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講于2020年01月18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經(jīng)文第四十八,“勿登山而網(wǎng)禽鳥”。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四十一頁。我們先研討上一集還未講完的“勿登山而網(wǎng)禽鳥”。
我們看最后一行經(jīng)文:
“閻浮提山林樹木中。共有四千五百種鳥。(出藏經(jīng))雖極羽族之變。而其貪生畏死。則一也。彼方借山以作棲息。乃一旦網(wǎng)之。使其母離子散。招報亦屬匪淺。”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雖極羽族之變”,“其貪生畏死,則一也”,“極”就是窮盡、竭盡。“變”就是變化、改變。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包含所有鳥類,有這么多形態(tài)上的變化,就是說,各種鳥它們的形狀、顏色都不一樣,但是它們貪生怕死的心理都是一樣的。
“匪”,“匪”就是不。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地球上的山林樹木中,一共生長著四千五百種鳥。雖然它們的羽毛長得各不相同,但貪生怕死是一樣的,它們正憑借山林作為棲息的地方,而人類一旦捕捉,就會使它們母離子散,由此感召的報應(yīng)就一定不是一般的了。
好,我們看第二段,下面這一段經(jīng)文,二百四十二頁:
“禽鳥之死。不止于網(wǎng)。網(wǎng)既不施。則其不得用弩箭火槍。以及毀巢取卵。益可知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弩”,“弩箭火槍”,“弩”就是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
我們看白話解:
禽鳥死亡,不只是在網(wǎng)上。不要撒網(wǎng),那么不去用弓箭火槍射鳥,以及毀窩取蛋,就更不用說了。
好,我們看“下附征事三條”:
“鸚鵡始末(賢愚因緣經(jīng))”
“舍衛(wèi)國須達長者家。有二鸚鵡。稟性黠慧。解人言語。見比丘來。先告家人。令出迎送。阿難見之。為其說四諦苦集滅道。二鳥聞法歡喜。棲于樹上。以宿業(yè)故。為野貍所食。由聞法故。其神生于四王天。佛言。此鳥盡四王天壽。當生于忉利。忉利壽盡。生于夜摩。夜摩壽盡。生于化樂。化樂壽盡。生于他化自在。他化壽盡。還生化樂。以至四王。如是往返七次。當生人中。出家修道。一名曇摩。二名修曇摩。成阿羅漢。”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賢愚因緣經(jīng)”,又稱《賢愚經(jīng)》,全名叫《賢愚因緣經(jīng)》。十三卷。是由元魏慧覺法師等翻譯。本經(jīng)是收集種種有關(guān)賢者與愚者的譬喻因緣而撰成。譬喻所明,兼載善惡,就是用譬喻的方式來解說,在解說的故事里面,它同時也標明了善惡果報,善惡相對則有賢愚之分,所以取名叫《賢愚經(jīng)》。本經(jīng)共收錄有六十九則譬喻故事,敘事說理活潑生動,深具文學及教育價值。我們現(xiàn)在講《安士全書》跟《感應(yīng)篇匯編》就是敘事說理,希望能達到事理圓融。那佛陀講經(jīng)說法,有時會用譬喻的方式,就等于佛陀說故事了。那老法師也會說故事,來接引這些初機行人。
我們看下面,“四諦苦集滅道”,阿難為這兩只鸚鵡說“四諦苦集滅道”。我們先解釋“四諦”,釋義。“諦”就是如是不顛倒。“如是”兩個字,如者,體也,是者,用也,“如是”就是我們自性的體用不二。所以佛陀所講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開頭都是“如是我聞”。所以“如是”兩個字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所以,“如”就是我們自性的本體,如如不動,不取于相,真如自性,這個“如”就是不動,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就是我們自性的本體。那“是”呢?從體起用,“是”就是用,攝用歸體,體用不二。所以“如”就是本體,就是理,“是”就是用,就是事,理事圓融,理事不二。
所以“諦”就是真理,就如是不顛倒。你一旦契入真如自性,就心不顛倒了。我們回向文里面講的,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就是這個境界。即是真理。“圣諦”是圣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四圣諦”是佛為聲聞乘的行者,佛陀為他們開示四圣諦,為緣覺乘的開示十二因緣,這個我們在講座里面都提過。“四圣諦”就是佛說的四種真理:一者,苦圣諦;二者,集圣諦;三者,滅圣諦;四者,道圣諦。唯有佛陀才能開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隨著佛陀而解說,乃至于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覺悟,沒有辦法以四圣諦來度化眾生。
佛陀闡釋四圣諦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世間人的世間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所以“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苦”是告訴你世間的苦果。佛度眾生先講苦果,因為眾生怕苦。你看,我們一看到生病,我們就嚇得要死,我們就是貪生怕死,我們不想生病,我們不想住院,我們不想死啊,我們不想吃藥啊,我們都貪生怕死,眾生怕死,眾生怕苦。所以修行上,叫什么?把吃苦當吃補,我們俗話說,把吃苦當吃補,以苦為師,知苦了苦,離苦得樂,知苦樂法,你看,都先講苦。眾生一定要先跟他講苦,因為他怕苦,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以“苦”是世間的苦果。“集”是苦生起來的原因。為什么會有苦呢?要必須把這個因找出來,貪瞋癡,世間的因。那“滅”呢?是這個苦息滅的果,出世間的果,你的苦滅掉了,就是果了,得到這個樂果了,這出世間的果。那“道”呢?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覺悟的方法,出世間的因,你必須要覺悟,這叫出世間的因。
所以在經(jīng)典中有這樣的比喻:眾生的身心有種種的生死業(yè)及煩惱,即是各種的心病。我們有生理病、有業(yè)障病、有冤業(yè)病,身體生病,心里有煩惱叫心病。佛陀將此病情,佛陀是大醫(yī)王,他開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開八萬四千種藥方,來對治你的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處,佛告訴你的病在哪里,就像醫(yī)生幫你診斷一樣,中醫(yī)幫你把脈,他告訴你病情的所在處,告訴你,告訴眾生,并且指出,告訴你,那些解脫的圣人,他們沒有病苦而得到愉悅,得到解脫病苦的方法。這是佛陀講這四圣諦的原因,就是要告訴眾生離苦得樂,離開生死輪回的苦。
那再來,佛陀講完苦集滅道,就有所謂的,我們在佛經(jīng)上講的三轉(zhuǎn)法輪,這個作為佛門的行者,你一定要知道佛陀三轉(zhuǎn)法輪。佛陀在定中二七日中為弟子說《華嚴經(jīng)》。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果,那在菩提樹下定中,二七說《華嚴經(jīng)》。《華嚴經(jīng)》是佛陀開示一真法界的境界,華嚴的境界,這法身大士才能契入,二乘以下如聾如啞,所以佛陀就將入涅槃,大梵天王祈請佛陀住世,佛陀就到鹿野苑度跟他一起修行那五位比丘。所以佛陀最早的僧團就是這五比丘。佛陀說四圣諦、十二因緣,就是法寶具足。那佛法僧三寶就具足了。
所以佛陀到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zhuǎn)四諦法輪。第一次,示轉(zhuǎn),第二次,勸轉(zhuǎn),第三次,證轉(zhuǎn)。
示轉(zhuǎn)。佛告訴你,“此是苦,逼迫性”。像我們害怕生病,他一旦有病苦的跡象,我們就會感覺會有逼迫感,“此是苦,逼迫性”。你煩惱來了也是苦,“逼迫性”,逼得你寢食難安,擔驚受怕,這叫逼迫性,“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那苦從什么地方來的?貪瞋癡招感來的,“此是集”,是貪瞋癡招感來的,“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這個貪瞋癡是可以滅掉的,佛證給你看,不是不能滅掉的,無明本空,本覺本有,你執(zhí)著才有煩惱,你不執(zhí)著,煩惱覓之了不可得,所以“此是滅,可證性”,這個煩惱是可以滅掉的,“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你用佛陀講的三皈五戒、八關(guān)齋戒、六度萬行,修凈土,凈業(yè)三福,普賢十愿,六和敬,戒定慧三學,或者你依佛陀開示的三乘法門,依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從斷惡修善修到轉(zhuǎn)迷為悟,再轉(zhuǎn)凡成圣,“此是道,可修性”,是可以修的。這是第一次,示轉(zhuǎn)。
第二次,勸轉(zhuǎn)。勸導(dǎo)眾生,“此是苦,汝應(yīng)知;此是集,汝應(yīng)斷;此是滅,汝應(yīng)證;此是道,汝應(yīng)修”苦口婆心告訴你,“此是苦”,你應(yīng)該要知道苦從哪里來,你怎么去離苦,你怎么去了苦,這個叫“此是苦,汝應(yīng)知”。“此是集,汝應(yīng)斷”,你應(yīng)該要把它斷除,斷這個貪瞋癡。“此是滅,汝應(yīng)證”,你應(yīng)該去信、解、行、證,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此是滅,汝應(yīng)證”,這些證果圣人都是示現(xiàn)給你看。
你看,鍋漏匠他在做補鍋的時候,苦不堪言,他不認識字,生活非常的苦,他覺得人世間非常的苦,他決定要出家,去求他的小同鄉(xiāng),就諦閑老法師,請求出家。諦閑老法師說,你不認識字,你年紀這么大,不能夠出家。他說不行,就一定要出家。那諦閑老法師沒有辦法,最后就幫他剃度了,說,好了,那你到我寧波鄉(xiāng)下。最近我還到寧波寧海去講經(jīng),那是一個非常有文化氣息的地方,出了很多圣人,圣賢。他就在寧波一間鄉(xiāng)下小廟,諦閑老法師派護法護持他,男眾護持他,女眾照顧他的生活,告訴他,你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鍋漏匠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預(yù)知時至。往生前,還告訴照顧他的這個護法菩薩說,明天不要煮中餐了,我要到城里面去拜訪朋友,他去跟同參道友告別了。護法菩薩以為他有人要請客,所以沒煮了,結(jié)果回來以后,第二天就立化了,在寧波鄉(xiāng)下,馬上派人去告訴諦閑老法師。那時候交通工具不方便,等到諦閑老法師來,已經(jīng)是第三天了,去一天,來再來一天,第三天。諦閑老法師跟他拍拍肩膀說,你比名山古剎的大和尚還了不起。
這就是什么?“此是苦,汝應(yīng)知”,鍋漏匠知道了。“此是集,汝應(yīng)斷”,他靠念佛三年斷掉煩惱了。“此是滅,汝應(yīng)證”,他證果了,往生西方了。他用什么?他用念佛的法門,“此是道,汝應(yīng)修”,就是諦閑老法師代表佛陀教他的,勸轉(zhuǎn)。
第三次,證轉(zhuǎn)。佛陀證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復(fù)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fù)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fù)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fù)更修”。藉修德顯性德,這是“此是苦,我已知,不復(fù)更知”,就是覺啦,“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圓滿無上菩提。
以每一轉(zhuǎn),都各具眼、智、明、覺四行相,故成十二行相。
這是三轉(zhuǎn)法輪的意思,我們以前沒有說過,今天我們把它說出來。
第三,四圣諦的修行次序,次第。
一、苦諦:說明世間的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yīng)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流轉(zhuǎn)。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yī)治它,就是對癥下藥。所以佛度眾生有四種方法,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諦悉檀,告訴你這四種次第上來。
二、集諦:說明業(yè)跟煩惱是苦的根源。身口意十惡業(yè),身口意十善業(yè)也會有苦惱,有錢的,沒有命,有命的,沒有錢,說明是業(yè)啊,你只有凈業(yè),才能離苦得樂。所以業(yè)跟煩惱是苦的根源。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貪、瞋、癡三毒。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流轉(zhuǎn),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zhuǎn)的原因。你要知道病因,集諦。苦諦是知道病的定義,集諦是找出生病的原因,這個意思,這是世間因果。
那滅諦呢?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有病苦的快樂是什么個樣子呢?你只要生病去醫(yī)院住一個月就好了,或者你是一個癌末病人,你多么羨慕現(xiàn)在沒有生病的人,或者說你以前沒有生病的人生是怎么回事,你非常羨慕他們。那這個還不是究竟,但是還是有漏的,你要去看到一個圣人,他那種解脫自在,他逍遙自在,他稱性自在,那你要看到那一種解脫的圣人,他那種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滅樂,那種法喜充滿,他們是怎么個樣子呢?你要去認識,怎樣的人才可以沒有病苦。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一百一十二歲,一生幾乎沒生過病,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才沒有病呢?他是年輕的時候有生一場大病,后來求觀世音菩薩,那個膿瘡才好了,他才知道是說,這是宿業(yè)病。所以要證知怎樣才沒有病?這是指出世間的果。老和尚就證明給你看,他沒有病。所以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阿伽陀藥是不老、不病、不死,不老、不病、不死。所以這是告訴你,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凈的境界,涅槃。
那道諦呢?說明離苦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怎么去修道。像老和尚這樣的,九十歲高齡,還可以弘法利生,快樂逍遙,稱性說法,法喜充滿,你隨意什么問題,你都請教師父。像我今天去參訪師父,悟威法師請示師父說,師父,這個七信位的菩薩,有沒有隔陰之迷?七信位菩薩,只是破見思惑而已,還沒有破塵沙惑,如果你圓教七信位菩薩,初信到七信,他只有破見惑跟思惑。圓教八信、九信、十信,破塵沙惑。十信位滿了以后,進入圓教初住位,破一品根本無明,分證一分法身,念不退,他就成佛了,當然沒有隔陰之迷。所以當悟威法師請示師父說,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位的修行人,有沒有隔陰之迷?師父不用考慮,師父一句話就講,他說,七信位菩薩要仰仗佛力加持,才不會有隔陰之迷,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不是七信位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隔陰之迷,為什么?他是阿惟越致菩薩,不退轉(zhuǎn)菩薩,他念不退了,跟破根本無明的法身大士一樣。你如果按照自己的方法修行,你修到七信位,你還有隔陰之迷,你要仰仗佛力加持,不然會有隔陰之迷。
那后來,他又問《無量壽經(jīng)》里面一個問題說,老菩薩再問說,阿阇世王他犯了殺父殺母,還有謗佛,這么大的罪業(yè),他過去生是行菩薩道,那為什么這一世會犯這個罪業(yè)呢?但后來是懺悔,他才往生西方,上品中生。老和尚說,菩薩示現(xiàn)在人世間的因緣,都各有因緣的,菩薩在表演的。過去生供養(yǎng)四百億佛,他絕對是菩薩,他是游戲人間,菩薩示現(xiàn)的。就像善財童子去五十三參,那甘露火王是示現(xiàn)貪瞋癡里面非常瞋心的,他是示現(xiàn)瞋心的,暴跳如雷,很容易生氣的,他示現(xiàn)這個角色,要知道他是菩薩啊。所以,像老法師,你跟他請示這個法,他可以像佛陀一樣,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他不用考慮的,那叫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
所以佛陀都告訴我們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應(yīng)該修學。我跟他請教什么叫一向?qū)D睿吭邳S念祖老居士《注解》里面有講,一句佛號,一念單提,一部《無量壽經(jīng)》,一句佛號,一個方向,西方,可是有些人喜歡念《金剛經(jīng)》《地藏經(jīng)》,大悲咒、往生咒、十小咒、楞嚴咒,那怎么辦呢?有人喜歡打坐參禪,有人喜歡做善事,那他也有念佛啊,這樣可否往生西方?老和尚說,講經(jīng)說法,都是在說給那些放不下的人聽的,都在講給那個放不下的,因為他放不下,所以他必須要聽很多經(jīng)。所以佛很慈悲,他開了八萬四千法門,最后就是告訴你放下,他說,你念這一句佛號,念到清凈心現(xiàn)前,念到功夫成片,你就可以放下了。
所以老和尚就是告訴你,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念佛,應(yīng)該修學,求生西方。就是指出出世間的因,你怎么離開輪回,我們應(yīng)該學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的修行,最后可以解脫生死,往生西方。
這個是講到阿難尊者為這兩只鸚鵡開示四諦苦集滅道。你看,阿難尊者他就有辦法為畜生說法,這個鸚鵡它是畜生道的,那最后就解脫了,它到最后一世,它就怎么?出家修道了,成阿羅漢。
好,我們再看下面,前面這個“黠慧”,這個“黠慧”呢,“黠慧”就是,“黠”就是聰慧、機伶。“黠慧”就是聰明、靈慧。這兩只鸚鵡很聰明,鸚鵡都有時候會學人講話,大概主人有教它。那主人很好客,這個須達長者是它的主人,很喜歡供養(yǎng)僧人,供養(yǎng)佛陀。那大概須達長者有教它說,你有看到和尚來,要說,主人主人,和尚蒞臨了,須達長者就會出來迎接了。這鸚鵡都很會學人語,它大概是看到佛陀的弟子都來應(yīng)供,須菩提尊者已經(jīng)來了,主人,然后它會看啊,那鸚鵡很聰明,阿難尊者到,或者是它不會講這些尊者的名字,它說,和尚駕到,和尚蒞臨,它講和尚也可以啊,大概是這樣。你看,它這樣也是修福,它修什么?它跟主人通報說,阿難尊者到了,這也是修福報啊,你看它就有機會聽聞法,不然畜生道怎么有機會聽法呢?這就是它很聰明,稟性黠慧,過去生也是有修行的,可是迷惑顛倒,變成畜生道了。
再來,“野貍”,“野貍”這個“貍”,野貍是一種哺乳動物。形狀跟貓一樣,毛皮有些也會被這個世間人把它捕捉變成做這個衣服,衣服、衣物。所以稱為貍子、貍貓,我們說貍貓換太子,這個歷史上的故事,貍貓換太子,山貓、豹貓。《正字通》:“貍,野貓也。”這個“野貍”就是野貓。
再來,“四王天”,“四王天”就是四天王天。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所居之天也。
我們來介紹,為什么叫欲界天?欲界之所謂“欲”,是指五境,色、聲、香、味、觸,和合之下所產(chǎn)生的五種快樂、欲望,財、色、名、食、睡,這個色是指色欲。為什么會到欲界去呢?因為他還有財、色、名、食、睡,只是他比較淡薄一點,他有行五戒十善。那這種財、色、名、食、睡,其中以淫欲為最。
“欲界”是六道所居,欲界眾生都有欲心;從須彌山底越往上面,欲心,就是那個愛欲心,越來越清淡,施淫的方法也從重到輕,有交、抱、握、笑、視五種。等一下我們會提,這很有意思。即所謂人間跟地居天情愛的事情,我們一般講叫“交媾”,往上天界則分別是擁抱、握手、相視而笑、暫相視看就完成了。
好,我們來解釋一下,四天王天的天人,祂男女形交,同于世間人一樣,但是祂沒有人間男眾的不凈物。
那忉利天呢?男女形交,也跟世間人一樣,但是祂一樣,沒有人間的男的不凈物。
那夜摩天呢?是相抱為欲;互相牽手就成淫了。喜相抱持,或但執(zhí)手而為完全。祂們只要抱在一起,或者牽手,這個淫欲就完成了。
那兜率天呢?是牽手,執(zhí)手為欲;彼此憶念成淫。意嬉笑語,即為完全,不待相抱,祂們不用抱了。
那化樂天呢?就是樂變化天,化樂天,祂是共笑為欲,祂看到以后,笑一笑就成淫了;共相瞻視,即為完全,不待笑語。不用說,就笑一下就完成了,祂這個欲望就越來越淡了。
到他化自在天,欲界的最高,欲界的第六天,祂是什么?看了就完成了,相視而為欲;相視共語成淫。這個不一樣,相視為欲,相視共語,說話就成淫了。但聞?wù)Z聲或聞香氣,即為完全,不待瞻視。
這是欲界六天,祂們的欲望是越往上面越清淡。
再來,祂們的壽命。
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間五十年,祂們的壽命多少?五百歲。
忉利天的一天,人間一百年,所以你在人間活一百歲,忉利天才一天而已,壽命多少?一千歲。真的是,我們臺灣俗話講,五府千歲,祂是一千歲啊。
那夜摩天的一天,人間兩百年,壽命多少?兩千歲,很長。
兜率天的一天,人間四百年,壽命多少?四千歲。
樂變化天是化樂天,它的一天,人間八百年,壽命多少?八千歲。
他化自在天它的一天,人間一千六百年,他化自在天才過一天而已。壽命多少?一萬六千歲。
那最高到無色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八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天。但是還沒有離開生死輪回。
那極樂世界呢?無量壽。祂們這還是有量的,極樂世界無量壽、無量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舍衛(wèi)國須達長者家里有養(yǎng)了兩只鸚鵡,天性機靈聰明,能聽懂人說的話。看見比丘來了,就先告訴家人迎送。阿難看見了,就為它們說苦集滅道四諦法,它們聽了很歡喜。后來鸚鵡睡在樹上,因為前世的惡業(yè),被野貓吞食了;但是因為它聽佛法的功德,死后神識生到四天王天,四王天。佛陀說,這兩只鳥,這兩只鸚鵡,在四王天的壽命完了以后,就會生到忉利天;在忉利天的壽命完了以后,就會生到夜摩天;在夜摩天的壽命完了以后,就會生到化樂天;在化樂天的壽命完了以后,就會生到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的壽命完了以后,它就會回生到化樂天,再到四天王天,四王天。這樣反復(fù)七次,就會生到人間來,出家修道,一位叫曇摩,另一位叫修曇摩,都獲得了阿羅漢果。
好,那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雖聞四諦仍被貍吞。知定業(yè)之難免也。雖被貍吞。終出三界。知佛法之當聞也。彼求生凈土者。茍其平日精進修持。發(fā)宏誓愿。無論其不能坐脫立亡。縱使蛇傷虎噬。亦何礙其為生西方乎。”
這一段非常好,周安士菩薩這個按語寫得非常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無論”,不必說、且不說,不論怎么樣。
“坐脫立亡”,“坐脫”就是坐化。“立亡”,立化。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這個是最了不起的。端坐時遷化,直立時入涅槃。意指生死自在。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雖然聽了四圣諦的道理,但仍然被野貓所吞食,可見過去的業(yè)報難以避免;雖然被野貓吞食,但最終出了三界,可見聽聞佛法的利益。那些求生西方凈土的人,如果平時勤奮修持,發(fā)大誓愿,那么不管他今生能否坐脫立亡,甚至今生被蛇咬傷或者被老虎吞食,都不妨礙他最終往生西方。為什么?因為他信愿具足,因為他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拖癜彩栏叽髱熯€兩次命債,不妨礙他往生西方,他是被殺死的,他被誤殺的,凡夫肉眼是看不出來,只有阿羅漢的慧眼他才可以看得出來,菩薩的法眼,佛的五眼圓明,他就知道了,不妨礙他往生西方。
那這里面這一段按語是很有探討的內(nèi)容在里面,一個是“定業(yè)之難免”。世間人就會講說了,你看那兩只鸚鵡它也有修福啊,它不是有通報須達長者說和尚來應(yīng)供嗎?那它最后還是被野貓吞食,那這樣,哪里還有因果呢?都會這樣啊,“定業(yè)之難免”,那這樣我修行干什么,那還是死啊,對不對?世間人都是這樣,那修善、念佛有什么用?修善有什么用?他們會有這種疑惑,就是“定業(yè)之難免”。
所以我們今天就要探討兩個主題,第一個,為什么定業(yè)不可轉(zhuǎn)?第二個,我們探討重罪輕報,重罪輕受。重罪輕受跟定業(yè)難轉(zhuǎn)。定業(yè)難轉(zhuǎn)就是定業(yè)不可轉(zhuǎn)。佛陀說定業(yè)不可轉(zhuǎn)。佛陀說他有三不能,我們偉大的佛陀他都說他有三個做不到,第一個,無緣不能度,第二個,定業(yè)不可轉(zhuǎn),第三個,眾生度不盡。那我們就來探討,定業(yè)到底可以轉(zhuǎn),還是不可以轉(zhuǎn)?佛陀當然要告訴你定業(yè)不可轉(zhuǎn),你才會知苦樂法,你才會深信因果,你才會走向修行。跟你講說,定業(yè)可以轉(zhuǎn),你就不要修行了,那反正可以轉(zhuǎn)了,對不對?你說,我就靠佛陀就好了,我靠師父就好了。佛先告訴你,定業(yè)不可轉(zhuǎn),你就想要轉(zhuǎn),你就乖乖的會修行。
好,我們來探討定業(yè)到底可以轉(zhuǎn)還是不可以轉(zhuǎn)。
問,學佛知道因果可以轉(zhuǎn)變,但是又說定業(yè)不可轉(zhuǎn)。那佛陀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儒家不是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嗎,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嗎,那不是講因果嗎?那為什么又說,定業(yè)不可轉(zhuǎn)呢?這個一般人就會弄不清楚,誒,《易經(jīng)》講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講因果很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可是誒,那為什么又說定業(yè)不可轉(zhuǎn)呢?就感覺好像這兩個有矛盾啊。請問,何謂定業(yè)?為何定業(yè)不可轉(zhuǎn)?
答,定業(yè)是堅固的執(zhí)著,不是不能轉(zhuǎn),是你決定不肯轉(zhuǎn)。你不想轉(zhuǎn)嘛,譬如說你碰到冤親債主,是你前世的來討命的、來討債的,你不肯發(fā)心修行。像我認識浙江的王居士,他喜歡賭博,他賭輸了人民幣七百多萬,他非常賢惠的妻子決定用死諫,自殺。我上次到寧海去講經(jīng),特別到他家去參觀,他那個用功讀兩萬部《無量壽經(jīng)》的那個地方的佛堂,我全部都看到了,那個蒲團,他用了十幾年的功夫,在那邊讀兩萬部《無量壽經(jīng)》,那個蒲團,都已經(jīng)快坐破了,他拜佛的那個墊子,都已經(jīng)是快穿透了,他有一個拜佛的瑜伽墊,他讀兩萬遍的《無量壽經(jīng)》,書都已經(jīng)扁黃了,都泛黃,都已經(jīng)變黃色的。
他的師姐示現(xiàn)菩薩,死諫,就是告訴他,我用死來讓你覺悟。他的師姐非常的賢惠,每天早上起來幫他做早餐,早、中、晚餐,然后幫他夾菜吃,把家里照顧得非常的好。王居士覺悟了,他就發(fā)了一個愿,他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guī)熃憔褪俏液λ赖模晕医裆欢ㄒ笊鞣剑绻也磺笊鞣剑矣缐櫚⒈堑鬲z,他發(fā)這個愿。這就是說我們一般講,前有蓮臺,后有刀山。他就發(fā)這個愿。他用十幾年的功夫,那一天我親自看他講經(jīng)說法,完全稱性而談,他看得懂江味農(nóng)居士的《金剛經(jīng)講義》,他聽得懂老法師講的《大經(jīng)科注》,他能夠講《中峰三時系念》,他能夠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jīng)解》,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jīng)解》,他也有辦法講《金剛經(jīng)》。老和尚說,讀一千遍是小悟,讀二千遍,大悟,讀三千遍,大徹大悟。
他大兒子是他冤親債主,他兩萬遍讀完以后,他的兒子轉(zhuǎn)迷為悟,現(xiàn)在公司也推動《無量壽經(jīng)》,我也去他公司講因果,他兒子現(xiàn)在也行善法,護持他父親,也讀《無量壽經(jīng)》,隨時隨地拿一個念珠在手上,念佛。他跟我講,他說大兒子是討債來的,他兒子非常叛逆,父子常常爭吵,最后他《無量壽經(jīng)》讀兩萬遍以后,他兒子轉(zhuǎn)變了,業(yè)障消除了,定業(yè)轉(zhuǎn)了。如果他沒有修持兩萬遍的《無量壽經(jīng)》,他沒有求生西方,他這個兒子是來討債的,現(xiàn)在是護持三寶。然后他大兒子在廣州做事業(yè)失敗,他的太太離他而走,拋夫棄女,生兩個女兒,離開了,因為他做事業(yè)失敗,走投無路了。但是因為他父親王居士的兩萬遍《無量壽經(jīng)》,通達了,他們家的業(yè)報轉(zhuǎn)變了,福報現(xiàn)前了,他現(xiàn)在做韓國跟日本的生意,固定的生意,每年營業(yè)額有好幾億人民幣。那他這個前妻離開以后,阿彌陀佛幫他安排一個他們同鄉(xiāng),寧海一個學佛的科長介紹一個學佛人,現(xiàn)在是再嫁給他,變他的妻子。這位師姐是念佛人,天天讀《無量壽經(jīng)》,也到極樂寺來參學,參學一個多月,謝居士,年紀也很輕,現(xiàn)在在她公司推動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佛菩薩送來的。業(yè)障全部改變了,定業(yè)轉(zhuǎn)掉了。
這就是什么?定業(yè)是堅固的執(zhí)著,不是不能轉(zhuǎn),是你決定不肯轉(zhuǎn),你不覺悟就不能轉(zhuǎn),那就沒有法子了。你不覺悟嘛,王居士就覺悟了,覺悟就轉(zhuǎn)了。如果你決定不肯轉(zhuǎn),你堅固執(zhí)著,那就沒有法子了,佛也幫不上忙。這就是佛說定業(yè)不可以轉(zhuǎn)的原因,是在你不在佛,佛都把方法告訴你了,你不愿意依教奉行。這個東西是要你自己覺悟,你自己去轉(zhuǎn),這才行。佛只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把這個道理告訴你,說明白,方法跟你講明白,事情還是要你自己去做,你要去真干、老實、聽話。
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講,佛常講,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誰度的呢?你自己度的,自己覺悟,自己度自己,就是六祖大師說的,自修、自悟、自度,這是真的。那要是說佛度眾生,那這是迷信,這不是真正的事實。為什么?《金剛經(jīng)》里面有講,“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說我度了很多眾生,那就不是菩薩。所以你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啊,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者,他說沒有,我沒有度半個啊,都他們自己覺悟的,我告訴他們方法,他們自己自修、自悟、自度的啊,我只是告訴他們方法跟真理而已。所以佛法講的精髓就在這個地方啊,這才是佛陀教育,覺悟教育,這不是迷信啊,你要真懂佛法的究竟,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一點都不迷信。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一生在世,為我們示現(xiàn)就是上課。我們現(xiàn)在說,有些地方不能講佛法,好,我們現(xiàn)在講說,我們學佛,我們不要講學佛,我們說上課。我們不要說消業(yè)障,他會排斥說我們講這個佛言、佛語,說,好,怎么樣可以得到快樂的方法,怎么樣可以得到幸福的方法,我們來上課。你就聽經(jīng)聞法,但是他不學佛的人,他說你聽經(jīng)聞法,就好像有點在什么?這個佛教味道太濃了,那你說,那我們來上課學習怎么樣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那也是可以啊。
所以我們講說,老和尚說,我們講上課,我們不要講聽經(jīng),我們現(xiàn)在講上課。你如果講講經(jīng)說法,有些人說,你講經(jīng)說法,人家說這是宗教,他就跟你講說,你搞迷信,你搞傳教,這是迷信。那我們講上課,就是學生都要上課,上課就不迷信了。就像學生要上課一樣啊,你要上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博士、碩士。所以校長就是,佛寺里面的那個方丈和尚就是校長,維那就是訓(xùn)導(dǎo)長,監(jiān)院就是總務(wù)長,當家,首座和尚就是教務(wù)長。一個大學里面都有這三長,那跟佛寺不是一樣嗎?那佛寺這也是一種教育。
所以如果你講上課,那就不迷信了,他就接受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到外國,老和尚說,我們到外國弘法,無論是宗教,或者是不信仰宗教的介紹,我們都說上課、教學。釋迦牟尼佛辦各式各種的班。譬如說凈土班、禪宗班的、密宗班,我們不要講說密宗、禪宗、凈宗,我們講說各式各種的班,就像插花班、茶道班的、舞蹈班的,這意思是一樣。佛陀一生辦的三百多次,講經(jīng)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是上課上了,教學四十九年,這樣他聽起來就很喜歡,很容易接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業(yè)一定要覺悟。為什么定業(yè)可以轉(zhuǎn)?要覺悟,你要不覺悟,定業(yè)不能轉(zhuǎn),不可轉(zhuǎn),問題關(guān)鍵在悟,覺悟。有一次,我看這個《新少林寺》,劉德華拍的,他以前是一個軍閥大將軍,最后下場非常的凄慘。這個電影當然是編劇了,這是民國年代的軍閥故事。后來,劉德華就在佛寺里面,后來剃頭,變現(xiàn)出家相,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是他跟沙彌學習那個少林拳,然后就放那個覺悟那一首歌,就在佛寺里面,早上起來,做早課以后,練那個少林拳的時候,放那個覺悟那首歌,我非常的喜歡,就是〈悟〉,那首音樂的詞,歌名叫〈悟〉,劉德華唱的,非常好。
劉德華過去生也是佛門中人,他很護持三寶,他是我們臺灣靈巖山寺妙蓮長老的弟子。妙蓮長老蓋的靈巖山寺,就是我們?nèi)f人念佛大會維那自誠法師出家的地方,就在臺灣中部的靈巖山寺,他就在那邊出家的。九二一大地震,大地震來的時候,靈巖山寺震垮了,大雄寶殿震垮。靈巖山寺還沒有地震來的時候,我有去參觀過,因為我去參加過靈巖山寺的萬人朝山。妙蓮長老在的時候,常常辦萬人朝山,還有推動素食,還有教人家念佛。所以妙蓮長老所蓋的那個大雄寶殿,我有參訪過,非常莊嚴。后來地震來了以后,震垮了。那誰去重建的呢?據(jù)說,我原先說李嘉誠,其實是不對的,后來我問自誠法師,是說,誰去重建的?他說,是劉德華介紹香港一位慈善企業(yè)家去重建的,是劉德華介紹的。所以我上次講李嘉誠是不對,但是李嘉誠也是一個慈善家,他做了很多善事,他也是老和尚的好朋友,李嘉誠。
所以業(yè)一定要覺悟。定業(yè)就是比較上,嚴重的執(zhí)著,我們一般人講不開竅、不覺悟,接觸到圣賢教誨不能相信,每一句話都說那個是迷信了,就像現(xiàn)在你跟人家講,不相信這個,這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那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在沒有遇到善知識之前,也是這樣固執(zhí)啊,什么樣的人給我們介紹佛法,我們都不會接受,我們都不相信,而且還笑他是迷信啦。人家好心介紹,我們反饋給人家說是迷信,所以度人也是不容易啊。但是你要真的遇到有緣的人,佛法講叫緣分,所以度眾生要有緣分,你要先跟眾生結(jié)緣,所以你說的法,他就愿意聽,所以要有緣分,有緣分,緣生之法,有緣了,他就入門了。
這個是我跟各位解釋定業(yè)可轉(zhuǎn)不可轉(zhuǎn),這樣就很清楚,關(guān)鍵在覺悟,在放下執(zhí)著。
再來,探討一,這是大家都喜歡知道原因的,到底重罪可不可以輕受?大家都怕死,大家都怕病苦,大家都怕災(zāi)難,大家都怕意外,那重罪可不可以輕受?這是我們最關(guān)心的。我們還沒有開悟以前,我們都希望重罪輕受。
那另外第二個就是,定業(yè)為什么難轉(zhuǎn)呢?我引用的是,臺灣一位修行非常有成就的,法鼓山的圣嚴法師的這個開示。圣嚴法師我也非常尊敬他,他跟老和尚交情非常的好,他是推動禪凈雙修,他們是禪宗的,但是他鼓勵他的弟子念佛,禪凈雙修,人間凈土。
第一點,善惡報應(yīng),真實不虛。這個先確認,你要先確認,善惡報應(yīng),真實不虛。法師從佛教立場來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正確的因果觀念。但是,從因到果必須要有因緣的和合,我們講說,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那要四種因緣啊。所以有因緣的和合,所以,有時候犯了重罪,也有可能只受較輕的果報。
第二點,因緣是會變的。可見,因與果的關(guān)系并非一成不變。為什么說會變呢?你看了凡先生就是一個例子,因緣會變,他前二十年被孔先生算定了,他只活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他的命只有到五十三歲而已,他那個定業(yè)是活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只能當一個小縣長,而且命中沒有兒子,誒,他因緣是這樣,但是因緣后來變了。云谷會禪師開示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他開始了解,〈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他從改過下手,再來積善,三千善、三千善、一萬善,最后他改變命運了,他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命中沒有兒子,有兒子了,那不是因緣變了嗎?所以因緣是會變的。佛法的好處就是,佛法是創(chuàng)命論,不是宿命。我們說佛法是宿命論,不是,佛法是創(chuàng)造命運,創(chuàng)命論的,可以改變命運的,可以斷惡修善、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凡成圣,就是創(chuàng)造命運,創(chuàng)造什么?創(chuàng)造法身慧命。
所以因跟果的關(guān)系并非一成不變。一般人迷信,就認為說定業(yè)不可轉(zhuǎn),說一成不變,所以叫宿命論。但是從因到果之間,會受到其他各種因緣的影響。有善知識介紹你學佛,有善知識介紹你去受戒,有善知識介紹你去放生,有善知識給你介紹善法,接引你去三皈依,三皈依,入佛門了,你開始改變了。像了凡先生去遇到云谷會禪師,就是什么?就是他會有各種因緣的影響。譬如說,同樣是一粒稻種,由于播種的時節(jié)、土壤、肥料,以及人工配種等因素不同,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不同的產(chǎn)量、質(zhì)量、品種。任何現(xiàn)象都不會出自于孤立的因或是孤立的果。我們不常講,法不孤起,仗緣而生嗎?
我今年,這個月,我去參加我的好朋友升恒昌公司江董事長他們公司的忘年會,我們臺灣叫做尾牙,叫歲末餐會,這個老板,企業(yè)經(jīng)營者,跟他員工的一個歲末餐會。江董事長他是推動傳統(tǒng)文化,他是一個菩薩行者,他真的就是,黃念祖老居士跟我們開示的,他說,當你佛法跟塵勞可以不用兼顧的時候,你要把佛法擺第一位,塵勞可以放棄。就像我有督察可以做,我不做,我是選擇佛法,我放棄塵勞,塵勞就是督察。但是如果你佛法跟塵勞不得不兼顧的時候,譬如說你是企業(yè)家,你要照顧員工,你要經(jīng)營企業(yè),公司要有營業(yè)的成長,有業(yè)績的壓力,要照顧員工的生活,客戶之間的服務(wù),以及同業(yè)之間的競爭等等,還有種種困難跟挑戰(zhàn),景氣不好等等這些,這些都是塵勞。江董事長,他有聽老和尚講經(jīng)說法,《大經(jīng)科注》,他平常都有在念佛,他都親近三寶,信愿念佛,所以他把佛法擺第一位,塵勞擺第二位。然后修修,修到后來,佛法慢慢悟,慢慢覺悟,塵勞慢慢減輕。
這就是說,任何現(xiàn)象都不是出自于孤立的因跟孤立的果。所以江董事長他上臺講,他說他小時候去算命,他命中只活到六十四歲,六十四歲就是他五年前,他因為洗腎,洗了一年的腎,非常嚴重,最后他遇到老和尚,以及我來幫助他,我教他發(fā)愿。后來他去換腎,我們特別為他,因為他成就我們?nèi)f人念佛,祭祖大典以及我們?nèi)f人念佛,我們五屆的功德主,他積功累德非常的厚。他在公司推動傳統(tǒng)文化,每一個員工進來,一定要先學習《了凡四訓(xùn)》《弟子規(guī)》《太上感應(yīng)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還有《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他在機場的服務(wù)臺,都擺這幾本善書,還有《金剛經(jīng)》,一般企業(yè)是不會做到的。他每個月公司業(yè)績檢討會,不講業(yè)績,講服務(wù)大眾,服務(wù)眾生,幫助眾生,利他的這投入公益的心得報告。所以我后來又鼓勵他發(fā)愿,放生一百萬條小魚,他終于延壽了。他說他到今天,非常感恩,已經(jīng)六十九了,延壽,他算命是六十四歲,就是他的命定的定業(yè),只有六十四歲而已,他說他到今年已經(jīng)六十九了,他非常感恩。這就是什么?這就是說,因緣會變。
第三,功過不能相抵,但可以緩和。我們常常講說,老和尚講的因果五大原則,第一個,善惡不同時;第二,因果通三世,現(xiàn)報、生報、后報;第三,因小果大;第四,善惡不能相抵;第五,因果不空。這就是講善惡不能相抵,就是功過不能相抵,但可以緩和。我們的罪業(yè)也是一樣,譬如,有人本來欠他人十條生命,十條命,當然要還人家十條命,但是在尚未還清十條命之前,已經(jīng)有機會讓他拯救幾百條人命,功過雖然各有對象。你救幾百條人命,是幾百條人命的福報,你欠十條人命,那是十條人命的業(yè)報,福報跟業(yè)報是不一樣的,對不對?這很清楚,它不能相抵的,因為它各有不同的對象,善有善的對象,惡有惡的對象,惡的就是債主,那善的就是來報恩,它對象不一樣,未必能夠相抵相消,但是他可以重罪輕報。而且,量大福大的人,被人家逼債討債的情況會比較緩和。這就是說,功過雖然不能相抵,但是可以緩和。
第四,大善化解冤業(yè),重罪輕報。如果有人前世只欠人家一條命,轉(zhuǎn)生到人間來以后,他救了千千萬條的命。譬如說小沙彌,他的大和尚叫他回去,因為知道他命快結(jié)束了。那個小沙彌經(jīng)過一個河邊,拯救了一窩的螞蟻,他回家住了七天以后又回到佛寺。他師父說,誒,奇怪,他怎么沒有往生呢?他入定一看,他救了幾千條、幾萬條的這個螞蟻的生命。這就是這里講的,他欠人家一條命,轉(zhuǎn)生之間卻救了千千萬萬人的命,對于欠一命的那一位債主而言,看到債務(wù)人是一個大好人,自然就不再忍心要求欠命的人必須要償命,只要欠命的人表示懺悔歉意,愿意受懲罰就夠了。這就是重罪輕報的原理。
我講道理,各位學這一段,你就可以得到重罪輕報的福報。但是你必須要懺悔,歉意,冤親債主愿意,欠命的人愿意原諒你,這是先決條件,就是你的大善化解冤業(yè),重罪輕報。
第五,用什么方法來懺悔歉意?用禮佛懺悔超薦債主。對于累世的冤親債主,我們可以用誦經(jīng)禮懺等修行,或是用念佛的方法,用佛法來開導(dǎo)他們,邀請冤親債主都來聽經(jīng)聞法,聽聞佛法,參與共修佛法。如果他們還在靈界,便可以以佛法的感應(yīng)力來疏導(dǎo)他們、鼓勵他們、安慰他們。他們來聽佛法以后,心開意解,心中的怨氣、怨懟就可以解開了。解怨釋結(jié)之后,他們就能夠離開靈界,往生天界或者佛國凈土,或是往生西方,此時已經(jīng)發(fā)菩提心了,已修菩薩道了,故也就不會來討債索命了。就是要透過你本人,欠命的人,你要禮佛懺悔,要超薦亡者,用大善來化解,大善來化解這些冤業(yè),那就可以重罪輕報,甚至超度亡者。
就像我常在講座里面講的,《影塵回憶錄》里面那位劉文化先生,八年寒窗讀《楞嚴》,他入楞嚴境界,他見到琉璃世界了。同樣在同一家中藥店那位掌柜的賬房黃老先生沒有看到,他在那個定中,他見到。進入那個定中的境界的時候,他跟還沒有離家修行的那兩位,跟他打土地官司的那兩位冤親債主,上吊自殺,因為官司打輸了嘛,上吊自殺,當然是他冤親債主,要來討債啦,但是因為他禮佛懺悔,他八年寒窗讀《楞嚴》,他定業(yè)轉(zhuǎn)了,他有功夫了,他進入那個《楞嚴》的境界了,破識陰的境界了,有功德力了,那兩位冤親債主就在那一剎那,示現(xiàn)在那個定中,要求超度。他說,怎么超度你?祂說,你肩膀借我踩就可以了。就超度上去了。就是這里講的,他離開靈界,就可以往生天界或是佛國凈土,就是什么?你用成就,你的修行成就的功德,來超薦債主,累世冤親債主。還有本來叫他不要離家修行的,后來上吊自殺的,他的妻子以及閨女,也要求超度了。第三個是他的往生的父母,也要求超度。就是這里講,用禮佛懺悔,修行成就的功德,超薦他的冤親債主。那這不止重罪輕報,他已經(jīng)提升了。
第六,重罪輕報。重罪輕報是由于債權(quán)人跟債務(wù)人雙方兩造,都愿意解開生死的怨結(jié)。我現(xiàn)在是用世間的名詞,大家這樣比較容易聽得懂,你欠人家的叫做債務(wù)人,這樣你就等于是欠人家的錢債,你欠人家的命債,那你就是債務(wù)人,那對方來討債的呢?債權(quán)人,這樣各位一聽就懂了。債權(quán)人跟債務(wù)人雙方兩造,兩造是我們臺灣法律的名詞,兩造就是兩方原告被告,像我們警察在辦案,那原告、被告啊,都愿意解開生死的怨結(jié),那就可以將宿債一筆勾消,彼此從此可以有個善果。就像剛才講那個劉文化就是這樣的,就是雙方就可以和解了,那個怨結(jié),就解冤釋結(jié)了。
第七,但是如果冤親債主沒有學佛,他堅固的執(zhí)著就無法化解。那就是定業(yè)不可轉(zhuǎn)了,那也不能夠解冤釋結(jié)了,那也不能夠重罪輕報,那為什么?冤親債主不愿意放過你。我碰過很多這種個案,他癌癥末期了,他來跟我講,我也沒有辦法,我說這果報成熟了。我常常去關(guān)懷這種病人,我也無能為力,為什么?債主不愿意和解,他債主堅固的執(zhí)著,無法化解。所謂定業(yè)難轉(zhuǎn)難消,不可轉(zhuǎn),是因為債主本身不知佛法,那你自己又不覺悟,債主沒有超脫,也就說沒有辦法不向債務(wù)人討債、逼債,你欠他的,他非要你償不可,他非要你償還不可。那這就沒有辦法了,連佛來都沒辦法,就是冤親債主堅固的執(zhí)著,不愿意放下瞋恨心,而你自己本身又沒有覺悟,又沒有修行的功德成就。
我們就舉圣嚴法師一個公案。曾經(jīng)遇到一位居士,學佛的居士,他心中很恨一位仇人,這位居士來聽圣嚴法師講經(jīng),講佛經(jīng),也看佛書,但是就無法不恨那個仇人,他說,佛法、因果,我都相信,唯一辦不到,就是要我不恨那個人,我做不到,你只要跟我提那個人的名字,我就馬上無明火就起來,我就生氣了。
這就跟我什么呢?跟我在一九九三年,我被貶官,那位督察長把我貶官,我從督察組長管二百五十個人變成兩個人。后來我去受戒了,我受戒,修了十六年,我還是沒有放下這個心中的怨結(jié)啊。到后來這位督察長他的夫人癌癥得了三年,在我們臺北萬芳醫(yī)院,三年死不了,慈濟的師姐好心打電話給我說,黃警官,你去跟她關(guān)懷一下,那個某某督察長,你去跟他關(guān)懷,他的妻子沒有辦法舍報。我一聽到那個督察長那三個字,那個名字,我火冒三丈,我無明火就起來,我不去,我就不去。你看,我是一個修行人,十六年了,我都還有那個習氣,堅固的執(zhí)著,定業(yè)就不能轉(zhuǎn)了,我跟他之間的定業(yè)就不能轉(zhuǎn)了,對不對?
還好是阿彌陀佛慈悲,地藏菩薩慈悲,我剛好講這句話時候,我?guī)熃阏f,那你不是學地藏王菩薩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嗎?你怎么可以講這種話。我一聽,慚愧心生出來了。我們都有七圣財,慚財、愧財,慚愧。怎么受戒還講這種話?學佛人怎么還講這種話?馬上跑到佛堂,跪下去跟阿彌陀佛懺悔,跟佛陀懺悔,我說,我不是你的好弟子,我怎么講這種話呢?我跪完以后出來,我跟我?guī)熃阏f,好,我去關(guān)懷,我去助念。我就去了,到臺北市文山區(qū)的萬芳醫(yī)院。他的師姐躺了三年死不了,斷不了氣,有福報,但是沒有聽聞佛法。
后來我就把她兩個兒子帶過來,跟媽媽唱《感恩的心》,唱得她淚流滿面,哭了。然后接下來跟她說佛法,說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到晚上,我去的時候,大概晚上八九點,到晚上十一點多的時候,我還請一位法師來給她三皈依。臨走的時候,他連供養(yǎng)三寶都沒有,他都不知道怎么供養(yǎng)三寶,我還跟他交代說,如果你妻子今天晚上往生,他應(yīng)該說妻子,因為他沒有學佛,所以不能說師姐,他妻子今天晚上如果往生,我說萬芳醫(yī)院對面有這位師姐的電話,你拿去,你請她們來助念。他師姐聽完佛法,三皈依以后,凌晨三點多,舍報往生,距離我離開醫(yī)院四個小時,她就走了。
后來,他住在我們內(nèi)湖,環(huán)山路別墅,豪華別墅,我到他家去,她靈堂沒有佛像,他師姐的相片掛中間,有三寶架,可是沒有佛像,那個插香爐的地方香灰一大堆,很亂,也沒花,非常的凄涼。那我就爬上去她的靈桌,把它這個香爐擦干凈,整理干凈。那我再交代師姐說,明天幫我送兩對花過來,上下各放一對花,上面放西方三圣,前面再放他師姐的相片跟往生牌位。那我再拜托那位法師,你去幫她做七,做功德回向給她。最后,我還跟這位督察長的秘書講,他秘書是我學生,我說你跟你們督察長講,那時已經(jīng)副署長了,我說你叫他學佛。后來他本身也有癌癥,后來癌癥好像有治好了,他又跑去當局長,就在局長任內(nèi)死掉,還沒有到退休年齡就死掉,他六十三歲就死掉了,也就是他師姐往生以后兩年他就走了。這個因緣就是什么?我跟他之間的怨結(jié)化解了。
所以圣嚴法師說,他這位居士,他說,只要一聽到那個仇人的名字,他就生氣,無明火就起來。這種人不愿意放下成見、修行佛法,心就轉(zhuǎn)不過來。這就是定業(yè)不可轉(zhuǎn)的例子。連學佛都定業(yè)不可轉(zhuǎn)。
第八,定業(yè)成熟。因為債權(quán)人跟債務(wù)人的心念無法轉(zhuǎn)成清凈,定業(yè)就不能夠轉(zhuǎn)變。就像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后,還是要受到提婆達多所害,因為提婆達多不能覺悟;目犍連尊者到最后還是被異教徒用亂棒打死。因為目犍連尊者,他這個果報是因小果大,他曾經(jīng)在有一世,那一世他還沒有學佛,他聽從他妻子的話,他妻子不孝順她的公婆,就請目犍連把他父母帶到山上去,然后假裝強盜,用亂棒把他母親要打死。后來他用棒子打他母親的時候,他母親第一句講說,目犍連,你趕快跑。她以為是遇到強盜。目犍連尊者說,不是的,母親啊,是我,我是目犍連。他在那一世要殺母的這個惡念,在累世里面他都被亂棒打死。這就是什么?因小果大。這是定業(yè)不可轉(zhuǎn)的實例,連佛都沒有辦法。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也改不了他的業(yè)力、業(yè)障,沒有辦法代你去轉(zhuǎn)。
所以有時候定業(yè)難轉(zhuǎn),有時候重罪輕報,這完全得看因緣如何而定。這個就是講到這兩只鸚鵡,“定業(yè)之難免”,我們特別討論,定業(yè)可轉(zhuǎn),定業(yè)難轉(zhuǎn),或是不可轉(zhuǎn),還有這一個重罪輕報的問題。
好,再看下面,二百四十三頁,我們看下面這個公案:
“鴿得人身(法苑珠林)”
“唐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日誦法華經(jīng)。及金剛經(jīng)。貞觀末。有鴿巢于其室。俄出二雛。僧日以飯飼之。后俱墮地死。因收葬之。經(jīng)旬后。僧夢二小兒謂曰。吾等先有小罪。遂受鴿身。近聞法師誦經(jīng)。當脫此禽身。托生于某村某姓。過十月后。當誕生也。僧如期往。其家果生二子。呼為鴿兒。兩兒并應(yīng)。一應(yīng)之后。歲余始言。”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巢”,這個地方作動詞。就筑巢。棲息。
“雛”就是幼小的鳥,生下來不久。
“旬”是十天。如“一旬”、“上旬”、“下旬”。一旬是十天。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據(jù)《法苑珠林》)唐朝時并州石壁寺有一位老僧,每天都念誦《法華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貞觀末年,鴿子在他的房子里做了一個窩,不久就生出兩只小鴿子。老僧每天用飯食喂養(yǎng)它們,后來都掉到地上摔死了,老僧就把它們收埋。過了十來天后,老僧夢見兩個小兒對他說,我們原來是因為犯了小罪,就投胎變?yōu)轼澴樱鼇硪驗槁牱◣熣b經(jīng),就脫離了鴿子身,投生到某村某姓,再過十個月,就會出生。老僧按他們講的日期去看望他們,到那個人家,果然生下兩個兒子,喊他們鴿兒,他們一齊答應(yīng),但答應(yīng)以后,再過了一年多才會說話。
這個鴿子,講到鴿子它轉(zhuǎn)生為人身,因為它聽法師誦經(jīng),聽法師誦經(jīng),它就脫離畜生身了,我們就來講佛陀割肉喂鷹,這佛陀救鴿子的故事。
佛陀愛眾生,不離眾生。一個最能體現(xiàn)佛菩薩不畏犧牲的、無私奉獻、慈悲善良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叫做佛陀割肉喂鷹。
故事講說,佛陀他有一世在野外、在郊外行腳的時候,剛好碰到一只餓慌的老鷹正在拚命的捕食一只無辜的鴿子。鴿子很無奈,就可憐巴巴的向老鷹說,你放過我吧,你現(xiàn)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一個;我現(xiàn)在在逃命,我的命只有一條啊。老鷹搖頭晃腦的回答說,我可憐你沒有用啊,誰可憐我?我沒有食物可以吃啊,我當然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現(xiàn)在餓壞了,不吃你,我沒有法活下去啊。這個世界大家都活著不容易,不逼到絕路,我也不會緊追不舍啊。
這一切的對話,因為釋尊他是人天教主,所以它們說什么,佛陀都知道,它們講什么,佛陀都聽懂。所以這一切釋尊都看在眼里,釋尊當然于心不忍哪。慈悲心生起來,決定出手相救,于是把鴿子伸手握住,藏在懷里。老鷹耐不住了,怒火中燒,就找釋尊理論說,釋尊你大慈大悲,你救了鴿子一命,難道忍心我老鷹餓死嗎?鴿子是一條命,我老鷹也是一條命啊。釋尊說,沒錯啊,鴿子是眾生,老鷹同樣也是眾生啊,我不忍心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我也不想你白白的餓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于是釋尊就取出一個天平,一邊放鴿子,一邊放從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
那問題就來了,這個鴿子看上去不大,但是不知怎么回事,無論釋尊怎么割他的肉,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托起它的重量。這就是表什么意思呢?難忍能忍,佛陀割肉喂鷹是一個菩薩行,都無法托起它的重量。當釋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時候,天平終于平了,這平等心現(xiàn)前了,天地為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成就了無緣大慈,佛愛眾生,不離眾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只要你有一顆慈悲心,能度化他人,那么你就是佛菩薩的示現(xiàn)。佛講“普度眾生”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就是佛曾經(jīng)在因地的時候割肉喂鷹的故事。
好,我們看下面的這個“按”語:
“初生天者。猶憶宿世之事。迨見天女。遂迷失本心。不復(fù)記憶。鴿兒之應(yīng)。猶是初生未忘耳。”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剛生天的人,還能記憶前世的事情,等看見天女以后,就迷失了本心了,不能再記憶了。鴿兒的應(yīng)話,就是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忘記他們的前因。所以那個老僧來跟他叫鴿兒,他馬上就回應(yīng)了,可是要到多久?到一年以后,兩個小孩才會說話,這是他沒有忘記他們的前因。
那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就值得探討了,為什么“初生天者,猶憶宿世之事,迨見天女,遂迷失本心”呢?這就是我們要講了,投胎轉(zhuǎn)世情況是怎么一回事。
圣者投胎轉(zhuǎn)世是憑著愿力自在而來,凡夫投胎轉(zhuǎn)世是隨著業(yè)力無奈而來,同樣轉(zhuǎn)世投胎,境界截然不同。
凡夫投胎轉(zhuǎn)世是隨習染、妄識而來,當中陰身處于幽暗世界之際,一片黑漆漆不見人影,乃至于不見山河大地,內(nèi)心恐慌畏懼,孤獨無伴,徘徊惆悵,四處游蕩,業(yè)緣成熟了,若突然看見有光芒出現(xiàn),動個念頭,瞬間即刻到了光線之處,這光不是一般照明之光,而是男女行淫欲所現(xiàn)之光,乃至于畜生行淫欲之際也必然如是,這位中陰身的凡夫,若見男女行淫,行淫欲,自己欲火燃燒,當下作不了主,毫不猶豫的沖上去,不沖還好,這么一沖,就投生于父精母血之中,慢慢的,六根于母親腹里成長,任憑九牛之力也無法掉頭回來了,就是輪回了,投胎轉(zhuǎn)世,就是在這種微妙情況之下演變而來的,所以可不悲哉,可不慎哉。所以佛門有一句名言說,“業(yè)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
所以“隔陰之迷”是如何解釋呢?就剛才我們講說,這個初生天者,猶憶宿世之事,祂迨見天女,遂迷失本心,這就是隔陰之迷。是指凡夫死亡之后,神識投生轉(zhuǎn)世,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緣,一概無知,懵懵懂懂,故名隔陰之迷。
同樣理由,凡夫有隔陰之迷,若能廣修戒定慧,即能息滅貪瞋癡,內(nèi)心所有的一切迷惑顛倒,煩惱習氣當下解脫光明,菩提自性自然照耀十方,就是禪宗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就是那個境界,對于過去無始劫的事情,就能夠了了知,了了見,能夠了知始終了。所以隔陰之迷,如果證成果位的圣人,他是沒有隔陰之迷的,是通常是指未證果位的凡夫而言,這才有隔陰之迷。
所以這個天人當然看到天女,祂遂失,迷失本心,為什么?因為祂有隔陰之迷啊,祂還有這個財色名食睡,祂還有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都沒有斷,所以祂就會生起這個隔陰之迷。
好,再看下面:
“骨節(jié)寸斷(昆人目擊)”
“昆山東關(guān)外三里。有玉柱塔。壁立江滸。上多鳥雀。有童子慣取其卵。一日登其最上層。正欲毀巢。忽失足墜。時有太倉船過。親見此童從檐際墜下。凡三四顛倒。而后及地。寂然無聲。視之。骨節(jié)寸斷矣。(此康熙二十五六年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壁立”是像墻壁一樣陡立。
“江滸”,“滸”是水邊。“江滸”就是江邊。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骨節(jié)寸斷(昆人目擊)。昆山縣東關(guān)外三里處,有一座玉柱塔,聳立在江邊。有很多鳥雀都在塔上棲息。一個小孩經(jīng)常到塔上取鳥蛋。有一天,這個小孩又登上了塔的最高層,正想要毀壞鳥窩時,忽然失足墜下。當時有太倉的船在這里經(jīng)過,船上的人親眼看見小孩從塔檐的邊際墜下,中間打了三四個跟斗,然后就落地了,悄然無聲。走近一看,原來是連骨頭都摔成碎塊了。(這是發(fā)生在康熙二十五、二十六年之間的事情)。
那么這個在我搜集的這個《因果報應(yīng)故事》里面,在我們臺灣臺南關(guān)廟鄉(xiāng),也曾經(jīng)有這么一位捕鳥人,跟這個情形很接近。這位捕鳥人,他就是爬上這個電線桿,那電線桿最高最頂端都會有那種孔洞,那么鳥都會在這個孔洞筑巢,在那邊生這個小鳥,那這個捕鳥人他就想要去捕在市場比較好賣的這種小鳥。結(jié)果他爬上去的時候,把這些剛生出來的雛鳥,這小鳥,都裝在口袋里面,結(jié)果一不小心,手盤住的時候,就碰觸到高壓電,就剛剛好電死在那個電線桿的上面。后來有人去報案以后,警察再通知消防隊過來,用云梯車把他從電線桿上把他接下來,一看,他口袋里面的那些雛鳥都還沒有死掉,可是捕鳥的人已經(jīng)死掉了。這就是這里講的,這個公案里面“骨節(jié)寸斷”,我們作這樣的補充的一個故事,因果故事。
好,最后我們剩下一點時間來聆聽老法師開示,貪瞋癡叫三毒,殺生是瞋毒。因為這一段里面,是“勿登山而網(wǎng)禽鳥”,是一種殺生,所以老和尚說,貪瞋癡叫三毒,殺生是瞋毒,殺生是屬于貪瞋癡里面的瞋毒。
一,被殺害的這些動物,這些有情眾生,它們有沒有怨恨?有。它會不會報復(fù)?肯定會報復(fù)。剛才那個捕鳥人,還是我們剛才講的這個“骨節(jié)寸斷”童子,取鳥雀的卵的這個童子他就是,這些被殺害的動物,它肯定會報復(fù)的。所以我們細心觀察,吃肉的這些眾生以人最為殘忍。動物互相吞啖也只是當它饑餓的時候,像獅子、老虎,虎、狼,它吃飽的時候,它對于周邊的小動物,決定沒有傷害的意思。我們常在電視“動物奇觀”里面看到,所以人比動物互相殘殺還要殘忍。
第二,由此可知,動物是用什么心情來看人?人是最可怕的動物,不吃也要殺你。惡氣是怨氣,怨恨熾盛。現(xiàn)在這個大地上每天殺害的,陸地上走的、空中飛的、水里游的,每天有多少呢?老法師說,有人給他提供一份資料,一年三千三百七十億,三千三百七十億喔,一年,那差不多每天有十億多被殺害。十億多的眾生被殺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所以三千三百七十億的生命被殺害,一年。所以這個地球磁場不好,我們坐飛機飛到上空,看下面灰蒙蒙的,那種是怨氣。
第三,《無量壽經(jīng)》里面講說,“從冥入冥”,冥是什么?冥就是幽暗,無知妄為,下面是惡道,三途地獄。《大經(jīng)解》里面講說,“又‘冥冥’者幽暗也,無知也,暮夜也。所作皆妄,故云‘為妄興事’”。冥冥可以是說迷中入迷,越迷越深,迷了以后,他就造罪業(yè),業(yè)必定有報,“為妄興事”,興起這個惡念,干這些惡事,妄統(tǒng)統(tǒng)都是虛妄的,罪越造越深,于是“違逆天地”。
第四,《注解》里面說得好,“上不順天心”,天神都看不過去了。我們說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那就是,如果你殺害眾生,那就是不順天心,上天都有好生之德,眾生平等,所以天神都看不過去。下違閻王之意,你下面你還違背閻羅王的意思。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王之意。這一段在《注解》里面,黃念祖老居士《大經(jīng)解》里面,有特別提到這一段,叫“違逆天地”的意思是這樣來。“違逆天地”就是,你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王之意,這叫“違逆天地”,那天地不容啊。閻羅王執(zhí)行造作惡業(yè)的人,讓他們在地獄受這些苦報,是不是閻羅王的意思呢?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才完全曉得,地獄完全是自己那個不善業(yè)變現(xiàn)出來的,與閻羅王不相干,確確實實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我們以前也有講過,《大寶積經(jīng)》里面講,“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yè)報自招無代者。”所以常常把這句話記得啊。閻羅王常告訴這些罪人,我也不能給你加重或者減輕,“無有少罪我能加”,不是說我很討厭你,我再把你加重一條,閻羅王也沒有辦法加,“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你造殺業(yè),你造五逆十惡,當然到我這邊來報到,“汝自作罪今自來”。“業(yè)報自招無代者”,你自己招感的。就像剛才我們提的那個捕鳥人,他要不是迷于財色,殺生害命,他不要爬上那個電線桿,他不就不會被那個高壓電電死了嗎?這是“業(yè)報自招無代者”,自作自受啊。“骨節(jié)寸斷”這個公案,昆山這位童子爬上去,取這個鳥巢的卵,爬到最上層摔下來,骨節(jié)都斷了,翻三四個跟斗,骨節(jié)寸斷,死了,“業(yè)報自招無代者”。
第五,天人,佛經(jīng)上講得很清楚,什么人生天?在世間存的是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就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生天本身他還要再加修,除了行十善以外,你還要再加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而且造的是什么?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再造上品十善,這才是生天的因。所以天人慈悲,天人不喜歡看到殺生,殺生吃肉天人看不慣,不順天心。閻羅王、鬼王也很慈悲,不忍心看到造作罪業(yè)這些人在地獄受報,所以告訴地獄的人,你們所受的罪都是自作自受。地獄里面所有一切狀況,都是業(yè)力變現(xiàn)的,不是閻羅王在那里造地獄,不是的。就像朱鏡宙老居士的岳丈,老岳父,章太炎居士,章太炎先生他是怎樣,白天他在工作,晚上睡夢中到地府去當東岳大帝的判官。他有一天就跟閻王講,說那炮烙之刑太苦了,這個刑罰應(yīng)該廢掉啦。閻王說,好啊。東岳大帝就派兩個鬼差,說,好,你帶他去看。到現(xiàn)場去看,鬼差說,到了,就在這里呀。章太炎居士看不到,后來才知道業(yè)力變現(xiàn)的,自作自受。所以不是閻羅王造了地獄。
第六,“如是任意作惡,故云‘恣意’”。“一旦罪惡滿盈”,這叫“罪極”,有沒有滿盈的時候?有。罪惡滿盈,底下說,“于是罪業(yè)牽引,則不待世壽終了,乃頓奪其命”。你惡貫滿盈的時候,壽命就被減壽了,你壽命就到了。罪業(yè)輕的,是你的壽終(壽命才到)才互相酬償,但是你造極重罪業(yè)的人,不用等到你壽命到了,就來奪你的壽命,就奪紀、奪算了,那這都是冤親債主來的。
第七,債主是討債的,你奪取他的財物,他不甘心,一定要討回來,這是討債的。討不來怎么辦?到你家做你的子孫,做你的子女,來繼承你的財產(chǎn),你財產(chǎn)就是歸他了,還給他了,他就是來討債的。你殺害這些眾生,眾生還不能奪你的命,是因為你還有福報,你有福報就有守護神來保佑你。但是當你惡貫滿盈的時候,這些守護神離開的時候,索命的人就來了,你就祿盡人亡了。
所以我們今天這一段“勿登山而網(wǎng)禽鳥”,雖然它是講這個,殺死鳥的故事,但是從這個公案里面,譬如說“鸚鵡始末”這個公案里面,我們也明白,“鴿得人身”,這也是離開畜生道,須達長者家的這兩只鸚鵡,它還了它過去生的業(yè),被野貍所食,但是因為它聽聞佛法,它這樣七次往返欲界天,最后它到人間來修道,最后它還能夠成就阿羅漢。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六道眾生一定要皈依三寶,聽經(jīng)聞法,他才有辦法出離六道輪回。所以這個鸚鵡,這兩只鸚鵡的見證,表示眾生都該成佛,眾生都有佛性,從這個地方就可以見證出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果所講的,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你看這兩只鸚鵡,它七次往返,它就證阿羅漢了,破見思惑了。那“鴿得人身”,這兩只鴿,因為聽了那位老僧誦經(jīng)而已,它們就可以得人身了。所以這兩個都是畜生道轉(zhuǎn)成人道的故事,就轉(zhuǎn)成阿羅漢的故事,值得我們警惕,我們千萬不要殺生害命。
所以我平常在孝廉講堂的樓上,我平常早餐都吃面包,那我面包吃不完的時候,因為它過期了,我就沒有把它去當回收,資源回收,我都怎么做呢?我就在我那個,我住樓上的這個寮房旁邊,我就把窗戶打開,我就把面包撕成碎片,我就丟到窗戶外面。它們那些鳥都在那個矮墻上面,在那邊等,知道我要開始施食了,我就丟這個面包屑出去,每次丟出去以后,它們?nèi)慷汲怨夤狻_€有佛陀教育基金會,他們十二樓佛堂都有午供,他們吃剩的那個米粒、剩菜,他們?nèi)吭谒麄儯麄兡莻€齋堂外面有個小花園,臺北市杭州南路那個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十二樓,佛堂外面有一個小花園,每一次他們這些齋堂的,或者他們香積菩薩就把剩下的飯菜,都施食到這個花園的平臺,幾千只鳥全部飛過來,定時飛來這邊食食。我們孝廉講堂那個施食臺,每一次施食完以后,都會有一只鳥來這邊,把我們食物叼走。所以我們供養(yǎng)那個施食說,大鵬金翅鳥,這公案我們都講過了,真有鳥飛過來,我親眼看到的,它都會來取食。
所以這個故事,“勿登山而網(wǎng)禽鳥”,雖然是講鳥的故事,但鳥可以成阿羅漢,鸚鵡,鳥可以成人身,所以我們應(yīng)該要愛惜物命,我們要戒殺放生。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wǎng)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0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