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里塘(出自《昆山縣志》)
【原文】昆山至和塘,自縣治以西,達于婁門,凡七十里。通連湖蕩,皆積水泥涂,無陸地可行,甚為民患。由晉唐以來,不果修筑。宋皇祐中,有人建議繪圖以獻,亦不果行。至和二年,主簿邱與權,始陳五利,力請興作。既而知縣錢公紀,復言之。乃率役興工,始克成塘,遂以年號為名。開通河港,凡五十有二,以泄橫沖之水。上設橋梁,以便行人來往。至今猶受其惠。[按]所謂五利者,一曰便舟楫,二曰辟田野,三曰復租賦,四曰止盜賊,五曰禁奸商也。夫以如是之大役,由于邑尉之創始,卒貽后世無窮之利。然則留心民瘼者〖瘼(mo),疾苦〗,豈必專藉爵位之崇高哉。
【譯白】江蘇昆山至和塘,從本縣范圍內向西至婁門,總共七十里路,與湖泊相連,都是積水淤泥,沒有陸地可行,成為百姓的大患。從晉唐以來,修筑都沒有結果。北宋皇祐年間,有人建議繪圖上呈朝廷,也沒有結果。至和二年,主簿邱與權,首先提出修筑有五種利益,竭力請求朝廷批準興建。接著知縣錢公紀,再次提議,終于獲準。于是率領工役開始動工,終于修成至和塘,即以至和年號為名。開通了五十二處河港,以宣泄橫沖之水。湖上建造了橋梁,以方便行人來往。至今人們還蒙受當年建塘之恩惠。[按]所謂五種利益之內容是:一便于湖中行船,二開辟了田野,三可免除賦稅,四防止盜賊,五禁止奸商。如此浩大之工程,由邑尉創始,而能留給后世無窮的利益。由此可見,關心民生疾苦的,未必非得專靠那些爵位崇高的大官啊!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七十里塘
看網友對 七十里塘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