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附征事三條
焚經絕后(出自《匯纂功過格》)
【原文】武功縣西有寺,內積毀廢佛經一藏。康對山少時,與同庠五友,讀書其中。時值隆冬,四生用廢經以燒炕,一生用以燒洗面水。對山心誹之,不敢言。其夕,康夢三官排衙,盛怒燒經者,斷云,皆合滅門絕后。判用水洗面者,削去前程。復責對山云,汝何不言。應云,吾年幼,心知不可,不敢言耳。官云,一言勸解,可免罪矣,今姑恕汝。寤而志其事于書末。不數年,四生合門病瘟疫死,洗面生試輒不利,以訓蒙終身。[按]世間廢書,皆可焚化,獨佛經不可焚化者,以其福慧及人,遠勝世間書籍耳。蓋同一字也,其間輕重大小,判若天淵。典,謨,誓,誥【四者皆為尚書之文體〗,固不可與小說同科也。今以不識字者,與識字者較,則識字者勝矣。以略識字者,與博古通今者較,則博古通今者又勝矣。世間書籍,止能說天下事,不能知天上天外事。若博覽佛書,則極龍宮海藏之神奇,前劫后劫之曠遠,十方國土之浩繁,皆能略知其概,胸襟迥越尋常。夫以不識字之人,告以唐虞三代之治,堯舜周孔之名,彼必以為驚于視聽。以僅讀世間書籍之人,示以三藏十二部之文,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彼亦以為恍惚難稽。勢固然也。又況改惡修善之因緣,教外別傳之宗旨,其源皆本佛書,而謂焚化可無罪乎。況復褻瀆一至燒炕燒洗面水乎。將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永無出期矣。絕門,窮困,尚未足以盡其辜也(炕,北方火床。康對山,名海,成化時狀元,文行兼優(yōu))。問,經之完備者,固不可焚。若既破壞不全,將若之何。答,破極若焚,其灰當用凈布包裹,送大江大海中可也。至于卍字,為如來心印,尤不可褻瀆。
【譯白】陜西武功縣西有座寺院,寺內積有毀廢佛經一藏。康對山年少時,曾與五個同窗學友在此寺中讀書。當時正值寒冬季節(jié),四個同學用廢經燒炕取暖,另一人用廢經燒洗面水。康對山雖心里責怪他們不可如此胡來,但口里卻不敢說。當天晚上,康對山夢見三位官員升堂,對那幾個燒經暖炕的人非常憤怒,判決他們皆滅門絕后,對用經燒水洗面的人削去前程。又指責康對山說:“你當時在場,為何不出言勸阻?”對山答說:“我因年紀最小,心知他們所做不對,但不敢說。冥官說,你若出一言勸解,或許即可免其造罪了。今念你不與他們同流合污,姑且寬恕你。”對山醒來,記此事于書后。不數年,那四個同學全家得瘟疫而死。燒洗面水的書生,屢次考試不中,只能以教兒童為業(yè)終其一生。[按]世間的破舊廢書,皆可焚化,唯獨佛經不可焚化。因佛經可使人增長福慧,遠勝過世間書籍。雖同樣一字,而其間所包含意義的輕重大小,相差天淵。即如《書經》上的典、謨、誓、誥等篇文章不可與平常小說同等看待一樣。今以不識字之人與識字之人比較,當然是識字之人更優(yōu)越。以略識字之人與博古通今之人比較,當然是博古通今之人更優(yōu)越。世間書籍,只能說得天下事,不能知天上天外事。若博覽佛書,則即便是龍宮海藏之神奇、前劫后劫之曠遠、十方國土之浩繁,都能略知大概,其胸懷自然超越平常之人。若對不識字之人介紹唐、虞及夏、商、周三代之盛世,堯、舜、周公、孔子之名字,他們必定以為此是故作驚耳駭目之語。若向僅讀世間書籍之人,告以三藏十二部之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他們也會以為是恍惚之言與無稽之談。此是必然之勢。何況改惡修善之因緣、教外別傳之宗旨,其淵源都來自佛經。倘若有人認為可以焚化,能沒有罪過嗎?更何況褻瀆到用其燒炕、燒洗面水的程度!這些人將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永無出期啊!滅門絕后,窮困潦倒,尚遠不足以抵償他們的罪過呢(炕,北方人用土坯或磚頭砌成的床,底下有洞,可生火取暖。康對山,名海,明朝成化年間考中狀元,其文章德行都很好)!有人問:“完整的佛經,固然不可焚化。若既已破爛不全,該怎么辦呢?”答:“佛經殘破至極,若焚化,當于凈器中焚,所遺留之灰,當用凈布包裹,送到大江大海中就可以了。至于卍字,是如來心印,尤其不可褻瀆。”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焚經絕后
看網友對 焚經絕后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