊勝。得定了,定一定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發慧,三昧之王他開的智慧肯定是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智慧一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不就全通達了嗎?諸佛如來的道力、神通,萬德萬能,不就同時具足了嗎?這是真正成佛的捷徑。這個法門到哪里去找呢?
以上這個第二段,我是特別說,我們怎么了生死?老和尚開示,用念佛三昧,用念佛法門。
那我們現在就來引用禪宗的兩件公案,也非常有趣。
我們就來分享這個禪宗公案。佛法中有很多開悟的公案,因為佛法到最后是什么?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最后還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要有悟處,要能夠大徹大悟。那么這個公案里面,唐朝有一位藥山禪師,這個公案我們講過,但是我覺得很有趣,我就再來分享,跟這里有關,跟了生死有關。
唐朝有一位藥山禪師,他開悟以后,道風遠播。刺史李翱就向藥山禪師問“道”了,我們三皈依不是講嗎,“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李刺史就問藥山禪師,什么是“道”?刺史就有點像現在的市長。李刺史本身也喜歡佛法,所以他跑來問“道”。如果不明白“道”是什么,甚至根本不相信“道”,要從何問起呢?
《老子》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為什么?“上士聞道”,就上根利智的,他知道“道”是什么,“道”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覺性,他覺悟以后,悟后起修,精進用功,叫“勤而行之”。那不上不下的,就是“中士”,就是中間這一塊啊,他聽到“道”,好像相信,又好像不相信。你說他順境的時候,他相信,不順,逆境的時候,他就不相信了;沒病苦的時候,他相信佛,有病苦的時候,他什么都不相信。這就是“若存若亡”,這“中士”啊。那販夫走卒呢?“下士”的是根器很差的呢,這些平常百姓了,攀緣五欲六塵這些眾生,“下士聞道,大笑之”,因為他不懂,他說,為什么你要念佛?你為什么要吃素?他不知道,“大笑之”啊,他覺得你們很愚癡啊。有些人認為,沒有飯吃,談什么都沒有用。因為一般人都不知道“道”的可貴,“道”可以救你,錢不能救你,“道”可以幫你解決煩惱,錢斷不了煩惱,所以不知道珍惜“道”。你知道“道”,你就知道因果啊,你就不用再受苦受難了。
當時李刺史就對藥山禪師的道行很向往,所以親自去參訪藥山禪師。李刺史來到道場,看到禪師的侍者說,我來參訪藥山禪師,請趕快通報。他大官的習氣就來了。侍者知道是刺史大人駕到了,就覺得很光榮啊,就趕快跑去報告師父。這個李刺史就跟在侍者后面,侍者沒有發現。侍者見到藥山禪師了,因為他師父在用功啊,師父,外面有位李刺史想要來見你。藥山禪師正在看經,聽到了連頭都沒有抬,也沒有回頭看,只有點點頭說,喔,好,只是這樣而已啊。這叫什么?證得大道的人,他是安樂行,他管你達官顯貴,他一律平等啊。
那么李刺史跟在侍者后面聽到了,他看看藥山禪師的反應,心想,居然把我李刺史當做一般普通人看待,動也不動,只是點點頭,應一聲而已,真是太傲慢了。李刺史就很氣憤了,就說了,“見面不如聞名”。我聽到你的名聲,道行很高,我特地來跟你求道,怎么知道你這和尚,你怎么這么傲慢呢?就“見面不如聞名”,他平常聽到禪師大名鼎鼎、道風遠播,以為看到的是一位道氣凜然的高僧,沒想到禪師坐在原地不動,老氣橫秋。
李刺史說完“見面不如聞名”以后,禪師就很平和的回答,心平氣和回答說,刺史大人,你怎么“貴耳賤目”呢?你聽到我的名聲很高貴,怎么看到我是這么賤目嗎?你怎么“貴耳賤目”呢?古代禪師出口成章,那文言底子都非常的好。耳是耳聞,耳朵聞到,耳朵聽到藥山禪師是有道高僧,所以覺得耳朵所聽到都很珍貴;今天見到以后,卻“見面不如聞名”,反而看輕了自己的眼睛,這是“賤目”。
李刺史聽到藥山禪師這句話,好像有所契悟,立刻檢討反省以后,跟師父認錯了,原來是自己太傲慢了,人家說的有道理,沒用禮節來對待自己啊。禪師對于像他這種地位的人來訪,也是平等一如,如如不動,其實真是一位有道的和尚。李刺史覺得很慚愧,就謙虛的恭敬的請教禪師說,道在哪兒?什么才是道呢?
禪師用手指頭指上指下,指上指下,是這樣,道,這就是道,懂了嗎?還問他說,懂了嗎?刺史說,我還是不明白道在哪里。上面還是下面,他看不懂。在哪里?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手能抓,這就是道啊。禪師沒有辦法,因為他看不懂嘛,禪師看到桌前有一個裝了水的凈水瓶,就回答說,“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那當然天上就有云,“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刺史一聽到就開悟了,就有悟處了,隨即向禪師頂禮,然后就作了一首偈來形容禪師。他也是有善根的,雖然他有一點官僚習氣,但是我覺得他還是有善根。他悟了以后,他就,當場就講了一首偈語說,形容禪師了,“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他看到禪師說,你已經修到像白鶴仙翁一樣,“鶴形”就是什么?就長壽翁啊,你都修得這么清凈了,“練得身形似鶴形”。你看那個白鶴在飛的時候,飛翔的時候,是不是很,就是非常的莊嚴、非常的美妙啊,“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道場都是很多松樹,亭亭玉立,那個松就代表了他的高風亮節,“千株松下兩函經”,就是他在讀經嘛,所有的這些經藏道理都在這個藥山禪師的這一念心中證得,所以叫“千株松下兩函經”,經典講的道理全部你都證得了。“我來問道無余說”,我跟你問說,什么是道?你什么都沒說,就比上比下,也沒有說什么一大堆理論,就是比上比下。那后來他看不懂,就說,“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水在瓶”,代表他悟了這個道了。
這個道理很簡單,相信各位也都有明白。以前有一位法師開悟了,方丈就問這位法師說,聽說你開悟了,你悟什么了?這位法師說,師父,我悟到尼姑是女人做的,我是悟到這個道理。尼姑當然是,這個不能講尼姑,我們要講比丘尼,這個是,禪宗有時候是比較詼諧了,他們在講公案的時候就比較,因為隨俗說法。但世間人都講尼姑,我們不能講,我們要講比丘尼。師父,我悟到比丘尼是女人做的,我就悟到這個道理。這什么意思呢?這還要悟嗎?難道你不知道比丘尼,你不知太太是女人嗎?妻子是女人嗎?比丘尼本來就是女眾啊。這個意思是說,我們的本心本來如是,不假絲毫造作。藥山禪師所指的道理也是一樣,“云在青天水在瓶”。你證了道以后,你還是一樣的吃飯,一樣的穿衣,一樣的工作,但是心境完全不一樣,你是解脫自在。以前沒有證道的時候,你工作不甘愿,生活,食不下咽,煩惱一大堆,就是這個意思。
“云在青天水在瓶”,云當然是在天空,水是裝在瓶子里面,本來就如是。這就是指諸位聽法這一念心不假絲毫造作,一切現成,本自具足。我們念佛是怎么樣?念到這一心三觀,剛才講過,阿就是空觀,彌就是假觀、假有,陀就是中觀,那就一心三觀就是,你就是佛了,后面第四個字就是佛了,就阿彌陀佛就恢復了,你就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大機大用了。一切現成,本自具足,這就是念佛成佛,這就是道。
所以說破了,一文不值;雖然一文不值,但迷失了這念心,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了,雖然是一文不值,但是迷失這念心,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了。所以古人開悟以后,說了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是這一念心。所以你把這念心,本來是追求名聞利養的心,貪愛五欲六塵的心,你轉回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心本來是佛,法爾如是,一切現成,不假絲毫造作。若是想個求道的心,道就不現前了,想見佛,佛也早就不在了,因為你一個起心動念,就不是當下這一念心了。以佛來求佛,以道求道,以佛求佛,以道求道,騎牛找牛,你騎在牛背上怎么找得到牛呢?牛就在你當下,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指這一念心本自具足,法爾如是。雖然悟了,根機好的,再向上一層的往下問;如果根機不好的,自以為已經開悟了,就不再繼續用功,乃至于認為師父講的我都知道了,覺得佛法太簡單了,那就再也不想聽了。所以有人講說老和尚,老和尚再講還是重復,我看他講了好幾遍,我聽了很多遍,他都重復啊。可是我從來都沒有覺得重復,我都百聽不厭啊,用心不同,我都可以從老和尚的法語里面去挖到寶。也有這蓮友跟我反應,他說,老和尚,我不想再聽了,他都是一直重復,我都聽過了。你都聽過,你都妄心在聽啊。老和尚的法,你好好去給它聽,遍遍不同,他每一個地方,講的地方,境界都提升。佛法雖然簡單,如果沒有下一番苦功,也領受不了當中的利益。
這是剛才第一個,我們講了生死,第二個,講念佛三昧,第三個,我們講禪宗公案,因為禪凈是不二的,道在哪里?念佛是誰?念佛就是你自己,你就是阿彌陀佛。
第二個公案,也是很有趣的。以前有一位禪師參學了幾十年,還是沒有悟道,于是心灰意冷,心想,道實在是太難悟了,幾十年來到處參訪,至今仍然是悟不到,不修道了。修道不成,一切都不要了。就像念佛,念了很久了,一直還是沒有,伏不住煩惱,不想念佛了。一切都不要了,決定回家休息算了。真正是通身放下,通身放下。這個放下之后,他是什么?放下念佛、放下修道。
回家途中經過大庾嶺,廣東大庾嶺,山嶺上種的是梅樹,這位禪師就翻山越嶺很累了,就在梅樹下休息,聞到梅花開花的香味,忽然就開悟了。誒,你看,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無情也會為你說法,為什么?因為他已經萬緣放下了,心里沒有任何事,沒有任何掛礙,就悟到這本來就有了不假造作的這念心。禪師說了一首四句偈,“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到枝頭已十分!”
這里的“春”是指道,禪師天天在找道,始終見不到道。騎牛找牛,不可能找到。一山又一山的參訪,草鞋都走破了好幾雙了,“芒鞋踏破嶺頭云”,形容參學的辛苦,山頂、山谷,上山、下山,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嶺,仍找不到道,感覺心灰意冷。“歸來偶把梅花嗅”,現在不修道了,道也不要了,回家去做個吃飯、穿衣的人。歸途中,偶然在梅樹下聞到梅花的香味,悟到原來道就是自己這一念心,這念心一切現成,本來具足,所以“春到枝頭已十分”。
大眾,這念心本來就是,本來就是,但還需要經過一番保養圣胎,你開悟以后,還是要保養圣胎。你這一念心要存在,站得住,站得長,無論動境、靜境、順境、逆境都存在;白天存在,晚上也存在;一個月、兩個月,乃至一年、兩年都存在;進一步,無病的時候它存在,有病的時候它也存在,這叫保養成功了。存在什么?保養、保護這一念道。你生病的時候,也要真有道,這一念道心,你生病的時候要保護這念道心,你不生病的時候也要護念這念道心,不是說你健康的時候才在護這念道心,你生病的時候就把這念道心就放棄了,這樣才算保養成功。沒死的時候,這念道心存在,臨死的時候也存在,這就沒有生死了,你就見到阿彌陀佛了。
道,貴在悟,悟后還要修;修就要保養圣胎,如何保養?《華嚴經》上講的,“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靜菩提果。”所以,“心即是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雖然“心即是佛,心即是道”,重要是要保養這一念心。一般人聽了“心即是佛”,不但不去保養這一念心,還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說這些嚴重的話,那就造惡了,就造惡業了。
所以佛教中有一位梁朝的傅大士,“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各位,你現在在說法,你現在在聽法,你現在在說話、在講話,那就是你的佛性啊。你每天抱著它睡覺,早上它跟著你起床,你上班,它跟著你上班,你休息,它跟著你休息,你說話,它也在,你不說話,它也在,“語默同居止”。想要知道佛在哪里,這音聲是從哪里發出來,從你的見聞覺知發出來的。不了解的人說,奇怪,佛怎么跟我一起睡覺、起床?他不知道佛就是這念覺性,覺性迷糊了,晚上做惡夢;白天行善,晚上就做好夢;如果你心住在阿彌陀佛上,就是無夢。什么是實相?實相是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實實在在的心境。
所以我們剛才講藥山禪師說,“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刺史一聽就悟到這一念心了。悟了以后心里想,悟了以后還有什么事呢?于是就去問禪師了,師父,悟了以后,還有什么要修行的事嗎?藥山禪師回答得很妙,“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個是禪宗用語,非常的棒,“高高山頂立”,你在高位也是保持這一念心,你退休也是保持這一念心,你回家也是保持這一念心。“深深海底行”,你順境的時候也是保持這一念心,逆境也是要保持這一念心。
禪師回答說,“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舍不得,便為滲漏。”“閨閣”是什么東西呢?“閨閣”就是,悟以后,要對治妄想,最嚴重的妄想是什么?閨中之物。藥山禪師說得很客氣了,很文雅,“閨”就是女孩子的臥房,指男女之事,對男女欲愛之事要看破、放下了。禪宗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我們就是這一點放不下,情執,男女欲愛之事,禪宗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生死是由男女欲愛、色愛所產生的,欲愛、色愛是生死的根本,所謂“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除去男女欲愛、色愛是最重要的。
儒家說,“食、色,性也。”每個人心中當中所本具的。一般人認為是,既然是本具的,那是理所當然。佛法上講“本具”,是指這些都是本具的無明跟煩惱,所以要轉識成智,才能了生脫死。
我今天特別用禪宗,老和尚開示的念佛三昧,再來講禪宗的怎么開悟,怎么成就佛道,來做一個對比。
最后結論,一點點時間,時間不夠,我們就簡單把它講出來,如何修念佛三昧呢?最后就是要如何來修念佛三昧?怎么修三昧呢?老法師在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在澳洲圖文巴凈宗學院開示,〈五年后作真菩薩〉開示。
我們知道我們的業障重,我們采取馬祖、百丈大師的教誨,十六個小時,八個小時學教,八個小時念佛。老和尚說,我們凈宗修行的方法就是執持名號,一天八個小時。八個小時分配:早晨三個小時,晚上三個小時,中午兩個小時。中午就是吃過午飯以后經行,在念佛堂經行,繞佛經行兩個小時。
八個小時學教怎么學法?這是我們把老師傳給我們的方法告訴你們,就是重復,一遍再一遍的重復,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學哪一部經?你們學哪一部經都可以。老和尚說,五年的時間學一部。所以我等于五年時間學一個《感應篇匯編》。老和尚說,你要學《阿彌陀經》,你就專門念《彌陀經》,專門聽《彌陀經》,一遍又一遍的聽。怎么聽?一天聽一個錄音帶。現在做成光碟,一個光碟是一個小時,一天要聽八遍,重復的聽,聽八遍。需不需要研究討論?不需要。為什么?一有研究討論,就把戒定慧三學破壞掉了。沒有研究、沒有討論,你把你的精神意志完全集中,這就是修定。根性利的,三年就開悟,中等根性的,次一點,五年會開悟。悟了以后,你再去看《大藏經》,三個月就通了。如果你今天還來雜修,什么都想學,你學五百年,你都學不通,你學五百年也不通。
吃飯大概給一個小時時間,吃飯,你連洗衣服、整理雜務,三個小時,每天睡眠五個小時,二十四小時去掉八個小時了,那還有多少?還有十六個小時,所以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所以要修苦行。假如你每天十個小時都在昏沉,那你就完了,你什么都不能成就。我們這邊著重在開悟,著重在明心見性,不以講經說法為目的。
我們真正得念佛三昧,《彌陀經》上講,要一心不亂,老和尚說,五年時間當中要證得一心不亂。你在這個地方住,就是住在圖文巴這個地方,是對了。老和尚說,提供這個修學環境,最低限度一心不亂,下品是功夫成片。得到功夫成片,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自在,想什么時候去,就什么時候去,多住幾天也沒有妨礙,來去自由。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亂。上品的是理一心不亂。三到五年,可不可能?可能,例子太多了。老和尚說,《五燈會元》《凈土圣賢錄》就知道了。
那人家為什么能成就,因為他“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所以無論在什么環境里面,六根接觸六塵,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三昧就得到。三昧得到,智慧就開了。自己的智慧開了,才有能力教別人;自己智慧不開,教別人都是胡思亂想,都是胡思亂想。萬緣放下,你在那里聽經,你是修戒定慧。那個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了。所以老和尚說,好好把握這五年的光陰。五年,根性利的,用功勇猛精進,大概三年就會成就,可以提前兩年。
那么今天,我們因為講到這個,“大修行人,必欲超出三界,報得五眼六通,盡知過去未來,世出世間之事而后已也”,因為這一段太重要了,所以末學就引用老法師的開示以及禪宗的公案來跟大家分享。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是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84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