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10月06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二十五頁。
我們上一集講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的最后,探討這個輪回的問題。那么周安士菩薩他針對五個問題,有關輪回之說,他給提了五個問題的答復。那我們上一回是討論到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佛教傳來中國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輪回之說”多在漢朝之后,那“唐虞三代”,沒有聽過。周安士菩薩就提了,堯殺死鯀,還有“衛康叔,見夢于襄公之妾”,還有齊襄公他殺死彭生,還有杜伯現形,挾紅色弓箭射殺周宣王,再來就是狐突遇到太子于下國,還有“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還有“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即向所殺之趙同趙括乎”,還有“吳王殺公孫圣于胥山,太宰三呼之而三應乎”,最后一個是“越軍祭伍子胥,杯動酒盡乎”。以上這樣總共是九件漢朝以前的輪回的故事,還有因果報應的故事。
其中有一件故事,我覺得值得我們繼續探討,就是“不聞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即向所殺之趙同趙括乎”,這個公案非常地好,就是在《左傳》里面有記載這個故事。“晉侯”就是晉景公,他夢見二豎子,就兩位童子,豎子就是童子,附在他自己的膏肓間作祟,就是他所殺害的趙同、趙括。
這個故事大意是這樣,晉景公無辜殺害的忠臣趙盾的后代趙同、趙括。這忠臣是趙盾,被這個晉景公殺害,也殺害他的后代趙同、趙括全部的家族。三年后,晉景公就夢見厲鬼來,夢見厲鬼以后,他就生病了。這個厲鬼就披著長發拖到地上,捶胸跳躍說,你殺了我的子孫,這是不義的,我請求為子孫復仇,已經得到上帝的允許了。那厲鬼就追逐著晉景公,毀掉了宮門、寢門走進來。晉景公害怕,躲進內室,厲鬼又毀掉內室的門。晉景公醒來以后,就召見了桑田的巫人。巫人就說,和晉景公夢見的情況一樣。晉景公說,那以后怎么辦?巫人說,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麥子。意思說,你這個病沒治了,你吃不到今年要收成的麥子了,你過不了今年了。
晉景公病重,就到秦國請醫生,秦桓公派醫生來為晉景公治病。醫生還沒到的時候,晉景公又夢見這個疾病變成兩個小兒童,一個說了,這個醫緩,這個良醫,就是秦國派來這位醫生叫醫緩,他說,醫緩他是良醫啊,恐怕會傷害到我們,我們要往哪里逃呢?另外一個就說了,我們躲到肓的上邊。我們心臟跟橫膈膜之間有一個薄膜,那個地方叫肓。我們躲到肓的上邊,膏的下邊。心臟下面有一小塊脂肪,這叫膏。他拿我們沒辦法,他拿我們能怎么辦呢?這個膏肓啊,我們講說膏肓之病,這個成語就這樣來的。那么醫生來了以后就說了,他說,這個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灸不能用,針達不到,就針灸扎不到,藥物的力量也達不到,不能治了。晉景公說,真是良醫呀,就送給他們禮物,讓他們回去了。
到六月六日的時候,晉景公想吃新麥子,就請這個管食物的人送上麥來,廚師就要烹煮了。晉景公就召見桑田的巫人來,把煮好的新麥給他看,表示說,你看我可以吃啊,不然你說我沒辦法吃到今年的新麥啊,然后就殺了這個巫人了。那晉景公將要進食,要吃麥的時候,突然間肚子發脹,上廁所跌進糞坑死掉了。所以這個病,趙同、趙括被晉景公殺死,而且是忠臣的后代,忠臣趙盾的后代。所以晉景公得了這個不治之癥,叫病入膏肓,就是神醫來也沒辦法,秦桓公派的這個良醫,派了這個良醫叫醫緩,來都沒辦法。這個就是蓮池大師說的“病由業起,業由心造”。
那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探討,疾病怎么來的?疾病的六種因緣。因為現在的人,現在的人造的殺業也很重,口業也很重,貪瞋癡也很重,所以現在的疾病非常地多,而且怪病很多。你看餐廳也客滿,同樣情形,醫院的急診室、病房也是供不應求,客滿。我上次到上海去講課,因為上海它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醫院也很多,新建的醫院很多,上海蓮友就跟我講,他說,事實上,到禮拜一、禮拜二,那個醫院都是客滿的。所以我們今天要來探討,疾病怎么來的,疾病的六種因緣。
那病有三種,疾病大概從佛經上,這樣來給它歸類,有三種。
第一種叫生理病。生理上的病,這個就是像一般的感冒,這個胃腸病等等,突然間吃東西所招感的,這個用藥物治療,病就會好。
那么第二種叫冤業病。就冤親債主附在你身上,病重的時候奪取你的性命。剛才晉景公這個故事,就是冤業病,有冤親債主,那兩個冤親債主就是趙同、趙括。趙同、趙括變成小精靈,附在他膏肓之際,針灸也扎不到,藥效也達不到,就算神醫來也沒辦法,所以一般形容叫做病入膏肓,沒救了。這叫有冤親債主附體讓你生病,這個叫做冤業病。病重的時候奪取你的性命,醫生治不好,因為它跟醫藥沒有關系,它跟冤業有關系,尤其是很重的殺業。那晉景公殺死忠臣趙盾,還有他的后代全家族趙同、趙括,就跟這個冤業有關。這種病在宗教上里頭求化解,來調停,如果對方接受,他離開了,病就好。他不離開,病沒辦法好。所以有時候像這種病,你鼓勵他拜懺,有時候有效,有時候沒有效,就是冤親債主不愿意和解。那有些冤親債主愿意和解,有些他不和解,他不是只有一個冤親債主。這是第二種,冤業病。
第三種,業障病。這是最麻煩的,自己造的罪業太深了,感得這個疾病。自己罪業感應的病,這是最難治的,宗教祈禱沒效,醫生治療也沒效,這叫業障。譬如說,先天性的心臟病,先天性的胃病,還有這個肺結核,或者是這個氣喘病,這叫業障病。這種病沒有辦法醫治,只有一個辦法,真正懺悔。要認真懺悔改過,害過哪些人,真正懺悔,改過自新,改邪歸正,能夠治好。
以上是三種疾病的大致的分類。
再來我們就要探討,疾病的來源跟六種因緣。
《佛光大辭典》里面講,“痿困于床,苦楚萬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此乃罪過之所招,殃咎之所引,非藥石所能治愈”。那我們來解釋這一段的意思。這個就是業病,業病就是業障病,宿業所感召來的疾病,是過去生中,或者這一生當中,年輕的時候無知,造了許多惡業自己不知道,或者忘了,那么緣成熟了,病就發了。“痿困于床,苦楚萬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個就是什么?治不好,在病床上痛苦萬般,“苦楚萬般”,臥病在床。那這個病從哪里來呢?“此乃罪過之所招,殃咎之所引”,這是說病的原因,“罪過”、“殃咎”。“罪過”、“殃咎”就是罪業,就是身口意十惡業,尤其是殺業。“非藥石所能治愈”,這個醫藥沒辦法治,因為它跟醫藥無關,跟這個業障有關。這個是心病,造的罪太多了,太重了,才發這個病。
好,我們看第二段經文,“惟須懺悔業障,讀誦書寫經典,供養贊嘆諸佛菩薩,布施法界眾生,以其功德消業除病”。那這個病要怎么治呢?必須要懺悔業障,“惟須懺悔業障”,要真誠懺悔,認錯改過自新。最好能夠發露懺悔,什么叫發露懺悔?你把你的過錯講給別人聽,講給越多的人聽越好,你的罪就消了。如果你不敢講給別人聽,這叫覆藏之罪,那罪上加罪。所以如果你的罪過讓大家都知道了,每一個人罵你一句,就消你的業障了,大家瞪你一眼,就幫你消業障了。知道的人越多越好,業障消得快。這個是“懺悔業障”,發露懺悔。
再來,“讀誦書寫經典”,這也是消業障的方式,回向。譬如說,我們讀誦《地藏經》,或者我們讀誦《無量壽經》,因為有些人,我們凈土行人他也很堅持,他說,我不讀《地藏經》,我要讀《無量壽經》,也可以。讀誦經典或是抄寫經典回向。“供養贊嘆諸佛菩薩,布施法界眾生,以其功德消業除病”。那么這里面老法師說,哪一部經最快?他說《地藏經》最多,讀《地藏經》最多。什么原因?因為跟餓鬼、跟地獄造這種罪有關。還有《十善業道經》,也都很有效果。
那這個地方老法師講個公案,就是新加坡居士林前林長。那時候老法師在新加坡居士林講經,李木源居士請老法師去新加坡居士林。我記得老法師在那邊講經的時候,我也帶蓮友去參學,大概是在二十年前。老法師在新加坡講《華嚴經》《太上感應篇》《地藏菩薩本愿經科注》,都在那邊完成的。那么當時的林長叫陳光別老居士,老和尚說他是大富長者,福報很大,他的住家也非常地大,做企業的。他平常沒有什么聽經聞法,他只有燒香拜佛。
后來他生病了,不能上班,就在家里養病。那家里人口也多。他就告訴李木源居士說,把凈空老法師的講經帶跟錄像帶拿過來給我看。他每天八小時聽老法師的經,他除了聽經以外就是念佛。這樣總共聽了兩年,他就跟李木源居士說了,他要往生極樂世界,他有這個本事。老法師說,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兩年不間斷。
但是李木源居士聽了以后說,不行,你現在不能往生,你走了以后這個居士林會亂,會亂糟糟的,求他多住幾年。他答應了。你看,念佛功夫有成就了,可長可短,隨眾生的要求。那后來他就繼續聽。就聽了四年的經,念了四年的佛。他把這個新加坡居士林人事都安排好了,也把董事長辭掉了,他告訴李木源居士說,我要走了。在他走的前一天,請老法師為他做三皈依,老法師把三皈五戒的證書送給他以后,第二天他就走了,就往生了。往生前在一張紙條上寫了八月七日,還有寫幾個字。他走的那天剛好就是八月七日,可見陳光別老菩薩是預知時至,三個月前他就知道了,預知時至。所以他每天聽八個鐘頭的經,還有念佛,除聽經以外就是一句佛號。
那么他在生病期間,差不多最后的三個月,居士林那時候辦弘法人才培訓班,那剛好弘法人才培訓班的這些法師都去他家助念,助念二十四小時。后來居士林有同修打電話跟老和尚報告說,有一個同修被附體,什么人附體?老林長陳光別的冤親債主,他說他們有幾百個人,他們跟著法師來的,法師換班的時候他們來的,他說,居士林的護法神準他們進來。那么老居士往生這個事情,這些冤親債主他們是來報信的,他說,老居士真的往生了。所以冤親債主也很高興,他們不鬧事,也不找麻煩,他們要求聽經,要求念佛。
那么老法師說,好啊。老法師那時候在香港。他說,好啊,請他們到念佛堂去念佛。但是這些附體的這些靈說,講堂、念佛堂的光太強了,他們不敢進去。最后商量結果,他們要求在齋堂。確實那時候我也在齋堂,我在居士林齋堂用過餐,齋堂真的有裝電視機,聽什么?聽《十善業道經》,還有《地藏菩薩本愿經》。一遍一遍地播放,播了三個月,全部大概都往生了。有些往生是善道,人道、天道,也有少數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老法師說,證明真有鬼神,真有冤親債主。這是老法師用這一個陳光別老居士的這個公案,來解釋這些冤業病,還有業障病,確實是可以解冤釋結的。
我們看下面經文,《大智度論》里也有講二種病。第一種,“先世行業病,謂因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閉系種種惡法,惱害眾生,故感今世多病,是名先世行業病”。《大智度論》里面講這個病,有兩種病,第一種就什么?“先世行業病”,他因為“先世好行鞭杖、拷掠”,就是他拷打他們家里這些眾生,還有“閉系種種惡法,惱害眾生,故感今世多病,是名先世行業病”。譬如說,老法師說,古代的人家里都養一些什么?一些馬、驢,做什么?交通工具。所以古時候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牛車。而這些畜生要耕作,主人要是不喜歡它,狠狠地用鞭子抽它,這個也是造業,這個業都要有報的。
老法師說,有蓮友跟他講一個公案,就有一個師姐,她先生每天無緣無故鞭子抽打她,她被她先生欺負了一輩子,也不想離婚,很怪。后來她遇到一個人,那個人告訴她說,你跟你先生的關系,你前生是個農夫,你先生是那一頭牛,它替你耕作,你常常鞭打它。而且還告訴她了,他說,他今天打你,沒有關系,你還這個債,再幾個月就滿了,以后他就不會打你了。他說,這位女士,真的幾個月以后,她先生就不再打她了。
所以老法師說,人的一生際遇,要相信因果,自作自受,沒有例外的。所以對一切眾生要愛護,不但對動物,家里養的寵物,野生的動物要愛護。像我認識一個蓮友,也參加我們放生,早期的時候參加我們放生,住在我們新北市的新店。她年輕的時候,脾氣不好,她先生養了一只猴子。她因為跟她先生鬧情緒,常常吵架,就把這個情緒發泄在這只猴子身上。有一次她先生出去出差,很久沒有回來,她就故意把那只猴子活活地餓死,不給它吃東西。那一只猴子被餓死的時候,露出仇恨的眼光,眼不閉目。
后來這位師姐,早期有參加我們放生,后來在去年的時候,在新店馬路上被一部車子撞了,昏迷,送慈濟醫院,她女兒請我去跟她開示。昏迷不醒。她女兒跟我講,說她媽媽年輕的時候,有造了一個這么大的殺業。這個叫虐待動物,“拷掠”,拷打這些動物,不給它食物吃。尤其現在很多大學生膽大妄為,公然地用網路直播,活殺這些野狗,或是活殺這些寵物貓,非常殘忍,這將來都會報仇的。所以真有鬼神,真會冤冤相報。后來這個師姐,她昏迷以后就醒不過來,最后就舍報往生了,我想跟這一只猴子被虐待死亡也有關系。所以蒼蠅、蚊蟲,趕它可以,不要殺它。從小養成慈悲心,長大才會有福報。你惱害眾生,讓眾生生煩惱,害眾生的命,今世會感得多病,而且多災多難。你看那個師姐餓死那只猴子,她自己在馬路上被車子撞,撞得昏迷了,這就是災難啦。
再看下面這段經文,第二種,“現世失調病,因冷熱風雨,不知將養其身,及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病”。這個是剛才講的,《大智度論》里面講的兩種病,一種是“先世行業病”,過去生中所造的業造成的病。那這個病是“現世失調病”,就是我們常講的生理病。因為冷、熱、風、寒,不知道保養身體,而且飲食失調,生活起居不正常,因為這些緣故招感這些疾病。所以現在的人,不懂得衛生以及保健。中國人,這一代的中國人非常可憐,古代中國人他們都怎么樣?家里都有老人在教,家家都有在教,基本保健常識都有。因為中國以農立國,大多數人民都住在農村。農村里面沒有醫院、沒有醫療設備,人生病怎么辦?是中醫,鄉下也有醫生。
古時候的社會,醫生跟老師是很受人家敬重的,他們雖然窮,生活很艱苦,但是受到人民的尊敬,為什么?因為他們發心救人,一個是救人家的慧命,一個是救人家的生命,他不是為了賺錢的。所以,以前的人,家里如果富有的就給他們多一點供養,貧寒的就少一點,實在是沒有的,醫藥都是醫生幫助你,不要錢,救人。這個在古代的《因果報應錄》里面,也很多這種記載。老師也不要錢,都是什么?用束修,一小條的,半斤左右的臘肉。逢年過節送給老師的禮物,叫束修。禮物是不能少的啦,但是看隨緣,你富有的就送多一點,家里窮的就不用送,老師也不會怪你,這個就是師道。那我們這一代,生活在戰爭動亂的社會,沒人教你這個,也沒人講給我們聽,變成什么都不知道,在中國過去的農業社會里面沒有。
所以古代的教學,都是帝王帶著做,中國古代帝王怎么教?三公九卿。三公是什么?帝王的老師,太師、太保、太傅。太師教什么?教他智慧、理論、方法;太保教他生活管理,管他的生活起居,就是衛生保健;太傅教他倫理道德,教帝王倫理道德,皇上有三個。太子也有,少師、少保、少傅。所以古代都有這種注重保健,養生的保健,也有這個常識。所以這個叫所謂的教練,我們剛才講這個,為太子來教授,叫少師、少保、少傅,這三個人,就培養太子,文武百官他們的子弟一起來學,也就是培養下一個朝廷。所以古代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所以老法師說,現在是民主社會,四年、五年選一次,搞得社會動蕩不安,選出來新的政府,完全是新的政策,壽命都很短。這一屆的不承認上一屆,也不喜歡上一屆,他搞他自己的。所以民主跟君主兩個比較,老法師說,他認為君主比民主好,世代相承,它政策可以不變。民主就不行了,民主他是短暫的,任期有限,他沒有長遠的考慮,他不受上一屆的約束。所以這個是講到古代帝王的帶頭做教學,有三公九卿。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的經文,病起來有六種因緣,這個是在《摩訶止觀》里面第卷八上所講的,眾生之病皆因六緣而起。我們先把這段《摩訶止觀》的經文念一遍,眾生之病皆因六緣而起。
第一種,“四大不順”。
第二種,“飲食不節”。
第三種,“坐禪不調”。
第四種,“鬼神得便”。鬼魅著人而為病者。《止觀》曰:“若入四大五藏,是名鬼病”,“良由人邪念種種事,或望知吉兇,兜酰羅鬼作種種變,青黃等色從五根入,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兇,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兇事,此非圣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
第五種,魔神相擾。《止觀》曰:“鬼但病身殺身”,“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為異,行者于坐禪中,邪念利養,魔現種種衣服、飲食、七珍雜物,即領受歡喜,入心成病”。
第六種,惡業所起。《止觀》曰:“或專是先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還約五根,知有所犯”。殺起肝眼病,“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妄語起脾舌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酒起心口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淫起腎耳病,“淫罪業,是腎耳病”;盜起肺鼻病,偷盜“是肺鼻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藏、五根病起,業謝乃差。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病也。夫業病多種,腫滿黃虛。凡諸病患,須細心尋檢,知病根源,然后用治也”。
這一段是在《摩訶止觀》里面跟我們講的,病起有六種因緣,“病起六緣”,我們現在來逐條逐條地解釋。
這個“病起六緣”,是在《摩訶止觀·第卷八·上》所講的,眾生的病都是因為六緣而引起的。
第一個,四大不調,就“四大不順”。這個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我們這個物質的身體,我們沒有把它照顧好,它受到風寒,得傷風感冒一類,這是四大不調。
第二種,“飲食不節”。這個叫暴飲暴食,古人常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養分最充分的地方在哪里呢?你住的這個地方三十里以內的,這個范圍生長的東西是養你的,養你們的。有時候,為什么說我們水土不服?我們到另外一個地方,因為飲食不習慣,就招感腸胃不舒服,這就是老法師講,這個地方三十里以內的這范圍生長東西就是養你們的。所以要吃新鮮的東西,古代人吃東西他還看月令,中國人懂得哪個月要吃什么東西,因為它里面有什么?它里面有這一個會引起肝火的啦,或是食物太涼的啦,都是造成疾病的來源。還有什么?以前是用柴火燒的,它連那個樹木都講究,還要講究火候,怎么樣的烹調,這有學問。這是第二種,“飲食不節”。
第三種,叫“坐禪不調”。這個是指修行功夫,坐禪的時候要調身,而且要調心,如果不懂的話很容易出事情。有時候一入定可能坐個十天、半個月、一個月,甚至坐三個月才出定的,這個也有。像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他一入定,就可以半個月。《虛云老和尚年譜》里面有記載啊,有一次農歷初一的時候,虛云老和尚他要煮一鍋芋頭,芋頭還沒有煮熟,他就在旁邊就入定了,他想說等芋頭熟了再來吃,結果沒想到入定了。差不多半個月,到元宵節,隔壁山的法師要來跟他拜年,就用引磬,當當當,請虛云老和尚出定。虛云老和尚就把鍋蓋掀開說,來來來,我請你吃芋頭。芋頭已經長須了。你看,他入定已經半個月了。這個半個月,就是什么?他在定的狀態。這個都怎么樣?他在坐禪的時候,他有這些,有調心跟調身,他不需要運動,身心健康,沒有問題。
那么第四種,叫“鬼神得便”。這叫做鬼神附體了。“鬼魅著人而為病者”,《止觀》曰:“若入四大五藏,是名鬼病”。鬼病從哪里來的?冤親債主很多。特別是現在人,現在人吃肉吃太多了,我們說吃人家半斤,還它八兩,他殺害這些動物,它動物痛恨在心啊,它遇到你當然要報復了。“良由人邪念種種事”,鬼神得其便,因為什么?因為你有貪瞋癡的邪念,所以鬼神得其便。“或望知吉兇”,人有邪念就會有妄想,它知道吉兇禍福,你想要吉兇禍福去找鬼神啊,去找鬼神。“兜酰羅鬼作種種變,青黃等色從五根入,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兇,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兇事,此非圣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這個地方就是說什么呢?說你相信這些鬼神,你去問吉兇禍福,那么它們怎么樣?它們也會知道,它們也會有一點神通,它們知道一身,或是一家、一村、一國的吉兇事,但這不是智慧,這個會怎么樣?這里講久久會殺人,會害人。
老法師說,他就舉慈禧太后。本來在慈禧太后以前,清朝的皇宮都會誦《無量壽經》,都會請法師去講經說法。慈禧太后她自己本身作賊心虛,以為《無量壽經》所講就是她所作所為,所以她就把這個誦經的課程廢掉了。她相信什么?她相信駕乩扶鸞,什么事情都向鬼神請教,鬼神得其便了。所以清朝慈禧亡國,亡在什么?她信鬼神不信圣教。章嘉大師告訴老法師說,因為那時候老法師對扶乩有懷疑,降乩扶鸞,老法師有懷疑,他就請教章嘉大師,扶乩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老法師問這個問題,說扶乩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章嘉大師告訴老法師說,說佛菩薩降臨到乩壇里來,沒有這種事情,那都是靈鬼,靈鬼里面程度也有差別,也非常懸殊,有的靈鬼它有修行它就靈,有的沒有修行的,它就胡說妄為,你也沒辦法。所以它所傳達的信息,要用智慧去揀別,可以參考,但不能相信,你要照它這樣去做,往往就上當。學佛的人要依什么?要依經典的理論做依據,用經典來印證,用經典的般若智慧,用經典上的方法去行事,這是佛弟子,才會得到佛力加持。你把佛放在一邊,經典放在一邊,去搞駕乩扶鸞,搞這些鬼神,那你就錯了。聽鬼神的,不聽佛菩薩的,那不是佛弟子。
第五個,“魔神相擾”。這個很嚴重,你越用功,魔就來找你麻煩,來破壞你,破壞你什么?破壞你的法身慧命,它來干擾你。它怎么干擾你呢?它才能干擾你呢?《止觀》曰:“鬼但病身殺身”,它讓你得長病,讓你死亡,魔來破壞你的功夫。如果你修行人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你對佛法、對佛菩薩、對經教信心不足,對它有懷疑,所以緊急的關頭你會求神,你不會求佛。所以很多包括我們臺灣這些,有一位老修行人,也是以前都聽凈空老法師講經的,也幫老法師流通很多法寶,他就是這樣啊,他緊急關頭,他相信拍打功,他求神問卜,他不求佛,那魔就得其便,冒充佛菩薩來。這個就,“鬼但病身殺身”。
再來,“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為異”。鬼是奪命來的,是討命的,你過去殺它,它來殺你。魔是破人的法身慧命,它讓你起邪念,破壞你的修行功德,怎么來?來引誘你啊。“行者于坐禪中”,修行人在用功的時候,“邪念利養”,如果你學坐禪,你的心不清凈,還有貪瞋癡慢疑,還有名聞利養,叫“邪念利養”,這樣魔就得其便,它就來干擾你了。“魔現種種衣服、飲食、七珍雜物,即領受歡喜,入心成病”。它用這些來供養你,你貪戀這些供養,你的道心就毀掉了。道心是什么?清凈心、平等心、覺悟的心。這些雜念,你喜歡這些衣服、飲食、七珍,雜物,這個名聞利養,你喜歡這些東西,這些妄想雜念就污染你了,讓你分別,讓你起心動念,你的功德就毀掉了。
所以這個就是遭受“魔神相擾”。魔神,神也是魔,魔王波旬,欲界的第六天的天王魔波旬,它福報非常大,它神通變化。它為什么障礙別人成就呢?因為它是欲界最高,它是欲界的這個,你要出離欲界,要出離欲界、三界,魔王就會來干擾。你想要脫離六道輪回,到別的地方去,它這個三界少一個人,它喜歡人多。你要離開六道輪回,它不讓你離開,它找你,障礙你。如果你能夠突破這個障礙,那它佩服你,它來護你。你怎么才可以突破呢?你沒有貪瞋癡慢疑就突破了,沒有貪瞋癡慢疑就突破了。如果你沒有辦法突破,你貪財,它給你財,它無量財寶給你;你貪色,它現美女來引誘你。只要你心里有念頭,它就有辦法把你攝受住,你走不了。
所以老法師說,凈土教給我們方法妙,阿彌陀佛,它沒有辦法現阿彌陀佛。修凈土的人心里什么都沒有,一切都放下,干干凈凈,只有一句阿彌陀佛。真的這樣干,魔佩服你,它也贊嘆你。所以老法師說,我們稱波旬稱菩薩,波旬也是菩薩。怎么樣的誘惑我們都不理會,我們也不排斥,見而無見,無見而見,心里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動搖、決定不改變、決定不退轉,那就成功了。所以這個末法時期,你要是領受這些名聞利養,“入心成病”,魔在誘惑,你一生歡喜心就上當了,你就得病了,你出不了六道輪回。這是第五種。
第六種,“惡業所起”。《止觀》曰:“或專是先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或專是先世業”是說,你這個是過去生造的罪業。“或今世你破戒”,你這一生當中修行,你破戒了,你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貪瞋癡慢的念頭起來,把前世、宿世的罪業引發出來,你破戒以后引發這個罪業出來,這個業力就成病。“還約五根,知有所犯”。
那么下面就舉個例子了,“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如果你造殺業太多,容易得肝病,跟眼睛有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你如果喝酒喝太多,心臟、嘴巴容易造成疾病,心臟、口舌就會有疾病。“淫罪業”,如果你淫業造太多,“是腎耳病”,耳朵會有問題,腎會有問題。“妄語罪業”,如果你是妄語造太多了,“是脾舌病”,舌頭啦,舌頭還有脾容易生問題,會生病。若是偷盜的罪業,那“是肺鼻病”,如果你是偷盜的罪業,那肺部跟鼻部比較會生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藏、五根病起”,如果你毀五戒業的話,那五臟六腑,五臟都會出問題,五根的病都會生起來,叫“五藏、五根病起”。
所以《止觀》這一段說得很好,殺盜淫妄酒不是好東西,會引起五臟六腑的疾病。所以我們要怎么樣?我們要身心健康,就要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所以你常常受八關齋戒,身體一定健康,如果你受三皈五戒,也一定會逐漸逐漸地健康,然后再素食跟放生,就保證可以遠離疾病,這是保護身體健康的最好的方法。
再來,“業謝乃差”,“差”是什么?病就好了,業沒有了,那病就好了。五臟六腑的病你要懂的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端正心念,這些病統統就好了。病要好,你找醫生,病要真好,你找醫生,醫生對你的病,效果頂多三分,為什么?醫生能醫病不能醫業。所以你自己的念頭轉過來,這是七分治病,醫藥的力量只有三分。所以你的念頭就是你的業障,你業障轉過來,念頭轉過來,病就好七分了,再加上醫藥的力量三分,病就會好。所以你要有很強的自信心,不必用藥物也能治好。老法師也有去提過修藍博士,修藍博士,他也是不是用藥治病的,而且效果非常好,“對不起、謝謝你、請原諒、我愛你”,這完全用意念,修藍博士他可以用意念在幫人家治病,老和尚說,相距二三千公里也有效啊。
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法心想生”。我們要是沒有妄想,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存在。六祖開悟的時候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清凈了,哪里會有塵埃這些疾病啊?人回歸到本來無一物的時候,這個人叫成佛。所以老法師就示現給你看,他心清凈,你看他身體健康啊,九十二歲了,還到全世界,英國、法國,去辦漢學院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那邊弘法利生啊,就是這里講的,沒有妄想,根本什么東西都沒有。所以章嘉大師告訴老法師,放下,放下執著,不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了,你放下分別就成菩薩了,你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了,就看你放下多少。
再來,看下面這一句,“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就是你這一生學佛持戒,你還會起心動念,你還會有分別執著,那你就會有病。這個我們印證的結果是真的,你也有去持五戒啊,可是還有病呢,為什么?因為你還有貪瞋癡啊,你還會起心動念,還會造業。雖然你受五戒,不敢造那么大的業,但是你意業還有啊,你口業還是有時候會去犯。殺生、偷盜,邪淫,或許你不敢,那口業四個,意業三個,你可能還是會犯,所以你就會有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病也”。這一段很有意思,以前我有這種現象,頭會痛,也有蓮友跟我反映說,他頭很痛。這里也跟你講啊,一般所謂的重業輕報,你看重罪,頭痛就是這個報,重罪輕報,他就是要重罪要輕報的現象。
有一次我要帶蓮友,那時候我在當副分局長,我要帶蓮友第一次要到香港見老法師,那天晚上頭痛得不得了,非常地難過。后來我起來,跪在地藏菩薩佛像前面,我求地藏菩薩加被,我當時就發愿,我說,我把這次帶蓮友去香港見老法師的功德,全部都給你們,你們讓我趕快頭不痛,好起來,好睡覺安眠。很奇怪,透過發愿以后頭痛就好了。就這里講啊,重業輕報。你看,重罪,頭痛就是得這個報,重罪輕報了。應該墮地獄的,“人中輕償”,你在作人的時候就還這個業了,就償還這個業了,這是什么?“業欲謝”,你的業障快消了,“謝”就是快消了,業快要斷盡了,還沒有斷得干凈,快要斷凈的時候,所以有這種病的病相出現,就是頭痛,這是修行中常見的。我也常聽到人家這樣說。
再最后,“夫業病多種,腫滿黃虛”,這是病的,疾病的樣子了。“凡諸病患,須細心尋檢,知病根源,然后用治也”。這些生病的現象出現,你要很細心、要反省檢討,這個病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要對癥下藥。我天津有一個蓮友,他的太太以前吃了很多魚頭,因為他做海產業嘛,頭會痛。我那次去講課跟她講說,你這是造殺業造成的,怎么辦呢?要懺悔,要讀誦經典回向,要放生。因為她本來就有吃素的嘛。我說,你現在幾歲?我就問她說,你現在幾歲?她說,四十八歲。我說,好,你每個月都放四十八條魚,而且要放大魚,人家去海里面捕過來要賣的活魚,把它放了,買了就放了,每個月四十八條。那這次再去講課問她,頭痛不痛?她說,不痛了。這是雷久南博士教的,琉璃光雜志雷久南博士教的,一位加拿大的一個得癌癥的婦女,就這樣把癌癥治好,她年紀多少歲,每個月就放多少條,要長年累月的這樣做。
這一段就是剛才我們講說,你肝有病,心臟有病,鼻有病,腎有病,我們剛剛都提了,你就按照這樣去端身正意,去對癥下藥,去懺悔自己的業障,尤其是身口意業,要改毛病習氣,要懺悔。最好是放生、吃素,不要再吃肉,要發愿不殺生。如果是心口的病,你就要把飲酒的這個罪斷掉。如果你腎臟有病,就要斷欲,淫欲要斷掉。所以這段經文很重要。總而言之,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心里頭不貪、不瞋、不癡、不傲慢、不懷疑,身心總治,這真是能幫助你解決問題,遠離疾病。為什么我要講這一段?因為現在生病的人太多了,所以我就特別把這一段要報告出來。
最后我們總結,老法師這段的開示,我們再把它總結一遍,把它念出來。
病有六緣,《摩訶止觀·第卷八》。一“四大不順”。二“飲食不節”。三“坐禪不調”。四“鬼神得便”。五魔神相擾。六惡業所起。惡業所起者,(一)殺起肝眼病。(二)盜起肺鼻病。(三)淫起腎耳病。(四)妄語起脾舌病。(五)酒起心口病。(六)犯五戒起五臟五根病。七、“持戒亦動業成病”,人中輕報。“此是業欲謝故病也”。業病多種,“須細心尋檢,知病根源,然后用治”。貪瞋癡慢疑是一切病因。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病緣。臟腑失調天地變易是一切病果。疾苦短命自然災禍是一切病報。悲惱傷肺,怒火傷肝,煩恐壓力傷腎,恨傷心,怨傷脾胃。以上就是說,悲惱傷肺,怒火、生氣傷肝,煩惱、恐懼、壓力傷腎,怨恨傷心,怨傷脾胃。惡念不善起災。貪起水災,瞋起火災,癡起風災,慢起地震,疑起山崩地陷、陸沉地陷。最后,仁義禮智信、五戒十善、六和、念佛,是一切病藥。
以上這一段提供給各位參考,非常值得珍惜的一段老法師的開示。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問”三:
“忠臣孝子。自當千古不磨。帝君七十余化。固無足疑。至庸夫俗子。一死之后。魂魄散矣。安在曠劫長存。”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問題的白話:
忠臣孝子,自然應當千古不滅。帝君一十七世輪回轉世,當然不必懷疑。至于庸夫俗子,一旦死了,魂魄就散了,怎么能夠永世長存呢?這是問題。
答案:
“形有大小靈愚。性無大小靈愚。若一為庸夫。遂爾磨滅。則帝君邛池方化時。不過寸許小蛇耳。散莫易散于此。今日何以復有帝君。”
這段的白話解是這樣:
六道眾生外形有大小靈愚,他們的本性并沒有大小靈愚。如果一做凡夫,就馬上磨滅,那么帝君邛池轉世的時候,不過是寸長的小蛇罷了,要講散,沒有比這個更容易散的吧,為什么今天還有帝君呢?
問題四:
“歷觀記載。信知三世之必有。但近見朱子小學。謂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是以生疑耳。”
這一段的白話解:
毫無遺漏地查閱歷史記載,確實有三世因果的事實。但是最近看了朱子的《小學》,說死人軀體既然腐朽消滅了,神識也飄散了。因此就產生疑惑了。它這個朱子《小學》講這一段,看的人就覺得懷疑了,沒有前世今生啊,沒有來世啊。
“答”四,周安士菩薩就回答了,我把整段都把它念出來:
“小學所引范文正公語。謂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此亦朱子之言乎。客曰。亦朱子之言也。答。然則既已形滅神散。更有誰人羞見祖宗耶。且祖宗亦已散滅。誰復見此不恤宗族之人耶。前后所言。本相矛盾。(此段文義。本于空谷大師尚直編。)夫啖果者。先除其核。食肉者。務去其骨。子讀小學。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取其核而啖之乎。且堯舜周孔。儒宗之山斗也。然在虞書。則曰祖考來格。周公告三王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孔子則彈琴而晤文王。夢寐而親姬旦。明明皆以前人為不散滅也。謂先儒之言當信。則堯舜周孔愈當信。若謂堯舜周孔不足信。何有于先儒。況人死果若散滅。則先儒雖賢。今日亦在散滅之數。春秋二祭。可以不設。若現今尚行春秋二祭。則散滅之說。為后人者先不信奉矣。又何以服天下后世乎。孟子讀武成。尚止取二三策。何況小學。”
這一段周安士菩薩講得非常好。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范文正公”,我們來介紹范文正公。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他是陜西邠州人,后來移居到江蘇蘇州市,就古代的吳縣。北宋政治家、將領、文學家。少孤貧,學習刻苦,以龍圖閣直學士和韓琦并任陜西經略安撫使,守衛邊塞多年。后來任參知政事,力主革新政治,但是被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反對。后來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赴潁州途中病卒。贈兵部尚書。著有《范文正公集》。
我們現在來介紹范仲淹先生。范仲淹,他又叫范文正公,家風福報八百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家族里面福報最長的一個家族,就范文正公,印光大師非常贊嘆。我們看《岳陽樓記》里面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一代名臣范仲淹。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就早亡,母親因為家貧無力謀生,帶著他改嫁。等到他長大,知道這個事情以后,他就泣別母親,寄居在佛寺苦讀。他信奉三寶,持凈戒。范文正公他守持凈戒,并且刻苦自勵,發奮精進。長大為官,信奉佛法,樂善好施,廣修眾福。凡是他當官的地方,他一定怎么?去修建那個地方的寺廟,恭敬僧眾、恭敬僧人,并且帶動地方的百姓信奉三寶,興隆佛法不遺余力。
小時候他有去算命。他立志,他說有一天他要當宰相。他就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就問他了,他說,你幫我看一下,我能不能當宰相?他就口氣很大。那算命的說,誒,這個小孩子怎么居然開口說要當宰相呢?他嚇一跳,小小年紀,怎么口氣這么大呢?范仲淹后來有點不好意思,就跟算命先生說,不然這樣好了,你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就有點納悶了,說為什么一會兒想當宰相,一會兒想當醫生呢?他就問他了,你為什么選擇這兩個志愿呢?范仲淹先生就回答說,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哎呀,算命先生聽完很感動,一個孩子能夠念念想要去救人。算命先生立刻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個心,你真正宰相的心,乃真正宰相的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當宰相,你這個心就是宰相的心。
他小時候家里窮,在寺廟里面讀書,煮一鍋粥,等到粥冷以后,他用刀把它切成幾塊,一餐只吃一塊,這叫劃粥為食,生活非常艱難。但是雖然這么艱苦,他還是刻苦用功,在月光之下讀書,有時候甚至沒有吃飯。寺中的長老,佛寺里面的長老看到,很疼惜他,就拿來一塊餅悄悄放在他桌子上,石桌上,當時范仲淹大概是進入讀書三昧了,入定了,沒有發現。可這個時候,他只聽到一只吱吱吱的聲音的叫聲,才發現一只老鼠叼著他的面餅,就拚命地往前跑,鉆到一棵紫荊樹下。
范仲淹就放下書本,一路追過來,好奇地用鐵鍬去挖老鼠洞,就看到這個黃土后面有一個石板,他就把石板掀開,石板下面竟然是燦燦的金元寶。誰看到都會動心,旁邊又沒有人,家里又那么窮。他一分一厘都沒有拿,把石板再蓋上去,重新又把土埋起來。這只老鼠引他過來的,老鼠鉆到老鼠洞,就在那個石板旁邊,引他過來,也是上天要考驗他的道心還有他的良知良能,果然是清廉。可是這件事情一直放在他心里,藏了十幾年,幾十年。有一天他當宰相了,他當時在讀書的那個寺院,叫醴泉寺。這個醴泉寺我有上網去查,這個醴泉寺很大,而且蓋得很莊嚴,范仲淹曾在那邊讀過書。
這個醴泉寺,有一次在一場大火中燒毀,寺院的長老就派人來請求范仲淹協助。因為范仲淹已經當宰相了,他就寫了一張紙條,派人送給長老,上面寫著:“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這什么意思啊?就在紫荊樹的那個地方的東邊,有一窯的金,紫荊樹,“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就指一棵紫荊樹。他說,你在紫荊樹那個地方挖開,那個石板下面都是金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給你們這些出家人。你看這個,他多會修福,多恭敬三寶,他這樣就是有福報啊,見金銀而不起貪心,這大福報,真的是持戒清凈。
后來他請風水家看他母親的墓地,風水師說,你母親的墓地是“絕地”,會斷子絕孫,請他遷移。他說,既然是絕地,我也不想害別人,就不應該給別人去受啊,我寧愿自己受,這個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菩薩怎么樣呢?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忍人所不能忍的,這就是忍辱波羅蜜。而且慈悲到極處,不忍心別人再去葬到這個絕地。他說,如果我該絕后,那遷墳有什么用呢?誒,你看他就有智慧啦,他從因地下手啊,如果我是該絕后的這個命,也是我這個業,那我遷墳有什么用呢?他就懂得因緣果報的道理,這不是迷信,這是有智慧,這范仲淹這位菩薩,他是真菩薩,他有智慧。菩薩就知道什么?就知道明白因果。如果我該絕后,遷墳有什么用?如果沒有遷墳,他的意思是說,我來去承受。
那么當時蘇州有一個很著名的風水寶地——南園,范仲淹正在做宰相,蘇州本地人很贊嘆他、恭敬他,就勸他說,你把南園買下來做住宅,以后都旺你子孫,后代都出人才,做大官。范仲淹說,我一家人富貴,范圍太小了,買下來南園蓋“蘇州書院”,培養出更多人才。結果這塊地,現在在蘇州叫做什么?一座初中的學校,景范中學,現在叫做景范中學。景是什么?景就是恭敬,范就是范仲淹。你看到現在,北宋到現在,人家還在懷念他。將近一千年,這里出現多少?這里出現了四百個進士,八十個狀元。就是他把這個地方改成蘇州書院以后,這個地方出了四百個進士,八十個狀元,這些人都要感恩范仲淹。這福報才大,他興建大利不為自己,讓更多的人生活在這樣的風水當中,依山傍水。
所以范家福報八百年,度量大。他在蘇州蓋的這個義莊、義田,供給義米,救濟貧窮族人,并且為科舉考生提供資金協助,等到他們將來考上功名以后回饋家鄉同族。如果有家族的人任官,則停止供給義米。因為范仲淹這樣的義莊、義田的精神,影響到他的好朋友李師中,李師中也購買數千畝,設立了義莊,周濟宗族的窮人。范氏義莊的出現,象征中國宗族組織的誕生,影響深遠。后來范仲淹往生以后,他的兒子范純仁才出來當官,他兒子范純仁也當宰相。而且他生了四個兒子,也就是范純仁四兄弟,都貴為官卿。人家說富不過三代,范公后世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個兒子不但貴為官卿,道德極高,而且遵照他父親的教誨,舍財濟世之風,后代子孫在朝為官都屢出不絕,這是范公的庇蔭。
所以我就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在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與永嘉某居士書》里面,有這一段印光大師的開示。印光大師說,“凡發科發甲”,“發科”是什么?“發”就是產生,“科”就是科舉功名,“甲”就是鎧甲、盔甲,指文武官員。“凡發科發甲,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后,不如不發之為愈也”。這一段說什么?凡是他祖父有大陰德的,都能夠后代“發科發甲”。如果你祖父沒有陰德,因為你用人的關系,譬如說,請托、推薦、巴結、奉承、賄賂,因人力而發的“發科發甲”,當大官的,得到功名的,當上部長的,“必有大禍在后”。譬如說你花錢去買這個官位,那你要不要把這個錢賺回來?就像現在民意代表一樣啊,你要不要貪污呢?要不要這個搜刮聚斂呢?搜刮民脂民膏?要啊。那你就有一天會東窗事發,鋃鐺入獄,這“大禍在后”。“不如不發之為愈也”,不如不要發,做一個平常老百姓就好了。
再來,“歷觀古今來大圣大賢之生,皆其祖父積德所致。大富大貴亦然”。印光大師說,看古今以來,這些大圣大賢的產生,都是他們祖父積德所招感的,就像孔子一樣啊。我到天津去講課,弘一大師他的父親、他的祖父在天津地區從事經商工作,回饋鄉里,救濟救窮,救濟災民,不遺余力,在地方被稱為大善人,就是“大圣大賢之生”的產生,都是他祖父積德所招感的。這個天津弘一大師的祖父,都是施衣、施藥、施銀、施米,做的非常多的善事。“大富大貴亦然”。
再下來,“其子孫生于富貴,止知享福造業,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從茲喪祖德以蕩祖業,任其貧賤。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接下來就講后代了,怎么富不過三代。印祖說,這些富貴子孫他生于富貴,所以只知道享福造業,忘記他們祖父輩的一番栽培、努力,創業維艱,從此就喪失他們祖先所留下來的德行,喪失祖德,“以蕩祖業”,就把祖先所辛苦累積下來的富貴產業全部耗費蕩盡。“蕩”就是什么?傾家蕩產。花費殆盡這個祖業,任他們最后淪落到貧賤的地步。這個就是什么?這個都是富貴人家的通病,富貴人家子弟的通病。
再來,印光大師說,能夠“世守先德”,能夠守住祖先的德行,“永久勿替”,永遠都沒有改變這個家風跟家業,跟家學的,“唯蘇州范家”,就是蘇州范仲淹的這個家,“為古今第一”。
“自宋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風不墜,科甲相繼。可謂世德書香之家。而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鑒”。這個地方印光大師說了,宋朝范仲淹,范文正公以來,到清末八百余年來,范仲淹他們的家風不變,而且“科甲相繼”,就是產生很多狀元、進士,“可謂世德書香之家”。“而長洲彭家”,從清初以來科甲也是冠天下,他們家的狀元都出了四五個人,有甚至三個兄弟同時都考上鼎甲。就是考上第一名,考上狀元,而他們家族都世奉佛法,雖然狀元宰相,當到狀元、宰相,還是每天誦《感應篇》《陰騭文》,以做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誠意正心”就是修持自己,自覺。那“致君澤民”就是兼善天下,造福人群,造福百姓,利益眾生。這個“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鑒”。
以上是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與永嘉某居士書》,我們在這邊做這樣的報告。
好,這個是我們介紹范仲淹先生。
再來,“斗”,泰山、北斗的合稱。一般稱為泰斗,比喻世間人所欽仰的人。那么泰山為五岳之首,北斗星為眾星中最明亮的星,所以叫做泰山北斗。
“虞書”,《尚書》的一部分。包括《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益稷》五篇。
還有,“祖考來格”,“祖”就是先祖、始祖,通稱為祖。“考”是去世的父親。《禮記·曲禮》篇,“生曰父”,“死曰考”。在生的時候是父親,死的時候稱他為“考”,我們一般叫顯考。“來格”是來臨、到來,“格”是至。“祖考來格”。孔《傳》,“此舜廟堂之樂,民悅其化,神歆其祀,禮備樂和,故以祖考來至明之”。這個意思是指什么呢?“祖考來格”的意思是說,祖先以及逝世的父母的神靈,因真誠之祭祀,感應而來受享。
再來,“三王”,周朝的太王、王季,還有文王。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王季的父親是太王。
再來,“予仁若考,能事鬼神”,《書·金滕》篇,“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孔穎達《尚書正義》里面說,“曰我,仁能順父”。這個“我”是周公。“仁能順父”,這是指文王。我周公,我可以順從我父親周文王的教誨。“又且多材力,多技藝”,周公他非常有才華,制禮作樂,他又周公東征,平定這個武庚之亂,你看他多有才華,而且多技藝。“又能善事鬼神”,周公他會祭祖,他強調祭祖,“善事鬼神”。“汝元孫”,就是武王,周武王,“不如旦”,不如周公啊,不如周公多才多藝。因為周公是輔佐、幫助了周武王,也幫助他的兒子周成王,擔任攝政王。不如旦多才多藝,又不能事鬼神。言取發不如取旦也,選周武王不如選周公啊。“言己可以代武王之意”。
那么這一段是講“予仁若考,能事鬼神”,在周公講他自己,講他“祖考來格”。“周公告三王曰”,周公就告訴他的太王、王季跟他的父親文王,也等于他的曾祖、祖父還有他的父親,告這三王說,“予仁若考,能事鬼神”,我的慈悲心,我是非常孝順的,我可以順你們這些長輩的教誨,我也能遵照父親的教誨,我把我們周朝,輔佐這個成王、武王,幫助武王,我們的兄弟,還有周成王,希望能把這個周朝的帝業能夠維系好,這個就是他講的意思是這樣。
“孔子則彈琴而晤文王”,《孔子家語·辯樂解》里面,孔子向師襄子學琴曲《文王操》,契入樂曲的境界,于彈奏中親見文王。因為孔子也非常仰慕周文王,所以他在彈琴,入定了,好像在彈琴中親見文王。
“夢寐而親姬旦”,“姬旦”是指周公,又稱叔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論語·述而》篇說,“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說,哎呀,我體力衰啦,我很久沒有再夢到周公啦。所以我們常說,夢周公是這樣來的。“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就孔子想念周公,想落實他的教誨,“欲行其道,故常夢見周公”。
再來,“春秋二祭”,這個我們都知道。
最后一個,“孟子讀武成,尚止取二三策”,這個在《孟子·盡心篇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這什么意思呢?這個就是在趙岐《注解》里面講,趙岐《注解》曰,“《武成》,逸《書》之篇名,言武王誅紂,戰斗殺人,血流舂杵。孟子言武王以至仁伐至不仁,殷人簞食壺漿而迎其師,何乃至于血流漂杵乎?故吾取《武成》兩三簡策可用者耳,其過辭則不取之也。”
這一段白話什么意思呢?武王當時要率兵攻打紂王,伐紂,要誅殺紂王,乃是順天應人的事情,他是仁義之師。因為當時,據說,古書記載,那時候聽說是血流成河。那為什么血流成河呢?因為那時候武王他的部隊不是很大,他只是一個諸侯而已,可是因為商朝紂王做得引起天怒人怨了,所以很多這些奴隸,這些仆人,他們都揭竿而起,就拿了家里的這些棒子,什么鋤頭,都出來當武器,協助武王伐紂。因為戰爭太激烈了,所以后來整個血流成河里面都有那些什么?“舂杵”,舂米的他也拿出來當武器了,那個“杵”就是兵器,他還拿出來當武器,后來就因為戰死,都漂浮在這個水上。這個“血流舂杵”就這樣來的。“戰斗殺人”。
那有人就說了,他說這樣武王去伐紂,他這個殺人,他是殺人無數,怎么會說是“殷人簞食壺漿而迎其師”呢?老百姓都非常仰慕武王,包括這個水、菜都拿出來,“簞食壺漿”就是拿了飯菜出來迎這些王師。怎么會變成“血流漂杵乎”呢?孟子就說,斷不可能遭遇到強烈抵抗,而仁師就是仁義之師,也絕不可能好殺、嗜殺,絕不嗜殺,造成血流成河,流到多少呢?還可以漂杵,那些奴隸拿出來的那些舂米的棒子,那些鋤頭,都漂在水上,足以漂杵。所以孟子讀到這一段,讀到〈武成〉篇的時候說,“盡信《書》”,全部相信不如沒有這本書,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我只取〈武成〉篇里面,我取二三篇就好了,我取可靠的部分來做參考,其他我就不想相信了。這個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由來。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這段是周安士菩薩的答復,主要根據問題四就是,“歷觀記載”,就根據記載,相信是有三世之說。但是看到朱子先生所作的《小學》這里面記載說,人死了,身形就朽滅了,身體就朽滅,神識就飄散了,所以我產生懷疑,這樣哪里有三世呢?人哪里有前世、今世、來世呢?問題是這樣。
那周安士菩薩怎么答復呢?他說,《小學》,朱子先生所作的《小學》這本書里面,它所引用的范文正公說,如果你只有自己獨自享受富貴,而不去體恤宗族,不去救濟自己的宗族,他日哪里有臉去見祖宗于九泉地下呢?這也應該是朱子的話吧?那個客人就說,對啊,這也是朱子的話。那么周安士菩薩就答了,既然身形已經消滅,神識已經破散了,那還有誰羞愧去見自己的祖宗呢?祖宗也散滅了,有誰又去見這個不體恤宗族的人呢?沒有祖宗,哪里還用去見這個不體恤宗族的人呢?所以這個說法前后矛盾。也就是說,說法前后矛盾意思是說,朱子講的這個“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這個是不成立的。他引用后面的范文正公說,“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乎,這兩個說法,朱子講這句話是矛盾的。周安士菩薩直接講說,朱子講這句話是矛盾的。這段文義是在空谷大師《尚直編》。
好,那接下來周安士菩薩說了,吃水果應該先把那核拿掉,吃肉應該把骨頭先去掉。你讀《小學》,你怎么只挑那個朱子講是說沒有來世,沒有三世,人的這個身形都朽滅了,就是“取其骨”,你怎么只挑它的骨頭而來吃呢?而取那個核來吃呢?況且朱熹是儒家的吧,那我們來談堯舜、周公、孔子,這也是儒家的泰斗吧。那在《虞書》里面有記載“祖考來格”,“祖考來格”就是祖先來應供,來受孝敬。周公他告三王,就是他的曾祖太王,他的父親文王,他的祖父王季,“予仁若考”。因為他的兄弟武王生病,他就告訴他的父親文王說,我周公能夠柔順巧能,我什么事情都會,我多才多藝,我跟父親你一樣,我也可以代替父親你這樣做,你對祖父的孝順,我也都能做,我也能夠侍奉鬼神。
孔子他彈琴,他在彈琴的時候,他在這個境界里面,他見到了文王,孔子在夢中也見到周公。這三個講周公,講孔子,都告訴你什么?明明都有前人,祖先都還在啊,他沒有散滅啊。為什么說先儒的話就相信。你先儒的話既然相信了,那堯舜周孔他們講的這些話你要不要相信?當然應該更該相信了。如果堯舜周孔你不相信,不信,那先儒的話你就不用信了嗎。它這個是用周公、孔子的故事來印證神識是不滅的,來否定朱子講那個神識是滅的。
再來,他說,何況說人死了以后都散滅,如果朱子這樣講的話說,人死了都散滅了。那這些像孔子、周公這些先儒,他們雖然有德行,他們也散滅掉了。那我們春秋二祭要祭拜什么?祭拜歷代祖先,萬姓先祖啊,那就可以不用受了,因為連孔子跟周公都不在了,那還祭祀什么呢?這個意思是這樣,可以不受了。如果現在還有繼續春秋二祭,表示什么?表示這個神識是不滅的,祖先是存在的。
所以這個“散滅之說”,如果后代的人,說人死了就散滅了,什么都沒有了,“后人者先不信”,后代的人已經不可信了。如果你不相信,你不相信說這個神識是不滅的,你如果不相信說神識是不滅的,你又怎么可以讓天下人信服呢?可以怎么讓后代人信服呢?怎么讓后代人相信呢?你都不信了,后代人怎么會相信呢?所以你要相信說神識不滅,那個“散滅之說”是不對的,那后代人才會相信。這個意思是什么意思?你要學孟子在讀〈武成〉篇里面講的,我只取里面二三段就好,其他都不相信啊。說武王血流成河,這個我不相信,我只里面的精華二三篇就好。這段意思是說,你何況是《小學》,你就挑什么?挑范文正公這一段就好了,就表示說神識不滅。朱子講“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這一段你不用取,你不用相信。
好,我們看最后一個問題,最后一段,第五個問題,“問”五:
“神明不滅。還復受生。既聞命矣。若謂以人化獸。以獸為人。吾不信也。”
這一段白話解說:
神識不滅,還會轉生,我已經聽到指示了。可是如果說,人轉生為動物,動物轉生為人,這我就不相信了。這個不要說那個時候人不相信,現在的人也不相信啊。佛陀在《楞嚴經》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我跟你講,你沒有開大智慧,你不會相信的了,你不知道六道是互為眷屬,互相輪回啊。
好,我們看下面周安士怎么答復,“答”五:
“形隨心變。一念仁慈人天儕伍。一念兇惡鬼畜胚胎。善惡既互為而不純。則人獸亦迭化而不恒。若云人定為人。獸定為獸。則初分人獸時。不亦偏枯之甚乎。有人問一僧云。人之體何以直行。獸之身何以橫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獸之前世心橫。故今世之身亦橫。夫心直心橫。頃刻變異。其形則為人為獸。豈非顛倒無常者乎。又人惟有慚有愧。故人則有衣。獸唯無慚無愧。故獸獨無衣。又人惟有福。故隨冬夏而遞更裘葛。獸因無福。故歷寒暑而止此羽毛。又人于宿世。常發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語。尊信三寶語。故今世隨心所發。口中能歷歷道之。獸于前世。常作惡語。妄語。訐人隱私語。斗構是非語。穢語。謗佛謗法語。不信因果語。故今世有口無言。縱饑渴垂斃。而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辯。(此亦格物之學)”
好,我們看名相注釋:
“儕伍”,“儕”,“儕伍”就是伙伴。
再來,“善惡既互為而不純,則人獸亦迭化而不恒”,“迭”就是輪流、更替。這意思是說,眾生善惡念頭交互混雜,其感果報,亦是人獸交互輪轉,善感人天,惡感三途。
再來,“偏枯”就失去平衡,照顧不均。
“遞更”就是交替、更迭。
“裘葛”,“裘”就是冬天的皮衣,“葛”是夏天的布衣。
“歷歷”是清楚明白。
“訐”就是攻擊別人的隱私、缺點。
“斗構”,就挑撥離間,相爭。“斗”就是相爭,“構”就是挑撥離間。
“垂斃”,“垂”就是接近,“垂斃”就是將死之意。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外形隨著內心變化,一念仁慈,就轉生人天道;一念兇惡,就轉投胎做鬼畜。善惡既然互相夾雜在一起,所以人獸變化也就沒有固定了。如果人死后一定又是人,獸死后一定又是獸,那么初分人獸時,不是不太公平嗎?
有人問一位僧人說,人的身體為什么豎著走?獸的身體為什么橫著走?僧人回答,因為人的前世心豎,豎就是正直,所以今世的身體就豎,就是正直,就站得直,人就站得直;因為獸的前世心橫手辣,所以今世的身體就橫著走。因為心豎心橫,頃刻間變化,所以變人變獸,互相顛倒,沒有固定的。又因為人有慚愧之心,所以人有衣服;獸沒有慚愧心,所以獸就沒有衣服。又因為人有福報,所以隨著冬夏季節更替而更換冬衣和夏衣;獸因為沒有福報,所以不管遇到冷、遇到熱,都只有那一身羽毛。又人在前世常說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語、尊敬三寶語,因此今世隨心所想,口中能夠清楚說出來;獸在前世常說惡語、妄語、揭露別人隱私語、斗爭結怨語、是非語、謗佛謗法語、不信因果語,因此今世有口無言。即使饑渴待死,也無法討食。白刃刺心,也不能申辯。(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學問)。
好,接下來剩下來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人要有生死。就沒有輪回。
第一點,我們這一集跟上一集,我們在討論輪回的問題。所以第一點老法師說,你學大乘佛法,你要相信,人沒有生死。身體有生死,但是我們這個自性,如來真我,自性沒有生死。
第二點,我們佛經上講,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間五十年,四天王天的兩天,我們人間一百年,忉利天的一天,我們人間一百年。而且四天王天的壽命五百歲,忉利天的壽命一千歲。所以你看人都羨慕生天,因為天的福報大。所以人要力爭上游,往上去。當然最好是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壽,真把輪回的問題解決了。生天沒有辦法,它沒有離開三界六道的輪回,壽命雖然長,時間到,它還是貶墜,還是有生死,還得要去找一個身體。這都是事實真相。
第三,極樂世界,佛為我們證明,佛告訴我們,你到極樂世界就得大自在,時間、空間都沒有了。時間、空間沒有了,進入甚深禪定,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未來。以前你在哪一道,你所經過的,你也都能看得到。
第四,一般來說,禪定就可以突破空間維次。現在學術界也有在討論,臺大的,臺灣大學的李校長,李嗣涔校長也做了這個實驗做了十五年,確實相信,他用科學的方法來實驗,證明確實有輪回,人有前世今生。他用這個四五歲的小孩子來做一些實驗證明,確實他們有些個案都能知道他們過去曾經住過的地方,他們過去的父母在哪里。
第五,這個境界是什么?這個境界是超物理現象,它是真有。現在科學家對這個很熱衷,也有興趣,專門研究這個東西。那催眠是一個方法,催眠它可以知道很多信息。所以宇宙是非常神秘、非常微妙,不是單純的。
第六個,佛經當中常常用一句話來形容它,叫“不可思議”。佛教我們,你照經典上的理論方法去修行,你自己就能夠證得。證得這個什么?等到你開悟以后,你那個六通現前,你得到這個,譬如像阿羅漢他出三界,他就得到第九次第定。第九次第定,阿羅漢的禪定,他就可以能夠看到五百世了。所以確實透過修行是可以成就的,你自己可以去證得。所說的境界絕對不是虛妄的,不是想象中的,是真實的境界存在。所以宇宙中有許多不同維次空間,高維次的能夠看到低維次,低維次看不到高維次的。我們人是在三維空間,加上時間,這稱為四維。四維以上我們就不知道了。我們地球是生活在三維空間,但是四維空間以上,他們知道我們。禪定可以突破,禪定是什么?把妄想、分別、執著暫時放下來,這個境界就現前了。佛法鼓勵我們去做實驗,證明這個東西存在。
這以上是老法師在《凈土大經解演義》里面的開示,解釋這個輪回,我們身體有生死,自性沒有生死。
今天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8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