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1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1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12月29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十二,“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安士全書》第七十頁,最后一行: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那么這個“竇氏”,我們等一下會詳細地介紹他的故事。

這個經文我們稍微解釋一下:

“竇氏”就是五代竇燕山,他本名叫竇禹鈞,他是燕山人。

“濟人”就是他幫助眾生,積功累德。

“高折五枝之桂”,他本來是短命無子,他的祖父來給他托夢,叫他要及時行善,后來他就努力地行善,那么后來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顯貴。因為古代考中功名,在放榜的時候,正值桂花飄香的時候,所以又叫稱桂榜,所以這個“桂”就是功名的意思。“五枝”就是他的五個兒子都顯貴,大兒子竇儀,次兒竇儼,三兒子竇偁,四兒竇侃,五兒竇僖,五位都擔任高官,顯貴。

我們現在來看第一段經文:

“(發明)濟亦多術矣。饑濟以食。寒畀以衣。病施以藥。窘助以財。暗予以燈。爭斗勸其和解。愚癡導以智慧。皆濟也。念念有及物之仁。則不特富貴有其權。即貧賤亦有其力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畀”,“寒畀以衣”,“畀”是給予。

“念念有及物之仁”,“及物”就是恩及萬物。

“則不特富貴有其權”,這個“權”就是職責范圍內支配和指揮的力量。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救濟的辦法很多啊,饑餓的時候,就布施食物給他們,寒冷的時候,就施予衣服,民眾有病痛的時候,就送以藥物、送以醫藥,貧困的時候,就給予錢財,黑暗的時候,就點起油燈,民眾爭斗的時候,就勸化和解,愚癡的時候,就開發他們的智慧,這些內容都是救濟。念念有利他人的心,那么不一定要富貴有權勢才能施濟,即使貧賤之人也有施濟的能力。

那這個地方經題,“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印光大師他在《安士全書》里面,他有補注“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這一段竇燕山的故事。那在我們這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里面,就沒有詳細的內容,里面就沒有敘述竇燕山的故事,所以印光大師把“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把竇燕山的故事放進去。

我們來看這一段印光大師加進去的經文:

“五代竇禹鈞。燕山人。年三十外無子。夢祖父告曰。汝不但無子。且不壽。宜早修德以回天。禹鈞由是力行善事。有家人盜錢二百千。自書券系幼女背。曰永賣此女。以償所負。遂遁。公憐之。焚券養女。及笄擇配嫁之。同宗外戚。有喪不能舉。出錢葬之。有女不能嫁。出錢嫁之。公量每歲所入。除伏臘供給外。悉以濟人。家唯儉素。無金玉之飾。無衣帛之妾。于宅南建書院。聚書數千卷。延師課四方孤寒之士。厚其廩餼。由公顯者甚眾。不久連生五子。皆聰明俊偉。復夢祖父告曰。汝數年來。功德浩大。名掛天曹。延壽三紀。五子俱顯榮。汝當益加勉勵。無惰初心也。后長子儀。禮部尚書。次子儼。禮部侍郎。三子侃。左補闕。四子偁。右諫議大夫。參大政。五子僖。起居郎。八孫皆貴。公享壽八十有二。無病談笑而逝。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五代時竇禹鈞,燕山人,三十多歲還沒有兒子。夢見祖父告訴他說,你不但無子,而且短命,應當早點修德來改造命運。禹鈞因此而盡力做好事。有一個家里工人偷了二百千錢,自己寫了一個賣女契約,放在幼女背上,說,永賣此女,以償還所偷的錢。然后就逃跑了。竇公可憐他,燒了契約,養育該小女孩,長大后選擇人家出嫁。有同宗外戚,有不能辦喪事的,就出錢幫助他辦喪事。有無錢嫁女的,就出錢幫助嫁女。竇公估計每年收入,除了節日開支以外,其它全部用來救濟別人。家里節儉樸素,沒有金玉之類的裝飾,妻妾無華麗的衣服。利用節約下來的錢在屋子南邊建書院,積聚藏書有幾千卷,有數千卷,聘請老師,招來四方孤單貧寒的子弟,供給他們優厚的伙食,在這里接受教育,成才出名的人很多。不久竇公連生五子,都長得聰明英俊。

又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幾年來,功德浩大,天界已經登記你的名字了,延壽三十六歲,五個兒子都會顯貴。你應該再接再厲,不要松懈。以后大兒子竇儀做了禮部尚書,二兒子竇儼做了禮部侍郎,三子竇侃做了左補闕,四子竇偁做了右諫議大夫而參與大政,五子竇僖做了起居郎。八個孫子皆顯貴。竇公享壽八十二歲,無病談笑而逝。當時宰相馮道贈詩曰,贈詩說,“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那么《文昌帝君陰騭文》里面,印光大師所增編進去的這一個竇燕山的故事,那么我等一下還會跟各位報告《歷史感應統紀》里面記載,有些地方不一樣。就是哪些地方不一樣呢?就是他五個兒子的擔任的官職不一樣。《歷史感應統紀》里面,大兒子竇儀是官至尚書,這個是跟《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是一樣的,是禮部尚書。二兒子竇儼,竇儼是禮部侍郎。三兒竇偁跟《陰騭文》里面講就不一樣,《陰騭文》里面講的三子竇侃做左補闕,但是《歷史感應統紀》里面,三兒子是竇偁,官參知政事。那么《陰騭文》里面,四兒子是竇偁,他是擔任右諫議大夫而參與大政,但是《歷史感應統紀》里面,四兒子是竇侃,竇侃擔任起居郎。所以等于《陰騭文》跟《歷史感應統紀》里面不一樣的是三子跟四子的順序名字不一樣。第五兒子,五子竇僖,《陰騭文》里面講說他做了起居郎,但是《歷史感應統紀》里面講,五兒子竇僖是做左補闕。這個三子跟四子順序不一樣,官職也有些地方不一樣,提供給各位參考。但是我們以印光大師編緝的這個竇燕山,“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以這個為準。

那么接下來我再補充《歷史感應統紀》里面有關記載竇燕山的故事,它里面有一些地方,在剛才我們念過了,印光大師這篇增編的這塊,里面有一些地方也沒有,但是我們把它講出來。

《歷史感應統紀》,竇禹鈞五子登科。凡是讀過《三字經》的人,都知道這里面有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雖然說四句話,但是它是講竇燕山一生的改造命運的故事,也是證明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可以勸世勵俗,也可以勸化世人,學竇燕山來改造命運,來消災延壽,來增福增壽,來改造自己的命運,也是改造他自己家道的命運。

竇禹鈞他是五代在后晉的時候幽州地方人,幽州是屬于燕,所以古代就稱他叫燕山。往往這是包括在佛教里面,或者在儒家里面,或者這些大善人,他后來成就了,后來人為了稱贊他,這個贊嘆、贊揚他,以他的姓跟當地的地名便成來稱他,叫竇燕山。譬如說智者大師他的道場是在天臺山,那我們都稱他叫天臺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他是在永明寺,所以我們有時候就稱呼他叫永明大師。那這個蓮池大師,凈土宗的蓮池大師,他是云棲寺的,所以他的開示叫《云棲法匯》,我們都稱他叫袾宏大師,或者是云棲大師,他就是蓮池大師,凈土宗第八祖。這是告訴各位,有時候一個人成就的時候,就會用那個地方的地名做他的名字。

那么竇燕山,他是從小父親就往生了,母親撫養他長大,他有個好處,他非常孝順,而且這個孝,就有福報。也就是說你孝,就是《地藏菩薩本愿經》里面講的,也是我們凈業三福里面講的,凈業三福里面第一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你只要孝就有福報。那么到成佛才圓滿孝道,那父母往生西方,才能夠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所以孝很重要。那么他很聽他母親的話,他母親講的話,他從來不違逆的。

在那個時代的人,到二十歲就要結婚了,可是竇燕山到三十歲還沒有兒子,他就感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種“無后為大”,在古代觀念是很重的,其實老和尚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那個“后”不是沒有兒子,是你家業沒有傳人,家風、家學沒有傳人,你家里沒有德行,沒有家學,沒有人來跟你繼承,你兒子沒有辦法跟你繼承你的家學家風,那你這個家就等于有兒子等于沒兒子一樣,沒有辦法傳承下去了,富不過三代了,是這個意思,這才是真正的“無后為大”。但是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都是寵溺小孩,溺愛,到時候變成不孝子。

所以竇燕山當時因為沒有兒子,他就感覺“無后為大”這個憂慮。他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幸好他祖上有德。所以老和尚說,一個家要成就的時候,一定要追溯到他家五代前的祖先有沒有積德。要追溯到五代,像孔子一樣。你兩三代還不夠喔,要追到五代之前,這個祖父輩的祖先有沒有積德。往往如果有五代積德,老和尚說,他們這個家族一定會出圣人,就像孔子一樣。孔子的父親的老岳丈,為什么把他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就是看到他五代有積德,這在《了凡四訓》里面也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們將來都要做人家的祖先,我們必須要在這有生之年,我們要為這個家族,我們要積功累德。他幸好有這個祖父來給他托夢,他才有改變他的命運。

他的祖父就給他托夢了說,禹鈞你前生惡業很重啊,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并且壽命也很短促啊,我親愛的孫兒啊,希望你及早回頭,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的祖先有德才可以托夢,祖先沒有德,他還受報,哪里有機會來托夢呢?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點。那為什么可以?因為他們家有家庭教育,有因果教育,這是感召的,善有善感,惡有惡應,“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是不可思議的感應,因為因果是真理,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現象。所以這個心地法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講這段偈語。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造地獄,是心造地獄業,是心墮地獄啊。

所以他夢醒來以后,就把祖父講的話趕快記錄下來,從此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佛法大意的前半段,就是“諸惡莫作”,再來是“眾善奉行”,你看“諸惡莫作”是擺前面,跟《了凡四訓》的次第是一樣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跟《了凡四訓》里面的順序,“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順序是一樣的。

竇家有一個仆人,就是長工,盜用了竇禹鈞的二百千錢。二百千是以前的計算單位,換成現在的意思叫兩萬元,兩萬元銀錢,這不小數目啊。他怕主人發現,就把他的女兒要賣掉,在她背上掛了一張債券,上面寫說,“永賣此女,償所負錢。”賣女兒了,還債,那仆人就跑掉了。竇禹鈞發現以后,就把這個債券燒毀了。這表示什么?他放下了,表示他包容,表示他慈悲心,所以他的慈悲心,也是等于他的菩提心,救了他。所以你看他孝順,再來是慈悲。

所以我們中國的佛教里面,大乘佛法里面,四大菩薩的表法,第一個就地藏菩薩,表孝敬。你有孝敬以后,有福報了,提升到觀音菩薩的慈悲。那么你有孝敬,有慈悲,就有福報又有慈悲心了,就提升到有智慧了,福至心靈,那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那么你有孝敬,有慈悲又有智慧,要去落實啊,大行普賢菩薩。所以我們從這個次第來說,竇燕山本身孝順,又慈悲,所以他就有智慧去改造他的命運,最后他去落實啊。所以他雖然沒有學佛,但是符合佛法里面的四大菩薩的表法,孝敬、慈悲、智慧、落實,就是真干。

而且他不僅把這個債券,欠債的這個兩萬錢的債券燒掉。這一燒掉,各位,這一燒掉,也把竇燕山無始劫以來的這種慳貪的習性跟業力也燒掉了,也斷掉了。所以佛法六度里面的布施,是破慳貪,等到你三輪體空的時候,就布施波羅蜜。所以我們不要看說,這個故事里面,他就把債券燒掉,就這樣子燒掉,他就是把貪瞋癡燒掉了,我們用現在的話說,把貪瞋癡的業力賣掉了。各位,我們都不會去懂這個道理,其實布施就是把貪瞋癡賣掉,把你慳貪的業賣掉。竇禹鈞他還發廣大心,把這位長工的女兒養長大,這才了不起啊。如果這個家里有福報,沒有智慧,業障重,搞不好真的還把那個女的賣掉,把那女兒賣掉抵債啊,要不然就提告啊,現在講說提告啊,到法院去投訴啊,那這個家福報啊,大概也是迅速地就福報就用盡了。這個都是,各位不要看,這個都是積功累德的善因啊。

有一年的新年的元旦,竇燕山到附近的延慶寺去拜佛。你看,他就是有善根,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他有孝順,又慈悲,你看他又有恭敬三寶的善心啊,有佛緣啊。他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里面,大雄寶殿拜墊旁邊,撿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這仿佛是佛菩薩要來考他的,每一位大菩薩要成就這個善根、福德、因緣,都會有很多種種的考驗。他拾到這個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的人他遺失,他來求佛,就在寺中等候失主。等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的自言自語的人走過來,禹鈞問他說,你為什么哭泣?他說,我父親被綁匪擄去,要贖錢哪,要被處死了,我好不容易向親友東借西湊,借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要去贖人啊,我把這筆錢弄丟了,這樣我父親就難免一死了。竇燕山聽完以后,他確定應該是這個人,就把這個錢還給他,而且他還贈送他一筆旅費,這個失主歡喜道謝而去。

所以你看,只要一入佛門,就有佛緣,就是佛要接引的對象,就有福報。所以你只要肯入佛門,入三寶門,就有福報了,那個福報就來了。包括這個要贖人的這個施主,他也有福報,他碰到貴人,貴人就是竇燕山。所以六根對六塵都可以布施啊。他這個拾金不昧,功德很大,而且他這個錢是要去贖人的錢,那功德更大,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竇燕山這一生做的善事很多,有朋友、親友家里有喪事沒辦法買棺材,他就施棺,沒有辦法埋葬的,他就幫他埋葬,貧家子女沒有辦法婚嫁的,他就出錢幫他們婚嫁,然后幫助這些貧困、沒有辦法生活的人,借錢給他們,讓他們去做生意。像這個部分,在印光大師的這個增編里面,就沒有講到這一段他的善行。這個提供資本給那些窮人家做生意,間接地幫助這些窮人,讓他們能夠維持生活以外,而且還可以成家立業。

那么他自己本身為了救苦濟人,他自己最難得是什么?他以身作則,他惜福。所以惜福,惜福各位要記得,惜福是可以延壽的。延壽,當然你說吃素啦,放生啦,這都可以延壽,他說最重要要惜福。東西要吃完,物品到不能用才開始換,衣服穿到破了,實在是不行了再換新的。

像我以前公家配給我的皮鞋,我一雙皮鞋可以穿兩三年才換,我最近才把它換掉,因為進水了。我女兒在新加坡工作,她看到我那個皮鞋實在是不能看了,很破啊,她說,爸爸,我買一雙給你,做生日禮物,我才接受。我只有兩雙皮鞋,一雙是要出國弘法的時候,不得不穿體面一點,平時上下班我就簡單,穿那個破皮鞋,公家配的。衣服也是一樣,我這件衣服,錄影這件衣服,最少穿二十年了,哈哈,已經差不多快接近二十年了,還在穿。平常不穿,舍不得穿,干什么?要錄影才穿,平常出去旅游也不穿。這就是惜福。

所以他除了去幫助貧窮的人以外,救苦救難以外,他自己的私生活非常儉樸。我們就是要學竇燕山這一點,不是說你也去行善,可是你家里過得很奢侈、豪華,那這樣不行。他絲毫不肯浪費,他每一年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生活必要以外,必要生活以外,他說每年的節慶,他都先把它扣掉,剩下來全部去幫助救苦濟急之用。所以他家里沒有穿金戴玉的妻妾,而且都沒有穿這個絲綢的衣服,都是很儉樸的生活。然后他還在他家里建立了書院,我們現在叫講圖書館,或者是說舍宅為寺也可以,但是他不是說把他的家變成佛寺,不是,他把他的家變成什么?變成學校,就是古代講私塾、書院。這個是老和尚說,培養圣賢教育是最大功德。

我也常常有個夢想,老和尚說,其實寺廟是教育的地方,佛寺是教育的地方。你多一間寺廟,天下不會因為增加你這一家,這個佛法就興盛。所以老和尚說,應該把古代叢林從事教育的這個功能發揮出來。所以我也常常有個心愿,我希望孝廉講堂將來有因緣,我們現在這個是租的,一個月才一萬元臺幣,人民幣才兩千元。如果將來我有因緣,我希望在社區里面,我們成立一個孝廉講堂。我們不是說一定要把錢埋在土地上,不是,是可以不用這樣搬來搬去的,不用搬來搬去,將來百年以后供養給三寶,繼續傳承下去,弘揚因果教育。這是我的心愿。

那我實際上,我最大心愿是什么?在社區里面,我這個孝廉講堂,能夠變成一個圖書館,可以讓小朋友進來讀書,提供給他們讀書。他們讀完書以后,剩下時間給他們一些課外輔導,教他們讀圣賢教育書,圣賢教育的書籍。這是我的心愿。雖然我也喜歡鼓勵大家誦經念佛,聽經聞法,但是這個畢竟是要善根因緣成熟的人,他才有辦法入這個殊勝的佛法大雄寶殿,但是對于這些蕓蕓眾生來說,我們還是要善巧方便接引,透過這樣去傳播孝道的教育,去傳播因果教育,透過這樣去傳播家庭教育,這樣社會才會有救。我們不是在佛教里面就是法會,這不是佛法的本懷。佛法的本懷是佛陀教育,是覺悟的教育。我們要學佛,學佛陀五乘說法,人天乘的教育,聲聞乘的教育,緣覺乘的教育,菩薩乘的教育,一乘法的教育,五乘說法。這是我個人的一個心愿。

他在他的家提供書院四十間,藏書有多少呢?數千卷。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我的理想,我希望變成一個圖書館,提供給這些清寒學生可以讀書的地方,可以教書,教他們讀圣賢書的地方。成立書院四十間,請品學兼優的老師來教,教育青年。對于那些無錢的貧苦子弟,他幫他繳納學費,然后提供他伙食,讓他們衣食無缺。這了不起啊,這就老和尚講的,栽培圣賢教育功德最大。

那么竇燕山做了這些善事以后,有一天,他的祖父來入夢了,祖父說,哎呀,你多年來,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就是“天曹”,因為你的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三十六年,一紀是十二年。老和尚的延壽應該是空前,而且絕后,為什么?老和尚命中,算命只有四十五歲,他現在九十三了,四十五再加四十五是九十,他已經超過一倍了,如果以一紀十二年來算,老和尚現在已經超過竇燕山了。老和尚是延壽四十八嘛,現在是延壽四十八,竇燕山是三十六,老和尚已經超過竇燕山了。竇燕山他命中本來應該是什么?他是短命的,四十六歲而已,他祖父來跟他講的,后來他延壽三十六歲以后,他加起來是八十二歲,無疾而終。所以不是說只有念佛才可以無疾而終,他這個就是念佛啊,他念念為眾生啊,念者,今心也,就當下覺。

所以他的祖父跟他講說,你延壽三紀,而且上天賜給你五個兒子。他本來命中沒有兒子,所以命運確實是可以改變的。你現在所受的果報,都是定數,“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么你現在改造命運以后,你發心立愿,學袁了凡先生、學竇燕山,改造命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就怎么樣?“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真改了。所以元珪禪師跟我們講說,他有三不能,無緣不能度,眾生度不盡,定業不可轉。為什么講定業不可轉?如果講定業可以轉,那你根本不學了,你也不做善事了。就跟你講說,定業不可轉,你遇到病苦的時候,遇到貧窮的時候,遇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你就會回光返照,去學習袁了凡《了凡四訓》,去皈依三寶,你就開始改造命運。所以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是創命論,創造命運。

然后他祖父就跟他講了,你將來會生五個貴子。所以你看,善有善感,惡有惡應,他一生都積德,光說他把那個長工的女兒,培養長大,再給她嫁出去,把那個債券二百千,那個兩萬銀錢燒掉,他幾乎,你注意看他這一生的行善,幾乎沒有為自己,連生活都非常儉樸,他就是菩薩,他就是發菩提心,所以五個兒子統統是來報恩的,沒有來討債的,善有善感,惡有惡應,是因緣果報,真實不虛啊,五個都是感召來的。所以我們今天要生兒子,生子孫,我們是要他來報恩呢?還是他來還債呢?還是他來報怨呢?還是他來討債的?一切萬法,唯心所作,一切法,唯心作,你的心去感召的。

他祖父跟他講,你這五個貴子將來都會顯達。而且他五個兒子、八個孫子,統統是顯達,富過三代了。他祖父跟他講,你壽終之后,還可以生天堂。如果他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他極樂世界品位非常地高,最少中品以上,嗯,中品以上。你再看那個《無量壽經》里面的<往生正因>,他以這樣的修持,中品以上沒問題。祖父說完以后,他祖父還跟他叮嚀,因果的道理,確實無虛妄。善惡的報應,可以現世見到,或報于來世,或影響子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對沒有疑問。這一段確實是記載在《歷史感應統紀》里面,因為我講過。因果之理,真實不虛,善惡之報,或見現世,或報來世,或影響子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對無疑,這是在《歷史感應統紀》里面有這一段的記載。

那么從此以后竇燕山,他就更加努力地修身積德,后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你看,他祖父事先跟他預告了。他后來生了五個兒子。他是因為他家教很嚴,為什么很嚴?因為他以身作則。所以以身作則很重要,老和尚說,小孩子生出來第一千天,以母親做老師。那時候小孩子都是純凈純善的,一出生到一千天,三年,他是純凈純善,跟誰學?跟母親學。所以家教從胎兒開始,從胎教開始。從胎教到這一千天,你做好根基,扎根的基礎,三歲看八十。所以那三歲扎下的根基,老和尚說,八十歲不會變,三歲看八十。

確實,我是到現在才覺悟到這個重要性。因為我生兒子的時候、生女兒的時候,我那時還沒接觸圣賢教育。所以我現在都跟我愛人交代,跟我太太交代,我說,將來如果,因為我現在還沒有孫子,我也很期待能夠感召有善因緣到我家來做我黃家的后代啊。我跟我太太交代,說以后孫子生出來,你就把他帶來孝廉文化網路電視臺學圣賢教育,每天跟著阿公阿媽走,我就陪他讀《弟子規》。就是我有這個期待,也希望能夠心想事成。

所以他家教很嚴,所以他的兒子都是循規蹈矩,和睦雍熙,滿門孝順,兄友弟恭。為什么?因為他父親做到了,以身作則。所以五個兒子都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等于部長,次兒竇儼,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都貴顯。

馮道后來才升宰相,但是馮道在寫這個詩的時候是侍郎,侍郎是副部長。當時的侍郎馮道,據我所知的,馮道后來好像是升宰相,那當時馮道寫這首詩的時候是贊嘆竇燕山,當時他的官位是侍郎。馮道說,“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丹桂”就是功名。“五枝”就是他五個兒子,都是顯達,芬芳。那“靈椿一株老”什么意思呢?“靈椿”就是他們家這一棵樹,我們說,香椿樹散發的這個芬芳。為什么是“靈椿”來形容呢?他們家父親有德,這個德是什么?我們佛法里面講,五分法身香,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竇燕山這一念真誠濟人的心,把這個福德跟這個智慧散布給他們的家親、他們的鄰里、他們的家族、他們的親朋好友,所以“靈椿一株老”。

那么后來竇禹鈞本人,他也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他是當官的,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其實像他這種大善人,他身口意清凈,我們《無量壽經》里面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看他那個長工給他偷錢,他連責備都沒責備,“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他做一個典范。“善護意業,清凈無染”,他過儉樸的生活。以他這樣身口意清凈,他是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但是因為他的善報、他的善行感召,造了這個十善業,這個四無量心跟十善業,但是他預知時至,向親友告別。跟周安士一樣,周安士菩薩也是預知時至,坐化。向親友告別,而且沐浴更衣,談笑而卒。

其實我們最期待就是這樣,就是我們人人向往這個境界,這是善終。五福圓滿,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終。他富貴,五子八孫都顯達;他八十二歲,長壽;他健康無病,康寧;他一生修好德,最后善終。所以善惡的報應,有現世獲報,有的子孫獲報。他這個不僅是,竇燕山本身現世就已經得到果報了,他連子孫都得到果報,五子八孫全部都顯貴。

所以剛才講說,果報里面,因果的道理,有現世,或報于來世,或影響子孫的,他三個都得到。在《歷史感應統紀》里面的評論說,唯一可以得到這樣殊勝的,竇燕山這個人。他現世改變命運,他延壽,沒有兒子生兒子,他就是現世已經感應了;他又報于來世,這是報于來世,他五子八孫,也是報于來世;影響到子孫,只有竇燕山這個人做到了。這個在《歷史感應統紀》里面特別給他評論,他得到這樣的現世獲報。

所以有的現世獲報,有的子孫獲報,有的來世獲報,雖有遲速不同,但報應不爽。毫無疑問的,像竇禹鈞公,他不僅現世享受高壽厚祿,后代子孫昌盛顯達,觀其臨終瑞相,也可以證明來世必然是獲生善地。這是因為竇公生平做的功德,廣而且大,所以現世、子孫、來世三者,都能獲得善果。各位,我們就要學這一點,現世、子孫、來世。當然最重要就是,這三個畢竟,如果你是依照蓮池大師的《七筆勾》的話,那這還是不究竟。蓮池大師的標準是什么?用往生極樂世界。這三個統統有。如果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這三個當然是福報,但是福報是可以用得盡的,一世好不好,二世好不好,最多十世,這個在《了凡四訓》里面有講。

所以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這個現世也好,子孫也好,來世也好,是福報沒有錯,但是它變成是什么樣呢?它是有漏的,有漏的。有漏的話,它畢竟不能夠,佛法里面講的,超越三界六道的輪回,超越佛法里面講的真相,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佛陀講的真相里面,佛陀告訴你真相是什么?除了《般若經》里面講的,《大般若經》里面講的,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以外,佛陀跟你講,所有佛法的真相是什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還有佛陀跟我們講的,這個三界畢竟是什么?畢竟是苦、空、無常、無我。

如果你能夠有這個人天基礎,再進一步去親近三寶,超越生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或者帶業往生,那更不得了,現世、子孫、來世,這三個果報統統有,因為自性它是超越善惡對待的。佛法的究竟、殊勝,在這個地方。這是我跟各位共勉的,否則一般人很容易,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會學習到這個方向去,現世、子孫、來世,很好啊。好是好,但是它不究竟,它這個是有漏的,漏就是有煩惱啊,會漏泄功德,漏泄功德就不理想啊。

所以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曾經將竇禹鈞的事跡,訓示其子孫,廣修善事,因而范公的后代,也昌盛發達。可是世人知悉竇禹鈞事跡的人很多,不止范文正公一人,但大多都怎么樣?聞而不行,大多都聞而不行,就入寶山空手而回,豈不可惜。

以上我再補充這一段,確實有些地方,在印光大師增編里面,“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里面,確實是有,有一部分還是沒有,希望增加各位學習的這個題材跟智慧。以上我所報告這一段是取材自《歷史感應統紀》。

那么順便介紹一下《歷史感應統紀》這本書,很多人知道,可是不曉得它是怎么來的。《歷史感應統紀》一共四卷,誰編的呢?民國年代的一位大菩薩,上海的大菩薩,聶云臺先生。我是很佩服這位大居士。民國年代出了很多大居士,聶云臺、許止凈,這個大居士很多,民國年代而已,在印光大師那個年代。他們這幾位大居士都是怎么?都是親近印光大師。

《歷史感應統紀》四卷,聶云臺居士著,許止凈評訂。此書由印光大師倡議并請許止凈居士編輯而成。因為是許止凈評訂,聶云臺著。作者用佛學的思想評議中國史籍,包括《二十四史》。所以老和尚說,中國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因果史,就是一部因果史。我最近在編輯流通的《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里面就有《二十四史》的資料,所以老法師非常贊嘆、喜歡我編輯的這一本《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這可能是在歷史上,在我們國內是很少的,我將來會在我們國內流通,它是羅馬拼音。

所以這個《歷史感應統紀》,它是根據中國史籍,《二十四史》,還有《左傳》、還有《通鑒綱目》,每一史籍后面依次列出所評議的史實和歷史人物。《歷史感應統紀》這本善書,在臺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們那邊,已經有把它注解白話出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因果故事。我們也剛好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就順便介紹一下《歷史感應統紀》的由來。

這一段竇燕山的故事,是一段非常好的因果教育的故事。那我們要來學習竇燕山的這個積功累德的精神,我們就來談一談,就是說,確實命運是可以改造的。那怎么改造呢?把因找出來。竇燕山是短命的因,沒有兒子的因,他也跟袁了凡先生一樣。袁了凡先生是明朝人,他是五代人,五代跟明朝又差很遠,五代在前面,明朝在后面。

所以了凡先生也是碰到孔先生算他的命,二十年都被他算定。可是他碰到他第二個大貴人云谷會禪師,云谷會禪師教他把因找出來。你看,有智慧的大德,他就會告訴你說,把因找出來。這是老法師說的,我們尊敬的老法師就告訴你,確實命運可以改造,要怎么改造?把因找出來。那竇燕山把因找出來了,只是他福氣比較好,他有福報,是他祖父跟他講的。我們現在是什么?我們現在是去問神,就是求神問卜,去相信算命師,去卜卦,去算紫微斗數,是不是?但是他福報好,他祖父來告訴他說,你是短命的,你沒有兒子。老和尚是靠什么呢?老和尚他是靠朱鏡宙老居士送給他《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老和尚他看了三百遍,他剛開始是讀三十遍,老和尚學袁了凡先生改造命運。

所以要把因找出來。為什么我們這一輩子會貧窮困苦?這是果報。所以眾生都先看到果了,他不知道因,菩薩是看到因,知道果是怎么樣,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以佛陀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講《地藏經》的時候,佛陀一開始就跟你講“知苦樂法”,因為眾生怕苦,苦就是已經是果報現前了。所以果一定有因的,果必有因的,我們真正把因找出來,從因上消除,果報就改善了。佛法的殊勝在這里,佛法異于外道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把因找出來,從因上消除,因在哪里?因在心地,因在心地,因不在外面,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把因找出來,你生病,那為什么生病呢?把因找出來,造殺業,不能吃素,你吃肉,你造殺業,你把因找出來,你開始斷殺業,開始吃素,你的身體就有改變了,你的體質就有改變了,你的業力就會消了。

所以從因上消除,果報就改善。這些事情,因果經典里面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明白,最普通的我們看得到的,就是《太上感應篇》。我們剛講過,五年了,《感應篇匯編》,《太上感應篇》,我們講了五年了,講了二百六十六集。我常到國內去講課,我才發現說,哎呀,老天爺跟佛菩薩以及太上老君對我真的太好了,讓我有這個機會去學講《太上感應篇匯編》。我到全世界各地去講課,他們都跟我感恩說,哎呀,我都聽過你的講座。其實是我自己先學習成長,我也得到利益啊。

所以老和尚說,你要學習因果,《太上感應篇》是一本很好的因果教育的善書。《太上感應篇》的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總共一百九十五條。老和尚說,怎么去改造命運?把因找出來以后,以《太上感應篇》做功過格,把這一百九十五條,你把它搞清楚。老和尚實在是很有智慧,他說,你把因找出來以后,你再把這一百九十五條搞清楚,然后去把它做到了,你就可以離苦得樂了。講起來很簡單,你做看看,這一百九十五條,你做看看。你做到,你也開智慧了,你也轉迷為悟了,你也轉凡成圣了。

他說,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里面舉出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總共一百九十五條,你統統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怎么會做到呢?那么如果你真做到了,這一生就離苦得樂了。里面就這都講苦因,對照我們的苦果,你就找到原因了。不然你不知道說,那為什么我身體不好呢?為什么我家庭不幸福呢?為什么我一生多災多難呢?為什么我人際關系這么差呢?為什么我事業不順呢?為什么我子女不孝呢?為什么我衣食不濟呢?為什么我官位不順呢?你不曉得,因為你沒有神通,你不曉得怎么回事,而且你有隔陰之迷,你不曉得前世造什么惡業。

你去對照《太上感應篇》這一百九十五條,它里面都是說苦因,然后你對照你自己的苦報,你就把因找到了,找到以后把它改過來。果上沒有辦法,果已經成熟了,就是像水果一樣,花果一樣,它已經結成果了,果上沒有辦法改,它已經結果了,已經成熟了。但是因上可以改,不要讓它繼續增長。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三十七助道品>里面就這樣講,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你要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把因找到以后,你就不要再造這個因,后半段的人生是會改善的。你前半段的人生是可能不好,可能你前半段的人生是貧窮,你照這樣去做,你后半段的人生可能就是可以衣食無缺了,你前半段的人生可能是身體是多病,后半段的人生身體可能就健康了。老和尚有講過,四十歲以前,這個身體是前世的業,跟父母親的共業,是父母親遺傳給你的。四十歲以后,是你修來的。

這簡豐文老師也跟我講這個概念,他講的跟老和尚也有點接近,他說,你如果前世修得好,你前世你的功德都圓滿,你這一世會很快就接近三寶,就接觸三寶,包括吃素,包括學佛。如果你前世造了很重的惡業,或是很重的業報,你這一世就要很慢才有辦法遇到佛法,那個苦報就要受很久,除非你有很好的善根跟福德,你會遇到貴人幫你接引,遇到善知識給你接引。有時候想想,看到這一生確實也是這樣,我也是遇到三寶才改變的,改變身體的體質,改變自己的業報。

所以你知道,你那個果已經成熟,你沒辦法改變,那么你從因上去改,你不再造這個因,這個果就逐漸不會再現了。我們希望有好的果報,那一定要造好的因。

老法師就以他自己本身做例子,老法師說,他跟李老師學經教的時候,老師曾經舉一個比喻,他說,你學佛,你將來要成為一位講經的法師,你要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典,那一部《大藏經》,李老師跟凈空老法師說,你一生通得了《大藏經》嗎?我們《大藏經》都擺得好看啊,你這一生通得了嗎?所以我自己常常告訴我自己說,如果我能夠把《太上感應篇匯編》、把《安士全書》搞懂了,我再加這個佛號跟《無量壽經》,還有我自己喜愛的《金剛經》,我就很滿足了。

這個道理跟李老師跟老法師講的一樣,一部《大藏經》,佛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你都能搞通嗎?你這一生能通得了嗎?你光通還不行,你佛法通,你世間法不通,你沒辦法告訴眾生怎么離苦得樂,你沒辦法教眾生怎么斷惡修善。佛法通了是根本智,世間法是后得智,這等于是開悟,對不對?老和尚說,他老師跟他講說,你教的對象是世間人,你不通世間法,你怎么教得了他?菩薩四攝法里面跟我們講,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舉一個例子,他說,咱們中國這一套叢書,《四庫全書》,老和尚說,你能通得了嗎?不要說《四庫全書》了,叫你看《群書治要》,你都不見得看得完,相不相信?《四庫全書》啊。

所以我自己的孝廉講堂藏書室里面,有《蕅益大師全集》,有《印光大師全集》,有《蓮池大師全集》。有《印光大師全集》喔,《蕅益大師全集》《蓮池大師全集》,還有《永明延壽大師全集》,再來,有《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這樣總共是五套,還有我現在講經,都會參考老法師的,等于老法師的全集,六位大師。老實說,我也希望再多年輕三十歲,我可以發愿把這些大師全集全部都看完,問題沒辦法,時不我與。所以我只能挑我喜歡的,印光大師、凈空老法師,還有呢?我最喜歡的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我憑良心說,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確實講得比較深。《永明延壽大師全集》,那更深了,他文言底子好。

為什么我說,在剛才我列舉的蕅益大師、蓮池大師、印光大師、李炳南老師全集,也還有凈空老法師的,再來就是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就是《永明大師全集》。老法師說,《宗鏡錄》是小本的《大藏經》,如果一生能把《宗鏡錄》看完,通達了,保證你開悟。我只念他一個序文就好,讓各位品嘗這個法味,殊勝到什么程度,了義到什么程度,太殊勝了!怪不得我們現在講阿彌陀佛圣誕,十一月十七日,是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蕅益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他注《彌陀要解》,印光大師說,縱使阿彌陀佛再來注解,也不會超過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

我覺得永明延壽大師是真的阿彌陀佛再來的。他是一個稅務官出家的,喜歡放生,后來要救物命,沒有辦法,用公款去買物命。結果當時的國王叫錢文穆王,吳越國的錢文穆王,就要砍他的頭,交代他的部下到刑場去看,告訴劊子手,如果永明延壽大師心驚膽跳了,面容失色,刀就砍下去。結果,永明延壽大師說,太殊勝,太殊勝了,我一個人的生命換無量無邊的生命,值得值得。刀下留人,果然是菩薩。后來,他是上品上生,往生西方。他是禪宗的,他導歸極樂。所以證明蕅益大師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到第四個是修禪的,最后導歸極樂,他一樣是生凈土。

后來他往生以后,有一位僧人因為墮地獄,死后回魂了,就是死而復活,他在陰間的時候,看到閻王在頂禮一個畫像,他就問它說,這是誰?它說,永明壽禪師。他回到人間,活過來以后,講出來的,他說,連閻王都尊敬他。

我念一段《宗鏡錄》跟大家分享一下,讓你們品嘗這個法味。

“諸佛真語,以心為宗;眾生信道,以宗為鑒”。諸佛菩薩,十方三世一切佛,講的真實語,以什么為宗?“以心為宗”。我們的妙用就是心,我們的本體是真如自性。“眾生信道,以宗為鑒”,我們眾生學佛要以什么為鑒呢?“宗”就是我們的心。禪宗禪宗,如果按照老法師說,禪者,禪宗也,心地,佛心,宗也,禪宗以下統統算教。所以“宗”就是心地,“以宗為鑒”。

“眾生界即諸佛界”,佛在哪里?佛在眾生中,眾生轉迷為悟,眾生成佛。所以佛在哪里?佛在眾生里面。所以“眾生界即諸佛界”。佛在哪里?佛在眾生里面。“因迷而為眾生”,因為迷才變成眾生,眾生本俱佛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本自具足,所以“因迷而為眾生”。“諸佛心是眾生心”,為什么“諸佛心是眾生心”呢?諸佛心是我們本俱的,迷了以后,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迷而不覺,背覺合塵,佛變眾生,所以“諸佛心是眾生心”。“因悟而成諸佛”,雖然是眾生心,但是因悟而成為諸佛。

“心如明鑒,萬象歷然”,我們的心就像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沒有人走過去,它一樣在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清凈湛然,亙古亙今。所以它“萬象歷然”的意思是說,它胡來胡現,外國人走過去它也照,本國人走過去它也照,沒有人走過去它也在照,這叫“萬象歷然”,很清楚。“佛與眾生,其猶影像”,佛的心跟我們的心都一樣,佛跟眾生就像影像一樣,佛陀才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連佛法也不可得,所以“佛與眾生,其猶影像”,就像影像一樣。“涅槃生死,俱是疆名”,這個“疆”要念強,新疆的疆。涅槃跟生死,你成就道業叫做涅槃,你心空及第歸,你圓滿無上菩提,稱那個心叫涅槃,如果你流轉生死,稱你那個心叫做生死,各位這樣懂嗎?所以涅槃跟生死,“俱是疆名”,都是勉強來說了,就是“疆名”了,“俱是疆名”。

“鑒體寂而常照,鑒光照而常寂”,“鑒體寂”,見到我們本體,它是清凈湛然的,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寂”就是清凈。雖然它清凈,但是它能起作用,所以“寂而常照”。“鑒光照而常寂”,“光”就是它的妙用、它的智慧,從它的作用里面,“鑒光照”,你看到鏡子走過去,它能照,但是它的照性又是常寂,它永遠清凈,就是“鑒體寂而常照,鑒光照而常寂”。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國初吳越”,吳越是當時浙江、江蘇這一帶,“永明智覺壽禪師”,就是我們永明延壽大師,“證最上乘,了第一義”,他是證最上乘的,最上乘是什么?最少是分證佛,破一品根本無明,說不定是究竟覺,四十一品無明都破盡了,這“最上乘”。那我們就降低標準的話,也是圓教初住位菩薩以上的分證佛。“了第一義”,“第一義”是什么?中道實相,空觀、假觀、中觀,他證得中觀,空有不二,入不二法門,叫“了第一義”。什么叫“了第一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第一義”。入大般涅槃,跟佛陀一樣,這叫“第一義”。實相,無相是本體,作用是無不相,無相無不相。

“洞究教典,深達禪宗”,你看,我剛說他是禪宗來的,但是他導歸極樂,變凈土的祖師,我們凈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洞究教典”,他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典。“深達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稟奉律儀”,他持戒精嚴,“稟奉律儀”。“廣行利益”,他廣度眾生,他放生無量無邊,廣度眾生,“廣行利益”。

“因讀《楞伽經》云”,他讀到《楞伽經》這一段,永明延壽大師讀到《楞伽經》,“因讀《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佛語心為宗”是什么?十方三世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所有諸佛菩薩,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在說什么?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智慧登彼岸。大智慧在哪里?就是《心經》里面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講第一義諦。佛陀講的,“佛語心為宗”,橫說、豎說、權說、實說,都在講這一念心,“佛語心為宗”。

“乃制《宗鏡錄》”,所以永明延壽大師才作這本《宗鏡錄》,小本《藏經》。“于無疑中起疑,非問處設問”,他在這本書里面、這本巨著里面,他替眾生不問自說。“于無疑中起疑”,怎么說“于無疑中起疑”呢?他自己來做當機者,本來是常寂光凈土,因為眾生迷而變成十法界,“于無疑中起疑”,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會去輪回呢?“于無疑中起疑”。“非問處設問”,不需要問啊,回光返照就可以了,迷途知返就可以了,問題要設問題出來,引導眾生啊,“非問處設問”。

“為不請友”,他做眾生不請之友啊,“為不請友”。“真大導師”,他是真的是人間的大導師,跟佛一樣啊。“擲龍宮之寶”,他講華嚴的境界啊,“龍宮之寶”代表華嚴,因為《華嚴經》是龍宮大龍菩薩請出來的嘛,“擲龍宮之寶”。“均施群生,徹祖門之關”,他傾囊相授,和盤托出,全部告訴眾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叫“均施群生”,他平等施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嘛,“均施群生”啊。“徹祖門之關”,他通達歷代祖師他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關鍵在哪里,他徹悟了。“普容來者”,他平等地接引眾生,叫“普容來者”。

“舉目而視,有欲皆充;信手而拈,有疾皆愈”,只要你能夠翻這個《宗鏡錄》,眼睛看得到的,你只要想要求智慧,“有欲皆充”,都可以滿足你。“信手而拈,有疾皆愈”,你只要能夠翻翻這個《宗鏡錄》,“信手而拈”,“拈”就是引導永明延壽大師的開示,“有疾皆愈”,你有病都可以治好。身體的病是業力感召的,煩惱的病是無明感召的,都可以好,“有疾皆愈”。“蕩滌邪見,指歸妙源”,把你的邪知邪見全部洗干凈,“蕩滌邪見”。“指歸妙源”,告訴你“極樂有歸舟”,“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在哪里?在你的心地,“妙源”就是根源,心地本源,“指歸妙源”。

“所謂舉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鑒矣”,“所謂舉一心”,做一個方向,“一心”,做一個方向,一門深入。悟了這一心以后,徹照萬法,就是洪壽禪師說的(又一說:永明大師),“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照萬法為鑒”,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鑒矣”。

“若人以佛為鑒,則知戒定慧為諸善之宗”,如果你知道佛法的根源,以佛做標準,那么你就知道戒定慧是所有諸善里面的本懷,“宗”就是它的宗旨。所以如果你以佛為鑒,“則知戒定慧為諸善之宗”,所有諸善里面哪個最好?戒、定、慧。“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由此而出”,如果你是以佛為鑒的話,你悟了這一念心性的話,佛者覺也,人天也可以從這里面覺悟出來,聲聞可以從這里面,轉阿羅漢回小向大,菩薩可以從這里面覺悟的這個本性里面,從權教菩薩證入實教菩薩,最后成就如來,“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由此而出”,從這里面生出來。“一切善類莫不信受”,所有一切有善根的眾生都能夠信受奉行,“莫不信受”。

如果你是“以眾生為鑒”,你迷而不覺,迷戀貪瞋癡就是“以眾生為鑒”,以無明為指歸。就是如果你是以佛為鑒,《占察善惡業報經》里面講,法身熏習跟無明熏習,“以佛為鑒”就是法身熏習、就是般若熏習。“若以眾生為鑒,則知貪瞋癡為諸惡之宗”,如果你以眾生作為你的生活的一個依靠,作為你的生活的一個目標,“以眾生為鑒”,那么你就知道,貪瞋癡是諸惡之宗,“修羅旁生地獄鬼趣,由此而出”。如果你從佛角度來探討,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都是從這個佛覺悟出來成就的,如果你眾生角度來探討,你就知道貪瞋癡就是諸惡之根源,“則知貪瞋癡為諸惡之宗”。“修羅”就是阿修羅,“旁生”就是畜生,“地獄鬼趣,由此而出”,就從哪里?從背覺合塵生出來的,就由此而出。“一切惡類莫不畏憚”,所有惡道眾生碰到這個覺性,沒有不害怕的,碰到這個般若,他沒有不害怕的,“一切惡類莫不畏憚”。

“善惡雖異,其宗則同”,三善道也好,三惡道也好,善惡雖然因不一樣,果報不一樣,但是它都是在有漏范圍里面,都是冤冤相報,都是在因緣果報的范圍里面,所以“善惡雖異,其宗則同”。它的“宗”是誰?它的宗就是心地啊,真如自性,“其宗則同”。

“返鑒其心,則知靈明湛寂,廣大融通”,如果能夠回光返照,“返鑒其心”,那么就知道這個“靈明湛寂,廣大融通,無為無住,無修無證,無塵可染,無垢可磨,為一切諸法之宗矣”,講到這么究竟啊。如果你知道我們這個靈知心、我們這個自性是“靈明湛寂,清凈本然”,它是“廣大融通”,那么你要知道,你的真如自性的本來面目是什么呢?“無為無住,無修無證”,無塵可以染。當你成佛的時候,也沒有煩惱可以染了啦,你到成佛的時候,你貪瞋癡斷了以后,分段生死也斷了,變易生死也斷了,沒有煩惱可以生了,你煩惱生不出來,因為念不退了嘛。“無塵可染”,哪里有六塵呢?統統是常寂光凈土,統統是一真法界,“無塵可染”。“無垢可磨”,你說,我要把它業障消掉,沒有污染可以磨掉,因為你成佛了。

所以到最高境界是“無為無住”,“無為”是什么?清凈。“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法不住,就像雨水打在玻璃上,掛不住,黏不住,“人從百花過,片葉不沾身”。“無修無證”,現在為什么需要修呢?因為我們必須借修德顯性德,我們迷惑太久了。等到你真正成就佛果的時候,無法可修,無佛可證,因為你就是佛,你就過著佛菩薩生活啊,“無修無證”。到那個境界的時候,“無塵可染,無垢可磨”,只有一念心,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悲憫眾生,“無垢可磨”。“為一切諸法之宗矣”,所有一切萬法最后的,這個宗就是“無住無為,無修無證,無塵可染,無垢可磨”。

那么這一段,我是簡單地把這個《宗鏡錄》的前面,宋左朝請郎尚書禮部員外郎護軍楊杰撰的這個《宗鏡錄》的序文,這么殊勝。他的文言底子是非常地深的,我也想很想去看,可是確實,學人的文言底子不好。永明延壽大師不得了,他幾乎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因為剛好提到永明延壽大師,我特別這樣來介紹我尊敬的永明延壽大師他這個《宗鏡錄》的序文,來跟大家分享。

剛才是提到老和尚說的,他的老師跟他講說,你要講經說法,你能通佛法,你也要通世間法。那你如果不通世間法,你怎么教他們呢?李老師說,就光談一個《四庫全書》好了,你能通嗎?老和尚說,他聽完李老師講這樣以后,心里涼了半截,他說,那這樣我就沒指望了,他說,我怎么去教,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呢?后來,李老師就轉過頭來鼓勵他們,鼓勵凈空老法師,他說,通是不可能的,通是什么?通是要大開圓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通達無障礙。通是不可能,那用什么方法呢?李老師說,用感通,求感應,求佛力加持,教我們用這個方法。怎樣才能感通呢?

我們現在為什么提到這一段,就是說,為什么竇燕山可以感通,他可以消業障?他本來壽命是四十六歲,為什么活到八十二歲?他本來是短命,變成長壽,他沒有兒子,生出五個兒子,還生出八個孫子,都是顯貴,五子八孫,這難道是變出來的嗎?不是啊,感通啦,所以我們特別提到感通兩個字。他也沒有開悟啊,但是你注意看,印光大師會集的、編輯的這個竇燕山,“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你就會發現,跟老和尚講的一模一樣。他不是通達,他不是開悟,他光至誠感通,他就得到這么殊勝的果報,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含笑而終,而且還得到現世的果報、后世的果報、影響子孫。

李老師跟他們講,用感通,求感應,求佛力加持。跟我現在一樣,我每次講經都要求佛菩薩給我感應了,我自己沒有辦法,因為業障深重,習氣很多,我沒有辦法通達無障礙,我們說樂說無礙,我沒有辦法,我沒有開悟啊,我是一個業重的凡夫。求佛力加持,教我們這個方法。那老和尚說,怎么感通呢?感通是要佛菩薩感應,怎么感通?誠,誠則靈,要誠。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謂之誠,一念不生就已經通了,那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老法師說,誠則靈,誠就好。

坦白說,我確實也做到誠,我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誠,但是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沒有問題,我自己有把握,因為誠不誠不要騙別人嘛,自己知道啊。所以我每天就是備課、講經,備課、講經,每天的生活就是這樣而已,也沒有去旅游,連過年都拜三千佛,我拜完,還是備課、講經。有時候是,其實唯一能夠安慰自己的,就是喝一口好茶,也不是很好的茶,就是一種享受了。就是李炳南老師有一個照相的畫面,李炳南老師他是喝一杯茶,他說,哎呀,這是人生太奢侈的享受啊。我沒有李炳南老師這么謙卑,他說,連喝一杯茶都享受。

誠則靈。真誠心,能跟佛菩薩感通,甚至能跟鬼神感通,能跟一切眾生感通。關鍵在這三句話,能跟佛菩薩感通,能夠跟鬼神感通,能夠跟一切眾生感通。這句話,我可以用我,以身做證明,我自己做證明。我講了五年的《感應篇匯編》,今年我到新加坡講課,跟傅沖老師,今年的九月,我到新加坡講課。講完課以后,他們主辦方請我吃中飯,跟傅沖老師正在吃面。有一對姐妹走過來,姐姐學佛,妹妹剛學佛沒多久,那個妹妹是在新加坡出生的,她一開始就哭了,她姐姐帶她過來,到餐廳拜訪我,她說,老師,我一定要親口跟你感恩。我說,感恩什么?她說,我是你講《感應篇匯編》,《感應篇匯編》救了我,你知道嗎?救了我家庭。我說,為什么?她說,我脾氣壞得不得了,我就天天鬧著要跟我先生離婚。這就是什么?這是業障,所以這業障就是福報不夠啊。她能聽她姐姐的話,能聽《感應篇匯編》,就是善根、福德。我說,你現在呢?她說,我現在不離婚了,家庭幸福美滿了,她說,我心開意解了,毛病習氣都自己都改掉了。跟一切眾生感通,就這個意思啊。新加坡那么遠,我在這邊講,我在錄影的時候,跟老和尚一樣,只有我一個人,我講給自己聽,也講給自己歡喜,除了我們錄影師以外,大概就只有眾生了,護法神,在聽我講課。但是透過這個網路出去以后,遠在新加坡的,她就感通了,有緣者就感通了,有善根的就感通了,有福報的就感通了,能跟一切眾生感通。

所以老和尚說,佛寺的功能是在教育,是沒有錯,法會只是一個方便而已,接引眾生的善巧方便而已。佛法的本懷是在教育,不是在法會,不要搞錯啊。老和尚親口跟我講,親口跟我講,這我不能夠打妄語,老和尚說,佛法如果是靠法會,撐不了二千五百年,對不對?撐不了三千年。因為佛陀滅度到現在,有說二千五百多年,有說三千年的。老和尚親口跟我講,他說,佛法如果是靠法會,撐不了三千年。外道也會法會啊,也不是只有佛教才會法會啊。所以我們要把這個佛陀的本懷拉回來,諸佛以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佛陀本懷是什么?教你成佛啊,教你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能跟一切眾生感通。如果你不能感通,是你的誠不到位,你的誠心度數不夠,真正要夠了,沒有一樣不感通的。所以李老師送給凈空老法師四個字,這個老法師的墨寶也有寫出來,各位都看過,老法師也常常講,“至誠感通”。那我是,我都是用至誠心,來求諸佛菩薩感應,讓我們能夠有少許的智慧,可以把佛法的好處、佛法的殊勝跟大家分享,這叫至誠感通。老和尚說,你得用真誠心,不能有絲毫虛偽,這是什么?這個方法是求佛力加持。求佛力加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持戒、修定。

能持戒,心地清凈,你再用誠心去感通,很容易,就不難了。真誠重要,沒有真誠,沒有感應。真誠能幫助你持戒、修定、開慧。這個樣子才能夠真正做到內心清凈,永絕塵勞,塵勞就是煩惱,這是杜塞惡趣,就是把惡道的門關起來,把三惡道的門封閉了,跟它斷絕,就絕對不會墮三惡道。就像竇燕山一樣,他就是用真誠心,他是杜塞惡道,他就沒有墮到惡道去了,他往生天界了,他把三惡道的門封閉了,他斷絕了,就絕對不會墮三惡道。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鬻田濟人。(懿行錄)。”

“明饒裳。豫章人也。途中見有鬻妻遠方。而泣別者。問其所需。棄田與之。歲大比。主司夢金甲神曰。爾何不中棄田之子乎。乃檢一遺卷。中第三名。即公也。及宴鹿鳴。乃知其故。三子。景暉。景曜。景暐。相繼登第。”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鬻”就是賣。

“大比”,隋唐以后泛指科舉考試,明清的時候也指鄉試。

“主司”,科舉的主考官。

“子”,古代對人的尊稱,譬如孔子、孟子、墨子,這個“子”都是一種尊稱。

“檢”是翻閱、查閱。

“遺卷”,指未中試者,就是未考中的遺留的試卷,叫“遺卷”。

“宴鹿鳴”,“鹿鳴”就指鹿鳴宴,這是一個宴會,也叫鹿鳴筵。科舉時代,鄉舉考試后,州縣長官宴請得中舉子,就是州縣的長官會舉辦宴會,招待宴請這些考中舉人,州縣長官會請他們吃飯、宴會,那么放榜的第二天,就宴請主考官還有執事人員跟新舉人。那么根據《詩經·小雅》篇<鹿鳴>,要跳魁星舞。所以這個我到南京,我去參觀南京那個夫子廟那邊,他們有專門,因為南京以前,古代這些讀書人都到京城去趕考,因為南京是六朝的首都嘛,那么當時就有很多這些秀才進京趕考的,現在他們那個地方,政府就把它變成一個古代中國科舉制度試場,包括怎么讀書,怎么考試,還有怎么放榜,它都把它呈現出來,這個歷史的文物把它保存下來。那么后來我這次到南京去,就住在狀元樓,他們就跟我講說,這個狀元樓,就是古代這些考中狀元,或者讀書人,他們住的旅社、客棧,現在改成狀元樓。聽說在南京很多人知道。南京這個地方,它就有一個魁星殿,魁星就是一個神,就是功名的,就要跳魁星舞。“鹿鳴”,在《詩經·小雅》,它是篇名,為宴會賓客演奏的樂歌。在《詩經》序里面有講,“鹿鳴,燕群臣嘉賓也。”這個“燕”是宴會的宴。《國語·魯語下》,“叔孫穆子聘于晉,晉悼公饗之,樂及《鹿鳴》之三。”所以舉行鹿鳴宴,要唱這個歌。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以田布施,大考高中,摘自《懿行錄》鬻田濟人。明朝饒裳,豫章人。路途中看見有人賣妻到遠方,正在哭別。饒詢問他們的困難后,就賣掉自己的田給他們用。當年大考,主考官夢見金甲神說,你為什么不選中舍田那個人呢?于是他就撿起一份已淘汰的考卷,其中第三名,就是這個人,饒公。等到宴請嘉賓的時候,演奏起《鹿鳴》樂曲的時候,饒公才知道其中的緣故。三個兒子景暉、景曜、景暐,都相繼考上功名。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按)田產資財。世人以之為命者也。而內典比之水中月。鏡中花。夢中寶。何哉。只因目前暫經收管。后來總帶不去耳。今之寫田房契者。必曰。聽憑永遠管業。嗟乎。產是主人身是客。主尚不能永保其客。客又安能長有其主耶。如必欲將所有帶去。亦有帶之之法。莫若作善布施。造人天福德之身。則安富尊榮。依然仍在。明乎此。則饒公之棄田也。乃其所以置產也。人能如此置產。即謂聽憑永遠管業。亦無不可。”

這段非常好。我們把這一段名相注釋解釋一下:

一,“聽憑”,“聽”就是,要念聽(tìng),這個聲音,去聲,聽,聽憑。“聽憑”就是任隨,任憑你了。

“管業”,管理產業,管理事務。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田產資財,世間人把它看作自己的生命一樣。但是,佛典把它比作水中月、鏡中花、夢中寶。為什么呢?只因為這些田產、資財是暫時交給你收管,交給你保管,死后總帶不去的。現在那些寫田房契約的,在賣房產的時候要簽契約,現在那些寫田房契約的,總要寫上說,“聽憑永遠管業”。“聽憑永遠管業”就是要永遠保管這個產業,這個意思。哎,產是主人身是客,主人尚不能永遠保住客人,客人又怎么能夠長有主人呢?如果一定要將所有一切帶去,也有帶去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不如行善布施,造人天福德之身,那么安富尊榮,依然還在。明白這個道理,那么饒公棄田布施,正是購置產業。人如果能這樣置產,才是真正的置產,才是“聽憑永遠管業”,未嘗不可。

這一段很有意思。那么我們就來探討說,什么叫做“聽憑永遠管業”,這是很文言的一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說,如何保持家道不衰,也就是所謂的富過三代。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富過三代。

我們諺語說,富不過三代。而富貴能保三世是正常的,什么原因?有老人教。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要讀圣賢教育,你才知道怎么富過三代,你不學你怎么會呢?不學不知道。如果他們家里有積德,是累功積德深厚,他們能傳幾十代。在中國最著名的,我們印光大師常常說,孔老夫子,孔家到現在七十多代。老和尚講到孔子說,孔子的父親,他的老岳丈當時選孔子的父親的時候,孔家其實也沒有什么錢,家里生活也是滿苦的,是怎么樣?是看到孔家五代積德,知道這一家必定出圣人,果然出孔子,孔子現在成為萬世師表,他的后代子孫都仗他的福德,七十多代了,這是祖先積德。子子孫孫都特別地受人尊敬。范仲淹先生也傳了將近一千年,有說八百年,一千年,也幾十代了。了凡先生傳了十幾代,也不錯了。這些都是祖宗功德積得厚啊。

所以真正的“聽憑永遠管業”要怎么樣?要祖宗功德積得厚。所以這里講只是一個方便,說你真正的置產是什么?你要學饒公棄田,你要怎么樣?你至少還可以保住人天福報,所以安富尊榮。但是人天福報也是有漏的,也是不究竟的。這個祖宗功德積得厚才是真正最真實的。那怎么積呢?落實圣賢教育。德要怎么修?怎么積?你能夠誠心誠意地奉行《弟子規》,奉行古圣先賢善良的教誨,自己誠心誠意去做,教導你的家親眷屬、你的后人都能像你一樣誠心誠意去做,你的家道可以保持代代不衰。這才是真正的“聽憑永遠管業”。

那老和尚就說了,有人就跟他反應了,那我照師父你這樣說,今天是亂世呢,舉世之人都在那邊欺詐,在那邊騙來騙去的,我做一個老實人,我在這個社會上,我還能生存嗎?老和尚說,說得好像很有道理,欺騙別人好像是應該的,殊不知錯了。你能夠老老實實不欺騙別人,老和尚說,你這一生就過得很幸福、很圓滿了。

那現在老和尚就提問題了,他說,問題是你信不信呢?信什么?信因果報應是真理,你信不信呢?古今中外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把這個東西推翻掉。因果不是佛陀說的,也不是佛法發明的,它是法爾如是的,它是自然的真理、自然的道理。他說,因果報應是真理,古今中外沒有任何一個東西能夠把這個東西推翻掉。這是《玉歷寶鈔》說的,就是哪怕諸佛菩薩再來,也不能改變因果。所以佛法里面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真理。善因還是有善果,惡因還是有惡報,無論在什么時代,無論在什么地區,它都永遠不會改變,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老和尚說,善因感召善果,惡因感召惡報,無論在什么時代,你看,我們看《二十四史》,我們看《資治通鑒》,這里面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無論在什么時代,什么地區,它都不變,永遠不變,那叫真理。

所以今天,我們講到“鬻田濟人”這一段,在“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我們給它分成兩集來圓滿。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1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黑人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 | 激情五月婷婷丁香 | 95国产精品|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四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91 | 成人做爰9片免费看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调教 | 日韩高清一区 |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小说 |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 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 久久一级大片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天天拍天天插 | 人人种亚洲 | 久久小视频 | 在线日韩视频 | 91精品免费 | 天天干天天玩天天操 |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一区免费在线 | 久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 视频国产一区 | 成人久久久 | 国产综合第一页 | 国产三级网站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九一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免国产免费 | 久久国产精品72免费观看 | 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 91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99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四区视频 | 亚洲精品资源 | 亚洲97 | www狠狠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