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6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6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09月29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二十二頁,我們看經文:

“當來證果”

“帝君曰。予從釋教。頓超不二法門。居清涼寶山。仍司民疾苦。時蜀患水災。人多漂蕩。又苦疫癘痼瘵癰疽之疾。予化里人。為作篙師。拯合溺者數千人。又化太醫生。親為診候。全活甚眾。會鷲峰古佛。為予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安樂不動地。游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知帝君將來必成佛。則吾輩將來。亦必成佛矣。)”

那么這一段是講文昌帝君“當來證果”,我們看到這里非常地高興、法喜,帝君終于得到釋迦牟尼佛授記,當得作佛,它將來會成就佛果,那么它的佛號叫“安樂不動地,游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這個是非常非常地了不起。所以這也告訴我們,文昌帝君在教育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它歷盡千辛萬苦,在三善道、三惡道,因為它曾經也當龍,所以它在這個三善道、三惡道輪回流轉十七世,終于能夠離苦得樂。

那么首先我們來名相注釋:

“釋教”就是釋迦的教法,就是佛教。

“頓超不二法門”,這一段里面最重要就是“不二法門”,也是佛法的精華,就是中道實相,我們知道佛法,天臺宗講的空觀、假觀、中觀,真諦、俗諦、第一義諦。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就佛果,就是證得實相。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真空,無不相是妙有。那么真空妙有就是一心,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中道實相,不著空,也不著有,空有不二,進入“不二法門”。所以學佛到最后究竟,常寂光凈土,就是“不二法門”。會三乘為一乘,佛陀在《法華經》里面最后開權顯實,正念真如,“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佛陀在《法華經》里面最重要的這一句法語。“正直舍方便”,就是正念真如。“但說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什么?就是不二法門,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究竟覺,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佛果。

所以“不二法門”,我先做這樣的一個開場白,它分開來說又是權實二智,根本智、后得智;又叫做一體三身佛,清凈法身佛是本體,圓滿報身佛是相,百千億化身佛是用;又叫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所以“不二法門”,《佛學大辭典》里面的解釋,“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不二之理,佛道之軌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門”,“不二法門,在諸法門之上,能直見圣道者也”。這個是《佛學大辭典》的解釋了。

那我們現在就來逐步探討,因為學佛到最后就是要入“不二法門”。所以你看這一段里面,文昌帝君說,它從“釋教”,最后怎么樣?它從道家歸入佛門,皈依自性的覺正凈,皈依佛就是皈依覺,皈依法就是皈依正,皈依僧就是皈依清凈不染,最后,歸入中道實相,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它跟歷代祖師無二無別。所以也可以這么說,它示現在人間,“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是它故意示現的,它示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它跟你示現生老病死,它跟你示現七情六欲,跟我們一樣,示現憂悲苦惱,做一個苦惱眾生,最后它頓悟不二法門,它最后你看它還必須,頓悟不二法門就是什么?就是分段生死也了了,它在這個十七世里面,它太多的分段生死;那變易生死也了了,它行菩薩道;最后二死永亡,成就佛果。那佛給它授記,它的佛號,將來作佛,佛號叫“安樂不動地,游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不得了。

所以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何謂“不二法門”。我分成淺的來說,深的來說兩種。

淺的來說,在我們臺灣,如果各位到南部佛光山去旅游,佛光山星云大師很慈悲啊,推動人間佛教。所以很多學佛也好,沒學佛也好,到佛光山去參訪,或者參觀佛陀紀念館,星云法師總是用這些善巧方便接引眾生入佛門。你如果注意看,你到佛光山進去的那個山門就是“不二門”,一到佛光山要上去的時候,它有一個門,那個山門就是寫“不二門”。這星云大師還是巧說深法,事實上接引門是方便,但是最后入究竟覺。

人有生有死,太陽從東方來,升起來,就像人出生一樣;太陽從西方下下去,就像人死掉一樣。明天太陽還是會出來啊,所以“生也未曾生”,死了,“要死”,“死也未曾死”,下一世又來了,可能他地獄、餓鬼、畜生受盡了,他又到人道來了,又到人間來作人了,又開始來修行了,或者到人間來繼續造業啦,“又會再生”啊。所以基本上,人生你真正悟透了,“生死不二”,這是最高境界,它只是一個,對凡夫來講是一個分段生死,對佛菩薩來講是倒駕慈航,你真正必須去體悟“生死不二”。

那么“有人說: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歐美文化是西方文化。“東方文化重視人文精神”,那西方文化重視科技發明跟應用。那東方重視人文跟精神,“人文精神”,就是體;那科學應用,那是用。是“東西文化,體用不二”,這也是“不二”的淺顯解釋。

那“不二法門”從哪里出來呢?從《維摩經》的經文里面。維摩詰居士有一天示現疾病,那佛陀就派文殊師利菩薩帶領諸大菩薩去探病。他們這些大菩薩都故意示現疾病,為什么?因為眾生有病,菩薩才有病,眾生沒有病,菩薩病就好了。那眾生的病是什么?就是煩惱啊。所以維摩詰居士他是佛陀在的那時候示現的一尊佛,老法師說,當時佛陀弟子去聽維摩詰居士開示,都要繞佛三匝。所以凈空老法師說,維摩詰居士是維摩詰佛。那么當時雙方就在維摩詰居士的丈室討論起“不二法門”。那么在場總共有三十一位菩薩,“各就所見,提出發言”。最后文殊師利菩薩說,照我的見解,“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這才是入不二法門。這文殊師利菩薩這樣說了。這三十一位菩薩都說完,文殊師利菩薩照這樣解釋。

那文殊菩薩最后又補充,他就反問維摩詰居士,他說,現在換我來請問你了,菩薩怎樣入不二法門呢?怎么樣進入不二法門呢?這個時候維摩詰居士無言以對,眾皆愕然,那只有文殊師利菩薩慧眼看出來,懂得這個奧秘,向大家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這個當時就像你看《達摩祖師傳》的電影一樣,達摩祖師最后要問他幾個弟子他們的見地,他們分別說出他們的看法跟見解,達摩祖師說,你得到我的骨,你得到我的皮,你得到我的血。最后,輪到二祖慧可大師,他出來,他只有單臂而已,因為斷臂求法,他向達摩祖師頂禮三拜。達摩祖師說,你得到我的精髓。這叫入不二法門,因為體用不二,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所以這種叫做,我們世俗來講,就是“奔放美麗的人生哲學”,令人拍案叫絕。

有一次梁武帝請傅大居士去講《金剛經》,那寶志公禪師當時就在旁邊,跟梁武帝在聽傅大居士開示。司儀就說了,恭請傅大居士升座說法。傅大居士一升座以后,撫尺一拍,他什么都沒講,他就下座了。然后旁邊那個司儀,那個法師說,傅大士《金剛經》說畢。他是這樣啊。那當時梁武帝說,看著左邊陪他聽經的寶志公禪師說,誒,他怎么這樣就結束,他也沒有講半句,從“如是我聞”開始解釋?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梁武帝一生修福,他是喜歡修福啊,他供養這么多出家人,印這么多經啊。他當下沒有直下會取,直下承擔,就是老和尚說,你會嗎?那個寶志公禪師說,傅大士說法畢,沒錯,“說法者,無法可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展現一心的妙用,體用不二,“如是我聞”。

這個就是世間法上來講的話,善跟惡,善它不是惡,大家都知道,惡它也不是善,世間人都會分別;是跟非,“是不是非,非也不是是”,這個世間人都知道;好也不是壞,壞也不是好,我們都分得很清楚。這世間人的知識就是這樣而已,但是他沒有智慧嘛。所以世間人就是“大不是小,小不是大”,我就是要大,我不要小,世間人起心動念就是這樣而已,這就是世間法,這就是凡夫,而且一定要爭一個一,或是一個二。

那佛法不講這個,佛法講“不二”,佛法講大小不二,善惡一如,是非一如,佛法講的出世法,就是“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非,“菩提”就是是,“煩惱即菩提”。真正到成就佛果,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煩惱即菩提”。所以“理上是不二”。譬如說,酸澀的鳳梨跟柿子,經過風吹,你拿到外面去曬干,風吹,陽光的照耀,它能讓它成熟變滋味,那酸的變成甜,甜的離不開酸,所以“煩惱即菩提”,這是一種簡單的比喻。

出世間法看世間法,“是從理上來解悟”的,“但是在還沒有覺悟的時候”,不可以以理上廢事,你還是要在事相上,要不斷地扎根、用功,老實修行,才有辦法契悟這個心性的理。所以我們可以用理來解釋那個事,可以因為事而明理,能夠最后修到“理事圓融”,那就真正的“不二”了。如果我們能將“不二法門”用在人生哲學上,用在日常生活。你注意看喔,你都不著善不著惡的話,“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你只要能照這樣去修行,在日常生活里面去修,你用“不二法門”去修,你會發現,“煩惱即菩提”。你用在日常生活里面,就能怎么樣?“人我一如”、“自他不二”。這個是淺的來說。

那深的來說呢,我就要帶各位,因為可能很多人連看都沒看過,我相信很多人根本是不曉得,誒,“不二法門”從哪里來?只聽法師都這樣說,都說有個“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從哪里出來的?不知道。我們來看《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我們看經文。我們把經文念一遍以后,我們再擇重點解釋,然后再做一個總結,什么是“不二法門”。我們看經文: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三,“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第四,“德頂菩薩曰:‘垢、凈為二。見垢實性,則無凈相,順于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第五,“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第六,“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第七,“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第八,“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九,“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一,“凈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凈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二,“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三,“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四,“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五,“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六,“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七,“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八,“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后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九,“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一,“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二,“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三,“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四,“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五,“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六,“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七,“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八,“月上菩薩曰:‘暗與明為二。無暗、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暗、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九,“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三十,“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三十一,“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這一段我們花了一點時間,我們等一下來擇一些重點來跟各位報告,就個人的一些領悟,來跟各位分享。這三十一位菩薩,他們分別說出他們對“不二法門”的見解,最后文殊師利菩薩他請示維摩詰居士,他說,我們都說出來這些不二法門的見地,那請問維摩詰居士,怎么樣可以進入不二法門呢?這時候維摩詰居士“默然無言”,他一句話都不說,無聲勝有聲了,這我們這個俗話說,無聲勝有聲,那就是你凡人的凡夫的眼睛說,無聲勝有聲了。他是什么?他入空假不二,中道實相了。他入中道實相的時候,他不著空,不著有,他身口意當下說法,佛法無言說。佛法,我們講說“佛法無多子”,就是這樣啊,修行的人很多,悟道的人鳳毛麟角。

所以維摩詰居士當時他是“默然無言”,是什么意思呢?因為“說法者,無法可說”,真正到入常寂光凈土的時候,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不二法門”?對不對?老和尚說,如果你用《華嚴經》的角度來解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華嚴的境界啊。同樣的道理,你用《華嚴經》的見地來說《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它不再是道家的書啊,它變成什么?它變成一乘了義的。它變成什么?它就變成第一義諦。所以呢,為什么他“默然無言”?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個煩惱,那佛法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對治。你迷了,跟你講世間法。那告訴你要不要離開這個世間法,因為三界猶如火宅,那二乘人照這樣去修啊。他照這樣去修,他修苦集滅道,證得我空真如,他破見思惑啊。

在法華會上佛陀說,你們那個還是化城而已,就暫時給你們安住一個地方而已。就是化城的意思說,本來有一個目標說,很遠的地方,那個城市在一個很遠的地方。那這些弟子走到一半,很熱,又饑渴,想找一個地方休息啊,佛陀就先化一個客棧給他們住啊,就是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就是客棧啊,讓你們先住一下,因為涅槃,到最后,到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究竟涅槃那個地方的時候,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啊。阿羅漢,五千個比丘,在法華會上就退席了。佛陀說,退也好。因為佛陀在法華會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阿羅漢不能接受就是說,那怎么我這個我這個三乘法,我這個聲聞乘也不對呢?那是佛陀說的,你教我這樣修的啊,你教我出離三界,我已經出離三界了。佛陀說,你證的還是偏真涅槃。這就是什么?因為眾生,凡夫著有,二乘人著空。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贊嘆,“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所以《大乘起信論》里面講,就“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個就是“真如”。“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那么我們就這三十一位他們提出來的見解,我們擇幾點,我們做一個補充說明。

譬如說,法自在菩薩他說,生跟滅是有二,那法本不生,今也無滅。就像我們人來這個世間一樣啊,你來出生的時候有一個生,人離開了就是滅掉啦,死掉啦,其實靈性沒有滅啊,靈性是不生不滅的,他是一期生命的結束啊。如果你站在真如自性來說,他只是一個示現,到這個世間來,人生酬業而來的。這個你真正去了解法本不生,今也無滅,證得無生法忍的時候,當你證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那過去那段都是示現,都是來怎么樣?來修斷惡修善,來轉迷為悟,最后轉凡成圣。

再來“我、我所”,德守菩薩說,“我、我所為二”,你有一個我,就有我所擁有的東西,我的妻子、我的眷屬、我的家庭、我的子女,就有“我、我所”,就有二了嘛。那有二的話,就有占有心、有得失心、有嫉妒心。事實上它這個是因緣所生法,這個眷屬的和合,都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因緣盡了,他就分開了,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分飛。子女也是一樣,緣深的,相處比較久,緣淺的,你把他撫養長大,他就離開了,說不定他到青年的時候,他就離開人間了,有些他是來討債的、來報恩的,因緣結束他就離開了。所以如果你從他的究竟義來說,他也是了不可得,也是因緣所生法的東西,當體即空。

所以當你無我的時候,你把我破掉的時候,無我的時候,你就沒有“我、我所”了,沒有我的妻子、我的家庭、我的眷屬,對不對?有很多以前結婚的時候,這個貪愛心也是很重,占有心也是很強,他一旦領悟到佛法以后,他通身放下的時候,他現出家相的時候,全部都放下來。

譬如說像我們臺灣有一位法師叫海濤法師,在年輕的時候也是開旅行社,到全世界去帶團去旅游,他太太也是長得非常漂亮啊,他兒子也是非常地乖巧啊,非常莊嚴。忽然有一天他決定要出家以后,他全部都放下來。最后他太太還透過人家,希望他不要出家,最后他全部放下來。海濤法師在講他那個出家的因緣,也是非常地感人。所以你看他以前在的時候,他也是夫妻非常地恩愛,現在是怎么樣?現在他的妻子也在護持他,也當他的護法了,但是以前那個愛欲心、那個嫉妒心,那個“我、我所”的心統統沒有了,那個恩愛的心也沒有了,化為什么?化為菩提,化為覺悟的心,化為菩薩眷屬。

那以前那個“我、我所”也不見了,到哪里去?老和尚說的,那些阿賴耶識都回歸到常寂光凈土了,回歸到真如自性了,回歸到菩提了。那你以前迷的時候,有那個我跟我所啊,那這是對立,可是一旦覺悟以后,我也不可得,我所也不可得啊。

我用海濤法師這樣的一個比喻,他以前有一個我的旅行社,對不對?有我的員工啊,他以前是帶團在全世界旅游,現在是什么?帶蓮友到處去參訪。相沒有變,但是本質全部變了,前面那個是迷,開旅行社賺錢,現在是覺悟了,廣度眾生,建立護生園區,到處說法度生,相沒有變,性相不二。現在已經沒有“我、我所”了,沒有我的公司了。所以現在聽說,幫他在生命電視臺,海濤法師有個生命電視臺,幫他管理賬的是以前那一位公司的會計,現在幫他管賬的還是那個會計,聽說是吳小姐吳居士,幫他做什么?幫他處理這些功德法財,就眾生的布施。你看,人都還在,角色沒變,心境完全不一樣,零度到三百六十度,回到原點,心境完全不一樣。你在零度的時候沒有修行,有“我、我所”,等到你走完一圈以后,透過修行,繞一圈回到原點的時候,豁然開朗,身心統統放下來。

所以你還沒有修行的時候,有“我、我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到一半,跟空性相應的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等到修行圓滿的時候,你還是要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時候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個叫做你到覺悟的時候,沒有“我、我所”,覺悟的時候就入“不二法門”了,因為已經到無我了,已經體悟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了。那既然都體悟了,就“無有我,則無我所”,這就入“不二法門”。我們用這樣去解釋,大家都比較容易去體會,只是迷悟的不同。

那么再來,德頂菩薩說,“垢、凈為二”。你執著的時候覺得很臟,你一定要覺得說我一定要清凈,那執著一個清凈也是一個執著。所以“垢、凈”它是相對待的,當你入“不二法門”的時候,你了解這個“垢”,它的實性也是不可得,“見垢實性,則無凈相,順于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當你覺悟的時候,譬如說,你以前的時候,你在迷惑顛倒的時候,殺盜淫妄都變成你的日常生活的一個內容,那這就是“垢”。那你決定走上修行這一條路,走上清凈這條路,這是“凈”,這是一個相對待的。

其實你真正入“不二法門”的時候,你證入根本智跟證得后得智的時候,那你以前那些習性就可以去度眾生了。你以前會賭博的,你就可以去度那個喜歡賭博的人。當然你完全都覺悟以后,你倒駕慈航去度眾生的時候,你以前怎么去喝酒,怎么去賭博,那一些習性,那一些都轉成你的后得智了,你就會去開始去度那些喜歡喝酒的人,教他們如何從酒里面去覺悟出來,那個喜歡賭博的人,你告訴他怎么離開那個賭博,這個時候以前那個喝酒跟賭博,就不再“垢”了。

修行人就著一個凈相,凡夫著一個垢相,等到你完全覺悟,入“不二法門”了,這個時候垢跟凈就不二了。垢凈不二的時候,像這種覺悟的大菩薩,他就可以到這個地方去度眾生。就是像我們二祖慧可大師一樣,他覺悟以后,他開悟以后,他到哪里?他就到歌樓屠門去度那些眾生,因為他已經離開垢凈對待了,他沒有垢相跟凈相了,他完全能夠入“不二法門”了,可以去那邊說法無礙,廣度眾生了。

再來,這個妙臂菩薩說,“菩薩心、聲聞心為二”。你是修四圣諦的,是聲聞,你只有破我執而已,你菩薩心是六度萬行,你破法執啊,對佛來說這都是一個過程。你要了解說,“觀心相空如幻化”。世間人就是迷,認為這個身體是常,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很快樂,他認為現在這個名字,假名跟這個身體是我,世間人執著有常樂我凈。那二乘人說,沒有,輪回很苦,無常、無樂、無我、無凈,他透過苦、集、滅、道,證得四圣諦,破我執了,他執著一個無常、無樂、無我、無凈了。那佛陀說,還有一個真常、真樂、真我、真凈。所以你如果真正從心相本自寂滅,“如幻化者”,沒有菩薩心,也沒有聲聞心,這樣就入“不二法門”了。

那再來這個,“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我們迷的時候造了很多罪業,我們在凡夫的角度,我們覺得這是一個造業、是一個罪。可是你了解“罪從心起將心懺”,“達罪性”空的時候,了解這個罪性是因為迷。你覺悟以后,了解這個罪性也不可得,你懺悔了,改過了,覺悟了,那么這個罪性,它的本質還是畢竟空,是因為你迷了以后,造這些罪惡的事情,當你覺悟以后,你覺悟以后了,“與福無異”,跟福沒有什么不同,這也是一個福報啊。

如果沒有因為走這樣的一個冤枉路,造這么多罪業,你也不會想要覺悟。有很多人,有很多人他可能因為迷失了,造了很多惡業。那造了很多惡業以后,比如殺生了、造邪淫了,最后大徹大悟以后,他統統斷除了,最后去教人家,一定要吃健康蔬食,最后他自己發愿他也吃素,他斷殺業、斷淫業,最后覺悟了,修行成就了。你了解這個罪性本空,那這也是一個福報啊,“則與福無異”,到這個境界的時候,罪福就不二了。

因為這三十一位菩薩他們提的見解非常多,我們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來做一個總結報告。

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說,“佛法是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為什么“不二之法”是佛法呢?因為無論小乘的聲聞乘或是緣覺乘,還是大乘的菩薩,都是由“不二”這個門踏入佛道,成佛之路。為什么說“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呢?因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佛性。因為這個“二”是相對待的。譬如說,我們說,有一個“天”就有一個“地”,有一個“日”就有個“月”,有“明”就有“暗”,有“陰”就有“陽”,有“水”就有“火”,“有”跟“無”是對立的,“色”跟“無色”是對立的,“動”跟“靜”是對立的,“生”跟“滅”是對立的,“大”跟“小”是對立的,“長”跟“短”是對立的,“好”跟“壞”是對立的,“凡”跟“圣”是對立的,“相”跟“無相”是對立的,“生”跟“滅”是對立的。

“不二”的意思是什么?它沒有相對性,也沒有絕對性,世間法是相對性,出世間法,絕對性,在佛法中沒有相對性,也沒有絕對性,佛法的特性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以我們眾生必須要怎么樣?去脫離這個相對性,然后進入佛的世界、佛的法界以后,佛為我們說“不二法門”,就教眾生入佛法界這道門的方法,是借由“不二法門”,你一切眾生可以透過如小乘的修行一樣,達到涅槃的境界,也可以如同大乘的修行人一樣,進入佛的境界,如來的果位。所以這些相對性的兩邊,都是怎么樣?都是我們攀緣在相上的時候,我們著相了,就會生出怎么樣?生出一個愛、厭,喜歡跟討厭,有憎愛,憎就是討厭,愛就喜歡,有愛、厭、取、舍等分別心。因為有這些分別心,于是就會運用身、口、意,做相應的行動,就造了很多的業因出來,以至于受到六道輪回的果報,永無出期。所以你有了相對兩邊的分別心,是不能成佛的關鍵。

所以在這邊我們要進一步來探討“不二法門”的真實義。所以學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要了解心性,我們修行,佛說三大阿僧祇劫,這都是講心性,但是“最后還是要歸于自心”。因為古德有說過,古德說的這句法語也挺有意思的,他說,“無始劫來只這個,今日依然又這個”,就是什么?“無始劫來只這個,今日依然又這個,復將這個了那個,這個那個同安樂”,這古德的禪師講的開示都很有意境。無始劫來只為了這個什么呢?為了這個煩惱還沒有斷,今天還是這個煩惱,還是沒有斷,所以我把這個煩惱了那個煩惱,這個那個同時解脫。“這個”是什么?“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佛性”,迷了以后變煩惱,就“這個”嘛。“所以‘明心見性’是最究竟、最實在的”。你迷了以后,把這個自性、佛性變成煩惱、變成眾生。所以你要把“這個”來了“那個”煩惱,煩惱即菩提,同歸極樂。

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多年前,是在菩提樹下證果。在經典上說,上半夜,因為他夜睹明星,“上半夜是契悟四諦法門”,苦、集、滅、道;“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緣”,無名、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下半夜悟到心性”,證到實相。“釋尊上半夜證悟聲聞果,中半夜證悟緣覺果,后半夜證悟無上菩提佛果”。所以當時佛陀夜睹明星,在那一剎那契悟了心性,悟到這念心是自己本具的佛性。

佛陀在菩提樹下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智慧德相”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但因為妄想、執著,所以看不見自己的寶貴心性。凡夫跟佛差別在這個地方,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迷失了真我,因為妄想執著而輪回六道,離開妄想、執著,他成就佛果,他離開三界六道的輪回,離開十法界,證入一真。你破執著,離開六道;你破了分別,離開聲聞緣覺;你破了妄想,離開十法界,成就佛果。所以你只要不打妄想、不執著,入道其實并不困難的,一般人都把入道覺得很困難,因為他是“心性本具”的,“是現成的”。

所以“在靈山會上”,佛陀“拈花示眾”。當時這么多,幾千個弟子在里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弟子在靈山一會,當時佛陀拈花,迦葉破顏微笑,所有與會大眾全部默然,不知道佛陀在表法什么。佛陀拈花表示什么?自性的體用。破顏微笑,迦葉尊者破顏微笑表法什么?他契入這個心性,了解佛有,眾生也有,佛有,弟子也有,這念心性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念心性在圣不增,在凡不減。

所以當下,迦葉尊者契會以后,佛陀當時就說了一句法語。因為,事實上“釋尊拈花示眾”也是告訴大眾“明心見性的法門”,他這個言行舉止都有深意,因為“佛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佛法”。迷了跟你講要出三界了生死,三界猶如火宅。對三乘人來說,唯有一佛乘,“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你看佛陀對眾生說,三界猶如火宅,必須離開三界六道。二乘人聽了以后,到菩薩乘,佛陀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你們要到達大般涅槃,要入一真法界,你們現在所證的都是化城,這都是什么?佛陀應機而說。所以儒家也講,“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天下則。”佛陀言行舉止跟佛制戒律都有它的深義。

“釋尊無言無說,以拈花示意”,能起作用的是這念心、是佛性。所以“拈花的心”跟“微笑的心”其實“彼此平等”的,“無二無別”。大迦葉尊者契悟菩提心,所以釋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那么這個叫做“以心印心”,開啟這個“頓悟法門之始”。釋迦牟尼佛從傳給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再傳給阿難尊者”,這樣“一直到達摩祖師”,總共是西天二十八祖。達摩祖師再把這個禪宗的心法傳到中國來,再傳給二祖到六祖,到六祖結束,這叫做“以心印心”。但是頓悟自心以后,還怎么樣?還要“悟后起修才是真修”。

大部分的人認為說,“修行就是修六度波羅蜜、修戒定慧、修善斷惡、念佛、持咒、禮誦、拜懺等等”,這些都是屬于“加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要不斷加功用行以后,等待“福德因緣成熟”了,“業障消除”,時節因緣一到,一成熟了,“看經、聽法”,剎那之間就契悟本心了,學佛到最后就求這個,就這個目的。所以古德說,“修行一萬年,悟在剎那間”,禪宗也有講了,“動念即乖”。契悟本心,“這念心就是道”,“原來道不是修出來的”,道是悟出來的。“這念心人人都有”。今天我們因為要提“不二法門”,我們才不厭其煩地講得這么詳細,就是“不二法門”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悟了以后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現成”的。

這里再補充一個公案就是,在達摩祖師還沒到中國來的時候,曾經有佛陀跋陀羅跟耶舍兩位弟子到中國來。當時“佛教界還不知道有頓悟法門”,那么“聽兩位尊者宣說‘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很多人都不認同,然后就上報朝廷,朝廷就要把這兩位尊者驅逐出境。當時廬山的慧遠大師,就是我們凈土宗的初祖,他德行很好,所以當時朝廷非常尊重慧遠大師,他一百二十三位在廬山跟著慧遠大師修行。“朝廷特別下令”,不能去干擾廬山這個清凈地。那么這兩位尊者就到廬山了。

慧遠大師他原來就有聽說這兩位尊者要被驅逐出境,所以兩位尊者上山的時候,“慧遠大師就問”他了,“兩位尊者到中土,所傳的是什么大法”,以至于“遭到驅逐出境呢”?兩位尊者就回答,他說,我到中土是要傳佛心印。慧遠大師說,什么是佛心印?兩位就說了,佛陀跋陀羅尊者就說了,“請大師仔細看!”于是尊者就伸出右手握拳,跟佛陀在楞嚴會上一樣,“大師,這是拳頭。”“尊者又放開拳頭”,手心向上,“大師,這是手掌。”你看手掌、拳頭,形狀不一樣,相不一樣。“手掌又翻轉,‘大師,這是手背。’然后又握成拳頭”,這個動作“瞬間一氣呵成”,就是拳頭、手掌向上、手掌向下,手背、手心、拳頭,這三個相都不一樣。尊者就問說,“請問大師,這夠不夠快?”因為他變來變去,拳頭、握拳,向上、向下,“這夠不夠快?”慧遠大師說,慧遠大師很有風度,他修養很好,他說,對,“確實很快”。一個禪宗,你看人家那個是禪宗,就沒有排斥凈土,那兩邊就禪凈不二,互相贊嘆,互相參學。

那佛陀跋陀羅就說了,還有比這個更快的,大師想不想知道呢?大師你想不想知道呢?尊者說,“煩惱即菩提!”這“煩惱即菩提”這個更快了,“煩惱即菩提”,當下就轉了,比那個翻拳頭還快啊,“煩惱即菩提”。“慧遠大師當下豁然開悟”,不禁贊嘆說,“這實在是太了不起的法門”了。“于是挽留兩位尊者在廬山住下,并請兩位尊者翻譯《禪門經》”。“兩位尊者合力將《禪門經》翻譯成中文完畢”以后,同一天同一個時辰,“在打坐中‘坐脫立亡’,生死自在”。他告訴你什么?他就跟你告訴“不二法門”,“煩惱即菩提”。

所以為什么禪宗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好好去參這幾個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因為什么?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的八萬四千法門,所有我們的八宗,各宗各派都在講這件事情。所以頓悟法門從“六祖大師以后,開始普傳”。那么有人說了,事實上“不只傳出家眾,也傳在家眾”,所傳的就是這一念心性啊。“心性無男女相,無出家相、無在家相”,契悟了心性就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了。

有一位女眾就問師父了,她說,師父,聽說女眾不能成佛,“請問是真的嗎?我們女眾天天在做功德,供養三寶,精進用功,為什么會這樣呢?”“那位法師并沒有說錯,只是沒有交代清楚。那位法師所講的女眾不能成佛”,是指的是釋迦牟尼佛一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丈六金身的圓滿報身”,那是釋迦牟尼佛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他才成就的“圓滿佛相”,成就的“法、報、化三身如來”。“不止是女眾,就是男眾”、“出家眾也無法在此世成就”啊。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告訴我們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俗語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密宗講,“即身成佛”,凈土宗講,“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佛”,“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佛”,你看,注意聽,我們凈土宗里面不是要念嗎?“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我們見的當然是阿彌陀佛嘛,那請問這個“佛”是指什么?各位,我們好好反思一下。如果你究竟來說,見自性彌陀了,你自性的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陀說一切眾生皆該作佛,每一個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見這個自性佛。但是現在你沒有辦法,我們必須借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所以上品、中品、下品的,上品的阿彌陀佛本尊來接,中品的化身佛來接,下品的,下下品往生的,夢中阿彌陀佛來接。

所以《大乘起信論》里面講,“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這念心好好顧好,有了能念、所念的相對境界,“心中產生分別”,就有“心意識”,就“落入眾生境界”,當下佛變成眾生了。“這念心絲毫不染塵境”,就是《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

下面這一段很重要。如同佛法中提到的“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花”是什么呢?智慧開了以后,就見了自性了,花開了,智慧開了,就見了阿彌陀佛,就證悟了無生,無生法忍。這個“花”在事相上來說,“指蓮花”;在體上來說,指自性、指智慧。這念心,這個蓮花是譬喻我們這念心要像“蓮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蓮花是長在污泥里面,這個污泥代表五濁惡世。我們雖然生在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心不染著任何境界”,不管是善惡境界、好壞境界、能所境界、對錯境界、高矮境界、大小境界,富跟貧的境界、美跟丑的境界,我們面對這些境界,我們能不能跳開這個對待呢?我們能不能夠跟不二法門相應呢?就告訴你,心不要染著任何境界。

我們從修行次第來說,不著有,你就離開凡夫,不著空,離開阿羅漢。這個地方,出污泥而不染告訴你,“心不染著任何境界”,善惡皆莫思量。也就是六祖大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個就是出污泥,就是說你不要染著任何境界,不要著在一個對立的境界里面,你就是出污泥。這個不染著的心便就是蓮花,叫白蓮花。這個叫“花開見佛悟無生”,“是指這念心開悟了”,見到自己本心本性,“見到本來清凈、本無生滅的心性”。所以“不染著任何境界”,叫出污泥而不染,各位這樣就慢慢就會去體會,跟“不二法門”相應,佛法是在教你契入這個境界。

那么要如何契悟“不二法門”這個境界呢?我就舉三個公案,滿有趣的禪宗公案。

第一個,“明珠一顆”,表示每一個眾生都有這個佛性。

剛才我們提的這么多,佛法到最后就探討這一念心性,恢復我們這個本心本性。我們第一個公案就是,跟本心本性,我們本自具足、本自清凈、本無動搖、本不生滅這個自性,第一個公案叫“明珠一顆”。

這個在《法華經》里面,有“衣珠喻”,是《法華經》的七個譬喻之一,佛陀“七喻之一”。大意說有一位貧窮的人家,他到一個富有的親戚家作客,這位親戚為了想幫助這個窮人,便趁他喝醉酒的時候,將一顆寶珠縫在他的衣服里面,希望他借此改變生活。但是“經過數年”之后,“兩人再相遇”,富有的親戚見到窮人,窮人的這個親戚,見到這個窮人的親戚,他“依然困苦落魄”,便驚奇地問這個窮人啦,他說,為何縫在衣服中那個寶珠沒有改善你的生活呢?那個窮人聽了以后才恍然大悟,原來衣服里面還有一顆縫在里面的明珠,“原來自己身懷寶珠”,“卻不知道”,“便將寶珠取出改善生活”。這什么意思?那個寶珠就是你的自性啊,你帶著它一千年都不知道,跟著你來這個世間轉來轉去的,一會兒轉天道,一會兒轉人道,一會兒轉三惡道,你不知道“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如今塵盡光出,照破山河萬朵”,你不知道這一顆明珠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現在聽法這個,就是你的自性的妙用。迷了以后就變成習性,變成了這個毛病習氣、變成業障。因為一旦悟了以后,這些毛病習氣就變成般若智慧,業障就變成愿力。這叫“明珠一顆”。

那第二個公案叫“空中摘月”。

“有一位僧人問南泉普愿禪師”,“天空中有一顆明珠,該如何取得?”南泉說,去砍些竹子來做成梯子,爬著梯子上天,上天空去拿。這“僧人不明白”,又問道,“天空中怎么能放梯子”呢?“南泉反問,‘不然你想怎么拿呢?’”這個“天空”就是你我空以后,你把我破掉以后,你見了空性,就可以拿到明珠了。天上的明珠就如同我們的自身的本性,“若能開悟明心見性就能取得明珠”了。你想借外力成道,就像費盡心思搭梯子求取空中寶珠一樣,最后白忙一場。南泉普愿禪師借此相反的答,激發這個僧人尋找自我的出路。這個是禪宗的公案,“空中摘月”。

再來,“八風吹不動”,這大家都知道。

“蘇東坡居士作了一首詩偈,叫書童乘船從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指正,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禪師看了以后,就批兩個字了,“放屁”。因為佛印禪師天天跟蘇東坡在一起,常常跟蘇東坡在一起,他修行的境界怎么樣,佛印禪師很了解,他故意要試試、要考他,就批一個“放屁”,看到底你的禪定功夫怎么樣。囑咐書童,帶回去給你們蘇大學士看,蘇居士看。蘇東坡一見大怒,“立即過江責問佛印禪師”說,你為什么批這兩個字“放屁”?禪師對他說,“從詩偈中看”,你的修養很高,既然已八風吹不動,怎么又一屁打過江呢?蘇東坡這么一聽,“默然無語”,自嘆修養不如禪師。這就是說,從這個公案里面可以看到,東坡先生還是沒有見到心性,他還沒有證得三昧。

好,我們延續剛才探討的“不二法門”的總結。佛法中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法門都是契悟心源,“要回歸到心性”,“明心見性是最高、最真實、最究竟的境界”,對我們來說,往生凈土是“最高、最真實、最究竟的境界”,沒有第二條路、捷徑可以走。“萬法歸一”,“一”就是什么?就是“寂然不動、了了常知的心性”,“見到本心本性就是佛,就是‘不二法門’”。禪家所謂這念心性。所以告訴我們什么?“不論得意、失意,好境界、壞境界”,剛才我們有提到說,什么叫出污泥而不染?就是在任何境界里面,“不染著任何境界”,這個叫出污泥。所以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不管是“得意、失意,好境界、壞境界”,這念心要絲毫不動,“保持平常心、智慧心”便能夠得到解脫。你學禪、學凈、學密都要這樣。

再來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如何來透過這樣的修行,來解脫生死。我們要了解,這個“身體是物質所構成”的,這個身體它的變異跟老化,細胞時時都在生滅變異,生滅的過程,醫學上稱為“新陳代謝、細胞老化”。仔細把它思維,“我們從念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乃至于“研究所”,至于到“社會上就業、結婚,身體的高矮、形狀、臉孔,甚至內在的想法,都在變化”。“這些變化當中”,每一個階段都能完全代表自己嗎?哪一個階段才是真實不變的自己呢?“更何況身體會壞掉、滅掉,壞滅以后身體不存在了”,自己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由此可知身體只是暫時假合的物質”,唯有這念心性才是真實的。

為何這念心性才是真實的呢?想想看,小時候我們能聽的心,就像那個波斯匿王一樣,佛陀問他幾歲見恒河?他說他三歲見恒河,十三歲也看過,那今年六十二歲了,跟佛陀在楞嚴會上對話的時候是六十二歲了。佛陀說,你三歲見恒河跟六十二歲見恒河,有什么不同呢?波斯匿王說,沒有不同。佛陀說,對啊,見性沒有生死。那個見性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明白這些道理,我們便能夠“體悟心的不生滅性”,那個“不生滅性”就是我們的見聞覺知、就是我們的靈性。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年紀,我們這個相貌會有生滅,但是我們的心性不生滅。“這念心是我們的真生命”,認識這念心才知道生命是無窮無盡,這才叫無量光、無量壽。我們去追求這個無量光、無量壽,沒有窮盡的生命,那才是我們要的慧命,這才是這一念心它的皈依處。

你了解這個佛心,這一念佛心,是真正我們生命的無量壽、無量光,它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的神通,它就是我們的摩尼寶珠,“人人都有,不需要外求”,“人人都有”。我們現在是四大假合這個形體,一般人都誤為實有,所以執著房屋啦,執著銀行存款啦,執著田地啦,執著名利啦,執著六親眷屬,就是這些妄想、執著跟情執,塵境蒙蔽了你的心性,讓你的清凈心不能現前。所以,你“契悟了這念心”以后,“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體悟到清凈自性”,便是禪宗所謂的“本來面目”,“凈土宗講的‘常寂光凈土’”,“教下講的‘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古德說:‘悟后起修方是真修’”。“在水邊林下保養圣胎”,或者在大眾當中行利他的六度萬行,“借事煉心,靜中養成,動中磨煉”。各位記得這幾句話,“靜中養成,動中磨煉,動靜閑忙不離當念”,我們這樣講說,靜中養成念佛,動中養成阿彌陀佛,靜中養成阿彌陀佛,動靜閑忙不離阿彌陀佛,就“不離當念”。“從利他”,我們去做義工,我們去修六度萬行,“從利他當中完成自利”。“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不起分別、妄想,就是保任”。

“《華嚴經》講:‘不起凡夫污染心,即是無上菩提道。’經上又說:‘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所以不管你修什么法門,禪宗也好,凈宗、密宗、律宗、教下,最后“就是要成就無上菩提”,往生極樂,任何法門的“因地”如果不能夠契悟菩提心,“修行就會繞遠路”。所以為什么我們凈土宗,我們三輩往生,統統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因地’如果不能契悟菩提心,修行就會繞遠路,甚至走錯路”,以至于“無法成就”。“菩提心是什么呢?菩提心在哪里呢?要如何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呢?不用外求!”菩提心就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這念心。“人人都有菩提心”,菩提心一發,你就可以入不二法門了,“菩提心是本具的”。“只要有信心,直下承擔”,這一生就能夠當生成就,就能夠得到解脫,就能夠契悟無上道,就能夠入“不二法門”。

今天我不厭其煩地把《維摩詰所說經》的三十一位菩薩的,他們對“不二法門”的見地,以及再做一個總結報告,來告訴各位什么是“不二法門”,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入“不二法門”,跟禪宗里面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樣的成就,我們就講到這里。

好,我們再往下看,名相注釋:

“疫癘痼瘵癰疽”,這個都是一種疾病。

“疫”就是流行性或急性傳染病的總稱。這六個都是流行性或急性傳染病的總稱。

這個“癘”就是瘟疫。

“痼”就是難以治療矯正的病,我們一般講叫沉疴,這種病是治不好的,這個叫做“痼”。

“瘵”是疾病,叫做肺結核。

“癰”是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以及壞死性的炎癥,這叫“癰”。譬如說這個人面瘡,悟達國師那個人面瘡,就是屬于一種“癰”。

“疽”,一種毒瘡,也是像人面瘡一樣,多生于肩、背、臀部這些地方。

以上這六種,是一種流行性的疾病。

再來,“篙師”就是熟悉操舟技巧的船夫。

“合”,全部。

“太醫生”就是太醫,古代宮廷中掌管醫藥的官員。宋、元以后用在對一般醫生的敬稱。

“診候”,察病候脈,診斷病情。

“會”就是晤見。

“鷲峰古佛”,“鷲峰”,靈鷲山的異名,又云鷲頭山。“鷲峰古佛”就是釋迦牟尼佛。

“授記”,“梵云和伽羅,十二部經之一”。佛對發心的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的記別。“佛記弟子成佛之事,分別劫數、國土、佛名、壽命等事”。

好,這一段我們來白話解:

帝君說,我聽從佛陀的教導,一下子就悟入了不二法門,身心清涼愉悅,仿佛登上了寶山。因為我悟入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個不二法門,所以關心人民疾苦,所以以眾生之苦作為自己之苦,救民于水火之中。當時四川一帶受水災,人被沖進了洪水里,隨水漂浮,癆病、惡瘡等病四處泛濫。我變化為這些受苦人的同鄉,做了船夫,拯救了被洪水淹沒的幾千人。又作醫生,親自為人民診病,使很多人都活下來。有一次,我又遇見了釋迦牟尼佛,佛替我授記說,你在來世,當能作佛,佛號叫“安樂不動地,游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知道帝君將來必定成佛,那么我們將來也必定能成佛)。

好,我們來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鷲峰古佛者。即靈鷲山釋迦如來也。釋迦為現在賢劫千佛中第四尊佛。而曰古者。以其既入涅槃也。安樂不動圣號。乃帝君將來成佛之稱。正不知尚當經歷若干恒沙劫。供養承事若干佛。而后得證此位也。豈曰現今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坐菩提樹而成正覺哉。帝君位次。尚在玉帝之下。夫以玉帝而望菩薩。猶遠之又遠。況帝君之于佛乎。若云現今即證斯果。則欲尊帝君。而適以誣帝君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鷲峰古佛”,就釋迦牟尼佛。

“賢劫千佛”,這個就是我們講的三千佛,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每一劫都有一千尊佛應化到這個世間來。那么現在的這個劫叫賢劫,因為我們現在是中劫,現在住的是中劫,所以名叫賢劫。在此中劫二十小劫中,有一千佛出世。第一尊是拘留孫佛,到最后一尊是樓至佛,是名賢劫千佛。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其中第四尊佛,就現在賢劫的第四尊佛。第一尊佛就是拘留孫佛,再來第二尊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是迦葉佛,第四尊是釋迦牟尼佛。過去莊嚴劫,它也有一千尊佛出世,這個過去莊嚴劫的千佛,是以華光佛為首,到最后一尊是毗舍浮佛,這是過去千佛。我們講說,過去最后三尊佛是什么呢?南無毗婆尸佛、南無尸棄佛、南無毗舍浮佛。這是過去七佛,我們有時候會講過去七佛,就是指過去莊嚴劫最后三尊佛,跟現在賢劫的前四尊佛,這樣叫做過去七佛。這個是“賢劫千佛”。

再來看下面,“恒沙劫”,就是“恒沙”表示恒河沙的簡稱。“劫”就是表“劫簸”的意思,“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所以“恒沙劫”又稱為恒河沙般不能計算的時間。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個是佛的應化身。我們以前也有講過,“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菩薩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將六度波羅蜜每一度都修圓滿,就成就“功德圓滿”;再用一百劫,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果德。“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佛經上記載,每一尊佛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于一切飲食,不論是好、是壞”,乃至于“觸及口中,便是無上甘露味”,這叫“上味相”。“佛具足梵音聲,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佛說法不需要透過翻譯,一切眾生都能夠領解,這是“語言三昧”,也是一種相好,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十種隨形好。

那佛典中記載,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中毒難治了,你發心救拔,讓每一位都恢復了健康,這樣圓滿一福。而積聚百福才能成就一個相好。所以三十二乘以一百福,等于三千二百福,才能成就三十二相好,成就三十二相。所以“修行人要努力修善積福”,圓滿六度六波羅蜜的功德,“才能彰顯相好”。那修滿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圓滿成佛。這個是講到“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我們來做這樣的說明。

那我們來白話解說這一段的按語:

鷲峰古佛是,就是靈鷲山釋迦牟尼佛。現在這個時空叫賢劫,有千佛出世,其中的第四尊佛是釋迦牟尼佛。為什么名為古佛呢?而是“鷲峰古佛”呢?為什么稱為“古佛”呢?因為他已經入涅槃了,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那“安樂不動地”圣號是帝君將來成佛的佛號的名稱,還不知道要經過多少恒河沙劫,要供養護持多少尊佛,服侍多少尊佛,幫助到多少眾生,而后才能夠證得這個果位。不是說他現在就是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坐在菩提樹下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尊佛。帝君的地位位次還在玉皇大帝之下,憑玉帝的資格看他的菩薩果位,那還非常遙遠,何況來說帝君與佛的距離呢?如果說帝君現在已經證果了,那么表面上是想要尊重帝君,實際上是敗壞帝君的名聲。

那么接下來,下面這一段一共有五個問答,五個答復,就是“問輪回之說”。這個時間的關系,我們能夠解釋多少就多少,如果解釋不完,這一段往下一直到二十八頁,“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就全部完成,我們總共講了,總共講多少呢?講了十四集,今天是第十三集,那下面這個呢?大概要花一集才能講完。講完以后我們就進入《文昌帝君陰騭文》的第二句經文,“未嘗虐民酷吏”。

其實“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一段是真的,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一段為什么說重要呢?我們一開始在講《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時候,周安士菩薩就說了,周安士菩薩就講這句話,“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他就講啊,他說,“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如果你能夠好好去體悟“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它里面包含多少個這個因果教育、輪回的故事,也包含了眾生成佛,“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所以最后呢,這個周安士菩薩也很慈悲,最后在“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就提五個問題,然后五個答復的內容,來講輪回之說。

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問輪回之說”,如果解釋不完整,下回我們再繼續解釋。

問一,我們就把它編問:

“問輪回之說。現所固有。但出諸釋典。孔子未嘗明言耳。”

那么這段的白話就說了:

輪回的說法,是世上本有的普遍規律,但這種說法出于佛經,孔子未清楚地講過。

“答理之所在。便當信受。何論釋典。何論儒書。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則孔子一生言語。得傳于后者。無幾矣。(一部論語。不過一萬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記載所無。便為儒者所弗道。則六經四子書中。孔子從無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將身為儒者。亦不當談及自己之親耶。況精氣為物。游魂為變之說。即是輪回之理。中庸論誠。不曰物之始終。而曰物之終始。周易六十四卦。不終之以既濟。而終之以未濟。皆寓循環無窮之意。其不能如釋典之詳明者。只因入世圣人。不能洞見過去未來。及天上天下之事耳。中庸明明說。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何足為病。桃李雖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葉未黃落之時。暖氣雖遇春始見。然一陽初動。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間萬事皆然。何獨于人而疑之(此亦格物之學。)”

我們今天大概只能探討到這一段。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六經”,六部儒家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

那“四子書”呢?是宋朝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篇,合以《論語》《孟子》,稱為四書,或“四子書”,同時朱熹也為之章句集注。

再來這一段呢,“精氣為物、游魂為變”,這一段很重要。我們先解釋“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的意思,這語出《周易·系辭傳》。“吾人生命始于父母陰陽交合之際,自己的游魂投入母胎,借父母的精氣而成身形,即‘精氣為物’之義,此稱為生。吾人生命終于身體衰老,陰陽分離,由此魂失其所,此稱為死。魂既失所,再為游魂,再遇陰陽交合,而感氣分相投,又是一生之始,此即‘游魂為變’之義”。

這一段非常重要,老和尚也有開示,那我們今天采取臺中蓮社的徐醒民老師,還有老法師的開示。那時間的關系,我們大約解釋一下,下一回我們再詳細探討。

這一段事實上,跟中陰身以及生死有關。徐醒民老師從《易經》,談“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在徐醒民老師的《讀易簡說·生死流變》。那么孝廉文化網路電視臺除了播凈空老法師的二○一四跟二○一二的《凈土大經科注》,還有現在在播的《無量壽經大經解》,同時我們也播了徐醒民老師的一些課程,非常地精彩。

我們現在來看《讀易簡說》:“易學以變為占,一卦六爻,無非解說變化之道。學易就其變易之義而言,自一己的身心,與人群社會,以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無時而不變動。這種變動,令人最感煩惱而又無可奈何的就是生死流變。此一無奈的問題,如不研讀卦爻,則不了解,雖然研讀卦爻,如不研讀《系辭傳》,亦不了解”。

我在講《感應篇匯編》的時候,特別我有解釋《易經》,解釋得非常詳細,雖然我并沒有完全通達《易經》,但是可以說,因為講了《感應篇匯編》,我也得到了一些啟發。所以徐醒民老師這一篇的《讀易簡說》,其實我個人跟李炳南老師的這座下的這四位高僧大德,老法師、果清律師、江逸子老師、徐醒民老師,我跟他們可以講說呢,非常地仰慕,也跟他們有很深的可以講說交情,但是他們都是我們的高僧大德,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前輩,所以我是帶著學習的心來講述徐老師這一段的《讀易簡說·生死流變》。

徐老師說,“易學以變為占”啊,《易經》在探討的是在變化中求這一個不變的心性,它說“以變為占”,事實上它變化中,去占你的吉兇。所以“一卦六爻”,里面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謙卦,你看《易經》它也懂這個道理,所以《了凡四訓》把〈謙德之效〉放進去。它《易經》在解釋什么?無非在解說“變化之道”。我們眾生就是迷妄嘛,生死也是一個變化,得失也是一個變化,好壞也是一個變化,無常跟常也是一個變化,所以《易經》就在探討,這個變化里面,你如何去應對。學《易經》呢,就是要學“其變易之義而言”,“學易就其變易之義而言”,我們自己的“身心”,跟群體的社會,包括我們這個家庭,包括我們的公司、我們的團體,我們的人情互動,乃至于你所生活的“山河大地”這個環境,還有這個“日月星辰”,無時而不在變動。你看,從古至今,哪一個沒有在變動?但是不變的是我們的心性。

這種變動,讓人家最感煩惱又最感無可奈何的就是“生死流變”,就是生死流轉。就像我家兄一樣,我哥哥來到人間做我的哥哥,最近才剛往生啊,他去哪里?我也不知道。我有鼓勵他去極樂世界啊,他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也沒神通啊,我也不知道他現在在哪里。這就是生死的無奈,他一生也是修行,他修道,最后學佛,吃素吃了三十幾年,最后得了這個重病,離開了人間,撒手人寰。這就是我們要去探討,這個“生死流變”,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此一無奈的問題,如不研讀卦爻”,則不容易了解,“雖然研讀卦爻,如不研讀〈系辭傳〉”,也不能了解。“〈系辭上傳〉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生死流變的意義,深蘊于卦爻之中,不經孔子闡明,無人能夠發覺。這幾句〈系辭傳〉文就是闡發卦爻的義蘊”。

這里面我們探討的第一段,探討“輪回之說”。孔子在講倫理,有人說,輪回之說是出自佛經,孔子還沒有說過啊。那么周安士就說了,“理之所在”,你就應該要信受啊,你怎么會只有說佛經說?《論語》說,一定要孔子說,那孔子在說的話,一部《論語》也不過是一萬二千七百個字啊,孔子所說的部分,八千五百零三字是孔子說的。孔子的一生,他所說的這些圣賢的道理,傳到后面的,如果是因為記載沒有,便說儒家所不能說,那六經四書中,孔子從沒有一句話提到他自己的父母呢。那“精氣為物、游魂為變之說”呢?這個就是孔子說過了,“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就是輪回的道理啊,這儒家說的啊。輪回不是佛家說的,儒家也有說,儒家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我們往后要探討的問題有四個,這里面都有提到因果問題,因果跟輪回的問題啊。

所以〈系辭〉上面說,“原始反終”,就可以知道“死生之說”,它不說生死,它說“死生之說”。那“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所以知道有鬼神的情狀。你投生到人間來,就是“精氣為物”了嘛;離開這一期的生命以后,離開了,就變成中陰身,那就“游魂為變”啊,那就鬼神的情狀。“生死流變的意義”,深蘊在卦爻之中,“不經孔子闡明”,沒有人能夠發覺。“這幾句〈系辭傳〉文就是闡發卦爻的義蘊”,就是“原始反終”了。生命的開始,生命的結束,到這個世間來投胎,離開這個人間,這個“死生之說”啊,孔子只用八個字,就把它講出來了,“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孔子只差沒有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世界。但是孔子把問題點出來,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孔子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

那老法師講說,這就是中陰身,老法師說這就是中陰身。有一個中陰就有一個間隔。老和尚說,最慢,中陰身四十九天,這四十九天,他在這個世界他就死亡了,還沒有去投生,這個時候叫中陰身。

我們下一回就會繼續再探討,這一段非常有趣的“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我們下一集再繼續探討下去。

今天就講到這里。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6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二区次 | 黄视频国产 | 精品国产91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免费 | 美国黄色毛片 |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亚洲激精日韩激精欧美精品 | 日韩一区中文字幕 | 久草免费在线视频 |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九九伦理片 | 国产一区亚洲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www.五月天婷婷.com | 蜜月va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狠狠 | 一级一级一级毛片 | 四虎影音 | 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 国内久久精品 | 国产清纯白嫩初高生在线播放视频 | 国产激情在线播放 | 91免费版在线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久久99深爱久久99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色久影院 | 欧美精品一区久久 | 亚洲黄色视屏 | 美女日批免费视频 |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天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