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豚放兒(出自《法苑珠林》)
【原文】晉杜永平,梓潼涪〖今四川綿陽東〗人也,家巨富。有子十歲,名天保,甚愛念之,太元三年暴亡。未幾,家中母豬生五子,一最肥,將殺以饋官禮。有一比丘,忽謂杜曰,此豚,是君兒也,何相去百余日,而遂忘耶。言訖,但聞香氣累日。遂放此豚,憐而養之。[按]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儒者不察,以為何忍作此種想。獨不念作此種想,猶且不忍,豈其殺之而食,反可忍耶。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
【譯白】東晉杜永平,四川梓潼涪州人,家資巨富。他有個十歲的兒子,名天保,全家人都很疼愛。太元三年,孩子突然死了。沒多久,他家中的母豬生下五頭小豬,其中有一頭長得最肥,正準備將它殺了作為禮物送給官員。忽然來了位比丘,告訴杜永平說:“這頭小豬是你兒子轉世的啊!孩子死去才一百多天,怎就把他忘了呢?”說完即不見了,只聞到他留下的香氣,數日不散。此后杜永平懷著憐憫之心把這頭小豬一直養在家中。[按]佛說:“凡有生命之物類,大多是各人過去世的父母六親。”讀儒書的人不知三世輪回之理,認為怎能忍心作此種想法。然何不進一步思考,作此種想法都于心不忍,難道殺死它們且吃其肉,反倒心安理得嗎?一句話概括之,就是為貪圖滋味,不愿設身處地多想一想罷了。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放豚放兒
看網友對 放豚放兒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