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宜說法(出自《高僧傳》)
【原文】宋高僧求那跋摩(此言功德鎧),族姓剎利,屙賓國王兄也,元嘉八年正月,來至建業。文帝引見,勞問殷勤,且曰,寡人常欲持齋戒殺,而勢有未能,奈何。師曰,帝王所修,與士庶異。士庶身賤名劣,號令不行,若不約己節物,何以修身。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神人以和。用賢使能,輕徭薄賦,則雨旸時若,桑麻遍野。以此持齋,齋亦大矣。以此戒殺,戒何如之。豈必闕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而后為宏濟耶。帝乃撫幾嘆曰,俗人迷于遠理,沙門滯于近教。如師所言,真是開悟明達,可與言天人之際矣。因敕住京祇洹寺。師臨歿,頭頂間有物,如龍蛇狀,上沖于天,見者數千人。[按]法師所言,句句是吾儒議論,然佛理亦在其中,正所謂出言順人心也。
【譯白】南北朝劉宋時,有位印度高僧名求那跋摩,出家前原是印度扇賓國王之兄。劉宋文帝元嘉八年正月,大師來到建業(今南京),文帝詔見了他,殷勤慰問,并請教說:“寡人常想持齋戒殺,但身為一國之主,執掌朝政,種種局限,無法滿愿,不知怎么辦才好。”師回答說:“帝王所修之齋戒和平常百姓有所不同。百姓身份低賤,名分微劣,無號令他人之權,若行事不約束自己,如何修身?而身為帝王,以天下為一家,視萬民為一子,只要說一句仁德之嘉言,則官吏和百姓都會歡欣鼓舞。每推行一項善政,則人和神都會擁護。重用賢能之人,減輕徭役賦稅,則天下就會風調雨順、五谷豐捻。能如此持齋,其齋之功德才大。能如此戒殺,其戒之功德才圓滿啊!豈必定要節省半日之飯菜,保全一禽獸之生命,便以為是弘濟呢?”文帝拍案感嘆說:“世俗之人對深遠的佛理迷惑不清,而一般的出家人又拘泥于淺近的教化。如師所說這一席話,既能開我智慧,使我悟解佛理而又明了易曉,足可通行于天人之間而無所障礙啊!”因此請大師住京城祇漁寺。大師圓寂時,頭頂間有一物,形狀宛如龍蛇,直沖上天,有數千人看見。[按]求那跋摩大師所說,句句都與儒家議論相吻合,而佛理也在其中,正是所謂的出言順人心啊!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隨宜說法
看網友對 隨宜說法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