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89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89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1月16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經(jīng)文第四十八,“勿登山而網(wǎng)禽鳥”。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四十一頁,我們看經(jīng)文:

“勿登山而網(wǎng)禽鳥”

“(發(fā)明)同一羽族也。以禽鳥視雞鶩。則大相徑庭。蓋雞鶩之宿業(yè)重。故招決定殺果。禽鳥之宿孽輕。故得未定殺果。若登山而網(wǎng)之。是使孽輕者。亦招重報矣。其孽非自吾而造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羽族”,“羽族”就是泛指鳥類。那這一段“勿登山而網(wǎng)禽鳥”就是不要到山上去網(wǎng)捕這個禽鳥。

“鶩”就是鴨子。《說文》:“鶩,舒鳧也。”《禮·曲禮疏》:“野鴨曰鳧,家鴨曰鶩。”這個是《禮·曲禮疏》里面說,野鴨叫鳧,那么家里養(yǎng)的這個鴨叫鶩。

“大相徑庭”,兩者截然不同,相去甚遠。

“決定殺果”,這個“決定殺果”的意思,我們從《歸元直指集》里面,下卷,〈慈心不殺放生文八二〉釋之曰:“問:放生固為慈悲,云何不放雞、鵝、豬、鴨、牛、羊等,偏放鰍、鱔、禽、魚、螺螄之類耶?”我們先把這個原文全部都念完,我們再回來解釋。“答:世間有二種畜生,一者受決定殺果,如雞、鵝、牛、羊等是也,緣其前世決定不信因果,歡喜決定行殺、無懺悔心,故今世為畜生,受決定殺果,無所逃而待烹矣。雖遇放生之人,亦不能救之矣。二者受不定殺果,如禽、魚等是也,緣其前世雖作惡業(yè),或出于不得已,或殺已生悔,故今世為畜生受不定殺果。若遇好殺之人,必遭烹殺;若遇慈悲之人,臨死亦得活也。”

我們看這一段《歸元直指集》的下卷〈慈心不殺放生文八二〉這段經(jīng)文的這個解釋。

那問,問一個問題就是,放生固然是慈悲啦,那為什么你不放雞、鵝、豬、鴨、牛、羊等,偏放鰍,泥鰍,或者鱔魚,或者禽,這些鳥類,會飛的鳥類,禽,我們說飛禽走獸,魚、螺螄之類耶?因為一般人比較喜歡放泥鰍、鱔魚、飛鳥,或者是放魚、螺螄,這個從古代到現(xiàn)在,大部分大家都會這樣。

那事實上像我們孝廉講堂蓮池放生會,我們大概每個月,我們也都是放大魚跟小魚,我們放小魚是放海洋的復育魚。也就是現(xiàn)在海洋都快被這些捕魚人捕光了,所以海洋中的這個魚族是越來越稀少,所以我們就依照政府的規(guī)定,我們放這個培育的復育魚,它有指定的海放的小魚的種類,它是有經(jīng)過他們的專家的分析報告,而且你所放的復育魚,必須要符合它海洋的生態(tài),而且它還能可以存活。我們大概每個月都放了小魚,大概都放了幾萬條,有時候放到十幾萬,那大魚歸大魚,小魚歸小魚。

那事實上是沒有錯,你看一般人放生,很少都到菜市場去買雞、買鴨、買豬,整條豬來放,或者是牛跟羊來放,一般人放生,這個我們也承認。但是我們臺灣有,像海濤法師的護生園區(qū),還有臺南的,我們平常在護持的,觀音之家護生園區(qū),就是動物的養(yǎng)老院。像我們臺北的蓮友葉水嬌菩薩,她每個月?lián)尵冗@些物命,動物的生命,都是上百萬,像最近她就發(fā)愿,一年之內,要放大概七百萬的牛,一頭牛四萬元,那我們蓮池放生會認養(yǎng)了三十頭,等于一個月要十萬元,一年要一百二十萬臺幣。那當然,放到護生園區(qū)的牛,你還要把它飼養(yǎng)的飼料要算進去,它包括要聘請一些人來照顧,還有它平常這些牛、羊、豬、雞、鴨,它們吃的這個飼料,都要全部算進去。那么在我們臺灣的部分,放生牛跟羊其實也是滿多的,還有雞;那么豬跟鵝、跟鴨,我倒是比較少聽說。還有就是烏魚子,已經(jīng)要生產(chǎn)的烏魚子,那個一條烏魚,都是好幾十萬的烏魚子,好幾十萬條的生命。所以一般人放生的習慣,他們的放生習慣,大概也跟這個問題一樣,這個我們也認同這樣的一個看法。

這個怎么答復呢?這個《歸元直指》里面怎么答復呢?“答:世間有二種畜生”,畜生這么多種,它們有兩種的果報,第一種,“受決定殺果”,就是我們經(jīng)文上講的“招決定殺果”;第二種,“受不定殺果”。什么叫“受決定殺果”呢?譬如說雞、鵝、牛、羊等,這些都算,因為它們前世決定不信因果,它們造殺業(yè),殺下去的當下,它們完全不信因果,決定不信因果,而且歡喜決定行殺,而且殺得還非常的歡喜,一點慈悲心都沒有,沒有懺悔心,所以今世投生為畜生,它就必須要受決定殺果,也是決定要還這個命債,“無所逃而待烹矣”,你沒有辦法逃避的,被人家買賣的,被人家捕捉的,被人家飼養(yǎng)的,你沒有辦法逃避,一定要被宰殺。像一般鄉(xiāng)下農(nóng)夫,他們自己養(yǎng)的雞、鴨、鵝,那一定被宰殺的,過年過節(jié),逢年過節(jié),一定被宰殺的,那就是“無所逃而待烹矣”,或者整個飼養(yǎng)的這種,養(yǎng)雞場,養(yǎng)鴨場,養(yǎng)鵝的,也是一樣啊,或者專門飼養(yǎng)這個牛、羊啊。

像最近我們蓮友都告訴我說,澳洲這個火災已經(jīng)燒了時間非常的久。大概是在半個月前,他們叫我回向,我講經(jīng)回向。那么我也跟蓮友開示說,這個是共業(yè)所招感的。大家一般認為說,澳洲是人間天堂啊,他們那邊的人都很善良淳樸啊,他們沒做什么壞事哪。是這樣嗎?澳洲是全世界牛肉供養(yǎng)大國欸,他們所飼養(yǎng)的牛肉供養(yǎng)全世界,因為他們牛肉供養(yǎng)得太多,那這些殺業(yè),命債難道不要還嗎?所以澳洲長期干旱啊,這一次的大火災,他們深受其苦。后來我就講一句話,我說,除非澳洲人懺悔啊,減少殺業(yè),而且最好能夠祈請總統(tǒng)齋戒沐浴,祈求高僧大德做超度法會佛事,來超拔這些眾生。據(jù)說他們這個森林大火死傷的動物,在這個森林里面被燒死的動物,最起碼五億以上的動物,全部被燒死。這個就是什么?這也是共業(yè)。

所以這些牛、羊、雞、鵝、鴨,是“無所逃而待烹矣”,就是被人家宰殺烹煮。縱使遇到放生的人,“亦不能救之矣”,也不能救了。這個價錢不便宜啊,你到菜市場去買菜,那雞、鴨還可以啊,雞、鵝還可以,那一只牛,一只牛好幾萬元,除非是專門要來收購、來放生這個牛、羊。上一次我們臺灣省農(nóng)林廳公開招標,就是標售一批乳牛,養(yǎng)了很久的這個乳牛。平常它們這些乳牛都提供這些牛乳給眾生飲用,老了沒有用,就要宰殺,要拍賣。臺南觀音之家說要搶救,跟我講,那我就去發(fā)動,好幾十頭的這個牛。我還告訴他說,你怎么去投標,因為很多牛肉商去競標,因為農(nóng)林廳養(yǎng)的這些牛非常的壯碩,而且勢必可以很高價位的這樣賣出去,我特別跟他提醒。

他去打聽怎么拍賣,我說,你要去問現(xiàn)在的牛肉市場,一斤牛肉賣多少?你下去換算,一頭牛大概是幾斤,那你從現(xiàn)在的市場價格,一斤牛肉是賣多少,他既然說這是上等牛肉的,那你要用最高價格去計算。他們臺南觀音之家去標,當然是希望越便宜越好啊,不要募那么多款項。我跟他講說,不行,你去標一定要兩個人去標,一個是標高價,一個標低價,還有其他的這個大盤的牛肉商會進去競標啊,我說,你一定要高于他們大盤牛肉商的價格,然后你一個人再出低價。果然被我猜對了,這佛菩薩告訴我的,不然我怎么會知道,我也沒吃牛肉啊,我也沒買過牛肉,我怎么知道這樣的一個市場規(guī)矩,果然沒有錯,還要一個出高價。結果那個大盤牛肉商的底價,僅次于我們那個投標的高價的第二單第二名,我們標到了,就全部被我搶下來了,那幾十頭牛全部被我搶下來。我也請我的好朋友江董事長,他那時候剛好在洗腎,正要做這個換腎,我教他發(fā)大心,認養(yǎng)了好幾頭。這個就是什么?“雖遇放生之人,亦不能救之矣”,但是這幾十頭牛有福報,被我們救下來。

再來,“二者受不定殺果”,像飛禽,一些飛鳥,或者這些魚,因為它不一定會被捕殺,它不一定會被獵人或者是捕魚人捕到啊,山林里面這么多飛禽,海里面這么多魚,不見得會被捕到啊,就是說,它為什么要受不定殺果?因為它前世雖然作惡業(yè),但是他出于不得已,或者殺了以后,他生懺悔心了,所以他今世轉生為畜生,就受不定殺果,就投生到飛鳥,還有這個魚,這些動物。它如果遇到好殺的人,一定遭受烹殺,但是它如果遇到慈悲的人,馬上臨死前就可以被救下來,存活了,這叫做“受不定殺果”。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fā)明)雖然身上都長著羽毛,但禽鳥和雞鴨就大不相同。因為雞鴨的罪業(yè)重,所以就一定會得到被殺的報應;禽鳥的罪業(yè)輕,所以就不一定得到被殺的報應。如果登山捕捉禽鳥,這就是使罪業(yè)輕的眾生得到了被殺的重報,這殺生的罪業(yè),就是我們自己造的啊。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jīng)文:

“梵網(wǎng)經(jīng)云。若佛子見異類。當默念云。汝是畜生。當發(fā)菩提心。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則見諸禽鳥。猶當發(fā)心救度。反欲網(wǎng)而食之。可乎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梵網(wǎng)經(jīng)”,它又稱為《梵網(wǎng)經(jīng)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大乘佛教傳出來的《梵網(wǎng)經(jīng)》,收于《大正藏》律部,從古漢語轉譯至西藏而有藏譯本。其下卷又稱之為《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菩薩波羅提木叉經(jīng)》《菩薩心地戒本》,為漢傳佛教菩薩戒所據(jù)法本之一。《經(jīng)序》說,《梵網(wǎng)經(jīng)》為鳩摩羅什所譯,可是也有一說,說《梵網(wǎng)經(jīng)》流傳史實不詳,許多佛教學者認為此經(jīng)可能為五世紀中于漢地所造。但是果清律師他們所用的戒本,跟李圓凈所注解的《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匯解》,還有果清律師的他們流通的《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那么是鳩摩羅什所譯。

我們現(xiàn)在來介紹這一部很重要的菩薩戒的《梵網(wǎng)經(jīng)》。《梵網(wǎng)經(jīng)》,全稱《梵網(wǎng)經(jīng)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又稱《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心地品》《菩薩戒經(jīng)》《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梵網(wǎng)戒品》。二卷。后秦鳩摩羅什譯。羅什大師我們上次有介紹過,羅什大師是東晉龜茲國的人。我國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跟他母親入道學佛,遍訪各地的高僧大德,而且博聞強記,他的聲譽滿五天竺。當時印度有五個國家,叫五天竺。

后來他回到他的故國,就是龜茲國,國王尊奉他為國師。前秦苻堅聽到他的德行,就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要恭迎羅什大師到宮中奉養(yǎng),接受供養(yǎng)。但是途中,呂光聽到說,苻堅被打敗,死了,就在河西自立為王,羅什大師乃被羈留在涼州十六七年。一直到后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大師才東到長安,那時候已經(jīng)是東晉隆安五年(公元四○一年)。姚興就是姚萇的兒子,姚萇就是推翻苻堅的這位人物。那苻堅一般我們說叫前秦,或者說苻秦,那姚萇他推翻苻堅,我們又稱他叫后秦或是姚秦。那姚萇把帝位傳給他兒子姚興,姚興就尊禮羅什大師為國師,住在逍遙園,跟我們僧睿法師還有僧肇法師從事譯經(jīng)的工作。

羅什大師他通外國很多種語言,然后他又非常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以他的譯經(jīng)論述內容非常的卓越,而且他的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羅什大師一生致力弘揚法門很多,包括般若系統(tǒng)的,般若系的大乘經(jīng)典,或者是龍樹、提婆系的中觀部論著書的翻譯。他所翻譯的經(jīng)典,對我國佛教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講堂就供養(yǎng)一尊羅什大師,是一家賣佛像的公司送給我們的。那么《中論》;還有羅什大師所翻譯的《法華經(jīng)》,開啟了天臺宗的端緒;《佛說阿彌陀經(jīng)》也是羅什大師翻譯的,還有《十住毗婆沙論》,為凈土宗所依據(jù)的經(jīng)論。這個都是羅什大師翻譯的。

那《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經(jīng)》,它分上、下二卷,主要是在說明菩薩修道的階位以及應該受持的十重四十八輕的戒相。當然我們菩薩戒本有兩種,我們在家居士,受菩薩戒是用在家《優(yōu)婆塞戒經(jīng)》這個戒本,它是六重二十八輕,就是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現(xiàn)在臺灣正覺精舍果清律師在推的是《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那《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照理講是出家人受的,但是果清律師慈悲,他說在家居士也可以受。只是說,果清律師他有開緣。譬如說,照理講是三齋月,一年的三齋月,三齋月統(tǒng)統(tǒng),整個月都要持八關齋戒,要持午,那果清律師特別慈悲,說你們在家居士只要持六齋就可以,一個月持六齋就可以了。那果清律師他也在傳戒的時候,也有開緣說,《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是不淫戒的,但是因為你們是在家居士有家眷,所以你們只要守住五戒里面的不邪淫戒,他開這個緣。當然你也可以在受戒的時候,說,能持否,你自己要斟酌。

那現(xiàn)在我們講受這個《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經(jīng)》,它是什么?是十重四十八輕,跟在家《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不一樣。那么本經(jīng)廣本卷數(shù),歷來有多種說法,據(jù)僧肇《梵網(wǎng)經(jīng)序》所載,共有六十一品一百二十卷,此為第十品。

那為什么叫《梵網(wǎng)經(jīng)》呢?為什么這個經(jīng)本叫做《梵網(wǎng)經(jīng)》呢?我們說《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它是因為以大梵天王的因陀羅網(wǎng)重重交錯,無相障閡,沒有隔閡,無量世界,這個無量無邊的世界就像那個網(wǎng)孔,你看那個網(wǎng),我們看那個漁網(wǎng),那個漁網(wǎng)那個孔很多嘛,如網(wǎng)孔。一一世界,每一個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諸佛的教門也重重無盡,莊嚴法身無所障閡,所詮法門重重無盡,譬如梵王之網(wǎng),所以稱為《梵網(wǎng)經(jīng)》。

那今天我們不是要討論《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的這整個的內容,我們只要把它介紹這個十重,我們把它念出來。因為十重是根本戒嘛,那很重要啊。那四十八輕呢?我們就只稍微解釋一下,把它帶過去,沒有辦法詳細解釋。

我們先來介紹這個十重,《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十重戒。我還是依照果清律師他在傳戒所用的這個戒本,我來念這個戒本是最標準的,這個是正覺精舍、圓通寺傳菩薩戒的時候,都用這一本,《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我用這本來念是最標準的。

我們來看菩薩十重戒。

第一,殺戒。“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嘆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yè),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一段就是說,受菩薩戒不能殺生,乃至一只螞蟻、一只飛蛾,都不能殺。不能自己殺、教人家殺、方便殺、贊嘆殺、見作隨喜乃至于咒殺。這個“殺因、殺緣、殺法、殺業(yè)”。只要有生命的,就不能殺,不能故殺。那這里講如果你犯的話,是菩薩波羅夷罪。

什么叫波羅夷罪?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佛學名詞。波羅夷是梵語。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我們知道比丘跟比丘尼都要受三壇大戒,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還有菩薩戒,叫三壇大戒,才成為正式的比丘或者比丘尼。所以為比丘、比丘尼所持的戒,具足戒之一。乃戒律中之根本極惡戒,又作波羅阇已迦、波羅市迦。意譯,意思就是說他勝,意譯為他勝、極惡、重禁、墮、墮不如、斷頭、無余、棄這個意思。戒律中之根本罪。又稱邊罪。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

修行人若犯菩薩波羅夷罪,則,如果你犯戒的話,犯這十條重戒,第一,失其比丘、比丘尼資格,道果無分。第一條,如果你這十重犯的話,你失去比丘、比丘尼的資格,而且道果沒有分,沒有你的分,道果無分。二,自教團中放逐,不得與僧同住。如果這十條重戒你犯的話,你必須離開僧團,不能與僧團同住,被僧團放逐。三,死后必墮地獄。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復生,永被棄于佛門之外,故稱極惡。這么重你看,死后一定墮地獄。這條罪就像斷頭一樣,不可能再活了,不可能復生,永遠被拋棄在佛門之外,故稱為極惡。

所以出家不容易呀。昨天有一位居士來找我,他提前來拜年,他受過沙彌戒,我看他好像是過去生是出家人,他受沙彌戒,他有展具。我說,誒,你怎么有展具呢?因為他披袈裟嘛,我說你怎么有展具呢?他說,我受沙彌戒啊。我只有參加短期出家,后來就舍戒,到如本法師那邊短期出家七天。他到三壇大戒去,沙彌戒,回來就舍戒了。他現(xiàn)在是在重慶辦廠,福報也很大,企業(yè)家。他度我的好朋友升恒昌公司的總經(jīng)理去受五戒。這是過去生都是修行人再來的,有福報啊。江松樺董事長也受五戒,只是他是少分五戒,他沒有滿分五戒,但是他還是行菩薩道。

《無量壽經(jīng)》里面講的,佛法般若跟塵勞不能兼顧,黃念祖老居士說,你要把佛法擺第一,塵勞擺第二。如果你兩個不必兼,你要選擇佛法,因為佛法可以救你的慧命。但是你人在社會上做事,你有事業(yè),你要照顧員工怎么辦?那就是佛法跟塵勞必須要兼顧,那黃念祖老居士說,你要把佛法擺第一個,塵勞擺第二個。那佛法是你的生處,你陌生,戒定慧你陌生嘛,你要把它慢慢轉熟,就是入道,入圓滿無上菩提,那就生處轉熟。那塵勞呢?我們很熟悉,貪瞋癡,這個我們什么都會,樣樣什么壞事,都沒有人教就會了,塵勞很熟悉,熟處,要慢慢透過修行把它轉生,轉成陌生,不喜歡了,遠離塵勞了。

那江董事長就是這種修行,他佛法跟塵勞必須要兼顧,但是還好,他是一個菩薩行者,我看他都把佛法擺第一,塵勞擺第二。他說他也有煩惱,為什么?煩惱公司的員工他們的生活,他要照顧員工的生活,八千個員工,這不簡單。我有時候跟他講佛法,我說你們現(xiàn)在來推傳統(tǒng)文化,你也有跟你的員工講《弟子規(guī)》《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你在弘揚圣賢教育。老和尚說,現(xiàn)在沒有小乘了,那就是以《弟子規(guī)》《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跟《了凡四訓》作為小乘的這個修行經(jīng)典。他很慈悲,非常的喜歡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是菩薩,沒有錯。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跟我們講說,佛法跟塵勞如果能不用兼,你選擇佛法。像我就是后來選擇佛法了,我提早退休,我督察不做了,當然損失了有薪水,那就是我選擇佛法,我放棄塵勞。那如果你沒有辦法,你做了事業(yè),做很大,或者你要照顧員工,你還有生活要照顧,家庭要照顧,那你必須要把佛法擺第一,塵勞擺第二。所以出家不容易。

以上剛才講這三點,你如果犯這十重戒,叫做菩薩波羅夷罪。又此罪能破沙門戒體,令彼墮落,魔必得勝,故亦稱他勝;善法名自,惡法名他,以惡法勝善法,故犯者稱他勝罪。所以為什么波羅夷罪叫做他勝?它的意思是說,你犯這十條重戒,沙門戒體、比丘的戒體、比丘尼的戒體就沒有了,喪失戒體,那就墮落了,魔必得勝,魔一定勝過,你就成為魔子魔孫了,所以稱為他勝;善法稱自己,惡法稱他,那現(xiàn)在惡法勝過善法,所以犯這十條重戒,稱它叫他勝罪。

比丘的四波羅夷指殺、盜、淫、妄等四罪;比丘尼除此四罪外,尚加摩觸、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隨順被舉比丘違尼僧三諫戒等四種,總為八波羅夷。比丘戒之四波羅夷罪與比丘尼戒之八波羅夷罪,合稱為四重八重。這是戒法的名詞,我們了解就可以了,因為這是出家人他們必須要遵守的。

再來我們看《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的第二,盜戒。“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yè),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就不能犯偷盜了,一針一草都不能夠故意去偷盜了,或教人家去偷盜,或者方便盜,我們說順手牽羊,方便盜。我去停車場停車,有一次,我就一百元放進去,我沒停那么多錢,大概停八十元,掉下來二十元錢,前面那個車子掉十元錢下來,沒有拿走。我當下看到那十元錢,想到自己的菩薩戒,沒有起心動念,真沒起心動念,我只拿我自己的二十元起來,我就走了,至于那十元錢不是我的,我就不拿了。下一個人要去拿是他的事,跟我無關。前面那個人掉了,他不拿,那是他的事情,我沒有辦法。我只拿我自己的,找回的二十元錢走,那十元錢我不動。

受戒就有這個好處。如果你不受,我跟你講,沒有約束力,拿了就走了,偷盜,下一次換你被人家偷走,你今天不去偷別人,就不會被偷,這因果非常分明的了。所以持戒也好,修行也好,其實要怎么樣?我常常講的,在根塵接觸,在當下這一念心,在起心動念。眼見色,你看到銅板了,多一個十元錢出來,眼見色,就考驗你的定功了,就考驗你的智慧了,就考驗你會不會起貪瞋癡了。你就會思維,誒,我是一個受戒的人,我怎么可以有這個念頭呢?你就放下來了,那這些惡因惡果跟你無關。這一點因為講到這個“自盜、教人盜、方便盜”,我附帶提一下。

那“盜因、盜緣、盜法、盜業(yè)”,不管你偷盜的原因是什么,你說,啊,我肚子很餓,我沒有飯吃,我都快餓死了,“盜因”,你不能說,我就是快餓死,我才去跟他偷的,不行,沒有人家同意你不能拿。“盜緣”,就剛才我講了,正好我去停車場找回錢,里面看到一個十元錢,有這個因緣,“盜緣”。你用什么?各種方法去偷盜,“盜法”。你所造的盜的這個業(yè),偷盜業(yè)。

乃至于鬼神有主,乃至于說,譬如說,去偷土地公的那個功德箱,鬼神有主啊。我們臺灣有這樣,馬上被捉到。他走投無路了,沒有錢。一般土地公廟,我們臺灣很多土地公廟,就像派出所一樣,很多土地公廟,我們鄉(xiāng)下很多,村落都有土地公廟。那有些比較香火比較鼎盛的土地公廟,那個土地公比較有福報,祂的香火鼎盛,祂錢很多,尤其是過年過節(jié),哇,那個香火鼎盛。我們臺灣還流行什么?發(fā)財金,先跟神借錢,跟土地公借錢,譬如說跟土地公借三千元,你回去做生意賺錢了,以后要拿三千元要還回來,還給土地公,土地公也要做善事呀。那有時候小偷他走投無路,半夜或者晚上,土地公廟沒有人管,然后就把功德箱整個抱走,結果馬上被警察抓到。為什么?鬼神有主。

所以我們臺灣的土地公廟很有意思,因為它有設功德箱,所以呢,土地公廟本來就不大,大概是幾坪的空間啦,蓋得也是富麗堂皇啊,琉璃瓦,這個磚房,土地公也住得很好。我跟你講,土地公很可憐,門口全部裝鐵窗,我每次經(jīng)過土地公那邊,我都跟土地公說,你也不太自由,我說你怎么被裝鐵窗呢?為什么?因為那個管理人晚上一回家就上鎖,土地公都被關在那個土地廟里面,外面都是鐵窗,祂也不能自由進出呀。為什么?怕偷盜,人心不古。這就是“乃至鬼神有主”。

“劫賊物”,劫小偷所偷的東西,他偷有他偷的因果,你偷有你偷的因果,都犯下因果。只要一切財物,有主財物,其實要包括無主財物,剛才我講停車場那十元錢的事,我不曉得主人是誰呀,“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你不能偷。而菩薩應生佛性,你要有孝順心跟慈悲心,讓一切人都能夠生福生樂,你怎么會去偷盜人家的財物呢?

我兒子,在讀新北市的景文科技大學,他是碩士畢業(yè),他在讀大學的時候,是讀視覺傳達,所以他要設計。我兒子,你們都知道我兒子是求觀音菩薩求來的,我為了他去吃素,也是他度我吃素的了。有一次,我在當副分局長的時候,他在景文科技大學打電話給我,他媽媽已經(jīng)趕到現(xiàn)場了。他在學校就有常常開社團會議,學校,大學都有什么社,什么舞蹈社、什么辯論社之類的。結果他們在開會的時候,他手上的是MAC電腦,MAC電腦比一般電腦貴,因為他學設計的,我們就買最好的MAC電腦給他。他打電話給我,他說,爸爸,你過來。我說,怎么回事啊?他說,我的MAC電腦被人家偷了,你趕快過來。他小孩子都是這樣,因為爸爸是警官,然后又當副分局長,去就比較好辦事,因為副分局長到,那派出所所長就會很認真的去偵辦,大概他們一般凡人都會有這種想法,這個人之常理啦。

我開車就趕過去,我印象很深刻,我開車經(jīng)過那個,從臺北市要到新北市,以前叫臺北縣,經(jīng)過我們以前辦那個孝治天下論壇,國際會議中心旁邊,那個紅綠燈的時候,那是新店北新路,我在等紅綠燈。因為我身上都會隨身帶一尊地藏菩薩金卡,那我就在等紅綠燈,大概有一分鐘時間,我就雙手合十,我就跟地藏菩薩祈禱,我說,地藏王菩薩,這兒子很乖,第一次丟這個電腦,他會緊張,請地藏菩薩你加持他,讓它能夠物歸原主,這個電腦能夠找到,讓小孩子對佛法有信心。那我祈禱完以后,誒,我就有一個靈感了,我就把車子開到旁邊,我就打個電話,那時候我有拿手機了,現(xiàn)在我是沒有拿手機。我說,兒子,我說爸爸跟你講,如果你過去生沒有偷別人東西,你這一輩子就不會被偷。就這里講的,“盜因、盜緣、盜法、盜業(yè)”。我只跟他講這樣,我說,你過去生如果沒有偷別人東西,你的東西不會被偷。

我兒子跟女兒,我從小就教他們持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念觀音菩薩圣號。從小就告訴他們,絕對不能偷別人的東西,你沒有,跟爸爸媽媽講,我們會給你。從小就給他培養(yǎng)這個因果觀念。印光大師特別強調,從小因果教育就要扎根了。我們臺灣有一句俗話,我臺語先講,再講國語,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這翻成國語說,小時候偷摘人家的那個葫蘆瓜,一簞食、一瓢飲,顏回那個一瓢飲,一簞食、一瓢飲,那個瓢飲就是葫蘆瓜,閩南話叫瓠仔,那國語應該叫做葫蘆瓜,那長相像葫蘆一樣,那濟公禪師那種葫蘆。小時候偷葫蘆瓜,長大就偷牽別人一只牛,是這個意思啊。這父母沒有從事這個家庭的因果教育。

結果我還沒到學校,兒子就打電話進來了,爸爸,爸爸,你不用來,我還沒有報案呢。我說,為什么?我就跟我們學校教官講,因為我們臺灣的大學里面都有派那個軍事教官,教官就說,先不要報案,我們先找看看。那教官就把他們開會的會議室再打開,看看是不是放在里面。年輕人事情一多,記憶力也馬上忘了,明明他自己放在里面,他都忘了,教官一把會議室打開,那個電腦就這樣好好的,那物歸原主。我兒子非常的歡喜,重新尋獲他心愛的電腦。這就是什么?你沒有造偷盜的因、偷盜的業(yè),自然而然你就不會遭受偷盜的這個果報。

再來,我們看第三,淫戒。“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yè),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凈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個教人淫、自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們學佛人知道。“淫因、淫緣、淫法、淫業(yè)”。那最重要就是,“畜生女”,這個時代有沒有犯這個毛病?有,人跟畜生交媾。像《文昌帝君陰騭文》里面也有,山神去邪淫這個村女,馬上就被文昌帝君就懲罰了,把山神貶職了,這就是“諸天鬼神女”。或者“非道行淫”,“道”就是什么?就是“非道行淫”,不是用正常的方式。“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或者是現(xiàn)在說有些亂倫的,“乃至母女姐妹六親行淫者”,這個都是屬于菩薩波羅夷罪。

再來,第四,妄語戒。“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yè),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yè)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就是打妄語了,或者教人家打妄語,或者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yè)”。乃至于有些修行人,他說,哎呀,我可以見佛,我可以見神,我可以見鬼等等,“不見言見”,表示說他有神通,“見言不見”“身心妄語”,這都是屬于菩薩波羅夷罪。或者說讓人家起了“邪語、邪見、邪業(yè)者”。

第五,酤酒戒。酤就是買賣酒,酤酒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yè),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是不能喝酒,也不能賣酒。我記得我在第一次受菩薩戒的時候,是一九九四年,在海明寺,新北市的海明寺,中國佛教會悟明長老傳戒,他是百歲老人,我們佛教界都稱他叫觀音老人,他專門弘揚大悲懺,非常慈悲。那我去報到的時候,他就教我五戒改菩薩戒。那時候人在官場,習氣重。后來就接受他,改成菩薩戒。那我受菩薩戒,也是可以講說非常的艱辛困難。我特別還去悟明長老的寮房旁邊,老觀音菩薩,是從普陀山請過來的觀音菩薩。這悟明長老的寮房的對面,它有個舊大殿和新大殿,那新大殿,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它是大雄寶殿,就是我們的戒場,那后面是小大雄寶殿,是最早的,他從這個普陀山請來的那個觀世音菩薩。我還去跟觀音菩薩拈鬮,為什么?因為我放不下香煙跟酒。那時候香煙都是抽德國最好的Davidoff香煙,那酒呢?是喝英國,譬如說XO,或者說二十五年威士忌,那都是好酒。官場習慣,那個習性斷不了。但是要受菩薩戒怎么辦呢?那香煙跟酒都要斷啊。

我去受戒前,有去拜訪我?guī)煾福瑥V欽老和尚的知客師傳顗法師,他說,你能持戒嗎?當時他還這樣,眼睛看著我說,你能持戒嗎?因為他知道我當時在當督察組長,你能持戒嗎?來,跟著我。他說要去跟佛菩薩稟報說我要去受戒啊。我跟你講啊,他說,能持否?你真的做不到,就不要出聲音啊。能持否?你就不要出聲音。師父還這樣教我。沒有用,逃不過觀音菩薩佛陀的如來掌啊,還有觀音菩薩跟地藏菩薩。

為什么?我跟觀音菩薩商量,我說,觀音菩薩,我香煙戒不了,就是先跟他稟報,用拈鬮了,說可不可以了。后來說可以,我那時就喜出望外,說,哈,果然可以啊,因為香煙沒有在戒條里面。那再來我就說,不酤酒戒,那這樣好不好,我不能喝一般酒,但我可不可以喝藥酒?此酒非彼酒,可不可以喝藥酒?老和尚說,北方的老和尚因為天氣冷,它有開緣,因為戒有開、遮、持、犯,那有些老和尚年紀大,八九十歲,那骨頭都不行了,血液循環(huán)不好,所以老和尚說,北方有一些老和尚,因為常年都在那個地方,冰天雪地,為了促進血液循環(huán),他開緣,睡覺前喝一小杯酒。為什么?他目的不是愛喝酒,是要促進血液循環(huán),老和尚說那叫開緣。那個開緣,老和尚說他這樣并不犯戒。

就像佛陀的弟子波斯匿王,他的夫人叫末利夫人,她非常莊嚴,也是佛陀非常好的在家菩薩戒弟子,末利夫人她跟佛陀的緣很深,所以她雖然是貴為皇后,但是她都持這個八關齋戒,所以她法相莊嚴。那波斯匿王非常疼她,雖然他嬪妃很多,特別的疼這個末利夫人。我們講過了,末利夫人,就是琉璃王的母親,她是婢女之子,因為她在她的祖國,釋迦族里面是屬于賤民,那是婢女的,出生在這個首陀羅的家族里面,就是賤民的家庭。那當時波斯匿王就是心情不好,因為那一天剛好末利夫人持八關齋戒,不能陪他喝酒、吃肉,那他就故意生氣,要殺那個廚師,說菜煮得不好,要把這個御廚,皇帝的廚師叫做御廚,要把他砍頭。

那這個消息傳到后宮末利夫人那邊,后來末利夫人聽到了,非常擔憂這么好的一位廚師被她的波斯匿王誤殺了,想要去救他,就趕快到前面去。菩薩走路,就是像行云流水,莊嚴無比。那波斯匿王就非常的贊嘆說,哎呀,那你今天怎么這么莊嚴啊。因為八關齋戒不能涂粉抹脂,不能夠化妝,也不能夠穿金戴銀,什么都不行,要持八關齋戒,不能睡臥高廣大床。那波斯匿王說,你今天怎么那么莊嚴。好,她說,大王啊,聽說你要殺你的御廚嗎?他說,對啊,這個菜煮得不好吃,我要殺他,抓去問斬啊。然后末利夫人就生起一個慈悲心出來了,我們說菩薩度眾生,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她就生出愛語出來了,她說,哎呀,這個菜很好吃啊,她也吃啊,因為它是肉嘛,皇帝都吃肉,山珍海味,她說,這個菜煮得很好吃,怎么會不好吃呢?來來來,大王,我敬你。那就敬他一杯酒。誒,下面人看到說,誒,末利夫人,你今天不是持八關齋戒,你怎么可以破戒呢?你怎么可以喝酒、吃肉呢?這話就報到佛陀那邊去了,就跟佛陀打報告了,末利夫人沒有持戒,他說今天八關齋戒,怎么犯戒呢?佛陀說,她沒有犯戒,她是菩薩,她為了救人,為了救那個御廚,她開緣,她不是犯戒,她心沒有犯戒。

所以老和尚常講過,菩薩戒是問心不問事,看你的起心動念。那小乘戒呢?是問事不問心,事相上絕對不能犯,是問事不問心。那菩薩戒呢?是問心不問事,你菩薩戒,心動就犯戒了。坦白講,真的持戒不簡單啊,我在這邊只是跟大家分享探討,但是我們知道持戒真的不容易,真的不容易。但是老和尚開示也一直在講,戒法很重要,持戒很重要,戒律很重要,這我們都知道。

那我就跟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慈悲了,就準我抽香煙了,喝三杯藥酒了,那就沾沾自喜了。我們那一年的菩薩戒四百多位,五戒四百多位,加起來八百多位。因為悟明長老他是弘揚大悲懺,所以早課一定是大悲懺,那大悲懺會唱得很好聽,非常莊嚴,哎呀,那個維那唱得真的,讓你痛哭流涕啊。我記得我印象很深刻,第一天的時候,因為七天,第一天早課的時候,下面是哭得稀里嘩啦,像三車法師,玄奘大師的弟子一樣。我們在受戒那天早上,在唱大悲懺的時候,聽到大悲懺唱贊的聲音時候,哇,下面幾乎是哭得非常傷心。這《無量壽經(jīng)》里面也有講,如果是你聽到讀誦佛經(jīng),聽到佛樂,淚流滿面,那都是過去生從佛國過來的,汗毛豎起,這些都是過去生跟佛有緣的。

所以那時候,悟明長老就跟我們講一句話,我們當時受戒,也有很多都出家了,他老人家說,我拜下去的時候,大雄寶殿滿地金光。他不是說我,他說其他那些同學,那些杰出的我們這些戒友,菩薩戒兄,受戒的師兄弟。他說我當時拜下去,哎呀,你們這個滿地的,就放光動地,你們這里面一定有菩薩再來。悟明長老就跟我們這樣稱贊,他說,老人家我不打妄語,佛家不講妄語,他說我拜下去起來,他說全部都是金光。我們一般講說,會不會是日光燈啊,你是不是看錯了,是不是?他說,我老人家不打妄語的。悟明長老非常慈悲。

沒想到,我現(xiàn)在辦萬人念佛,萬人念佛大會維那,自誠法師,自誠法師好像是十一歲出家,還是十歲出家,他就是悟明長老的侍者。悟明長老要往生前,所有身體照料都是他在照顧,自誠法師。怪不得自誠法師現(xiàn)在福報這么大,他年紀四十出頭而已,現(xiàn)在兼加拿大靈巖山寺的住持,才四十出頭,他四十一二歲而已啊,那看起來就是佛門龍象。我們萬人念佛,他已經(jīng)擔任我們總共五屆的維那,大會維那,我跟他因緣非常的深,他就是悟明長老的侍者。你看這個因緣,這個一切法從緣起,這個就是因緣。

那后來,就在五戒過堂的時候,第五天五戒圓滿,他們要離開了嘛,大家搭縵衣。折那個縵衣,很多人不會折,那我一下就學會了。搭縵衣的時候,其實是要唱一首偈語,很好聽,我第一次唱的時候,在搭縵衣的時候,就真的哭了,因為在學的時候就要唱。那當時,引禮師在教我們怎么搭縵衣,怎么折縵衣,然后就要學那個唱贊偈,他說,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哎呀,那個時候搭懺衣,哭得一塌糊涂了,什么意思?過去生就受過戒了,沒有把戒持好啦,所以今天才輪回到世間來了,是這個意思。哎呀,就每一次,我只要要講經(jīng)說法,我只要搭那個懺衣,自己就很慚愧,沒有修好。確實是要唱這首偈語的,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我們就是罪業(yè)深重的眾生,我們就是要懺悔啊。

結果過堂的時候,我們就搭縵衣,要過堂,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夾的第一道菜是香菇,香菇,縵衣搭上去。我這個人早期我有潔癖,非常潔癖,現(xiàn)在不會了,現(xiàn)在透過修行改變很多,以前真的潔癖很重,一看到一個東西掉下去就不行,一定要撿起來,執(zhí)著,潔癖就是執(zhí)著,但是也是愛干凈。所以我們家的地板大概都是我在清掃整理的。我們孝廉講堂,那個后面大寮,我常常都在那邊抹布擦,他們那些清潔劑都是我弄的,有些地方我,都是我來,再把它擦一擦、洗一洗。

結果我在搭縵衣過堂的時候,第一道菜就是香菇,把我的縵衣弄臟,掉下去,夾到嘴巴,沒有吃到,還掉下去。誒,一看,這縵衣弄臟了,油膩膩的,啊,糟糕了,我自己當下就覺得很慚愧啊。什么意思?沒有受戒的心,哪來得到受戒的戒行?哪來得到戒德呢?那哪來個戒體呢?那根本就搞假的啊,就是你沒有發(fā)那個心愿來受戒,發(fā)大心,立大愿啊,沒有這個菩薩的心,你怎么跑來受戒。

其實我是被悟明長老把我叫去,教我去改的,改成菩薩戒,只有我一個,五戒改菩薩戒,其他統(tǒng)統(tǒng)沒有。那時候戒友、戒兄弟還笑我,你怎么敢受菩薩戒?我說,我雖然不能跑一萬公里,但是我先跑五千公里,你不能說我跑不到一萬公里。我那時候有跟他們這樣解釋。可是,我講到這個酤酒戒,我就提我自己的故事。

所以我說,佛陀開悟的時候講一句話,一切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哪一法不是佛法。永明延壽大師,也有一說是宋朝洪壽禪師,他一首偈語,他說,“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石頭掉下去,咚一聲,他開悟了,“撲落非他物”,你開悟是因為丟石頭到河里面,咚一聲開悟的呢?還是你久修百千劫,悟在剎那間,當下身心脫落悟入了?當然是你悟入了,開示悟入了。絕對不是那塊石頭啊,如果是的話,那天天給你丟石頭,丟一萬次你也悟不了啊。所以叫“撲落非他物”,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縱橫不是塵”,“縱”是時間,過去、現(xiàn)在、未來。“橫”是十方,空間,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下,十方。“縱橫不是塵”,當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身心脫落,破了我執(zhí)了,頓破無明,見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的時候,時間跟空間都不存在了,你進入甚深禪定了,你進入三昧了,定慧等持了,那時間跟空間就不存在,打破時間跟空間。因為時間跟空間是有為法、是生滅法,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所以當你開悟的時候,“縱橫不是塵”,它不再是煩惱了。

“山河及大地”,山河大地都在為你說法,“全露法王身”,山河及大地都在為你說法。所以一切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有情會說法,無情也會說法,問題你會嗎?你能不能契入?所以我說我受菩薩戒是香菇度我的,那叫無情說法,那就全露法王身,是我們心性的流露。這是宋朝洪壽禪師他的開悟偈。

這是剛才講到這個酤酒戒,第五條,酤酒戒。

我們那個時候受戒很有意思。我們一些戒兄弟,有些師姐,就跟那個引禮師請示,引禮師跟引贊師請示,誒,師父,師父,我家開雜貨店怎么辦,那回去我要不要,可不可以賣酒啊?師父說,你不要問我這個問題,在我的立場,一定叫你關門大吉,不要賣酒。我作為一位引禮師跟引贊師,我傳戒的,我當然必須告訴你,不能賣酒啊。我怎么可以說,你可以賣酒。他說,你這個問題不要問我,你以后就知道了,該放下就要放下。你不要問我這個問題,這是你自己的問題。你不要問我問題說,我說,可以跟不可以,這我都不能說。這個師父也是滿有智慧的。師姐說,我要是不能賣酒,我先生沒有學佛,那我們不是鬧家庭革命嗎?師父說,那當然了,那當然了,不起革命才怪呢。那師父現(xiàn)在怎么辦?你慢慢回去度你師兄嘛,度你先生修善法,久而久之,你們就可以放下來,就可以不賣酒了。佛陀制戒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叫你起家庭革命,或者離婚,說不要賣酒,那這樣的話不是佛陀傳戒的目的。佛陀目的就是希望你斷惡修善,轉迷為悟,最后希望你能夠轉凡成圣,他授戒的目的是這樣,不是要起家庭革命了。所以這個就是講到這個酤酒戒,我把那個我們受戒的這些趣事,有趣的事情跟各位來分享。

再來,第六,說四眾過戒。這我們最容易犯的,哎呀,那個出家人怎么樣啊,哎呀,那個居士怎么樣,說四眾過戒。我們看經(jīng)文:“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yè)。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我們最容易犯的,自己說,或者教人家說,說那個出家眾怎么樣,那個在家居士怎么樣,那個在家菩薩怎么樣,那個比丘、比丘尼怎么樣,說四眾過戒,犯了這個四眾過戒,等于說四眾過罪了。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yè)。或者說你看到一些外道的,你看到其他的這個法門的,其他的這個宗派的、宗教的,或是惡人,或是二乘的惡人,你要生起慈悲心,你要教這些惡人,讓他們生大乘善信。你反而自己說佛法中的罪過,很多都是這樣,批評佛法中的事、佛門中的事情,這個叫做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贊毀他戒。這也是大家容易犯的,自己最好,別人都不好。經(jīng)文:“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yè)。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個菩薩就是要這樣修持,你不能說自己贊嘆自己好,別人都不好。“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yè)”。菩薩應該代眾生受毀謗。這個真的是什么?成就忍辱波羅蜜,真的不容易修啊,這最難修就是這一條,忍辱。尤其是毀謗、侮辱,現(xiàn)在是特別的嚴重,媒體發(fā)達,口業(yè),惡業(yè)滔天,非常的非常的嚴重,“受加毀辱”,尤其是現(xiàn)在網(wǎng)路,網(wǎng)路的批評,網(wǎng)路的毀謗,甚至害死人命,非常可怕。菩薩要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受毀辱。惡事,說都是我錯,“惡事向自己”,好事都給別人,“好事與他人”。如果你自己表揚說自己德行很好,別人做的好事,你都把它隱藏起來,結果那個人被批評,你這個是犯了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慳惜加毀戒。那也有說吝惜加毀戒,那我采用的是果清律師這一本《菩薩戒本》,慳惜加毀戒。我們看經(jīng)文:“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yè)。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就是什么?慳貪啊,你教人家慳貪,自己也慳貪,自己慳貪,教別人也慳貪。“慳因、慳緣、慳法、慳業(yè)”。而菩薩看到貧窮的人來跟你乞討,你趕快馬上跑掉。那有些人他就很好,他很有慈悲心,甚至年紀小小的時候,看到路邊有乞丐,他甚至把他父母給他的錢全部都給對方了,這就是什么?“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這就是菩薩。菩薩如果以惡心瞋心,乃至于不施一錢一針一草,你覺得很討厭,以惡心瞋心,不給他一錢一針一草,或者有人來跟你求法,你不跟他講一偈,一句一偈,或者一微塵,一點點的法,都不想布施,你反而罵,侮辱對方,這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yè)。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而反更于一切眾生中,乃至于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個就是以瞋心,不接受別人的懺悔。菩薩應該讓一切眾生,跟一切眾生生善根,無諍,你反而在一切眾生中,或是非眾生中,以惡口辱罵,甚至用手打他,有時候刀杖,而且你的瞋心、你的怒氣還不能夠停止,“意猶不息”,人家跟你懺悔了,而且還說好話,還跟你懺悔、謝罪,那你還瞋心不諒解,這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十,謗三寶戒。“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yè)。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就是不能毀謗三寶,佛法僧三寶,自己毀謗,也教別人毀謗。“謗因、謗緣、謗法、謗業(yè)”。菩薩看到外道以及惡人他們口出一句話來毀謗佛法的聲音,你聽到以后,你就好像三百支的矛刺在你的心臟一樣,那么痛苦。你何況用自己的嘴巴去毀謗佛法僧三寶呢?讓人家沒辦法生信心出來。你不生信心,也不生孝順心,反而更幫助那個惡人、邪見的人來毀謗三寶,這是菩薩波羅夷罪。

以上跟各位報告的,是《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的十重戒,為大乘戒最重過患,若大乘菩薩犯此法,則構成波羅夷罪。波羅夷罪我剛才已經(jīng)解釋了。

再來,“輕垢罪”,我們經(jīng)文里面也有“輕垢罪”,“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果見到畜生,“汝是畜生,當發(fā)菩提心。若不爾者,犯輕垢罪”。所以前面的十條重戒犯的話,叫波羅夷罪,波羅夷罪是很重的,道果不能成就,是地獄中的人,永遠被摒除在佛門之外。那四十八條輕戒如果你犯的話,是叫做輕垢罪。你再看到畜生,你應該要發(fā)菩提心去救它,如果你不救,就是犯輕垢罪。

我來解釋輕垢罪,先解釋輕垢罪,再來跟各位報告四十八條輕戒是什么戒名,那沒辦法詳細解說,我只能把戒名稍微提一下。

我們講“輕垢罪”,比重減輕一等,玷污凈行之垢惡也。《梵網(wǎng)經(jīng)·心地品》曰:“若不爾者,犯輕垢罪。”何謂“四十八輕垢罪”?《梵網(wǎng)經(jīng)》云:“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是菩薩之根本。”換言之,菩薩是由于受了“菩薩戒”而來,而三世諸佛也是由菩薩行“菩薩道”而成,是故“菩薩戒”也是諸佛之本源。所以要證得“佛果”,一定先要受持“菩薩戒”。未受持此戒者,就不可以稱呼“菩薩”,不為佛制所承認故。

至于何謂“四十八輕垢罪”呢?我們以下就來跟各位解釋四十八條輕垢罪,一共四十八條。

第一,不敬師友戒。就是說,你受《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以后,你看到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你看他是戒臘比你深,僧臘也比你長。僧臘就是他出家比你早。那戒臘也比你長,就是說,他受戒時間,譬如說,他受三壇大戒已經(jīng)十年了,你才剛受戒,那他就是戒臘比你深、比你長。見上座,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學、同行,身同修一大乘行業(yè),你應該要去起承迎禮拜問訊,你應該起來,如果你是坐的話,你要起來,跟他迎接、給他禮拜,然后問訊。這個叫做,第一,如果你不敬師友戒,如果你沒有這樣做,叫犯輕垢罪。

第二,飲酒戒。你受《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手不能去碰酒杯;或者是說,你跟人家喝酒,你如果幫別人倒酒,五百世沒有手。有一次我聽海濤法師講到這一條的時候,我嚇一跳,那時候,早期的時候,聽他講說,幫人家倒酒,五百世沒有手,太可怕了,五百世沒有,就是沒有手啊。所以你不能,啊,盡量干了,臺灣話叫,呼干啦,就是干杯。講到這個,以前我,我也會喝酒,也幫人家倒過酒,這是都要懺悔的,以前都犯錯了。這看到這一條才知道說,不能幫人家倒酒,幫人家倒酒,五百世無手,何況自己喝酒呢?

“不得教一切人飲”。我剛受菩薩戒的時候,那時候在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民防管制中心當主任,那我們高階警官都要負責整個維護這個選舉治安的任務。選舉就大功告成,那長官就請我們各分局分局長、各內外勤高級干部在餐廳聚餐。那長官他們酒席都是山珍海味,里面只有我,還有另外一個主任也是吃素的,我們兩個坐在一起,我們就吃素了,可是我們不喝酒。那我記得那時候丁局長(他已經(jīng)往生了),我那時當民防管制中心主任,那時候我已經(jīng)受菩薩戒了,他就跟我講,他舉杯要敬我,那我也要跟他回敬,那我是飲料。他說,不行,不行,不行,黃主任,你換那個紅酒。他叫我換紅酒了,那進口的紅酒了。他說,你那個辦公室。

民防管制中心,我在那邊待八年,是佛菩薩給我安排,我在那邊等于是閉關潛修,不聞塵勞,聞就是聽聞的聞,不求聞達,不求功名富貴。我在那邊八年,抄簡豐文老師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我聽他的卡帶,邊聽,因為早期,沒有像現(xiàn)在有USB了,什么CD了,什么DVD,早期沒有啊,都是卡帶,大概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什么叫卡帶,我們早期都用卡帶,我就用那個播放機放他的卡帶,然后從他的卡帶,一字一字的這樣聽,然后做筆記。那個筆記現(xiàn)在還在,這么,這么高,這么,這么高,筆記。我大概是整部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我全部一個字一個字抄下來,才奠定我對心性的一些膚淺的了解。那就是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也是經(jīng)過那些,八年在那邊,可以講說不求聞達的閉關潛修,得來一點小小的福報。

那時候已經(jīng)受菩薩戒了,那局長就說,來來來來,干杯,干杯,干杯,就要叫我端那個紅酒來喝。我說,報告局長,我不好意思,我是佛門中人,我受菩薩戒,菩薩戒規(guī)定不能喝酒。我說,請局長原諒。哎呀,酒是葡萄做的嘛,他說,跟我講說,酒是葡萄做的。他們常常說,他們這些世間人很奇怪,這個魚,沒有關系了,魚吃了,魚是喝海水的,魚是喝海水的,他們說,吃,沒關系啦。我們那個局長講得特別清楚,他說,哎呀,黃主任,沒事啦,酒是葡萄做的,是葡萄釀出來的。葡萄酒嘛,葡萄酒跟紅酒,紅葡萄釀出來的。我說,不行,那規(guī)定就不能喝酒。我就推來推去,沒有辦法,局長一定要逼著我喝,那我就是偏偏不喝。受戒固然不一定要持得很好,但是就是有個,有這個堅持。

旁邊的交通大隊何大隊長,我記得很清楚,他已經(jīng)退休了,他本身就很愛喝酒,他就很愛喝葡萄酒,紅酒。他在我旁邊,局長,你就放過他吧,他這一杯我全干了。那這么大杯的,高腳杯的那個葡萄酒,進口紅酒,他說,局長我代他喝了。啪,一杯就下去。因為他酒量非常好,他跟我私交非常好,他看到我已經(jīng)走投無路了,一直沒辦法擋,因為局長官太大了。

講這個故事給各位聽,就是因為剛好講到戒法,叫做第二飲酒戒。如果你偷偷喝酒,你就什么?犯輕垢罪。

再來,第三條,食肉戒。食肉戒,吃肉,你受菩薩戒還吃肉,有些地方真的是這樣,我聽過,菩薩戒,真的吃魚,我說,那你怎么可以吃魚呢?他說,我聽師父說可以吃啊。我說,哪個師父說啊?他不敢講。“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你既然是菩薩,你怎么吃眾生的肉呢?“斷大慈悲佛性種子”。“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你故意去吃,“犯輕垢罪”。

有一次,我到東莞去講課,東莞一位麥居士請我吃飯。那餐廳里面,它有葷有素的,那我們吃素,只好是挑豆腐跟挑青菜來吃。它有一個炸起來很像素的,可是它里面是包肉。對呀,我們在飯店里面,他請我住在那個東莞的飯店,那飯店有早餐,他跟我一起用,他請我去講課,一起用早餐。我們當然都避開了,都先問了,問廚師說,這是什么東西?什么原料去做的?什么材料去做的?結果他弄起來、看起來很像素的,其實里面是肉,他一咬下去,糟糕,吞一口下去。他才跟我講說,啊,糟糕了,這里面有包肉。還好他不是故意吃的,“若故食者,犯輕垢罪”,我說你回去懺悔,回去懺悔,你不是故意吃的啦,因為你看錯了,這不是故意的,你回去跟菩薩懺悔。“若故食者,犯輕垢罪”,故意吃就不行了,你明知道它是包肉,你還要把它夾起來。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蕖。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

第五不教悔罪戒。什么叫不教悔罪戒呢?你看到人家犯八戒,八關齋戒,犯五戒、犯十戒,十戒是沙彌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你應該教他懺悔,結果你不教他懺悔,你不教他懺悔,你就是犯了這第五條,不教悔罪戒。你犯的話,這個是犯輕垢罪。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什么叫不供給請法戒?你看到“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yǎng)”,你看到這些高僧大德來,你要給他供養(yǎng),你跟他請法,要給他供養(yǎng),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yǎng)。如果你不這樣去做的話,是犯輕垢罪。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懈怠不聽法戒這一條,果清律師這一本《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它是講懈怠不聽法戒。可是民國初年的時候李圓凈居士,這位也是一位大德居士,是印光大師非常贊嘆的李圓凈居士,他所著作的、編述的《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匯解》,他里面講的,是講不往聽法戒。所以我兩個都把它寫出來,不往聽法戒,那果清律師這個是懈怠不聽法戒,差兩個字,不往聽法戒。就是“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jīng)律”,“毗尼”就是講戒了,“毗尼經(jīng)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jīng)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就是說有法師在講戒律的事情,你要去跟他請法,要跟他請教,要去聽他開示,這個叫做,你偷懶了,不去了,懈怠了,叫懈怠不聽法戒。這樣的話是犯什么?犯輕垢罪,如果你犯的話。

第八,背大向小戒。這個果清律師這一本叫背大向小戒,李圓凈居士這一本,這一本叫心背大乘戒,心里違背大乘的戒。你說,這個戒法不是佛說的,或者你去受二乘聲聞、外道見、一切禁戒邪見經(jīng)律者,犯輕垢罪。

第九,不看病戒。我們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你有父母僧弟子有疾病,你應該要去跟他探視,要去跟他照顧,你要把他當成佛來供養(yǎng),跟佛供養(yǎng)沒有什么不同,“常應供養(yǎng)如佛無異”。你不去跟他看病,不去跟他探病,譬如說你父母生病,你不去看,或說你的師長生病,你不去看,這個叫犯這一條,第九,不看病戒,也是,你犯了叫輕垢罪,而且你見病不救也是輕垢罪,你不救他也是犯輕垢罪。

第十,畜殺眾生具戒。什么叫畜殺眾生具戒?你不能夠放一些刀杖、釣竿、釣具、弓箭、矛、斧、斗戰(zhàn)之具,就是可以殺動物、可以殺眾生的那些器械,譬如說釣竿、釣具、刀子、弓箭,等等這些,或者那些捕魚的了,捕鳥那個網(wǎng),“惡網(wǎng)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你不能夠儲藏。如果你有儲藏了,你就犯輕垢罪。

第十一,國使戒。你不能夠為了名聞利養(yǎng),這個惡念、惡心,“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不得入軍中往來”,你不能跟這些將官往來,不能跟這些帶部隊的這些軍人,“菩薩不得入軍中往來”,也不能夠作國賊。什么叫國賊?就當間諜,你菩薩不能當間諜。不作國賊,國家的罪人,不能作。老和尚不是常常講,不作國賊,不逃國稅,不謗國君。第十一條國使戒就是說,“不得為利養(yǎng)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兩個部隊,兩個國王要打仗,你沒有把他們勸,你讓他們兩邊打起來,那殺害了很多無量眾生,這樣的話是犯輕垢罪。

第十二,販賣戒。你不能夠去“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你不能夠去賣這些東西。

第十三,謗毀戒。“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如果你犯了就是輕垢罪。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你不能夠放火燒山,“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若放火燒他人家的房子,或者他這個城邑,或者這個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你犯的話,你故意燒的話是犯輕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什么叫僻教戒?一切善知識,應該一一教受持大乘經(jīng)律,教解義理,你要教他。如果你,“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jīng)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你看到“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jīng)律”,你應該如法為他說一切苦行。你“倒說經(jīng)律文字無前無后、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你為了飲食錢利,名聞利養(yǎng),榮譽啦,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要靠他的形勢,來做一些利益你自己的事情,或者你跟他“乞索打牽挽”,橫取錢財,跟他索求財物,這個也不行,這樣犯的話是輕垢罪。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菩薩不去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跟人家謊說你能夠解,這樣是自欺欺人,也不行,叫無解作師戒,你不懂,你還說,作人家的老師。

第十九,兩舌戒。就搬弄是非,毀謗賢人。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你看到物命要被宰殺,你不去放生,不去救它,這個做不行放救戒,你不去救這些六道眾生,如果你犯了,就是犯輕垢罪。

第二十一,瞋打報仇戒。你不可以瞋心來報仇,“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

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沒有辦法逐步作解釋,我現(xiàn)在再把剩下的這些四十八條輕垢罪,我把它全部念出來。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你傲慢心不請法。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yǎng)戒。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什么叫邪命自活戒呢?就是說你自己幫人家卜卦占相啊,幫人家解夢吉兇啊,等等這些,有時候販賣男女色,這叫邪命自活戒。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你有六齋日,一年有三個長齋月,你做殺生、劫盜、破齋犯戒的事情,這個叫不敬好時戒。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有人在販賣佛菩薩形像,或者販賣這個經(jīng)律,你應該要去教化他,去贖回那些佛菩薩的形像,這叫不行救贖戒。

第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第三十三,邪業(yè)覺觀戒。就是不能夠去看那些賭博的游戲,或是打斗等等這些。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你留戀這些二乘外道的這個戒,你犯的話就是輕垢罪。

第三十五,不發(fā)愿戒。

第三十六,不發(fā)誓戒。

第三十七,冒難游行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你應該坐下去的時候,座位,戒臘高的坐前面,戒臘低的要坐后面,你不能違背這個尊卑次序戒。第三十八是乖尊卑次序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第四十,揀擇受戒戒。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你不能為了名聞利養(yǎng),對未受菩薩戒的,或者說那些外道惡人,你跟他說這個千佛大戒,邪見之人也不得說,這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起心毀犯,結果你還是接受人家檀越的供養(yǎng),布施供養(yǎng),接受齋主的供養(yǎng),這個叫做無慚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養(yǎng)經(jīng)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就是我們這里面這一條,“汝是畜生,應當發(fā)菩提心。若不爾者,犯輕垢罪”,這是第四十五條,不化眾生戒,你要去救度他。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我們把這一段的白話解,把它講完,我們就圓滿了。這一段的白話解:

《梵網(wǎng)經(jīng)》說,如果佛弟子看見動物,就應當心里默念,你是畜生,應當發(fā)菩提心。不這樣去想,就犯了輕垢罪。那么看見各種禽鳥,想要救度它都來不及了,怎么還忍心捕捉吞食呢?

我們來看老法師開示,貪瞋癡叫三毒,殺生是瞋毒。

老法師說,“故心懷殺毒,殘傷他命,惡氣熾盛,從冥入冥。故云‘惡氣冥冥’”,常常殺生的人,為什么會殺生?原因都是貪吃。我們這里講“勿登山而網(wǎng)禽鳥”,也是想要貪吃,要烤這個鳥來吃,或是來販賣這個禽鳥,都是貪吃。原因都是貪吃,吃眾生肉。貪瞋癡叫三毒,殺生是瞋毒,所有一切病毒都離不開貪瞋癡,這是殘傷他命,殘傷其他動物的生命,多半是指動物,被他殺害的動物,當然它們要報仇討債,所以被他殺害的動物,被他殺害的都是惡氣熾盛。

今天,因為我們講到這個《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探討得比較長,所以今天的這個經(jīng)文,我們就沒有辦法全部解釋完,等到我們下一集,我們再繼續(xù)研討。

好,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wǎng)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89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2区三区3区公司 | 视频三区 | 九九精品视频在线 | 男女羞羞视频免费看 | 免费看的av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曝门 |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鸡毛片 | 亚洲一区高清 | 九九亚洲 |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网站在线 | 日韩网站在线 | 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乱码在线 | 日韩在线视频网址 | 日韩二区 |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桃花 | 男女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狠狠干美女 |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 久久精品视频9 | 天堂中文在线播放 | 男人天堂99| 日韩高清在线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忘忧草 |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蜜臀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男女网站免费观看 |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 精品一二区 | 羞羞视频免费观看入口 | 亚洲欧美国产毛片在线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视频 |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