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恩護法(出自《金湯編》)
【原文】宋呂蒙正,字圣功,太宗時舉進士第一,累官參知政事,封許國公。方公之微也,嘗寄跡僧察,得安意書史。后執政十年,郊祀俸給皆不請。帝問其故,對以私恩未報。詰之,以實對。帝曰,僧中有若人耶。賜紫袍以旌之。所得恩俸,悉與寺僧,以酬宿德。公于晨興禮佛,必祝曰,不信佛者,莫生吾家。愿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三寶。后從子夷簡,封申國公,每遇元日,拜家廟后,即叩禮廣慧禪師。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國公,于天衣禪師亦如之。左丞好問,于圓照禪師,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禪師亦如之。世世貴顯奉佛,果符公愿。[按]經言,諸佛之恩,過于父母。夫父母之恩,至深重也,反謂佛恩過之,何哉。蓋父母之恩,止于一世。諸佛之恩,盡未來劫。父母之恩,但養色身。諸佛之恩,濟人慧命。又父母訓誨,不過導以名利,若或誤用,反能造業。諸佛菩薩,能示以究竟法門,茍從其教,疾出輪回。父母若遇逆子,便發嗔恨。諸佛菩薩,雖遇謗佛謗法之人,悲憫無已。不特此也,父母愛其子,原望養生送死。至諸佛菩薩,毫無希望,雖度盡眾生,初無能度之想。故世間第一負恩之事,無如謗佛。呂公不愿此種來為子孫,識亦卓矣。
【譯白】宋朝呂蒙正,字圣功。太宗時,考取進士第一名。屢次升遷,官至參知政事,封為許國公。呂公在少年時,曾經寄住寺院,得以安心攻讀書史。后來執政十年,朝廷發給郊祀的費用及俸祿,他都不接受?;实蹎査呛卧颉喂卮鹫f:“臣有私恩未報?!被实墼僮穯?,呂公據實把少時受恩于僧寺之事告訴皇帝。皇帝說:“想不到僧寺中也能造就如此杰出之人才?!庇谑琴n他紫色朝服作為表彰獎賞。而呂公把朝廷額外贈他的俸祿,都拿去供養寺僧,以酬報當年之恩德。呂公每天早晨起來拜佛時,必定祝道:“不信佛的,不要生到我家。愿子孫世代食朝廷俸祿,護持三寶?!焙髞?,侄兒呂夷簡,被封為申國公,每到元旦曰,拜了家廟后,就叩拜廣慧元璉禪師。申公之子呂公著,后來也被封為申國公,他對天衣義懷禪師也是如此。左丞呂好問對于圓照禪師也是如此。左丞之子呂用中,對佛照禪師仍是如此。呂家世代顯貴,并且都奉事三寶,果然應驗了呂公之愿。[按]佛經上說:“諸佛之恩,過于父母?!备改钢?,已是至為深重了,為何反說佛恩勝過父母之恩呢?這是因為父母對我們之恩,只局限于這一世。諸佛對眾生之恩,卻是盡未來劫。父母之恩,只是養育我們的身體。諸佛對眾生之恩,卻是度人慧命。而且父母訓誨子女,不過著重于功名利祿,若或誤用,反能造罪。諸佛菩薩,能為眾生開示究竟法門,若能信受奉行,當即出離六道輪回。父母若遇逆子,便會起瞋恨心。諸佛菩薩,即使遇謗佛謗法之人,也只是悲憫其愚昧無知罷了。不但如此,父母愛其兒女,原是指望老時有人贍養,死時有人送終。而諸佛菩薩對眾生絲毫不存回報之希望,縱然度盡一切眾生,也完全不生自己能度之想。所以世間第一等忘恩負義之事,莫過于誹謗佛。呂公不愿此種人來為其子孫,見識卓越??!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酬恩護法
看網友對 酬恩護法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