綺語華報(沈永思說)
【原文】宜興潘書升,諱宗洛,康熙甲子年秋,夢至關帝殿。適在散卷,唱首名人到,隨即踢下。第二名,乃即己也。唱第三,第五名,倶不到。又見壁上掛一黃榜,榜首之名,乃為楫二字,獨不見其姓。俄而赤面者,提其首所戴盔,加于潘首。覺而訝之,及榜發,潘果得元。因遍訪名為楫者,既而知為婁縣之傅鹿野,特往拜之。而傅素有文譽,主司果擬第一,首二場文,評閱甚佳,因失第三場卷,遂至擯棄。蓋傅之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綺語,好揚人短,故得斯報。揭曉后,主司甚愛其文,特請會面。自后傅怏怏抱恨,不逾時,而以鼓脹暴亡〖華報,與正報密切相關,其程度一般比正報要輕〗。[按]文人口業,綺語獨多。他人刺心之事,彼偏能以談笑出之。在我之口頭愈快,則在彼之抱恨愈深。每見慧業文人,往往貧窮徹骨,潦倒不堪,甚至反不如負販小民,得以稍安其衣食。豈必盡屬生前之故乎。茍能立心仁厚,常以隱惡揚善為懷,則口四惡業,不期寡而自寡矣。
【譯白】江蘇宜興潘書升,諱宗洛,康熙甲子年秋,夢見到關帝殿,正在分發考卷,呼第一名到,隨即把他踢下去。第二名,即是他自己。呼第三名、第五名,都不到。又見壁上掛一張黃榜,榜首之名是為楫二字,但不見其姓。一會兒,一位紅面人提其榜首所戴冠帽,扣在潘書升頭上。潘書升醒來后,感到很驚訝。及至發榜,潘書升果然得第一名。因而到處打聽名為楫的人,不久即得知是江蘇婁縣的傅鹿野。便特地前往拜訪。原來傅鹿野一向很有文名,主試官本來把他定為第一名,前兩場考試之文章,成績很好,因為丟失第三場的試卷,以致被摒棄了。傅鹿野之為人,很有口才,生平多綺語,好張揚他人之短,所以得此報應。考試揭曉后,主考官很喜愛其文章,特地請他會面。此后傅鹿野怏怏抱恨,心情苦悶,沒多久,因腹鼓脹而暴亡。[按]文人所造口業,往往綺語特別多。他人痛心之事,他偏能于談笑風生中說出。在自己之口頭越暢快,則在他人之心里抱恨愈深。常見慧業文人,往往貧困徹骨,潦倒不堪,甚至還不如擔貨販賣的小生意人那樣稍能過著衣食無憂之生活。豈必定都屬前世之緣故。若能存心仁厚,常以隱惡揚善為懷,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四種惡業,不期減少而自然減少了。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綺語華報
看網友對 綺語華報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