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12月28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四十五,“禁火莫燒山林”,經文第四十六,“點夜燈以照人行”。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三十五頁,我們先講經文第四十五,“禁火莫燒山林”。我們看經文:
“(發明)人遇火災。未必皆喪身命。獨至山林被焚。則一應飛者走者。鳴者躍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盡殲烈焰矣。此種罪孽。多出之惡少。禁之莫燒。為功最巨。”
好,我們先看這一段。我們看名相注釋:
“一應”,“一應”就是所有一切。
“殲”,“殲”就是殺盡、消滅。
好,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發明)人遇到火災,未必都會喪命。唯獨火燒山林,那么一切能飛的、能走的、會叫的、能跳的、無腳的、兩腳的、四腳的、多腳的,這些動物都會死在烈火之中。犯下這種火燒山林罪孽的人,多是那種不務正業的惡劣青年。禁止他們燒山,功勞最大。
這一段最主要是說,山林里面它有很多動物。這里面有講,沒有腳的,沒有腳是什么?蛇,在山上的這種爬蟲物。那很多千奇百怪的各種動物,像動物奇觀里面講那些動物。兩足的,有些動物是兩只腳的,像雞、鳳凰、麻雀,事實上森林里面是有很多我們沒有看過,現在講叫保護動物,千奇百怪,什么顏色的鳥都有。四足,譬如壁虎,有些動物是四只腳的,牛、羊、野猄、兔子,或者是山豬、山貓,這都是說四只腳的。多足的,蜈蚣,很多只腳。在這個山林里面,住了很多各種各式各樣的動物,所以只要一放火燒山,它們全部燒死,因為它們沒地方逃啊,這果報很重。
尤其鄉下人。或者是像現在中南美的亞馬遜河,亞馬遜河森林,科學家說,是地球的肺部。我們人沒有肺部就不能呼吸的,那地球如果沒有一個肺部,全部都開發了,那就會造成炎熱不堪,還有嚴重的空氣污染。山林有山林的好處。所以你看現在我們政府,很有智慧。平常霧霾非常嚴重,根本看不到,開車都危險了。那現在呢?你到中國大陸去旅游,藍天白云,為什么?因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總書記習近平說,這些山林,這些水資源,這些觀光的地區,都是金山銀山。現在中國人聰明,有智慧,就把這些古代的觀光的景點、現代的觀光景點,重新再給它再造,就是城市再造,或是古城再造,讓古城產生新的生命出來,那就有很多的商家賣觀光產品,很多外地來跟本地來的旅游的觀光客,那民眾就富有了。所以愛護山林、愛護大地,是留給我們后代子孫一個生活的空間跟生存的延續山林生命的資源。
因為當地的居民,把大部分的山林都焚毀,焚毀以后種這些農作物。但是相對的,也等于是把未來子孫要生存的依靠全部都毀掉了。那更不用講說,這里面講的,你放火燒山,這些動物全部死在烈火之中,犯下這種罪孽的人,那是罪大惡極,都是地獄的果報。所以這段主要是在講,不要隨便放火燒山。
老和尚也有講過,如果你要在山上,非不得已,譬如說房屋整建,你一定要整頓這些周邊的樹林,最基本的,你要在七天前,要告訴這些眾生,請它們趕快遷移。或者是請觀世音菩薩加被,你誦《普門品》,誦大悲咒,給它們灑甘露水,請它們能夠趕快搬家、遷移,離開這個地方。否則放火燒山的果報非常的重。
這一段,我們先作這樣的補充。
再來,我們看第二段:
“堿水。鹽汁。沸湯。石灰漿。皆不可潑于有蟲處所。”
這一段比較簡單,我們看名相注釋:
“堿水”就是那個有鹽分的水。那另外就是以木灰泡制,也稱為堿水,它的成分叫做氫氧化鉀,可以用作面條、堿粽,為堿性的。那這個地方應該是指后面這個,因為后面有講“鹽汁”。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堿水、鹽汁、熱湯、石灰漿,都不要潑灑到有蟲的地方。
潑灑,你不要把這些堿水、鹽汁,或是熱湯、石灰漿,有些地方它有長蟲。像我有一個蓮友,以前幫我打木魚,他現在已經往生了,他得了肺腺癌,他本身是學佛人。那么我聽他的家人跟我說,他每一次下班回家,他因為在屋子的頂樓,種了很多盆栽,而且盆栽樹木都長得很茂盛,那你知道盆栽旁邊一定有螞蟻,一定有很多小蟲,他幾乎每天都養成澆花的習慣,然后下班回去他就澆花,澆水。里面都住了很多小昆蟲,螞蟻呀,他回去就澆水,那澆水,會把這些在花盆里面那些蟲或者這些小動物,都把它們溺死了,這也有果報。你頂多噴灑在樹葉上,稍微灑一點,這樣就好了。這個就是堿水、鹽汁、沸湯,熱的湯,石灰漿,不要潑灑在有蟲的地方。
好,我們看下面,“下附征事二條”:
“以身濟獸(大智度論)”
“過去無量劫前。有大樹林。多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面俱熾。唯有一面無火。而阻于河。眾獸窮迫。逃竄無地。佛言。吾于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后腳。各踏兩岸。將身橫踞水上。令眾獸踏背而過。皮肉俱爛。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后一兔來。命已垂絕。強自努力。令彼得過。過已。折脊墮水而死。佛言。若我自述宿世。如是苦行。窮劫說之。猶不能盡。”
這一段很感人,那一只鹿王就是佛陀示現的,它為了救這些大森林里面這些禽獸,它趴在這個兩岸,讓它們踩過去,最后它自己呢?脊背折斷,墮水而死。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大智度論”,《大智度論》這套書我也有,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的,一共有三大冊,第一大冊我看了。《大智度論》非常的深,非常的深,它這個里面有一些很不容易看得懂。是龍樹菩薩所作的。龍樹菩薩,我們曾經介紹過他。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他生在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傳說,母親生龍樹菩薩的時候是在樹下,所以稱為龍樹菩薩。在佛教里面,所有的經師、律師、論師、禪師、法師,這當中,有“千部論師”之稱的,有“八宗共祖”之稱的,就是我們龍樹菩薩。也就是他的著作有千部之多,他是八宗的共同祖師,只有龍樹一個人而已。龍樹的著作流傳到今天,梵本所存無幾,但藏文保存的相當多,在《西藏大藏經》中計有譯本一百多種,是研究龍樹學說的珍貴資料,由于西藏視龍樹菩薩為密教祖師的緣故。后代基于龍樹所著的《中觀論》(《中論》),《中論》的空觀學派,稱為中觀學派,所以稱龍樹菩薩為中觀學派的祖師。
龍樹菩薩最有名的一首偈語,《中論》就是《中觀》里面最有名的一首偈語叫,“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我跟各位稍微解釋一下這句非常重要的龍樹菩薩的法語。所有一切萬法,佛法講緣起,佛經講十二因緣,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的因緣和合,今天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我們在某某家庭誕生,我們的父親是誰,母親是誰,我們成家立業,我們今天有妻子兒女,有一份工作,我們今天來學佛,遇到哪一位法師作為我們的善知識,我們修行哪一種法門,乃至于你在世間做各行各業,貴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叫因緣所生法。如果以人道來說,以家庭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來說,老和尚說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所以所有一切萬法是因緣所生法,它是因緣和合,在《金剛經》里面講,“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所以“因緣所生法”就是你目前的正報身心跟依報世界,這叫“因緣所生法”。但是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有我執、法執、根本無明,有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我們有情執,有貪瞋癡慢疑,所以我們對于這個正報身心、依報世界,我們會產生情執,我們會有執著,我們不能夠去了解這個“因緣所生法”是因緣和合的。它就是妙有。
“我說即是空”,它本質是空義的,是諸法空相,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跟你講,“是諸法空相”。它為什么跟你講“是諸法空相”?就是般若經典里面說的,老和尚說,《大般若經》讀到最后,只有九個字,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這九個字。所以“我說即是空”是講空義。所以前面這個“因緣所生法”是妙有,“我說即是空”是真空。
“亦為是假名”。就把它安一個假名,哦,你是我太太,今天我出生在這個黃家,你是我父親,你是我母親,你是我兒子,你是我女兒,這是我公司,這是我成立的講堂,這是我的色身,這部車是我的,銀行存款是我的,安個假名。這個用宗教家講的,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這我、我所,它基本上是不可得,畢竟空。“亦為是假名”,安一個假名上去。
所以這三句話,前面這三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第一個就是妙有,第二句是真空,那從第二句開始,“我說即是空”,是空觀,“亦為是假名”,假觀。能夠入空假不二,入不二法門,就達到后面的“亦是中道義”,你就入中道實相了。所以“我說即是空”就是“應無所住”,“因緣所生法”是“生其心”,真空妙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入不二法門的時候,就是入中道實相,“亦是中道義”。
好,這個是我補充龍樹菩薩的《中觀》這個很重要這一首偈語。
那龍樹菩薩他宣揚空觀的學派,稱為中觀學派,并且被尊為中觀學派的祖師;也被尊為禪宗付法藏第十三祖。他的思想是西藏佛學的重要支流,是中國三論宗的義理支柱,也是天臺宗的重要思想根源。因為天臺宗有講三觀,空觀、假觀、中觀,所以是天臺宗的重要思想根源。其他各宗學說源于龍樹思想的也很多,所以他被稱為“八宗之祖”,包括我們凈土宗也算。
那么《大智度論》是古印度龍樹菩薩,剛才講,大概在三世紀的時候撰寫的,由中國南北朝后秦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成中文,共一百卷。后秦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在長安逍遙園、西明閣開始翻譯,總共花了三年,弘始七年(公元四○五年)翻譯完成。因為中國人喜歡簡潔扼要,所以全經的譯論,初品,都是采取精要,得三分除二,終成百卷。
那么《大智度論》主要在講中道實相。各位,中道實相就是佛教的整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不二法門。以二諦解釋實相之理。二諦就是真諦跟俗諦,真諦就是空觀,俗諦就是假觀,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這個理體,就是我們的自性,實相它無相無不相,如果從空觀角度來說,它是無相的,它離一切相;從假觀的角度來說,它是無不相,哪一法不是佛法,所以無相無不相,無相是它的體,無不相是它的用,體用不二就是實相。所以他是發揮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系統性的解說以及論證。《大智度論》里面引經據典很多。我看過,確實,它引經據典非常的多,它會引那一部經,或引那一部經,引得很多,然后再把它匯整起來,那你就知道龍樹菩薩的智慧有多深,你看看。他保存了大量當時流傳在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為研究大乘佛教以及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鳩摩羅什翻譯的一百卷譯本,還不是將原來的論全部翻出,不是原來的《大智度論》的全部。因為梵文原文,原本沒有流傳下來,所以只有漢譯本。
好,我們再來看這里面的名相注釋:
“踏”,“踏”就是我們踏步的踏,腳踩在地上或者踩到物品,這叫“踏”。
“橫踞”,“橫踞”意思是說,跨越占滿整個橫斷面。
“折脊”,“折脊”,“脊”就是人或動物背部的骨柱,我們的脊椎骨。意思是說,脊椎斷裂,叫“折脊”。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以身濟獸(摘自《大智度論》)。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大森林,生長著很多動物,有一次突然燒起一場大火,三面都擋住了去路,只有一面沒有火燃燒,但又被河水擋住。情況非常危急,所有山林里面的這些禽獸無路可逃。佛說,當時我是一只大鹿,最有力氣,在這個時候,我就邁開前后腿,踏住河的兩岸,把身體橫在水上,讓山林里面這些動物、禽獸全部踩著我的背部走過去,我的皮肉被踩得稀爛,但我憑著慈悲的力量,一直強忍到死。最后一只兔子過去的時候,我快要死了,但是還是努力強忍,讓它過去。當大家全部都過去以后,我的脊梁就折斷了,掉到水里死了。佛說,如果我講述我自己前世這樣的苦行,不管多長的時間,也難以說盡啊。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佛言。爾時前所度者。諸弟子是也。最后一兔。今須跋陀是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須跋陀”,“須跋陀”是須跋陀羅的簡稱。是佛最后的圣弟子名。此翻好賢。在《泥洹經》里面有這么一段經文,“須跋,聰明多智,誦《四毗陀經》,一切書論,無不通達,為一切人之所崇敬。聞佛涅槃,方往佛所。聞八圣道,心意開解,遂得初果。從佛出家,又為廣說四諦,即成羅漢。”這一段《泥洹經》上說,佛陀的弟子須跋,他非常聰明有智慧,他在誦《四毗陀經》,一切的書論,他都能夠通達明了,所以他為一切人之所崇敬,很多人非常的崇敬他。須跋聽到佛陀要入涅槃了,他才前往拘尸那城去見佛陀。佛陀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下涅槃,他去那邊見佛陀。佛陀為他開示八圣道。八圣道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圣道。他聽佛陀開示八正道,當下心開意解,證得初果。跟隨佛出家,又為廣說四諦,苦集滅道,最后他成就羅漢果位,就是阿羅漢。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白話解:
佛說,當時先過河的,就是現在的各位弟子。佛陀在那一世啊,讓那些動物都踩它的背部走過去呀,后來都到人間來,都當他弟子啊。說,當時先過河的,就是現在的各位弟子,最后過去的那只兔子呢,就是現在的須跋陀。可見他們都示生在那兒,示現在畜生道,跟著佛陀,佛陀那時候當鹿王。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公案:
“燒蟲受譴(功過格)”
“揚州何自明。開茶館于石塔寺前。家多樹木。每掃葉焚之。及病。且死。忽自言曰。吾一生以來。所燒樹葉無算。初不知其為罪。豈料其上蟲蟻無算。今冥司以此罪吾。殆不可復贖矣。言訖而死。”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罪”,在這個地方作動詞。就是懲罰、治罪。
“殆”,“殆不可復贖矣”,“殆”,“殆”就是大概、幾乎。
“贖”,“贖”就是以行動抵銷、彌補罪過。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功過格》)。揚州人何自明,在石塔寺前面開了一家茶館,他家周圍有很多樹木,經常掃樹葉燒毀。后得了重病,快要死的時候,忽然自言自語說,我一生燒毀的無數樹葉,以前不知道有大罪過,哪里料想到樹葉里面有無數的蟲蟻呢?現在地府追究我的罪行,后悔已經來不及了。說完就死了。
這一段幾乎很多人會犯,剛才我說我那個蓮友,他家庭院培植了很多盆栽,他下班回來就澆水,也澆死了很多蟲蟻呀。那都很容易的去損掉他的福德跟壽命。所以如果住在一樓,家里有庭院的,有種樹木的,有種花草的,有花園的,要特別注意這一點。那掉下來的樹葉,你不要把它放火燒掉,因為上面會有蟲蟻。或者住在山旁邊,這個山旁邊會有很多落葉,那你一定會掃,你就讓它自然的演化,不管是刮風下雨,它自然而然就變成肥料,不要放火把它燒掉,這樣會傷害了很多生命。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竹木之朽者。多生蛀蟲白蟻于內。皆不可作薪。豈特樹葉乎。按經典言。燈焰之上。有微細眾生。吞食其煙。人氣一吹即死。凡眼不識。唯有天眼者。方能見之。故佛教比丘。不得以口氣吹滅燭燈。”
這一段也是很重要啊。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朽壞了那個竹木,里面會生出許多蛀蟲白蟻,都不能用作柴燒,哪里僅僅是樹葉不能燒呢?經典上說,燈火焰上,這個燭燈的火焰上,都有很多很小的眾生,在那邊飛行,正在吃煙,人的氣一吹,它就會死了,凡人的眼睛看不見,只有開天眼的道人、修行人才能看得見。所以佛教誡比丘不能用口里面的氣去吹滅燈燭。
這個我們要記得。所以我們講堂如果點這個光明燈,我們就是,就按照佛制的這個規矩,我們就不是說用口里的氣去吹,怎么處理?你的蠟燭燈臺看是多大,你就拿那個瓷器杯,把它蓋在那個口,它沒有空氣就熄掉了嘛,那么這樣就好。當然現在科技比較發達,佛具店也有賣那一種讓蠟燭熄掉的那個工具,那也可以。
好,那這一段是講“禁火莫燒山林”,我們來聽老法師開示。
老法師說,“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這是《太上感應篇》的經文,其實跟這一段也是一樣的,“禁火莫燒山林”。
第一點,老法師說,“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這是表仁民愛物,平等的慈悲。“昆”就是多的意思。所以剛才我們講說,山林里面有很多動物,里面有大動物、小動物,或者小爬蟲類的。小動物都不愿意去傷害,何況是大的動物呢?這是真正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在三種布施里面,屬于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就是健康、長壽,中國人講五福里面有兩種果報,富貴、長壽、康寧、好德、善終,這五福里面有兩種果報,就是長壽、康寧,這就是因為無畏布施來的。所以我們看到果報,就要知道怎么去修,真正肯修因的人,往往一定會有好的果報,因為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第二點,《感應篇》是勸人家修善因、斷惡緣,無量劫來,我們的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實在講善少惡多。所以佛經論里面跟我們講煩惱,煩惱多少呢?像《百法明門論》歸納來講,煩惱有二十六大類,善法只有十一類,所以我們惡的習氣比善的習氣嚴重得多。所以對于小動物,像蚊蟲、螞蟻這些小動物,看到的時候無意中就把它殺害了,有沒有理由?并沒有理由。什么原因?習氣,惡習氣。
第三,所以世出世間圣人教我們要培養慈悲心,從哪里培養起呢?愛惜小動物的生命。學佛人知道那也是一條生命,它受的身是它過去生造的不善業,它受這樣的一個小身體,我們過去生中不知道多少次跟它一樣。再小的身相、再小的動物它還是一個神識,怎么能夠殺害呢?不但不能殺害,讓它起煩惱,我們都有過失。連這些小動物都如是,怎么能用惡心對人?
第四,不殺害眾生得長壽果報,不惱害眾生得康寧的果報。康寧是身心安樂,一個人一生沒有煩心的事情,沒有煩惱的事情,康寧。康寧是果報,因為你不愿意給一切眾生生煩惱,所以你自己本身就沒有煩惱,什么樣的果,就有什么樣的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所以有些東西,像你家中如果放木頭,你把它放久以后,那風吹雨打,久了以后,它會生什么?會生白蟻。有一次,在我家陽臺,因為我愛人我家師姐她曬衣服,因為那個客廳的地板跟陽臺它有一定的高度,所以會踩空,所以她就叫木工去訂做一個臺階,用木頭做的,我也不以為意。可是有一天突然間,這或許是學佛的感應,也是我講因果的感應,佛菩薩可能在給我們冥感顯應,或是說冥感冥應,我就不知不覺的說,這一個踏板有問題。我在打開這個窗戶的時候,我就直覺的感覺說,這一個踏板有問題。正好我下去掃陽臺的這些樹葉、灰塵,我就把它掃起來,用塑料袋把它裝起來,我再把這個踏板掀起來一看,不得了,全部都是白蟻,密密麻麻的,是最少幾千只、幾萬只,非常可怕。要怎么處理呢?我叫我師姐趕快拿一個大塑料袋給我,那我再把這個木頭抬起來,然后再把它移開這個地方,讓它自動自然就會爬走,你放了它,就會爬走了。這就是什么?這我們很容易去犯的。所以為什么我們前面有研討過,那個甕,瓦鍋,鍋,你要向下蓋,你不能向上,向上的話,滴水以后,會生微細的小蟲。
再來,我們看第五,因果這樁事情歸結到最后真的是四個字,“自作自受”。我們自己修善,我們自己就受福報;我們自己造惡,我們一定受惡報。千萬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大業、造罪業。世間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這些一切不如意事情是別人給我的,別人找我麻煩,錯了,是自作自受。
第六,別人找我麻煩,為什么不找他麻煩,單單找我?我跟他過去有惡緣,他找我的麻煩是報復,我明白了應該接受,承受果報而沒有一絲毫怨恨的念頭,這個結就解開了,就化解了。所以世出世間圣賢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跟人家結怨,當然也不能跟眾生結怨,不能跟動物結怨,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那么在一生里面才能夠吉祥如意,這都是我們自己修得的。
以上是老法師在《太上感應篇》的開示。
好,我們再往下,再來研討第四十六句經文,“點夜燈以照人行”。我們看經文,請各位同學翻開二百三十七頁,“點夜燈以照人行”,我們看經文:
“(發明)黑夜難行之處。忽然予以一燈。是猶呼無目者。而予以雙眸。挽既去之太陽。而邀其末光也。何惠如之。是故有燈。則眼前了了。故施之者。當得明目報。有燈。則心無憂慮。故施之者。當得歡喜報。有燈。則不履污穢泥途。故施之者。當得潔凈報。有燈。則犬吠不驚。故施之者。當得無畏報。有燈。則不令人疑。故施之者。當得舉動光明報。有燈。則不至跌撲損傷。故施之者。當得無病報。有燈。則不墮落溪河井澗。故施之者。當得長壽報。孰謂點夜燈者。獨照人行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挽”,就設法讓局勢好轉或是恢復原狀。
“邀”,“邀”是希求。
“了了”,“了了”是明白、清楚。
“泥途”,“泥途”就是污泥。或是泥濘的道路。
“谿”,“不墮落谿河”,“谿”,在《爾雅·釋水》篇,“水注川曰谿。”李巡曰:“水出于山,入于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無水曰谷。”那么這個地方的溪是指山間的河流。所以有水的地方叫“谿”。我們知道兩座山之間有谿谷,那溪谷里面如果有水在流,那這個叫做“谿”,沒有水在流走的叫做山谷。
“澗”,“澗”就是兩山之間的水溝,這是比較小的水道。“澗,山夾水也”,就是比較小的水道,這叫“澗”,兩山之間的水溝。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黑夜難行的地方,忽然放置一盞明燈,就好比給瞎子安上了雙眼,給黑夜送來了太陽,有什么樣的好事能比得上呢?因此,有燈則眼前了了分明,施舍的人就會得到眼光明亮的果報。有了燈,心中就沒有憂慮,施舍的人就會得到歡喜快樂的果報。有了燈,就不致踩到爛泥污穢的地方,施舍的人就會得到清潔干凈的果報。有燈則狗叫不受驚,施舍的人就會得到無所畏懼的果報。有燈則消除別人的疑心,施舍的人就會得到舉動光明的果報。有燈則不致跌倒損傷,施舍的人就會得到健康無病的果報。有燈則不致掉進山溝河井,施舍的人就會得到長壽的果報。誰說點夜燈,單單是照見別人走路呢?
那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經文里面講的,“點夜燈以照人行”。那我所知道的,在我們臺灣也有很多城市,譬如說臺北市政府,或有很多鄉下的城市,或是縣市,因為它預算不足,預算不足,沒有錢,那沒有錢怎么辦呢?就向企業募款。那企業想要做公益,企業想要做公益怎么樣呢?我認養路燈,譬如說中山北路的路燈,全部由我供養,我這個企業公司來供養,那上面市政府都有幫它標示,那這盞路燈是某某企業供養,就是說這個電費由企業出了。因為現在都是電氣化了嘛,不像以前是點蠟燭、點油燈。
我記得,我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經過那個油燈時代,那我就經過油燈時代。我們鄉下,都有一個,我想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有這種良好的傳統,就是在鄉下偏僻地區,現在因為都是國家建設進步,全面電氣化,全部的光明化,所以幾乎現在鄉村道路、城市,當然都有路燈,所以現在也沒有像古代那一種說,在鄉間小路,有人提供一盞路燈。那么古代的時候,它是一根木頭柱子,那上面它會有一個玻璃做的一個燈盞,那里面就是裝酥油燈,一般都是用油燈,因為它時間拖得比較長。這個就是為什么這段經文里面有“點夜燈以照人行”。
那現在時代進步了,現在沒有人再這樣點燈了,那怎么辦呢?當然這個里面有事跟理的說法,事相上就是剛才我講的,現在譬如說企業如果要想回饋社會,做公益,那你可以跟市政府,市政府就跟縣政府來談,哪幾條路的路燈都是由我企業來供養這個電費,這也是“點夜燈以照人行”,你沒有燈的光明,那大家開車就容易發生意外啊。
那第二種是什么?第二種,第二種點燈光明是什么?佛前點燈,這大家都很喜歡修這個福報,到佛寺點燈,增加光明。這是第二種。
那第三種,老和尚說的,你流通法寶,給人家智慧光明;或者說現在網路電視,現在是衛星電視臺,你來護持供養,讓很多人得到智慧光明,這也是點燈以照人。經文里面講了,“點夜燈以照人行”,那個“夜”就是什么?“夜”就是煩惱啊。在黑夜里面點一盞光明的燈。那眾生都是苦惱,煩惱無盡誓愿斷,那眾生都是煩惱深重,那你能夠給他一盞光明,他從這個佛法上得到光明的照耀,佛光注照,他自然就容易消除煩惱,放下煩惱。所以這個“夜”是代表煩惱,“燈”代表智慧光明。
所以你不是只有去點那事相上的佛前的點燈供養,燃燈供養,或是燃燈供佛,或是剛才我講的說,你像古代人點路燈照亮周邊的道路,讓人家行走安全,或者你護持市政府的這個馬路路燈的光明,這些都是修福,最重要的是,你要點亮你的心燈,點亮你自性本具光明的心燈,這叫“點夜燈”,照破你的無明煩惱,恢復你的自性光明,這叫“點夜燈”。“以照人行”就是什么?從體起用,攝用歸體,你從自性里面流露出來的這種智慧光明,你自然,最少你會走上人天之道,你會得人天身,你也可以得到成就佛道。所以“以照人行”是什么?在這個菩薩道上,在菩提道上,你需要智慧的光明引導。所以為什么我們凈土行人都說,以般若為導,凈土為歸。般若為導就是什么?“點夜燈以照人行”。
這是我作這樣的一個補充。
那再來,在《業報差別經》,我們來補充說明一下,《業報差別經》里面,以恭敬心布施燈具,可得十種福德。也就是說你燃燈供佛,你點夜燈以照人行,有十種福報。
第一,宛如明燈一般地照亮世間。
第二,眼睛沒有疾病。
所以老實說,眼睛沒有疾病,這個我跟各位分享我個人的感應。我在這邊學講《感應篇匯編》,跟現在大家在研討《安士全書》,我也是把自己當成一支蠟燭在燃燒。講經其實也不容易呀,何況我還是在學習階段,在學講啊。所以我們這樣的一個法布施,讓人家在聽聞《感應篇》,能夠知因識果,能夠得到智慧光明,這也是一種燃燈供佛。那我講的有沒有果報?有,老和尚剛才講,一切果報都是自作自受,善的也是自作自受,惡的也是自作自受,善有善應,惡有惡感。我跟各位分享說,這里講說眼睛沒有疾病,我證明給你看。所以法布施很好用,為什么我鼓勵大家說,要助印經典,護持網路電視臺,護持衛星電視臺,護持法師講經說法?現在很多啊,譬如說像臺灣的佛教衛視,法界衛星,有很多佛教的衛星電視臺,你給它護持,你護持它,這也是“點夜燈以照人行”。
我講的這個大概六年的因果教育,我早期,跟各位講,我是近視,你們看我早期的相片是戴眼鏡的,我以前是戴金邊眼鏡,那戴眼鏡以后,就是近視,那近視就是眼睛有毛病。那現在呢?講佛經,講老法師的開示,講祖師大德的開示,我把這些祖師大德的智慧光明種子,以我作媒介,我把它講出來,供養給所有的天下的眾生,我也是在修這個福報,所以也很不可思議,講經這幾年來,我也是常常看電腦,我每天都要做備課,要看電腦,誒,我的近視竟然好了啦,我也沒有遠視了。一般老人年紀大了都會有近視,然后再加遠視,然后再加老花眼,我也沒有老花眼,再小的字,我都看得到,我不用用老花眼鏡了。誒,我看有些四五十歲,五十歲老菩薩,六十歲老菩薩,還要用放大鏡看報紙,我不用放大鏡,不用放大鏡,不要老花眼鏡,沒有近視,也沒有遠視,全部都沒有。
這什么意思?就法布施,法布施得來的果報。就是什么?以恭敬心布施燈具。講經,學講經說法,也是燈具啊,我們說慈航普渡,在茫茫大海里面,一盞燈塔的照亮,就是這也是一種燈具。你說在整個茫茫大海里面,如果沒有燈塔照亮,那漁船不知道怎么開,他不知道啊,對不對?他沒有一個指引的方向。
所以這第二條,布施燈具,眼睛沒有疾病,我自己本身就得受用,這跟各位分享這個果報。所以一定要法布施,無畏布施是剛才講過,得康寧跟長壽,但你健康,你長壽,你還是會有老花眼的毛病,你還是會有近視的毛病。這是第二種,眼睛沒有疾病。
第三,容易證得天眼通。
第四,有分辨善惡的智慧。
第五,不會發生糊涂、昏暗的事情。
第六,不易受外在事物所迷惑。
第七,不會出生幽暗、昏庸的地方。
第八,有大福報。
第九,命終生天,尤其是往生忉利天。
第十,速證涅槃。
以上這十種果報,是在《業報差別經》里面,以恭敬心布施燈具,也就是說你點夜燈以照人行,它的十種福德,來跟各位報告。
好,再下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世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俄而入一胞胎。俄而出一胞胎。盡在黑暗中輪轉。誰是有燈以照者。自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而后前世后世。恍然各有一燈矣。修行十善。照之以生天也。受持五戒。照之以為人也。歸依三寶。照之使不入三途也。是則燃智慧之燈也。”
好,這一段其實是非常的深,以后有機會,我們會深入的來分享這一段。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恍然”,“恍然”就是仿佛。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世上的人,生不知道從哪里來,死了不知道到哪里去,一下子投胎,一下子出胎,只是在黑暗中輪回,是誰用燈照見我們前進的道路呢?就是偉大的佛陀啊。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道理一講出來后,我們的前世和后世就仿佛有一盞指路明燈了。修行十善,就照他生天;修行五戒,就照他做人;皈依三寶,就照他不墮落三惡道。這正是點起一盞智慧之燈啊。
這個我補充說明一下,有很多人會問說,生活上的燈,怎么變成這個寓意上的燈呢?就比喻上的燈呢?《華嚴經》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點夜燈”雖然是生活上的事情,就剛才我已經跟各位分享過,你要從這樣去契入這一句經文的意思。點夜燈是,好像是日常生活的事情,但是剛才我跟各位報告過,燈的含義很多,那智慧光明之燈才是最重要的,是迷途的舟航啊。所以燈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如果你能得到這樣的福報,自然就無量無邊了。如果你能夠替佛陀弘法,就是剛才我講的,你能夠弘宗演教,能夠講經說法,老和尚有講過,講經說法是人生第一等好事,沒有比這件事情更殊勝的,為什么?剛才我講過的,為眾生點燃了智慧之燈。這句話才是重點,為茫茫的眾生燃起智慧光明的指引之燈。所以你從根本上指示了世間人他前進的方向,由此所得到的就不是世間的福報,你得到的是出世間的福報啊,結果呢?因為從佛陀的教育,從智慧的教育,眾生他的生命才能走上真正的解脫,走向涅槃。
那么這一段里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就是三世因果,每一個人都朗朗上口,但是我們體悟有多少呢?對這一句佛說的經文,我們能夠體悟多少呢?我要跟各位報告,所以我們來探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也可以講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業力的轉變,它都是在死亡到來的時候,它才會算總帳的,就像我們一般人說的,臘月三十算總帳。你現在所造的業都是先保存下來,保存在哪里?保存在你的阿賴耶識里面,到什么時候開始算帳呢?臨命終的時候算帳。老和尚說,當你生命要結束的時候,你年老體衰了,你氣衰了,你運衰了時候,它就來算總帳了,臨命終時算總帳。所以它平常都讓你欠著欠著,因你造業就是欠人家的債啊,你現在造了殺盜淫妄,你看起來好像是沒有什么事啊,種子存在你的阿賴耶識里面,事實上是你欠人家的命債,欠人家的情債,欠人家的這個錢債。你是欠著欠著啊,可是到臨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你生命由業力在主導,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叫隨業往生。第二種是你的生命由思想,就是由你的念頭來引導,這叫隨念往生。一個是隨業往生,一個是隨念往生。
總而言之,當我們的業力儲存到最后的時候,要釋放的時候都是在臨命終的時候,也就是在轉法界的時候了。到臨命終的時候,它由業力或者是念頭、思想去激發我們過去的種子,就使令來生得果報了。就是你那個種子會牽引著你來生的果報。假設說你是這一生行善業,你的善業先被牽引出來,先被激發出來,也就是說你的善業種子先出來。李炳南老師也有講過,人在臨命終的時候,哪個種子先出來,那個種子就往前沖,“去后來先作主公”,哪個種子先出來,就往生哪一道去了。
所以假設你這一生都行善業,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善業先被牽引出來、被激發出來,那它就成就了天道跟人道,還有阿修羅道,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安樂的果報。如果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這一生所造的惡業,而且是很重的惡業,這些罪業的種子、因緣先被牽出來、被激發出來,那么你就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你所得到的是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業到果報,你平常造的這個業,你平常在人活著的時候你所造的這個業,到要果報現前的時候,它有三個程式,第一個是你造業的時候,它就形成種子了,第二個就是臨命終的時候,它種子會現前,第三個是顯現他下一世是什么果報。這三點,各位要把它記清楚,很重要的三個關鍵點,你現在平常所造的業,你所造的身口意行為,它會產生一種種子,那個種子儲存在哪里?儲存在阿賴耶識里面。第二個,它什么時候這個種子會浮出來了呢?臨命終的時候,或說你氣衰的時候,它就浮出來了。第三個,它會顯現他該得到什么樣的果報,是樂報還是苦報,它會顯現果報。這三點。
所以這個公式它有兩種用法,要注意,因果是兩重因果,這個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緣觀,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兩重因果,它不像儒家思想的因果是一重因果,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造善,你的家庭就興旺,你造罪,你的德行就有虧,你今生的家庭就衰敗有災難,所以它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就是儒家的因果,它是建立在今生。
但是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這樣說的,不是這樣建立的,佛教講三世兩重因果。所以這個公式怎么套用呢?假設這個業是過去生的,你如果寫過去世的話,那這個果報就是今生。你過去生造這個業嘛,所以今生得,譬如說你過去生是偷竊的業因嘛,那這一世就得到貧窮的果報,果報就是貧窮嘛。過去的業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一重。我們剛才講說,三世兩重因果,這是第一重,就是過去生的業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第一重。古人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們想要知道我們前生做什么事,你從你今生的身心世界去找、去查,你就很容易反推出來了。譬如說你今生長得很莊嚴,男眾是很俊帥,我們佛家當然不講這個世俗語,我們說長相莊嚴,你前生一定有供佛點燈,你前世一定有什么?買花供佛,你一定有莊嚴道場,所以今天法相莊嚴。
就是說,我們想要知道前生我們做什么事,你從你現在的身心世界去查,你就可以反推出來。譬如說你今生衣食無缺,我們就可以合理的推論你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業。就像我認識的江松樺董事長一樣,他建立了升恒昌的企業王國,他非常喜歡布施。那一天,他請我去他公司,他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往生,得癌癥往生了,他叫我說,誒,黃警官,你能不能幫我安排法師以及蓮友為他助念一下,做佛事啊。而那位他的好朋友,是以前他企業上的一個朋友而已,那么對方沒有學佛,所以當我在跟江松樺董事長在談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就說,誒,你真是有情有義的菩薩。因為這個人已經退休了,如果我們從現實的觀點來說,他跟我沒有任何關系啊,但是他們兩個是道義之交。江董不只是到他的靈堂去上香,去關懷他的妻眷,陽間的這些眷屬,我從旁邊這樣觀察,他也了解他的經濟情況不是很好,他問他的交情非常深的這位好友的遺屬,問說,我給你們這些準備夠不夠用?那我就知道,他已經跟他供養了他的喪葬的費用。這就是什么?你看他這一世衣食無缺,你可以合理的推論他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業。
所以我認識臺北市一家非常大的慈恩園的禮儀公司,我們現在講就是納骨塔公司,專門做喪葬事業的,就在我們臺北市的信義區的附近,算是在我們臺北市規模非常大的一家禮儀公司,專門做喪葬服務。那其中有一位股東,合伙人,以前我在文山一分局當副分局長的時候,他跟我一起吃飯的時候,他跟我分享,他有學佛,而且他也懂這些三世因果,他就跟我講一句話,他說,黃警官,我跟你講,我過去生是一個修行人,而且我是一個出家人。他自己知道。他說,包括這個慈恩園整個里面的設計、構造,都是他親手設計的。他說,我知道我過去生,我收拾很多的在這個路邊餓死的、意外死亡的這些尸體,我幫它們收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施棺,布施棺木啦。或是這些戰死的,戰死沙場這些戰士的遺體,他都把它收拾起來以后,就地掩埋,找個地方給它掩埋。
目前我所知道的,我們臺中就有一位居士非常發心,他只要開車經過,看到有死狗死貓,他都一定把這個尸體撿起來,然后他跟他父親商量,由他父親提供一塊田地當動物的墓園。他把每一個在道路上被壓死,不幸死亡這些動物的遺體,全部把它集中埋葬,而且還為它助念,為它誦經回向。這就是什么?這里講的,他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所以跟我講這位企業家,他做這個禮儀公司,你看他前世,他就是專門收拾這些餓死的、戰死在路邊的這些遺體,積這種因。就是說,你從合理的推論,他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業。
你今生很莊嚴,我們可以推論,你前生遇到了事情,你會選擇忍辱,而不會跟人家爭執。譬如說你今生的身體很健康,我們可以推論,你前生是比較慈悲包容的。所以你今生受的果報,你可以推論你前生做了很多慈善事業,它一定是對應的,一個對應一個等流性。所以你這個公式如果你把這個業放在過去世,這個果報就是今生,這是第一重,第一重,我們剛才講的,兩重因果里面第一重因果。
如果你把這個業放在今生的業,那么這個果報就在來世,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我們來生會什么樣的相貌,你看你今生,你造哪一個業的次數最多,就知道了,而且你是深深好樂,數數現行,就是我們的業呀,你最喜歡做什么工作呢?你現在所做的是什么呢?是我們的業呀。所以有一個主流的,我們一生會造很多的事情,看你這一生是造什么比較多,譬如說殺生呢?還是邪淫呢?還是偷盜呢?還是不殺生呢?還是不邪淫呢?還是不偷盜呢?你的生命當中有一個主流,就是占了一個很強大的勢力,這個業就會很容易的表現出來,它是一個主流的業力。
這個地方就是說,佛教的因果思想它的復雜來自于它是隔代受報,也就是說,你今生受用的是你前生所造的業力,你前生的業力,你來生的受用是你今生的業力,所以這是兩重因果。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很容易讓人家產生錯覺,說為什么他今生做那么多善事,他還那么痛苦呢?因為你做了善事要先形成一種種子,讓它先儲存起來,它不能馬上釋放出來,它到臨命終的時候才釋放出來。這個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兩重因果。所以我們剛才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是第一重因果,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是第二重因果,那涵蓋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現在是第一重因果,現在未來,第二重因果。
以上是我們補充說明這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作這樣的補充。
好,再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二條”:
“貧女施燈(阿阇世王受決經)。”
“阿阇世王。用百斛麻油。自宮門。至祇園精舍。(在舍衛城南六里)靡不周遍。時有貧窮老母。見王作福。私自感傷。乃以兩錢買油。用以供養。時兩錢油。應得二合。賣油者嘉其至誠。復贈三合。計此油不能半夕。老母私自誓云。若我后世。得道如佛。愿此燈通宵不滅。是夜。王所點燈。或明或暗。種種不同。唯貧母之燈。光明達旦。明日。目連以袈裟扇之。燈光益明。佛告目連。此光非汝威神之所能滅。此母宿世。已供養百八十億佛。卻后三十劫當得作佛。號曰。須彌燈光如來。只因宿世未嘗布施。故今貧窮。”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斛”,中國舊量器名,容量單位。一斛本來是十斗,后來改成五斗。
“周遍”,“周遍”就是普及、全面。
再來,這個平常是念“合”,但是在這個地方念gě。就是中國市制容量單位。一升的十分之一。或是以前量,量那個糧食的器具。容量是一合,它用木頭去做的,或者竹子去編的,形成一個圓筒形的。這個叫一合,就一升的十分之一。
“嘉”就是贊許。
“不能半夕”,“夕”就是指晚上。
好,我們看這一段白話解:
貧女施燈(據《阿阇世王受決經》)。阿阇世王拿出百斛麻油,從宮門到祇園精舍,到處都點上燈。當時有一位貧窮的老婆婆,看見國王做好事,心里非常感傷,就拿兩錢去買油,用以點燈。二錢只能得二合油,賣油的人很受感動,贊賞她的至誠,就贈送她三合,三合油。估計這些油還點不到半夜,老婆婆就暗暗的發誓說,如果我后世得道如佛,但愿這盞燈通宵不滅。這天晚上,國王點的燈,或明或暗,種種不同,唯獨老婆婆的燈通宵達旦,光明如初。第二天早晨,目連用袈裟扇這盞燈,燈光反而更加明亮。佛告目連尊者,這盞燈不是你的威神力量所能熄滅的,這位老婆婆已經在前世供養一百八十億佛,再過三十劫就會成佛,號曰“須彌燈光如來”,只因為前世沒有布施,所以今世貧窮。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也。然則布施之事。誠不可已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那么布施的善行,實在不能停止啊。
好,我們看最后:
“竊油現果(其親面述)”
“昆山石浦鎮。有一觀音堂。荒涼殊甚。康熙初年。有人殺兔于其內。欲烹而無油。一人指佛前燈油示之。其人遂取以烹。食兔甫畢。而兩目忽瞽。遂終其身。”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瞽”,“瞽”就是瞎眼。
“遂終其身”,“遂”就是于是。意思是說終其一生都如此。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竊油現果(他的親人當面敘述)。昆山縣石浦鎮,有一間觀音堂,非常荒涼。康熙初年,有人在里面宰殺兔子,想要烹煮,但缺少油。有一個人就指了佛前的燈油,這個人就取下來烹煮這只兔子。剛吃完兔子,兩只眼睛就瞎掉了,終身殘疾。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若據戒律。則佛前燈油。尚不可以供菩薩。況凡人竊取乎。況又竊以烹兔乎。失明之報。未盡其罪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如果按照戒律,那么佛前的燈油,不能拿去供養菩薩,何況是凡人的偷取呢?又何況是偷取佛前燈油來烹煮兔子呢?他的報應,絕對不是只有眼睛瞎罷了,以后的痛苦果報將是無量無邊。
好,最后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這句經文,“點夜燈以照人行”。我們來報告李炳南師公他的開示。以往我們都是聆聽凈空老法師開示,那今天我們來聽師公上人李炳南老居士的開示。我們最后來總結“點夜燈以照人行”,我們用李炳南老師的開示,滴盡最后一滴血。
雪公太老師他有兩首詠物詩,常常大家都會記誦。雪公師公他第一首就什么?“警眾太殷勤,曾無間寸陰,幾人長夜醒,不負轉輪心”。第一首,我先念出來,然后等一下我再來解釋。第二首是,“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這師公上人的詩詞,實在是非常,蘊藏非常高深的智慧,也是他一生修行的一個德行。
第一首,“警眾太殷勤”,就是說雪公上人希望,像父母望子成龍,他是希望學生、弟子能夠成佛、成菩薩,能夠往生西方,所以“警眾太殷勤”就是師公上人教導弟子非常懇切、殷勤。“曾無間寸陰”,他沒有片刻停留他的教誨。“幾人長夜醒”,眾生迷惘,不知覺悟,就像暗暗長夜一樣,他說有幾個人在這個暗暗長夜里面能夠醒過來呢?有幾個人能夠覺悟呢?“不負轉輪心”,幾千個學生,幾萬個學生,只要有一個開悟了,這就不負他教誨之心,“不負轉輪心”。還好,雪公上人教出四個高僧大德,凈空老法師,果清律師,徐醒民老師,江逸子老師,還有很多很多的高徒,真是不負轉輪心啊。轉什么心?轉法輪的這個道心哪。這是第一首,我體會師公上人的這個大慈大悲,悲天憫人,這種菩薩心腸。
第二首,“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雪公上人他從發心立愿,來弘揚儒佛,教誨不倦,他這一股菩薩心腸,這一股熱忱,這種道心,他從來沒有改變。他為什么這樣呢?因為他不舍眾生,悲憫這些無明深重的、這些業障深重的暗路人,就是我們這些凡夫,迷惘的眾生啊。“但能光照遠”,希望他能夠傾囊相授,把他所領悟的境界,他的智慧,能夠照亮這些眾生,照到這些天下蒼生,“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乃至于他粉身碎骨,犧牲自我,舍身為法,為法忘軀,他都不會放在心里。這是雪公上人的這兩首詩,我們先作一個開場。
滴盡最后一滴血。第一點,這兩首詩分別是借由鐘跟燭來寫佛菩薩的度眾胸懷,無間無息,損己利人,讀來發人深省。老人家不就是如此孜孜度眾,不疲不厭嗎?近百歲的老人家還講經不斷,為的是什么?為的就是要度眾生,所以我們很幸福,竟然能夠蒙受近百人瑞來諄諄教誨,說的又是要破迷啟悟,讓眾生離苦得樂的佛法,而且又是講佛法中里面的徑中徑又徑,凈土持名念佛法門,這不是難遭難遇嗎?這不是稀有難逢嗎?有一年的元旦夜里,在酷寒的天氣里面,不能阻擋雪公上人李炳南老師要到華嚴會場講佛法的意愿。去接李炳南老師下車的臺中蓮社王社長說,王社長現在還在,我跟他很熟,老人家下車的時候,雙手都凍僵了,到了屋子里面,那手還在發抖。他下面的學生,那些年輕的學生,真的不曉得老人家的苦楚啊,又何嘗了解老人家的苦心呢?老人家真的是用盡他最后一滴心血。每一席《華嚴經》講下來,不知大家又欠多少老人家的深恩啊,就師長恩。
第二點,在講《華嚴經》的華嚴會上,雪公講的都是最可靠、最實用的法寶,老人家提醒大家,要認識中國文字;因為我們的文化寶藏,儒佛經典,都是用中國文字寫下來的,我們要是不懂得文句文理,那就不要談經義了,等于睜了眼睛的瞎子,再好的文化遺產,你也只有望洋興嘆啦。更進一步來說,你解錯一字一句,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率入火坑”,不但不能使人得益,甚至斷人家慧命的罪過也就很大了。所以雪公老師講經的態度,他非常慎重的,他常常說,講經決不敢離開經典一句,離經一句,即同魔說,他不敢離開經典一句,有所解說,他都是根據佛經、祖師的注解,決不是妄自發明。我們說佛言叫圣言量,這當然可靠,是祖師實修實證,斷了見思惑,親得了佛法利益,這樣的注解才可以看。因為凡夫一開口,一寫文章,不免是見思惑在講話。你看我們從這個地方要學李老師的講經說法。
第三,老人家講經從來不談玄說妙,他說我們修行人要說得到做得到。講念佛可以得到利益的方法,老人家數十年的寶貴經驗。又怕大家覺得說念佛太簡單了,不以為然,所以雪公上人常常勉勵蓮友,你千萬不要起貢高我慢的心。辦事情就要認真的辦,學佛就是要求得如來真實義。有一年元月二日,雪公在慎齋堂開示,字字鏗鏘有力的烙印在學生的心中。老人家一開始就問大家,今天你來這邊干什么?老人家說,如果你今天來這邊是湊熱鬧的,湊熱鬧的地方太多了,這里沒有什么好熱鬧的。因為是過年,新年。老人家他不想說好聽話。因為什么?因為重要的是死生的問題,他講死生,不是生死問題,是頭出頭沒,六道輪回的問題。而實際上,老人家說出來的,都是經典上最精要的,真正能幫助大家解決生死大事的方法,哪一句話不是好話呢?
第四,老人家以將近一世紀的人生閱歷。因為李炳南師公上人,我在二○一六年的萬人念佛完了以后,我何其有幸,承蒙凈空老法師、江逸子老師叫我在臺北科技大學辦這個木鐸春風三十載,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周年的紀念論壇,總共有二千多人在現場聽課。我請了臺中蓮社九位老師到現場,雪公上人的四位高徒,凈空老法師、果清律師、江逸子老師,三位全部蒞臨,徐醒民老師用錄影教學,因為他行動不便。所以雪公上人,他來臺灣已經六十歲了,九十七歲圓寂,他在臺灣三十七年,老和尚說,他的學生幾十萬人。當時臺灣的高僧大德前輩,星云大師、東初老人、慈航菩薩,他們都認為李炳南老師是臺灣的維摩詰居士。
所以老人家以近一世紀的人生閱歷,他深知每一件事情的因緣都不容易啊,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無不恭敬謹慎。老人家的身教、言教都在啟發我們,任何大小事情都不可以輕忽,因緣得慎自珍惜。所以你要把握每一次的因緣,而且要非常的珍惜。如今,老人家已經圓寂了,歸到極樂世界安養了,相信老人家的行愿弘深,必能夠盡速乘愿再來,廣度眾生。而老人家的精神志業,老人家他所建立的臺中蓮社,以及他的這個相關的這些志業體,現在都一樣,欣欣向榮,蓬勃的發展。菩提醫院現在也是還在,弘明中學,等等這些。尤其是臺中蓮社的道風,一點都沒有改變,已經三十年了,沒有改變,三十幾年了。我們每年辦萬人念佛,我們都引導大陸蓮友,國內蓮友,去參學祖庭,臺中蓮社。所以老人家的精神志業,更是需要我們同心齊力的來發揚。每當看到滴答不息的鐘表,還有我們看到照人光明的燈燭,我們看到燈,我們就要想到老人家那兩首詩,到底有幾個人能從長夜大夢中醒過來呢?
最后我們再重復一遍,第一首,“警眾太殷勤,曾無間寸陰,幾人長夜醒,不負轉輪心”。第二首,“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我們要學習雪公上人這種地藏菩薩的這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這種菩薩道精神。今天我們特別引用雪公上人的開示,來表法這一段經文,“點夜燈以照人行”,我相信意義非常重大,也希望各位能得到啟發跟領悟。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87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