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7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7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10月03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請各位同學翻開《安士全書》課本第二十三頁。

那么這一段,一共有五個問題,五個答復,那是周安士菩薩根據當時的人的一些疑惑的問題,對于六道輪回的問題所提出來一些似是而非的見解,周安士菩薩提出一些正知正見的解釋,所以總共有五個問題,五個答復。

那上一集,我們講到第一個問題,“輪回之說,現所固有,但出諸釋典,孔子未嘗明言耳”。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第一個問題,因為上次談到問題一的時候,談“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在名相注釋。在這一集,我們重新把原文再念一遍:

“問輪回之說?,F所固有。但出諸釋典。孔子未嘗明言耳?!?/span>

“答理之所在。便當信受。何論釋典。何論儒書。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則孔子一生言語。得傳于后者。無幾矣。(一部論語。不過一萬二千七百字??鬃铀哉摺V拱饲灏倭闳?。)若因記載所無。便為儒者所弗道。則六經四子書中??鬃訌臒o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將身為儒者。亦不當談及自己之親耶。況精氣為物。游魂為變之說。即是輪回之理。中庸論誠。不曰物之始終。而曰物之終始。周易六十四卦。不終之以既濟。而終之以未濟。皆寓循環無窮之意。其不能如釋典之詳明者。只因入世圣人。不能洞見過去未來。及天上天下之事耳。中庸明明說。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何足為病。桃李雖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葉未黃落之時。暖氣雖遇春始見。然一陽初動。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間萬事皆然。何獨于人而疑之。(此亦格物之學。)”

這一段的名相解釋,我們提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上一回我們就講到這里。

那么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提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之說,來形容神識,還有靈魂、中陰身這個狀況。那么周安士菩薩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之說”就是輪回的道理。所以這一句,“精氣為物、游魂為變”非常重要,我們引用臺中蓮社李炳南老師弟子徐醒民老師、老法師,來探討這句經文。

這個地方,徐醒民老師引用《易經》來談“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徐醒民老師對于《論語》《易經》非常地通達、深入。他在《讀易簡說》里面,提到“生死流變”的問題,也就是生死輪回的問題。那么在還沒有講到這個《讀易簡說》,我們再把《易經》重新復習一下。

一般來講的話,我們會講到《易經》或是《周易》,那么《易經》跟《周易》有什么不同呢?一般人想到《周易》或者《易經》,就會想到占卜、算命,其實這只是其中一部分。《易經》最大的道理,就是在教你,轉變心念就可以轉變境界,就可以改變命運。

所以什么是《周易》呢?周就是周朝的人,易就是“變易,簡易,不易”,也就是周人所作的?!吨芤住繁緛硎恰叭航浿祝糯俭咧畷捌浣庹f”,被列入為儒家經典?!吨芤住钒ㄊ裁茨??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那么《周易》就是周文王在羑里這個地方坐牢的時候,他在牢中研究《易經》所得的結論。那么《經》就是《易經》,又稱《古經》;《傳》是對《經》的解釋,又稱為《易傳》。那《易經》呢,它六十四卦。那《易傳》呢,有七種十篇,“漢代學者稱之為‘十翼’”,“翼”就是副翼經文之意。

那《周易》跟《易經》的區別?!啊吨芤住肥侵袊軐W思想的淵藪,奠定了中國哲學的一些基本范疇”,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一本儒家的書。很多人投入《易經》的研究,上到這些大學問家,下到街頭算命的,以這個做謀生,都把《易經》當做圭臬,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它在十三經里面,算是最深奧、最神秘的書了。那么《周易》跟《易經》的區別在于“《易經》包含了《周易》”。它本來它分三個部分,一個是《連山易》,“有三易”,《連山易》《歸藏易》跟《周易》。那《連山易》跟《歸藏易》現在“已經遺失了、絕傳了”,所以現在一般所說的《易經》就是指《周易》。

那《易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儒家尊為‘五經’之始”。一般說,古代有三大奇書,一本就是學中醫一定要去研究的《黃帝內經》,再來是《易經》,再來是《山海經》,這三本經是中國古代三大奇書。《易經》是“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就是簡單地說,這個符號代表一件事情的狀態,它會變動的部分,它不變的部分,就叫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跟宇宙觀。以及“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

那么《易經》剛開始是“占卜”跟“預報天氣”,但是后來影響到整個“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皬氖呤兰o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他認為它是一本算命的書,所以沒有把它燒掉,還好沒有被燒掉,所以《易經》就保留下來了。

那么《易經》它狹義來說,包括《周易》跟《易傳》?!兑讉鳌肪褪莵斫忉屵@個《易經》?!吨芤住?,剛才講過是周文王編的。那《易傳》呢?有人說是孔子寫的,寫“十翼”,后代的人稱為《易傳》。那〈系辭〉這里也有講到,因為徐醒民老師引用到〈系辭〉,所以我們必須把這些《周易》,跟《易經》,跟〈系辭〉的概念,我們先提出來,等一下我們討論到這個《讀易簡說》的時候,那個做為徐醒民老師的《易經》簡說的時候,我們才會了解。

那么〈系辭〉是周文王、周公所作的辭,“系于卦爻之下者,用以解說卦爻”?!啊聪缔o傳〉是解說《易經·系辭》的論文”,相傳是孔子所作的,也是孔子的心得報告,“分上下兩篇”。那么整個〈系辭傳〉它的內容可分四個部分:一是“《易經》產生的情況及來源”。二《易經》跟天地宇宙的關系。三是談到“《易經》的具體不同卦象如何構成”。四是談及《易經》的功能。

好,那么當代的對《易經》非常有研究的南懷瑾先生,他就對《易經》也非常深入。當時早期的時候,他都是在臺灣,很多選地區領導人的人都會去拜訪南懷瑾先生,請他提出高明的意見,包括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的身家命運。后來南懷瑾先生移居到我們國內,也在國內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么他有兩部重要的講說,一是《易經雜說》,還有《易經系傳別講》。

現在就來看《讀易簡說》探討“生死流變”的問題,這是徐醒民老師他的一個領悟的心得,而且生死流變,生死問題,我們必須要去了解,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那徐醒民老師,確實他領悟的這一個見地,非常地深入。我跟他也非常地熟悉,常常帶領蓮友去請教他。

徐老師說,“易學以變為占,一卦六爻,無非解說變化之道”?!兑捉洝肪驮谥v說這個世間,佛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為什么這個世間會變動呢?《易經》一卦六爻,告訴你這些變化的道理?!皩W易就其變易之義而言,自一己的身心,與人群社會,以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無時而不變動”。其實《易經》就在講變化的道理,我們人的身心,譬如說我們的細胞,其實我們時時刻刻,心心念念,分分秒秒,其實我們的細胞都有再生跟死去,都有變化,佛陀說,諸行無常。所以就我們一個人的身心,乃至于群體社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無時無刻都無不是在變動中,就“無時而不變動”。

“這種變動,令人最感煩惱而又無可奈何的就是生死流變”。其中最大一個問題就是什么?為什么我到人間來投胎?又為什么要離開呢?這就是“生死流變”。我們剛開始來的時候,來到人間的時候,哇哇大哭,剛開始不適應,最后開始長大成人,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安居樂業,住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已經都習慣了。我也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啊,我今天來到人間,我開始做警官,又學佛,來學講經,也帶領共修,又到各地去講學,我為什么會這樣呢?那么今生結束以后,又會怎么樣呢?這是讓我們最感煩惱而又無可奈何的,就是對一般眾生啦,就是“生死流變”這個問題。

“此一無奈的問題,如不研讀卦爻,則不了解,雖然研讀卦爻,如不研讀〈系辭傳〉,亦不了解”。徐醒民老師是從《易經》角度,他在《讀易簡說》里面,用《易經》來探討“生死流變”的問題。我對《易經》并不是很深入,我是從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里面,我去了解生死輪回的問題。那徐老師說,面對這個無奈的問題,如果你不研讀卦爻,則不能了解,你縱使研讀卦爻,但是你不讀〈系辭傳〉,你也不了解。

“〈系辭傳〉上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生死流變的意義,深蘊于卦爻之中,不經孔子闡明,無人能夠發覺。這幾句〈系辭傳〉文就是闡發卦爻的義蘊”。那你看孔子講,“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孔子也知道靈性不滅,靈魂不滅,迷的話叫靈魂,悟了叫靈性,只是入世的圣人他沒有了解到三世因果,而且儒家只講一世,沒有講三世。只有佛陀,佛家,佛陀講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把這個“生死流變”,佛陀講得淋漓盡致。順著十二因緣叫流轉門,滅了無明叫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滅,這叫還滅門,就解脫了。

好,那接下來徐老師又說了,“《系傳》韓氏注:‘死生者,終始之數也。’李氏《集解》引《九家易》說:‘陰陽交合,物之始也。陰陽分離,物之終也。合則生,離則死。’又說:‘交合,泰時,春也。分離,否時,秋也。’”,“精氣謂之神,游魂謂之鬼”。這個《系辭傳》韓氏注解里面說,你看它不講生死,它講“死生”,“死生者,終始之數也”,你看,一個生命的結束,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所以人死,最慢七七四十九天,就可以到人間來作人,假如他有把五戒十善做好的話。

所以有時候,你不了解這個“生死流變”的問題,譬如說,有一個人死掉了,我們的長輩死掉,我們在這邊哭得半死,另外那家高興得半死啊,為什么?因為另外這家人家懷孕了,他們這個人,這個老先生往生以后去到他,譬如說他是張家的人嘛,他往生以后,他說不定還不到四十九天,他就跑到李家去投胎了,那邊就懷孕了,那邊高興得不得了,說,哇,懷孕了,有兒子了,有女兒了。這邊在哭,那邊在笑。所以“死生者,終始之數也”。

李氏《集解》引《九家易》說,說“陰陽交合,物之始也”。你看夫妻陰陽交會的時候,“交合”就是交媾的時候,生命就來了,生命就開始了,“物之始也”,神識就入胎了?!瓣庩柗蛛x”,等到這個壽命結束的時候,陰陽要分離的時候,“物之終也”,這個生命就結束了。所以“合則生,離則死”。那“交合”就像春天一樣,“分離”就像秋天一樣,樹葉都凋落了。人經過生老病死,這一期的生命也告一個段落了。那就像人老的時候,就像秋風掃落葉啊,這個枯樹,這樹葉都掉光了。掉光以后,其實它遇到明年春天的時候,它還會發芽,它還會長新葉出來啊,所以根本沒有生死啊。那“精氣謂之神,游魂謂之鬼”。這是第一點,徐老師他的這個講解。

那么第二點,“諸儒解此〈系傳〉,不離卦爻,但是解說卦爻就是解說宇宙人生種種事實,因此<系傳>闡發卦爻的死生義蘊,就是吾人的生死問題,精氣游魂與鬼神情狀就是人類與各種異類生死互變的意義”。自古以來,這些儒家解釋〈系辭傳〉,〈系傳〉,他不離開卦爻,可是解說卦爻就是解說宇宙人生的種種事實,所以“〈系傳〉闡發卦爻的死生義蘊”,也就是說我們人的生死問題,還有精氣游魂跟鬼神的相狀,以及投生為人類或者其他“各種異類”,“各種異類”就是其他六道眾生的死生互變的意義。

第三,“就事實說,吾人生命始于父母陰陽交合之際,自己的游魂投入母胎,借父母的精氣而成身形,即‘精氣為物’之義,此稱為生。吾人生命終于身體衰老,陰陽分離,由此魂失其所,此稱為死”。我們人生命什么時候開始?就是父母親在陰陽交合的時候,在交媾的時候,我們那個神識、那個靈魂就投入母胎了。就像倓虛老法師,他要乘愿再來的時候,因為他的父母親到東北的一家觀音廟去祈愿,希望求子。倓虛老法師他跟父母有緣,他就在他母親的夢中,跟他母親講,你的房子借我住。他母親聽不懂,她以為房子是她現在在住的這個房子,其實他講的房子是指她的肚子,她說,我們的房子,要我們家男人同意才可以。倓虛老法師說,你同意就行了。他的父母都作這個夢,他母親夢到一位梵僧,就是印度來的高僧,印度來的這個出家人,到她房間去。這就是什么?“游魂投入母胎”了,借由父母的精氣而成身形。

那么陰陽分離的時候,魂就失其所,就是“魂”就是什么?民間講的三魂七魄,其實就是我們的神識。“魂既失所,再為游魂,再遇陰陽交合,而感氣分相投,又是一生之始,此即‘游魂為變’之義。游魂為變是死生之際的一大轉變,但這轉變后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生,這要看他生前是何居心而定,居心在人可以仍舊為人,居心在鬼神,在其它動物,則為鬼神或其它動物”。徐老師說,這個魂失去他的依靠以后,變成游魂了。神識離開肉體的時候,再遇到下一次的因緣,陰陽交合的時候,他就“感氣分相投”了,他跟父母有緣,有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個問題,這叫“氣分相投”,那又是下一生的開始了。這就是“游魂為變”的意義。但是游魂也是“死生之際的一大轉變”,但這轉變,后面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身,他不一定得人身,要看他生前是居什么心,他有沒有持五戒十善。如果持五戒十善,他就可以仍舊當人;如果他貪瞋癡重,貪心墮餓鬼,瞋心墮地獄,愚癡墮畜生,那他就在鬼神道,在鬼道或者是在鬼神道,或者是在畜生道,“在其它動物”。

第四,“俗儒不知身死而魂不滅,更不知人與異類生死互變,往往將‘死生之說’以及‘游魂為變’曲解其義,誤人不淺。學《易》須學君子儒,一則探索<系傳>原理,一則博采史事證明”。徐老師說,一般儒家的人,他不知道靈魂是不滅的,神識不滅的,他更不知道六道是互相輪回,互為眷屬的,往往將“死生之說”跟“游魂為變”,曲解它的意思啊,這個是誤人不淺。所以學《易》必須要學君子儒,要探索<系傳>的原理,二來要,一則要博采歷史的事實來做證明。譬如說,我們往下也會探討到的,徐老師說,《春秋·左氏傳》里面,“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以入于羽淵”。就大禹他的父親鯀因為治水不力,被堯殺死在羽山,他的神識化為黃。這個字不能念熊,它下面是三點不是四點,熊是能再下面四點,那黃下面只有三點,這要念能,是一種很稀有的動物。在羽山的這個深水之中,鯀變成這個動物?!坝謸蹲髠鳌は骞辍罚嵈蠓虿性谝粓稣幹斜蝗藲⒑Γ琳压吣?,以厲鬼出現,報復仇人,鄭國人群大驚逃避”。類似事件記載在史書中,“難以枚舉”,“證明人與異類”,就是人在三善道跟三惡道,尤其是三惡道,“轉變之理”,這個是歷史可以做證明。

第五,“研讀<系傳>,了解卦爻中的死生游魂之義,就應該正視多生以來的生死大問題,進而探求解決之道,這才合乎圣人作《易》的本旨。解決生死問題,必須了解生死來源,始能對治”。徐老師講得很好,他說,你研究《易經》,不是光解決,譬如說算命卜卦的問題,你要去了解它的義蘊、它的精髓,《易經》在講什么,它講變易的部分、簡易的部分跟不易的部分,它不變的部分。所以<系傳>既然它在解釋卦爻,講“游魂之義”,那么你就應該去了解,生死從哪里來。我們佛家講惑業苦,迷惑、造業、受苦。佛講,有八苦,有三苦,有六道輪回生死的苦。所以佛陀在講經的時候,他先跟眾生講苦,先講果,再講因。所以《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佛陀就開示“知苦樂法”,先跟你講苦,你要知道苦,你才會出離。

所以佛陀講經四十九年,剛開始講《華嚴經》,講佛的境界,但是二乘以下如聾如啞,最后佛陀要入滅度,大梵天王請佛住世,佛陀才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十二因緣、四圣諦,講阿含時,講十二年,打下人天的基礎;再來講方等時八年;再講般若會上,般若時,講二十二年;最后八年講《法華》,法華時,《法華經》講完以后,用一天一夜,講涅槃時,所以一般來說都講法華涅槃時。佛陀在講到《法華經》的時候,對他的弟子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他到最后說,不講方便了,他直接講究竟了,會三乘入一佛乘,開權顯實。

這個時候,五千個佛陀弟子比丘,聲聞乘的,對佛陀說了,他們問佛陀說,你不是教我們修無我嗎?佛陀你告訴我們說,這個六道輪回很苦,教我們要離苦得樂啊,所以教我們修苦集滅道啊。那我們依你的教法,我們就修苦集滅道,修四圣諦,破見思惑,見惑跟思惑,我們證阿羅漢,你才跟我們講說,這是化城。聲聞乘說,我們證得無我以后,你又跟我們講說有我,佛陀說,有真常、真樂、真我、真凈,我們這個真如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他說,你又跟我講說,真樂、真常、真我、真凈,又說這個真性。

佛陀就告訴這五千個比丘了,他說,我一開始如果跟你們講真常、真樂、真我、真凈,你們就不想修了,你們就不想出離了。所以佛陀先告訴這些中下根基的,先悟苦集滅道,知道苦從哪里來,所以講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先求出離心。所以佛陀告訴弟子說,三界猶如火宅。就是要告訴這些弟子,他們用什么?用三乘的方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先離開三界。但是他還是在十法界里面,因為他沒有證法身嘛,沒有破法執,再破根本無明,所以沒有離開十法界,對佛來說,還是迷,所以就沒有永遠解決生死的問題。

阿羅漢是解決生死問題,但是阿羅漢,圣人以上,菩薩以下,還是沒有解決變易生死的問題。到佛,他分段生死也了了,變易生死也了了。分段生死是指我們凡夫眾生啊,在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就分段生死啊。那六道以外,四圣的呢?他還有變易生死啊。那只有佛,把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二死永亡,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證法身,究竟成佛,這才是徹底解決生死問題。所以徐醒民老師說,應該正視多生以來生死的問題,從哪里來?為什么變成六道輪回眾生?去解決這個生死問題,“必須了解生死來源,始能對治”。

第六點,“昔日子路問死,孔子答復:‘未知生,焉知死?!艘馐钦f,知死必須知生。生死相待而起,如果尚未知生,何能真正知死”。以前在孔子那個年代的時候,他的學生子路問孔子了,問死的問題了,孔子就答復說,“未知生,焉知死”,你人都沒有做好,你怎么去知道死掉以后要去哪里?所以我們凈業三福里面,第一個先教你什么?凈業正因,教你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把人先做好嘛。然后再提升到凈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所以要知死,必須要知生,生死是相對待而立的。

“欲能知生知死,唯須原始反終。原始,則知游魂趣入陰陽交合之境,始有生命。反終,既有生命之始,必有生命之終。終而復始,死后又生,猶如長流,永遠不斷”。徐醒民老師說,你想要知道生,知道死,必須要知道“原始反終”?!霸肌笔钦f,最先人從哪里來,你從哪里來,你從哪里來投胎轉世的,那么就知道游魂“趣入陰陽交合之境”,開始有生命了。那“反終”,人死以后去哪里,“既有生命之始,必有生命之終”,這叫“反終”?!敖K而復始,死后又生,猶如長流”,就像一條河流一樣,永遠沒有斷,“永遠不斷”。

第七,“所以<系辭>不說生死,而說死生,即合生死不斷之義。誠欲了斷生死,則須解決游魂趣境的問題?!庇位耆ぞ呈嵌嗌潗鄣牧暁馑谷唬鼍巢挥勺灾?,必與所遇之境氣分相投而趣入。<系辭>里面講,它不說“生死”,而說“死生”。你想要斷生死,“了斷生死”,就必須要解決為什么游魂會跑去投胎的問題,就“游魂趣境”,就入那個父母陰陽交合的時候,他進去投胎了。那“游魂趣境”的時候,是什么原因呢?是“多生貪愛的習氣”。所以我們在講到中陰身的時候,父母在交媾的時候,如果是喜歡父親就變女生,生女兒,如果喜歡母親就是變成兒子,這是貪愛的習氣所使然。那遇境他不由自主,他做不了主,他“必與所遇的境氣分相投”而投生。

“解決之道,唯在生前轉變心理,去其貪愛之心。此心去之實難,更須如《孔氏正義》所說的‘原窮事物之初始?!F到極處,就是要研究‘太極生兩儀’的意義,以明無生之理,方能徹底解決”。徐老師很有意思,他用道家的道理來解釋這個問題,也用儒家的道理。他說,“解決之道”就在你生前的時候,就必須要轉變你這個心念,你開始要學六根對六塵的時候,你必須要有辦法當家作主,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就必須要舍識用根。你在六根對六塵的時候,你要怎么樣?你要能夠不攀緣、不取舍,自己做得了主,所以必須在生前轉變心理,舍掉那個貪愛之心。但是這個心要舍掉,其實是很難的。所以六度里面,其實都在講一個字,就是舍字。舍就是什么?就是布施。所以徐老師說,《孔氏正義》所說的“原窮事物之初始”?!霸F到極處”,就像禪宗里面講,“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就是“原窮到極處”,一歸哪里?一歸真如。所以“‘太極生兩儀’的意義,以明無生之理”。

接下來他就解釋了,“太極是自心之本體,寂然不動,本來無生,其生兩儀,只是生起陰陽相對的概念而已,這是假說的生。生既是假,死又何嘗是真實。其實只有太極的一真本體,明此本體,則明無生,無生則無死。這是真正能知生死,唯有真知生死,方能了斷生死”。徐老師說,太極的本體就是我們現在佛家講的,我們這個真如自性。我們這念真心是實相無相無不相,本體是寂然不動。印光大師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本體,“照”就是它的作用,“寂”就是清凈,“照”就是它的妙用。所以“寂然不動”。

本來是無生的。我們自性,本自清凈,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凈,六祖大師說的。它本來是無生,本來是佛,迷了以后,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迷失了覺正凈,那就生對立出來了,“其生兩儀”,有好跟壞,我們就講一念無明生三細,就能見相,所見相,就有見分跟相分,就有能見跟所見,那就兩儀,對立了,好跟壞、是跟非、對跟錯、美跟丑、高跟矮、長跟短,就有對立了。那對立就生兩儀了,那是“生起陰陽相對的概念”。

所以假說的生,“生既是假”,那死又何嘗是真的呢?其實只有太極的“一真本體”,就是我們這里的覺性,真如本性,這個本體。你如果真正證得無生,阿羅漢就證得無生,他就離開六道輪回了,“則無死”,他不受后有了,“無生則無死”,阿羅漢證得無生。所以阿羅漢破見思惑,他就是無生、應供、殺賊,他又稱為應供、無生、殺賊,殺什么賊?殺煩惱賊,他破見思惑。他無生,他為什么?他已經無我了,他入偏真涅槃,他不受后有,不再受輪回了,所以他離開生死了,“無生則無死”,最起碼阿羅漢他已經離開生死了。

第八,“學易首須了解真假,然后即須舍假歸真。所謂假,即自陰陽兩儀以下,四象、八卦、六爻之位,一切皆是。所謂真,唯是太極。舍假歸真,不是離開兩儀四象八卦六位,而是就兩儀四象八卦六位認取太極。太極是體,兩儀以下一切是相”。就是我們講了,我們借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最后證得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我們的本體。當你開悟的時候,你就證得實相般若,那你的生活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那你的文字般若就是教化眾生。所以這個地方它“舍假歸真”,就跟我們講的返妄歸真一樣。我們佛家印光大師說,“全妄即真”,迷了以后,“全真即妄”,就六道生死流轉了。返迷歸悟以后,“全妄即真”,“舍妄歸真”?!安皇请x開兩儀四相八卦六爻之位”是什么意思?就是狂心歇,歇即菩提,你煩惱放下來,執著放下來,你就見真,舍妄就歸真,你妄放下來就見真了。

所以“相假體真,不取假相”,就老和尚說的,相有體無,相是有,但是本體你找不到,覓之了不可得?!安蝗〖傧?,就是歸真。猶如水之與波不能分離”,波水,波是什么?波就是煩惱。水就是什么?水跟波,它的濕性都一樣,所以水跟波,波就是眾生,水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起了驚濤駭浪,那就是波,就佛變眾生。事實上是波水不二,所以它是沒辦法分離的?!爸灰蝗〔ㄏ唷?,就是讓你不用攀緣取舍,“不隨波逐流,當下即是見水。如此終日研讀卦爻,即是終日研讀宇宙萬有,終日不取萬有假相,終日所見無非太極,修學圣人由此可以成就,生死游魂問題自然化為烏有”。

這個就是徐醒民老師從《易經》角度來解釋“生死流變”的問題。那我們來看凈空老法師,老法師怎么開示“精氣為物”。他們兩位都是李炳南老師的高足,都是李炳南老師的學生。老法師說,當時他們在跟李老師學經教的時候,徐醒民老師是非常,他算是乖乖牌的學生,所以他喜歡做筆記,他一步一腳印,所以李老師允許徐醒民老師做筆記。凈空老法師,老法師,他就不準做筆記了,李老師就不準他做筆記了。所以李老師他能夠觀眾生的機,就觀機逗教,他知道他的弟子的根器。但是其實徐老師跟老法師現在都有成就了,老法師是在佛門里面成就,佛經里面成就,徐老師在儒家跟儒經這里面成就。

所以我們來聽聽老法師對“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的開示。

第一點,老法師說,人死了以后,如果不是大善、大惡,一定會經過中陰身,有中陰就有間隔。什么叫間隔?就是你離開這一世的肉體,到下一世還沒有投生以前,這個中間的過程叫間隔,通常是中陰四十九天。這四十九天,在這個世界他死掉了,但是他還沒有去投生,這個時候叫中陰身。

第二,中陰身,沒有物質的身體,我們一般叫做靈魂,他是一個透明體,速度非???,可以穿墻走壁。這個是確實的,我們新北市中和就有發生一個購屋案件,有一位婦女去買一位老兵所住的房子,這位老兵很執著。這位女士她買了這個房子以后,已經過戶了,銀行她也辦了貸款了,也付給對方一半的價錢。結果她就在似夢非夢之間,夢到有位老先生跟她講說,你出去,這個房子是我的,不是你的。這就是游魂,她見到前面的屋主了,他不走,變成守屋鬼,還不去投生。這位婦人跟他講,她說,房子是我買的,怎么是你的呢?他說,你不聽,不聽我找你麻煩。這個婦女覺得很怪異,就跑去算命那邊,那么那算命的跟她講說,你最近好像去買一個陰宅,就是說里面不太清凈的房子。他說,你趕快搬,你不要住這個房子。那她半信半疑。結果事情隔了沒多久,她女兒到臺灣云林去找男朋友,騎摩托車過馬路,撞死一位老婦人。所以這個靈魂,中陰身,速度非???,孔老夫子稱他叫做游魂。在《易經·系辭大傳》里面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

第三,“精氣為物”的“物”就是物質,物質就是什么?就是從哪里來?我們這個肉體從哪里來?夫子講說是精氣,從這里變現出來。今天科學家不講精氣,講意念,你心里的意念、念頭,這個東西變現出來。就像夫妻討論說,我們想要來懷孕一下,我們想生個兒子一下,我想要一個小孩,好不好?先生就跟太太研究,動了這個念頭了,那個要來投胎的就已經知道了,要來做他子女的已經收到這個訊號了,游魂就知道了。不是這個精氣去變成物質,不是,不是這個精氣去變成人的肉體,不是,是念頭去變成那一個小孩來投胎了,或者那個女兒來投胎了。那速度非常快,你一動念頭,他就收到訊號了,他跟你有緣。

所以老和尚說,這個物質,科學不講精氣,講意念,你的心里的意念、念頭,這個東西變現成物質。佛法里面講相由心生,相就是物質現象。你看,我們人做虧心事,那個相貌都變了,去到算命那邊,算命說,哎呀,你印堂發黑啊,事實上是你干壞事啊。你看吸毒的人相貌都不好看。我以前在當副分局長的時候,常去抓那些小偷啦,去抓這些毒販啦,或者去抓色情應召站的老板,那個相貌都不好看,非常濁惡,那個磁場都非常地不好,里面的味道都很難聞,物質現象,從哪里來?從貪來的,貪瞋癡變來的。心生,這個心就是念頭,現在科學家證明了。精氣為物,下面一句,游魂為變。

第四,孔子說游魂就是現在講的中陰身,他變化大,他到哪一道去投胎,他是看不見,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那個地方去,有光他就去了,那個光引導他去,他就去投胎了。光中的現象看不見。所以上次我們在探討,中陰身投胎的時候,南懷瑾先生說的也沒有錯,他說,他在投胎的時候,他只看到父母交媾的生理結構,但是他看不到父親長什么樣子,母親長得什么樣子,看不到臉部。他說,他的念頭變現的。游魂就是中陰身。

第五,福報大的,最大到天上去享福,生到天上,沒有中陰。有些呢,有些人他修得不錯,他一斷氣就到天上去了。念佛的人往生極樂世界,他沒有經過中陰,這個地方一斷氣,那個地方就坐上蓮花,同步的。

第六,往生極樂的人的菩薩,他自己沒有感覺他死了。所以我們知道說,往生,生就是活的,所以往生是活的去,不是死的去,他沒有感覺死,沒有,完全沒有。他一上蓮花,蓮花瓣馬上合起來,佛就帶著這個蓮花到極樂世界去了。在這一段時間里面,離開我們的這個地方,實際上很快的他就到極樂世界了,叫剎那頃。蓮池大師說,往生極樂世界有多快呢?屈伸臂頃,屈伸臂頃就是手臂伸開,這樣這么快啊,就手臂伸開這樣就到了。

第七,剎那頃他就在蓮花里面產生變化,很大的變化,大乘教里面講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轉八識成四智菩提。我們八識就是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這個變化叫轉凡成圣,凡夫這個身體擺脫掉了,他就成就極樂世界的法性身。我們的身體是物質現象,阿賴耶的相分,起心動念,我們平常在作人的時候,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見分,所以到極樂世界,他也沒有離開阿賴耶,他轉識成智了。

第八,阿賴耶是虛妄的,是生滅法,所以我們的身是生滅法,我們的念頭也是生滅法,不是真的,完全是假的。真的話是法性身,法性身是自性變現的。

第九,我們的身體透過阿賴耶變現,所以佛經上講得好,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我們因為透過阿賴耶,所以就搞成六道十法界,十法界全是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兩分而已。

第十,我們舍棄阿賴耶,跟阿賴耶永遠告別,在蓮花里面就轉成法性身,蓮花是法性土;換句話說,那就是一真法界。

第十一,一真法界里面為什么叫你做天人呢?因為你見思煩惱沒有斷,你帶業往生的,你帶很多,但是是帶舊業不是帶新業,確確實實是生到一真法界,所以叫做天、人。

以上是老法師解釋“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我們覺得老法師從佛經角度來解釋,非常地讓我們能夠清楚明白,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為什么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老法師講得非常清楚。

我們看下面這一句名相注釋:

“不曰物之始終,而曰物之終始”,這是“《中庸》論誠”,“始終”就是自始至終。意思是說事情終了了,什么都沒有了,這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么?每一個終了就另外一個開始了,所以叫做“終始”。所以它不說“始終”而說“終始”,你這邊結束了,那邊就開始。所以“不曰物之始終,而曰物之終始”,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個終了了,緊接著另外一個就開端了,就開始了,所以叫做“終始”。強調結束后,會有另外一個開始,善終才會有善始。所以我們臺灣話講,好去就好來,人要死的時候,他說好去才會有好來。所以往往有些人,他過得非常,被病苦所折磨,講一句話,他說,歹活不如好死。有些人他沒有辦法了解佛法,不了解臨終關懷,但是受不了這個病苦,他歹活不如好死。俗話說,善終才有善始,而且是循環不已,這就是輪回的概念。

再來,“《周易》六十四卦,不終之以既濟,而終之以未濟”,這是在《易經》里面的第六十三卦跟六十四卦里面所講的。“不終之以既濟”是《周易》第六十三卦,卦象為離下坎上,《易經正義》云,“濟者,濟渡之名;既者,皆盡之稱。萬事皆濟,故以‘既濟’為名”。那么既濟卦是什么意思呢?萬事俱備,條件已成、水火相濟而調和。所以“濟”原本是河水的名字,后來做為渡河的意思,譬如說渡口,救濟、救助、幫助,成功,完成,這都叫“濟”的意思。既字本來是一個人跪坐在食器,就是飯碗的旁邊,轉頭,表達說已經吃飽了,已經完成了。所以“既濟”它的字義是指完成渡河,但引申為已經達到濟渡了,已經成功了,已經完成了。就意思說,陰陽之相交,已經完成了。所以并沒有結束,“不終”就是沒有結束。這一句“不終之以既濟”的意思就是說,人以為萬事皆濟,都已經皆濟了,都已經完成了,看似好像終了了,好像生命結束了,其實皆非事實,不是,下面又開始了。你以為什么事都已經結束了,沒有了,人以為萬事皆濟了,看似終了,也非事實,為什么?因為因果不空。

講個有趣的因果故事給各位聽。我到天津去講課,因為那段期間上課就還滿辛勞的,蓮友好意地說,老師,我們帶你去腳底按摩。那么就有一位山東的年輕人幫我按腳,泡熱水然后按腳,他就跟我講一個因果故事。他說,他們山東老家,他們隔壁村發生一個有趣的因果故事,有位老婆婆她往生以后,要在入殮的時候,因為她帶了金戒指,她的孫媳婦,因為也參加封棺,她認為說,老奶奶這個金戒指跟著棺木封起來很可惜,她就去拔這個金戒指起來,拔金戒指起來,惜福嘛,其實也不是壞啊。

結果這個老婆婆往生以后,她中陰身她沒有去投生,為什么?因為她有牽掛,她說,戒指不見了。她就回來以后,附體在她的孫媳婦身上,就是拔她金戒指的這個孫媳婦身上,就附體了。她兒子就說,媽媽你怎么又回來了呢?她跟那個兒子,她就附體以后變成她的聲音出來了,這個老婆婆附體在孫媳婦身上,聲音變成她自己的聲音,她說,戒指不見了,戒指不見了,她說戒指不見了,她不想離開啊。

后來她的孫子聽到以后,知道說是他太太拔的,他說,奶奶,這戒指還給你,你趕快離開,趕快去,到你應該去的地方。就是人以為萬事皆濟,看似終了,皆非事實。所以《易經》不以什么?“不終之以既濟”,“既濟”就已經完成了,他生命結束了,其實并沒有結束,這個意思了。后來她那個孫兒,答應說把戒指燒給她,老奶奶才退開,才離開她那個孫媳婦的附體。

再來下面這一句,“而終之以未濟”,這是《周易》第六十四卦,卦象為離上坎下,《易經正義》云,“處既濟之極,則反于未濟”?!拔礉笔裁匆馑迹烤褪嵌伤茨苓^,未能完成,引申為陰陽完全不調和。這一段的意思是說,物極必反,禍福是相倚之理,也即循環無窮之意。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物極必反,而且是禍福相倚之理,循環無窮之意,這是《易經》以此為卦終。

“入世圣人”,佛以真、俗二諦教學。謂“俗諦,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凡夫他只見到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這是迷情所見的事相。佛菩薩要去教化眾生,也必須要懂得眾生到底迷什么?著什么?執著什么?眾生喜歡什么?喜歡飲酒作樂,喜歡一夕間暴富,一夕間突然間發大財,就是迷情所見世間事相。菩薩要去度眾生,必須要真俗二諦圓融,他也必須要懂得這些俗諦。“是順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所以菩薩去教化眾生,他必須要“順凡俗迷情之法”,所以他必須要懂得這個俗諦,有這個俗諦的智慧,又悟了這個真諦的真空,俗諦的妙有,真空妙有,菩薩都能夠領悟通達。“其為凡俗法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這個是“入世圣人”。入世圣人就是以世間人所能理解的層面來教學,引導世人趨近并契入真理,就像孔子、孟子,他們是屬于入世圣人。

再來,“桃李雖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葉未黃落之時”,這一段的意思是什么?桃李開花雖然是在春天,但是它最初花苞萌芽的能力,就是在桃李葉片還未黃落前已經具備,那時候就已經開始有萌芽了。這一段文,“桃李雖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葉未黃落之時”,什么意思呢?告訴你世間事,都有其由因向果的發展歷程,其因雖然微小,實已圓具果上的全體。這個昭示你什么?因果循環不空、轉變不空、相續不空。

再來,“暖氣雖遇春始見”,“暖”就是溫暖的暖,這個異體字。

“一陽初動”就是,冬至嚴寒的天氣,一陽初生,上有五陰,故謂冬至一陽生。這個意思就是說,知道在凝寒的嚴冬,已有暖氣自內萌生,非于春天的時候它才開始有熱,開始會驟熱。這也是因果發展,隱微循環的道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只要是真理,就應該相信遵從,怎么還去分別佛經跟儒書呢?一定要等孔子說了才算嗎?才相信嗎?那么孔子一生的講經說法,他能夠傳到后代的有多少呢?也沒有多少啊。(一部《論語》也不過是一萬二千七百字,其中孔子所說的只有八千五百零三字。)如果因為書上沒有記載,讀書人就不能說,那么《六經》《四書》,孔子沒有一句說到自己的父母,難道今天的讀書人也不應該談及自己的父母嗎?況且“精氣之所以成為靈物,是神,游魂成為人的變化,是鬼”的說法,就是輪回的道理。

《中庸》上論“誠”,不說“物之始終”,而說“物之終始”,強調先有終后有始?!吨芤住妨呢圆灰浴凹葷睘榻Y束,而以“未濟”為結束,都是說明循環無窮的道理。它們不能像佛經說得那樣詳細清楚,只是因為入世圣人(佛是出世圣人。)不能洞察過去未來及整個宇宙的變化規律?!吨杏埂访髅髡f過,到了最高的真理,即使是入世的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說來,輪回的道理,還有什么值得指責呢?桃李雖然到春天才開花,但是它們在葉子還沒有變黃飄落的時候已經埋伏了新的生命了;暖氣雖然到春天才感覺出來,但是陽氣復生正在冬至嚴寒之際。世上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為什么對人來說就有懷疑呢?(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學問。)

好,我們看第二個問題:

“問。佛教之來。始于東漢。故輪回之說。多在漢后。唐虞三代時。未之前聞也?!?/span>

這一段的白話解是這樣說的,這一段白話解釋說:

佛教傳來中國,開始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因此,輪回的說法,在東漢后才有的,那陶唐氏堯呢?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都沒有聽說過吧?

這個是先提這個問題出來,說輪回是東漢以后才有的嗎?那東漢以前有沒有呢?他這個問題主要是問你,在問這個問題。

好,周安士菩薩怎么答:

“答噫??芍^枉讀古人書矣。且而不聞鯀殛羽淵。其神化為黃乎。(出史記正義。熊音乃平聲。)不聞衛康叔。見夢于襄公之妾乎。(出史記。)不聞齊襄公所見大豕。從者以為公子彭生乎。(出左傳。)不聞杜伯現形。挾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傳。)不聞狐突遇太子于下國。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不聞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即向所殺之趙同趙括乎。(俱左傳。)不聞吳王殺公孫圣于胥山。太宰三呼之而三應乎。(出法苑珠林。)不聞越軍祭伍子胥。杯動酒盡乎。(出吳俗傳。)若是者。試問在漢明帝前。抑在漢明帝后乎。吳季子曰。骨肉復歸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span>

這一段看起來短短,事實上就是漢明帝以前的輪回故事,也很精彩。我們一段一段的來名相注釋:

“噫”就是悲哀、傷痛的語氣。像《論語·先進篇》,孔子對顏淵死,他很悲哀,“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這個就,孔子說,顏淵死掉,孔子很舍不得嘛,老天哪,老天哪,“天喪予”就是老天讓我失去一個這么好的弟子。

“而”,同爾,這個是你的意思。

好,我們來看這個第二十四頁,“不聞鯀殛羽淵,其神化為黃乎”。那么這個地方呢,它這里面又解釋說,音乃平聲,就黃,所以我們查資料,這個字下面是三點,不是四點,所以這個地方念能,黃,是一種古代,上古的時候的一種野獸,現在已經沒有了。那《史記正義》里面講,去查那個原字,它其實下面是三點而已,不是四點,但是這里寫四個點,下面四點,那就是變成熊了,它是念能,黃。

大禹的父親鯀,被堯誅殺于羽山。那我們看這個歷史故事,是在《史記》的<正義篇>里面,“殛鯀于羽山”??装矅摹蹲⒔狻防锩嬲f,這個殛、流竄、放逐、流放、誅殺,這個都是屬于古代的一種刑罰,“殛,竄,放,流,皆誅也”,都是一種誅殺?!独ǖ刂尽防锩嬖?,“羽山在沂州臨沂縣”?!啊渡癞惤洝吩疲骸畺|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為人自用,欲為欲息,皆(曰)云是鯀也?!叡粴⒆?/span>就可知了”。

那么再下面這句,“不聞衛康叔,見夢于襄公之妾乎(出《史記》)?!边@個是在《史記·衛康叔世家》。當初衛襄公,衛國的衛襄公他有小妾,她被衛襄公寵幸,懷了孕,夢見有人對她說了,我是康叔,你如果有兒子一定是有個叫衛的人來投胎的,可以取名叫元。這個妾呢,他這個賤妾,這個小妾,覺得很奇怪,就問孔成子啦,成子就說了,康叔是衛國的先祖啊。等到生下來小孩以后,是個男孩,就報告給衛襄公。那么衛襄公就很高興啊,衛襄公說,真是上天的安排啊,把這個孩子取名為元。那襄公夫人她是沒有兒子,就是原配她,正宮沒有兒子,因此就立元為繼承人,叫衛靈公。

那么康叔是誰呢?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后,武庚在殷背叛了周朝,這個武庚之亂,當時周公東征,就是在平定武庚之亂,管叔跟蔡叔嘛,還有武庚叛變,周公東征嘛。那周公平叛以后,把殷地,把商朝這個地方的地,以及七族殷民,就商朝的這些民眾分封給康叔,給康叔去做他的封地,康叔是武王的弟弟嘛,那建立了衛國。所以衛襄公之妾呢,她不知道有康叔這個人,當然她也不知道有個衛國這個國家,就是周朝的時候有一個衛國,就是康叔啊。這就是說明什么?她的夢境可信,而且確實有輪回,從這個公案里面就看得出來。等于說這個衛襄公他小妾生的這個兒子,是周朝那個康叔來投胎的,然后起名叫衛靈公,他又來當皇帝了,以前在周朝時候當諸侯,小皇帝啊,現在來,又當皇帝了。這是“不聞衛康叔,見夢于襄公之妾乎”。

再來,“不聞齊襄公所見大豕,從者以為公子彭生乎(出《左傳》)?!边@個在《左傳·莊公八年》里面講,齊襄公在姑棼游玩,姑棼是一個地名,在這個地方游玩,就在貝丘打獵的時候,看到一頭大野豬。隨從就說了,這是公子彭生啊。齊襄公就發怒說了,彭生敢來見我。就用箭射它,那一頭野豬,像人一樣站起來啼叫,齊襄公嚇到了,害怕,從車上摔下來,結果傷了腳,丟了鞋子?;厝ヒ院?,就派他的部下去找這個鞋子,派他的部下是誰呢?費,去找這個鞋子。費找不到,齊襄公就鞭打他,打得他皮開肉綻,皮開血出。

公子彭生他是死在哪里?死在齊襄公,因為齊襄公跟魯國的姜氏通奸。因為魯桓公他帶了姜氏,就他太太嘛,魯桓公帶了姜氏到齊國去訪問,結果沒有想到,齊襄公看上了姜氏,那齊襄公就跟姜氏通奸。姜氏她跟齊襄公私通以后,魯桓公就責怪姜氏了,魯桓公就責罵這個姜氏了,姜氏報告給齊襄公知道。齊襄公就設宴招待魯桓公,酒宴以后,派公子彭生幫助魯桓公登車,魯桓公死在車上。那魯國就非難齊國,說是齊國殺死魯桓公,齊國就以殺死彭生來了事,因為他派彭生去暗殺魯桓公嘛,就把彭生殺死掉。結果齊襄公在打獵的時候,彭生變成一頭豬,它大概是要來報仇。結果齊襄公就用弓箭射它,那一頭豬就像人一樣在啼叫。當時那一頭豬跑出來的時候,其實齊襄公的部下看到的是彭生,不是一頭豬,可是齊襄公看到是豬,他的部屬是看到彭生,換句話說,那一頭豬是要來報仇的,是彭生已經投生到豬了。齊襄公荒淫,最后他也是死在內部叛變里面。這個是在《左傳·桓公十八年》里面記載這一段輪回的故事,這也是因果報應的故事。

這個都是在漢明帝永平十年以前,佛教還沒有過來以前,就有這些輪回的因果故事。所以因果不是佛陀發明的,是佛陀把因果的真相講出來,因果不同時,因果通三世,現報、生報、后報,因小果大、因果不空、善惡不能相抵,這些道理,這些真理,老法師講出來,也等同釋迦牟尼佛講出來。佛發現這個宇宙人生真相,把它講出來,所以它不是佛陀說的。所以證明說,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以前,就有輪回報應了。

再下面這一段,“不聞杜伯現形,挾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杜伯”是一個人名。這個故事是在《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殺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并沒有罪。杜伯說,我的君主枉殺我,如果認為死后無知,那么就罷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就必定要讓君主知道后果。果然到第三年,周宣王會合諸侯在圃田打獵,獵車數百輛,隨從數千人,人群布滿整個山野。太陽正在正中央的時候,杜伯就乘著白馬白車,穿著紅衣,拿著紅色的弓箭,追趕周宣王,在車上射箭,射中了周宣王的心臟,使他折斷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在這個時候,跟從的周人沒有人不看見,遠處的人沒有不聽到,并記載在周朝的《春秋》上。所以這個杜伯,他是被周宣王枉殺,冤枉把他殺死,他沒有罪,他說他三年后要來報仇,他穿紅色的衣服,拿紅色的弓箭。像現在臺灣有些習俗,自殺,要報仇,帶了冤氣離開人間,都是穿什么?穿紅色衣服,紅色的衣服,紅色的褲子,這是可能是一種迷信、執著。

再來看下面這一個故事,“不聞狐突遇太子于下國”,這個在《左傳·僖公十年》。在秋天的時候,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太子申生。太子讓他登車做為駕車的人,告訴他說,公子夷吾無禮,我已請求上帝并得到同意,準備把晉國給予秦國,秦國將會祭祀我。狐突回答說,我聽說,神明不享受非神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外族人,您的祭禮恐怕會斷絕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處罰不當而又祭祀斷絕了,請您考慮一下。太子申生說,好,我打算重新請求。過七天,新城西邊將要有一個巫人表達我的意見。狐突就同意去見這個巫人,申生就一下子不見了。到時候前去,巫人告訴他說,天帝允許我懲罰有罪的人,他將在韓地大敗。

那么這一段主要是講什么呢?就是春秋的時候,有晉獻公太子申生。因為晉獻公他寵愛驪姬,驪姬就攻訐申生,說申生的壞話,想要立她的兒子奚齊,所以派申生住在曲沃,就是陪都。驪姬然后再進一步向晉獻公進讒言,說他的壞話,晉獻公準備要殺太子申生。有人勸太子申生辯白、逃走,申生說,“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人家就以為我殺國君了,“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天下哪里有沒有父親的國家呢?“吾何行如之?”他后來申生就自殺,乃自殺?!昂弧笔谴呵锏臅x國大夫,公子重耳之外祖。狐突在下國看見公子申生的鬼魂。這是記載在《左傳·僖公十年》。

下面這一個故事是“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這個是在《左傳·宣公十五年》,意思是說,當時魏武子有一個愛妾,她沒有生兒子,魏武子生病的時候,他吩咐魏顆說,等我死去的時候,等我死去以后,你一定要把我這個愛妾嫁掉??墒堑人∥5臅r候,他又說了,一定要讓她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顆把她嫁了。人家就問了,你父親不是說一定要讓她殉葬嗎?魏顆說,病重的時候就神志不清了,我只聽從他清醒的時候的話。

等到魏顆跟秦國在輔氏大戰的時候,他看到一個老人把草結成一個像圓圈一樣,結草為圈,就套住秦國大將杜回,他是一個大力士,攔阻敵將秦國這個大力士杜回,杜回就絆倒在地,所以就被魏顆把他俘虜了,俘獲了秦國的大力士。晚上就夢見那個老人來說話了,他說,我就是,你把她嫁出去那個女人就是誰呢?就是魏武子的愛妾的父親,我就是那個你所嫁的女人的父親。你執行你先人,就是魏武子清醒時候的話,我以此來報答你。這就證明善有善報,也是因果報應。

再來,“不聞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即向所殺之趙同趙括乎(俱《左傳》)。”這一段是記載在《左傳·成公十年》。這個故事就是晉景公夢見有一個厲鬼,披著長發拖到地上,捶胸跳躍,說,你殺了我的子孫,這是不義的,我請求為子孫復仇,已經得到上帝的允許了。厲鬼就毀掉宮門、寢門走了進來。晉景公害怕,躲到內室,厲鬼又毀掉內室的門。晉景公醒過來,召見桑田的巫人,巫人說的跟晉景公夢見的情況一樣,這是晉景公做的這個夢。晉景公說,今后該怎么辦呢?巫人就說了,君王你吃不到新收的麥子了。

晉景公病重,到秦國請醫生來。秦桓公就派醫生給晉景公診病。醫生還沒有到達,晉景公又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兒童,一個說了,他說,來了這個醫生是良醫,恐怕會傷害我們,往哪里逃呢?往哪里逃好?另外一個說,我們就躲到肓這個上邊,膈上,膈的上面有一層薄膜叫肓,我們說膏肓,膏的下邊。我們躲到哪里?我們躲到肓的上邊,膏的下邊。肓是膈上面有一層薄膜叫肓,膏是心臟下面有一塊脂肪叫做膏。所以我們說病治不好,叫病已經病入膏肓,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是治不到的,沒辦法治好的。這兩個小兒童就說了,他能拿我們怎么辦呢?我們躲在膏的下面,肓的上面。醫生來的時候說,這個病不能治了,這個病因、這個病灶是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就在心臟的下面,橫膈膜的上面,病灶是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針灸,針不能用的,針達不到的地方,藥物的力量也達不到了,不能治了。晉景公說,真是良醫啊。于是就贈送給他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去。

六月初六,晉景公想要吃新收成的麥子,讓管食物的人獻麥,廚師就烹煮。晉景公就召見這個桑田的巫人來,因為那個巫人說,你吃不到那個麥。那個巫人有跟他講,有提醒他說,君王,你吃不到新收的麥子了。意思已經告訴他說,你命保不住了,但是不好意思說,就說,你吃不到那個新收的麥子了。可是到六月初六的時候,晉景公很想吃麥子,就讓管食物的人來獻麥,叫廚師烹煮。晉景公就召見桑田的巫人來,把煮好的新麥給他看,然后把這個巫人殺掉。晉景公想要吃麥的時候,突然間肚子發脹,上廁所,跌進糞坑死掉了。真的是吃不到新收的麥子,這也是因果報應。

再來,“吳王殺公孫圣于胥山”,這在《法苑珠林·六十七》記載。吳王夫差無辜地殺死他的臣下公孫圣。后來越王勾踐要去攻打吳國,吳王夫差敗走,和太宰嚭說,我以前殺公孫圣,把他丟在胥山之下,今天要經過這個地方,我還感到,我很害怕跟慚愧,我走不動了。你叫公孫圣出來好不好?如果他在,應當會有回應。嚭就說,就向胥山這邊呼叫,公孫圣,公孫圣,他叫三聲,三次都回應,吳王夫差就害怕得不得了。當時吳王夫差非常地害怕,對天長嘆說,蒼天啊,蒼天啊,我難道還能回去再做吳王嗎?結果就死在這里,就再也沒有回去。

再下面,“越軍祭伍子胥,杯動酒盡乎”,這個是《吳俗傳》里面記載。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賜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我死后,在我墳上種梓木,以木做一個器具,扶我眼珠,懸掛東城門下,讓我看見越人來滅吳國。后來越王勾踐計劃,從松江北邊開渠攻打,開渠就是開水道,晚上夢到伍子胥教他從東南邊攻進去。越王勾踐就設祭壇來祭拜伍子胥,感謝他提供這個戰術,就從東南邊攻進去。后來就滅掉吳國,越王勾踐就設祭壇要祭拜伍子胥,伍子胥鬼魂顯靈,酒杯動搖,酒也喝光了。這是記載在《吳俗傳》里面。

“吳季子”是人名,就季札,春秋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壽夢見其賢而欲立為王,他不接受;后來封在延陵,被稱為延陵季子,簡稱“季子”。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他說,噫,你真是枉讀古人書了。難道沒有聽說過鯀在羽山被殺,他的神識變為黃嗎?(見《史記正義》)。難道沒有聽說過衛康叔死后投胎于衛襄公之妾嗎?并托夢給她嗎?(見《史記正義》)。難道沒有聽說過齊襄公所見的大豬,跟從的人都說是公子彭生嗎?(見《左傳》)。難道沒有聽說過杜伯無罪被殺,后來他變鬼現形,拿起紅色的弓箭射死周宣王嗎?(見《墨子》)。

難道沒有聽說過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死去的太子申生的鬼魂嗎?難道沒有聽說過魏武子愛妾的父親為報魏顆不殺女兒之恩,用草打成結絆倒秦國杜回大力士嗎?使魏顆俘獲了秦國大力士。難道沒有聽說過晉景公病入膏肓,那躲在他身體里面,造成疾病的這兩個童子就是他先前殺了趙同、趙括嗎?(以上都見于《左傳》)。

難道沒有聽說過吳王夫差枉殺了他的臣子公孫圣,丟棄在胥山,后來兵敗路過這座山,叫太宰噽去墳前呼喊公孫圣,太宰三呼,而公孫圣三應嗎?(見《法苑珠林》)。難道沒有聽說過越軍,越王勾踐的軍隊祭拜伍子胥時,杯子剛一舉動,酒就沒有了嗎?(見《吳俗傳》)。以上發生的這些事實,請問是在漢明帝之前,還是在漢明帝后?吳季子說,骨肉軀體回歸于泥土,這是生命的必然規律。如果是神識,就不是這樣了。這句話含義我們應該了解。

好,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看老法師的開示,打獵殺生的果報:

一,良好的習慣都是從小時候養成的。不殺生,養他什么?養這個慈悲心。慈悲心必須要養成不吃眾生肉,為什么?不忍心吃眾生肉。我們不講因果,講慈悲心。人要懂得因果,不敢吃眾生肉。人有慈悲心,不忍心吃眾生肉。誒,你懂得因果,是不敢吃眾生肉,可是你有慈悲心,就不忍心吃眾生肉啊,兩個的境界是不一樣啊。有慈悲心,他是跟菩提心相應哪,他就真的能夠做到眾生平等了,他不忍心吃眾生肉啊。人要有慈悲心,不忍心害別人,傷害別人。為什么?不道德。

第二點,如果懂得因果,不敢吃眾生肉,不敢傷害別人。為什么?會有報應。善心善行有善果報,惡念惡行有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善惡報應,一點都不假。

第三,老和尚說,他學佛學半年就吃素了,吃長素,為什么?因為他懂了這個道理,他懂的道理并不多,但是他害怕果報,就是知道會有因果報應。這個果報是老和尚親自看到的,他看到他父親走的時候的果報。父親是個好人,他造的罪業很重,造什么罪?喜歡打獵??箲鸬臅r候,他父親是軍人,軍械官,管什么?管武器,槍枝彈藥非常方便。老和尚說,記得那時候他大概十五、六歲,家里長短槍總共八枝,管武器的,子彈是一箱一箱拿回家,所以打獵了。每天早晨起來,天還沒亮,老法師就叫他弟弟起床,一起去打獵。他弟弟還小,不敢放槍。老和尚那時候十六、七歲,就可以了,他也跟著他父親一起去打,打了三年。每天至少打十發子彈,所以槍法是練出來的。老和尚說,要不要瞄準?不需要,幾乎是百發百中,這百發百中,老和尚說,他訓練到這個本事,天天練,天天打。所以老和尚他也表法,他示現造業給你看,造殺生的這個業,示現表演這個眾生迷惑顛倒。

第四個,老和尚說,學佛以后想起來,他父親死的時候跟《地藏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里面講的一樣,“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完全一樣。他看到他父親往生的時候,往生前,看到山就往山上跑,看到水就往水里鉆,非常可憐。為什么?因為殺生的果報,打獵在山上,抓魚在水里。魚怎么抓?用炸藥,在水里爆破,水底爆破,魚整個翻上來。一顆炸藥炸下去,總有幾千條魚。所以老和尚說,那個時候,他們家天天吃野味??墒莿倮螅箲饎倮?,不過是五年時間,他父親就遭遇這么大的痛苦,這樣的死去。學了佛以后,老法師看《地藏經》就呆了,講的完全一樣,不敢吃肉了。

第五,章嘉大師說,教老法師布施,頭一個就是放生。自己沒這個力量,大眾放生,歡喜出錢出力,跟著一起去。《楞嚴經》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你吃它半斤,來生要還它八兩。這是業因果報,欠命要還命,欠債要還錢。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7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 | 免费影视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 久久成人免费 | 成人伊人| 欧美一级网站 | 午夜丰满少妇一级毛片 | 亚洲午夜视频 | 黑人精品欧美一区二区蜜桃 |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 中国美女一级黄色片 | 亚洲欧美日本在线 | 欧美精品日韩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aaaa视频 | 中文一区| 国产在线不卡 | 91免费在线 | 狼色网 | 欧洲色综合 | 超碰在线播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99国产在线 | 精久久|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 | 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天堂久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寡妇偷汉性猛交 | 日韩精品久久久 | av中文字幕在线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孕妇 | 黄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不卡 | 欧美精品1区 | 99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精品二 | 免费视频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69毛片高清亚洲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