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附征事三則
見獵心喜(出自《性理宗旨》)
【原文】宋河南程顥,字伯淳,學者稱為明道先生。少年好獵,后見濂溪周先生,頓除其習。自謂無此好矣。濂溪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隱未發耳。一日萌動,復如前矣。越十二年,偶見獵者,果有喜心,乃信濂溪之言不謬。[按]戒殺放生,乃為善去惡中極容易事。斷除畋獵,又戒殺放生最粗淺事。以明道先生之賢,又經十二年之學道,而方寸殺機,尚未斷盡。宜乎精嚴戒律之高僧,天神皆為敬禮也。厥后先生主上元縣簿,見鄉多膠竿以取鳥者,先生命盡折其竿,且下令禁止。想此時一片殺機盡斷矣。豈特十年讀書,方去得一矜〖我慢心〗字。十年讀書,方去得狀元〖名利心〗二字乎。
【譯白】北宋河南名儒程顥,字伯淳,學者稱為明道先生。少年時喜好打獵,后來見到濂溪周敦頤先生,頓時發愿不再打獵,并說自己對此已沒有興趣了。濂溪先生說:“你先不要說得這么輕松。只不過此種殺心暫時潛藏未發罷了。有朝一日此心萌動,還會像以前那樣的。”過了十二年,程顥偶然見人打獵,果然有歡喜心。這才相信濂溪先生之言不錯。[按]戒殺放生,是為善去惡中極容易之事。斷除打獵,又是戒殺放生中最粗淺之事。以明道先生之賢,又經十二年的道學熏陶,而內心中之殺機尚未能斷盡。由此可知,那些精嚴戒律的高僧,受到天神的敬禮自是理所當然了。后來明道先生任南京上元縣主簿,見到鄉下人多用膠粘在竿上取鳥,先生即派人把膠竿全部折斷,并且下令禁止捕鳥。大概此時他的一片殺機已完全斷盡了。可見慎獨功夫不易,何止是十年讀書才去掉我慢心,十年讀書才去掉名利心呢?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見獵心喜
看網友對 見獵心喜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