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明]此兩句,收繳全篇之局。諸惡,即上文淫殺破壞等事。眾善,即上文忠孝敬信等事。言莫作者,乃禁止之詞。言奉行者,有勸勉之意。兩句,阿難亦曾言之,見于增益阿含經。帝君或本諸此,亦未可知。◎兒童口中,皆讀大學之道。曾子口中,亦說大學之道。同此四字,而所見淺深,有天淵之別。此二句文,亦復如是。昔善信菩薩,往劫生于無佛法世,尋求正法。空中告曰,此去東方一萬由旬,其國有一女人,生自卑賤,形貌丑陋,仿佛能知半偈一句。然其中路,隔一淤泥,縱廣萬里,踐形即沒。善信聞之,踴躍前行,竟過泥河。見此女人,敬禮如佛,禮拜贊嘆。女人答曰,諸佛妙法,無量無邊。我之所聞,止有半偈。善信拜求,愿聞半偈。女人答曰,惟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善信聞之,身心清凈,思維其義,洞達斯旨,即獲神通,飛還本國,遍宣此偈,降伏眾魔。可見八字之中,淺者見之得其淺,深者見之得其深,非僅為善去惡之常談也。
【譯白】[發明]這兩句,作為結束全篇行文之局。諸惡,指上文淫、殺、破、壞等事。眾善,指上文忠、孝、敬、信等事。言莫作,即禁止之意。言奉行,有勸勉之意。這兩句,阿難尊者也曾說過,見于《增一阿含經》,帝君引用這兩句經文或許就是依據此經。◎兒童口中,都會念大學之道。曾子口中,也說大學之道。同此四字,而所理解的程度淺深,卻有天淵之別。人們對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經文的領會也是這樣。往劫有位善信菩薩,出生于無佛法時代,他到處尋求正法。有一天聽到空中有聲音告訴他說:“離此往東方一萬由旬,其國有一女人,雖然出身卑賤,形貌丑陋,但還能記得佛經上的半偈一句。只是去此國途中有一片淤泥相隔,長寬萬里,踩上去就全身淹沒。”善信菩薩一聽,歡喜踴躍前行,竟然渡過泥河。見此女人,對她尊敬如佛,禮拜贊嘆。女人答說:“諸佛妙法,無量無邊,我所聽到的,只有半偈。”善信菩薩拜求說:“我愿聽此半偈。”女人說:“唯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善信菩薩聽后,頓覺身心清凈,思量其意義,領悟其旨趣,即時獲得神通,飛還本國,遍處宣揚此偈,教化眾生,降伏眾多邪魔外道。可見此八字之中,領會淺的人得益淺,領悟深的人得益深,并非只是勸人為善去惡之老生常談。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看網友對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