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講于2019年12月21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四十四,“舉步常看蟲蟻”。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三十二頁。我們在還沒有研討二百三十二頁,“舉步??聪x蟻”,就是走路的時候要注意地上有沒有小蟲跟螞蟻,上一集我們也有討論到,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有討論到這個經文第四十三句,“或持齋而戒殺”,我們還有兩個部分值得來探討。第一個是在課本的二百三十頁這個按語里面,東岳大帝,就是“東岳圣帝,于唐朝永淳以前,亦用葷血,后求元珪禪師,受過五戒”,這個我們上一回有解釋過,那我們再來補充解釋一下,介紹一下“東岳圣帝”,也就是東岳大帝。
東岳大帝是中國民間傳說里面的一位幽冥世界的鬼王。那么祂統轄五岳及天下名山。五岳是什么呢?五岳是指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為東岳山東的泰山,西岳的陜西的華山,中岳的河南的嵩山,北岳的山西的恒山,南岳湖南的衡山。那么東岳大帝,祂是統轄中國這五岳,并掌管十殿閻君,在道教里面,祂是陰陽界最高的神明,一般認為,東岳大帝可以主宰人間、陰間的禍福,是統轄陰陽界的大神。我們臺灣有很多民眾很信仰東岳大帝,祂也有很多這種供養祂的宮廟。
我在拍《玉歷寶鈔》的時候,因為在二○○六年發愿,一直到二○一四年都沒有辦法拍成,我在拍這個江逸子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加《玉歷寶鈔》,后來都沒有拍成。那有學長跟我指點,請我跟玉皇大帝祈禱,而且也到了我們臺灣宜蘭的東北角,有一間很大的東岳大帝廟,我去那邊請求東岳大帝能夠加持。也很不可思議的,禮拜完畢以后,跟導演以及制作人就拍得很順利。現在就在流通在全世界的《玉歷寶鈔》,附《現代因果報應故事》,目前已經在整個國內,以及臺灣,以及華人世界,都有流通這個《玉歷寶鈔》。那么在日本,也透過日本太和凈宗學會的蓮友發心,也翻譯成日文。那現在馬來西亞新山阿彌陀佛蓮社樂靜法師,他也發心,將把這個《玉歷寶鈔》翻成英文版。然后前一陣子,泰國曼谷一位陳居士千里迢迢的來臺灣找我,她是看網路電視的我的講座,特地來到臺灣孝廉講堂,那我也把《玉歷寶鈔》交給她,因為泰國的人口有九千多萬,她是護持泰國曼谷唯一一家地藏王菩薩的佛寺,那么她也發愿,愿意把這個《玉歷寶鈔》翻成泰文。那這樣就有四種語文了。所以我當時在拍《玉歷寶鈔》的時候,跟《地獄變相圖》,有到東岳大帝廟里去祈求東岳大帝加持。
那么一般的認為,東岳大帝跟豐都大帝到底有什么不同。豐都大帝,有人說,東岳大帝跟豐都大帝的神職是重疊,那有些民眾認為是,兩者是同一尊神。古時候認為,泰山上通天庭,故天子封禪于泰山,中國以前有這種歷史傳說,那下有地府,所以普通人死后亡魂都會歸到泰山之下,以泰山山神東岳大帝為冥界主宰。后來又認為,豐都之神豐都大帝也被奉為是冥界的主宰,但兩者的職能、屬性、部屬、管轄范圍幾乎是一模一樣,所以民間才會認為是同一尊神。或者雖然是不同神,但是,用我們現代民間的語言叫雙首長制。就像美國有總統,也有國務卿;日本有天皇,也有總理。民間有這種傳說。
今天一般認為由東岳大帝主管一切幽冥事務,豐都大帝為其掌管豐都,而十殿閻君則是下屬。江逸子老師跟我講,他畫《地獄變相圖》,完成的時候,地藏王菩薩率十殿閻王,在江逸子老師的夢中,跟江逸子老師表達感謝,也表達贊嘆。這個在《因果圖鑒》里面,江逸子老師有把這個地藏菩薩跟十殿閻君入夢的經過,有畫成一張畫出來。所以一般來說,幽冥地府的十殿各司其責,各司其職。豐都大帝執掌地府,輔佐東岳大帝,類似雙首長制,所以東岳大帝可比為國家元首,豐都大帝是政府閣揆;或者是比喻為現今的司法院正副院長。那么祂們兩位在民間的神像的造型要求上有一種不同,東岳大帝多是白面美髯鳳眼文官造型,豐都大帝則是黑面虬髯的瞠目怒眉相貌,瞠目怒眉的相貌,就有一種忿怒金剛相。但是位階職掌上,東岳大帝掌管所有幽冥事務,豐都大帝是輔佐的角色,因此東岳大帝還是較為高階的幽冥世界的主宰。那導師當然是地藏王菩薩。
這是有關這個幽冥世界的東岳大帝,我們在這里作這樣的補充。
再來就是二百三十頁的這個公案,“破齋酬業”。這個“破齋酬業”里面,“昆山魏應之,子韶族子”,他在夢中夢到陰府,見到曹官抱生死簿,上一回因為時間關系,我們沒辦法進一步探討,大家一般民間說的,真有生死簿嗎?那我們來聆聽老法師怎么說。
老法師說,閻王生死簿真實存在。四個字,真實存在。諺語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兩句話很有道理,而且是事實。一九五三年,老法師剛接觸佛法,他的好友葉會西先生看到老法師研究佛法,研究佛學,有一天,葉會西就告訴凈空老法師說,誒,我有一位同鄉對佛學很有研究、很深的造詣,問老法師說,你愿不愿認識他呢?可以向他請教請教啊。老法師說他很樂意,于是葉會西居士就為老和尚介紹朱鏡宙老居士,就章太炎的女婿。
朱鏡宙老居士當時已經是七十歲了,老法師才二十六歲,朱鏡宙老居士把老法師當成小朋友。朱鏡宙老居士創辦臺灣印經處,當時臺灣經書非常缺乏,全省印經,流通佛書,只有三家。在臺北是老居士辦的印經處,臺中是瑞成書局。剛才講的臺北這個,就是朱鏡宙老居士的臺灣印經處,臺中是瑞成書局,現在還在,現在還有。臺南的慶芳書局,臺灣只有這三家流通佛經。我記得,在臺灣,早期是日本統治嘛,那時日本人禁止臺灣人學佛,所以那時候叫齋教。那早期很多我們這些高僧大德,都是從國內到臺灣來,當然是因為國共內戰,但是也因為這些高僧大德到臺灣來,把這個佛法的火種,金剛種子,保存下來,把儒家跟佛家這些種子保存下來,然后再透過臺灣,再把佛法、儒家,再弘揚到國內去。因為我們經過文化大革命,事實上是一個浩劫,那時候打倒孔家店,事實上出家人掃地出門,那個時候影響非常的大。那早期臺灣的佛經,有時候還是要用錢買的,像現在都是免費流通了,所以經書相當不容易得到。
朱老居士對老法師非常愛護,凡是臺灣印經處出版的書,他都送給老和尚一本。所以老和尚這吉人有天相,他有大善知識在護念,佛菩薩都安排得很好,安排他三位老師,方東美教授是他的啟蒙老師,章嘉大師帶領他進入佛門,三年,再把老法師交給李炳南老居士。你看,老和尚都遇到三位大德,三位大善知識。誒,碰到這位朱鏡宙老居士,也可以說是老和尚的大善知識以及護法。那時候老和尚是軍人退下來,他沒有什么錢,那沒有錢,怎么有辦法請到佛經呢?所以這些都是冥冥之中,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安排,知道將來老法師會弘揚大經,凈土大經。
所以老法師對朱鏡宙老居士非常感謝,也常常向他請教。后來老法師辭去工作,朱鏡宙老居士就介紹老法師認識懺云老法師。所以為什么老法師還沒有去臺中蓮社之前,跟朱鏡宙老居士曾經在臺灣埔里的印弘茅蓬,跟隨過懺云老法師半年,老法師在那邊擔任護法,那一段期間老法師也非常懷念。后來懺公老法師講一句話,你的緣在臺中蓮社。你看這些高僧大德,都有智慧的眼光,他們都能夠至誠感通,跟佛菩薩一樣啊,指引他一條明路,光明之路。沒有懺公老法師,沒有剛才講的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沒有朱鏡宙老居士,就沒有今天我們的師父上人。后來朱鏡宙老居士又引薦老法師去臺中蓮社見李炳南老居士,這也是朱鏡宙老居士來引薦他。所以老法師說,這是他學佛一段很深的因緣。像我這一生,如果我沒有碰到凈空老法師,沒有碰到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老師,我也沒有辦法在這邊學講經教。所以善知識很重要,才不會走錯路,還有不會盲修瞎練。
朱鏡宙老居士常常跟老法師講因果報應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的。像他溫州故鄉的一位讀書人,夢到岳飛鬼王要請他去做文書,要準備討伐金兵,果然沒多久武昌起義,國民革命了,這也是朱鏡宙老居士講出來的。那都是朱鏡宙老居士親身經歷的因果故事。老法師也有在講經提到朱鏡宙老居士他早期的時候沒有學佛,打麻將都打到很晚,半夜才回家,半路上觀音菩薩去度他。他在回家的路上,在燈光黑暗之下,看到有個女生在前面走路,結果仔細一看,沒有腿,沒有兩只腳,非常非常的驚駭。后來把這個事情告訴李炳南老師,說這是觀世音菩薩化成女鬼,要來度他。
那朱鏡宙老居士是學財經的,財政經濟,抗戰期間曾經任職西康的稅務主管,抗戰勝利后,曾任浙江財政廳長,是一位德學俱優的長者。老居士告訴老法師,一九三一年他在一家銀行擔任經理,閑暇的時候,總有幾位朋友打打牌、聊聊天,其中有一位朋友是走陰差的,也就是晚上到陰曹地府上班。他說,這是真的,一點也不假,他的職位并不高,好像是負責傳遞公文。就像我們以前警察局的工友一樣,我們警察局也有工友,我公文批一批以后,他送到各組辦公室,還把公文送到警察局去,這有點像陰差傳遞公文。那這位走陰差的,他是替蘇州都城隍當差。在我們這個世間,蘇州是個市,上海是特別市;但是在陰間,蘇州城隍稱為“都城隍”,好像是省長(省主席)一樣,而上海的城隍只是個縣官,歸蘇州都城隍管轄。我們講的城隍還有分大小,都城隍管轄一個省。
這位陰差說,有一天上海城隍廟送來一批“生死簿”,呈報蘇州都城隍,是他接收的,他好奇的翻開來看看那些人,結果讓他大惑不解說,其中的名字,為什么有五個字、六個字的呢?第二天,這位走陰差就跟朱鏡宙老居士聊天閑談的時候,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了,當時每一個人都想不出原因。中國人的名字最多四個字,一般都是三個字,復姓才是四個字,但是不可能這么多啊,還有五六個字的,他們怎么想也想不通是日本人。
三個月之后,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兵在上海發動戰爭,我國軍民奮勇抵抗。這時他們才恍然大悟,以前上海送來的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兵在一二八戰役中死亡的名冊,三個月前,名冊已經送到蘇州都城隍那里了。這就是說明,一般認為戰爭中橫死的,其實也是命中注定的;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是注定的,確實“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臺灣早期的行政院長,也是國防部長,郝柏村先生,在臺灣頗受大家的敬仰,他的兒子郝龍斌先生,擔任過臺北市市長。郝柏村先生,他擔任蔣中正的侍衛長,八二三炮戰,他擔任師長,結果八二三炮戰那么激烈,他毫發無傷。所以命里不該死的,槍林彈雨之中也沒事;命里該死的,碰到流彈也會把他打死。這些都是事實。
這就是生死簿的一個明證,這個走陰差也好,是由朱鏡宙老居士講出來的,生死簿也是朱鏡宙老居士講給老法師聽的,老法師說,真有其事,這個閻王生死簿是真實存在。這也值得我們警惕啊,舉頭三尺有神明。
再翻過來,二百三十一頁,“賣齋立斃”,這個公案里面的按語,二百三十二頁這個按語,“欲持長齋,當先作五種不凈觀,然后于魚肉之類,能生厭心。何者為五。一者,種子不凈,謂一切肉食,皆畜生之精血所成故。二者,所食不凈,謂豬羊所食,無非糟糠糞穢故。三者,住處不凈,謂其沒身于大小便利之中故。四者,腹中不凈,謂其腥臭體中,滿包屎尿,膿血故。五者,死后不凈,謂其腐爛時,與死人無異故?!边@段有提到肉的五種不凈觀,我們上一回沒有機會補充說明,那我們今天就來探討這一段,探討這個吃肉的問題。
剛才念的這一段的白話解釋,我們在上一回,我們已經講過了,我們就不再重復。那我們現在探討吃肉的問題。前幾天我碰到一個蓮友,提到他父母不能夠吃素,也是學佛的,也有讀《無量壽經》,也有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肉食放不下來,那他起了煩惱跟無明。我說,起這個煩惱無明沒有用,這個要有很大的道心,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直心、深心、大悲心,不忍吃眾生肉,那種大悲心要發出來,那是菩提心的一種。那表示說,他如果喜歡吃肉,表示他菩提心還沒有辦法發出來,但是要等待因緣,假以時日,要透過不斷的懺悔、拜佛、深信因果以后,他自然而然,或者持戒,持清凈戒,那就可以把這個肉食放下來。
我們現在討論吃肉的問題。事實上很多地方都這樣,我有看到很多學佛人放不下這個肉食,甚至有些受菩薩戒說,誒,那個不是說,菩薩戒也可以吃肉啊。你說怎么辦呢?所以這個是很多很多都有發現這個問題。前幾天我的一個親人得了癌癥,又進去住院,大小便排不出來,滿肚子都是糞便,那為什么?因為她前一回住院的時候,回去以后吃太營養了。所以我那天去看她的時候,我就跟她講,她也是佛教團體的一個大護法,修很多福報,但是道心不夠,沒有辦法持戒念佛。我說,你要至少發個大心,每個月持六齋日,你自己平常在供養觀世音菩薩,你都沒有辦法持六齋,那觀音齋,六齋就是觀音齋,你六齋日持八關齋戒。
后來我就在醫院帶她合掌,合掌發愿,我說,那你合掌跟我一起發愿,你如果能出院的話,你回去以后好好持觀音齋,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或是二十九、三十,看大小月。我說,你如果能夠六天持八關齋戒,等于過一天一夜的出家人生活,可以滅罪消愆。不然你以前吃了那么多肉,那么多動物,也有活的,你怎么去懺悔業障?我說,你如果真能持戒的話,兩天后就可以出院了。結果禮拜天去看她,禮拜三早上,就兩天后,醫生宣布說,你可以出院了。我就把這個八關齋戒儀軌,有六齋日的行事歷,拿給她看,她帶回家好好用功。
所以我們現在就來探討吃肉的問題,很多人放不下肉。談到無畏布施,老法師說,素食很重要。老法師說,我們真正的發心,不吃眾生肉,就是對一切眾生很具體的布施,不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了。吃人家半斤,要還人家八兩,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吃的肉。老和尚提到,他小時候住在農村,農村的屠戶在殺豬的時候,總會把豬耳朵拉高說,提起來告訴那個豬說,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人不吃,我不宰,你向吃的人去討債。你看,他把帳都推在你身上去。所以天下有吃肉的人,才有殺生的人,吃肉跟殺生其實是共業。殺豬的把責任罪過全部推到吃肉的人身上,我們如果能夠素食,我們不吃一切眾生肉,就是無畏布施,今天天下殺生都跟我無關,所以你在災難里面,你就可以不共業。
你現在是共業,因為你吃肉就是跟殺生有關,你是共業,那災難來的時候你要共業。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吃肉,今天所造的殺業跟你都無關,以后有大災難來,你本身就有別業,你不共業,你可以消災免難。就像我們臺灣,前幾年臺南永康大地震,是不是,一棟大樓全部傾倒,整個陷下去,其中有一位吃素的人,傾倒以后,好像是在昏睡狀態,突然間昏迷,可是沒有死掉,被消防隊員用生命探測儀發現他還有生命的跡象,就把石頭磚塊搬開以后,把他救起來,緊急去醫療,后來只有截肢的一個命運,他保住生命了,好像是截掉一腿。你看,他至少保住生命,還可以繼續修行。后來才知道,他是一個念佛吃素的人,他有這個別業,他共業中有別業,他不共業,他就消災免難了。
所以不吃肉,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老法師在二十六歲的時候接觸佛教,了解素食的道理跟事實真相,半年后決定要素食。我們上回有講過,老和尚年輕的時候,他父親管那個槍枝彈藥,所以他早上起來都會跟爸爸去打獵,打了三年,老和尚說他槍法非常準,也吃了很多野味。他父親把那個炸彈丟到河里面去,炸開,都是魚。所以那個時候,雖然是戰爭、災難、戰亂,但老和尚他們家都有魚肉可以吃。但是最后他父親死掉的時候,就跟《地藏經》里面講的一樣,驚慌恐怖,往山上跑,往水邊跑。
老和尚說他年輕的時候,接觸到回教清真寺,對于回教的教義、儀規懂得很多。老和尚說,伊斯蘭教對飲食有選擇。我們知道伊斯蘭教人是不吃豬肉的,他們雖然吃肉,但是他們不吃豬肉,這是基于什么理由?其實豬肉就是這里面形容的,“種子不凈”,還有所食的不凈,豬這個“糟糠糞穢”,“住處不凈”,住在大小便里面,那個豬肉也是“腹中不凈”,“腥臭體中,滿包屎尿”,還有“死后不凈”,那個豬肉如果沒有冰凍的話,幾天就臭掉了,跟尸體、死人一樣。
所以伊斯蘭教是基于什么理由?衛性。一般人只懂得衛生,你要吃干凈的食物,保護生理,對于如何保護自己善良的性情,卻不懂得。伊斯蘭教對于性情不好的動物都不吃,只選擇性情溫和的,像牛、羊就很溫順。而豬懶惰,人如果時常吃豬肉,吸收豬肉的氣氛,自然就變成懶散、懶惰。老和尚從此得到一些啟示,學佛后發現佛教的素食,不但衛性,還保護自己的慈悲心、清凈心,是最完整的(衛生、衛性、衛心),體會到這一點,就完全接受素食了。
老法師讀了《地藏經》以后,就是剛才我講的,覺得吃肉跟眾生結怨太深。因為他在抗戰期間,剛才我講說,他跟他父親打獵打了三年,殺了很多眾生,看到《地藏經》的果報,都是地獄、餓鬼、畜生,嚇得一身冷汗。從此以后,當然還有看到他父親往生的那種悲慘、恐怖、痛苦,從此以后,他為了贖罪,不殺生,吃長素,提倡放生,這是得了《地藏經》的啟示。那時候老和尚還是在家居士,學佛十個月左右,他就把晚餐斷掉,就持午,過午不食,少吃一餐飯,心地非常清凈。
老和尚后來到臺中蓮社親近李炳南老居士,看到李老師一天吃一餐,每餐吃兩個小饅頭,一點點菜,雖然吃得少,可是精力旺盛,每天做的是五六個人的工作量。李老師一直到九十七歲都不需要別人照顧,往生前兩個星期,還上臺講經。他唯一的缺點是年紀大了,九十七歲了,膀胱比較無力,會上凈房。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在講經前都不喝水,以避免老人家體弱會跑凈房。
在公元二○○○年,老法師得到澳洲政府的永久居留證,要身體健康檢查。老法師在新加坡,一個有名的牙醫替老和尚洗牙,牙醫說,法師,你是吃素的,年歲這么大了,牙齒也保持這么好。我常常陪老法師吃飯,我知道老法師的胃口很好,他幾乎是什么都可以吃,表示他牙齒非常健康。有些到九十幾歲牙齒都掉光了,沒有牙齒可以咬東西了,老法師還可以,因為老法師牙齒健康。所以老法師告訴我們說,我們牙齒也會影響到消化系統。牙齒要保養,就是吃過東西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特別是牙齦、牙縫的部分,要保持干凈,這樣你牙齒比較容易健康。早晚刷牙要用牙膏,其他時間,吃過東西以后,用清水刷牙漱口就可以了。
人如果經常生病,看醫生,吃藥,這是很痛苦的事情,如何才能不生病呢?首先要了解病從哪里來,老法師說,疾病來源有三種,第一個,生理病,第二個,業障病,第三個,冤業病。
生理病是飲食起居不小心,所謂病從口入,貪吃,吃東西不干凈,譬如說拉肚子了,就會吃出病來,腸胃不好,這是生理病。
業障病比較麻煩。自己過去生或這一生造作罪業,感得的疾病,這是真正要懺悔,懺除業障就好了。業障從哪里懺?一定要斷貪瞋癡。貪瞋癡是我們心理最嚴重的病毒,稱為三毒。心理有毒,豈能不生病呢?如何斷貪瞋癡呢?要認真的修戒定慧,就能把病根拔除。
第三是冤業病,冤家債主找上門很麻煩,這也有方法調解。我們誦經、拜懺、放生,為他回向,希望能夠化解,冤親債主離開了,病就好了。就像悟達國師一樣,《慈悲三昧水懺》,迦諾迦尊者調解,后來晁錯就離開了,悟達國師的這個人面瘡就好了,意思是一樣的。這叫冤業病。
得病的三種原因,我們要懂得,才能避免。最好的方法就是讀經、念佛,時常為冤親債主回向,菩薩道上,就會一帆風順。所以存好心,做好事,樣樣都順利。
人生無處不是業障,因心地不慈悲就是業障,性情不好,也是業障,脾氣不好,也是業障,喜歡發脾氣,也是業障,不能夠忍耐,也是業障,身體有病,當然是業障。所以,素食可以消業障,也能講得通。
健康真正的因素是心地清凈,不沾染五欲六塵,不沾染名聞利養,貪瞋癡慢能夠斷除,沒有妄想、雜念,這是健康的真相,這是健康的真因。其次,飲食起居如法,有秩序,有節制,最重要是要清心寡欲了,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這是健康的外緣。有真因,有外緣,健康的果報自然現前。
這就是說,我們今天探討吃肉的問題,其實最后得到利益的是自己。你能夠吃素,最后得到利益的是自己。你吃肉就是跟眾生結冤仇,你要得到一個健康的身體很困難喔。老和尚說,吃藥打針,常常到醫院去,很痛苦啊,長期臥病在床,很痛苦啊,沒有辦法修行啊。所以弘一大師才說,身安則道隆。你身體不平安,怎么行菩薩道啊,你身體不平安,怎么去修行啊,怎么用這個色身去供養眾生,去為眾生服務呢?沒有辦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力不從心啊。當你力不從心的時候,道心就會退轉,那修行就不能夠成就。
今天我們利用一點時間,補充我們上一回講過的,第四十三句,“或持齋而戒殺”,幾個相關的問題,我們在這邊做一個探討。
好,今天我們就要接下來,繼續要看這一個經文,二百三十二頁,“舉步常看蟲蟻”。我們看經文:
“(發明)牛羊犬馬。世俗猶或憐之。若言愛惜蟲蟻。無不笑其愚矣。獨不思形有大小。性無大小。若謂大者殺之有罪。小者殺之無罪。則人身雖大。終遜于牛。與其殺牛。不若殺人。而天下之至尊且貴者。無如摩竭大魚矣。(摩竭大魚。鱗甲內癢。以身揩玻璃山。海水皆赤。)帝君此語。欲人泯乎大小之見。一舉足而不敢忘戒殺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摩竭大魚”,“摩竭”就是摩伽羅,摩迦羅。翻成華語是什么?鯨魚,鯨魚很大,巨鰲。在《玄應音義·一》曰:“摩伽羅魚,亦言摩竭魚,正言摩迦羅魚,此云鯨魚,謂魚之王也?!?/span>
再來,“泯乎大小之見”,“泯”就是消除、消滅。連貫上文,意思就是說,消除人對動物體積大小的成見,大的動物固然應該愛護,小的動物也不可輕易殺害。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牛羊狗馬,世上有些人還能憐愛它們,如果說愛惜蟲蟻,就沒有人不會嘲笑的了,認為這個人太愚癡了。人們不去想一想,眾生的形狀雖有大小,但是本性并沒有大小,佛性并沒有大小。如果說大的殺了就有罪,小的殺了就沒罪,那么人的身體再大,也不能超過牛啊,與其殺牛,那不如殺人啊。天下最尊貴的就不會超過摩竭大魚了(摩竭大魚鱗甲發癢時,身體去擦玻璃山,海水都會發紅)。帝君這句告誡我們的話,是要消除我們心中對生命有大小不同的看法,勸誡我們舉手投足都不要忘記戒殺。
好,我們來探討這里面講的,我們人認為螞蟻比較小,所以殺了沒有關系,我們來講愛惜蟲蟻,慈心救蟻,沙彌延壽。所以佛性沒有大小,佛性都一樣的,體型有大小,但是佛性都平等的。
在《雜寶藏經》里面有記載,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位阿羅漢(他證到阿羅漢果的時候,他就有六神通了,六種神通了),這位阿羅漢知道他弟子當中有個沙彌,生命只剩下七天。師父就告訴這個沙彌說,沙彌,給你七天假,回家看你父母吧。意思是說,讓他死在家里,在家里過世。
誰知道第八天,沙彌又安然無恙的回到寺院。師父就感到很奇怪,就入定觀察,喔,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來沙彌在回家途中,經過一條溪水,水逐漸漲高,附近有個螞蟻穴,快要被水淹過了。沙彌趕快脫下身上的袈裟,用袈裟把螞蟻穴擋住。也有說是放了一個竹橋讓螞蟻走過去,也有說放一個竹葉讓螞蟻走過去,也有這樣說法。不使這個水淹進去。因為有這樣慈悲的心,使他無意間救度了可能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只的螞蟻。憑著這個功德,沙彌的壽命得以延長,延長到幾歲呢?到八十歲,而且最后一樣證得阿羅漢果。這個就是要愛惜蟲蟻,可以得到延壽的果報。
那這里我們就提到一個問題了,我們來省思一下,他的師父雖然是阿羅漢,也有神通,但是神通抵不過業力啊,他沒有辦法去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弟子解脫這個災難,就佛陀的三不能里面,有一個定業不可轉,這位阿羅漢,他沒有辦法幫助他的弟子解脫這個災難,延長壽命,延長壽命最后還是要靠沙彌自己的功德。所以六祖大師才說,自修,自悟,自度,就是這個道理,你自己救自己。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世人舉足動步。無不是罪。即以行路而言。一生誤傷物命。不知幾千萬萬矣。曾見沙彌律中。有行步不傷蟲蟻咒。甚為簡易。宜于每日清晨。未下床時。先默念佛號數聲。祝曰。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回護。若于足下誤傷時。愿汝即時生凈土。隨持咒七遍。咒曰。唵地利日(音支)利娑婆訶。持過七遍。然后投足于地。則無誤傷之患。按此咒。不問智愚。人人可誦。子弟六七歲時。即宜教之。習慣。則仁慈之念。自幼培植。未始非雞鳴而起。孳孳為善之助也?!?/span>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沙彌律”,《沙彌律》是沙彌的戒律。蓮池大師有著作《沙彌律儀要略》,菩薩戒弟子云棲寺沙門祩宏輯《沙彌律儀要略》。梵語沙彌,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就是止惡行慈悲心,斷惡行慈悲,這叫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息滅你的污染心,息滅你的貪瞋癡,而慈悲的救濟眾生。這是沙彌的意思。亦云勤策,亦云求寂。勤策就是精進、用功。求寂就是求無上菩提。律儀者,十戒律諸威儀,一共有十條。一曰不殺生。二曰不盜。三曰不淫。四曰不妄語。五曰不飲酒。六曰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七曰不歌舞倡妓,不往觀聽。八曰不坐高廣大床。九曰不非時食。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
再來,“寅旦”,“寅”,是指凌晨三至五時。晚上二十三時到凌晨一時,這是子時。丑時是凌晨一點到三點。那三到五點是寅時?!暗?,甲骨文字形。像太陽從地面剛剛升起的樣子。本義為天亮、破曉。語出《日用軌范》。
“遍”,就讀幾遍這個遍。
“未始”,就是未嘗。還沒有、未必。加在否定詞前面,構成雙重否定。
再來,“雞鳴而起,孳孳為善”,這一句文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孳孳”就是勤勉的意思,努力不懈。早上起來,能夠孳孳為善,就是一心一意的想要做善事,那你就是舜的徒弟了。
這個還有完整的下半句,我們再作一個補充。“雞鳴而起,孳孳為善”,就是說從清晨雞啼時起床,就勤勉不懈,努力做善事。那我們把〈盡心上〉,這個再作一個補充。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闭俊睹献印肥冀K在討論的、在辯論的,無非是義利之間的問題。利并不完全代表金錢,就是利,我們廣泛的來說,利就是自私,人人都在追求有利于自己的,現實可以看得到的好處,那就是利,對我沒有利啊。我們人都是這樣,第一個先想到對我有沒有利啊,這個事情對我有沒有利啊,這個是孟子說明人的心理狀態。天還沒有亮,聽到雞叫就起床了,自己第一個念頭就想要今天要做什么善事,有利于人,這種人是堯舜一流的人物,堯舜的子孫,屬于走圣人這條路的,走圣人路線的。例如我們學佛的人,信宗教的人,一醒來起床就是什么?做早課,早課提醒自己,發愿;晚課,反省自己今天的身口意行為。發愿是什么?發愿幫眾生做事啊,祈禱啊,準備一天的行善。
另外有一種人,也是雞鳴而起,但是他們所注意的是為利,專想去賺錢,其實也很辛苦。孟子說,這種“孳孳為利”都是“跖之徒”。跖是誰?跖是古代一位盜帥,就是大盜,汪洋大盜,跖,他是柳下惠的弟弟。柳下惠各位都知道,坐懷而不亂啊。他是柳下惠的弟弟啊,但是連柳下惠、孔子對跖都沒有辦法??鬃觿窀骢?,跖跟孔子辯論說盜亦有道,他說強盜也有他的道理啊,說出一大堆的仁、義、禮、智、信的最高道德標準、道德哲學,這典故是出在《莊子》的〈外篇〉。
其實孟子他所要探討的是說,人性都是有良知良能的善心,我們自性本自清凈、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我們這一念佛性,儒家講良知良能的善心;同時也是有盜心。叫做善惡夾雜,我們是真妄和合,有真心跟妄心,同時也有盜心。為了求利,都在設法圈套別人,想把別人口袋里面的錢賺過來,放到自己的口袋里面。做生意就是這樣啊,我怎么把你口袋的錢搬過來,而且使別人很高興的,自動心甘情愿的把錢送過來給你,這就是“商道”,商人。其實真正的商道,也就是大盜的大學問、大道理,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跖之徒”。
那種硬將別人的錢,賺到自己的口袋里面,已經是算是很低級了、很低水平了,已經是不入流的小盜了,是被盜跖淘汰下來的無道之盜,沒有道德標準的盜。所以在孟子、莊子的眼中看來,全世界大多數的人,都是屬于盜跖的行為。
他說圣人跟強盜的分別,一個是“為善”,一個是“為利”。強盜哲學是在自私,只為己有、只為占有,這就是強盜的心理;圣人則所作所為,都是為利他而付出,他無我,差別在這個地方。理論上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行為上做起來非常的困難。這必須要透過修行,借修德顯性德,才有辦法轉煩惱為菩提,從斷惡修善開始做起,然后再轉迷為悟,最后轉凡成圣。
這個就是我們名相注釋這個“雞鳴而起,孳孳為善”,我們作這樣的補充。
好,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世人舉足動步無不是罪,就以走路來說吧,一生誤傷的生命不知道有幾千萬億了。曾經看見《沙彌律》中有一個走路不傷蟲蟻的咒子,非常簡單,應該在每天清晨沒有下床以前,先念佛號數聲,祈禱說,從朝寅旦直至暮,從早上到晚上,一切眾生自回護,若于足下誤傷時,愿汝實時生凈土。就說從早上到晚上,一切眾生你們自己能夠避開,若我腳下不小心誤傷到你們,希望你們能夠生凈土。然后念咒七遍,咒語是,唵地利日利娑婆訶?;蛘f唵地利日利薩哈。念過七遍后,再下床走路,就不用有誤傷的擔心了。這個咒子,咒語,不管是智愚,人人可念。小孩六七歲時,就應當教他,教給他念,念成習慣了,那么仁慈的品德從小就得到了培植。這難道不是黎明即起、孳孳為善的補助嗎?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件公案:
“忍渴護蟲(法句喻經)”
“佛在祇園說法。有新學二比丘。從羅閱祇國來。道路遼遠。又值亢旱。渴乏欲死。偶見地穴中。有升余水。中多細蟲。不可取飲。一人曰。且當飲之。救得我身。然后見佛。一人曰。既破佛戒。即見何益。遂忍渴而死。其神即生忉利天。自識宿命。手持香花。來供養佛。其飲水者。經日乃至。泣告其苦。佛言。我久知之。因指天人示之曰。此即與汝同來者。今先至矣。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祇園”,“祇園”又是祇洹,“祇園”為祇樹園、祇陀園、祇樹給孤獨園之簡稱?!夺屢吩唬骸暗o桓者,梵語也。若作方言釋者,應法師曰:桓即林也,即祇陀太子林也。以古桓字與園字同用也?!卑浮暗o園”若為梵語,則洹字為正,桓為假借。若為漢語,則桓字為正,洹為假借也。
那我們現在介紹一下祇園精舍的由來,這是佛陀講經的地方。祇園精舍是由拘薩羅國富商給孤獨長者發愿建造的。給孤獨原名須達多,意譯為善授。須達多長者我們有介紹過他,他非常的貧窮,有一天他在糞坑里面撿到一個栴檀木,可以去變賣,換了四斗米。佛陀知道他跟須達長者的因緣即將到來,所以當須達長者用這個栴檀木所換來的四斗米,要煮熟第一斗米的時候,佛陀派他的大弟子,派舍利弗尊者去跟他化緣,當然這個須達長者的妻子非常歡喜的供養舍利弗尊者。第二斗米正要煮熟的時候,佛陀派目犍連尊者來跟須達長者的妻子化緣,她也給他歡喜供養。到第三斗米要煮熟的時候,佛陀派迦葉再去化緣,須達長者的妻子一樣歡喜供養。到剩下最后一斗米要煮熟的時候,要吃的時候,佛陀蒞臨,她就很歡喜的把最后一斗米供養佛陀,自己吃那個,我們粥上面的那一層米漿,喝那個米漿。后來佛陀跟她說法開示,她因為這樣真誠心供養,無始劫來這貧窮的業障全部消除,福報現前,所以成為大富長者。
須達長者的意思,須達多意思就是說,他善授、善施,名如其人,他家財巨富,常救濟貧困,尤其對孤獨老人,因此人家稱他為給孤獨,義為“給予孤獨老者”。他有一天去親戚家,他親戚請佛陀說法,他聽佛陀說法以后非常歡喜,而且看到佛陀的法相莊嚴,他想供養佛陀,希望蓋一個佛堂來供養佛陀,他就在舍衛城的城南郊二公里的地方找到一處園林,景色非常的宜人,清雅幽靜,正是設立精舍的理想地點。于是他就打聽,原來這個園林是祇陀太子的,他的皇宮。
祇陀乃是波斯匿王的太子,富有無比,他根本看不上須達多長者手上的銀錢,于是他就開個玩笑說,你將黃金鋪滿園地,我才肯賣。沒想到須達多長者歡欣鼓舞,他耗盡家資、家財,終于達到他的這個要求,把黃金全部鋪滿了整個園地。祇陀太子后來聽了很感動,他問他說,你要做什么?他說他要供養佛陀。他一聽到要供養佛陀,他說,我也要參加供養。給孤獨長者有一點猶豫了,那祇陀太子就說了,如果你不給我參加供養,那我把這個花園的草木,我全部挖走,你只剩下花園,這樣也不好看哪,也不莊嚴哪。后來給孤獨長者就同意,就跟祇陀太子共同修這個大福田。
“園中土地,盡滿金箔,已為公得。惟我園中木未貼金箔,仍為我有。吾亦欲以獻佛也。”你看,祇陀太子就是用這句,這個經典上記載這一段文,就是說,那地上都是你鋪金箔的,可是花園的林木是我的啊,它沒有貼金箔,我也想去供養佛陀啊。
祇園的祇就是來自于祇陀太子,又叫翻譯為逝多太子。故祇林就是祇陀太子的園林。那后來這個因緣呢,就由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就是佛陀的大護法,楞嚴會上的大功德主,就有波斯匿王,跟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三人,因為捐贈祇園一事,后來他們被列入伽藍圣眾之列。但是在巴利文的原典里面,對于祇陀太子這一段的敘述,沒有上述這個戲言,而是就算給給孤獨長者鋪滿遍地的黃金也不愿意出售。就是說,在巴利文的原典里面,并沒有講到說祇陀太子要把這個園林的樹木要移除這個戲言。
佛陀后半生在此安居長達二十年,就在這個祇園精舍,我們現在很多流傳的經典,大約有七八成都是在這里講說的。例如佛經里面我們很熟悉的《佛說阿彌陀經》《金剛經》,開篇就是提到佛陀“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在佛教本生故事中,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曾經有一世,在這一片地區的園林里面當過鹿王,所以佛陀跟這塊土地有因緣。也就是后來佛陀成佛以后,祇園精舍,佛陀在這邊弘宗演教、講經說法的地方,原來都跟佛陀有因緣。
再來,我們看“新學”,初學的人。
“羅閱祇國”,“羅閱祇”,又曰羅閱祇迦羅。摩竭陀國王舍城之梵名?!斗ㄈA文句·一》曰:“王舍城者,天竺稱羅閱祇伽羅,羅閱祇此云王舍,伽羅此云城?!?/span>
再來,“亢旱”,“亢旱”就是大干旱。
“神”,“神”就是神識。即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神識就是我們佛家講神識,一般民間道家講靈魂,就是我們的第八識,這個神識就是阿賴耶識?!秾毞e經·百九》曰:“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崖,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中略)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而現色?!薄独銍澜洝ぐ恕吩唬骸芭R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地獄?!薄独銍澜洝ぐ恕氛f,臨命終的時候,當我們的神識要離開這個肉體的時候,四大分離的時候,會先見到猛火遍十方界,亡者的神識就飛墜,就是墜落下去了,乘煙進入了無間地獄。
再來,我們看下面的“自識宿命”,即宿命通。謂于自身、他身,多生所行之事,悉能知也。這是指天人報得之宿命通。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法句喻經》)佛在祇園說法,有初學佛的兩位比丘,從羅閱祇國來見佛。道路遙遠,又正好碰上大旱,途中干渴,快要死了。忽然看見一個地洞里有一升多水,水中生了很多小蟲,不能喝下。其中一個說,暫且先喝下它,救活我的身體,才能見佛。另一個說,既然破了佛戒,那見佛又有什么利益呢?有什么意義呢?其中一位守戒的人他就忍住干渴,終于死了,神識生到忉利天,自己知道自己的前世,就手持香花,來供養佛。那個飲水的,毀戒了,過了幾天才到,向佛哭訴一路的艱苦。佛說,我早就知道了。指著那個天人對他說,祂就是跟你同來見我的人,但已經比你先到了。你不守我的戒,雖然見到我,我沒有看見你啊(你也沒看見我)。意思是說你沒有見到佛啦。所以見相即見性,持戒即見佛,你不能持戒就沒辦法見佛。
我們進一步再來詳細解說一下,寧可守戒而死,不為毀戒而生。因為我們生長在,沒有跟佛陀同一個年代、同一個時代,佛陀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戒是無上菩提本,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戒的精神就是“寧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依著戒,如來常在,常住世,也就是說你勤修戒定慧,佛住世;你執著貪瞋癡,佛滅度,意思是一樣的。你依著戒,如來住世;沒有依著戒,你就是跟著佛陀也沒有用。這個因緣故事,我們要了解它的意義,它的意義表法在這里。
佛陀時代,這兩位初學的比丘,到舍衛國祇園精舍要拜見佛陀。那時候正好干旱,這也就是一個考驗,境界來的時候,你能不能守得住,守得住戒、守不住戒,干旱就是一個因緣,這是一個逆境。印度又是一個熱的地方,走在路途上干渴難忍,那剛好碰上大干旱,到處都沒有水,沒有水喝,都快渴死了。
兩個人走不動,不知走了多久,好不容易看到一洼的舊泉水,就是剛才這里面講的,一升的這個水,一洼的這個舊泉水,里面有一點點水,但是水里面好多細蟲,很多蟲。你知道,這個是戒律問題,不能殺生啊。所以佛陀那個手是兜羅綿手,他在洗手的時候,這個水里面都有小蟲,那佛可以給它網住,你看這多慈悲,佛多么慈悲啊。
這兩位比丘看到水里面有蟲,其中一個就說了,佛陀制的戒,比丘肉眼見到水里面有蟲,一定要用濾水囊過濾以后才可以喝?,F在我們沒有濾水囊可以濾水,喝了會殺生,我們寧可守戒而死。這是一個比較有道心的、比較有守戒的那位比丘講的話,他就是什么?他有依教奉行,遵守佛戒,那這是佛陀的好弟子。
另一位比丘渴得忍不住了,渴得心中如火,火都冒起來了,煩惱都生起來了,他想,再不喝就沒命了。到底是命重要,還是戒重要?這兩個就是,這是緊要關頭啊,到底是命重要,還是戒重要?就把那個有蟲的水就喝下去了,先救我自己再說啦,不要先跟我談戒啦。說了,我們要去見佛,我們也要有生命,有命,才能去見啊,沒有生命怎么見佛呢?這個不守戒的,是比較沒有智慧啊。前面那個比較有智慧,那個就是什么?他看到起心動念了,我們看到他的慈悲心。啊,這一個呢,這一個就是什么?在事相上著相修行,有這個身見,貪愛這個身見,他看到的是自己,他沒有看到佛性,沒有看到慈悲。他就把有蟲的水喝下去了,我們要去見佛啊,總要有命才能去見啊,沒有命見什么佛?你真是好蠢哦,一點都不圓融。他說一點都不圓融。不守戒的人都說人家不圓融啦。
有一次我們辦李炳南老師的論壇,木鐸春風三十載,在臺北科技大學,二千多人參加,那是江逸子老師指定我來承辦這個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周年的這個紀念論壇,他們都認為說辦不成的。凈空老法師,果清律師,江逸子老師,全部蒞臨,徐醒民老師,因為他行動不便,用錄影帶講授一個課程。他們說我辦不成,可能因為我們凈宗學會很少跟臺中蓮社互動。其實我自從辦二○一五萬人念佛以后,我就重新的鼓勵國內來的大陸蓮友,整團整團的到臺中蓮社去,頂禮我們的祖庭,我們的師公上人。所以現在,每到我們孝廉講堂參加萬人念佛,一定到臺中蓮社,而不是只有到正覺精舍,或者圓通寺。所以臺中蓮社的董事長非常的夸贊我。其實這也是我應該做的,做弟子應該做的,老和尚的祖庭嘛,也是我們的祖庭。
那他們認為說我辦不成,我就用我的恭敬心跟至誠心,我是去請求臺中蓮社的董事長,社長,還有思歸子老師,慈悲的來幫我們講授,我們洪石師老師就是這樣認識的,現在在我們孝廉講堂講《印光大師文鈔》。我那時候就去拜見了臺中蓮社的社長,臺中蓮社總共出動九位老師來跟我們參與這個論壇,法緣殊勝,法喜充滿,道氣十足。最后我安排一位學長,現在已經出家,成德法師,他不是真正有親聆李炳南老師的教誨的,是我跟老和尚建議,讓蔡禮旭老師能夠參與這個論壇,他是唯一一位沒有親自受教于李炳南老師的唯一的凈宗學人。那我們有流通這個帶子,很受到大家的歡迎。每一堂課都非常的法喜充滿。
那一天早上,我們第一堂課是果清律師,果清律師是九點到十點,講他跟他的恩師李炳南老師學教的經過。那十點到十一點,是凈空老法師的課程。那我們安排果清律師住飯店,那果清律師并沒有在飯店用早齋,他就到我們臺北科技大學的會場,我們幫他準備早齋,他大概八點到會場。他就跟我講說,如果我現在吃早齋,我九點開始上課,十點下課,我又要回來吃午齋,那我就不能夠聽十點到十一點的,他都稱老和尚叫老恩師,他就不能聽我老恩師凈空老法師的講座啊,他說,不不不不。他跟我講說,黃居士,這樣好了,你幫我準備午齋跟早齋一起吃。我看那個時候才八點哪,八點吃,要到明天早上的八點他才能吃早餐,二十四小時啊。我說,師父你不會餓嗎?他說,沒關系,你就幫我準備飯多一點,然后就午齋跟早齋一起吃,一個早餐,早齋。你看,果清律師就是,他寧可用一餐來守住這個戒律,這跟這里意思是一樣。
那剛才說,另外那個比丘他就把這個水喝掉了。其實,這個公案給我們的一個啟發,其實不守戒這位比丘說那個守戒的很蠢、很笨,其實別的事情可以圓融一點,但你根本戒沒有什么討價還價的余地,沒有什么圓融不圓融的。戒就是戒,沒有什么圓融不圓融。雖然有開遮持犯,有開緣,也是不得已的,不是隨隨便便的依個人而開緣,而是為了大眾、為了度眾生才開緣哪。
那位守戒的比丘依佛的教法,寧可守戒而死,不愿破戒而生。所以他還是堅持,我如果飲了這個水,就是破戒,絕不可以。他依舊堅持道心,沒有喝水。最后他的神識生到忉利天,也去見到佛陀了。兩個人繼續走,那位沒有喝水的比丘,在路上不支昏倒,就真的渴死了。我們這個經文上講,他渴死以后,他的神識到忉利天,后來拿香花來供養,也見到佛陀。
喝水的比丘保住了生命,到了祇園精舍見到佛,佛陀明知故問,佛陀知道,佛陀他有無量神通啊,他明知故問說,你就一個人來嗎?佛陀還跟他游戲神通一下,你就一個人來嗎?那位比丘就說,我們原先是兩個人,本來是還有同學、同參。佛陀問,佛陀就問了,那現在怎么只有你一個人來呢?那位比丘就把路上發生的事情告訴佛陀,并且說,我那位同參好可憐啊,想來見佛,但是還是沒有見到佛就死了。
佛陀聽了以后,對他笑一笑說,你說他沒有見到佛,其實他已經比你先來見我了,沒有見到佛的是你啊。什么是佛?戒就是佛。這句話很重要哦,戒就是佛。你難道不知道,守戒才是真正的見佛嗎?因為佛陀他最后臨終圓寂,交代就是,教我們要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戒在,視同佛在,佛陀講得很清楚啊,以后碰到婆羅提木叉的,持戒的人,你們一定要視同我在人間,恭敬他。佛陀說,戒就是佛。你難道不知道守戒才是真正的見佛嗎?沒有守戒,即使在佛陀的懷抱里,在佛陀的懷抱里,還是得不到佛陀的慈光照攝。
這個時候,這位比丘看到那位已經死的同參就站在佛陀的身邊。因為他守戒,雖然渴死在路途上,死后生天,到忉利天,祂也來見到佛陀了。
佛陀在世的時候弟子無數,不可能完全都在佛陀身邊,還要到各地方去教化眾生。所以佛陀在《四十二章經》里面說,“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span>
大家,我們真的要把佛陀的教誨好好去研習一下,這個《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阿難問事佛吉兇經》都是基本課程,基本功。我在孝廉講堂本來是講《彌陀要解》,我們的香積菩薩林慶章居士跟我講說,老師,你那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玄義太深的了,蓮友做不到啊。我說,那怎么辦?他說,你要講一些基本經典。我說,講哪些經典?我好去準備好。我準備講,另外開個課程,《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阿難問事佛吉兇經》,這些經,我準備在孝廉講堂開講。其實這些經我都學過了,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我講過好幾遍了,只是后來親近老法師以后,我就開始熏習大經了,就是沒有再去碰這些基本經典。
所以《四十二章經》說,“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狈鹜诱f,佛陀已經滅度了,佛陀的應化身已經入常寂光凈土了,佛陀的法身常住不壞,佛陀常住常寂光凈土,在一真法界里面。我們諸佛子如果能夠,我們雖然離開佛陀數千里,但是如果能守住戒,一定可以得到道果。我們雖然不在佛陀的旁邊,離開佛陀數千里,你只要憶念佛戒,能守就守,這樣一定可以得到道果。如果你不守戒,就算“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你就在我左右邊,你雖然見到我了,但是你不守我戒,你還是不能夠得到道果。所以這就是勉勵我們,對持守凈戒要有堅固的道心。
以上我就作這樣的補充。
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佛制空缸甏之類。宜覆。不宜仰。何以故。誠恐仰之而積水生蟲。且因用之而棄水殺蟲也。蓋夏秋之間。地上茍有積雨。過一兩日。未有不出蟲者。所出之蟲。無有不干死者。故開通陰溝。使家中不積水。不以溝內泥水。灌溉花木。新受雨水。必先投熾炭于內。不以魚肉之骨。及腥膻之物。狼籍在地。以致引誘群蟻。被人踐踏。皆所以預杜殺機也?!?/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甏”,“甏”就是甕。這個“甏”就是甕的一種器皿。
“腥膻”,“腥膻”就是難聞的腥味、指肉食。
“狼籍”就是亂七八糟、散亂、零散。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佛規定空缸空甏這些東西,應當覆蓋在地,不能口子向上。為什么呢?因為口子向上,就會積下雨水生蟲,一旦使用的時候就會倒水殺蟲。在夏季跟秋季之間,地上一有積雨,過一兩天,就會生出小蟲來,生出這些蟲,沒有不干死的。所以要開通陰溝,使家中不積水。不用溝里的泥水,灌溉花木。剛剛落雨所積的雨水,一定要用紅炭投進去,把它弄干。不把魚肉骨頭或腥膻的東西亂丟在地上,這樣會引誘螞蟻過來覓食,就會被人家踩死。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預先杜絕殺機。
好,今天,這一句“舉步常看蟲蟻”,我們就講到這里。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老法師的開示,“舉步??聪x蟻”。好,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
老法師首先引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濁世惡苦第三十五〉的經文,“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啖。不知為善,后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后,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實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span>
這一段主要是在講殺生的果報。這一段《無量壽經》的經文,就在跟我們講,不要造殺生業。
第二點,在這一大段講的是什么?老法師說,這一大段講的就是殺,殺生的因果。我們看到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在惡之中,首標殺生惡”,黃念祖老居士說,在所有的惡事里面,首先標出來就是殺生,是第一惡。這是第一段,講殺生。“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為窮’”,世間人最怕的只有一件事,最怕的就是什么?一件事情就是什么?沒有命,要死了,死了以后的是痛苦,那個折磨,“死苦為窮”,什么都不怕,就是怕死。所有動物都一樣,不是只有人,所有動物都是怕死,貪生怕死。所以世間所畏,他們最怕的就是死苦,哪個不怕?除非開悟的圣人,預知時至,生死自在,像安世高大師一樣。這個“窮”不是貧窮的窮,不是貧窮的意思,是極的意思,《注解》上講的“極”,就是死苦是最嚴重的。你讓他們沒有命,那是最嚴重的事情,他會來討債的,他會來要你的命啊,他會來報仇啊,可怕不可怕。大家都怕得癌癥,你把他殺死了,他跑到你身上來,寄生在你身上,變成癌癥腫瘤的種子,你怕不怕?你要做化療,那種痛苦。所以說這個“極”,是以死苦為最嚴重的。
“損他之中,無過奪命”,你在損害他什么,你要他的錢都可以,但是你要奪他的命,他死都要跟你拼命,他一定報仇的。損是損害別人,損害別人最重的是殺生,奪命就是殺生?!叭怂钆抡撸酪病?,人最怕就是死,“人所最怕者,死也”,不但是人,動物,再擴大講生物,沒有不怕死的,所以死,人最怕。人最珍惜的就是命,最愛惜的是生命,到要命的時候他什么都可以舍,什么都可以給你,功名富貴都可以舍,他要命?!笆且詺⒑λ?,最為大惡”,所以殺害他人的生命,是最大的惡。這不但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戒殺人。佛教對于這個事實真相了解透徹,不但人不能殺,所有一切動物都不可以殺,蚊蟲螞蟻,佛門弟子都知道愛護。所以你看出家人守這個戒律,他不能走過草叢啊,為什么?草叢里面都有蟲。這個花坪,花園里面不是有草皮嗎?那不能踩過去,為什么?會踩死蟲啊,它里面有很多蟲。蚊蟲螞蟻,佛門弟子都知道愛護。其他宗教雖然沒有講到這些動物,但是一定講到不能夠殺人,這是所有宗教都說到的。
第三點,經文當中先說明殺惡。五惡第一個是殺害眾生。文曰“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啖”,這四句,伏是降伏,克跟下面克服的意思是一樣,也是殺,戰爭的時候是克敵,也是殺敵?!啊稌琛吩唬骸畯娬叻酢耗軞⒄邽閺?,所殺者為弱。人畜皆然。”在戰爭的時候,《會疏》說,武力強大的一定去把抵抗力弱的人,把他降伏,把他降伏了。能殺的人一定是比較強,被殺的一定比較弱。人跟畜生都一樣。人跟人相殺,畜生跟畜生,你看老虎去撲殺鹿或是羊,一個強,一個弱,也是這個狀況,都是這個狀況?!啊D相克賊’者:‘克’謂制勝、殺害?!\’謂賊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轉相’?!甭槿覆扼?,人就把麻雀抓下來了,人就捕麻雀了。又憬興大師說,“‘克’者殺也?!\’者害也?!薄啊畾埡Α?,兇殘傷害?!畾?,殺生致死或傷害其身?!边@個意思是說,都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常常見到的事情,在今天這個社會,可以說是太普遍了。
我那天看那個網路新聞,那個田螺、海螺,那本來都好好的嘛,它在那邊海里面游來游去,它在路邊爬來爬去,它很悠游自在,誒,愛吃螺肉的人,他就把那個海螺,或是那個蝸牛,把它抓下來,它那個肉會跑出來,離開那個殼,我看都不忍心看啊,他就用刀子把它這樣宰下去,又把它割下去啊,就是這里講的,“兇殘傷害”。我們臺灣有一個很有名的醬油工廠董事長,在臺灣是非常有名的品牌的一個醬油董事長,就是什么?他要長生啊,他要健康長壽啊,聽人家講那個偏方,說吃那個蝸牛肉,再配什么藥,就可以,身體可以健康、強壯。結果他們一家人,大部分的,有些沒有吃到就沒有死,大概五六個,連干部,就去吃那個蝸牛肉。你看下完大雨以后,稻田旁邊都有很多蝸牛會跑出來,他們就去抓蝸牛,吃那個蝸牛肉,結果中毒,死掉了,吃的人全部死掉。“兇殘傷害”。
“‘殺傷’者,殺生致死或傷害其身”,傷害他的身體,我們常常這樣見到,習見習聞,在今天這個社會是太普遍了。佛在經典對于這些事情講得太多,甚至說到人世間為什么會有刀兵劫。刀兵劫是指戰爭,這是人跟人之間最嚴重的大惡,是戰爭,互相殘殺。佛在經典上說得好,如果我們真想免除這個世間的刀兵劫的災難,除非眾生不吃肉,“欲免世間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我們還離不開吃肉,那這個災難就不能夠避免,換句話說,食肉就是戰爭的果報根源,佛是一語道破了。
第四,我們這一生當中經過兩次戰爭,老和尚是講他了,比老和尚大的經過三四次。滿清亡國的時候軍閥割據,中國內戰沒有停止過。那時候老和尚還小,沒有經歷到,老和尚經過的是中日戰爭,就是八年抗戰,第二次經歷的是國共戰爭,看到戰爭的痛苦。所以老和尚一接觸到佛法,聽到佛經上說的,他就采取素食。老和尚學佛半年就素食了,原因是真的看到戰爭的痛苦,佛說這是吃肉、傷害眾生這個因而來的。經上講殘害,“殘害殺傷”,在人間是戰爭,那對動物來說,就是殺害這些動物。
第五,老和尚說,我們看看現在這個餐館,在大都市里面,你到酒店去,你走進去,看他那個宴會上酒席里面放的是什么東西?全部是眾生的尸體??墒菃栴}是怎么樣呢?你沒有學佛以前就是迷惑顛倒,你看不出來,以為那個是美味,你不認為那個是尸體。所以我們這個身體的肚子其實是墳墓,是動物的墳墓,我們這個身體的肚子、腸胃,是這些動物的埋葬的地方。這是因為你迷惑顛倒,你不知道,你認為那個尸體是美食,其實真相是,全部都是眾生的尸體。
沒有學佛以前叫迷惑顛倒,看不出來,以為那是美味,是人間一道美食,學佛以后,良心發現,良心開發出來了,看到是什么?不一樣了,那是什么?那是尸體,那是死尸,死掉的尸體,死尸,那還能夠吃得下嗎?還能下咽嗎?還敢去動筷子嗎?旁邊的人看到我們不敢動筷子,說我們迷信,說我們愚昧,說我們有福不知道享,他認為那是享福,是口福。我們今天知道了,那是造口業,那是口業??跇I不是欺騙人,你看到東西,看到東西想要吃,這也是口業,這口造業啊。這是什么業?總而言之叫做地獄業。地獄罪滿了以后還要還債,《楞嚴經》上講,吃它半斤將來還它八兩。現在吃的時候是口福,將來還債的時候那叫什么?那不叫口福,那叫罪受,有罪可受啊。現在吃的是口福,將來去還債是什么?怎么這么苦啊。就像你癌癥一樣,怎么那么苦啊,受罪,有罪受。因果定律里面講的是絲毫不爽,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縱然經過無量劫,因緣際會的時候果報就現前。
第六,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從現實社會里面遇到這些事情,我們就曉得業因果報。別人對我們的傷害,我們不要放在心上,想到可能過去我們可能對他傷害過,今天我們果報還清了,這筆帳了了。一般人說我們學佛就是阿Q的精神,阿Q的精神,老和尚說是菩薩的精神,不是壞事。一定要做到與人無爭、于世無求,處處退讓。我們自己真正能得到的是什么?心安理得。我們道理明白了,心就安,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都歡喜承受。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佛教我們的,我們真干??v然這些眾生過去傷害過我,今天來還債了,我們也不忍心他的生命受到殺害,不忍心做這個事情,那錢財就更不重視了。里面的貪瞋癡慢放下來了,外面的殺盜淫妄也不再造了。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老和尚說,縱使說我們今天碰到的是逆境,不論不管是順境、逆境,我們都歡喜接受。我們就是只有懺悔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做這三件事情。縱使這些眾生,包括人,過去生傷害過我們,今天他來還債了,老和尚說,其實我們也不忍心讓他的生命受到傷害。譬如說這個人過去生,他可能殺害過你,那今天遇到了,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那他要還命債呀,可是我們現在學佛了,我們跟他解冤釋結,這筆債不用還了。為什么不用還?因為我們要去極樂世界呀,何必跟他糾纏不清呢?冤冤相報。所以老和尚說,我們也不忍心讓他的生命受到傷害,我們就放他一條生路。所以你今天放別人一條生路,包括所有動物,哪一天你危急的時候,你生命有危險的時候,就有人會放你一條生路。
我一個天津的朋友,在天津開餐館,生意好得不得了,開了兩家火鍋店,火鍋店當然里面有海鮮啦,肉啦。很奇怪,他們夫妻不吃肉,他們兩個夫妻是吃素的,學佛的,我非常要好的一個同參道友。有一次我去那邊講課,他跟我講,他的夫人都會頭痛,頭痛得不得了。我就跟那個師兄講說,你師姐是不是最喜歡吃魚頭,很喜歡吃魚頭,他說,誒,對,老師對,她喜歡吃魚頭。我說,那你現在幾歲了?你妻子幾歲了?他說大概,好像是四十六歲吧。我說,這樣好不好,你每個月,你帶她到海邊去,你放四十六條魚,每個月要放,定期要放,而且要真心的向這些過去生吃過的活魚要懺悔。因為她吃的活魚,是活的,那頭砍掉,那砂鍋魚頭啊。坦白說,我以前也吃過,像我現在是拼命在放魚啊。我說,你這樣去做,一定會感應道交,這就是懺悔業障。結果放了一段期間以后,第二次我再去講課的時候,我問他說,誒,你師姐頭好了沒有?他說好了。你看,這業障病哪,業障病透過懺悔,老和尚剛才已經講過,這個病就可以好了。業障消了,病就好了,冤親債主走了,病就好了。
所以我們不忍心再做這個事情,就是造這些殺生的事情,那錢財就更不用說了。你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事實上你貪瞋癡已經放下來了,因為你不再報仇了,你不再起貪愛了,那你里面內心的貪瞋癡慢都放下來,那外面的五欲六塵,外面的五欲六塵、殺盜淫妄,你也不再造了,你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啊,我們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幸福美滿人生,它就現前了,就是佛在這個地方講的,這個五惡我們都放了下來,不再造了。那你業障消,往生極樂世界,就非常的殊勝圓滿。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86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