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附征事兩則
三十二頭
【原文】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其最小婦,名毗舍離,才智無兩,波斯匿王以妹待之。其家有三十二子,皆力敵千夫。其最幼一弟,乘象過橋,逢宰相子,擲之橋下。乃欲謀報仇,于是制七寶馬鞭三十二,陰藏利刃于內,到毗舍離家,每人各贈其一。而又密奏于王,謂此三十二人,天下無敵,今陰懷異志,利刃在鞭矣。王即索之,信以為實,盡斬三十二人頭,函封甚固,送至毗舍離家。而是日毗舍離,正請佛齋僧,見王送函來,謂是助其齋供,歡喜欲開。佛不聽許,待僧食竟,佛為說法,毗舍離遂得阿那含果。然后開函,見是三十二頭,由斷愛欲,不生銜恨。而三十二婦家親族,皆大豪貴,共集兵馬,欲往報仇。王時大恐,趨至佛所,兵遂圍繞祇洹,伺王欲殺。阿難問故。佛言,過去世此三十二人,共盜一牛,至老母舍,將欲殺之。老母歡喜,為辦殺具,食之皆飽。爾時牛者,即今王是。盜牛者,今三十二人是。老母者,即今毗舍離是。由殺生故,多生以來,常被其殺。由老母見殺歡喜故,多生以來,常見三十二人被殺愁苦。于是三十二婦家,聞佛所言,忿怒頓息,不敢攻王,向王仟悔。王亦釋然,不問其罪。[按]三十二人,生處豪貴,復自有故。佛百,迦葉佛時,有一女人,以香涂塔,三十二人共往助之。故多生以來,常處尊貴,恒為母子。今值佛故,各得道跡。
【譯白】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其小妾名毗舍離,才智無雙,波斯匿王把她當妹妹看待。毗舍離生有三十二個兒子,都很勇猛,能力敵千夫。其最小一子,有一天騎著大象過橋,遇見宰相的兒子,即把其擲于橋下。宰相懷恨在心,密謀報仇,于是制成三十二條七寶馬鞭,于鞭內暗藏利刃,到毗舍離家,每人各贈一條。又悄悄向國王告密,說此三十二兄弟,天下無敵,懷謀反之心,馬鞭中都藏有利刃。國王立即派人搜查得實,即信以為真,盡斬三十二兄弟之首。然后把人頭裝進匣子封閉牢固,送到毗舍離家。而這一天毗舍離正在請佛齋僧,見國王送匣子來,以為是助其齋供,很歡喜地要將匣子打開,佛阻止了她。待眾僧受食后,佛為她說法,毗舍離當下證得阿那含果。然后才讓她打開匣子見此三十二顆人頭。毗舍離因此時已斷愛欲,所以心中不生瞋恨。而三十二人的妻家親族,都是大豪貴,立即集合兵馬,要向國王報仇。當時國王非常恐懼,趕快逃到佛的住所,大隊兵馬隨即圍繞祇洹精舍,伺機要殺國王。阿難問佛緣故。佛說:“過去世時,此三十二人共偷一頭牛到一老婦人家,準備宰殺。老婦人很歡喜地為他們備辦殺具,大家一起飽餐了一頓。當時之牛,即是今之國王。偷牛之人,即是現在被殺的三十二人。老婦人即是今之毗舍離。此三十二人因殺牛之罪,多生以來,常被他人所殺。由于老婦人見殺歡喜,多生以來,常見三十二人被殺而心懷愁苦。”于是那三十二婦家親族聽佛所說,憤怒頓息,不敢再攻殺國王,一起向國王懺悔。國王也消除了宿怨,不追究其罪。[按]三十二人出身豪貴,也都有前因。佛說:“在迦葉佛時,有一女人,用香涂塔,三十二人一起前來助她。所以多生以來,他們常生在尊貴家庭,并且總為母子。今因遇佛,各得道跡。”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三十二頭
看網友對 三十二頭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