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戒殺放生文
(明)古杭云棲寺沙門袾宏撰并注
戒殺放生文序
【原文】蓮池上人,少通六藝〖指儒家的六經】,文成而紙貴洛城。長練三車〖法華經?譬喻品有火宅三車之喻,指大小乘佛法〗,忍證而宗超蔥嶺〖菩提達磨越蔥嶺而只履西歸,此喻指禪宗第一義諦〗。勇披毗黎之鎧,瑩握摩尼之珠,當經禪暇,愍切迷流,于尸羅中,特申殺戒。蓋以血氣之屬,莫不有知,蜎蠕之倫,無非同與。充吾惡死之心,豈宜戕物。體帝好生之德,用導昏衢。夫惻隱之心,人所同具。刲燖之慘【燖(xun),用開水去毛〗,世所易明。綢繆種族,古今之致常然。蹢躅喪群,禽鳥之情何異。乃蚊蚋噆(zan)膚而生煩,砧刀加物而靡恤,刳彼膏膋【膋(liao),腸部的脂肪〗,充茲口腹。反之于心,予仁安在。推之于報,怨對奚辭。既隨強弱而遞相吞食,遂緣償負而長歷輪回。于是如來燃慧炬于重幽,拯群苦于八難,令斷殺因,不纏惡果。當茲末法,久昧微言,而禪師滌五欲之泥,釋三有〖即三界〗之網,于音聲海,鼓智愿船,濟彼胥溺,臻于一真。猗歟旨哉。法無分于頓漸,人皆不二。道靡間于圣凡,信為第一。茍能循師不殺之戒,而諦觀吾起殺之因,為生于靈知之心。為發于膚骨之體。心本慈悲,何因殘害。體無覺識,寧具貪瞋。心忘則聲臭有所不知,是嗜味者不由于體。體寂則愛憎無以自起,是好殺者不由于心。二既無有,中何從來。故知身心本凈,習惑妄纏。得本凈之妙,則此戒不由于外鑠。解妄纏之蔽,則大悲莫遏于中心。入三摩提,成等正覺,由于是矣。余少聞子輿〖孟子名柯,字子輿〗遠庖之訓,已深愛物之慈。茲覽禪師戒殺之篇,益重護生之念。遂命兒摹刻,廣世持流云。賜進士出身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知制誥國史典志總裁官海虞嚴訥撰。
【譯白】蓮池大師,少年時就精通儒家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他所著的每篇文章都廣為流傳,可謂洛陽紙貴。成年后出家,修學三乘佛法,證無生法忍,深得禪宗真諦。勇披戒律之鎧甲,瑩握摩尼之寶珠,當誦經參禪之余,悲憫關切生死輪回中迷失方向的眾生,于戒律中,特別強調殺戒。因為有血有肉的眾生,并非毫無感覺,即使蝴蝶昆蟲之類,與人類并無不同。擴充我們貪生怕死之心,豈可殺生害命。體貼上天好生之德,使我們遠離愚昧無知的歧途。同情惻隱之心,人人皆有。滾水拔毛、開膛剖肚之慘,世人都容易明見。傳宗接代、繁衍子孫,古今皆是人之常情。當同類慘遭毒手、死于非命,所剩的形單影孤、獨自徘徊、哀哀悲鳴,禽鳥的感情與我們到底有何不同。即便只是蚊蟲叮咬皮膚都會讓我們心生煩惱,而動物被我們強按在砧板上揮刀砍剁卻毫無憐憫,剮割它們的膏脂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將心比心,吾人之仁慈何在?推想將來之報應,冤家路窄,難以逃避。既然是憑能力弱肉強食而相互吃來吃去,循環不斷,那么必定會因此而互相討債,長劫輪回。于是,佛陀在這重重黑暗中點燃起智慧的火炬,拯救所有受苦的眾生脫離苦海,使他們斷絕殺生的惡因,不再受將來被殺的惡果糾纏。當今正處于佛法衰微的末法時代,佛陀微妙睿智的話語久已埋沒。而大師悲心深切,為令蕩滌眾生財、色、名、食、睡五欲的污垢,從而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羅網的羈絆。用他智慧如海的音聲,鼓動大智大愿的帆船,拯救沉溺于苦海中的眾生,達于破迷開悟,最終成佛之彼岸。多么慈悲的大愿??!法無優劣快慢之分,證悟契入后都一樣。圣賢凡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首要在于信心。若能遵循大師不殺生的教誡,而仔細反觀我們產生殺生念頭的原因,它是從我們靈性覺知的真心中生起來的嗎?它是發源于我們這個皮肉和骨頭組成的身體嗎?真心本來慈悲,憑什么要殘忍殺戮?身體本來沒有感覺意識,難道豈有貪婪瞋恨?心若忘記,則聲音、香臭都無所知。由此可知喜好口腹之欲不是因為這個身體。身體一旦安靜如禪定狀態,喜愛、討厭都無從生起,因此好殺不是源于本心。身心俱忘,殺心從何而來?由此可知,身心本來清凈,是習氣、幻惑這些虛妄的東西在作祟。若證得微妙本有的清凈,則此條不殺生的戒律就無需外在的提醒而能不持自持、自然而然做到了。若解除妄想纏繞的掩蓋,則大慈大悲將常駐自心。深入禪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由此慈心不殺而開始成就。我小時候聽孟子講君子要疏遠屠夫、廚師的訓導,已經深受關愛生命、善待動物的仁慈所感染。再閱讀禪師《戒殺放生文》,更加深固了我要愛護眾生的心念。因此命我的兒子臨摹刻板印刷,廣為流通世間,更希望大眾都能遵照執行。特此作序。賜同進士出身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知制誥國史典志總裁官海虞嚴訥撰寫。
摘自《安士全書》萬善先資:戒殺放生文序
看網友對 戒殺放生文序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