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1月02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十二,“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我們上一回講到七十頁,“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除了介紹印光大師補注“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的史實,這一段里面,我們上一回,我們探討很多,但是里面有幾個名詞,我們上一集,我們沒有解釋清楚,今天再跟各位做一個補充。
經文:
“五代竇禹鈞。燕山人。五子。八孫皆貴。公享壽八十有二。無病談笑而逝。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這一段我是從印光大師補注“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這一篇經文里面,我們要去了解“五代”,還有“燕山”,還有這個“馮道”,還有馮道的詩里面,“靈椿”是什么意思,“丹桂”是什么意思,我們解釋一下:
“五代”,一般歷史上來說,會稱五代十國。這個是在公元九○七年到九七九年,時間其實不長,大概是在七十二年左右,那么這里面就有五代十國。那我們分兩個段落來談,一個是五代,一個是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時期。
我們先談五代。從唐朝,就是李世民唐太宗這個朝代,隋唐,唐朝以后,唐、宋、元、明、清,唐朝以后,在宋朝還沒有統一以前,就是趙匡胤還沒有統一中原,就是中國以前,這個中間有個過程,是五代十國。可是很多人對五代十國不是很了解,我在這邊做一個介紹,也是認識歷史。就是在唐朝跟宋朝之間,這一段群雄割據,歷史上稱它叫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時期,從唐朝滅亡開始,一直到宋朝統一為止。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藩鎮是唐朝那個時候的,等于說地方上的諸侯,掌握兵權的,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在華北地區,軍力比較強盛的藩鎮國家有五個,就是“五代”。這五代雖然是中原皇朝,而且它實力強大,但是它沒有辦法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就是說,這五代它不能夠全部控制中國,只是藩鎮型的朝廷。那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是自立為帝,有些是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就是為正統。其中五代跟十國,十國的國祚,國祚是什么?國祚,祚就是帝王的位置,叫帝位。那后來講帝位的壽命,它這個朝代的壽命,叫國祚。五代跟十國來說,十國比較長,那么國力比較強呢稱為十國。
在五代十國這個時期,其實也常常發生地方上實力派的叛變奪位的情況,戰亂不止,統治者多是重武輕文。中國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就是這樣建立的。所以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就是現在的越南。所以越南在宋朝那個時候是藩屬國,就是進貢的,到后來就脫離中國獨立了。
那么從唐朝滅亡一直到北宋建立半個世紀時間,約五十年,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歷史上稱它們叫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那么后漢的樞密使郭威后來篡后漢以后,建立了后周。后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本來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是柴榮后來在北伐燕云十六州的時候不幸病亡。后周隨后就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就結束了。所以等于說五代到后來就被趙匡胤一統了,一統北方,就結束了。
那十國呢?十國是在南方,中國南方,那五代在中國北方。那中國南方分成十國,就以江南為主,江南以吳國最強,還有南唐、吳越、閩國。湖廣就變成荊南、楚國以及南漢等占據。那四川那邊蜀地,有前蜀、后蜀。后來再加上一個北漢,北漢是唯一在北方的十國,這樣加起來是十國,北漢是后漢劉氏的后代所建立的。那么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也就是史稱北宋,跟他的弟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以及地區,最后在公元九七九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也就是宋朝,北宋就建立了。所以五代跟十國都是被趙匡胤平定的。
那么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以及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科技方面都比北方優越,十國任何一個國家他們的朝代的壽命都比五代各朝時代還久。這個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時期。就像現在也是一樣,鄧小平南巡以后,深圳、廣州、杭州、南京、蘇州、上海這一帶,你注意看,到現在還是比較發達。那文化方面,在這個五代十國時期,它的詩詞的詞是發展的關鍵時期,那禪宗在這個時期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了許多儒學的經典。
這個是我們在這個地方,因為竇燕山是五代人,那么很多人可能讀到五代竇燕山,不曉得五代在哪里啊,因為對歷史不了解的人,他真的不曉得五代在哪里,所以我借這個因緣,把五代十國稍微介紹一下,距離到現在,剛才我們講過,他們的時期大概是在公元九○七年到九七九年。好,我們再接下來繼續介紹“燕山”。“燕山”它是一個山名,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北部,由潮白河河谷一直到山海關,北邊到內蒙古高原,南邊到華北平原,這一塊區域是燕山,燕山在這一塊區域。那竇燕山他本身叫竇禹鈞,他因為他是燕山人,所以又稱他叫竇燕山。我們有講過,高僧大德如果成就以后,都以他那個地名來作為他的名字。譬如說天臺山的智者大師,我們都稱他叫天臺大師。那竇燕山,他竇禹鈞呢?那因為他是燕山人,所以就稱他竇燕山了。
再來,剛才念過的這一首詩是馮道寫的,“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我們介紹這個“馮道”。馮道先生是公元八八二年到九五四年之間,他字可道,號長樂老,河北人,瀛州景城就是今天的河北。他生在唐僖宗中和二年,卒于后周顯德元年。他是剛才我們介紹過的五代時期的政治家,他大規模地官刻儒家經典的創始人。你看,他修了很多福報,就法寶流通,他流通儒家經典,這也是法布施啊,所以你看他福報就很大了。
他歷事五朝,剛才講五代,五個朝代他都當宰相,歷事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一個皇帝都用他。這個歷史上稱他叫什么?“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天生就有這么大的福報啊。“累朝”就是歷各朝,各朝代他都當什么?都不離開“將相”,“累朝不離將相”。“三公”,皇帝的老師、皇帝的顧問,“三公”。“三師”是皇帝的老師。他前后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不倒翁,不倒翁就是馮道先生啊。他學問很好,你看他這首詩,他作得就非常好。
馮道寫的這首詩里面,“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我們介紹“靈椿”跟“丹桂”。“靈椿”其實是什么?“靈椿”就是因為是形容竇燕山,竇禹鈞,因為他活到八十二歲,他一生修德有功,性德成就,積功累德,所以談笑而終,可以講他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也是談笑而終,所以修得這么好的一個父親,稱他叫“靈椿”,一點都不為過。
這個香是什么?我們以佛家角度來說,它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他本來沒有兒子,他生了五個兒子,八個孫子都是顯貴。這不得了,沒有一個是來討債的,都是來報恩的,因為他都結善緣。那本來四十六歲的短命,活到八十二歲,延壽三紀,一紀十二年,三紀三十六年。我看大概只有凈空法師,再下來就是竇燕山了。凈空法師延壽多少?上次我們討論過,四十八年,過年應該九十三了。這不得了啊,老和尚是歷史上延壽最長的。所以我們每一個身為老法師的弟子,我們都與有榮焉。
所以這個香椿是一道菜,它是一道菜。我們介紹香椿。因為煮素食的人都知道有香椿餅,香椿的這個炒菜,很香嘛,我也滿喜歡吃香椿餅。那香椿在古代稱它叫大椿。古代傳說長壽叫大椿,有一種樹叫大椿,大椿都把它形容是長壽,后來就比喻它是父親。譬如說,用長壽來形容高齡,譬如說椿年,椿樹的年齡,比喻長壽。椿齡,比喻人壽(祝人壽考),祝你長命百歲,叫椿齡。古代人很有學問,他就祝福你椿齡,就是祝福他長命百歲。那椿壽呢?大椿的壽命,比喻長壽、高齡。
這是我們解釋“靈椿一株老”,為什么是靈?因為他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他積功累德,德行成就,所以叫香。那佛家講叫開發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
香椿,它是一種落葉喬木,葉有特殊氣味,花芬香,嫩芽可以做菜食,可榨油,有香椿油,它的根跟皮跟果可以做入藥。所以江逸子老師他的家的客廳,有掛了一幅這個“椿在庭,萱在堂”。那“椿在庭”,因為江逸子老師畫的那一幅畫,是旁邊一株香椿樹,很高,一個男子跪下去,在欣賞這個金針花。那么有一個外國人就來看江逸子老師的這個畫展,他說,一般來講,欣賞那個花都是女孩子,怎么會一個男孩子跪在那邊呢?然后怎么前邊是金針呢?那旁邊有一棵樹代表什么呢?
這個就是其實剛開始我也看不懂,后來我請教江老師。我昨天才去他的這個臺中的家,跟他談一些事情,看看他老人家。我跟他私交非常好,他常常叫我下去,那我都會供養老師,跟他一起用餐,非常地歡喜。我是敬老尊賢,他是圣賢,我學習老法師啊。然后他就跟我解釋說,我問老師說,為什么這里有一株香椿樹呢?一個男孩子跪在一個金針花前面?它是一個庭院嘛。他說,椿在庭,萱在堂。一般講椿都是指父親,父親在外面奮斗,庭代表外面。那為什么還跪在那個金針花前面,旁邊是一棵香椿樹呢?這代表慎終追遠,盡孝。所以這個是個孝親報恩圖。
那個外國人經過他這樣一解釋,哎呀,你們中國畫太有意境了。就像畢加索的畫誰看得懂?我說你自己去解釋啊,隨你的意境去解釋。中國文化就是味道不一樣。因為畢加索的畫你怎么看都看不懂,他不知道在講什么,思想怪異,畫出來的畫也怪異。當然他是一個偉大的畫家,是沒有錯了,但是比起中國這種有智慧的畫家,那畫出來的意境就不一樣。
江老師現在正在畫《地藏經》,已經畫成了《極樂世界妙因圖》《妙緣圖》《妙果圖》。他說,《妙因圖》,妙因童子曾經來給他入夢,在夢中跟他贊嘆。我們都知道《無量壽經》里有“同名妙音如來”。那位菩薩說,我不是那個妙音,不是音樂的音,不是妙音,我是因果的因。江老師說,都沒有聽過有一位妙因菩薩,只聽過音樂的音,“同名妙音如來”嘛。他跟他講說,我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特別來跟你贊嘆,他說,你畫得太殊勝了。那個基本上來講都不是一幅畫一次完成了,他是三幅連在一塊,連線都沒有歪掉,高明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后來經過江老師這樣解釋,哦,跟這里講的一樣,“靈椿一株老”。所以椿庭是指父親,所以世間稱父親叫椿庭。上古時期有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個是解釋到“靈椿一株老”,這指竇燕山,就是他們家有這么一寶,有德行這么好的父親,所以誕生了五子八孫顯貴。
“丹桂五枝芳”是指他五個兒子,五個兒子我們上一集已經介紹過了,我們就不再介紹了。五個兒子都當大官,高官顯祿。那為什么叫“丹桂”呢?這個我們介紹一下。“丹桂五枝芳”,尤其現在的學生,坦白講,你跟他問“丹桂”,學生現在也不懂啊。你現在去問大學生說,什么叫“丹桂”?他不知道。所以中國文字很美,中國文字真的美。你看,人家古代就兩句話、兩個字,就可以形容這么高的意境,“丹桂”。如果你不讀古書怎么會呢?所以老法師講的沒有錯,他說,文言文很重要。你看毛澤東文言文很好,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于講開國的這個,我們古代人叫國君,他文章很好,他學問很好,他文言文的底子也厚。老法師說,你文言文好,你可以跟孔子溝通,你可以跟孔子交流。
所以這個“丹桂”,中國人有學問,它是植物的名稱,是桂花的一種,九月到十月開橙紅的紅色小花,香氣濃郁。你看,這也是形容一種香。所以一個人德行修得好,哎呀,入芝蘭之室啊。譬如說這個人家里學問很好,他家書房藏書豐富,很有古代的味道,就叫做入芝蘭之室,在書香的世界里面。所以一般形容說,這個地方藏書很豐富,都叫書香世界。那我們稱這個人家學問很好,譬如說他這個家爸爸是教授,而且很有德行,他們家的子弟都很會讀書,而且孝順,彬彬有禮,我們稱他這個家庭叫書香世家,這個出生在書香世家啦。你看我們就沒有書香世家,我們得靠自己努力呀,父母親不認識字,“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所以我們不是書香世家,那我們現在就好好努力呀,老和尚說,背《古文觀止》,背古代好的經典文章。所以香氣濃郁,代表“丹桂”這種芬芳。
那“丹桂”的第二個解釋,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第,就是考中的,稱為折桂,故以丹桂比喻登科及第或秀拔的人才,這叫“丹桂”。所以不經過這樣解釋,我們不知道什么叫“丹桂五枝芳”。“丹桂”就是比喻登第,登科及第。譬如說,古代人講說,愿你這回赴京趕考,能順利攀上丹桂。或者是說,他是一位丹桂之才,深受師長賞識,也可以這樣說。
第三點,古代人稱人家的兒子,就是客氣尊重,稱他桂子。這個桂不是我們現在講富貴的貴,我們一般人講桂子,其實就這個桂子。這桂子就學問就很大了,比喻子女,例如“丹桂滿膝下”、“年過半百,卻仍丹桂凄涼”,他們沒有子女,所以“年過半百,卻仍丹桂凄涼”。
好,第四個,傳說月中有桂樹,因此常以丹桂代表指月亮。例如“一輪丹桂”、“遙遙望丹桂,心緒更紛紛”。所以古代的人家這些詩人也好,古代這些詩人他們所寫的這些文章,就是跟現代不一樣,就是讓你覺得那里面意境無窮,法味無窮。
因為上一回我們解釋到“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還有馮道的這首詩,我們特別做這樣的一個補充。
好,我們看今天要講的經文。請各位看《安士全書》第七十二頁:
“免死得元。(感應篇箋注)。”
“河南潘解元。附二友入省鄉試。寓有神相。密語二友曰。潘君將有大難。須急避之。二友遂托言寓小。各贈二金。使另覓寓。潘隨借一小寓。夜于水次。見一婦投水。詢之。云。夫買棉花織布。積若干匹。夫出門后。賣得四金。不意皆假銀也。夫歸必見責。故尋死耳。潘急出袖中四金與之。歸寓乏用。寓主多出詬語。乃借宿于寺。寺僧夢諸神鼓吹下降。云。試榜已定。奈解元近作損德事。上帝除名。尚未有代。一神云。此寺內潘生可。一神云。相當橫死。安可作元。一神將二手摩其面云。今非解元相乎。僧默識之。厚加款待。試畢。往二友寓謝。相士一見大驚。曰。公作何陰德。成此異相。今首魁多士矣。榜發果然。”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解元”,科舉時,鄉試第一名稱“解元”。
“鄉試”,明、清兩代在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試,考中的稱為舉人。
接下來我們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很多人跟我以前一樣,我不講《感應篇》,我也不知道這些古代科舉考試的名稱,我們來介紹一下古代科舉考試。因為提到“鄉試”,還有“解元”,還有狀元、進士,很多人不懂這些古代科舉的名稱,我們現在來介紹一下。
解元、鄉試,古代科舉考試。古代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科舉制的殿試部分是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是皇帝主持的,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其實,科舉考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在隋文帝以后才有的。魏晉以來,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員都是什么樣?官員都是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都是他父親當大官,從他們的家庭里面,去挑他們的子弟出來當官。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當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正真才實學的,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了改變這個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拔人才。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的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就是隋朝開始。
那么總共分三種考試,一個是鄉試、一個是會試、一個是殿試,這三種。那我們現在分別來介紹。
鄉試,是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直隸省就是以前朝廷會單獨設一個省叫直隸省,大概是在今天河北省這個地方,有北直隸、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稱為鄉闈。考試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所以稱為秋闈。凡是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都可以應考。
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據我父親說,我們黃家的祖先里面,也有人考上武舉人,就是他的功夫很好,他的比武功夫很好,考上武舉人。就鄉試里面考中的稱為舉人,俗稱孝廉,也就是我們孝廉講堂的孝廉。古代這是什么?舉孝廉。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叫什么?叫解元,就我們現在,剛才講過的,解元就是第一名。鄉試,是地方最基層的開始考取的話是鄉試,第一名叫解元。
所以鄉試中舉叫乙榜,或叫乙科。放榜的時候,正值桂花飄香,所以又稱為桂榜。我們剛才講介紹“丹桂五枝芳”,桂花飄香剛好又在八九月的時候。放榜以后,由巡撫主持鹿鳴宴。我們也解釋過了,鹿鳴宴就是等于一個宴會,歡迎跟慰勞這些考上舉人這些讀書人,舉行這個鹿鳴宴。席間要唱〈鹿鳴〉詩,《詩經》里面有〈鹿鳴〉詩,要唱這個歌,〈鹿鳴〉詩,然后要跳魁星舞。這是鄉試,考中了叫做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各位這樣就有印象了。
再來,再往上提升到省了,會試。會試是由禮部(教育部)來辦的,主持全國考試。這是全國性了,有點像現在高考,有點像現在的高考,我們臺灣叫高等考試。這個會試就由禮部主持這個全國考試,稱為禮闈。在鄉試的第二年,逢辰、戌、丑、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所以稱為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二月十二、二月十五日舉行。由于會試是較高的一級的考試,所以它的主考官、同考官、提調官都由比較高級的官員來擔任。主考官稱為總裁,或稱為座主,或稱為座師。那么考中會試的稱為貢士,或稱出貢。這個在《了凡四訓》里面有提到這個出貢,就是這個意思。別稱明經。那么考上這個會試第一名的稱為會元。這個是第二級的考試。
現在進入最高的殿試。殿試是在會試后當年舉行,時間是最初是三月初一,應試者為貢士,就剛才講的,他考過會試叫做貢士。鄉試考過叫舉人,會試考過叫貢士。那么這些貢士他都可以參加。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只考時務策一道,你要寫論文。殿試畢,當殿試考試完畢以后,第二天就讀卷了,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一甲、二甲、三甲,一甲是三名,賜進士及第,它的名字叫進士及第。所以舉人,解元,會元,如果是鄉試的話是舉人,會試是貢士,如果是考上殿試的,都稱為進士及弟。
那么第一名是什么呢?第一名叫狀元,或者叫鼎元,一般都習慣用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就一甲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那么一、二、三甲統統叫做進士。進士榜就稱為甲榜或甲科。進士榜它是用黃紙書寫的,所以稱為黃甲,也稱金榜。所以現在稱學生考試考中了,我們現在都還用金榜題名,其實金榜就這樣來的。古代考試是用黃紙書寫,稱為黃甲,也稱為金榜,中進士稱為金榜題名。這個如果我們不介紹的話,你現在問那些大學生、高中生,什么叫金榜題名?典故何來?不知道,只知道是考中,這是這樣來的。
那么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再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叫狀元。如果三個連續都考中的話,從解元跳到會元,再從會元跳到狀元,哦,那不得了,叫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考試中的佳話。在明代,連中三元歷史上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洪武年間的黃觀,還有正統年間的商輅,兩個人而已。
所以我覺得這個像剛才鹿鳴宴,還有這種像金榜題名這些,我覺得是很有傳統文化的味道。所以現在高考考上放榜,就放榜,就回家了,準備去擔任官職了。所以應該要仿照古代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到時候有譬如說考選部長,或者是有這些,我們臺灣叫考試院長、考選部長,舉行現代的鹿鳴宴,來慰勞這些考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甚至高考前十名。這個都是一種恢復這種古代的這種文化的一個很好的一種表達方式。
這是特別提到這個“解元”,我們來介紹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也讓大家能夠知道古代科舉考試是怎么來的。
好,再來看下面,“寓有神相”,“神相”是什么?很會看相的,善于相術的人稱為“神相”。“寓有神相”是什么意思呢?就投宿在旅店里面,正好有一位神準的相士。
“水次”就是水邊,船只泊岸的地方,就像碼頭,例如碼頭。
“積若干匹”,這個“匹”跟匹,幾匹布一樣,計算布帛類紡織品的單位,叫兩匹布,例如說兩匹布,這個“匹”。
“詬語”,“詬”就是指責、責罵。
“夢諸神鼓吹下降”,“鼓吹”是一般儀仗樂隊。“下降”,蒞臨。就是指諸神在伴隨著鼓吹樂聲中蒞臨,叫“諸神鼓吹下降”。
“僧默識”,這個字這個地方念志,不是識。“僧默識之”,“識”就是記下來、記錄。
“首魁多士”,“魁”是首位,第一。“多士”是眾多的賢士。所以“首魁多士”就是在本次考試當中,位居眾考生之首。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救人一命,免死得元(摘自《感應篇箋注》)。
河南潘解元,跟隨兩個朋友進省城參加鄉試。旅店有一位精通看相的人,偷偷地告訴兩位友人說,潘君將有大難,你們必須趕快躲避他。二友就托說房子太小,各贈兩金給潘,讓他另外去找房子。潘就借宿在一個小店。夜里走到河邊,看見一位婦女要投水自殺,急忙詢問。她說,丈夫買棉花織布,積下好幾匹,丈夫出門后,我賣了四金,沒料到這個得到的是假銀。丈夫回來一定會責難我,所以想尋死。潘急忙拿出身上四金送給她。
回旅店缺錢,店老板,店主就責罵他,于是他就到一所小寺廟借宿。寺僧,寺廟的僧人夢見許多神靈打鼓奏樂,隨云下降,說考試錄取榜已定,只因為原定解元近來做了損德的事情,上帝除名,還無人代替。一位神就說了,這寺內潘生可以啊。一位神就說了,他的命相應該要橫死,怎么可以做解元呢?那么一位神明就兩手摸了一下潘的面,現在不就是解元相嗎?這個寺廟的僧人暗中就記住這個夢,醒來以后第二天,對潘生非常厚加款待。考試完畢以后,潘生就往兩位朋友住處去感謝,看相的人一見大驚說,你做了什么陰德呢?變成這個非凡的相呢?恭喜你已經考中第一名了。發榜果然是第一名。
那么這一件公案“免死得元”,就是現報,現做現報。我們來探討一下現做現報。
老法師說,佛經上說人的壽命,他本來是說他什么?本來這個神相是說他,說他有大難,叫他兩個朋友趕快離開他。大難就是他本來應該橫死,因為后來在寺廟里面的時候,有一位神說他是橫死相,那就是短命。那為什么后來就延壽呢?因為他救人。所以佛經上說,人的壽命每隔一百年減一歲。這個我們以前討論過小劫、中劫、大劫,一增一減,人從壽命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隔一百年加一歲,一直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就一小劫。
佛經上說,人的壽命是每隔一百年減一歲,那為什么現在醫學進步呢?而且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壽呢?現在不是大家都說講長壽村嗎?我們現在講流行的這個醫療的名字叫長照,長照計劃就是家里都年紀都很大,需要這個長照計劃,就是必須要照顧這些老人。他就請問凈空法師說,佛陀說這個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不就是等于說是矛盾了?或者是說有另外一個意思嗎?老法師答復說,對于佛的教誨不用懷疑。人的壽命若是因為醫藥能夠幫助延長,那因果定律不就推翻了嗎?每一個人都長壽,那做壞事的也長壽,做好事的也長壽,大家都長壽,是這樣的嗎?
老法師說,佛講人壽每隔一百年減一歲,這是講平均壽命,不是對某個人講的。每個人過去生所造的善惡業因都不一樣,因此業報的壽命也會不一樣。佛法上說,健康長壽是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的果報,所以他得健康長壽,就是這個道理,是他的因好,不是現在醫藥進步。如果是醫藥進步,為什么有人會短命?為什么有些人會中年就得怪病死掉呢?得癌癥死掉呢?那為什么有些人會是車禍橫死的呢?那就不是很不公平嗎?如果說醫藥進步的話,每一個做醫生都長命百歲。那事實上,醫生,心臟病的醫生,到最后自己心臟病往生。我們臺灣的報紙也常常在報導,很多我們臺灣癌癥醫生,中年、壯年早逝,他本身是癌癥的醫生,他自己治不了自己的病。
我們這邊,附近有一個我們平常都有在互動的一位弘揚傳統文化的慈心經典文化教育協會,他們去年辦了一個醫學講座,那么請了一位張燕教授,張教授她專門講健康醫學。里面就有一位這個慈濟醫院的醫生,他本身是壯年,他得癌癥,最后改變飲食習慣,當然他自己本身也有發愿,最后改變命運了,變成癌癥這個業能夠消掉,最后恢復健康。
所以老法師說,命里沒有那么長的壽命,你命里沒有那么長的壽命,就是再好的醫護治療也沒有辦法。臺灣話說,神仙難救無命客,沒有命的人,神仙都難救,這神仙難救沒命客。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漢武帝都想要長壽,到處去求不死的藥。現在的日本的祖先就是徐福,所以老法師說,徐福是他們徐氏的祖先。當時秦始皇就是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到日本去求仙藥,最后在日本落地生根,變成現在日本人了。秦始皇想求不死的藥,但是秦始皇還是命終,他命終還是要死。所以長壽與這些醫藥、保健沒有關系。
新加坡許哲居士,活到一百零一歲,老法師在講到她的時候,她當時是一百零一歲。她沒有保健,她沒有吃補品,沒有吃任何補品,一天只吃一餐,只吃一些生菜。一般人看到這些東西都說沒有營養,但是她卻是健康長壽。因為許哲都專門在做什么?她關懷老人,老人院,照顧這些貧窮的孤獨老人,每天都去當志工,做快樂的志工,所以她健康長壽。而且最主要是什么?許哲她心念清凈,她純凈純善。她走在路上,人家問她說,許哲啊,這個路上有好人、壞人嗎?她說沒有,統統是好人。老法師說,她是菩薩。菩薩怎么樣?菩薩不落印象,她眼見色、耳聞聲,她是用根性,她不落印象。誰是不落印象呢?只有法身大士才是不落印象。為什么?因為他不起心不動念。菩薩才是不落印象,所以許哲是菩薩。她健康長壽,她的壽命是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這個問題只有佛才能夠講得圓滿。
所以不是像你現在講說醫藥進步,醫藥進步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醫藥進步,只可以說人的疾病會少一點,因為它有對治。但是再怎么對治,你還是沒有辦法解除那個業力的問題。所以病由業起,業由心造。我們說,病有生理病、有業障病、有冤業病。那你冤業病就沒辦法了,必須要解冤釋結。業障病必須要透過懺悔改過,要懺悔業障,病才會好。所以醫藥進步,只可以說人的疾病會少一點,這是外緣。是不是能夠真的減少?不見得。現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都發現不知名的瘟疫,醫學上找不到原因。所以若整個世界人口壽命做一個調查,平均壽命確實如古人所講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壽命一平均,就跟佛說的很接近了。你要這樣講才說得圓滿、說得通。
這是第一個探討,到底長壽跟醫藥有關,還是修無畏布施有關?當然是無畏布施了,因不一樣嘛。否則因果就不通了,那今天就沒有因緣果報了,那好人也長壽,壞人也長壽,這公平嗎?所以不對。所以第一個問題,到底為什么會長壽?跟這個潘解元一樣,他救人,他無畏布施,所以他本來是橫死的相變成延壽,而且還中了解元。
那第二個問題,我們一般說,相隨心轉,相由心生。法師說,他這個問問題的問老法師說,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相貌來對照修行的功夫,老法師說,我們可以按照各人的相貌來對照自己的修行功夫。請問,相貌比較差的修行人,修行功夫也比較差嗎?他問老和尚這個問題。
老和尚說,不一定。老和尚答復說,不一定,因為人的相貌跟前生所修的福報有關。四十歲以前,相貌的好壞是前生注定的,這是過去生中的福報。四十歲以后,相貌好壞自己要負責任。也就是四十歲以后,相貌會變。確實,我如果拿我以前的相貌來跟現在對照,以前比較兇,現在比較不兇了,他們都說我現在相貌是慈眉善目。以前是殺氣騰騰,很多人看我以前當警官的相片,殺氣騰騰,從來不笑的,我現在講經都會笑,以前是不笑的,很兇喔,修行的關系。
所以相貌好壞,四十歲作為一個關鍵,是一個關卡。這句話什么道理呢?從出生以后,這四十年,心行的善惡決定影響你的相貌。所以年輕的時候相貌很好,晚年了后相貌不見得好。老和尚你注意看他,老和尚那個在臺南極樂寺,如果你們去參訪的話,在老和尚那個會客室的五樓,佛堂旁邊有掛著老和尚受戒的相片,受三壇大戒相片。老和尚那時候怎么看都不像現在的老和尚,瘦瘦干干的,老和尚年輕的時候相片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修行,修德有功,相隨心轉,剛才講這個,我們剛才探討的是相隨心轉。
那么老法師說,相貌是會變的,變好還是變壞,跟你自己的心行有關,也就是你的起心動念、你的生活行為,有決定的因果關系。佛說,菩薩修行作佛,特別還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我們以前有討論過。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善因得善果。佛為什么要用這么長的時間來修相好莊嚴?我們說,“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佛陀為什么用一百劫時間來修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呢?他是一種表法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眾生都希望自己的相貌好、身體好,佛就做這樣的示現,什么樣的相貌是由什么樣的業因修成的。所以你如果都是慈悲心,你就很像觀音菩薩。如果你跟地藏菩薩一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就很像地藏王。你能修這個因,就一定得好果報。所以重要,最重要還是在發心。
我講個笑話給各位聽,我們講堂平常每個月的供花,都由一群老菩薩跟年輕的菩薩共同發心。我每次都跟我們志工,跟他說,給我隨喜一點,我要隨喜二百、三百。我們那個王姓志工就跟我講,老師,不行,你太莊嚴了,你不能再捐錢了。我說,我也要修福慧,給我隨喜一點,二百、一百。那我們一般都說,佛前供花,來世相貌莊嚴,對不對?但是其實我個人的體會,真正的發心,就是老和尚講的,真正是那個心念,要發菩提心,要利益眾生,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自然就會相隨心轉,發心很重要。你如果是一直買花供佛,當然也是會種好因,但是基本上你還是要發廣大心,供養十方佛。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提到這個潘解元,他短命相變成延壽,我們特別提到這個,如何去改變命運,一樣是要修,改變命運,求健康長壽,還是要修無畏布施。再來是跟修行有關,尤其是四十歲以后。我們做這樣的補充。
再來,看下面的按語:
“(按)作一善事。須是若決江河。沛然莫御。方能成就。潘君若算到自己進場盤費。未有不廢然中止者。唯其但知有人。不知有己。所以費止四金。免一橫死。而復得元也。猶憶己巳年冬。余在澄江應小試。時有門斗朱君玉者。失去他人所寄之金。幾不欲生。余聞惻然。欲助其少許。苦于資糧告匱。不果。未幾。余即歸昆。迨文宗發長洲覆案。余已列在第二。然但有坐號而無姓名。人皆莫識。余遂以覆試不到除名。此時昆邑實無長洲案。有之者唯朱君玉。朱與余又不甚相識。初不知第二坐號即余也。向使當日不顧自己盤費。稍助其資。彼于感恩之下。必以覆案示余。余亦不至除名。復閱二年而始遇矣。蓋觀于潘而益愧云。”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名相注釋:
“沛然莫御”,“沛然”就是盛大。“沛然莫御”,我們古代講,句子叫沛然莫之能御,就是做好事的時候,就勇猛無畏、毫無畏懼、全力以赴,叫“沛然莫御”,盛大、充盛這個樣子。就是江河決堤,水流充盛,無法抵御,形容決心很強烈。
“進場”,古時候,士子,就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進入試場。
“盤費”,旅途費用、路費。
“己巳”,這個“己巳”是康熙二十八年。這個“己”是天干,我們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巳”就是子、丑、寅、卯、辰、巳,這個巳時大概是在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所以己巳年就是康熙二十八年,當時周安士先生是三十四歲。
“澄江”,江蘇省江陰縣的別稱。古代長江東流到此,因為江面很寬,水流比較緩,那沙就比較多,所以就稱“澄江”。“小試”,“小試”是古時候太學生、童生應貢舉及學政、府縣之考試。這里是指府縣的考試,叫“小試”。
“門斗”,“門斗”是官學中的仆役,官學中的仆役、門子和斗級的合稱。教官有學田,供役者,以司門兼司倉,故稱“門斗”。
“告匱”,“告匱”就是告罄,就是財物快用完了,財物用盡了。
“未幾”就是不久。
“昆山”,“昆山”在今天江蘇省東南部,安士先生的故鄉。
“文宗”,“文宗”就是明、清時代稱提學、學政為文宗,并且可以尊稱他叫試官,就考試官。按,周安士當時是以童生的身份,參加秀才的府試,或者是院試,由提督學政主持。
“長洲”,“長洲”是明、清時代江蘇蘇州府治,在今天江蘇省吳縣,就“長洲”。
“覆案”,清代考秀才須經縣試、府試、院試三級。縣試共六場,稱一考五覆,通過了稱為童生,童生有資格考府試。府試也有六場,而院試只有兩場,稱為正場跟次場。次場又稱為覆考,覆考通過,才成為準秀才。準秀才之后必須要加考一場,以決定名次,叫覆紅榜。最后用紅榜公告,被錄取稱為進學,統稱生員,俗稱秀才。那么這個地方“覆案”,就是院試的覆考。
再來,“昆邑實無長洲案”,因為長洲是蘇州府的府治所在,所以府試跟院試的名單自然是在長洲才有,“昆邑”,就是昆縣,昆山縣,它是縣治,所以并無其案,并沒有這個名額。至于周安士先生為何在考試完畢之后,未前往長洲查榜,實情則不可考。
“復閱二年而始遇矣”,清代童生考秀才,三年兩次,分別訂在每年的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等年。周安士先生于己巳年覆試不到被除名,必須要等到兩年以后,也就是辛未年,才能再參加考試。也就是康熙三十年,周安士先生通過覆試,故說“復閱二年而始遇”。意思是說,他經過兩年以后才考中。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這是講周安士本人。
做一件好事,必須要像決堤的江水,江河大水一樣滾滾而去,不能抵抗,才會有所成就。潘君如果顧慮自己進場的盤費,那么他的做法就會中止。因為他心里上只有別人,沒有自己,所以他布施雖然只有四金,他卻能夠不但自己免得一個橫死這個命,而且還考中解元。回想起在己巳年冬天,我周安士在澄江應小試,當時有個門斗叫朱君玉,丟失了別人寄放在他那里的錢,他痛不欲生。我聽到后很同情,想要幫助他少量金錢,可是苦于我的費用、盤費已經快用完了,缺乏,所以我沒有做。沒有多久,我就回到家鄉昆山。
等到試官發下長洲覆試的名單,我被排列在第二名,可是因為案卷上只有座號沒有姓名,人們都不知道是誰,我因此就以覆試不到被除名。當時昆山實際上并沒有長洲的案卷,因為昆山是縣治,只有長洲才有,長洲人只有朱君玉,就是那個丟掉幫人家托管金錢的那位門斗。朱跟我又不相識,當時也不知道第二號的座號就是我。假使我當時我不顧自己的盤費,我助他一些錢,他一定會在感恩之下,把覆考的情況告訴我,我也不至于被除名。所以我必須要過了兩年,我才跟他相遇。跟潘君這個救人的故事相比,我感覺自己很慚愧。
所以周安士菩薩很謙卑。他的意思是說,行善要及時,當下就決定了,沛然莫之能御,那個第一念心就是跟菩提心相應了,那是真心布施。真心布施是供養,不是布施。為什么?他當下有清凈心、有平等心、有慈悲心、有孝順心、有恭敬心,那個是供養,不是布施。那供養,那個供養是菩薩的行為。菩薩的行為是一念三千,盡虛空、遍法界,量等虛空。所以他四金,四金哦,就可以救他的命,改造他的命運。為什么?因為他是真誠供養。真心布施是當下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他當下只有對方,沒有自己,滅罪,消他的罪業。所以一文可消千劫之罪,就這個道理,在《了凡四訓》里面有這樣講。那個布施兩文錢的到宮廷里面那個女子,她還沒有到宮廷那個時候去一個佛寺,老僧親自幫她懺悔,她才供養兩文錢而已,她到皇宮里面發達了,當皇后娘娘了。就是這道理,這是真誠供養。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蠲租得第。(匯纂功過格)。”
“華亭士。李登瀛。家貧。僅田二畝。佃戶以疾荒其產。賣子償租。李知之。惻然曰。爾以病故。不能治田。非汝咎也。我雖貧。尚能自存。奈何使爾父子離散。急取銀去。贖爾子歸。其人以主家不肯為慮。李曰。我貧儒。且讓汝租。富家大室。亦知積德。我當為爾言之。遂與同往。因得贖歸完聚。佃戶日夜禱祝。康熙甲子。李登賢書。乙丑聯捷。”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蠲租”,“蠲”就是免除,蠲免、蠲除。所以意思是說免除租金。
“華亭士”,“華亭”這個地方是指上海松江區,古代稱為“華亭”。“士”是讀書人。上海松江是現代的名稱,以前古代叫“華亭”,就華亭有一位讀書人。
“佃戶”,“佃”就是租,“佃戶”就是租種地主的土地的農戶。
“主家”,雇主之家。
“康熙甲子”,康熙二十三年。
“李登賢書”,“李”是指李登瀛。“登賢書”是鄉試中式為“登賢書”,也稱為舉賢書。
“乙丑聯捷”,“聯捷”就是科舉考試,中二科或三科,接連及第。連貫上文,連貫上文就是他連中兩科跟三科的考試。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免租贖子,考試高中(摘自《匯纂功過格》蠲租得第)。
華亭地方的貧儒李登瀛,家里很窮,只有田產二畝。佃戶因病荒廢了種田,賣子還租。李知道以后,心中不忍,李說了,你因為有病,不能種田,不是你的過錯。我雖然貧困,但還能活下來,怎么能夠使你父子離散呢?快取錢去,贖回你的兒子。佃戶擔心兒子的買主不肯而憂慮。李登瀛說,我一個貧儒,我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尚且都能讓你的租,讓你免租,富家大室也知道積德,我為你去說話。就與佃戶一同前往,因此使他們父子團圓。佃戶日夜為李登瀛祈禱。康熙甲子,李登賢書,乙丑連捷,連傳捷報,李登瀛連中二科考試。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哀哉農也。終歲勤動。無時得暇。合家勞苦。無人得安。千倉萬倉之粟。皆從其肩上而來。千坑萬坑之糞。皆從其肩上而去。或忍饑而戽水。或帶病而力耕。背則日暴雨侵。腸則千回萬繞。一至秋成之候。田中所收。盡償租債。四壁依舊蕭然。八口仍無聊賴。非仁人君子。目擊而心傷者乎。昔諸景陽。聞佃戶死喪。必涕出助之。丁清惠公待佃戶如父子。陸平泉先生。凡遇壽誕。佃戶必免米若干。加爵。則又免。得子得孫。則又免。所以貧佃感恩。租稅反不虧空。彼錙銖必較者。一時自為得計。豈知冥冥中。復有操大算盤者。起而盡削其祿乎。觀于李君。則二畝之所收多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戽水”就是汲水的農具,要去引水的這個農具。所以“戽水”就是汲水來灌溉農田。
“聊賴”,“聊賴”是依賴,生活上的憑借,或者精神上的寄托。
“諸景陽”是江蘇昆山人,明萬歷進士,官到禮部主事。
“丁清惠公”就是丁賓,丁敬宇,這個在《了凡四訓》里面有提到他的名字。他是嘉善人,明朝隆慶進士,官到南京工部尚書。他死后追稱為清惠,謚清惠。
“陸平泉”是陸樹聲,他是嘉靖狀元,官當到禮部尚書。
“錙銖必較”,“錙銖”就是“錙”和“銖”,比喻微小的數量。就是對很少的錢、很小的事都十分計較。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痛苦啊農民。一年勤勞,沒有時間空閑。全家勞苦,沒有一個人安逸。千倉萬倉糧食都從他們肩膀上來,千坑萬坑糞便都從他們肩膀上去。有時候忍耐饑餓,灌溉稻田,有時候帶病努力耕作。背上日曬雨淋,心里籌劃盤算。一到秋收時期,田中所收的收成、稻谷都還了租債,家里依然家徒四壁,依舊空空,全家仍然沒有依靠。這不是仁人君子看到都會傷心嗎?
從前諸景陽聽到佃戶死喪,一定流淚相助。丁清惠公對待佃戶如父子。陸平泉先生凡是遇到壽誕,生日壽誕,佃戶必定減租若干,如果他自己升官加爵,又減掉佃租若干,如果他得到子孫,又減掉佃租若干,所以貧窮的這些佃戶都非常感恩他,每年繳的租稅反而不虧空。對那些斤斤計較的人,一時自以為得計,哪里知道冥冥之中還有個操大算盤的老天,還有因果,一筆總帳目出來就全部收去了他們的福祿。看看李君在二畝田上的作為,就可以推知他的收獲是很多啊!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逆旨害民。(功過格)。”
“淳熙初。司農少卿王曉。嘗以平旦。訪給事中林機。時機在省。其妻。曉侄女也。垂淚訴曰。林氏滅矣。驚問其故。曰。天將曉。夢朱衣人持天符來。言上帝有敕。林機逆旨害民。特令滅門。遂驚寤。今猶仿佛在目也。曉曰。夢耳。何足患。因留食。待林歸。從容叩近日所論奏。林曰。蜀郡旱。有司奏請十萬石米賑濟。有旨如其請。機以為米數太多。蜀道難致。當酌實而后與。故封還敕黃。上諭宰相云。西川往復萬里。更待查報。恐于事無及。姑與半可也。只此一事耳。妻泣告以夢。機不自安。尋以病歸。至福州卒。二子亦相繼夭。門戶遂絕。”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淳熙”,宋朝孝宗趙眘的年號。
“司農”是古代官名,漢代主管錢糧,為九卿之一。清代因為,因戶部主管錢糧田賦,所以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平旦”就是清晨。
“給事中”,“給事中”是官名,是秦漢為列侯、將軍等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從,備顧問應對等事。因執事在殿中,所以稱他叫給事中。他專門伺候皇帝的,也就是皇帝旁邊的侍從。明朝給事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掌侍從規諫,稽察六部之弊端,有駁正制敕之違失章奏封還之權。也就是他專門在督導這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弊端,要是有做錯了,就是上奏給皇帝的這個奏章如果有錯,他可以,他有權力,這個給事中有權力把它駁回。“封還”就是退回、重寫,就是重新奏擬計劃這個意思,用現代的語就是重新做計劃。清代的時候隸屬都察院,跟御史同為諫官,故又稱給諫。
“省”是官署名稱,指門下省,這個地方是指門下省。
“天符”,天庭的詔命。
“酌實”,“酌”是斟酌,斟酌實際的情況。
“封還敕黃”,“封還”,緘封退還,多指封還詔敕。“敕黃”呢,是敕書,皇帝的詔書以黃紙書寫,所以叫做“敕黃”。“封還敕黃”就是皇帝收回成命。
“無及”,就來不及。
姑且就是暫且。“姑與半可也”,“姑”就是暫且。
那么這個地方講到“十萬石米”,這個“石”我們來介紹一下。一石是十斗,用現在的公斤等于六十七點九五公斤,如果換算成公克是六萬七千九百五十公克。所以這個“石”是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大概一石等于現在的公斤是六十七點九五公斤。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逆旨害民,自取滅亡(摘自功過格逆旨害民)。
淳熙初年,司農少卿王曉,在一天清晨去拜訪給事中林機。當時林機在官署,他的妻子是王曉的侄女,流淚對王曉說,林氏家要絕了。王曉驚訝地問她原因,他的侄女說,林機的妻子說,天將亮的時候,我夢見紅衣人拿著天符下來,說上帝有詔,上帝有旨,“林機逆旨害民,特令滅門”。就驚醒了,情景仿佛還在眼前。王曉說,這個作夢罷了嘛,何必憂慮呢?這是個夢境而已啦,不用擔心。王曉就留下一起吃飯。
等到林機回來以后,王曉就從容地問林機最近有做哪些事情。林機說,四川大旱,有關官員上奏朝廷請求賑災十萬石的米來賑濟,皇上下旨按這個數量批準,也就是十萬石。林機,就是他本人,我呢,林機以為米數太多,而且蜀道難走,四川的路很難走,應當調查情況以后再給他,給災民。所以就封還敕書,而且還上諭宰相說,西川往返萬里,再等查報確實以后,恐怕事情已經來不及了,就給一半算了。就只有這一件事情罷了。他的妻子哭著告訴她的夢境,林機心中覺得很不安。不久因病告老還鄉,返鄉,到福州就死掉了。兩個兒子也相繼夭折,門戶就絕了。果然跟他太太的夢,這個林機的妻子的夢境完全一樣。
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探討,林機其實他,你要說他錯,他也沒錯,只是他權力太大了,皇帝的這個圣旨,他可以緘封退還。就是說,這個給事中,他的官職剛才我們有提過,他有駁正制敕之違失章奏封還之權,也就是皇帝的圣旨,他可以跟皇帝建議,請皇帝收回成命,這個權力真的很大。就跟皇帝報告說,哎呀,不需要十萬石,那個四川的路又很難走,而且整個實際災情還不知道,是不是等查報清楚,再撥米糧給他們呢?但是因為西川往返那邊的話,往返萬里,這個路途很長,如果等到查報再撥米糧,可能也太晚了,干脆給一半了。
那換句話說,本來皇帝是給十萬石,他只給五萬石而已,其他有些災民就餓死了。本來十萬石,說不定還有剩,但是災民都可以溫飽啊,就沒有人會死掉啊。那饑荒啊,災難來有饑荒啊,皇帝要給十萬石,你偏偏減五萬石,只剩下五萬石,大概有些人就餓死了,這些人就怎么樣?跟林機要命。所以林機他本身就死掉了,他那兩個兒子也死掉了,他們門戶也滅絕了,這是很慘烈的果報。
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探討,老和尚講的,起心動念都有因果。這關鍵就起心動念啊。念頭能生一切法、能變一切法,每一個念頭的生滅,在法界里面都有影響。你在朝廷動一個念頭,四川那邊人就餓死了,那些災民就餓死了。你動一個念頭說,路途太遠了,都還沒有查報清楚,那給五萬石就好,給一半就好了。你動這個念頭而已,那邊就有影響了,所以一念三千果然沒錯啊。不是沒有事的,有些地方,在你動一個念頭,其他地方都變動。老和尚說,你動一個念頭,不是只有我們地球,其他星球;也許不在我們銀河系,在別的銀河系;也許不在我們這個佛國土,在他方佛國土,這么大的作用啊。這念頭多可怕。
所以老法師說,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我們今天探討這個給事中林機這個個案,我們要生警惕心啊,真的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啊。起什么作用,自己不知道啊,這問題自己不知道。在我們學佛這幾十年的經驗當中,老法師說,我們稍稍有一點體會,這個體會就是什么?諸佛菩薩的加持。我們也是自己加持自己,我們起善念,我們加持我們自己;我們起惡念,減損我們自己。我們起一個善念,也許他方世界修善行,你回向給十方法界眾生離苦得樂,可能因為你這個回向,他方世界,因為你這個善念加持他,他們真的是做增上緣。如果是個惡念呢?可能那個地方在造罪業,你這樣起了這個惡念加持他,讓他的惡業更加重。
所以起心動念要非常小心謹慎,絕對不能有負面的念頭,我們現在講的,用詞叫負能量,不可以有負面的行為。自己造的業障,自己不知道,等到地獄閻羅王來告訴你。你看,他動一個惡念,玉皇大帝就知道了,“上帝有敕,林機逆旨害民”,上帝也沒有派人來,可是你一動念它們就知道。我們常常講說,“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那個神的眼睛看到你,就像電那么快。所以給事中林機只跟皇帝奏這樣而已,上帝都知道了,就降旨了,“林機逆旨害民”。就是剛剛老和尚這邊講,你自己造的業障,自己都不知道,等到地獄閻羅王來告訴你的時候,你已經后悔來不及了,你后悔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講因果就有這個好處,我們縱使有做錯,我們還來得及,我們還來得及懺悔,我們還來得及改過,為什么?因為我們讀到圣賢,我們讀到諸佛菩薩的開示,我們讀到老法師的開示,我們有智慧了,這就是學因果的好處啊,你可以緊急剎車,這叫什么?懸崖勒馬。那你不學因果,你不知道,都已經懸崖了,那掉下去了。老和尚說,你自己造的業障,你自己都不知道,等到閻羅王抓你去的時候,來不及了。所以起心動念,自己都要負百分之一百責任,這個老和尚常常強調的,你自己的罪報、自己的果報、自己的因果、自己的起心動念,你要負百分之一百責任,就是這個道理。
業因果報,自作自受。我常講說,不作不受,自作自受。因緣果報跟任何人都沒有關系,跟你的心念有關系。“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造天堂,心造地獄。實在講到這一段時,覺得真的心念很可怕。他其實也沒有錯,你要說他真有錯,他其實嚴格說起來,坦白說了,他不夠慈悲喜舍,待會兒我們就會探討,不夠慈悲喜舍,沒有悲憫心,也就是他沒有智慧,有福報沒智慧。他有智慧,今天就不會這樣處理,就可以消災免難了。他有福報沒智慧。所以業因果報,自作自受,與任何人都沒有關系。沒有關系,完全是自作自受。這件事情老和尚說,今天科學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
“按”,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天為民而立君。君為民而設官。民者。國家之赤子。而社稷之根本也。縱使君言不當賑。而臣猶當言賑。君言當濟以少。而臣猶當言多。君言賦額不可虧。而臣猶當議減。如此謀國。方為盡忠。其福及蒼生。正其流芳百世。雖壽考康寧。子孫榮盛。不足報其功也。茍或君言催科當緩。臣偏曰國用難濡。君言民已困而當通變。臣偏曰額已定而難紛更。如此舉動。名為諂諛。名為逢迎。名為戀官而保妻子。其為民斂怨。正其為國招尤。雖身遭投竄。門戶滅絕。豈足償其罪哉。覆轍昭昭。前車不遠。”
這一段寫得非常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賦額”,賦稅的數額。
“催科”,就催收租稅。租稅有科條法規。
“國用難濡”,“濡”就是沾濕,遲緩、滯留。這個意思就是說國政用度不可拖延。
“紛更”,變亂更易。
“招尤”,招致他人的怪罪和怨恨。
“投竄”,放逐、流放。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白話解:
“天為民而立君”,天為民而立國君,國君為人民而設官,百官。人民是國家的赤子、國家的根本。即使君王說不當賑災,為人臣的更應該說要賑災。國君說救災要少量,做人臣的應該說要多量,要多一些。國君說賦稅不能虧短、短少,做人臣的說稅需要減少。這樣為國家考慮,才叫做盡忠。能夠使這個福報、福澤遍及蒼生,他的清名流芳百世。雖在世長壽安康、子孫榮盛,也不足以報答他的功勞啊跟恩德啊。
如果國君說催科查稅應該要暫緩,這個做人臣的偏說國家費用正急,不行,一定要催收課稅,催科要立即執行。國君如果說人民已經很貧困了,應當采用變通的辦法吧,人臣的偏說不行,這個稅的數額已定、預算已定了,難以改變。這樣的做法叫諂諛、叫逢迎、叫戀官位而保家小。他為民積怨,正為國招禍。即使自己被流放,門戶斷絕,難道就能償還他的罪過嗎?前車之鑒,離我們不遠,應當要警惕啊。
今天我們所探討很適合什么?國內我們這些我們的文武百官,要為民,心念蒼生啊,視民如傷啊,公門好修行啊,要慈悲喜舍啊,要悲憫眾生啊。
最后,我們留一點時間來探討凈空老法師開示,談布施。因為“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以及這里面所談的都是布施,那我們今天就來談布施。
第一點,我們佛門有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經上說,凡夫在沒有明心見性,自性無盡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一定要靠修德,要靠修行。若不知道修行,生活就過得很苦。因果的定律,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這是六道三途的原理。
世間人跟佛菩薩最大差別在哪里?佛菩薩是覺悟的,世間人是迷惑顛倒,世間人是沒有智慧的。佛菩薩覺悟了,他有智慧。凡夫迷惑了,愚癡,沒有智慧,思想見解脫離不了感情,感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果報差別就大了,絕對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想象得到的、所能見得到的。就差別說,一個是覺悟,是佛菩薩,凡夫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
第二,世間人重視財利,世間人重視金錢,視錢如命。特別在現在的社會,所謂的經濟掛帥的時代,經濟掛帥的時代,什么都向錢看,不是向前面看了,是向錢看,金錢的錢,我們現在講叫拜金主義。每個人都拼命地去爭取財富,財富是能夠爭取得到的嗎?命里如果沒有財富,你不去種善因,如果你命里面沒有財富,真能爭到嗎?老和尚說,如果命里沒有財富的這個因,你真能爭到財富,諸佛菩薩都要拜你為師,拜你為老師。其實你能爭到的,還是你命里所有的,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真的,我們如果懂這些道理,我們生活會過得很幸福、很美滿,我們會心安理得,你才有辦法做到什么?與人無爭,與世無求。你必須要懂這個因果道理。
命里沒有的,怎么爭都爭不到。這個道理,《了凡四訓》里面講得很清楚,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為什么?因為小人去搶、去偷的,結果搞了半天,他偷來、搶來都是他命里所有的福報,他去偷跟搶反而減損他的福報,所以小人冤枉作小人了。君子樂天知命,他心安理得啊,所以君子樂得作君子。一飲一啄都是命中注定的。命是自己去創造的,是自作自受,命是自己去造作的。所以有些人談到這一塊說,佛家是宿命論,不是,佛家是創命論,是創造命運,它教你改變命運。
第三點,世間人所希求的三種殊勝果報,就是財富、聰明、健康長壽。佛家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求什么得什么。但是你要懂得求的理論跟方法,要如理如法地求。如果你能夠懂得求的理論跟方法,就是從心地去改變。你發心去做財布施,就得財富;你發心去做法布施,就得聰明智慧;你發心去做無畏布施,從因地下手,你就得健康長壽,這叫做你要懂得這個理論跟方法。那你如理如法這樣去求,按照諸佛菩薩所教導的道理,按照圣賢所教的道理,去如理如法去求,沒有求不到的。
財富是從財布施來的,財布施才是因。這一生擁有巨大財富,是過去生中修大布施、大財施,這一世中得到大果報。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果必有因,你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呢?強取豪奪,損人利己,造作罪業,都不是得福,那是禍害。縱然奪到了,依舊是命中所有的,但是手段、起心動念就不善了,造的是惡業,這一生福報享盡了,就墮落到三惡道去了。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難。
第四點,老法師說,他二十六歲開始接觸佛法,聽到方東美先生講解佛經哲學,并且接受朱鏡宙老居士的教誨。朱鏡宙老居士送凈空老法師一本《了凡四訓》,還跟他講很多因緣果報的故事。所以老法師這一生的因緣非常好,他碰到的第一個善知識就是方東美教授,他們安徽同鄉。他第二位的善知識,朱鏡宙老居士,教他改變命運,教他了解因果。
所以老法師說,大部分他這一生的遭遇,讀了《了凡四訓》以后,了凡先生年輕的時候的個性,造作的一些惡業,老和尚說他也統統犯了。了凡先生的過失,老和尚說他也有,他都有。了凡先生的好處,老和尚很謙虛說,了凡先生的好處他沒有。他明白以后,他認真努力修行,改過修學,所以在這一生當中,晚年還有一點福報、一點智慧,壽命也延長了。老和尚說,他客氣了,他說他不是明心見性,他只是懂得用真誠心去修三種布施。現在的世間人,心不正常,我們用真誠心去對待他,別人會懷疑,你可能是裝的、是假的,不是真的,疑慮重重。
第五,老法師說,所以有財富是福報,但是福或是禍很難說,就有財富是福還是禍很難說。中國古圣先賢造文字,都是啟發智慧的符號,都讓你覺悟。禍跟福,形狀上很接近。你看禍跟福,福下面是一個田,一個人有一個嘴巴,下面一個田。禍呢?下面這個口是開的,禍從口出。形狀非常相同,意思是說,是福是禍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禍變成福;一念迷,福變成禍。譬如你擁有財富,你不知道去做好事,緊守這個財富,這是禍害。這個財富可以利益很多眾生,救活很多眾生的生命,你守住,不拿去救人,讓那些人死于災難、死于饑餓,就造了罪業。
像給事中林機,他家破人亡。他掌握那么大的權力是福報,可是他沒有智慧啊。他的福報,他守住那個權力跟福報,他不知道去悲憫眾生。皇帝要給十萬石的米,他只給五萬石,他的福報變成災禍、變成滅門,全家被滅門,被上帝滅門,就是禍福是在一念之間,一點都沒有錯,禍福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禍變成福;一念迷,福變成禍。所以自古以來稱為錢叫通貨,通貨就是要流通,不能止在那個地方,守在那個地方。止在那個地方,止住,止在面前就是罪,能夠流通出去就是福,禍福在一念間。
第六,最后一點,往往有財富的人說,我愿意布施啊,但是布施未必到災民手中啊。那就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錯失修福的機會。有智慧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知道該做的就去做,不該做的就不做。有些人說,貪官污吏會苛扣賑災。也很多人這樣啊,哪個地方發生災難,我們捐錢就說,不行啊,錢捐過去,那個貪官污吏就拿去了。有沒有發生?有,我們不能說沒有。但是你不能說,因為貪官污吏苛扣賑災物資,林機也是犯這個毛病啊,這個自古以來都有,這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人性的問題,貪婪,但是畢竟是少數人。我們不能因為這樣,救濟賑災的工作就不做了,關鍵在這個地方,那這樣是我們的過失啊。
我們要以真誠心去做,真誠心能感動人。我們自己做得不好,是真誠心不夠,我們把這些責任推給別人,這是沒有智慧的。老和尚說,他的一生都是做無私的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很認真努力去做。果報,老和尚說你們都看得見。全力以赴,就剛才講,沛然莫之能御。老和尚說,物質生活所需不匱乏,聰明智慧年年增長,健康又長壽。這不是性德,這是修德,修來的。以上,老和尚說,個人可以這樣,道場也可以修這三種布施。這是佛陀所說的正確的教法,如理如法地求,完全相應。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2集) 的精彩評論