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價免饑(出自《荒政備覽》)
【原文】宋范文正公,知杭州,適歲荒,斗粟至百二十文,民甚患之。公反增至一百八十,且多出榜文,備述本州粟少,不惜重價收糴,遍處傳播,同列不知所為。越數日,四方之商賈爭至,米遂不賤而自賤,民甚賴之。[按]此亦兇歲大興工役,修造佛宇橋梁之意也。人第知年谷不登,息工罷役耳,豈知小民一無所事,適所以速之死乎。惟工役一興,則富室之錢谷,隱然散布小民之家。無損于富戶,有益于貧民矣。
【譯白】北宋范文正公(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恰逢年歲饑荒,一斗米賣到了一百二十文,百姓曰子過得十分艱難。文正公反而將米價增高至—斗米一百八十文錢,并且貼出許多榜文,詳細說明本州糧食缺乏,不惜用高價收糴。此消息到處傳播,同僚們都不知他為何如此做。幾天后,遠近之米商都爭著將糧食運到抗州,結果米一多,米價自然就降低了。百姓依靠這一招度過了饑荒。[按]這也是災荒年歲大興土木、修建寺宇、建筑橋梁之意。人們只知收成不好的年頭,當停止各種修建。哪知百姓一旦無事可做,只會死得更快。只要土木工程一興,則富豪家之錢糧,就不知不覺地分散到了百姓之家。無損于富戶,有益于貧民。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增價免饑
看網友對 增價免饑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