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附征事二則
立命之學(見袁了凡《功過格》)
【原文】袁了凡先生,諱黃,初字學海。幼遇云南孔姓者,其人得邵子皇極數,推袁入泮當在明年【入泮(pan),指被錄取為生員〗。所決縣試,府試,進學名次,三處悉驗。因卜終身休咎,言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止二年半,以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謝世,惜無子。袁備錄之,凡考校名數皆合。◎將人南雍,訪云谷禪師于棲霞山,對坐三晝夜,不瞑目。云谷曰,人所以不能作圣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起一妄念,何也。袁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無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汝為豪杰,原來只是凡夫。從來大善之人,數不得拘。大惡之人,數亦不得拘。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動轉一毫,豈不是凡夫。袁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歷有明訓。釋典中,有求功名得功名,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之說。佛豈以妄語欺人哉。今后宜時時積德,事事包容。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身也。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汝不登科,不生子,此天作之孽也。汝今力行善事,廣積陰功,此自作之福也。易曰君子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汝今還信得及否。于是遂出功過格示袁。袁即拜而受之,將從前過惡,為疏文一通,盡情發露懺悔,誓行三千善事,以求登科。云谷并教以持誦準提咒,以期必驗。遂改學海,字為了凡,蓋欲不落凡夫窠臼也。◎明年,禮部考科舉〖獲取鄉試資格的考試〗,孔先生算該第二,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是秋中式矣〖指鄉試取中成為舉人〗。自此德日益修,功日益密,暗室屋漏之中,唯恐得罪天地鬼神。自己巳歲,發愿奉行,至于己卯,蓋歷十年,而后三千善事始完。是時遂起求子之愿,亦許行三千善事。因與室人互相勸勉,有善即書,有過即退。其時善念純熟,將及滿數,而遂得長男。◎癸未年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愿,許行善事萬條。丙戌登第后,授寶坻知縣。日則見善必行,夜則焚香告帝。方憂日間無事可行,萬善之數難足,一日夢神告曰,只汝減糧一節,萬善之數已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先生代其區畫,減至一分四厘六毫。果有此事,心頗疑惑。適幻余禪師,從五臺來。以夢告之,師曰,善心真切,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先生喜,即捐俸銀,令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孔先生算壽止五十三,后康強壽考,至于望八。子孫科第不絕。[按]立命之說,發于孟子,而能身體力行,歷歷有驗者,則了凡先生一人而已。然了凡先生之能改弦易轍,深信不疑,行之勇決者,又在云谷禪師一人。誰謂空門中,必不能發明孔孟之淵微乎。世俗見人力行善事,便從而譏之曰,作善須無心,若一執著,便生望報之想。此種議論,未嘗不高明,然而阻人勇往之志多矣。農夫終歲勤動,而曰,爾無望收獲。士子十年辛苦,而曰,汝勿想功名。彼能欣然從之乎。
【譯白】明朝袁了凡先生,名黃,字學海,幼年時遇到一位來自云南的孔先生,其人深得邵雍皇極數之真傳。他推算袁先生第二年當進學,第二年袁先生去應考,縣考、府考、提學考,三次所考名次果然都一一應驗。孔先生又為袁先生推算一生的運勢吉兇,說某年當補廩生,某年當為貢生,某年當選為四川某縣長官。在任只有二年半,就該辭官回鄉。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去世。可惜沒有子嗣。袁先生把這些話都做了詳細記錄,此后凡考試之名數,都與孔先生所算完全吻合。◎后來袁先生在入南京國子監之前,先去棲霞山拜訪云谷禪師,與禪師對面靜坐,三天三夜不曾閉目遐思。禪師說:“凡夫之所以不能成為圣人,只因心被虛妄念頭纏擾。你坐了三天三夜,居然不起一妄念,是怎么回事?”袁說:“我的命運已被孔先生算定了,終身的榮辱生死,皆有定數,胡思亂想又有何用?”師笑著說:“我還以為你是豪杰呢,原來也不過是凡夫俗子。從來大善之人,命數拘束不了他。大惡之人,命數也拘束不了他。你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改變絲毫,豈不是平庸之輩?”袁問:“如此說來,命數也可逃避嗎?”師說:“命運由自己創造,福德靠自己修積啊!《詩經》、《尚書》上,明訓屢見不鮮。佛經上有求功名得功名,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之說,佛豈以妄語欺騙世人?你今后應時時積德,事事包容。從前種種作為,譬如昨日已死。以后種種舉動,譬如今日重生。此即如通達義理之后再世為人。《尚書?太甲》上說:‘若是上天所作之災禍,或者還可避開。若是自己所作之災禍,那就一定活不成了。’孔先生算你不能考中科第,不能生子,此是天作之命。你今若能力行善事,廣積陰德,此即是你自作之福。《易經》上說:‘君子當懂得趨吉避兇。若說天命不可改變,如何能趨吉,如何能避兇呢?’《易經?坤卦》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德行善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福澤給子孫。為非作歹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禍殃給子孫。,你對此說還信得過嗎?”禪師于是拿出一本《功過格》教袁先生遵行。袁先生當即向禪師頂禮拜受。將從前的種種過惡寫成一篇疏文,在佛前至誠發露懺悔,立誓行三千件善事,以祈求考取科第。禪師又教他持誦準提咒,以期有求必應。袁先生遂將學海改為了凡,意即從此不再落入凡夫之老套。◎第二年參加禮部考試,孔先生算他該考第二名的,卻考了第一,孔先生的話已不靈驗。并且就在這年秋天考中了舉人。袁先生自此更加努力修德,更加周密用功。即使在他人看不見之處,也同樣嚴格自律,唯恐得罪天地鬼神。從隆慶己巳年開始發愿奉行,到萬歷己卯年,經過十年時間,三千件善事才完成。此時又發起求子之愿,也許愿行三千件善事。因而與其妻互相勸勉,有善即記,有過即改。其時善念漸漸純熟,將及滿數,遂得生長子。◎萬歷癸未年九月十三曰,再發求中進士之愿,許行一萬件善事。萬歷丙戌年,果然考中進士,出任寶舐知縣。白天則見善必行,晚上則仿效趙閱道焚香祝告天帝。袁先生正憂愁日間無善事可做,一萬件善事之數難以完成。有一天夜里夢見神對他說:“就你減糧一事,就足夠萬善之數了。”原來寶坻縣之田租,每畝交銀二分三厘七毫,袁先生到任后作了調整,減為一分四厘六毫。確有此事,但袁先生心中仍存疑惑。剛好幻余禪師從五臺山過來,袁先生就把夢境告訴他。師說:“只要善心真誠懇切,一件善事即可抵得萬善,何況你在全縣境內減糧,使萬民受福呢?”袁先生很高興,即捐出俸銀請禪師在五臺山代他設萬僧齋回向。孔先生算他壽止五十三歲。后來他康強壽考,活到將近八十歲。子孫后代,科第不絕。[按]首先闡發立命之說的,是孟子。而能身體力行,——得到應驗的,只有了凡先生一人而已。而了凡先生之所以能改弦易轍、深信不疑,勇敢果斷地實行,又完全取自云谷禪師一人。誰說空門中人必不能發明孔孟學說之深微大義呢?世俗中人見他人力行善事,便肆意譏諷說:“行善必須不留痕跡,若一執著,便有希望回報之想。”此種議論,未嘗不高明,然而多半會阻撓人勇往向善之心。農民終年辛勤勞作,而對他說:“你別指望有收獲。”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而對他說:“你不可存求功名之念。”試想他們能欣然接受嗎?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立命之學
看網友對 立命之學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