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灰減算(出自《匯纂功過格》)
【原文】槎溪朱寧約,字士豐,留心書法。康熙乙丑二月,以微疾亡。知交哭之,忽蘇曰,吾壽該四十二歲,以平日勤于學(xué)字,隨意焚化,散棄其灰,不知珍惜。陰司錄過,減吾五年,今三十七,數(shù)已盡矣。諸君當(dāng)知字灰,慎不可棄。言訖,仍瞑目逝。[按]若云字既為灰,可以捐棄,則道士焚化章奏,皆在捐棄之?dāng)?shù)矣。至于瓷器,竹木器所繪字樣,磚瓦兩頭所印福壽記號,往往久滯糞壤中,尤宜禁止。
【譯白】湖南新化縣槎溪朱寧約,字士豐,愛好書法,于清朝康熙乙丑二月得小病而死。知交朋友前來哭悼,他忽然又蘇醒過來,說:“我的壽命本該四十二歲,因平時經(jīng)常練習(xí)寫字,寫完就隨意焚化,散棄紙灰,不知珍惜。陰司記錄我的過失,減我五年壽。今年三十七歲,我的命數(shù)就已盡了。希望諸位親友謹(jǐn)記,有字之紙灰,慎不可隨便丟棄。”說完,仍閉目而死。[按]若認(rèn)為字紙既已燒成灰,可以隨便丟棄,那么道士焚化的章奏,也都在隨意丟棄之?dāng)?shù)了。至于瓷器、竹木器上所畫之字樣,磚瓦兩頭所印之福壽記號,往往久埋在污穢的糞土之中,這類事尤其要禁止。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捐灰減算
看網(wǎng)友對 捐灰減算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