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土聞經(出自《漢法本內傳》)
【原文】漢明帝遣蔡愔(yin),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國,得梵僧摩騰,竺法蘭,及佛經圖像還。帝問,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騰曰,天竺乃大千世界之中,諸佛出世,皆在于此。余處略偏,佛故不出。然百千年后,皆有圣人傳教往化。時帝大悅。永平十四年正月朔旦,五岳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請與梵僧較試優劣。帝敕尚書令宋庠,于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設立三壇。道士將道經三百六十九卷,置于西壇。二十七家諸子書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壇。奠食百神,置于東壇。明帝設行殿,在寺門道西,置佛舍利及經。道士皆以荻(di)火繞壇,臨經涕泣曰,人主信邪,道風衰替。敢延經義在壇,以火驗其真偽。便放火燒經,并成灰燼。種種咒術,皆不能驗。道士相顧失色。太傅張衍曰,卿今既無一驗,宜從佛剃發矣。褚善信等,慚不能答。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蓋,覆日映眾,得未曾有。摩騰禪師踴身高飛,神化自在。法蘭師為眾說法,開化未聞。時司空劉峻,后宮陰夫人及道士呂惠通等,共千余人,并求出家,帝皆許之。遂建十寺,廣興佛法(至今洛陽尚有燔經臺遺跡)。[按]晉建安中,丁德慎為凝陰令。有北界婦人,忽作外國語,觀者如市。遂索紙筆,作外國書,俄成五紙,投筆教人讀,人皆莫識。有數歲兒,偶在婦旁,婦即指曰,此兒能讀。小兒得書,即以外國語讀之,觀者驚愕。德慎遣吏赍書,詣許下寺,以示梵僧。僧驚曰,斯乃佛經上語也,此土偶亡數行,正憂道遠難得。遂留寫之。
【譯白】東漢明帝派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往印度求法,途中得遇梵僧摩騰、竺法蘭二師攜帶佛經、圖像前來,便迎請回朝。漢明帝問:“法王出世后,為何不來我國教化。”摩騰法師說:“印度是大千世界之中心,歷來諸佛都在此誕生。其余地方略微偏遠,所以佛不在他處誕生。然而百千年后,都有圣人往各處傳教弘化。”當時漢明帝聽了此說很高興。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岳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奏表,請與梵僧比試優劣高低。漢明帝敕令尚書令宋庠,于當月十五日,讓大家聚集在白馬寺南門,于此設立三壇。道士將道經三百六十九卷置于西壇。二十七家諸子書共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壇。奠祭百神的祭品置于東壇。漢明帝設立臨時行殿,在寺門道西,放置佛的舍利及佛經。道士們手持荻草點燃的火把圍繞經壇,對著道經涕哭說:“當今皇上信奉邪教,世道風氣日益衰落。所以我們斗膽把經書講義放在壇上,以火來驗證其真假。”隨即放火焚燒經書,結果全都化為灰燼。種種咒語法術,皆不靈驗。道士們面面相覷,大驚失色。太傅張衍說:“你們今天既無一點靈驗,當依從佛教剃發出家了。”褚善信等慚愧得無以能答。此時,佛之舍利放出五色光芒,在上空形成寶蓋,遮住太陽,照映眾人,顯現出不曾有過之景象。摩騰禪師騰身高飛,神通變化自在。法蘭禪師為眾人說法,精辟妙義,聞所未聞。當時司空劉峻、后宮陰夫人及道士呂惠通等,共一千多人,一起請求出家,明帝都準許了。于是建造十座寺院,廣興佛法(至今洛陽還有燔經臺遺址)。[按]晉朝建安年中,丁德慎為凝陰縣令。有位住在北界的婦人,忽然用外國語說話,圍觀之人多如趕集。婦人向人索取紙筆,寫出外國文字,不一會兒寫成五張紙。她放下筆,拿給人讀,人都看不懂。有個年僅幾歲的小孩,偶爾站在婦人旁邊。婦人即指其小孩說,此小孩能讀。小孩拿過紙來,就用外國語讀之,圍觀之人都驚愕不已。丁德慎派官吏將此五張紙取來,前往許下寺,以請教梵僧。僧吃驚地說:“此是佛經上的話啊。傳來中國后,偶然丟失了幾行,我正憂愁路途遙遠,難以得到。”遂把紙留下,補抄到經文中。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此土聞經
看網友對 此土聞經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