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9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9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10月10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二,“未嘗虐民酷吏”。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二十八頁,我們看經文:

“未嘗虐民酷吏”

我們看第三行:

“(發明)此下至上格蒼穹。皆帝君自言十七世以來功行。以為訓人張本也。下六句。是有諸己。而后求諸人。此一句。是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我們先解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虐民”就是殘害人民。

“酷吏”,“酷”就是殘忍、暴虐。“酷吏”就是說,在上位的主管虐待下屬吏員。

“蒼穹”就是蒼天。

“張本”,有兩個意思。第一個,為了事情的發展而預先所做的安排,這個叫“張本”。白居易《六贊偈》,“欲以起因發緣,為來世張本也。”第二個意思就是說,為作伏筆而預先說的話或寫的文章。以上這兩個意思就是“張本”。

“下六句”就是《陰騭文》里面經文,“未嘗虐民酷吏”以下,“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就是往下這六句。

“有諸己,而后求諸人”,這個是語出《大學》。《禮記正義》曰,“諸,于也。謂君子有善行于己,而后可以求于人,使行善行也。謂于己有仁讓,而后可求于人之仁讓也。”這一段跟后面那一段其實是一致的,就“無諸己,而后非諸人”,這一句也是出于《大學》。《禮記正義》曰,“謂無惡行于己,而后可以非責于人為惡行也。謂無貪利之事于己,而后非責于人也。”

我現在來解釋這兩句經文的意思,就是“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我們剛才念過的這六句,就是從“救人之難”到“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這六句,你一定要先做到,然后才可以去求,要求別人做到,“有諸己,而后求諸人”,你自己做不到,你沒有辦法去要求別人做到。就是像老法師說的,《弟子規》是拿來落實的,不是拿來背的。做父母的一定要把《弟子規》的這個境界,你要去落實,要去真干,要做到。

什么叫做到呢?能夠把《弟子規》的經文從你的性德流露出來,你的心念,你的身口意行為,你的言行、言語造作,你的待人處世,你的行住坐臥,都跟《弟子規》的經文相應,你做到經文那個境界,用《弟子規》來印證你的心念、你的行為,這樣叫落實《弟子規》,這個叫做“有諸己,而后求諸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你如果真做到了《弟子規》的境界,你的小孩、你的子女會以你做榜樣,會學習你的這個精神,他也可以落實《弟子規》的精神。這個就是老法師說,《弟子規》是拿來落實的,不是拿來背的、拿來讀的。

這是文昌帝君這句經文,“未嘗虐民酷吏”,就文昌帝君自己在當官的時候,他從來沒有虐待過民眾,也沒有欺負過他的屬下官員。這個要必須怎么樣?要“是無諸己,而后非諸人”。這兩句的意思就是說,君子要以恕道來待人,懂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善言善行方面,自己先能做到,才有資格要求別人也去做。相反的,剛才講說“虐民酷吏”,這種惡行惡言方面,因為虐待民眾,欺負自己屬下的官吏,這個是惡言惡行,自己要反省有沒有不當的言行,“無諸己”就是,你有沒有這樣做呢?你要反省,有沒有這樣不當的言行呢?如果你沒有,“是無諸己,而后非諸人”,你自己要做到沒有,才有條件去批評那個做不對的人,“而后非諸人”,那個“非諸人”就是去責備其他的官員有在虐待老百姓,有欺負他屬下的官吏。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

那么兩句經文都是出自于《大學》。在《大學》里面,也有這一段的原文,“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就是跟這句一樣了,“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那么這一段《大學》里面的這個原文,它的意思是這樣,堯、舜用仁政來統率天下,民眾變得友愛,這個是因為德行感召,因為堯、舜施行仁政。桀、紂用暴政統治天下,這個桀、紂就是夏朝的桀王、商朝的紂王,都是暴君,夏商兩個朝代都出這兩個暴君,就是桀、紂用暴政統治天下,民眾也變得兇暴,這臺灣話叫有樣學樣,民眾也變得兇暴。號令和自己的嗜好相反的,民眾是不會服從的。你自己好貪,你貪名求利,你教民眾不要貪名求利,號令和自己嗜好相反的,民眾是不會服從的。你自己要先做到,你做到不貪,民眾才不會貪。就像我們現在,習總書記在打貪一樣啊,老虎蒼蠅一起抓,他自己先做到啊,他才有辦法要求天下的官員都能夠清廉。這就是號令和自己的嗜好相反,民眾是不會服從的。這個叫做“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這個意思。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所以君子先要求自己具備美德,然后才去要求別人的美德,“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先要求自己改掉這個惡習,然后再去批評別人的惡習,這樣人家就會接受了,這個叫做“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先要求自己把這個習氣改掉,這個惡習氣、毛病改掉,然后你才可以去批評、去指責別人,或者說你的部屬的惡習或是毛病。這尤其是在當官的,我當過副分局長,當過主任,我知道。你自己上班都不準時,那你還要批評你的部屬上班不準時,沒有辦法。所以先要求自己改掉惡習、毛病,然后才去批評別人的惡習或是毛病。如果你對道理都不懂,你對真理都不明白,你怎么去跟部屬、跟民眾開導善惡的道理呢?那是辦不到的,這個叫做“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家都治不好,你怎么有辦法平天下?讓天下太平呢?

以上這一段是“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它的意思,我們在這邊做這樣的補充。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從這一節到下面“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這一節,都是帝君自說一十七世以來的功行,為教誡人民預設伏筆。下面六節是自己這樣做到,然后要求大家都這樣,要做到。那么這一節“未嘗虐民酷吏”,是自己沒有這樣做,然后要求大家也不要這樣做。或者是說,這一節是自己沒有這樣,然后要求大家也不要這樣,這樣也可以。

這一段蘊含很深的領導哲學。我們在念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圣眾”。這什么意思呢?皈依佛就是皈依覺,“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你要覺悟以后,皈依覺,皈依佛就是皈依覺,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是皈依正知正見,皈依正。“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你怎么去統理大眾、統領大眾呢?那就是四個字,以身作則。身正則影正,這是《感應篇》講的道理。

好,那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民之稱吾也。如父母然。虐使之則不仁。吏之事吾也。如君長然。酷待之則非義。然所謂虐者。非必峻法嚴刑也。或征取錢糧。而催科無術。或私加色目。而羨耗有余。或兇荒不能速報。或民隱壅于上聞。或決獄無聽斷之明。或兩造多株連之累。或因小事而化為大事。或限今日而改至來朝。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則皆虐矣。所謂酷者。非必恣情鞭撲也。或因小失而誅求。或以過誤而譴責。或任一時喜怒。而役使不均。或聽萋菲浮詞。而厚薄唯我。或出遠而多隨人役。或驅使而罔察饑寒。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則皆酷矣。噫。當權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一十七世以來。帝君所未嘗為者。獨此兩端乎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催科無術”,“催科”就是催收租稅,這個叫“催科”。租稅有科條法規,你按照法令規定來課稅。你不按照法令來課稅,這個叫“無術”,沒有方法,不合乎道理,叫“催科無術”。以不當的方法去催收租稅,這也可以稱為“催科無術”。

“色目”就是條目、種類。

“羨耗有余”,“羨耗”就是古代官府征收錢糧的時候,以彌補損耗為名,在正額之外另征的部分,這個叫“羨耗”。因為以前這個官府跟民眾征收米糧的時候,可能有些是要繳米糧的,那在運送過程里面會有損耗,所以以前的官府征收錢糧以彌補損耗為理由,在應該繳的數額之外,另外再追加的部分,另外再征收的部分,這個是“羨耗”,這個叫“羨耗”的意思。那“羨耗有余”就是羨余。清代州縣在正賦外還增征附加額,這部分收入,除去實際耗費和歸州縣官吏支配以外,其余解送上司。這個是“羨耗有余”。

再來,“民隱壅于上聞”,“民隱”就是民眾的痛苦。《國語·周語上》,“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有智慧的帝王、國君,不是一昧地從事這個軍隊的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不是只做這個事情,要去勤勞地體恤民眾的痛苦,而把民眾的痛苦,排除掉他們這樣的害處,這樣才叫做有智慧的帝王跟國君,古代的帝王都是這樣,所以“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隱”就是痛的意思。“壅”就是障蔽、遮蓋。“上聞”,向朝廷呈報。意思是說,人民的痛苦被掩蓋,沒有如實地向朝廷呈報,向上級呈報,這個叫做“民隱壅于上聞”。

再來,“決獄無聽斷之明”,“聽斷”就是審判案件,你要聽取原告跟被告雙方的陳述,審察法令跟事理,案件的事理,而后做決斷,來做定奪,該如何下判決。《漢書·六十四》,“南面而聽斷,號令天下,四海之內莫不向應。”“南面”就是治理國家大事,叫“南面”,古代叫南面而王,就是領導天下的老百姓。你要號令天下,“南面而聽斷”,你要公正廉明,這樣才有辦法號令天下,那么四海之內,民眾就會響應你,要公正廉明。這叫“聽斷”。

“兩造”,就訴訟的雙方,我們用現在的法律的名詞,叫原告跟被告。

“株連”,因一個人的罪而牽連許多人,像砍伐樹木,根株相連一般,連累他人,這個叫“株連”。

“誅求”就是索求、要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小國處在大國之間,大國索求無度,無時無刻都要求進貢,小國處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不得安寧,“不敢寧居”。

再來,“萋菲浮詞”,這個是《詩經·小雅》篇〈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在《論語》里面云,“斐然成章”。“斐”就是文章寫得非常地好,“文章之貌”,文章圖文并茂,這個叫做“斐”。“萋與斐”它是同類的,錦上添花,這個架構完整,組織結構完整,文筆又好,功底又深,論述又清楚,這個叫做什么?叫“萋斐”。文情并茂,叫“文章相錯也”,這個叫做“萋斐”。那后來就以“萋斐”來比喻讒言,奸臣向國君上奏讒言。“浮詞”就是虛飾浮夸的言詞。所以“萋菲浮詞”就表示虛飾浮夸之讒言。

“噫”,這個“噫”字表示悲哀、傷痛的語氣。《論語·先進》篇,“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句經文我們來探討一下。顏回早死,孔子非常悲傷。那么在《論語·先進》第十一篇里面,“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季康子就問孔子說,你的弟子當中誰最好學?孔子說,顏回最好學,可惜他短命死了,現在沒有好學的。

再來,“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這一段就很有意思了,顏淵死了以后,他的父親顏路就請示孔子,說要什么?想把車賣掉來買槨,葬他的兒子顏回。這個“槨”跟棺有什么不同?我們現在說棺木、棺木,古代的棺木有兩種,里面那個叫棺,外面叫槨,它有兩層的,內層叫棺,外層叫槨。所以顏回的父親顏路,想要賣車子,要買好一點的槨來葬,埋葬這個顏回。

孔子說,“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才不才”就是不管兒子爭不爭氣,是否爭氣,做父親的都很疼愛兒子。“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孔子就說了,我的兒子,因為孔子的兒子比孔子早死,就孔鯉,他說,當時我的兒子鯉死的時候,也是只有棺沒有槨啊。孔子是一個窮書生。它外槨呢?“吾不徒行,以為之槨”,孔子說,我不賣車,用徒步的方式來買槨,是因為,“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因為我雖然不在位,不在官位,但是也還要跟在大夫的后面,也要用車,不能徒步行走啊。所以孔子他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顏路對他兒子顏回很疼愛,這是人之常情,那孔子就不表示意見。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了,孔子嘆氣說,天亡我啊,天亡我啊。“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慟”就是過度悲傷叫“慟”。孔子為顏淵的死痛哭啊,隨從的弟子就說,夫子啊,你哭得太傷痛了。孔子說,有過分嗎?我不為顏回傷痛,要為誰呢?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這一段的意思是說,顏淵死了以后,門人想要厚葬他。孔子說,不可。門人仍然厚葬顏回,孔子說,回啊,你把我看成父親那樣,我卻不能如兒子那般地對待你。君子愛人以德,一切都要合乎禮,不是我要厚葬你,是門下這些學生,要我不要把你看成兒子啊。因為孔子他的兒子,那個葬禮就很簡單了。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這句經文就很有名了。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孔子講了,我們上一回討論過,“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就是講中陰身。其實孔子也懂,孔子不是不懂,雖然儒家只講一世,他們不講過去世、講未來世。用現在的話說,孔子說,把人做好,活在當下。你把人做好,你最起碼怎么樣?你得人天沒問題吧。你把人做好,你要做五戒十善,要五倫十義要做好、要守好,五戒十善要做好,凈業三福的第一福,人天福要做好,你才有保住人身的機會啊。所以孔子也沒有錯啊,“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很多人,其實學佛人也都,很多人都是有這樣的一個心態。但是這是跟印光大師講的,又是另外一種狀態。印光大師說,因為要生死無常,要痛念無常,要發菩提心,要深信切愿,所以印光大師說,修行人要把一個“死”字掛在額頭,這樣觀照,那就容易跟道相應,因為怕你攀緣五欲六塵。

那么這一段的白話是,子路就問,怎樣侍奉鬼神呢?孔子說,人都還難于侍奉好,談什么侍奉鬼神呢?子路又問了,能問死是什么回事嗎?那這子路對臨終關懷有興趣啊。孔子回答說,生還沒有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楚死呢?

其實懺公老法師他的弟子鑒因法師,他助念的個案大概有三千個個案,我跟他很熟。鑒因法師在臺灣彰化員林蓮社,他是記者出身的,修得很好,他是懺公的學生,他是專門做臨終關懷,他也講經說法。他臨終關懷,他的開示,對亡者的開示,乃至于助念,都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感應故事。

有一次,我臺南的一個蓮友,也是我的同事許永寧居士,他是臺南人。以前在臺北市警察局民防管制中心當主任的時候,我就常常勸許永寧先生,我說,許居士,你要度你媽媽念佛啊。然后他就說了,唉,我媽媽就不好度啊。所以親人最難度。他說,一天要吃三條那個虱目魚。臺南生產虱目魚,臺南人就知道,這虱目魚的魚頭,老人家都喜歡吃那個虱目魚的魚頭。他說,一天要吃三個虱目魚的魚頭。我說,那這樣不行啊,一天三條虱目魚的魚頭,那一個月就九十條魚啊。結果許居士的母親往生的時候,在臺南助念,打電話到臺北來給我,主任,請你幫忙啊。那我就打電話到中部員林蓮社,請鑒因法師帶蓮友去臺南跟她關懷。

鑒因法師一進去啊,我都沒有跟他講,鑒因法師旁邊有幾位弟子都修得很好,他說,唉,師父啊,那亡者那脖子,怎么很多虱目魚在咬著她的脖子?很多虱目魚在咬著她的脖子,因為她一天吃三條虱目魚。老和尚說了,吃人家半斤,還人家八兩,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佛陀說,“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你以為吃肉就沒事嗎?唉,殺豬的都說啊,豬啊豬啊,你是人間一道美食,人不吃,我不殺,你要討債,你去向吃肉的人討債,不要向我討債,他都知道把債賴在你身上啊。所以很多這些吃肉的這些民眾,可以講說,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報應,所以他們就不怕因果報應,因為他們迷惑顛倒。

所以鑒因法師,我也沒跟他講啊,我沒跟他說,許居士的媽媽一天要吃三條虱目魚的魚頭。他說,唉,你媽媽,你在旁邊念佛。許居士旁邊就拼命念啊,誦《無量壽經》《地藏經》,念佛,念得都已經都一個人在那邊都快撐不住了。說,你媽媽那個佛念不出來。他說,為什么?他說,魚頭都把你媽媽的脖子掐住了,她沒辦法念佛啊。“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就是什么?沒有修凈業三福嘛,凈業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嘛。所以等一下我們就會探討,往生那么容易嗎?等一下我們就會探討。

所以孔子講的沒有錯,生還沒有弄清楚,人到這個世間來干什么了?印光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的。所以你明白因果以后,生就搞清楚了,人生是酬業而來。來這個世間就是,眷屬因緣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個就是,我們人是帶著業力到人間來,生還沒弄清楚,怎么可能搞得清楚死呢?更何況本來就沒有生死啊,自性本無生死,是你迷了以后,你六根對六塵,你眼見色起了攀緣取舍,你的阿賴耶識里面的業識變現出來嘛,變現出來你喜歡的境界,你貪愛的境界,你瞋恨的境界,眼見色嘛。你眼見色時候你攀緣取舍,然后就怎么樣?色受,你就有感受了。感受是什么?苦樂憂喜舍,境界不好的你就會有苦啊,境界好的就會喜歡,苦樂憂喜舍,得不到就會憂,得到了怕失去啊,苦樂憂喜舍,那就有感受了。

有感受以后,那就有了別了,對你有利的就攀緣過來,對你不利的就排斥出去。那就有想了,那你就要動發身口意啊,你就開始起心動念了,那就準備要造身口意業了,動發身語意,就是身口意嘛,色受想,開始想了嘛。那行就開始去造作了,十惡十善,就開始造作了,色受想行識。那個想的時候,它本來是現量的東西,你就開始執著,就比量,比量以后就變非量。這現量、比量、非量,是唯識學的名詞。色受想,行,就開始去造作,造作就造作身口意的十惡業、十善業。最后,含藏在阿賴耶識,就是業系苦相。我們說,一念無明生三細,一念無明生起來,能見相、所見相。接下來是境界為緣長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就開始受苦了。這個把它先搞清楚,所以有五蘊的煩惱。

如果你能夠覺悟這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諸法空相”,相有體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都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法心想生,都是你的阿賴耶識變現的,心現識變,“覓之了不可得”。就像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二祖慧可大師。二祖慧可大師在雪中站了七天七夜啊,那雪都快把他淹沒了,最后他斷臂求法,拿手臂供養他的師父。他的師父說,你為什么這樣呢?你為什么要這樣斷臂求法呢?然后二祖慧可大師說,報告師父,弟子心不安。我就是煩惱很多,我也想安,安不下來,弟子心不安。達摩祖師說,將心來,我為你安。你把心拿來給我,我幫你安。二祖慧可大師,我的心在,痛苦的心在哪里?痛苦的心就是那個,迷了以后那個菩提自性嘛。迷了以后,真如變成什么?真如變成煩惱,佛變成眾生,本來是“照見五蘊皆空”嘛。

所以達摩祖師這么一問,二祖慧可大師說,弟子覓心體了不可得。我找心體,我找不到。達摩祖師說,我為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心安好了。他當下徹悟,覺悟了,煩惱本空,本覺本有,你放下來了,煩惱就到哪里去了?老和尚說,回到常寂光凈土了,轉識成智了。以前我還聽不懂,老和尚說,阿賴耶識回到常寂光凈土,我還想不出來說,阿賴耶識它到常寂光凈土,到哪去了呢?后來才搞懂,它轉識成智,不就是回到常寂光凈土嗎?阿賴耶就是我們的八識五十一個心所,污染的種子嘛。那它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菩提的時候,眾生成佛,那就背塵合覺嘛。那就覺悟了,那就回到常寂光凈土了。

所以孔子這一句話,我覺得孔子講的,其實也是把握當下,跟我們《金剛經》里面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孔子也懂這個道理,生還沒有弄清楚,怎么還能去搞得清楚死呢?三心不可得,你好好把人做好,你將來就好死,你現在人都做不好,將來一定不好死,他沒辦法善終啊,對不對?長壽、富貴、康寧、好德,一定善終嘛。

那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老百姓尊敬我,我就好像父母一樣,虐待使喚他們,就是不仁慈。下屬的官吏們,他們事奉我、服侍我,我就像君長一樣,我危害酷待他們,就是不仁義啊,不義啊。虐待的意思,并不一定就是嚴厲的法律或者刑罰。或者征取、征收錢糧沒有好辦法,沒有方法,或者造成擾民,或者氣勢洶洶,橫眉怒目,用度過量,或者兇荒之年不馬上向上級速報,或者堵塞人民的苦衷隱情而不使上面知道覺察,或者判斷獄訟,訴訟案件不公平,或者株連多人,使無辜人受連累,或者把小事情弄成大事情,或者限定說今天要該解決的,拖延到以后才解決。凡屬于這一類的事情,用帝君的話來說,都是虐待,都是虐待民眾。

殘酷的意思,并不一定是就是任意鞭打。或者趁小小的過失而勒索,或者因一時的過失而加重責罰,或者憑一時的喜怒而役使不平均,就是古代民眾都要去服勞役,憑一時的喜怒而役使民眾不平均,或者聽信讒言蜚語、浮夸之詞而憑主觀的意志隨意獎賞處罰,或者出遠門而勞師動眾。就像去視察一樣,要很多民眾官吏陪伴你,我們現在說擾民,把馬路、道路封起來,只讓你一個車隊走,一群車隊走,這都是出遠門而興師動眾。像我們臺灣,最近這領導出去視察,我們的最高當局,臺灣的總統,現在是民眾是怨聲載道,她到屏東去視察,管制太久了,結果發生連撞車禍死了一個人。這個叫做什么?凡屬這一類的事情,這叫做出遠門勞師動眾。或者驅使下屬的人而不了解、體察他們的饑寒。凡屬于這一類的事情,用帝君的話來說,都是殘酷的。

唉,就是“噫”,這是“噫”就是嘆息,當權的時候如果不行種種方便,就像入寶山空手回來。俗話說,公門好修行,就入寶山空手回來。一十七世以來,帝君從來沒有做過這些事情,僅僅只限于虐待和殘酷這兩方面嗎?帝君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不是只有虐待跟殘酷這兩方面,他其他統統沒有做,好的都有做,壞的他都沒有做。這是帝君從來沒有做過的,僅僅只限于虐待與殘酷這兩個方面嗎?是這個意思。

我們看下面的兩則故事,“下附征事”,第一個,“酷虐改行”。

我們看經文:

“帝君曰。蜀之牛鞞邑令。公孫武仲。治邑以廉。而待人不恕。左右小有過。輒笞之。蒞邑逾年。而胥吏無全膚。吏甚怨之。資水邑令。賴恩。性貪吝。以苞苴為常。日用飲食。皆取資于民。恣吏誅求。民甚苦之。予以二邑吏民。遭此荼毒。乃化為蜀郡丞長孫義。行于諸邑。觀風俗。劾武仲之虐吏。賴恩之酷民。二令叩頭乞免。予戒勵之。尋隱而不現。后知郡丞初無行邑事。二邑咸以為神。由是武仲改為忠恕。賴恩亦變為廉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牛鞞”,牛鞞在四川,是一個縣名,“牛鞞”。

“邑令”就是縣令。

“恕”就是寬恕、仁愛之心。恕直,就寬心正直,寬心厚道。

“笞”是用鞭子或竹板抽打,這叫鞭笞。

“蒞”,跟蒞臨的蒞是一樣的意思,異體字。治理、統治、管理。

“胥吏”,官職名,古代掌理案卷、文書的小吏。

“苞苴”就是賄賂,“苞苴”,賄賂。這個“苞”跟包子的包是同一個意思,通包。《荀子·大略》,“湯旱而禱曰”,“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這個官場如果是賄賂當道,進讒言的人興盛,那當然依報隨著正報轉嘛,“何以不雨?”變成干旱,連年干旱,到這么嚴重的地步。楊倞《注解》說,“貨賄必以物苞裹,故總謂之苞苴。”你要送賄賂款項,要送黃金、金錢送給官員,一定要東西假裝包起來嘛。像我記得尤其現在很多有這個,臺灣叫宅急便,這個我們臺灣叫宅急便,就是快遞,要包裹快遞。現在如果你送紅包、送金條,假裝一盒水果,過年過節到了,送一盒水果,送一盒水果以后,上面是水果,下面是人民幣跟臺幣。

那我講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我在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在我們這個中正分局,就是我們這個臺北市的市中心,就靠近總統府那個地方,博愛路那個地方,有一個派出所。因為那個地方有很多高等法院、地方法院,都在那個地方,那么因為他們這些法官都住在一起,叫司法新村,他們都住在一起,公家配的宿舍。那么管區警員,人家說不怕官大只怕管,那管區警員,你不要看他小小一個管區警員,他就可以管,你雖然是司法官,你司法官、檢察官、庭長,我還是有辦法查你的戶口。以前還要查戶口。

那么這位警勤區警員,就管區警員,平常去查戶口常常被,因為他官位最卑微嘛,所以常常被這些法官、檢察官頤指氣使,就是使喚他。那這位管區警員,這警員就有一點怨氣,就是憤憤不平。他就有一點小聰明。那過年到跟中秋節,那是早期,就是這里講的這個“苞苴”,就是賄賂公行,早期的時候是這樣,現在是整飭貪官污吏,就是政風單位、調查局都在抓,所以比較不敢這樣公然的索賄。

那這位警勤區警員,管區警員,他到中秋節的前二三天,他就在司法新村的出入口處,入口處擺了一個桌子,進去統統要登記,你進去送的物品,統統要逐條逐條檢查,因為他說,我為了保護我這個司法新村的安全,所以進去統統要登記名字,誰進去探訪誰,要拜訪第幾號的。誰敢登記啊,去送紅包還敢登記?我要去拜訪哪一位檢察官,哪位法官,沒有一個敢登記。那過年前三天,過年都快到了,里面的,臺灣話叫等無人,就等沒有人進來,那些法官跟檢察官就來門口拜托管區警員,這樣就可以了,請你回派出所休息,不要在這邊這么辛苦了。這叫什么?講到這個“苞苴”,賄賂,講這個有趣的故事給各位聽。

后來這位警勤區警員,管區警員,每一次到司法新村查戶口,去勤區查查,這些法官、檢察官員對他是畢恭畢敬,請坐請坐,不敢再怠慢了。這個是有名的,不怕官大,只怕管。

再來,“恣吏誅求”,這個“恣”就是放縱。“誅”就是責求,就苛責要求。就指放縱吏卒向人民需索無度,放縱官員向人民需索無度。

“荼毒”,“荼”是一種苦菜,這個“荼”是一種菜,苦菜。“毒”就是螫人之蟲,會咬人的這個蟲,這個叫“毒”。所以“荼毒”就是吃苦菜,受傷害。比喻毒害、殘害。

“郡丞”就是郡守的副貳,就是他的副官、副手,這叫“郡丞”。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酷虐邑令,改過自新。帝君說,蜀的“牛鞞邑令公孫武仲”,治邑非常廉潔,但是待人不寬恕,左右的小吏、小官,小官員,只要有小小的差錯,就要受到鞭笞、鞭打。牛鞞邑令公孫武仲治理這個邑過了一年,沒有一個小官吏有完整的皮膚,統統被打得皮開肉綻的,小吏們都有怨苦。另外一個“資水邑令賴恩”,本性貪吝,經常索取賄賂,日用飲食,統統取自百姓,而且放縱部屬下吏勒索,人民非常痛苦。我因為這兩邑令吏民遭受殘害,我于心不忍,就變化為蜀郡丞長孫義,在各邑巡視,體察民風民俗,揭發武仲虐吏,虐待小官吏,賴恩酷民的罪狀、索賄的罪狀。兩位邑令見到我的時候,就叩頭請求免罪。我警示、告誡、教導他們,過了不久就隱去不見了。后來大家都知道,郡丞當時并沒有出來巡視各邑,這兩個邑令都認為是神來降世點化,因此武仲改為忠恕,賴恩變得廉潔了。

“按”,我們來看這個“按”:

“帝君疾人酷虐如此。則己之于吏民可知矣。讀蔣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條。可謂字字藥石。居官者當刻于內衙屏墻上。朝夕寓目。永作韋弦。陰功無量。”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疾”就是憎恨。

“蔣莘田先生”,他是叫蔣伊,江蘇常熟人。年輕的時候他很努力地求學,做學問,他在擔任諸生的時候,他就有抱負要,“經世志”就是要報效國家社會。在康熙十二年的時候考上進士,他有著了《玉衡》還有《臣鑒》二錄,呈給康熙皇帝。后來擔任御史的工作,他彈劾官員無所撓避,就不避諱。后來升任廣東糧儲參議,革除弊政。他建設學校,重視教育,民眾都感受到他的德風、他的德行。后來升到河南按察副使、提督學政,被稱為公明第一。這是“蔣莘田”。

他作的“居官慎刑條”,就是他作的《萬世玉衡錄》里面,他編寫他自己,他剛擔任進士以后,“登第”,就考上功名以后,他呈給皇帝的書,叫《萬世玉衡錄》,里面有“居官慎刑條”。“前有進書奏疏,其書分門編次,共六十四類”,他編成六十四類,呈給康熙皇帝,“每類之中又自分法、戒二類”。“所采上起唐、虞,下迄明季”,他所編寫這個《萬世玉衡錄》,是從堯舜的時代就一直記載到明朝末年。《四庫提要》。這個是“居官慎刑條”。

“藥石”就是藥劑和砭石。一般來講的話,這個藥劑跟砭石統稱為藥物。比喻規戒。

再來,“寓目”,注目、過目。

“韋弦”,這“韋弦”不是名字,《韓非子·觀行》篇,“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一個英明的君王、長官,英明的國君,要怎么去用人,要取其之長,補其之短。譬如說西門豹他個性很急,叫他佩韋,讓他自己能夠,很多事情可以比較緩和下來。董安于他個性比較遲緩,就佩弦讓他提起,要講求快速,“佩弦以自急”。所以后來“韋弦”這兩個字,比喻外界的啟發、啟迪跟教益,也做為警戒跟規勸。“韋”是一種皮繩,比喻要慢一點。“弦”代表弓弦,表示要急一點。所以《王文憲集序》,“夷雅之體,無待韋弦”,就是王文憲,“言王公平雅之性,無待此韋弦以成也”,不需要這個皮繩,也不需要這個弓弦,他自然而然就中規中矩,輕重緩急,他拿捏地非常地有條不紊。沒有辦法到這么個功夫的話,就必須要佩韋跟弦,個性急的叫他佩韋,個性緩慢的叫他佩弦,這個是一種提醒,叫“韋弦”,隨時警惕自己不足。

這一段的白話解:

帝君憂慮別人酷虐如此心切,那么他自己怎么對待吏民就可想而知了。讀蔣莘田先生的“居官慎刑條”,可以說字字都是良藥。當官的人應該刻在內衙屏墻上,早晚過目,永作韋弦,功德無量。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的經文,《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三句經文,“救人之難”。剛才我們探討的是第二句經文,“未嘗虐民酷吏”,接下來是討論、研討“救人之難”。

我們看經文:

“(發明)難有多端。約言之。不出七種。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盜賊。五刀兵。六饑饉。七疾疫也。在水火者。以拯拔為救。在官非者。以昭雪為救。在盜賊刀兵者。以脫離為救。在饑饉者。以財帛為救。在疾疫者。以醫藥為救。救均發于至誠。見人之難。如己之難。盡其智謀。竭其財力。使救之之念。十分圓滿而后已。難至而救。救之有形者也。孔子所謂聽訟吾猶人也。復有一法。使人自然無難。其功更有倍焉。則孔子所謂使民無訟矣。何則。人之患難。皆前業所致。今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無苦果。若能勸人不造殺盜淫妄之業。則救人之難亦多矣。是故救難于已然。所救有限。救難于未然。其救無窮。救難于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難于未然。菩薩之修持。二者并行不悖。”

這一段經文非常地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刀兵”就是戰爭還有武器,比喻戰爭。

“饑饉”,五谷收成不好叫“饑”,蔬菜野菜吃不上叫“饉”。“饑饉”就是莊稼收成很差,或者是沒有顆粒的收成,比喻災荒、荒年。這叫“饑饉”,饑荒。

“聽訟吾猶人也……使民無訟矣”,《論語·顏淵》篇,“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說,我聽這些訴訟案件,我跟大家都一樣,沒有什么不同,“與別人無異”。“即聽取雙方所訟之辭”,兩方面誰對誰錯,我跟大家聽的都一樣,“聽取雙方所訟之辭”。“判定誰曲誰直”,判定誰對誰錯。但不同的是,要讓人家不會有諍訟,無諍,《金剛經》里面講說“無諍”,化解于無形,沒有人我是非,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使人無諍,大家都能夠平等對待,離開四相,那才是最高境界,人人都成圣賢,人人都成為菩薩。這就是要使人無訟,大家都能夠回歸到自性,大家都能夠覺悟,那才真正是救人家的慧命。使人無訟,這是以德化人,那才真正的以德化人,才真正的德行教育。這個就是“聽訟吾猶人也……使民無訟”。

“不悖”,不相沖突,沒有抵觸。《國語·周語上》,“是以事行而不悖。”不違背、不相沖突的意思。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苦難有多種,簡要來說有七種:水火,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盜賊、五刀兵、六饑饉、七疾病。受水火之難的,把他從水火中拉出來;官司有冤屈的,就為他平反昭雪;遭受盜賊刀兵的災害的,就讓他能夠脫離這個險境;饑荒歉收的時候,多去施舍財物去救濟;疾疫流行的時候,惡病纏身,多去施舍醫藥去救濟。救苦救難都要誠心誠意,發自內心,看見別人的苦難,就好像是自己的苦難,想盡辦法,盡自己的財力,使救難的念頭十分圓滿地實現才肯罷休。但是,苦難的降臨才去救濟,這種救濟之力是很有限度的,是外在有形的救濟,正如孔子所說了,審理官司的能力,我和別人差不多。

有一種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斷除苦難的起因,沒有起因,自然就沒有后果了,這樣去解決人民的苦難,他的功德就遠遠超過那種治標不治本的有形救濟。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要使社會上沒有官司可打才好啊。為什么?人的患難都是以前所造的惡業所招感的,今世不造苦因,來生自然沒有苦果。如果能夠勸人不造殺生、偷盜、淫亂、妄語的罪業,那就等于救人無窮的苦難了。因此救難于已成事實之時,所救的就非常有限;救難于未成事之時,所救的力量就無窮無盡了。救難于已成的事實之時,是一般人的善行;救難于未成事實之時,是菩薩的修持。兩種并行不悖,才能徹底解除眾生的苦難。

這一段里面有幾段法語是非常地好。譬如說,災難有哪幾種,水災、火災,“水”“火”“官非”,“官非”就是官司,“盜賊”,“刀兵”就是戰爭,“饑饉”就是饑餓、饑荒,“疾疫”就是疾病,這七種。所以發生火災的,你要趕快去幫他們救啊,水災也是一樣,趕快去救他們哪,這叫“救人之難”啊。做官吏的也是一樣啊,你去視察水災,要視民如傷,就像自己的親人在受傷一樣啊,所以“以拯拔為救”。有“官非”的、有官司的,你要讓他能夠昭雪清白,讓他能夠不要含冤,有冤屈沒有辦法昭雪,不能夠平反,能幫他平反,這就是救難,有冤屈的幫他平反,有受害的要公平地判決。遇到盜賊、戰爭了,把他們救出來,這也是救難了。饑餓的,趕快布施錢財,有疾病的,布施醫藥。都發自于至誠,而且見人之難,就像自己的災難一樣,“盡其智謀”就是用盡自己所有的力量,智慧跟力量,用盡自己的錢財,希望讓救濟的念頭能夠做到十分圓滿,就是經典上講,“發意圓成,功德圓滿”。這個是首先先探討一下,救難要怎么救?這幾個方向都值得我們學習,為官為民都值得學習這些。

再來,你救到有形的,孔子說,“聽訟,吾猶人”,聽訴訟案件,我跟大家都一樣。但是有一個方法,讓他不要發生災難,就是要透過教育、教學、教化,這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所謂的“使民無訟矣”,讓老百姓不會有官司,不會訴訟。要先告訴他們說,今天會有這些災難都是前面他過去生所造的惡業所招感的,那你今世要是不種苦因,來生就沒有苦果了。勸人家不要造殺盜淫妄之業,那這個救人之難的功德就很大了。所以救難在已經發生的,這個都是一般世間的善行,這個所救的是有限的,你再怎么救,頂多只是一千人、二千人。你“救難于未然”,讓它能夠災厲不起,為什么?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人心貪,就多水災;人心瞋,就多火災;人心不平,多地震;貪瞋癡,人心則愚癡,就多風災,這老法師說的。那你如果叫老百姓斷貪瞋癡呢?就沒有這些水災、風災、地震,這個是“救難于未然”,那這個救就無窮了。

救難于已經發生了,凡夫的善行。救難于還沒有發生,可以預防,可以消災免難的。就像臺灣很多修行的大德、修行的民眾,很多人在這邊念佛、行善積德,很多臺風經過臺灣都很奇怪地轉向了。像這次到日本去的,到北海道的,沖繩的這個臺風,山竹這個臺風到日本北海道,那時候我還在新加坡演講,它說會經過臺灣南部,結果沒有經過臺灣,跑到日本北海道。我前幾天看到新聞報導,日本政府光北海道的損失一千多億,一千多億日幣,你看這個損害多大。這個叫什么?“救難于未然,菩薩之修持”。

所以我們辦萬人念佛,都是做什么?我們辦了,今年辦第四屆了,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暨萬人念佛,我們都為兩岸和平祈禱。我們也有超拔我們國內的,第一個,中國墮胎嬰靈;第二個,國共內戰的死亡的軍民;第三個,八年抗戰死亡的軍民;第四個,唐山大地震;第五個,汶川大地震;第六個,文化大革命死亡的軍民;第七個,金門炮戰死亡的軍民;結果我漏掉一個,南京大屠殺,被日本人屠殺的四五十萬的軍民。總共八張大牌,都是從我們二○一五到二○一八今年,四年的每一屆的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暨萬人念佛,護世息災萬人念佛法會,我們都為兩岸立牌,臺灣的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我們也幫他立牌,因為他給我們一個副總協調,我們一位志工感應。這是都是什么?為我們兩岸來能夠消災免難。這就是什么?我們也是學習菩薩的修持,“救難于未然”。

那確實這幾年來,我們國內這個水災、風災、地震,也比較緩和,比較少一點,這是大家精進用功念佛,讀誦《無量壽經》,都能夠弘揚傳統文化,其實有很大的關系,有很大的關系,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剛才跟各位報告這一段,“救人之難”,這一段非常地重要。那里面有幾句法語,我剛才已經念過了,“復有一法,使人自然無難,其功更有倍焉”,就是防患于未然,“使民無訟矣”。然后讓眾生明白因果,人之患難,皆前業所致,今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然無苦果,這是很重要的因果教育。

所以我們現在就來探討法師開示,“今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無苦果”。

“有因無緣,苦果不生”。就李炳南老師說的,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罪業,佛陀跟我們講的,罪業如果有體相,虛空不能容受。李炳南老師有說,這個惡業的種子,如果你把它放在杯子里面,沒有土壤,沒有陽光,沒有水分,沒有養分,沒有施肥,它是不會發芽的。所以有因,就是有種子,“有因無緣苦果不生,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因為我們都是念佛要求生極樂世界,帶業往生是帶前世的業,是帶過去生的業,不是帶現在這一世的業。老和尚也有講,開示過帶業往生的問題。帶業往生是凈土法門里面最方便的一種度眾生的方法。

帶業往生最低標準,圓瑛老法師在“十習因”這段文里面,講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大家要注意。圓瑛法師是在我們上海,我們國內民國年代成就的一位老法師,他注解的《楞嚴經》非常地好。圓瑛老法師說,十習因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但是站在凈土宗帶業往生的角度,圓瑛法師提出一個重要的思考模式,是合乎唯識學的。

我們先復習一下,學人曾經講過十習因、六交報,我怕大家忘記了,我們再復習一下十習因,在《楞嚴經》里面是很重要的輪回的原因,到地獄去受報是什么原因?這十習因一定非要學習不可。在《感應篇匯編》里面,有十習因、六交報。我們先來復習一下十習因。指招感未來地獄果報的十種習氣、習因。又稱十習,十種因、十種果。習就是習續、習慣、繼續的意思。“習續前念的善、惡、無記之因”,我們的念頭里面有什么?有善念、有惡念,不善不惡叫無記。“善因、惡因、無記之因,而招感后念的善、惡、無記之果,乃至于習續前世的善、惡、無記之因,而招感后世的善、惡、無記之果”,所以“一前一后,在前為因,在后為果”。

十習因里面第一個,在《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舉出能招感未來地獄果報的十種習因。

第一,淫習因。“淫習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氣現前;二習相燃,故感受鐵床銅柱八熱地獄之報。就像兩個手這樣搓、搓、搓,它會有熱度,“淫習交接”,“研磨不休”。

二,貪習因。貪習交計,發于相吸,吸攪不止,“故有積寒堅冰于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凌”,故感寒冰地獄。所以貪習因是感寒冰地獄的。

三,慢習因。“慢習交凌”,傲慢別人,發于相恃,馳流不止,“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故有血河毒海融銅灌吞之報。這慢習因,傲慢。

第四,瞋習因。“瞋習交沖,發于相忤”,故“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人銜冤殺氣飛動”,受此業之感,故有宮割斬斫等報。這瞋習因。

第五,詐習因。“詐習交誘,發于相調,引起不住”,“故有繩木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等報。

第六,誑習因。心起欺罔而“不止飛心造奸”,“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凈,如塵隨風”揚,“各無所見”,故受“沒溺、騰擲、飛墜、漂淪”等報。就是糞尿地獄,那個就是為什么會到地獄里面的糞尿地獄,就是生前喜歡打誑語,誑語的習氣。

再來第七,冤習因。冤習交嫌而起沖恨,如陰毒之人懷惡毒之心,故受業感而有投擲擒捉擊射之報。跟人家發生沖突,對方產生有冤氣,含恨在心,這個叫冤習因,就到地獄去,就有被無常大鬼“投擲、擒捉、擊射”之報。

第八,見習因。堅持自己的邪見,以是非其事,而產生違拒。這個見習因,因為平常堅持自己的邪見,做一些以成就他的邪知邪見的事情,將來墮落地獄,就是勘問、權詐、拷訊、推鞫的果報。

再來就是第九個,枉習因。毀謗別人,誣謗別人,造這個罪業,將來都感受到地獄里面的“拘押按捺迫蹙其體、瀝漉其血”的果報。

再來,最后一個是訟習因。訟習因就是因跟人家諍訟,跟人家斗爭,有爭執,產生訴訟,交喧而隱覆其心,把自己的這一些惡的事情隱藏起來,所以有業鏡之“火珠披露宿業對驗”等報。

以上這是十習因。

我們現在來探討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今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無苦果”。圓瑛老法師說,什么叫帶業往生呢?“有因無緣,苦果不生這八個字”。“什么叫做因呢?”就是我們過去生累積的種子。你現在所造的行為,都是一種因。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現在受的樂報了,苦報,是我們過去生所造的善因跟惡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現在所做的,就是來世果報的因。

就是我們過去生累積的種子,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過去,因為我們已經來到人間了,過去我們怎么造?我們也忘了,隔陰之迷,我們已經有隔陰之迷,忘了。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過去,“所以當我們覺悟的時候”,我們開始走上修行、要學佛這條路的時候,“我們對于過去,只有概括承受”。

所以很多為什么學佛的人,他受到很多的苦難?這是過去習因的惡因種子先成熟,必須先受苦報。所以你必須要概括承受過去生的因,你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去懺悔,懺悔只能夠懺悔現在”,過去都已經累積這么多的種子了,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它在阿賴耶里面,唯有從唯識學唯識的思考,的確是這樣的,從唯識學的思考,的確是這樣。但是,改變在哪里呢?你現在必須要改變的是在現在的緣。你如果對于這些惡的,譬如說,你有賭博的習氣,那你必須要遠離這個賭博的緣,這些損友你必須要遠離。所以改變是在緣,“你要注意你的現行”,現行就是你現在在發作的,你現在這個習氣想要造作的,就是現行種子已經浮出來,這個欲望已經跑出來了。你要注意這個現行,你不能讓它增長、擴大,讓它的這些現行的種子讓它再肥大,你給它養分。“你從緣來斷”,它就不能夠得果報,“所以苦果不生”。

“有因無緣,苦果不生這是凈土宗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這個思想跟唯識學是相合的”。唯識學它提出的業有兩種,第一種叫“增長業”,一個叫“不增長業”。

我現在問大家,業果有兩個問題,業果的問題。第一個,我們用某甲跟某乙來做比喻。第一個某甲,某甲去做這件罪業的事情,“他第一天造一次”,第二天再造兩次,“第三天造三次”,“第七天造七次”,這樣一個禮拜都造幾次了,這樣倍倍增長啊,他造的業是不斷在增加,這是某甲。

再來,某乙,第二個某乙,“他第一天造了七個罪業”,第二天他造六次,第三天他造五次,第七天他造一次,這是某乙。“兩個人造罪的次數完全一樣”,各位,“你們看哪一個業比較重”?某甲還是某乙?

“某甲比較重”,對啦,有智慧。“某甲比較重!為什么”?因為他一直在增長罪業。某乙他在造不增長的業,“因為他開始在抗拒了”,他怕果報,他怕地獄,他怕到三惡道去,所以他一直要減少,他雖然不能夠斷根,但是他已經在減少。他在修什么?他就修不增長業。而某甲是增長業。

各位要知道,“業的可怕就是你放縱它”,你縱容它。“一旦放縱,它就有氣勢,你絕對不能讓業的氣勢增長起來”。所以有時候,為什么佛陀跟我們講說,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老師也跟我們講說,其實真正的苦倒不是這個身體的苦,是那種習氣斷不了,那個煩惱降不下來那種苦。你不能讓業的氣勢增長起來。譬如,我們講說,我們臺灣因為有選舉,造勢,造勢活動。這臺灣現在選舉又到了,縣、市長在選舉,市議員選舉,都會有造勢活動,糾集一些群眾,在那邊嘶聲力竭,呼喊口號,造勢。你看,我們臺灣選舉很喜歡造勢,對不對?他本來有些選票落后的,但是他那個勢力越造越旺、越造越旺;一開始你是本來領先的,結果你不斷地在節節敗退,因為你的勢頭在衰退之中,他另外那個勢頭在不斷地提升當中。

“春秋戰國有一場戰役叫長勺之戰,從這個故事你就了解業的消長”。“長勺之戰是齊桓公小白”,齊桓公小白他那時候還沒有回國做國君的時候,他“是公子小白,在外面流浪,因為他跟父親不合,他爸爸要殺他”,“他往外逃”,后來他父親死了以后,“他就回國去做國君”。但是他在流浪的時候,流浪在諸侯國的時候,他遭受到魯國對他很不客氣,羞辱他。

“所以公子小白回到齊國登位以后,得到管仲的扶持,軍事強大”,齊桓公的宰相管仲,“九會諸侯一匡天下”,就古書講的,“齊桓公相管仲,九會諸侯一匡天下”,“他要報魯國一箭之仇”,他就派鮑叔牙,鮑叔牙是帶領大軍。我們知道鮑叔牙跟管仲兩個是好朋友,是鮑叔牙推薦管仲當宰相的,當時管仲護持是另外一位太子。他們兩個,這個小白跟另外一位太子,他們兄弟回去要登基的時候,那個小白先到啊。所以后來管仲本來是階下囚,應該是,他是得罪小白,但是是鮑叔牙保他,推薦管仲,他是一個人才,可以當宰相。這個我們以前有討論過。鮑叔牙帶領大軍攻打魯國,魯國那時候是一個小國,怎么經得起齊國大軍壓境呢?當時當然是節節敗退。可打到魯國的京城的時候,因為在春秋戰爭很少這樣的,“分出勝負就應該停止了,沒有人說一直逼攻”下去的,幾乎快把魯國滅掉了。魯國的國君非常地緊張,沒有對策,好不容易在民間找到一位很有智慧的人,叫曹劌,“把他請出來”。

曹劌是個隱士,他有修行,他在山林隱居的,是一個修行者,修行者就有智慧了。曹劌說,好吧,看到魯國快滅亡了,我幫國君打這一戰。就在長勺這個戰。曹劌到戰場上一看,對方是鮑叔牙帶領大軍,當時齊國大軍攻擊的時候,曹劌就退兵;第二次再擊鼓攻擊的時候,曹劌又退兵,第二次退;第三次又退兵了。“退到第三次的時候,曹劌才擊鼓開始攻擊,結果一下子把齊國打得落花流水”。一鼓作氣,他退三次,最后一次發動反攻。齊國大軍連攻三次,兵疲馬困,被反攻的時候,已經是潰不成軍了。

“魯國國君就很奇怪”,哎喲,他就問曹劌,他說,齊國的軍隊是我們的十倍,你怎么打贏的呢?曹劌說,“打仗不是看人數,打的是氣勢”啊。曹劌用的是軍重在氣勢。“他說:他氣勢旺的時候”,我就退嘛,“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打到最后”的時候,“自己沒有氣勢了”,我們的氣勢正旺,“就把他打敗了”。

所以各位一定要知道,“造業也是這樣”。你看念佛,“你以前念一萬聲”,一天念一萬聲,“后來變三千”聲,“現在變一千”聲,“這樣就糟糕了”。這樣子越走越下坡了,越念越沒有氣勢了,“你這樣念佛在造不增長業”。你最好是什么?“今天念一百聲,明天念二百聲,后天念”,一直往上升,這樣不錯啊,因為你那個氣勢頭是越造越旺,“到臨命終的時候,剛好是你勢頭最旺的時候”,正念現前,預知時至,“這個最好”。

“什么叫帶業往生呢?你要去抗拒!你不能讓業的氣勢越造越重,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不能夠這樣。所以為什么要受戒?為什么要持戒念佛?忍苦、忍難、忍毅、忍氣、忍耐,為什么都要成就這個?就是不能讓業那么囂張,業那個勢頭那么強。

“比方說,你造了某一種業,殺盜淫妄業,你一定要讓那個業越來越少”,“這個業力就很難主導你”。只要保證它的次數越來越少,那個氣勢就會被你破壞掉,“你就可以帶業往生”了。“我們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業”,哪一個業,哪一個得果報?當然強者先牽,重者偏墜。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業哪一個比較重?看你是好殺,還是好色,還是好賭,還是好淫,還是好酒,還是好貪,還是好瞋,還是好嫉妒,你自己心里很清楚,你不用去問佛,也不用去問菩薩,你自己知道。從那個地方,先讓它逐漸逐漸地減少,你絕對不能讓那個業主導你。

什么是強業呢?唯識學上講叫,“說增長業叫強業”。“我們要讓佛號的力量,對阿彌陀佛的皈依”與日俱增,每一天不斷地進步;我們要讓罪業不斷地在減損,“你一定可以往生的”。因為你的罪業的勢力,“被你破壞了,你的罪業變成不增長業”,“而你念佛的業是增長業”。聽清楚,你的惡業是不增長業,你念佛的業,你的念佛的凈業是增長業。這樣“就像齊國跟魯國打仗一樣”,“它的氣勢衰,你的氣勢旺,所以打仗跟修行一樣,重在氣勢”。跟什么打仗?跟業力打仗。“有些人念佛沒有氣勢,念得好像有念”,又好像沒念一樣,“這樣就很糟糕,沒有那種皈依的力量”,全部托付給阿彌陀佛。“我們常說懺悔業障”,其實很多人誤解這句話,“我們不是在懺悔業障,我們是在懺悔我們的心念,斷相續心”,不要再重復了。

“業障你懺不完的”啦,“你怎么懺得完”?“如虛空一樣這么多”。懺悔業障根本的精神在哪里?在“斷相續心”。我上一次第八集,第七集講斷相續心,講得很長,或許各位聽得好像有點枯燥、煩悶,但是你不得不聽,因為它就是關鍵問題,Keyword。“斷相續心,懺悔惡念的相續,把那個相續心破壞掉”、斷掉,它的氣勢,就是業力的氣勢就被你破壞掉了,這個業是“由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它“就很難得果報”了,你往生就有希望了。

“這就是圓瑛老法師所說的,凈土宗的修學者”,他跟其他宗不一樣,跟禪宗更不一樣,“一定要讓自己的煩惱跟罪業變成有因無緣,苦果不生”就在這八個字,“說穿了就是斷相續心,破壞你的現行”。

一開始我們就跟各位講,圓瑛老法師很慈悲,他說哪八個字?“有因無緣,苦果不生”。你過去你不能去追溯的,你也沒有辦法知道,到底過去生是犯的什么業?你也搞不清楚的。為什么你的淫習這么重?為什么你的貪習這么重?為什么你的嫉妒念這么重?為什么你的我慢心這么重?這是累生累世延續下來的。你只有一個辦法,有這個因,沒有這個緣,你不要讓它增長,你把它變成不增長業。那念佛呢?你要讓它增長,這個惡業要讓它不增長,你的勢力、你的氣勢就越來越旺,你將來就可以伏惑,帶業往生。

所以圓瑛老法師說,“有因無緣,苦果不生”,你就不會到三惡道去,你最起碼還可以到人天,保住人身修行。你至少到,老和尚講的,你到人天,天道,忉利天也有凡圣同居土,你到人間繼續修行,老和尚說,也是凡圣同居土。你再到人間來,你繼續可以皈依三寶,親近大善知識,親近有德的高僧大德。你下一輩子再來的時候,你可能會再遇見李炳南老師,你會再遇見印光大師,你會再遇見凈空老法師,他們都會再來的,因為什么?菩薩不舍眾生,這個世間太亂、太苦了,菩薩一定會下來,這是老法師說的。菩薩不可能在常寂光凈土,在那邊逍遙安樂不下來,放眾生在那邊受苦受難,不可能,所以你還會碰到老法師。所以我們要好好地修行,好好地把握這個因緣,今生一定要怎么樣?帶業往生。到最后,臨終最后斷氣的時候,你只要念佛的氣勢比惡業強,你往生就有希望。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9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999 | 成人国产a| 久久艹免费视频 |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蜜桃av一区二区天堂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 欧美综合久久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一久久 | 老司机精品福利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欧美久久一区 |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 | 天天综合永久 |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网站 | 蜜桃在线视频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 日韩二区三区 | 五月天综合影院 | 黄色片在线网站 | 欧美日韩一二三区 | 欧美男人亚洲天堂 | 色妞av| 久久国内| 九九热免费观看 | 天天色官网|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 91中文在线观看 | 91新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 | 亚洲一在线 | 日韩欧美字幕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视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