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08月15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好,請各位同學翻開《安士全書》課本第五頁,我們看上一回的第二段,第五頁的第五行,我們看經文,我們再把它念一遍:
“吾輩一為書生。即有書生習氣。聞三世輪回。無論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可明目張膽告人矣。何則。向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將來。光陰無幾。今悟肉軀雖死。真性不亡。可知當身壽算。原來地久天長。是能易短命為長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覺自顧渺小。今知六道輪回。互為高下。則夫豪貴之途。宿生何者不歷。是能等貧賤于富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昧于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榮枯得失。皆宿業所招。則雖橫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達禍福。所以無惡不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損人適以害己。則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戰兢惕厲之想。是能化貪殘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便謂天道難憑。今能參觀前世后世。則知福善禍淫。本是毫發無爽。是能轉愚癡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識得此言真意味。何勞讀盡五車書。“
這一段在“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一句經文里面,這一段可以講說是核心,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就到這邊告一個段落。
下面二十二則,從《文昌化書》里面摘錄過來的這些故事,這二十二則故事,都是文昌帝君在累世轉世,轉生受身,在轉世里面的,每一世他的過程。就是往下這二十二則故事,就是譬如說“天賜興儒”“補袞和衷”,還有往下的“惇睦親族”,這個都是文昌帝君在每一世、每一個朝代示現的故事。
所以到這邊,這“一十七世之說”,他是要讓你去體會,你讀了這一本《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你能夠去體會文昌帝君說,“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你能夠了解這一句經文,它在告訴我們什么,它除了告訴我們輪回以外,它也告訴我們真性不亡,這個“吾”就是真性不亡。“一十七世”就是業報身。“吾”就是我們的自性,人人本自具足的這念覺性,在圣不增,在凡不減,這個“吾”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那“一十七世”是等于是文昌帝君本身做一個示現。那“士大夫身”呢?因為他累世都是讀書人,都是當官,所以這個身也可以講說,是一種輪回身跟業報身。
所以這一段經文是很重要,我們上次有提過,要覺悟本段的六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我們上一回討論過了,就是你要開智慧,你必須要拿開所知障跟煩惱障。為什么你不相信輪回?你講不出來呢?那做為一個讀書人,你講不出來,你不想講。你聽人家講三世輪回,可能到現在的人也是一樣啊,現在的讀書人,譬如說博士啦,教授啦,我們像臺灣的這些政論性的節目,這些政治名嘴,他們也不相信三世因果啊,他們也不相信輪回啊,每天都是在那邊世智辯聰啊。
不要說是這些讀書人了,不要是說這些名嘴,臺灣也有發生過媒體,這些讀書人,或者大學生,公然的把這個貓虐待死亡啊,而且還手機直播,他不怕那三世輪回嗎?他不怕貓的冤魂來找他因果報應嗎?他不怕啊。為什么?因為他不了解三世輪回啊,他要了解,他就不敢做了。所以讀書人,因為他是八難之一,他有世智辯聰,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一定有知識,為什么?因為他有后得智,要證得根本智以后,他后得智,他可以在這個世間和光同塵。所以無論信與不信,都不肯說出口,主要是煩惱障跟所知障,這是我們上一回討論的。怎么破所知障呢?就是必須要覺悟,必須要覺悟。
今天在這另外五個探討里面,我們挑三個重點來談。因為如果是要五個重點都探討的話呢,那可能還不夠,一集都還不夠,所以我們在這五個重點里面,我們挑三個來探討,事實上意思也差不多,里面的內容差不多。
那么第二段的重點是,你了解這個“一十七世之說”,是來自于《帝君寶訓》,所以你就可以明目張膽告訴人家說,有后世喔,就不能再悠悠度日了,時間一算,今生的壽命已經剩下不多了。譬如說你現在如果是六十歲,那你不能保證說,你活到一百歲啊。如果你七十歲往生了,那你只剩下十年而已啊。如果你現在是六十五歲,如果你七十歲往生,你只剩下五年了,“光陰無幾”啊。
但是你要了解說,雖然今生的肉體會結束,就肉體會死,但是真性不會消亡。真性它是,《心經》里面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真性不會消亡,靈性是不滅的。所以生命原來是天長地久,這就是我們講的無量壽。所以無量壽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也可以講說我們的自性彌陀。你如果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帶業往生,你明白了,你徹底明白因果了,你就可以把短命改為長命了。
你像你知道說,你下一世要去哪里啦。譬如說道證法師,她童貞出家,她三十一歲出家,修行十七年,四十八歲在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圓寂。還示現腫瘤身,應以腫瘤身得度者,即現腫瘤身而為說法。在我們臺灣叫腫瘤身啊,我不曉得在國內怎么稱呼,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叫癌癥。道證法師,可以講說就是癌癥了。你看她是菩薩示現啊,她也要還這個命債啊,因果的原則里面,欠命的要還命,欠債要還錢啊,所以她到四十八歲時示現往生啊,她往生極樂世界了。她畫了五尊阿彌陀佛出來。所以她在嘉義的一間蘭若,就是非常清幽的精舍。蘭若就是閑靜處,不會受到外面干擾的,這叫蘭若。她在那邊修行,她要往生的時候,在凌晨起來拜佛的時候,她跟她的同參道友說,我不能再陪你拜了,念到阿彌陀,她就往生了,她在大雄寶殿里面往生了。
所以你像海賢老和尚,他也是預知時至,自己打引磬,自己助念往生的啊,活到一百一十二歲啊。鍋漏匠站了三天三夜,等他的師父諦閑老法師來,他才倒下去啊,他也站著往生啊。他們都怎么樣?他們都往生極樂世界了,而且品位都很高啊,也許是實報莊嚴土,法身大士。老法師說,海賢老和尚是六祖大師再來的,那就是實報莊嚴土。
他如果知道是成佛了,他怎么會怕呢?遠離恐怖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他這樣就怎么樣?他如果覺悟以后,他知道靈性是不滅的,來這個世間是來了生脫死的,是結束這個分段生死的。我們凡夫有分段生死,菩薩有變易生死,佛是二死永亡。覺悟以后他就知道怎么樣?他就把短命改為長命了,短命跟長命就入不二境界了。為什么叫不二境界?不二境界就是第一義諦,就證得實相了。證得實相就是中觀,就是第一義諦,在天臺宗里面講,空觀、假觀、中觀,中觀就是第一義諦,就是“愿解如來真實義”,那個第一義諦就是不二法門,就是生死即涅槃,那就是大般涅槃,就是佛所證的,釋迦牟尼佛所證的大般涅槃。
凡夫執著五欲六塵,佛跟你講出世間法,你染著世間法嘛。二乘人就是覺得輪回的恐怖,所以他依佛陀的教誨,苦集滅道,破見思惑,證得阿羅漢果,證得無生,所以不受后有,他出離三界了,但是阿羅漢他進入偏真涅槃。所以阿羅漢他就是證得這個空觀,他證我空真如,我就空掉了,見思惑空掉就我空真如,阿羅漢證得我空真如。所以空觀就是無相,那也就是證得真諦。菩薩他還要倒駕慈航救度眾生,所以菩薩破見思惑跟塵沙惑以后,菩薩有假觀的能力,假觀就無不相。所以空觀是無相,假觀是無不相,無相無不相就是實相,就是我們的清凈法身,那就是不二法門。如果你能夠到這個境界的時候,那就可以把短命改為長命了,你短命跟長命就是不二啊,他是來示現的啊。
所以你必須要從這個一十七世的輪回身,去見到你的真如自性,因為那個不變的本體是我們真如自性,是迷了以后,“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才有變成十七世的由來,你要這樣去了解。所以十七世是一個煩惱,十七世是一個無明,十七世是一個業力,但是他轉迷為悟,轉凡成圣的時候,他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十七世就變成是一個助緣,十七世變成是一個逆增上緣。
我們要去了解,這一段要告訴你說,你必須從十七世里面去覺悟短命跟長命。短命是過去生造殺業,今生受果報,長命是過去生放生,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吃素,不與眾生結惡緣,不苦惱眾生,所以今世得長命。但是再怎么長命,還是百歲的壽命而已,它不能解決問題,它還是在三界內的有漏福報。我們上一回講的,只不過是你得了住五星級飯店而已,等到下一回,可能降到三星級飯店,二星級,到最后住了一個破的飯店,三惡道啊。所以這個長命短命,你是不能夠執著的,你必須要有出離,因為它不究竟。它不究竟,所以你必須要去覺悟,離開那個短命跟長命對待的那個真正的無量壽,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它是本無動搖,它是本不生滅的,它是本自具足,是本自清凈的,它能生萬法。那么當你覺悟的時候,這一十七世,你就徹底明白了。這是第二個重點。
所以第二個重點告訴你要怎么樣?“真性不亡”,悟慧命不死。這個地方就是,怎么去證悟“真性不亡”呢?你必須要明心見性。我們現在,我們這種根器怎么明心見性?我們又不是六祖大師。我們要怎么樣?我們只有,佛陀為我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如來為什么到這個世間來?他知道我們沒有辦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開了一個方便法門,就是帶業往生。
所以“明心見性”是佛法中,當中最究竟的。老和尚也有說過啊,當你念佛,你念阿彌陀佛,把念到我都空掉了,你念到無我了,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余土,是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的話,就是實報莊嚴土。所以明心見性是佛法中最究竟、最真實的無上道。我們每天在念三皈依時,“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其實三皈依就是一個一皈依而已,就是皈依自性。你當皈依覺的時候,你無量的智慧德能就開顯出來了,那就是皈依法,正而不邪。你覺悟以后,你就能夠清凈不染,那就皈依僧,凈而不染。你自性的覺、正、凈就開出來了。所以三皈依事實上是方便說,事實上它就是一個皈依自性,一皈依,那就是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你的菩提自性。
所以“明心見性就是佛”,不要另外再去找佛,就是在當下。你“另外去找的佛,都是‘生滅佛’”,都是心外求法,你見不到真佛。佛陀在《金剛經》不是講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邪道”就是什么?心外求法,“不能見如來”,不能見自性啊。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諸相”,妙有,“非相”,空,見到空有不二的時候,你就見到真如自性了,就見到一心了。
所以你執著外面的境界,你執著外面的境界,你會迷失自己的佛性。外面所有的境界,它的相狀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緣起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龍樹菩薩說的。它是夢幻泡影,“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能見、能聞”的這一念心“堅住在覺性上、堅住在正念上,這就是道”。所以道在哪里?道在根塵接觸的日用之間。它就是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所以六祖大師在最后要圓寂的時候,告訴他的弟子,佛在哪里?佛在眾生中。所以是每一個人的無上菩提心,這叫無上啊,除了這一念心以外,其它任何東西、任何學問、任何知識都沒有辦法超越這一念心,因為它是無上的。
所以“明心見性”,“心性就是佛、就是道”。“儒家也了解這個道理,但佛法是專修”,它“層次分明”,它依凈業三福這樣修上去,它“段落分明”。儒家的典籍里面,譬如說《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你看,儒家它也懂這個道理,“道也者”,道是什么?“率性之謂道”,就是性德。“天命之謂性”什么意思?自性本具的,本自清凈,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天命之謂性”。那“率性之謂道”呢?你稱性而為,就開發你的自性出來,這個叫“率性之謂道”,這叫性德。那“修道之謂教”呢?是借修德顯性德。所以道在哪里呢?道,“不可須臾離”,道就是你的這一念心體啊,你一離開你這個心體的時候,迷了以后,“可離非道也”,你迷了以后就不是道。所以老子講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在講這個,那個道,真的能見到那個道,他見到自性了。
所以“很多人不了解‘天命’”,以為天命是上天給你的生命,其實不是,這個“天”是本具的意思,它并不是創造出來的。人人都有具足的這念覺性,“法爾如是,這就是天命”。所以“天”哪,這個“天”的層次,你對各種根機的是有不同的含義,你對于人天乘的,“天”就是所謂天道。所以這個天,有很多不同層次的解釋,在我們學佛人來講,叫“第一義諦天”,“第一義諦天”就是我們講的極樂世界。所以對于修菩薩行的人來解釋“天”,那就要告訴他三界都是屬于生滅的,它都是有漏的,最究竟的就是“第一義諦天”。剛才我講過“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中道實相”、就是不二法門、“就是明心見性”。
所以“明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心當中最高的一層天——心性,等于《大學》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以這個“大學之道”應該是說,菩薩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自覺。“在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是開發出來,叫自覺,“明德”是性德。阿羅漢就是“明明德”,阿羅漢他破見思惑,他就“明明德”了,他見到我空真如,這就是“明明德”。那菩薩呢?就在“親民”,利他。所以第一個“明明德”是自覺,在“親民”是覺他,“親民”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在止于至善”就是成佛。所以“明明德”是自覺,“在親民”是覺他,“在止于至善”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所以我說這個“大學之道”也是跟佛法的修行,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大學”的“大”,不是普通的大,是體大、相大、用大這個大。所以你真正要去學習、要去覺悟的,是那個體大、相大、用大,那一個境界,這才是“大學之道”。它那個“大”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真正我們所要去學習、要去覺悟的是這一個自性,就“大學之道”,這才是真正的“大學”。也就是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里面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上座”就是惠明將軍,他已經是上座法師了,他出家二十年以上,所以叫“明上座”。
我們上次有講過,一開始出家到十年,是下座;中座,是十年到二十年;二十年以上就是上座了。所以六祖大師就問惠明將軍說,你把善放下來,你把惡放下來,你把貪愛放下來,把討厭放下來,離開那個憎愛,“不思善,不思惡”,在那么轉念之間,“正與么時”就是那一剎那,你見到什么?哪個是你明上座,就是你本人的本來面目?“明上座”就是惠明將軍,他教他自己去返觀自照。不然你試試看,你如果做完早課,打個禪坐,你坐個十分鐘,你一定找不到心到哪去了,你一下就跑掉了。不要說一下了,一彈指就跑掉了,你就找不到你的心到哪去了,最后昏沉,那何況是第一義諦天呢?本來面目呢?真如自性呢?
這以前我講過,馬祖道一禪師跟他的徒弟百丈禪師兩個在經行,外面經行,一群燕子飛過來,那時候百丈禪師還沒有開悟。我們說“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道一禪師很會教學生。燕子飛過去了,相飛過去了,相不見了,他就問百丈禪師說,燕子呢?百丈禪師說,飛過去了。你看,心隨境轉了,就飛過去了,心隨境轉了,眾生就是攀緣哪。馬祖道一禪師就用手捏著他的鼻子,捏得很大力說,在這里,哪里有過去?因為他會喊痛的嘛,你怎么知道喊痛?因為見性是不來不去嘛。廣欽老和尚說,不來不去,沒來沒去沒代志。它從來沒有來去,本自具足,本自清凈。這個就是本來面目,什么時候找到,你就找到阿彌陀佛了,就找到回家的路了,它是沒有形像的。所以明心見性是最高境界。這個是真性不亡,我們用這樣做補充。
再來第三段說,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生,所以看到人家當天帝、當天神,我們好羨慕啊。譬如說我們看到關圣帝君,關圣帝君做到忉利天主,統轄三界,我們會很羨慕。帝王,或者到人間來當總統,噢,總書記,很羨慕。老和尚說,乾隆皇帝是算是最有福報的皇帝,他編的《四庫全書》,這是真的是大事一件,做大事的。他做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的太上皇,六十四年,老和尚說,以他這樣當六十四年的皇帝的命,最少要修十世,十世全部都用完了,一次就還給他了。這帝王卿相。就覺得自己好像很渺小。
我們不曉得前世有沒有當過帝王,今世你如果好好修的話,如果你不想出三界的話,你好好幫眾生服務的話,最少搞個省長、縣長都沒問題的,對不對?臺灣人,你搞個省長、縣長都沒問題的。但是他省長也不過是一任期五年的福報而已,你當縣長也是四年、五年的福報,就要下臺了,它福報還給你啦。立法委員也是一樣,國會議員也是一樣。所以知道說這個六道輪回,互為高下,有上臺就有下臺,享受福報就要知道,福報有用盡的時候,互為高下,豪貴之路前世怎么沒有經歷過?如果你能夠這樣去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明白貧賤跟富貴的差別在哪里?一個是財布施,一個是沒有財布施。你了解以后,你就了解這個一十七世是在告訴你在說什么。
第四點,以前只因不知道說有前因,所以失意的時候,都去怨天尤人。現在知道貧富榮辱、利害得失,都是業力招感、業力所招,那么當遇到逆境的時候,都能夠安然忍受。因此,能夠消除憤怒轉化為和平,這是一十七世之說。當你能夠完全明白因果了,徹底明白因果了,你心就平了。老和尚說,因果從三世去看,沒有誰占得了誰的便宜,也沒有誰吃得了虧,你這一世吃虧,來世占便宜。你今世占便宜,來世還給人家,沒有占到什么便宜啊。是老和尚說,你要從三世看才準哪,沒有誰吃得了虧,也沒有誰占得了便宜,這樣講的話,就不用去怨天尤人了。
我們以前在講《感應篇匯編》的時候,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先生站在門口,剛好看到一個人經過,掉了一個發簪,就是那個女孩子那個發簪,就是插頭發那個發簪,他聽到當一聲,他知道說那個發簪是很值錢的,那個可能就有些是金子去做的。結果那個老先生正好要去看的時候,它突然變成一只蚯蚓,他看了就變成蚯蚓,業力變現,變成一只蚯蚓,他明明看的是發簪,怎么變成蚯蚓呢?結果在那么一剎那,有一個人經過,那個人撿起來是發簪。這個老先生就說,不對,不對,那個是我丟掉的。經過撿起來那個人說,我就看到前面那個人掉下去,哪是你,哪是你的?后來這個老先生就糾纏不清。這個名字,我現在想不起來了,下一次我再去找那個資料出來,這個在《感應篇匯編》里面的故事,很有趣。然后那撿到發簪那個人就說,好了,給你兩分錢,就給他兩分錢,一分錢去買魚,一分錢去買酒。他說,你干脆就去稍微享受一下,不要再吵了,不要再糾纏不清了。他拿回去以后,真的把那兩分錢,一分錢去買一條魚,一分錢去買一壺酒。正在溫酒的時候,因為他酒要溫熱嘛,他正在溫酒的時候,一只貓跑過來要吃那個魚,就把那個魚咬走了,他就沒得吃啊。他媳婦一看啊,他媳婦一看這個貓咬走那條魚,氣得拿一個棍子要打那只貓,把那個酒壺打翻了,酒也沒有了。他酒也沒有,魚也沒吃到,酒也沒喝到,兩邊都落空。
這就是什么?你了解一切都有前因后果,他的命里沒有那個命,他沒有那個福報,你撿到還是命里有那個福報,你命里沒那個福報,去偷還是被警察抓到。你不撿,你一樣有那個福報,你在哪個機會,只是慢幾天可能就賺到一筆錢,那你何必去撿呢?去偷呢?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所以這個故事,我看了覺得挺有意思的就是,《感應篇》其實有很多古代的故事,你不要說它是古代的,你現在都會發生。所以因果沒有古代、現代的,因果它是通古今的,每天都在演給你看,都在演因果。所以你要是知道有前因,就是第四個我們要探討的問題,你知道有前因,你失意,你就不用去怨天尤人,你了解貧富、得失,都是自己所作所為,所招感來的,業力所招感的。
這個時候你明白因果了,你就學袁了凡先生改過、行善、積德,發三千善,三千善,一萬善,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了,他短命也變長命了,本來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活到七十四歲才往生。本來是四川的一個小縣長,后來就派到寶坻知縣,當一個大縣的縣長。我上一回到天津去講課,還特地去參觀袁了凡先生的故居。袁了凡先生很會行善,發生那個水災的時候,他還會在寶坻那個地方,他還會有施粥處,他有煮那個大鍋的粥,分給這些災民吃,做很多善事。所以你了解前因,失意都不用怨天尤人,你能明白因果了,就能夠處逆境,就能夠安忍,那么消怨怒為和平了,你心就平了。
第五個,以前不知道出現禍福的原因,所以無惡不作。現在知道說,行善正好是保護自己,庇護自己,損人正好是損害自己。所以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就會戰兢自惕,他戰戰兢兢,警惕戒備,就不敢起惡念了。這樣就可以化貪殘為良善,這是一十七世在告訴你這個道理。就告訴你怎么樣?你要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戰兢自惕,不要起惡念,你要知道禍福的原因都在來自于你這一念心,你敢作惡就要受果報,所以你損人就是害己。
所以在《無量壽經》里面講,“‘或于壽終,入三惡道’,乃后世之果報,明五燒也”。五惡、五痛、五燒,《無量壽經》里面有這三個,造五惡,受五痛,就像五燒一樣。所以你造作惡業,受到惡道的苦報。惡道從哪里來的?我們現在明白,是你的惡業變現出來的。所以極惡之人,他是不經過中陰身的,他直接直墮阿鼻地獄,直接墮地獄的。極善之人,他也不經過中陰身,直接上極樂世界,或是天界。所以惡道是自己惡業變現出來的,你自然變現餓鬼、地獄、畜生,沒有人設計。就像老和尚講過一個故事,他說,香港有一對母女很喜歡吃海產,海產吃得很多。她的母親要往生的時候,就看到這個業識就變現了,她就看到很多海水,很多這個沙,都到海邊,看到很多海水,很多沙,很多魚,魚族,她就看到了,她就到畜生道去了。所以這個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建造,全是業報現前。
我以前有一個同事在內湖分局,開車帶過我,一個小隊長,臺風天還到我們臺灣的東北角去釣魚,剛好一個臺風來,他跟他朋友躲在那個防波堤的后面,整個晚上想要等那個臺風過去,再出去釣白帶魚。結果那個臺風在半夜的時候,驚濤駭浪,那個浪高好幾尺,就飛上那個防波堤以后,就把躲在下面他們這兩個人卷上去以后,把我那個同事卷上去以后,摔到海里面去,死在東北角。最后在東北角的東岳大帝廟前面,尸體浮出來,東岳大帝是鬼王,就浮出來。他釣魚,他就死在海里面,業報就現前。
所以我們冷靜去思維觀察,我們今生在這個世間,一生當中的際遇是自己的業報所感的,同樣的沒有人在策劃,沒有人在設計,完全是你自己業報,也沒有人在制造。所以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我們對經上講的話,我們五體投地,真正佩服,不再懷疑,完全接受,相信佛說的話完全是事實真相。所以經上講說“愁痛”,那個是指“憂悲苦痛”,我們現在講的,憂慮、悲傷、苦痛。“酷毒”,是指死了以后,到三惡道去的果報,極慘的苦痛。“燋”就是被火燒。“然”就是燃燒,都是講地獄的果報。所以在地獄果報里面,在《無量壽經》里面講說“自相燋然”,“自業所感”,“故云‘自相燋然’”。
所以人不能造惡,造惡沒有好處。老和尚說,為小利造惡叫什么?刀頭舐蜜。刀頭就是刀邊上有一滴的蜜,你在舔那個蜜,叫刀頭舐蜜。愚癡的人這個甜頭嘗到了,但是舌頭也被割到了,叫刀頭舐蜜。一點點小利益,小利就誘惑他,他就敢造作罪業了,起什么?起殺盜淫妄的心,他就造業了,為了這點小利,做殺盜淫妄的事情。老和尚說,其實他得到的,也是他命里所有的,命里沒有的,他造這個罪業,他也享受不到這個利益,因為命里沒有。所以得到這點小利是你命里有的,你又何苦呢?你不造這個業,只有遲幾天、遲幾年就可以得到,你造這個業是提早幾天得到而已,這何苦呢?
所以因果報應它有個緣,無論是善或者是惡,緣成熟了果報就現前,它有個緣。所以當這個緣出現的時候,你要特別注意,可能緣成熟了,你的果報就現前。這個果報也許是惡的果報就現前,你要特別小心。譬如說美色當前的時候,或是大利益當前的時候,那個緣成熟了,誒,就可能就是,真的是惡報現前的時候。所以聰明的人要有耐心,緣不成熟不動,等到、等待機緣成熟,它自然就豐收。就像種菜一樣,你要等它長成才去收割,還沒有長成,還沒有熟透,你去收割是生的,不能吃,吃了會生病。所以要有忍耐,耐心去等。不義之財不能取,取了肯定有災難。現前真的有憂悲苦痛,死了,三途惡道,那何苦呢?
所以真正了解、真正明白了,他才真正相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決定不敢作惡。不敢作惡不是說惡不敢作,是連惡念都不會生,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聰明。所以這里講這一段的意思是說,你真正了解以后,警惕戒備自己不再起惡念,那智慧就生出來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把貪殘的習性改為良善,這個是“一十七世之說”。所以真正明白因果以后,不敢起惡念了,這個是第五個重點。
那么第六個,以前不相信因果,所以看到善人得禍,惡人得福,就認為天道不公平。現在知道有前世后世,就知道說,福因作善而來,禍因作惡而至,一絲一毫都不會有差離的。能夠了解這樣,因此就能夠轉愚癡為智慧,這是“一十七世之說”的最后的第六個重點。就你知道有前世、有后世,必須要做一個銷算,所以后善有所勸,惡有所懲,所以上帝才“不受混帳之名”,孔子才“免無稽之謗”。所以到這個第六個重點,就是悟天道公平了,因果不爽,那智慧就開了。
所以老法師說,佛在出現在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對世間人最大的恩德是什么?不是身教。身教他圓寂以后,他這個示現,佛陀一期教化就結束了。他真正留下來給我們是什么?最大的利益是什么?是言教,三藏十二部經典,佛陀五時說法,這些經典留到后世,世世代代都能夠見到、都能夠讀到,這是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第一功德。我們為什么說,“上報四重恩”第一個是佛恩呢?佛恩浩大。所以印光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來為我們示現,老法師說,大家四眾同修供養老法師的,印光老法師的,印光老法師都把它拿去印法寶,他有個弘化社,都拿去印經了,印經書。主要的是印善書,勸善的。勸善里面印最多的是,第一種,《了凡四訓》,第二種,《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三種,《安士全書》。
老和尚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香港的居士請他去講《楞嚴經》。他在香港住四個月,當時住在倓虛老法師中華佛教圖書館。這里面收藏相當完整弘化社出版的經論善書。老法師很細心地去翻這些書籍,看到版權頁所印的,這三樣書,概略的統計一下,超過三百萬冊。老法師說,印光大師他身為一個出家人,他為什么要印《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匯編》,還有《安士全書》?為什么要印到三百萬冊?以那個年代比現在的人心啊,人心,還是淳厚的多、善良的多。印祖當年的時候是在抗戰期間,人心更是純樸厚道。他老人家這三種書印這么多。老法師說,當時他也想不出、想不通祖師的用意,現在完全明白了。
印光大師有先見之明,他圣人,他知道將來的世界,會是我們今天這個樣子,所以用勸善救世。這三種書雖然不是佛書,它是佛法的根基,這三種書都是偏重在因果。《了凡四訓》也是講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感應篇》完全講因果;《安士全書》也不例外。《文昌帝君陰騭文》后面的《萬善先資》是勸戒殺的,戒殺的因果。《欲海回狂》是戒邪淫的因果。最后一篇分量不多,《西歸直指》,勸大家念佛求生凈土。
所以印祖贊嘆《安士全書》,周安士編的,稱為近代一百年當中第一奇書,這個奇是稀有難得。一般在家學佛的,能夠依照這一部經去學習,決定消業障,決定增福慧,決定得生凈土。我們要把這一段話記起來,你要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做為一個在家居士,在家學佛,你只要把《安士全書》,按照這一本、這一部經去學習,決定消業障,增福增慧,決定得生凈土,這老法師說的。
所以老法師說,他當時看到這個很感動以后,回來景美華藏圖書館,當時他就學習印祖這種方式,他印了五萬冊,把這三本書印了五萬冊。當然現在可能印更多了。所以老法師說,我們學佛同修,見賢一定要思齊,看到好人好事一定要效法,看到惡人惡事一定要回避,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去議論。學佛的人要隱惡揚善,幫助造作一切不善、造作罪業的人回頭。這一點很重要,他做錯事了,受到果報、業報了,只要他能夠懺悔,知道自己錯了,我們就應該要幫助他。
以上是凈空老法師對印祖印了《了凡四訓》,還有《太上感應篇匯編》,還有《安士全書》。印祖對這《安士全書》是非常重視,我們就以這樣的一個老法師的開示來做為第六個重點的結語。
接下來我們看下面這一篇,第六頁,《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一個故事,“天賜興儒”。
我們看經文:
“帝君曰。予方游人間。至會稽山陰。見一隱者。(即圣父)年五十許。焚香叩天祈嗣。時仲春丙夜。天文煥爛。張宿昭然在上。而隱者適姓張。予于是生焉。然予鄉剪發文身。習為夷俗。予既成童。心甚不樂。乃尋冠履。自習禮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內外莫不以予為異。及其久也。從予者十有七八。一日有耆舊謁予父。口誦唐虞大訓數篇。(即成王顧命所陳者)。曰。中國有使人傳此。予好之。就彼習焉。隨口記授無遺。于是愿學者。從而習之。皆以予為師焉。”
我們把這個“按”也把它念完:
“(按)孔子之生也。以圣母禱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圣父祈之于蒼昊。誕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鐸于周之衰。而顯示微言于萬世。帝君揚文教于周之盛。而陰操黜陟于千秋。豈非為道不同。同歸于治者哉。”
好,這一段的經文,它里面有很多是我們必須要詳細地去解釋,所以在名相注釋里面,我們會很仔細的來探討。
我們看名相注釋:
第一個,“會稽山陰”,這個“會稽山陰”,會稽山是山名,這個字念貴,不是念會,念貴,會稽山。它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主脈從仙霞嶺大盆山東北分支而出,分布于曹娥江還有浦陽江之間。相傳是大禹東巡,在此會諸侯計功,乃名會稽。那么“陰”呢?是山的北面,意思指會稽山的北面。這個是“會稽山陰”的意思,大概在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東南。
再來“仲春”,仲春是春季的第二個月,大概是在陰歷的二月。
“丙夜”,三更的時候,為晚上十一點到翌日凌晨一時,這是“丙夜”。
“張宿”,又稱“鶉尾”。鶉是一種鳥,鵪鶉這種鳥,鶉,鶉鳥,“鶉尾”。二十八星宿之一,“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六顆,在長蛇座內”。
再來,“剪發文身”,“剪發文身”是古代吳越一帶的風俗。《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穎達《疏》,“越俗斷發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就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刺青,臺灣叫刺青。那截短頭發,在皮膚上刺青,刻畫文飾,這個叫“剪發文身”。
“夷俗”,“夷”是中國古代東部民族之一,殷商時約分布在今天大陸地區的山東、江蘇一帶。“俗”是群眾的風尚習慣。這是古代中國東部各族,其未蒙圣化之風俗,叫“夷俗”。
“成童”,“成童”就是《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歲以上就是成童了,“十五以上”,名“成童”。
那我們介紹一下《禮記》,因為我們常常引用《禮記》,我們來解釋一下《禮記》的由來:
《禮記》是儒學經典之一,它所收的文章是孔子的學生以及戰國時候儒學學者的作品。在西漢學者戴德,或者比他更早的劉向所搜集的總共是一百三十篇,綜合簡化以后,變成八十五篇,這個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后來他的侄兒戴圣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四十六篇,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總共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那么《大戴禮記》在隋唐的時候就已經散失了,僅留傳三十九篇,而現在所流行的《禮記》就是《小戴禮記》,成為今天通行的《禮記》。
那么在漢景帝的時候,魯恭王劉余,因為孔子是山東人,得到古文經《禮》五十六篇,在這個壞掉的墻壁之間有找到,里面主要是講《儀禮》。后來再加上《奔喪》《投壺》,另外三十九篇也錄下來,有再加這些資料再進去。那朱熹他在《朱子家禮》一書中,他認為《禮記》只是解釋《儀禮》。就是治天下,他定了這個禮,五倫的禮,這樣而已。那么《禮記》全書是以散文來撰成的,一些篇章確實是具有文學價值。它用短的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個道理,有的是氣勢磅礴,結構嚴謹,有的是言簡意賅,意味雋永,富有哲理。
所以《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屬于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的篇章,是《大學》《中庸》《禮運》首段,那么《大學》跟《中庸》后來就被朱熹編入了《四書》里面。所以《四書》就有編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這樣,是在朱熹的時候把它編進去的。還沒有編進去以前,其實它是在《禮記》里面,《大學》《中庸》。那么《禮記》里面也有個《禮運·大同》,《禮運·大同》篇,這個《禮運》首段是孔子跟子游的對話,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個字是用做理想的境界的代名詞。
這個是《禮記》的由來。我們因為常常引用到《禮記》,既然我們在研討這個《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對這個我們要了解一下,所以我把《禮記》做一個背景的交代。
再來,“十”,“十”就是我們國字里面的十,是同一個意思。
“耆舊”,本來是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叫“耆”,后為對于老人的通稱叫“耆”。“舊”是老朋友。所以這個地方是指帝君他父親的年老舊友。
“唐”,“唐虞”,“唐虞大訓”,這個“唐”是誰呢?這個“唐”是唐堯,朝代的名稱,堯這個朝代,它國號是唐,建都在平陽,在今天的山西省臨汾市。那“虞”呢?“虞”就是舜,朝代名。
那么這個地方,我們知道堯把王位傳給舜。大家都知道舜是大孝,我們對舜也是不是很了解,一般人不太了解,尤其現代的年輕人更不了解,所以我們必須要把舜做一個完整的介紹,他是在《二十四孝》故事里面,大孝舜王。舜他從小就喪母了,父親續弦,生了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是象,就舜的弟弟。舜從小就要工作了,來維持家庭的生活。他父親非常頑固。他的父親叫瞽叟,那個瞽叟照理講是說,眼睛瞎掉叫瞽叟,他名字剛好是瞽叟。很寵愛他的后妻跟幼子,三個人都想要殺死舜。但是舜非常孝順父母,關心幼弟。他自己有小過錯就甘愿受罰,如果父母跟弟弟想要殺死他,他就躲得叫他們找不到。
那么二十歲的時候,舜他是以孝道聞名天下的。舜三十歲的時候,帝堯就來問四岳天下,有誰能夠繼承共主的帝位?因為堯的兒子丹朱是很不成器的,這個我們在《感應篇匯編》里面講到“忠孝”的時候,我們有探討過丹朱,就是堯的兒子,他不成才。帝堯就問四岳天下說,有誰可以繼承這個共主的帝位?“四岳推薦舜”,推薦舜。帝堯也就召見舜問,“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說該怎么做?”舜回答,“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對小事也不能馬虎,“更要講究信譽說話算數”,那樣天下就會自動擁護你。我是把它解釋成白話啦。堯又問了,“什么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所以你看他重視祭祖,“祭祀上天”。“又問:‘什么官職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堯又問了,“什么是首先要做的?”“舜回答:‘關心百姓。’”所以“帝堯十分滿意”,他就賜給舜“葛布制的衣服”,還有“一張琴”,還有“給他牛羊,為他建糧倉”。堯還把他的女兒娥皇跟女英,“兩個女兒嫁給舜”,娥皇跟女英,“并為他們修建宮室”。他也用各種方法來考驗舜,但是舜成績都卓著。
根據《史記》的記載,舜曾經“在歷山耕種”,“讓歷山的人都相互推讓地界”。在河濱的這個地方制陶,他讓河濱的陶器都不用再偷工減料。他“在雷澤捕魚”,這在《了凡四訓》里面有提到這一段,舜在雷澤捕魚的時候,魚比較多的地方都被年輕人占了,老人家都到水流比較急的地方,很危險。后來舜就做一個示范,那些年輕人就退出來了,讓老年人可以捕到魚。就是在雷澤捕魚,在《了凡四訓》里面有這段故事,讓雷澤的人都推崇了,推崇了舜。
所以舜他雖然得到堯的鐘愛,但是舜的父親跟弟弟象一直想要殺死舜。有一次他父親叫他去修理房子的屋頂,屋頂漏水。舜爬上去以后,他父親就把這個梯子拿開,然后下面放火要燒那個房子。舜就用斗笠,從空中像降落傘這樣降下來,沒有死掉。后來他繼母跟他弟弟跟他父親又叫他去挖水井,把爛泥巴挖起來以后,他繼母又把爛泥巴丟下去,想要把舜活埋。后來舜挖一個地洞又跑掉了,挖一個暗道又跑掉,逃過一劫。
繼母跟象就以為舜死掉,就很高興。象就說了,這個主意是我出的,所以舜他的妻妾跟琴就要歸我啦,牛羊跟糧倉歸你們二老。象就搬到舜的宮殿要去住了,“彈起舜的琴”了。可是突然間“舜回到家中”,象就很驚愕,也很不自在,他弟弟就說,“我正十分難過地思念你。”舜說,“是嗎?”你是個好弟弟,“你真是個好弟弟”。你看,他裝作不知道。
舜在五十八歲的時候,堯傳給他當攝政王共主八年,當攝政共主八年。“帝堯逝世”以后,“舜服喪三年”,就“把共主之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他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人都不服,天下諸候都去見舜,不理會丹朱。而且都到舜那邊去告狀,民間也編了很多歌謠來頌揚舜,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后來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所以他無法推卸,所以回到都城正式登上共主之位。
這舜帝。這叫“唐虞大訓”的由來,我們先介紹一下堯跟舜。
“大訓”呢?“大訓”就是《尚書·顧命》篇,“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就是指堯舜所留下來的教誨,這里面是在《尚書》里面。
《尚書》我們介紹一下。《尚書》是相傳由孔子所編撰的,“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在西漢初存了二十八篇,“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為《今文尚書》”。《尚書》是研究原始社會末期跟夏商周那個時候的奴隸社會的歷史,留下珍貴的資料。所以《尚書》所錄的,“為虞、夏、商、周各代”的“典、謨”,“謨”就是策略,“訓”還有“誥”,“誥”是上位告諭下位的人,“誓”、“命”等文獻。就“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這個就是《尚書》的簡介。
再來看“顧命”,“即成王顧命所陳者”,“顧命”就是天子的遺詔。
“使人”就是奉命出使的人。
“蒼昊”,“蒼”是青色的。“昊”,這個昊,音就是浩大的浩。“蒼昊”就是蒼天。《文選?魯靈光殿賦》,“據坤靈之寶勢,承蒼昊之純殷”。所以蒼昊就是老天的意思。
再來“木鐸”,這個“按”里面的“木鐸”,“孔子振木鐸于周之衰”,木鐸是“以木為舌的大鈴”,銅去做的,“銅質”。“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的時候,巡行振鳴要敲那個銅鈴,就敲那個木鐸,巡邏的時候,“巡行振鳴以引起眾人注意”,會敲那個鑼。就有一點像鑼一樣那個大鈴,敲那個大鈴以后,它有這個聲音出來,這個叫木鐸。在“《周禮?天官?小宰》:‘徇以木鐸。’”“鄭玄《注》:‘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聽也’”。這個木鐸的意思就是教化的人,教化人心。
所以我們在二○一六年三月,我們辦完二○一六的萬人念佛,孝廉講堂也同時在臺北科技大學,奉老法師的慈命跟江逸子老師的指示,我們辦了李炳南老教授圓寂三十周年的論壇,那時候我們就用主題就是什么?就是雪廬老人木鐸春風三十載紀念論壇。這個“木鐸”就是教化人心的意思,春風化雨就是李老師的教育眾生一生的功德,那叫木鐸春風三十載論壇。這是“木鐸”的意思。
再來,“顯示微言于萬世”,“微言”是什么?是精妙的言論。在《逸周書?大戒》里面,“微言入心,夙喻動眾”。“微言”,“微”就是微眇,“眇”就是小的意思。漢朝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這里面講,及夫子歿而微言絕,七十子卒而大義乖。這個“微言”的意思就是精當而含義深遠的話。所以這里講,“微言絕”,“大義乖”。微言跟大義是什么意思呢?大義就是指本經書的要義,大道理。所以包含在精微語言里面的深刻的道理,這叫微言大義。
我們常常有看到,有一些大師的開示、祖師的開示,或者一些大德的開示里面,他都會講微言大義。那什么叫微言大義呢?好,我們來做一個解釋。微言大義又叫做春秋筆法,又稱為春秋書法,或者說微言大義,就是說他的文章里面不直接闡述對人物、事件的看法,但是它透過細節的描寫,它修辭的手法,譬如詞匯的選取或材料的篩選,委婉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的看法。它原意是要讓后代的人嚴格去查定前人,看誰是極惡之人,誰是值得尊敬當朝,所謂善惡自有歷史做證明。
孔子在西元前四百八十年編纂《春秋》,事實上,據說這個《春秋》并非孔子所作的。孔子在記述歷史的時候,“暗含褒貶”。“到后世別人寫‘春秋三傳’”,《左氏傳》,左丘明寫傳,《公羊傳》《谷梁傳》,這三個傳來注解《春秋》,就《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三種注釋書”里面將本來解釋年表的《春秋》所傳達的各種事件,“加上‘此人行為正確’、‘此人結果不當,是不好的’等嚴格批判”,來“決定善惡”。
“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專門著作以解釋《春秋》內在的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所以后來孟子才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句話的由來。《春秋》就是歷史,所以孔子寫《春秋》,而亂臣賊子就怕了,因為就被寫在歷史里面去了,就留在后代了,遺臭萬年。所以《春秋》的筆法,這一句話就從這樣開始來的。所以我們寫歷史叫寫春秋。有些高僧大德往生了,圓寂了,我們都也會寫,春秋幾年了,他總共在這個人間幾年教化,這春秋多久啊。
所以“春秋筆法”一語開始就有極惡之人,或者是尊敬朝廷,或由后代的人嚴格查定。這樣的做法叫做微言大義,或者是春秋筆法。受到古代中國傳統的褒揚。宋朝歐陽修他編撰的《新唐書》《新五代史》,他大量用春秋筆法。朱熹認為《春秋》并無法表示褒貶之義的所謂書法。例如春秋時候,鄭國內亂的一個共叔段之亂,就是鄭莊公跟他的弟弟共叔段這個事情,孔子等人便譏刺為鄭莊公和共叔段兄弟之間的行為,但是對于潁考叔卻是贊譽有加。
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就是鄭莊公跟母親的因緣。在臺灣,中天旺旺集團他們還特地有請專門的劇團,就演鄭莊公跟他母親的故事。這一個是講孝道的,這個在因果教育里面,是非常好的一篇故事,叫鄭莊公與母親的因緣。鄭莊公說,不到黃泉不相見,這個以前我們有講過,我也很喜歡講這篇故事,我們再來把它重溫一下這個故事的內容。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鄭武公娶了申國的公主叫武姜,也就是鄭莊公的媽媽,她生了兩個兒子,一個鄭莊公,一個共叔段。武姜她是冠夫姓,因為是鄭武公,姜是從母姓。武姜生的第一胎難產,小孩子的腳先生出來,所以她非常氣這個小孩。這個小孩,因為武姜受他的痛苦折磨,所以對這個小孩子恨之入骨,這個孩子就是鄭莊公。這是在佛經上解釋是什么?也可以講是跟他母親緣比較淺。武姜生第二胎就非常順利,非常疼愛他,叫共叔段,這個次子共叔段。她也非常“庇護共叔段,不斷排斥大兒子”,而且還跟鄭武公講,要把這個王位傳給共叔段。但是因為“鄭武公認為,國家應該由嫡長子繼承”,不能夠傳給二子,次子,所以在臨終的時候,還是傳位給鄭莊公。
在《春秋》里面有記載這一段,就是說,共叔段有叛變,被孔子記載在里面去,但是最后還對潁考叔這個孝道的教育有把它記載進去。所以武姜她后來在鄭莊公繼位以后,她要求莊公,鄭莊公把重要的地要割讓給弟弟。鄭莊公也是很有度量的,他還是照他、聽他媽媽的話,還是把地讓給他弟弟,就是在京城附近的這些京畿地,全部都讓給他弟弟。共叔段就在京畿之地招兵買馬,準備伐王篡位。很多朝廷的這些大臣都勸鄭莊公說,你應該討伐你的弟弟,鄭“莊公一再忍讓”。你看,那時候的孝道,他就表現出忍讓的精神。老和尚說,古代的帝王要教什么?教孝,教讓。這一點都沒錯,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得出來,鄭莊公,雖然他母親不喜歡他,他還是讓啊,他對他弟弟還是悌呀,對母還是敬啊,還是孝啊。鄭莊公還是讓,他明知道他弟弟要準備篡位了。等到共叔段把兵馬都召集好了,準備攻擊王都的時候,他的母親武姜竟然把城門打開,要里應外合,她第二個兒子的部隊要進來了。后來鄭莊公決定討伐,“派兵搶攻,共叔段兵敗而逃”。
鄭莊公對他母親就非常不諒解,因為從小他母親就非常地怨恨、嫌棄他,鄭莊公的內心他一直都,他還是忍下來,但是他畢竟是一個皇帝,他還沒有辦法像我們是學佛人有這個智慧,可以轉憤恨為平和,他沒有辦法,所以他在阿賴耶識里面,他對他母親還是有很多的怨氣在。直到他弟弟造反,他母親做內應,這幾十年所累積的怨氣跟恨意,如今加深一層。于是他把他母親趕出去了,把他母親趕出皇宮了。放逐到邊地,并且發誓講一句重話,不到黃泉,我不再跟我母親相見。不到黃泉不見,就是這樣來的,黃泉就死掉了叫黃泉,黃泉路上,黃泉。
剛好邊地有一位很好的官,叫潁考叔,這位是很賢能的官。潁考叔是非常孝順,他知道這個事情以后,就想盡辦法要到京城去覲見鄭莊公,他希望化解他們母子的恩怨。鄭莊公當夜就舉辦國宴招待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最好的食物都拿出來,潁考叔就整包的放在口袋里面。鄭莊公就覺得很奇怪說,誒,你為什么不吃呢?他說,因為我平常,我都盡量把好吃的,我都拿來孝敬我的母親,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吃到國君您賞賜的這么好的食物,所以我要把這些美食帶回家孝養我的母親。
鄭莊公聽了就非常感動,就感慨地說,你有母親可以孝順,我是沒有母親啦。因為潁考叔也知道,他母親被他放逐到邊地了。你有母親可以供養,我沒有母親啊。潁考叔就問鄭莊公原因,鄭莊公就把這個情形告訴他。潁考叔非常有智慧,因為鄭莊公說,我有講“不到黃泉不相見”,“君無戲言”,那我怎么辦呢?話都已經說出去了,我不能收回來。潁考叔就非常有智慧地說,他建議鄭莊公說,君王,你“何必憂慮呢”?就把地挖開,挖到有泉水冒出來,就是黃泉了。就挖一個地洞,挖到你媽媽那個地方,我把你媽媽帶過來,你就挖一個地道,挖到有水的地方,就有黃泉了嘛,這樣你對天下人就有交代說,你是到黃泉才見到母親啊。那個水流流出來有泥沙嘛,泥沙就變黃色,就是黃泉。我把你媽媽帶來那個地道那邊,跟你見面,你也下來,就在地道的那個黃泉那個地方見,黃泉就相見啦,就見到他母親了。“莊公聽了非常歡喜”,就派人挖地道,在地道中跟他母親相會。
那么他母親后來見了鄭莊公以后,也覺得“自己過去的不是”,“同樣是親生子”,“為什么要怨長子”呢?要“疼幼子呢”?這就是有憎愛,有憎愛就沒有智慧,剛才我們討論過。她喜歡二兒子,是因為二兒子比較好生,大兒子是腳先出來,讓她折磨得很痛苦,這就有憎愛了,就沒有辦法有平等心。你沒有平等心,就沒有菩薩的智慧了。所以他因為這樣的,潁考叔的這個促成,避免了造成家破國亡的慘劇。鄭莊公也體會到要報母恩,“享受天倫之樂”。所以母子就見面以后,互相相扶相攜,走出地道,最后“和樂相處,同享天倫”。
這里面也說明了孝道,講了孝道,以及人性本善。雖然說這個鄭莊公他還是有這樣的一個怨恨,最后明白因果,“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最后感應道交,圓滿。這個是,這個地方有提到《春秋》,我們提到這一個鄭莊公跟他母親的因緣,這個孝道的故事。
再來,“黜陟”,“黜”就是貶降、革職。“陟”就是升遷、進用。就官職的降黜和升遷。
好,那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釋:
“天賜興儒”。帝君說,我的中陰身正飄浮在人間,來到會稽山北,看見一個隱居的人,“圣父”,年紀五十歲左右,正燒香拜天祈求兒子。這個時候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燦爛,“張宿”星座清晰地掛在天邊,而這位隱居的人正好姓張,我于是就投胎,托生在他家里。
我家鄉有“剪發”紋身的習俗,成為落后民族的陋習。我長大之后,為了這種舊習很不快樂。就找來了鞋帽,自己學習“禮文”,“儒服儒冠”從這個時候開始。遠近沒有不認為是怪異的,但時間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隨我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來拜訪我父親,“口誦唐虞大訓數篇”,就是周成王臨終時所說的,說中國有人來繼承它。我很喜愛,就跟隨他學習,“隨口記授”沒有漏掉一點。于是有些愿意學習的,都到我這里來學習,我就成為他們的老師了。
所以文昌帝君第一世就從事教育的工作,而且從事圣賢的工作,圣賢教育的工作,傳承的堯舜、唐虞大訓數篇。堯跟舜都是我們圣賢皇帝,都是圣賢示現的皇帝。
所以這一篇的白話,我們就解釋到這里。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按”,我們來解釋一下:
孔子降生在人間,是因為“圣母”在“尼山”祈禱,誠心所感。帝君降生在人間,是因為“圣父”于春夜祈告于蒼天。出生都是不同凡響啊。可是孔子是在周朝衰落的時候振興儒教,向萬世顯示走向純善境界的微言大義。帝君是在周朝興盛的時候振興文教,他的陰德綿延傳于千秋。難道不是方法不同,而目的是要使天下太平嗎?這個“尼山”在山東曲阜縣,孔子之母在此山祈禱,生孔子。
好,這一段我們探討一個重點,孔子的母親在尼山祈禱求子,那么孔子就降生了。文昌帝君他的父親是一個隱居的隱士,在“會稽山陰”,山北祈禱,文昌帝君就來降生了。其實剛才這里面有講,孔子是出生在周朝正在衰微的時候、衰落的時候,孔子來示現。那么文昌帝君是在周朝興盛的時候,示現這個人間。但是帝君他這樣的示現,他講一十七世身,事實上也是在講一件輪回的事情。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就是輪回的由來。
老法師說,我們常說迷失了自性,就變成凡夫了,就在搞六道輪回。那么六道真的是可憐,生生世世出不去。所以你出離六道,一定最少要像阿羅漢一樣,破見思惑才可以出離六道。你只要破見惑,像初果須陀洹破身見,破見惑,他只要人天往返七次,他就出離六道了,他證阿羅漢了。那大乘的呢?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一定要怎么樣?要證實相,要開悟,要開悟。圓教初信位就是破見惑了,圓教七信位就破思惑,貪瞋癡慢疑,這樣才有辦法離開六道。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這個里面最麻煩是什么?就是誰都不能夠避免,因為你只要在六道里面,一定是冤冤相報,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個因緣在冤冤相報。問題是還拼命在造,造什么?造恩恩怨怨。所以我們上一回有討論過啊,如果你只停留在斷惡修善這個層次,他還是在三界內,你在三界內,你前世造善,這一世得樂報,就好像住五星級飯店一樣。但是你在享受這個樂報,在受這個苦報的時候,其實你還在釋放你的業力,不斷地業力在釋放出來,這叫做不斷地在制造恩恩怨怨。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都在搞這些東西,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糾纏窮年累劫都沒有辦法化解,只有一世比一世復雜。
那么在近代,外國有用催眠的方式,可以回到前世,佛家是用禪定回到過去。普通的百姓,沒有什么大善的,也沒有什么大惡的,所以他如果要保持生生世世都得人身,并不困難。如果是大善大惡就變了,大善的,到天道,不是人道。大惡的,到三途去了,也不是人道。大善大惡產生大變化,沒有什么大善大惡的保持在人間。所以在《楞嚴經》里面講,十習因、六交報里面有提到,你如果情跟想有各五分的話,那是在人道。所以老和尚說,美國的魏斯的催眠報告,他可以讓人回到八十幾世,甚至回到三千年前。可以把每一世里面都經歷的講出來、敘說出來,這絕對不是編故事,絕對不是騙人的。說明什么?說明確實有輪回這樁事情,確實有果報這樁事情。
這些事情最清楚的、最透徹的還是佛經。所以老和尚說他在澳洲的時候,他有找三位同學去查《大藏經》,用兩個星期時間把《大藏經》里面有關地獄輪回的現象這些文,這些文把它抄出來,抄出來以后編成一本經書,叫做《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一本我們講堂也有,《諸經佛說地獄集要》。老法師也曾經跟我講過,最好有人能夠把這部經講出來。里面一共有二十多種經論,比道家講得好,道家講地獄,果報講得很多,但因講得很少,佛法把因都說出來,什么樣的因,得什么樣的果報,這個很難得。所以《地獄變相圖》它沒有去參考佛經里面的,因為老和尚意思是說,江逸子老師所畫的《地獄變相圖》是根據《玉歷寶鈔》。現在外面流通的《玉歷寶鈔》就是我花了五年時間所拍出來的影片,這因果教育電影。佛教里面只有《地藏經》,這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他說,如果能夠根據《諸經佛說地獄集要》,再畫一個《地獄變相圖》出來,那就更好。
老和尚說,相似相續為什么會存在?那是業力,是因緣、是業力。在諸佛菩薩,它不是業力。有因緣,因緣是感應的,感是因,緣是果。這里面有因緣果,相續不斷。諸佛菩薩現相是愿力的,他不是業力,我們凡夫是業力的。眾生這些六道輪回,在這些拉拉雜雜的相是什么?是業力。所以佛講得一點都沒有錯,眾生來到這個世間,是來酬償業報的。印光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的。你過去造的善,你酬償善報,你來享福。你造的惡業,那你來受罪。享福、受罪都是業報。你不造這個業,你就不受這個果報。所以我在講因果里面講說,因果是自作自受,不作不受。
你不造這個業,你就不受這個果報,這句話很重要。如果你不造邪淫,照戒律的經典里面說,你就可以得到怎么樣?你可以得到如意眷屬,你就不會被妻眷所侵,老婆就不會欺負你,如果你不造邪淫的話。如果你造邪淫的話,你就會得到那個不如意的眷屬,家庭就是紛紛擾擾,你老婆就會欺負你、侵害你,為妻所侵。這在戒律的經典里面講,為妻所侵,你造這個業嘛,你要受這個果報。所以這個因果是很清楚的,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的,無論是享福或是受報,它一點都不會差錯。你知道以后,就不怨天不尤人,為什么?因為是自作自受的問題。
怎么樣跳出這個圈子呢?這個六道輪回的游戲玩膩了,覺得不好玩,很痛苦,毫無意義,沒有一點價值。那怎么辦?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就要來了,叫念佛法門。老法師說,念佛求生凈土,跳出這個圈子,不再搞輪回,不再搞十法界了。老法師講這個比較嚴格,十法界為什么?因為十法界的佛還是藏通別圓里面的藏教佛跟通教佛,他還不是圓教佛、別教佛,他沒有入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的佛不是真佛。老和尚說,這個是誤區,他特別用這個名字叫誤區,錯誤的誤,誤區,迷惑顛倒。很不幸你掉在這里面了,現在找到一個出路,這個出路千載難逢,不是容易得來的。那我們這一生,每分鐘、每秒鐘都要掌握住,要走出去。這個走出去的秘訣是什么呢?信愿持名,你看這四個字,信愿持名。所以發菩提心是信愿,一向專念是持名念佛,《無量壽經》里給你講得很清楚,只要這兩個方法,一個是發菩提心,信愿,一向專念,持名念佛。這是什么?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法,無上的大法,千經萬論到最后都歸到這四個字,信愿持名。這四個字真正認識了,真正掌握住了,如來大法你就得到了。
其他的不關緊要,經每天可以念一些,不念也可以,如果真正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老和尚說,你如果真正開悟了,或者說你真正念到完全性德都開出來了,那個信完全開出來了,你經可以不用念了。你性德什么時候開出來?你要覺悟啊,一點疑惑都沒有啊,那深信就出來了。一點疑惑都沒有的時候,經就可以不必念了。經的用處是干什么?斷疑生信四個字,《金剛經》里面講,斷疑生信,破你的疑惑,斷疑生信。那你已經斷疑生信了,那經就畢業了,不用念了,這個我們要知道。
所以,以上老法師特別跟我們開示這一段,就是為什么會六道輪回?從歐美的催眠術就證實了確實有輪回這件事情。那如何出離輪回呢?老和尚說,稀有難逢的,就必須要什么?把握這個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就是信愿持名。那真正你信愿,你的信心發出來了、生出來了,你菩提心發了,經可以不用讀。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
那么剩下一二分鐘來跟各位呼吁一件事情,學人講《感應篇匯編》,從二○一三年六月九日講《感應篇匯編》,接定弘法師的第二十四集開始,講到二百六十二集,再加重講《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集到二十三集,再最后講特別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總共講二百六十六集。
很感恩東北太上共修網李斌居士跟劉杉居士,他們的團隊五年來的護持。《感應篇匯編》,《太上感應篇匯編》,在全世界流通得非常地普遍。我到新加坡去講課,新加坡的人很喜歡看YouTube,就是專門看,有心人士把我講《感應篇匯編》五年來講的《黃警官講故事》全部鋪上YouTube網站。所以看《感應篇匯編》的人非常地多,到美國也有,到澳洲也有,到歐洲也有,日本也有。
所以現在開始在講這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東北太上共修網李斌居士跟我反映,現在目前非常缺乏聽打志工。本來我們《感應篇匯編》都是臺灣的張薛興居士幫我做總校。那么現在呢?原來《感應篇匯編》是在臺灣聽打,那現在都是由東北太上共修網來承擔,所以很需要各位國內的義工,你們能夠發大心,發心。老和尚說,發大心、立大愿、扎大根、固大本、修大行、證大果。希望你們發大心,來成就這個《安士全書》的聽打工作,也是一種自覺覺他覺行,自覺覺他的工作,菩薩行。
你在聽打的當下,事實上是修戒定慧,修身口意清凈,同時也是在重新再熏習一次,增長你的福慧。所以歡迎你們,在國內的話,你們有百度搜尋太上感應篇共修網,太上感應篇共修網。我會連續在這個講課里面,連續好幾集地呼吁,希望你們能夠透過百度搜尋,你有時間,環境許可,歡迎你加入我們的聽打團隊,參加、參與東北太上共修網聽打小組的工作,非常歡迎各位的加入。
今天我們課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