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得人身(出自《法苑珠林》)
【原文】唐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日誦法華經及金剛經。貞觀末,有鴿巢于其室,俄出二雛。僧日以飯飼之,后俱墮地死,因收葬之。經旬后,僧夢二小兒謂曰,吾等先有小罪,遂受鴿身。近聞法師誦經,當脫此禽身,托生于某村某姓,過十月后,當誕生也。僧如期往,其家果生二子。呼為鴿兒,兩兒并應。一應之后,歲余始言。[按]初生天者,猶憶宿世之事,迨見天女,遂迷失本心,不復記憶。鴿兒之應,猶是初生未忘耳。
【譯白】唐朝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每天誦念《法華經》和《金剛經》。貞觀末年,有鴿子在其室內筑巢,不久孵出兩只小鴿。老僧每天用飯食飼養它們,后來都墮地摔死了,老僧把它們收埋了。過了十多天,老僧夢見兩個小兒對他說:“我們因先世犯有小罪,受報投胎為鴿身,近來聽聞法師誦經,當脫此鴿身,將投生于某村某姓家,再過十個月,當出生。”老僧待滿十月后,即前往某村某姓家,其家果然生了兩個兒子,喊鴿兒,他倆一齊答應。但一應之后,又過了一年多才會說話。[按]初生天之人,還能記得前世之事,及至見到天女之后,隨即迷失本心,不能記憶了。鴿兒應老僧呼喚,是初生尚未忘記前因罷了。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鴿得人身
看網友對 鴿得人身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