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護法(見道書《關帝經注》)
【原文】關公諱羽,字云長,后漢人也。沒后奉玉帝敕,司掌文衡及人間善惡簿籍,歷代皆有徽號。歸依佛門,發度人愿。明初,曾降筆一顯宦家,勸人修善,且云,吾已歸觀音大士,與韋馱尊天,同護正法,祀吾者勿以葷酒。由是遠近播傳,寺廟中皆塑尊像,顯應不一。[按]余閱道家書籍,見有文昌懺三卷,系帝君降筆。其言純用佛書,雖不及梁懺之圓融廣大,然其歸信三寶,殆不亞于關公也。因嘆二帝現掌文衡,一應科場士子,皆經其黜陟,出天門,入地府,威權如此赫耀,然且傾心歸向,則佛法之廣大,不待辯而可知矣。孟子以伯夷太公為天下父,曰,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余于二帝亦云。
【譯白】關公諱羽,字云長,后漢時人。去世后奉玉帝敕命,掌管科舉考試及人間善惡簿籍,歷代都有封號。關公皈依佛門,發度人愿。明朝初年,曾在一戶顯赫的官宦家降筆,勸人修善,且說:“我已皈依觀音大士,與韋馱尊天,同護正法,凡祭祀我的不可用葷酒。”因此遠近流傳,寺廟中都塑關圣帝君之尊像,顯應事跡很多。[按]我曾閱道家書籍,見《道藏》中有《文昌懺》三卷,是文昌帝君降筆。其懺文完全采用佛書,雖比不上《梁皇寶懺》之圓融廣大,然文昌帝君歸信三寶,幾乎與關公不相上下。因而感嘆二位帝君現掌文衡,所有科場士子之功名、祿位,都由其決斷取舍。他們出天門,入地府,威權如此顯赫,尚且傾心歸向三寶,則佛法之廣大,不待分辨而可知了。孟子認為伯夷、姜太公是天下人所景仰之父,因而說:“天下人之父都歸服文王了,其兒子還能往何處去呢?”我借用這句話之意,也可以說:“關公、文昌是天下所景仰之帝君,二位帝君都歸信三寶了,那么天下人還猶豫什么呢?”
摘自《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關公護法
看網友對 關公護法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